过刊目录

  • 全选
    |
    资源经济
  • 资源经济
    胡健, 焦兵
    2007, 29(1): 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西部地区是我国油气资源储量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但富集的油气资源没有推动西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西部地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长期居于全国中下水平,如何将油气资源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是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实践中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以全国油气资源富集省份 — 陕西省为例,通过对油气资源开发活动所产生的投入产出效应、产业关联效应和收入分配效应进行实证研究,探讨了油气资源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拉动效应,分析了西部地区油气资源开发活动与当地经济发展脱节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西部油气资源开发产业布局、完善油气资源开发产业链条以规避“资源诅咒"困境的政策建议。
  • 资源经济
    高卫东, 姜巍, 张雷
    2007, 29(1): 9-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能源开发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中具有明显的正负效应。本文对西部地区能源资源开发的综合效益做出了评价,结果表明:从经济促进作用上看,西部地区能源工业建设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要比东部和中部两地区更为显著。从三大地区的能源消费效益情况看,50年来东部沿海地区的能源消费效益提高最为明显,中部次之,西部地区的改善速率最慢。能源开发的环境效益则表明:总体上西部地区点状环境污染的总体破坏程度与全国一般状态大体保持一致,但是从点状环境污染的空间格局上看,西北区甚于西南区;面状污染中,目前西部地区二氧化硫的污染状态较全国为重,其中西北区的二氧化硫污染程度略高于全国水平,西南区二氧化硫排放水平则超出全国均值水平70%以上;从碳排放量看,由于受到生产力发展的限制,西部地区在整个国家的能源消费格局中地位明显落后,因此,在碳排放方面西部地区保持着与全国同步的大态势。
  • 资源经济
    刘彦随, 王介勇, 张富刚
    2007, 29(1): 16-2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耦合状态是系统与系统之间、系统内要素与要素之间交互胁迫、交互依存关系的客观表征,它刻画了某一时点区域系统的演进态势或趋向。基于区域系统要素组成及耦合机理分析,建立区域系统耦合状态评价模型,依据1995年~2004年海南省的国民统计数据及典型调研资料,进行区域系统耦合状态定量评价。结果表明: ①1995年~2004年海南省区域综合支撑能力和区域发展消耗水平均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 ②海南省区域综合支撑能力系统和区域发展消耗系统的演化速度表现出非同步性。其中前者呈下降态势,即由1995年的0.1239下降为2004年的0.0124,而后者呈稳步提高态势,年均增长速度为5.7%; ③1995年~2004年海南省区域系统的耦合度一直处于[0°,45°]区间内,系统耦合状况的变化比较急剧。明确区域功能定位,转变发展理念是实现区域系统良性运转的基本前提;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加强高效热作农业基地建设,推广生态农业、生态旅游模式,倡导低能耗工业生产模式是最根本途径。
  • 资源经济
    戴尔阜, 靳京, 吴绍洪
    2007, 29(1): 21-2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研究是实现粮食稳产、高产的前提,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理论基础。对不同条件下的作物生产潜力准确估算和适宜的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是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研究的核心内容。本文采用PS123作物生长模型进行作物生产潜力计算,根据山东省禹城市实际状况,确定了模型输入参数,计算了研究区玉米、小麦和大豆的光合、光温、气候和气候-土壤生产潜力,采用作物结构订正计算区域粮食生产潜力。考虑粮食生产中光热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社会经济资源等方面,从准则层和因子层两个层面构建了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模型,确定了各评价因子的目标值和权重,对禹城市粮食生产资源利用效率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 ①山东省禹城市光合生产潜力52 784kg/hm2,光温生产潜力11 023kg/hm2,气候生产潜力8 377kg/hm2,气候-土壤生产潜力6 450kg/hm2,对这3种作物的实际产量进行结构订正得到该市1999年~2001年粮食平均现实生产能力为6 244kg/hm2,禹城市粮食生产潜力较大; ②制约粮食生产稳产、高产主要自然因子为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劳动生产率、化肥利用率和产投比的低下是主要的社会经济限制因子。根据不同的限制性因子,本文提出了单项资源利用技术改进措施。
  • 资源经济
    李哲敏
    2007, 29(1): 27-3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状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食物消费额增长减缓,占消费支出比重快速下降;食物消费结构由单一型食物消费向多元化方面发展,由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向动植物性食物并重的食物消费模式转变。分析发现,我国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发展历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它划分为贫困期→温饱期→结构调整期→营养健康期等4个阶段,且这些阶段与我国的经济发展阶段相对应;居民的食物消费需求已从追求温饱向营养健康科学转变。今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是我国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转变的关键时期应引起重视。本文针对当前我国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发展中存在的食物生产结构不够合理,食物质量、安全与卫生存在隐患;食物消费结构和饮食行为缺乏有效的引导;食物工业落后,加工品种类不多;食物消费的差距在拉大等主要问题,提出了促进我国居民食物消费与营养健康发展的措施建议。
  • 土地资源
  • 土地资源
    邵晓梅, 谢俊奇
    2007, 29(1): 36-4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采用1996年~2004年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和同期各地类的流向数据,对我国耕地资源8年来变化流向情况及耕地资源增加和减少的来源构成进行了分析,并着重分析了我国非农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996年~2004年间全国共有9.3%的耕地转移为非耕地,全国耕地转移的速率是平均每年转移1.03%,同期全国共新增耕地2.93%,耕地年平均新增速率是0.33%。综合耕地转移和新增结果,1996年~2004年间全国共12.24%的耕地发生了变化,其年平均变化速率是1.36%。进一步分析表明,我国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是生态退耕,而耕地增加主要是由于土地开发和农业结构调整,且耕地流向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此外,我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的势头加速增长,且以独立工矿用地和城镇扩展占用耕地较严重。江苏、山东、浙江、河南、河北和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和粮食主产区非农建设占用耕地尤为突出,国家粮食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 土地资源
    陈志刚, 黄贤金, 王青, 叶依广
    2007, 29(1): 43-4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地市场的发展对于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乃至整个社会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更好地了解我国不同阶段、不同地区土地资源的配置状况,以及土地市场的未来发展方向,本文在系统评价我国土地市场化程度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近年来土地市场化进程的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我国的土地市场化进程总体呈现为快速发展的趋势,且由东至西在不同地区表现为逐步降低的态势,而土地市场化的区间发展差异则正在逐步减小。不仅如此,土地市场化进程在不同地区内部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表现为东部发达地区的北京、天津和山东等地的土地市场化水平相对较低;而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广西、四川和重庆等地则相对较高。为更好地促进土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文章最后提出了加快中西部地区土地市场化进程,优化区域土地市场结构等的政策建议。
  • 土地资源
    邱道持, 魏朝富, 谢德体, 袁天凤, 张孝成
    2007, 29(1): 48-5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最大自然质量等指数综合反映区域间气候因子差异性,是农用地分等指数横向可比的关键。①对最大自然质量等指数可比性影响因素分析表明,β系数的产量比算法具有条件性,国家提供的光温潜力指数与重庆实际存在一定偏差,不同两熟标准耕作制度间作物生育期存在重叠长短差异,导致最大自然质量等指数偏差;②尝试对最大自然质量等指数模型进行改进,β系数采用同能量标准粮折算与光温潜力匹配;引入光温潜力协调系数γ,以调整作物间光温潜力偏差和协调不同耕作制度间最大自然质量等指数偏差;③以重庆市为例,通过改进的算法获得5种作物中稻、冬小麦、玉米、甘薯、油菜的β系数为1、0.99、1.04、0.23、1.66,γ系数为1、1.11、0.90、0.86、1.05;用改进的算法与《农用地分等规程》算法分别计算最大自然质量等指数,对比分析表明:改进的算法有效实现了4个2级区水田和旱地最大自然质量等指数的可比,有机整合了各作物光温潜力对不同区域农用地质量的贡献,验证了方法的合理性。
  • 土地资源
    安萍莉, 管玉婷, 许月卿, 张凤荣, 赵华甫
    2007, 29(1): 56-6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虽然实施了世界上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我国耕地保护仍然无法实现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的动态平衡。尤其在类似北京这样的大都市,仅仅倡导一般意义上的耕地保护已无法遏制耕地锐减的势头,必须重新审视城市居民需要导向下的耕地功能,并把保护耕地提升到保护耕地多元化功能的高度,是大城市耕地保护可能出路。耕地功能即耕地满足人的多种需要的功用。人的需要具有多层次性和层次渐进特征,在人的需要的不同发展阶段,耕地的主次功能各异,且前者的发展与后者的演替具有协同性。对北京而言,城市居民需要阶段性与耕地功能的演替相对应。文章以恩格尔系数和问卷调查数据为依据,对北京城市居民水平和需要发展阶段分别进行界定和验证,以此为基础提出不同时期应重点保护的耕地功能。研究表明,在北京城市居民需求的第一阶段,应以保护耕地的生产功能为主;在城市居民需求的第二阶段,应着重保护和发挥耕地的生产功能和旅游观光休闲功能;在大城市城市居民发展的第三阶段,应重视耕地的多功能性,保护其生态服务功能、景观服务功能、旅游观光休闲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等。
  • 土地资源
    安萍莉, 付海英, 郝晋珉, 刘瑞
    2007, 29(1): 63-6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蔓延已成为世界关注的问题之一。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规划界提出了旨在平衡发展和保护关系的城市精明增长理念,指出应该引导城市发展的速率和方向,保护农用地和开敞空间。本文以山东省泰安市为例,构建了城市发展偏好模型和耕地损耗模型,判别泰城“精明”的空间扩展方向,并分析了泰城不同发展方向的景观格局,探讨平衡城市发展与耕地保护的规划方法。结果表明:泰城在东北东方向的发展偏好最强,而在北东北方向最弱;城市向北东北和北西北方向扩展时耕地的损耗最小,而向东东南和南西南方向扩展时耕地损耗最大;泰城在1996年~2005年间的扩展偏好基本符合耕地损耗最小原则;景观组分的多样性随城市发展偏好的增强而增加,但景观形状的复杂性和生态的破碎度在不同的城市发展模式下变化的趋势存在一定的差异。从现状城市发展偏好的强弱程度和“精明”发展偏好的排序关系来看,泰城的空间扩展应从东北东方向逐步向西西南和南东南方向转移,应积极倡导紧凑的城市发展模式。同时,西南方向的耕地质量参差不齐,在新增建设用地选址时应尽量不占耕地或占用低质量的耕地。
  • 水资源
  • 水资源
    乔云峰, 宋献方, 夏军, 叶爱中, 张学成
    2007, 29(1): 70-7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强,不同下垫面对地表径流的影响日益显著。本文选择黄河岔巴沟流域,采用野外人工控制条件下的降雨实验,针对不同下垫面类型、不同下垫面覆盖度以及不同的处理方式等情况下进行了水文过程的实验研究,并对不同植被覆盖度、不同耕作措施、降雨径流系数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不同下垫面对径流系数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黄土沟壑地区的降雨径流关系有很大影响,其中耕作措施的使用对降雨径流关系的影响远大于地表覆盖率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地表覆盖率单因素变化时,稳定产流时的产流量变化不超过10%,而当采用耕作措施进行单因素分析时,稳定产流时的产流量大于20%。在相同雨强下,草地与裸地的出流量有非常明显的差异,草地的出流量约为裸地出流量地50%,草地与裸地对降雨径流关系地影响差异较大,在小雨强的时候,草地对降雨有较强的滞留作用,随雨强的增加,这种功能明显减小,而裸地没有明显的差异。
  • 水资源
    韩海涛, 司建华, 王润元, 王小平, 张凯
    2007, 29(1): 77-8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4个典型气象站近50年的气温降水资料,分析了黑河流域的气候变化特征。在近50年当中, 黑河流域的气候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主要表现在气温的升高和降雨量的增加。黑河流域气温的升高十分显著,其升温率远远大于同期北半球的平均升温率,尤其是近几年来增温幅度之大是几十年来所罕见的;降水量的增加虽然没有气温增加那么明显,但总的趋势是增加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黑河流域气候变化对区域水文水资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①气候变暖造成了上游山区冰川的不断萎缩和雪线的持续升高, 尤其是最近两年间, 冰川为较大的负平衡,出现强烈亏损;②由于黑河上游山区夏季降水量的增加和冬春季气温的升高,黑河流域各出山口流量近60年来是趋于增加的,尤以莺落峡水文站最为显著;③在走廊平原区,温度上升造成农业消耗水量的增加,温度每上升1℃,可使水资源消耗量增加2.979×108m3/年左右;④变暖也造成了河湖水质的不断恶化。黑河和下游湖泊水体的矿化度逐年升高。
  • 水资源
    宫辉力, 宫兆宁, 李家国, 廉艳萍, 赵文吉
    2007, 29(1): 84-9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水是解决城市水资源紧缺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使中水资源调度和管线建设达到最优化是当前中水资源利用所面临的亟待解决问题之一。本文基于系统论的基本原理,根据中水利用的过程状况和现实条件,通过对中水利用系统进行模拟分析,从成本、距离和获取量的宏观角度建立起中水利用优化的五套线性规划模型。在建立模型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中水资源实际利用时的特点,针对不同情况分别采用了专家打分法,用水量比拟权重法,用水地面积比拟权重法等。在模型的编程过程中,实现模型与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从而达到自动提取空间物体的面积、长度等属性数据,便于模型在运行过程中修改数据。通过五套模型的组合使用,最大程度上优化中水资源的利用,为中水资源的优化分配提供技术支持,为输送管线的改造和铺设提供辅助决策支持,从而全面促进中水资源的科学利用,保护有限的淡水资源。
  • 水资源
    刘兰芳, 田亚平, 谢小立, 邹君
    2007, 29(1): 92-9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国内水资源脆弱性研究存在理论探讨多于实践应用,北方地下水资源研究多于南方地表水资源研究以及水质脆弱性研究多于水量脆弱性研究的突出问题。本文以南方地表水资源系统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对比资源环境科学领域有关脆弱性研究相关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地表水资源系统的特点,提出了地表水资源脆弱性的概念,分析了地表水资源脆弱性的内涵和影响因素。认为地表水资源脆弱性包括水质和水量两个方面,从脆弱性构成因素上来看它们都可以分解为自然脆弱性、人为脆弱性和承载脆弱性。最后以衡阳盆地为研究区域构建了一个反映南方地表水资源系统自然脆弱性、人为脆弱性和承载脆弱性共12个指标的评价我国南方地区地表水资源在水量方面脆弱性的指标体系,运用综合指数法对衡阳盆地7个县(市)的地表水资源脆弱度进行计算,发现评价结果与实际比较吻合,说明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的可信度。
  • 水资源
    陈俊合, 刘树锋
    2007, 29(1): 99-10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工神经网络是复杂非线性科学和人工智能科学的前沿理论,目前在水资源承载力领域的应用研究还很少见。结合神经网络基本原理、方法与水资源承载力基本理论,建立水资源承载力与其影响因子间的定量关系模型——基于神经网络的水资源承载力耦合模型。以惠州市为研究区域,预测了未来水平年不同供水保证率下水资源承载力方案,反映了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瓶颈作用;综合评估了研究区域现状和未来的水资源承载力状,表明了区域水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匹配性程度。结果表明,神经网络理论能较好解决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建模问题,计算结果较合理。
  • 旅游资源
  • 旅游资源
    葛云健, 杨桂山, 张忍顺
    2007, 29(1): 106-1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江苏省海岸以淤泥质海岸为主,不利于传统旅游业的开展。随着现代旅游观念的出现,生态旅游热潮在全球兴起,江苏沿海丰富的湿地资源,为发展现代生态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本研究以生态旅游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运用层次分析法(AHP评价),对江苏沿海淤泥质海岸湿地旅游资源的景观价值进行评价,计算各景观的吸引力和开发潜力,以此确定江苏沿海可持续生态旅游的开发重点。评价结果表明,盐城沿岸旅游资源最为集中,综合旅游价值也最高。据此,文章提出成立“盐城国家滨海湿地公园”的构想,以发展生态旅游,实现生态保护和区域开发的双赢目标。文章阐述了建立国家湿地公园的理论基础,确定了盐城国家湿地公园的范围、构成,根据各段资源特色,提出了具体开发步骤和策略。本研究将为江苏沿海生态旅游的发展和湿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新的思路。
  • 旅游资源
    闵庆文, 荣金凤, 郑林
    2007, 29(1): 112-1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贫困地区与生态系统脆弱地区具有高度的耦合性,因此,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就成为这一地区面临的突出矛盾。脆弱的生态环境使常规的产业发展模式受到了限制,但贫困地区所拥有的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则为旅游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本文从贫困地区生态旅游资源类型、生态系统娱乐文化价值、生态旅游开发潜力出发,指出贫困地区生态旅游发展不仅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最后根据贫困地区的实际与生态旅游的特点,提出了贫困地区发展生态旅游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包括:珍惜资源与环境;协调利益,群众参与;注意保护旅游点的生态环境;努力克服淡旺季的影响;实施生态管理。
  • 旅游资源
    葛全胜, 刘浩龙, 席建超
    2007, 29(1): 118-12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全球环境灾害的日见频繁,对区域旅游资源所面临的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已成为关系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为有利于该问题的解决,本文对旅游资源灾害风险的概念及其评估的内涵予以明确界定,并高度概括出评估程序的六大步骤和四大重点。文章从致灾因子危险性、旅游资源易损性和风险防治能力这3个维度精心选择了8个评估指标,并借助于量化的评估方法与模型,对内蒙古克什克腾旗的八大景区旅游资源灾害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估。对评估结果,作者予以详细的分析,认为克旗旅游资源所面临的干旱和虫灾风险比较突出,而地震风险较低,其综合风险在8个景区的分布可被划分为高、中、低3个等级。由于风险评估能够清楚地表明区域旅游资源所面临的灾害风险的种类与程度,为旅游资源的保护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所以,作者还进一步认为,在区域旅游发展规划与旅游区规划的编制过程中,针对旅游资源的防灾保护,宜增加相应的灾害风险评估内容。
  • 旅游资源
    陈远生, 成升魁, 李琛, 李永乐, 刘俊, 齐德利, 邵筱叶, 吴月湖
    2007, 29(1): 126-13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承德市长期以来以观光旅游为主,以避暑山庄和外八庙为核心,形成了凝聚式的区域旅游空间结构。随着“首都都市旅游度假圈”的形成,在休闲度假旅游市场需求驱动之下,承德市紧邻京津的区位优势将导致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发生变化。本文根据距离衰减规律,采用“时间距离法”对“首都都市旅游度假圈”的范围做了界定。其次,本文从市场需求特征、区位特征、交通条件的角度分析了“首都都市旅游度假圈”对承德旅游空间结构的影响。最后,本文根据承德市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旅游资源结构、区域旅游交通状况、旅游业发展基础、旅游业空间网络的完备性等原则,重新构建了由旅游目的地区域、旅游区、旅游节点、入口通道和客源市场等六大要素组成的承德市旅游系统空间结构模式,即以避暑山庄、外八庙为主的中部遗产旅游区、以森林草原为主的北部草原旅游区和以山水风光为主的南部旅游区构成的“一体两翼”模式,并据此提出了承德市旅游系统空间重构的相应对策。
  • 旅游资源
    刘清春, 王铮, 许世远
    2007, 29(1): 133-14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气候是影响人们旅游活动的重要因子。本文选取了人生气候舒适指数来衡量城市旅游气候的舒适性,该指数包括温湿指数、风效指数、着衣指数。首先,计算了全国44个城市的人生气候舒适指数以及偏离度,分析了旅游气候舒适期,发现其中19个城市舒适气候期是5个月,舒适期过短或者过长的城市都较少。按照舒适期的长短以及舒适月分布的连续性,将舒适期分为3类2型。其次,从季节上看,春秋季节特别是4月、10月,除热带地区外的全国大部分地区气候都较适宜。夏季,全国大部分地区气候发生热偏,以海口气候偏离度最大,丽江、昆明、拉萨等气候都相对比较适宜,可以成为人们避暑的选择地;而冬季,全国大部分地区气候发生冷偏,以哈尔滨气候偏离度最大,地处亚热带、热带地区的城市人生气候感觉舒适。最后,为评价各城市的气候综合状况,利用各人生气候指数偏离度,通过Kohonen神经网络方法,将44个城市分成5类。
  • 资源生态
  • 资源生态
    丁一, 顾晓薇, 李广军, 王军, 王青, 张波
    2007, 29(1): 142-14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生态足迹方法,提出并构建了度量国家生态压力总量与国家生态效率的本国生态足迹和生态利用效率指标。应用该指标对我国1990年~2003年的本国生态足迹、生态承载面积、本国生态赤字及本国生态利用效率进行了计算,分析了中国生态压力、生态利用效率的历史轨迹、发展趋势及其构成和主要矛盾。结果表明,我国的生态系统一直处于超载状态,现在的超载程度已很严重。这一期间我国的本国生态利用效率从2 070元/hm2增长到4 046元/hm2,年均增长率为5.3%。生态利用效率以较高的速度增长,说明我国经济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生态压力相对减量;但这一时期的生态利用效率的增长率远低于经济总量的增长率,导致本国足迹增长较快。可见,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是以本国生态资源的大量消耗为代价的;而能源和农业是中国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所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仅注重环境末端治理是远远不够的,根本途径是从源头实现资源(尤其是能源)需求减量,并应特别重视农业对生态环境的冲击。
  • 资源生态
    陈伟琪, 洪华生, 张珞平, 赵晟
    2007, 29(1): 147-15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红树林是我国海岸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类型之一,由于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已使我国红树林面积剧减,其提供多种服务的能力逐渐变弱。本文应用能值理论,对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服务的能值货币价值作了评估,结果表明,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服务的能值货币价值每年12.6×108元,每hm2价值9.24×104元,其中,凋落物的价值0.28×108元 、木材价值0.12×108元、栖息地价值6.39×108元、抗风消浪价值1.05×108元、污染物处理价值4.76×108元、科学研究价值0.0206×108元。另外,根据能值理论和生态系统服务的时间尺度,提出了生态系统服务流量价值和存量价值的概念,并应用于中国红树林生态系统的计算。这方面的量化研究,为保护红树林生态系统及其服务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 资源生态
    顾晓薇, 李广军, 刘建兴, 孙鹏, 王青
    2007, 29(1): 155-15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有色金属行业能耗高、水耗大、三废产量大,属于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行业之一。本文通过考察有色金属行业的生态足迹及其构成和变化,分析了行业发展面临的环境压力状况。研究表明:①有色金属行业生态足迹近年来总体上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其中能源消费间接占用地在总生态足迹中占主导地位;②分品种看,铝在有色金属行业生态足迹所占份额最大,达到53%,其次为铅锌、铜,占行业的比重分别为15%、12%,铝、铅、锌和铜这4种金属生态足迹为有色金属行业的80%,是决定该行业生态足迹大小的关键矿种,也是对行业产生环境压力、冲击和影响的主要来源;③有色金属行业近年来生态效率呈上升趋势,不仅其大小高于工业部门和三大产业部门的平均水平,其增长率相对也较高,这反映了现阶段行业生产依然是“高投入、高产出”的特点。该研究结果对于理解有色金属行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制定行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资源生态
    蔡强国, 褚英敏, 袁再健
    2007, 29(1): 160-16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四川盆地紫色土地区水土流失非常严重,且有日益加剧的趋势,有关该地区流域侵蚀产沙的尺度问题研究还未见报道,针对这种情况,本文初步探讨了四川紫色土地区试验小区(坡面)、子流域(鹤鸣观Ⅱ号支沟)、小流域(李子口小流域)3个不同尺度的侵蚀产沙特征。发现:①在四川紫色土地区,不同的空间尺度,其侵蚀产沙特征、侵蚀类型、影响侵蚀主要因素以及泥沙沉积部位都有较大差异;②随着尺度的增大,影响侵蚀产沙的因素增多,泥沙沉积比例增大,泥沙输移比有减小的趋势;③这3个不同的空间尺度的侵蚀产沙主要取决于地表径流深(侵蚀模数与地表径流深的指数相关关系R2在0.6左右),而径流量主要由降雨量决定(径流量与降雨量的指数相关关系R2在0.4左右),该地区水沙关系密切。由于缺乏3个尺度降雨同步资料,有关四川盆地紫色土地区流域尺度转换机理以及尺度效应有待于深入研究。
  • 资源生态
    孔凡娥, 刘景双, 赵卫
    2007, 29(1): 165-17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态足迹模型偏重于生态可持续性的评估,缺乏针对社会经济发展动态性特征的预测功能。为探索生态足迹变化的驱动因子,建立了吉林省生态足迹时间序列,结果表明:居民消费水平的上升和能源消费的增加是该省生态足迹上升的主要原因。以居民消费水平和能源强度为策略变量,构建区域生态足迹预测模型;检验结果显示,该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相对误差均低于4.3%。最后,结合情景分析法,对吉林省生态足迹进行了预测,并分析了策略变量对生态足迹变化的影响。维持现行发展趋势,2010年吉林省生态足迹将增至2.99 hm2/人,年均增长率为4.35%;按照“十一五”规划发展,2010年该省生态足迹升至3.53 hm2/人,年均增长率为6.84%;情景三下,生态足迹增长最慢,2010年该省生态足迹达到2.98 hm2/人;情景四下,生态足迹增长最快,2010年该省生态足迹为3.55 hm2/人;居民消费水平对生态足迹变化的影响远大于能源强度的影响,降低能源强度对于缓解生态足迹增长的作用是有限的。
  • 石油金融研究
  • 石油金融研究
    陈志斌, 黄运成
    2007, 29(1): 172-17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世界各国对石油资源的争夺愈演愈烈,油价也一路攀高。高油价的背后,反映的是国际石油地缘政治格局以及世界石油市场格局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当前国际石油地缘政治格局是美国主导、供给方(OPEC、俄罗斯为代表的Non-OPEC、非洲)三分天下的局面。其特点是:除政治、军事手段外,各国还通过争夺石油定价权、进口多元化、石油民族主义、建立战略储备、石油期货等方式来保证石油安全。目前中国每年进口石油的数量与金额不断增加,屡创新高。2005年原油进口达到1.27×108t,对外依存度达到45%,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并且进口数量与对外依存度在未来还将进一步增加,到2030年有可能达到60%。如何保障石油安全已成为国家层面的战略问题。通过对历年来进口石油的数据统计分析,作者认为要保证中国的石油战略安全,应着重处理好3方面的地缘政治关系:与俄罗斯和中亚的关系;与美国的关系;与日本和东南亚各国的关系。并从国家战略层面这一角度提出化解石油安全的具体措施。包括:①发挥上海合作组织的地缘政治优势;②构建多元化的石油供应战略格局;③建立石油战略储备;④利用石油期货等金融工具规避价格风险。
  • 石油金融研究
    李畅, 杨再斌
    2007, 29(1): 178-18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实证研究表明,国际油价变动特点可以用AR(1)模型描述。对油价和主要影响因素的长短期关系的检验表明,OPEC产量、OECD国家消费需求等是影响石油价格的长期因素,弹性系数分别是-8.845%、7.19%,短期影响很小;中国石油消费需求短期对油价产生了正向影响,弹性为3.99%。国际油价对长期均衡的偏离大约需要1.63~1.88个季度得到修正。实证结果说明,国际油价的长期走势仍然是由最根本的供求关系等经济因素决定的,短期油价变动主要源于突发性非经济因素。AR(1)模型和由OPEC产量、OECD国家消费需求、OECD库存等构成的因果关系模型相比,后者对于预测国际油价有更好的效果。中国国内油价对国际油价存在滞后效应,但出口价格已与国际油价同步。中国基本石油战略的构建应该建立在对长期经济因素的分析和预测之上,并建立现代石油市场体系,改革石油定价机制。
  • 石油金融研究
    黄运成, 唐衍伟, 杨婕
    2007, 29(1): 184-18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石油、铜、大豆等许多大宗原材料的大买家,也是世界大宗原材料贸易需求的强大拉动者。据统计从2003年五月份起,中国石油消费量己经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据巴黎国际能源机构预测,中国的能源需求总量还将继续增加。但这种地位,丝毫没有为中国赢得石油大宗进口的国际定价话语权,中国的石油进口量占世界石油供应总量的2%,但在影响石油定价的权重上却不到0.1%。这一现象正威胁着中国的经济和金融安全,成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为此,中国应以争取应有的石油进口国际定价权为根本出发点,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着重从发展自己的石油期货市场,和组建价格联盟入手,实施中国获取石油定价权以及进一步建立自己的国际定价中心的策略安排。
  • 石油金融研究
    黄运成, 刘莹, 罗婷
    2007, 29(1): 190-19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际石油市场价格不断攀升,中国作为第二大消费国深受影响。国际石油市场供求基本面背后活跃着各类金融资本,基金、银行、跨国石油公司等作用强大,推动石油衍生品远高于现货规模的巨额成交量,并使衍生品的定价和避险功能在国际石油市场得到广泛运用。并且石油与外汇、基金的紧密关系也表明石油市场的金融化特性必须得到正视。同时,国内石油价格市场化过程中由于不合理的定价机制出现利润转移矛盾,深受价格波动之苦的石油相关产业也迫切需要价格避险的市场和工具,石油企业“海外寻油”也需要金融支持。因此借鉴国际市场发展,构建我国石油市场的金融支持体系顺应趋势和需求。核心是建设国内多层次的石油市场,创新各类石油衍生品交易品种,提供市场交易平台。石油基金、石油外汇和石油银行的运作是石油市场发展的动力,并通过石油金融支持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程序加以保障。
  • 石油金融研究
    李海英, 罗婷, 唐衍伟
    2007, 29(1): 196-2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上海燃料油期货合约上市之后,在参照新加坡市场走势的同时,也参照了国际原油市场的走势,价格发现功能得到一定程度发挥,改变了过去新加坡市场在国内燃料油现货市场独一无二的作用,上海燃料油期货价格成为上海、新加坡、NYMEX等多方作用的结果。本文采用协整理论、基于向量自回归(VAR)的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以及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M),从多变量的角度对燃料油期货上市前后国内外燃料油价格的相关性进行实证分析。协整检验结果显示:燃料油期货上市后,新加坡燃料油价格波动对国内燃料油价格波动的影响显著减小,弹性从燃料油期货上市前的0.68减少到上市后的0.57,同时NYMEX原油期货对国内燃料油价格的价格影响也有所体现(弹性值为0.22)。这说明燃料油期货上市后,市场定价机制得到一定改善,但是上海燃料油市场价格仍然不能摆脱国际市场的影响;要使其充分反映国内的供求情况,必须要在增加国家软实力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期货市场价格发现体系。
  • 石油金融研究
    黄解宇, 马卫锋
    2007, 29(1): 203-2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国际战略性大宗商品市场博弈出现这样一种态势:交易方式对商品定价、企业竞争等产生重大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交易方式出现交易形式多样化、多层次化、交易组织联盟化、交易机制市场化等发展趋势。其对大宗商品市场产生重要影响:期货交易价格成为现货交易定价基准;企业竞争从现货市场扩展到包括衍生品市场在内的整个市场体系,和进入衍生品市场存在障碍或成本较高的企业相比,可以以低成本进入衍生品市场的企业取得了一定的竞争优势;贸易联盟在买卖方对价格的争夺中占据优势地位等。对中国石油市场改革的启示包括:发展石油期货交易应探讨具体的路径和方式,包括合约品种、交易制度,并应通过上海石油交易市场向OTC市场的转变,增加石油交易方式的深度和广度;以市场化为指导思想,改革石油行业管理体制特别是进出口体制;采购联盟的核心应是市场化的制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