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高质量发展路径
    马丽, 田华征, 康蕾
    资源科学. 2020, 42(1): 137-149. doi: 10.18402/resci.2020.01.14
    PDF全文 (5244) HTML (838)   可视化   收藏
    CSCD(4)

    黄河流域作为中国的“能源流域”,合理有序开发矿产资源、统筹协调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对于黄河流域能矿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黄河流域为研究区,综合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胁迫耦合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等方法技术,从生态本底的脆弱程度、对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空间胁迫性以及对重要生态环境因子的胁迫程度等多个层面,分析了区域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胁迫特征及空间分布,将黄河流域46个矿区城市划分为本底胁迫、生态功能胁迫、开发胁迫、本底+开发胁迫、开发+生态功能胁迫、本底+生态功能胁迫、全面胁迫和无胁迫8种不同类型区,并从生态环境保护的角度提出黄河流域矿产资源开发地区的管控路径:①空间管控:严格限制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尤其是控制矿区的开发边界;②强度管控:针对于生态本底脆弱的地区,强度和总体开发规模的管控要兼而并举;③开发方式管控:注重能矿产业的结构调整与升级,在空间上要注重集中建设,宜矿则矿、宜工则工、宜聚则聚。

  • 专栏: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资源禀赋与统筹利用
    杨永春, 穆焱杰, 张薇
    资源科学. 2020, 42(3): 409-423. doi: 10.18402/resci.2020.03.01
    PDF全文 (5051) HTML (1007)   可视化   收藏
    CSCD(2)

    黄河流域整体处于工业化中期到后期的转型发展和区域经济的起飞发展阶段,大体处于集聚功能大于扩散效应的“虹吸效应”阶段和区内发展的激烈竞争时期。高质量的中/高速经济增长是黄河流域现代化进程和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在大致梳理流域(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及其理论演变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条件及其核心策略。域内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条件表现为农业发展的多样性和脆弱性,流域经济联系的松散性,经济发展阶段性及其内部差异性的约束,外部投资和产业转移等动力不足的约束等。这决定了流域高质量发展必表现为长期性、多样性、竞争性、协同性甚至区域化的倾向。因此,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需探索“弯道超车”的核心策略:①在智能社会和全球化浪潮中,谋高质量增长,即持续探寻域内适合国家需求和地方特色的新型产业转型发展模式,建构适合各地方的特色化产业集群/产业链,提升综合竞争力;②探寻同质前提下的协同新模式,谋划流域协同和寻求特色化的新型城镇化模式,包括适合各地的人口城镇化策略和城乡统筹模式,尤其是基于土地流转的乡村人口向河谷/川地/盆地、平原、城镇的持续迁移路径,提高劳动生产率,关注水资源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③实施“中心突破”的体制,寻求中心带动的流域空间重构,推动中心城市和城镇群的健康发展,促进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是一个至少20~30年的长期探索过程。

  • 资源与环境
    庞娟, 冉瑞平
    资源科学. 2019, 41(1): 196-206. doi: 10.18402/resci.2019.01.18
    PDF全文 (4242) HTML (517)   可视化   收藏

    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是中国重大的生态修复工程和民生工程,兼具生态修复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功能,其实施效果如何是值得关注的重大问题。本文从理论上分析了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理,并利用2006—2016年广西88个县域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DID)估计了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效应。研究表明:①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的实施对县域经济发展有显著持续的正向促进作用;②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实施的时间越长,其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越大;③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本文研究结论肯定了石漠化综合治理一期工程的效果,对石漠化综合治理二期工程的持续开展及后续相关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 资源经济
    孙燕芳, 张淑惠
    资源科学. 2024, 46(3): 549-564. doi: 10.18402/resci.2024.03.09
    PDF全文 (4013) HTML (523)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提升区域“创新-生态-经济”耦合协调水平是中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旨在合理测度新发展阶段下“创新-生态-经济”耦合协调度,从组态视角探究“创新-生态-经济”系统内部构成要素互动联合而形成的高耦合协调路径,明确未来复合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的重点方向。【方法】以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为样本,结合新发展理念构建“创新-生态-经济”复合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并从系统内部角度出发,运用动态定性比较分析法识别产生高耦合协调的组态路径及其动态演化规律。【结果】①整个研究期间内,“创新-生态-经济”系统准则层要素并不单独构成其耦合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各要素交互匹配产生4条高耦合协调组态路径,可归为“创新应用节能减排共促发展型”和“创新培育环保治理效率提升型”两大模式,具有“殊途同归”的特点;②从“十二五”到“十三五”时期,应用性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区域耦合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被弱化,基础性创新、经济质量追赶和发展成果共享成为新的核心驱动因素。【结论】中国区域“创新-生态-经济”耦合协调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需在弥补子系统短板弱项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系统内部要素协同联动,将科技研发、质量追赶与共同富裕作为未来关注与提升的重点。

  • 土地资源
    易丹, 欧名豪, 郭杰, 韩逸, 易家林, 丁冠乔, 吴文俊
    资源科学. 2022, 44(8): 1545-1559. doi: 10.18402/resci.2022.08.02
    PDF全文 (3858) HTML (1409)   可视化   收藏

    土地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自然空间载体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社会经济载体,在不同利用方式下扮演着碳源/碳汇的角色。开展土地利用碳排放研究,制定土地利用低碳优化策略,对维持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平衡、引导社会经济的低碳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助力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理论-方法-实践”的范式,梳理了土地利用碳排放及低碳优化的研究脉络,从土地利用碳排放效应、土地利用碳排放核算方法、低碳目标导向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及其模式与政策4方面总结现有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本文认为未来应围绕“从全生命周期视角出发构建土地利用低碳优化研究的系统框架、基于全域全要素管控设计低碳国土空间规划的实现路径、统筹‘规模-结构-布局-强度’以优化碳排放约束下的建设用地空间格局、以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为原则制定差别化的生态系统碳汇提升方案和耦合多元要素以探索土地利用低碳优化的多学科交叉应用”等方面展开研究,以期为编制低碳目标导向的国土空间规划和制定科学合理的低碳管理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 人口收缩与高质量发展
    吴康, 宋嘉卓, 陈艺文
    资源科学. 2024, 46(2): 249-261. doi: 10.18402/resci.2024.02.02
    PDF全文 (3171) HTML (852)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提高经济韧性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当前城市人口分化日益明显,探究人口增长与收缩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机制,对增强城市韧性、应对不确定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本文基于2008—2019年中国28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调节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人口增长与收缩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机制。【结果】 研究发现:①人口增长与收缩对城市经济韧性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对城市抵御风险能力的影响大于对经济恢复能力的影响。②机制分析表明,产业结构和人力资本水平在人口增长与收缩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③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和人力资本效应具有城市规模和资源禀赋异质性,其中产业结构升级效应在大城市和非资源型经济地区较为明显。【结论】 提高人力资本水平、加快产业集聚和升级是人口分化背景下增强城市经济韧性重要策略,本文的研究发现可为不同地区制定适应人口增长与收缩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提供重要参考。

  • 资源管理
    戴靓, 丁子军, 曹湛, 吴康, 王瑞霖
    资源科学. 2023, 45(5): 1006-1019. doi: 10.18402/resci.2023.05.10
    PDF全文 (3136) HTML (689)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新经济时代,积极融入区域创新网络成为城市获取外部创新资源、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采用网络视角揭示长三角地区协同创新的时空格局与演化机制,提出区域创新空间优化和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方法】基于发明专利联合申请数据,构建2010—2020年6个时段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之间的协同创新网络;通过网络描述性分析,挖掘区域协同创新网络的演化特征;利用动态指数随机图模型,探讨创新网络演变的内生和外生驱动力。【结果】①长三角协同创新网络呈现出等级与组团、跳跃与邻近并存的格局。上海、杭州、南京一直稳居创新合作的前3名,沪宁杭合甬创新通道日益凸显。区域合作组团与行政区划高度耦合,逐渐演化为三个以省界为边界、高能级城市为核心的江苏—上海组团、浙江组团和安徽组团。除合肥外,安徽城市的发展较为本地化、边缘化。②网络规模和强度逐年提升,网络演化稳中有变,当前网络与其前一期网络整体上的结构相似性超过80%。等级结构趋向收敛,集聚特征不断强化,网络朝多核联动的均衡化、社群化发展。③除城市自身的创新禀赋外,网络演化主要受到时间依赖、结构依赖、省界效应和地理邻近的驱动。【结论】长三角区内协同创新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需进一步促进创新资源的高效流动,以高密度小尺度的精细化合作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加强探索和鼓励城际技术合作新模式与新机制,突破路径依赖以及行政等级和省界壁垒。

  • 资源环境智慧管理专栏(二)
    陈晓红, 欧阳长风, 张乘, 汪阳洁
    资源科学. 2024, 46(4): 657-670. doi: 10.18402/resci.2024.04.01
    PDF全文 (2931) HTML (802)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旨在探讨资源环境数字化与智能化协同管理的内在机理,为推动资源环境协同管理理论与数字技术深入融合、促进中国情境下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有益启示。【方法】从资源环境协同管理的相关文献梳理出发,归纳总结出资源环境数智协同管理的整合性研究框架,阐释资源环境数智协同管理的概念内涵、关键问题、方法体系和实现路径,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以及明确中国情景下需要进一步强化研究的议题。【结果】资源环境数智协同管理的整合性研究框架包括资源环境数智协同管理的核心内涵,机制标准、理论方法、产业模式相关的3个关键问题,3类交叉研究方法,以及通过数字技术、平台和模式创新实现资源环境协同发展的3个路径。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包括资源环境数智协同管理的驱动因素、过程机制和结果评估。【结论】需要突出资源环境数智化协同管理在中国情境中的本土特色,并重点关注环境规制如何促进资源环境协同发展、智慧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的架构与机制研究、数智化导致的潜在区域发展不平等等研究问题,为全球数字技术赋能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提供中国经验和启示。

  • 资源环境智慧管理专栏(二)
    田旭, 李照令, 耿涌, 陈伟
    资源科学. 2024, 46(4): 700-716. doi: 10.18402/resci.2024.04.04
    PDF全文 (2801) HTML (752)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钢铁行业是能源终端消费领域碳排放最大的行业,其碳减排与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识别碳减排措施产生的资源环境影响并揭示区域差异性可为中国钢铁行业实现高质量绿色低碳转型提供支撑。【方法】本文基于自下而上的Asian-Pacific Integrated Model (AIM)/Enduse模型建立了反映资源环境经济关联的工厂级中国钢铁行业综合评估模型,预测了2060年不同经济社会发展路径下粗钢需求,重点识别了生产结构调整、减排技术普及、碳政策以及碳中和技术措施产生的资源影响(燃料、焦炭、电力、氢能、废能废热、铁矿石和废钢)和环境影响(CO2、十种大气污染物以及汞),揭示了典型环境排放(CO2、甲烷和汞)的区域差异性及空间格局。【结果】①随着可回收废钢存量增加,短流程的粗钢产量占比将由2020年的10.6%提高到2060年的70%;②在多种减排措施协同作用下,相较于2020年,2060年中国钢铁行业的总能耗将下降70%~76%,燃料消耗减少92%(其中煤炭占比将下降为0,生物质能占比将上升69%,具有还原剂属性的焦炭消耗量将下降90%),CO2排放量将减少89%~91%,但甲烷、有机碳和汞排放增加需引起关注;③在多种减排措施协同作用下,不同粗钢需求路径下钢铁行业省级碳减排差异明显,高粗钢需求情景下呈汞排放增加趋势的省份数量较多。【结论】中国钢铁行业碳减排应加强系统筹划,警惕减排措施产生的环境排放要素间“抵消”影响;钢铁行业高质量绿色低碳转型应充分考虑地区经济社会差异以及资源禀赋承载力。

  • 资源经济
    黄建, 冯升波, 杨阳, 何彦旻
    资源科学. 2023, 45(2): 281-295. doi: 10.18402/resci.2023.02.04
    PDF全文 (2771) HTML (770)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通过梳理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内涵与测算方法,旨在比较、验证影响测算结果可靠性的相关因素与测算结果的变化特征,为更好地分析能源要素与其他要素在生产中的技术效率,更好地开展节能工作和实现向碳“双控”转变提供关键支撑。【方法】通过梳理大量相关文献,对全要素能源效率及相关概念的内涵、全要素能源效率测算的方法学以及现有典型文献的测算结果开展比较分析。对中国长三角城市群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开展测算,以此验证影响测算结果的因素与相关变化特征。【结果】文献梳理结果表明: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概念存在与其他能源效率概念混用的现象。由于能耗与碳排放高度挂钩,在测算方法上简单将碳排放纳入非期望产出,可能导致全要素能源效率测算结果被高估或低估。现有文献对全要素能源效率测算结果存在较大差异性,甚至截然相反。案例分析结果表明:决策单元数量和投入产出数据质量对全要素能源效率存在重要影响;而技术异质性相比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区域差异影响更大。此外,还验证了长三角城市群全要素能源效率测算结果存在空间自相关性,其时间趋势与其他相关成果基本一致。【结论】应加强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内涵与方法学探究,特别是提升在处理非期望产出、技术异质性、空间自相关性等方面的分析能力;并在测算过程中加强对投入产出数据及其质量的控制;同时强化全要素能源效率变化特征的系统性分析。

  • 土地资源
    谭淑豪, 叶卓卉, 杜辉
    资源科学. 2024, 46(3): 610-620. doi: 10.18402/resci.2024.03.13
    PDF全文 (2758) HTML (341)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新一轮草地确权对草原生态的影响,有助于创新和推进草地绿色治理的产权制度。【方法】本文基于2014、2017和2020年内蒙古乌拉特中旗的实地调研微观数据,采用时变DID模型研究新一轮草地确权对草原植被覆盖度的影响。【结果】①在既定的草原生态补奖政策下,新一轮草地确权有助于改善草原生态。确权后草地植被覆盖度与高度分别比确权前提高了0.265个等级与13.8 cm,这是确权带来的产权安全效应与规模效应的净效果。②产权安全性改变了牧民利用草地的态度、提高了牧民的信贷能力,并促进了牧民的生态保护行为。③异质性分析表明,确权对大牧户改善其草原生态较小牧户更有效。【结论】可在确权条件较好的牧区或草场继续推动牧户层面的新一轮土地确权,促进草原生态的改善;而在户均草地面积小、地形地貌复杂等确权困难的地区可考虑确权不确地、或以社区为单位因地制宜实施草地确权政策。

  • 资源环境智慧管理专栏(二)
    刘耀彬, 邓伟凤, 李硕硕, 魏国恩, 李汝资
    资源科学. 2024, 46(4): 744-760. doi: 10.18402/resci.2024.04.07
    PDF全文 (2650) HTML (424)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数字化”与“绿色化”能否协同是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研究领域的重要科学问题之一。长江经济带作为数字产业重要集群带和减污降碳协同的重点区域,数字产业集聚能否实现其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事关美丽中国建设与双碳目标的实现。【方法】基于2010—2020年长江经济带108个城市的数字产业股权投资数据和环境污染与碳排放数据,刻画其数字产业时空格局及减污降碳时空演化特征,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探究数字产业集聚对减污降碳协同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其空间溢出效应和衰减边界。【结果】研究发现:①长江经济带数字产业投资网络呈现出“多线程、多极化”的空间演化趋势,净投资流表现出明显的“郊区化”倾向,形成“中心流出、外围承接”的分布格局。②数字产业集聚显著地促进了减污降碳,且兼具减污降碳协同效应,这一结论在一系列内生性及稳健性检验后仍然稳健。机制检验发现,数字产业集聚能够通过规模经济效应、产业升级效应和技术创新效应促进区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③数字产业集聚对减污降碳协同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这种效应随着空间距离的增大呈现“右拖尾U型”特征。同时,在 250 km以内为空间溢出效应的“增强”区域,250~450 km之间为“衰减”区域,450 km以外空间溢出效应趋近于0且不再显著。【结论】研究证实了发挥数字产业的集聚效应能够有效地促进区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据此建议推进数字产业集聚与网络化发展、鼓励数字产业跨区域投资,并提出了差异化的减污降碳协同策略。

  • 王兴, 赵鑫, 王钰乔, 薛建福, 张海林
    资源科学. 2017, 39(4): 713-722. doi: 10.18402/resci.2017.04.12
    PDF全文 (2542) HTML (931)   可视化   收藏
    Baidu(11) CSCD(11)

    由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全球变暖问题已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农业生产对温室气体排放有重要影响,水稻是中国主要粮食作物,而稻田又是CH4的主要排放源,因此研究其生产过程的碳足迹对实现农业节能减排具有意义。本研究基于2004-2014年水稻生产相关统计数据,利用碳足迹评价方法核算了中国水稻生产碳足迹及其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水稻生产温室气体排放量、单位面积碳足迹呈逐年增长,而单位产量碳足迹则出现下降趋势,年均增长量分别为21.24亿kgCO2-eq、32.58kgCO2-eq/hm2和-2.82kgCO2-eq/t;②不同省份由于水稻生产条件差异,其碳足迹存在较大差别,如年均单位面积碳足迹最高的江苏达7411.91kgCO2-eq/hm2,最低的黑龙江为4305.87kgCO2-eq/hm2;③年均单位产量碳足迹方面,最高海南为1419.35kgCO2-eq/t,最低吉林为602.12kgCO2-eq/t;④综合比较单位面积与单位产量碳足迹发现,华南双季稻稻作区(广西、广东、福建等),华中双季稻稻作区(江苏、湖南、江西等),其单位碳足迹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⑤水稻生产碳足迹组成中占比最大的部分为稻田CH4排放,达85.05%,农资投入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仅占14.95%,其中化肥投入占总碳足迹的10.25%。最后,本文建议通过改进农田管理措施(如间歇性灌溉、改进施肥、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提高水稻机械化生产效率来有效减少水稻温室气体排放。

  • 旅游资源
    罗慧敏, 喻忠磊, 张华
    资源科学. 2016, 38(2): 353-363. doi: 10.18402/resci.2016.02.17
    PDF全文 (2462) HTML (455)   可视化   收藏

    文化创意型旅游地是基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而来的一种新型旅游地,对其游客满意度的研究可以为该类型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文章基于美国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综合考虑文化创意型旅游地自身特性和旅游行为特征,构建文化创意型旅游地游客满意度指标体系和测评模型,采用偏最小二乘法确定其中的权重,并对田子坊、M50和红坊3个上海典型的文化创意型旅游地进行满意度测评,识别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文化创意型旅游地游客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子为主题特色、创意、文化内涵、文化创意交流环境等反映旅游地文化创意资源的变量,其次,购物环境和卫生状况也是重要影响因子;游客对3个旅游地均较为满意,其中以田子坊游客满意度指数(3.649)最高,M50(3.609)紧随其后,红坊(3.447)最低;由满意度-重要程度综合分析法(IPA)指数可知,田子坊发展态势良好,M50应完善旅游地购物环境和文化交流环境,红坊则应加强购物环境建设。

  • 旅游资源
    马遵平, 谢泽氡, 艾晓玉
    资源科学. 2021, 43(8): 1700-1710. doi: 10.18402/resci.2021.08.16
    PDF全文 (2427) HTML (505)   可视化   收藏

    历史名人故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目的地产品形态,对地方发展文化旅游、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某个目的地是否确实是某位历史名人的故里,在很多地方仍存在争议。目前鲜有关于争议名人故里理论结合实证的研究,也缺乏名人故里旅游行为意向的研究。据此,本文基于名人代言营销理论的一致性假说构建理论模型,并获取四川江油“李白故里”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名人与目的地的一致性正向影响旅游者的真实性感知和地方认同,后两者正向影响体验质量;②名人与目的地的一致性通过真实性感知和地方认同的中介作用,间接正向影响体验质量;③旅游者的体验质量正向影响旅游行为意向。本文进一步讨论了以上结论的理论意义、对争议名人故里的管理启示以及未来研究的方向。

  • 资源环境智慧管理专栏(二)
    张宇祺, 李华姣, 安海忠, 王安建
    资源科学. 2024, 46(4): 671-686. doi: 10.18402/resci.2024.04.02
    PDF全文 (2298) HTML (1009)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社会对资源需求的不断增长,矿产资源的战略性地位愈发凸显,矿产资源的竞争已不局限于原生矿产,而是涉及到整个产业链。本文从产业链视角出发,将关键矿产资源产业链边界界定为“勘探开采—冶炼加工(运输)生产—行业使用—回收循环利用”的全产业链环节,分别从产业链各环节定义关键矿产资源可供性,强调产业链不同环节的关键作用。在现有的矿产资源可供性研究方法基础上,识别出20种矿产资源可供性影响因素,将其归纳为地质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地缘因素、规制因素和社会因素等6个方面,并界定其直接影响的产业链环节,从不同环节构建产业链视角下关键矿产资源可供性指标体系。在系统梳理过程中,发现产业链视角下的关键矿产资源可供性研究在其内涵、二次供给、多环节耦合和模型开发利用方面仍有不足,并提出了4个主要前沿方向:①产业链视角下关键矿产资源可供性新内涵;②资源挑战背景下一次资源与二次资源可供性新关系;③关键矿产资源全产业链多环节可供性耦合关系;④关键矿产资源全产业链可供性数据库与研究模型。

  • 资源管理
    高利伟, 徐增让, 成升魁, 许世卫, 张宪洲, 余成群, 孙维, 武俊喜, 曲云鹤, 马杰
    资源科学. 2017, 39(1): 168-174. doi: 10.18402/resci.2017.01.17
    Baidu(2) CSCD(6)
    食物消费量调查是分析居民膳食结构和营养特征,判断食物安全形势以及开展营养干预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本文选取西藏典型农牧区(拉萨、日喀则、山南和那曲地区),基于2010年农、牧户调研数据,重点分析了西藏农村地区居民食物消费结构特征及营养摄入水平。数据结果显示,研究地区膳食营养结构仍待完善。其中,糌粑、大米、面粉仍然是农、牧居民主要食物消费构成部分。肉类和奶类消费较高,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它食物消费种类中,如蛋类、猪肉、禽肉、豆制品、水果等需求明显不足,是导致居民膳食结构不均衡的主要原因,这与当地农村居民的饮食文化有关。蔬菜消费在农区消费数量较高,而在牧区消费数量较低,这与市场的通达性有关系。营养摄入分析结果显示,农、牧居民能量和蛋白质的摄入都基本满足了营养学会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标准,但在拉萨和山南,农村居民脂肪摄入量仍显不足,这与两个地区居民肉类摄入不足有关。综上所述,虽然西藏农村居民膳食结构有所改善,但是其消费结构仍需完善,食物消费仍以本地消费为主,未来在加强西藏农村居民营养干预中,应该增加市场肉蛋奶等多种类食物供应量,扩大西藏农村地区食物的可达性,尤其是牧区,充分挖掘市场在当地农村居民膳食结构改善中所发挥的作用。本研究将为西藏农村地区居民膳食营养干预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依据。
  • 资源管理
    栾晓玉, 刘巍, 崔兆杰, 刘业业, 陈月冬, 卢盛, 王玉标
    资源科学. 2020, 42(2): 372-382. doi: 10.18402/resci.2020.02.15
    PDF全文 (2221) HTML (1494)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塑料生产和消费的快速增长,塑料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对塑料资源代谢过程的研究对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十分重要。本文基于物质流分析方法,构建了塑料物质流分析动态模型,研究了1949—2018年中国的塑料从生产、使用到最终废弃的生命周期代谢过程。结果显示:①1949—2018年,塑料累计消费2205.6 Mt,共产生废塑料1404.8 Mt,其中30.0%被回收再利用,14.0%被焚烧,36.0%进入填埋场,20.0%未经处理直接进入环境;②塑料的使用存量为630.0 Mt,损失存量为870.2 Mt,其中66.7%堆积在填埋场中,33.3%被随意丢弃在环境里;③2018年,消费量为193.1 Mt,塑料消费产生了废塑料140.5 Mt,废塑料后续处理中,回收占32.0%,焚烧占26.0%,填埋占35.4%,废弃占6.6%。研究表明:中国塑料的代谢规模庞大,一次性塑料产品对塑料代谢影响非常大;废塑料是资源损失的关键节点,应加强对其的回收利用;对于已经进入环境中废塑料的污染管控非常重。因此,今后的研究重点应在于环境中废塑料的风险和污染机理以及提高废塑料的回收利用效率,以减少塑料资源损失,降低环境污染。

  • 碳排放
    黄寰, 何广, 肖义
    资源科学. 2023, 45(5): 1044-1058. doi: 10.18402/resci.2023.05.13
    PDF全文 (2134) HTML (484)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高质量建设低碳城市是应对气候变化、落实低碳发展理念与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因此考察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的碳减排效应意义凸显。【方法】本文运用2006—2019年中国216个城市面板数据,以第二、三批低碳城市试点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倾向得分匹配倍差法(PSM-DID)并通过稳健性测试,多维度分析低碳试点城市建设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并采用中介模型考察低碳试点政策的影响机制。【结果】①与非试点城市相比,低碳试点政策显著降低了城市碳排放,且纳入平行趋势、安慰剂等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显著。②低碳城市试点均能通过提升城市绿色技术创新水平、调整产业结构和减少能源消耗量来发挥碳减排作用。③低碳城市试点碳减排效应具有显著异质性。碳减排效应在东部、中部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要强于西部城市和资源型城市。基于“胡焕庸线”视角下低碳试点政策对东南半壁城市的碳减排效应较西北半壁城市更为明显。【结论】本文从多维度评价第二、三批低碳城市试点的碳减排阶段性成效,有助于深化低碳发展理念、探索低碳发展路径,为未来更多城市系统性进行低碳城市建设提供借鉴。新形势下低碳城市建设应遵循因地制宜、因时而变,制定差异化与精准化路径促进绿色发展,为实现“30·60”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奠定基础。

  • 李升发, 李秀彬, 辛良杰, 谈明洪, 王学, 王仁靖, 蒋敏, 王亚辉
    资源科学. 2017, 39(10): 1801-1811. doi: 10.18402/resci.2017.10.01
    PDF全文 (2030) HTML (1116)   可视化   收藏

    耕地撂荒是当前全球山区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现象,它深刻地改变了山区农村土地利用结构、农业景观和农户生计,并带来了巨大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效应。2000年以来,随着中国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升和农村劳动力的大量析出,中国山区农业因地形限制,机械化发展受阻,耕地面临着较大的撂荒风险。越来越多的案例研究和报道表明中国山区耕地撂荒现象越演越烈。中国山区面积广、坡耕地比重大,耕地撂荒不仅关系到山区农地的合理利用政策和山区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制定,并可能引起粮食安全问题,但目前仍缺少全国层面的定量化评估研究。因此,本研究通过开展大范围的抽样调查对中国山区县撂荒规模进行了推算,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以及耕地边际化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在235个调查村庄中,78.3%的村庄出现耕地撂荒现象;基于县样本统计的2014-2015年全国山区县耕地撂荒率为14.32%;山区耕地撂荒率在省级尺度上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其中,长江流域一带的山区耕地撂荒率最高,东北的长白山区最低。

  • 资源经济
    戴其文, 姚意旗, 张晓奇, 韦海宁
    资源科学. 2019, 41(4): 627-642. doi: 10.18402/resci.2019.04.02
    PDF全文 (2027) HTML (953)   可视化   收藏
    居民对居住环境的重视和生活品质的提高,以及城市环境资源的供给不足与分布不均,加剧了环境对城市房价空间差异的影响。探索环境对房价的影响机制,有助于改善环境资源的空间配置,加快宜居城市建设,对提高城市竞争力和新型城镇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略梳理了环境对房价影响涉及的几个理论视角,系统总结了环境对房价空间差异的正面、负面和综合性影响研究进展,并对该领域的研究作出初步的展望和思考。研究表明:国际上较为系统地分析了环境对房价的综合性影响,主要从水污染、噪声污染、固废污染和电磁污染等4个方面测度了环境对房价的负面效应;关注环境与住房的属性特征和环境景观可达性对房价的作用。国内相关研究起步较晚,主要考察环境景观对房价的溢价效应;相关研究存在研究系统性不足,研究方法较单一,研究深度不够等问题。建议未来关于环境对房价的效应研究需完善系统性的分析框架;研究方法上应该考虑数学模型与行为分析验证的结合;研究内容上重视人的“环境心理感受”及其在房价上的反馈,加强环境对房价低值区的影响研究,关注中小城市和欠发达城市房价空间差异及其环境影响分析,重视环境、住户、房价相结合的微观机制研究。
  • 汲忠娟, 蒋依依, 谢婷
    资源科学. 2017, 39(3): 396-407. doi: 10.18402/resci.2017.03.02
    PDF全文 (1995) HTML (969)   可视化   收藏
    Baidu(3) CSCD(4)

    居民作为旅游地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其感知和态度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受到学者的研究重视,成为测度旅游业对旅游地影响最常涉及的关键内容。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以1975-2015年国内外主要核心期刊研究成果为基础,从旅游地居民感知和态度的研究内容、影响因素、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内容和结果的总结,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研究认为:不同影响因素与居民感知、态度之间的关系受发展阶段与条件的左右,需进一步结合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特殊形态进行实证研究;中国学者在相关领域进行了本土化探索,但鲜有理论构建,可在审视旅游现象的过程中,推动理论抽象与创新;需要将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以深入探索现象背后的本质。

  • 气候资源
    熊欢欢, 梁龙武, 曾赠, 王振波
    资源科学. 2017, 39(1): 136-146. doi: 10.18402/resci.2017.01.14
    PDF全文 (1994) HTML (132)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2014-2015年中国190个大中城市PM2.5的监测数据,建立空间数据统计模型,总结两年内PM2.5的浓度、空间集聚的年际变化和存在问题,为相关研究与决策提供参考。结果显示:①2015年较2014年全国平均PM2.5浓度下降10%,达标天数提升了4.4%,空气质量整体改善,但改善的天数主要集中在春夏秋季,冬季改善幅度甚微,其中12月污染加重。②2015年PM2.5整体污染范围缩小,污染核心区由京津冀向鲁西北和豫北地区扩散,京津冀、长三角、长江中游等城市群年均浓度降幅较大,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城市群日均达标率增长较快。③2015年PM2.5的集聚性更明显,浓度高值区范围减小,热点地区更密集地分布在以京津冀地区为中心的华北地区,并呈多中心格局。由此,应该加快构建制度支持的多中心监督治理模式,以华北地区为先行先试区域,构建管理支持的多区域联动治理模式,培养环境伦理支持的公众环保意识,实现民防民治。

  • 马晓微, 石秀庆, 王颖慧, 廖华
    资源科学. 2017, 39(12): 2299-2309. doi: 10.18402/resci.2017.12.09
    PDF全文 (1934) HTML (578)   可视化   收藏
    Baidu(1) CSCD(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总能源强度呈现整体下降的趋势,分析影响总能源强度的因素,对促进节能减排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结构性因素分解方法(SDA)将能源强度分解为结构效应和效率效应,从产业结构层次逐步深入到工业内部行业的结构层次,从各产业和工业分行业角度分别定量分析了引起中国总能源强度和工业能源强度下降的原因。结果表明:①目前中国总能源强度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各产业能源效率的提高,产业结构在2013年之前起到了阻碍作用,在2013年之后起到了微弱正向促进作用;②从各产业对总能源强度的影响上看,工业、建筑业和第三产业的结构因素对总能源强度下降的负向影响程度大于第一产业结构因素的正向影响程度,但工业、建筑业和第三产业的效率因素对总能源强度下降起到了主要的推动作用;③中国工业能源强度的下降是由工业结构变化和工业各行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共同推动的,工业各行业能源强度的下降是主要动力;④从工业各行业对工业能源强度的影响上看,工业行业结构效应和效率效应影响行业较为集中,重点高能耗行业的结构变化和效率变化对促进工业能源强度的下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⑤工业发展速度较快行业的结构变化和效率变化对工业能源强度的影响作用越来越明显。针对得出的结论,提出了相关建议,为中国节能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

  • 张永勋, 何璐璐, 闵庆文
    资源科学. 2017, 39(2): 175-187. doi: 10.18402/resci.2017.02.01
    Baidu(5) CSCD(5)

    2005年至今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快速发展,本文以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为基础,筛选出2005-2015年11年间发表的513篇农业文化遗产相关论文,应用文献统计方法分别从论文发表量变化、载文期刊、研究机构、作者群特征、研究区分布、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对其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①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刚进入发展阶段;②当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生态、资源、农学等几个学科;③研究机构主要集中于北京,而西北和东北等遗产地较多的地区相关研究力量薄弱;④作者群呈现高学历、年轻化、高职称特点,利于该研究领域的发展;⑤农业文化遗产的研究逐渐走向多学科参与的综合研究,但是目前的研究方向十分集中,仍然有不少领域缺乏研究;⑥研究方法以基于文献研究的定性描述较多,实验和实地调研为基础的定量分析研究相对薄弱。尽管如此,与其他国家比较,中国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处于领先地位,但申遗后的遗产系统变化研究相对较弱。未来的研究应注意吸引更多学科、更多研究机构参与;应强化基础性研究,以便为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的科学性解读提供支撑;应加快农业文化遗产监测评估研究,尤其是申遗后遗产系统要素的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研究;应加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产业支撑体系研究。

  • 许基伟, 方世明, 刘春燕
    资源科学. 2017, 39(3): 430-440. doi: 10.18402/resci.2017.03.05
    PDF全文 (1923) HTML (588)   可视化   收藏
    Baidu(5) CSCD(7)

    公园绿地空间布局和结构会影响到城市居民的健康和城市生态格局,对城市规划建设至关重要。因此,评价城市公园绿地的空间分布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以武汉市七个中心城区为例,采用含有距离衰减系数的重力型两步移动搜索法(G2SFCA),探讨居住区尺度下不同等级公园绿地的空间公平性。结果表明:(1)距离因素会改变公园绿地的空间公平性,并且不同等级公园绿地的空间公平性变化存在差异;(2)武汉市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空间公平性评价结果并不理想,“严重不公平”级别所占面积比重始终比较大;(3)区域性公园绿地的空间公平性要优于全市性公园绿地的空间公平性;(4)公园绿地空间分布呈现不均衡特征,空间公平性的区域差异较大。街道人口数量、公园绿地数量、公园绿地的服务能力是造成其空间公平性区域差异的重要因素。因此,应该结合人口需求科学地规划公园绿地的数量和等级,以实现公共资源的有效利用。

  • 封志明, 杨艳昭, 闫慧敏, 潘韬, 李鹏
    资源科学. 2017, 39(3): 379-395. doi: 10.18402/resci.2017.03.01
    PDF全文 (1920) HTML (1271)   可视化   收藏
    Baidu(64) CSCD(66)

    从20世纪初期承载力概念提出,到21世纪作为描述发展限制的重要工具,从理论到实践,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走过百年,已成为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判据。本文简要回顾了资源环境承载力概念的源起与发展;系统梳理了从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容量),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进程;科学评述了基于生态足迹与虚拟土地、水足迹与虚拟水和能值分析与虚拟能量等方法开展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跨世纪进展。研究认为: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尚未形成一套统一的理论与方法体系,且研究结果的客观性与可比性一直存有争议。鉴于此,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应从理论到方法、从实践到应用,切实加强基础理论与承载机理、阈值率定与综合计量、技术标准与技术规范、定量评价与系统集成研究,以促进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的标准化与规范化、数字化与系统化,最终满足实用化与业务化的国家需求。

  • 资源管理
    谢梦玲, 王昌海
    资源科学. 2022, 44(8): 1707-1722. doi: 10.18402/resci.2022.08.13
    PDF全文 (1867) HTML (374)   可视化   收藏

    健全的管理体制是实现自然保护地有效管理和生态保护目标的重要保障。本文主要基于ScienceDirect和中国知网,从自然保护地管理体制变革、机构设置、运行机制和管理有效性评估4个方面对国内外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和综述评价,分析了文献研究热点、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为有关研究的深化和管理体制的优化提供了思路。结果表明,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参与式管理、管理体制问题与模式、管理有效性评估、管理机构权力划分和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经验等方面。文献研究方法以案例研究为代表,定性研究占主流,定量方法为辅;文献理论方面,制度变迁理论、多中心治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和生态完整性理论等多学科理论构成了研究的理论体系。基于研究进展,本文提出了加强理论构建、关注不同权力配置模式下管理有效性评估、探究纵横权力运行协调机制以及参与式管理实现机制、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和关注气候变化潜在影响等研究方向。

  • 土地资源
    吕立刚, 撖旭, 龙花楼, 周兵兵, 臧玉珠, 王君櫹, 范业婷
    资源科学. 2023, 45(7): 1351-1365. doi: 10.18402/resci.2023.07.06
    PDF全文 (1861) HTML (1494)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如何根据耕地的多功能,合理地配置耕地资源,满足人类社会对耕地所形成的产品和服务的多样化需求,是当前耕地保护工作的难点和热点,也是耕地资源系统研究领域亟需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方法】运用文献资料法,系统梳理了耕地多功能供给和需求的内涵与表征、供需匹配状况识别及时空演变、供需影响因素、供需失配效应及政策调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未来的重点领域和方向。【结果】现有研究多从供给视角关注了耕地多功能变化及其权衡/协同关系,较少从需求以及整合供需视角来开展研究;在表征耕地多功能供给和需求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所采用的标准化评价方法和模型较少,导致量化结果无法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在识别耕地多功能供需匹配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面有所涉及,但深入探究耕地多功能供需匹配状况动态演变规律及其驱动机制的研究仍较为鲜见。【结论】未来研究应以耕地资源系统与自然、社会经济系统的相互作用为核心,宏微观尺度相结合深化耕地多功能供需匹配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驱动机制的刻画和认知,探索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耕地多功能管理决策机制和调控方法。

  • 邹勇文, 田逢军
    资源科学. 2017, 39(2): 314-324. doi: 10.18402/resci.2017.02.13
    PDF全文 (1848) HTML (313)   可视化   收藏
    Baidu(2) CSCD(2)

    网络虚拟社区中的城市旅游空间意象分析对探索信息社会背景下的城市旅游空间发展策略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国内对城市旅游空间意象的研究多集中在现实空间层面,而对网络虚拟社区中的空间意象重视不够。以旅游虚拟社区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内容分析和语义网络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评价性旅游空间意象和结构性旅游空间意象两个层面对蚂蜂窝旅游虚拟社区中的南昌市旅游空间意象图景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了相关建议。研究表明:“广场”、“滕王阁”、“八一”是南昌市最重要的核心旅游吸引物意象,“都市景观风貌”是最为偏好的意象主题,旅游情感评价意象总体以正面和积极为主;南昌市整体的旅游意象空间格局由物质实体形态的八一广场——滕王阁——秋水广场构成,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以红色革命文化为主题的八一广场旅游意象区域、以观光为主题的滕王阁旅游意象区域和以娱乐和休闲为主题的秋水广场旅游意象区域等三大重点旅游意象区域,意象元素呈现出中心城区集中化分布、外围区分散分布的特征;网络虚拟社区的城市旅游空间意象虽然仍以物质实体的空间意象为核心组成,但非物质意象要素在空间意象建构中的作用也非常重要。本文的研究结果不仅在方法上突破了以往城市旅游空间意象研究的局限,也为互联网时代的城市旅游空间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