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低空技术革新与低空空域管理体制改革,人类活动从地表向低空深度拓展,激活了低空的资源价值新维度,并推动了低空经济发展。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低空经济已成为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部署。面向低空资源高效利用与低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需求与新任务,需要充分发挥地理学在解析空间异质性、系统交互性及动态演化规律等方面的独特学科优势,开展理论、政策、产业与应用方面的系统研究,为破解低空经济发展中资源配置、产业布局与空间治理等难题提供重要支撑。
随着人类活动从地表空间向低空立体空间深度拓展,低空空域资源价值得以激活并由此推动了低空经济发展。由于低空-地表-人类活动的交互作用复杂,亟需发挥地理学学科优势,开展低空人地系统研究,为人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与低空经济的科学落地提供指导。本文通过概念辨析、文献梳理与理论解析的方法,阐述低空经济的概念内涵与地理特征,对低空人地系统进行要素结构与理论解析,并提出未来应重点关注的研究议题。低空已从单纯的大气空间概念延伸至具有自然、社会和经济属性的资源要素,低空人类活动与低空地理环境交互形成的复杂低空-地表-人类活动系统成为人地系统研究的新对象。本文构建了低空人地系统的概念,即低空人地系统是由低空资源、低空地理环境和低空人类活动及其交互作用构成。其中,低空资源是以低空空域开发利用为核心,与地表-人类活动交互作用中形成的各类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其容量测度是低空经济发展的基础;低空地理环境受边界层气象、下垫面状况、地形地貌、地表建筑、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具有区域性、复杂性、动态性、综合性特征;低空人类活动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和提升生活水平,围绕低空资源进行的一系列活动,会产生经济、社会和环境效应;低空人地交互作用关系到低空人地系统的动态演化与耦合协调。
资源科学是一门研究自然资源的形成、演化、格局及其与人类活动相互关系的科学,具有综合性、交叉性、问题导向性等学科特点。低空经济作为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而对于其关键依托——低空资源的认识亟待加强。低空时代呼唤资源学科加强低空资源系统创新研究。首先,本文界定了低空资源的概念,分析了低空资源的自然、社会、经济、战略四大属性,从空间、物质、能量、信息等多维度探讨低空资源分类,并提出“低空权”概念;然后,建构低空资源研究体系框架,解析了低空资源研究特性,提出低空资源研究重点内容和多学科交叉融合方向;最后,从科技支撑国家战略需求、促进学科研究范式系统创新、推动资源科技体系发展、提升资源利用全球话语权等方面,展望面向低空资源这一“新资源”“新空间”的资源学科未来发展。本文旨在拓展资源科学研究体系,科技支撑低空资源协调可持续利用和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资源学科契合大变局时代需求,形成新的学术增长点。
【目的】 低空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受到了学术界和各级政府部门的广泛关注。本文旨在梳理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识别其演进过程与区域差异,为理解低空经济发展的制度背景、完善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本文在各级政府部门与相关机构的官方网站检索获取了截至2025年2月20日的低空经济相关政策文本与标准文件,通过空间统计与词频分析的方法,探究低空经济政策的演进阶段、特征变化与空间差异等。【结果】 ①中国低空经济政策经历了探索发展、起步发展和加速发展的演进阶段,关注点从注重安全转向安全与发展并重,从相互独立转向统筹协调,政策内容从低空空域、低空基础设施和低空载体等单要素逐渐向涵盖多要素的场景应用拓展。②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地区是出台低空经济政策较多的地区,西部地区大部分省份的政策出台相对较少。③各省份的政策均强调了无人机等内容,但侧重点有所差异,可归纳为以广东为代表的综合发展型、以北京为代表的创新驱动型和以福建为代表的场景应用型,这与地方的自然环境、经济基础、产业发展、创新资源、特色经济等基础条件密切相关。【结论】 各级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低空经济发展,然而顶层设计有待加强、部分地区发展指向不明确,未来应加强国家层面的统筹规划,引导地方因地制宜发展低空经济,促进低空经济国家战略的科学落地。
【目的】 低空无人机配送作为低空经济的重要应用场景,其快速发展对空地资源的统筹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亟须结合具体实际案例,识别空地协同的组织特征及关键挑战,为空域资源协调与共享利用提供参考。【方法】 本文以深圳为例,选取S、M两家代表性企业,结合2024年7月—2025年4月持续开展的实地调研和深度访谈,系统分析企业运营模式、空间布局与航线规划。【结果】 ①现有空地协同运营模式服从业务模式的需要,分别形成了锚定网点的“网点互通”模式和锚定商圈的“末端响应”模式。②不同运营模式带来显著的空地协同布局差异。S企业依托自营分拨中心及快递网点,构建了多节点协同的规模化运输网络;而M企业则围绕核心商圈建设了单中心辐射的密集服务体系。③空间布局差异进一步影响航线与地面的交互方式。S企业因选址多位于物流园区等空旷区域,航线规划自由度较高;而M企业飞行高度普遍低于城市密集高楼,面临更复杂的空间约束。【结论】 低空配送有效发挥了无人机灵活、高效的优势,并通过与地面运输的联动,拓展了服务范围,提升了整体配送效率。未来需要优化空域资源协调与共享,推动无人机配送与地面交通设施的深度融合,着力解决“进社区、进楼宇”等协同联通问题。
随着我国公路网建设的不断完善和交通基础设施规模的持续扩大,传统的公路巡检方式在效率、安全性和覆盖范围等方面已难以满足现代化公路管养的实际需求。低空无人机遥感技术具有机动性强、成本低、数据获取能力强等优势,为公路巡检提供了新的技术解决方案。因此,本文首先系统梳理了低空无人机遥感技术在公路巡检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深入分析了该技术在路面病害智能检测、桥梁病害识别与结构监测、边坡稳定性监测与风险预警、应急事件快速响应与灾害评估4个典型场景中的应用进展;并围绕“低空飞行—病害识别—实时计算—三维展示”的技术路径,重点探讨了低空公路巡检航线规划、路面病害自动识别、边缘端实时计算、三维重建与数字孪生等关键技术方法。其次,详细阐释了现有低空遥感技术在公路巡检应用中面临的数据稳定性与标准化不足、多源数据融合与集成应用缺乏、模型精度与行业需求不匹配、政策法规与安全管理问题等现实挑战。最后,从技术应用深度拓展、关键技术攻关突破、规范化标准化建设3个维度,提出了低空遥感技术在公路巡检领域未来发展的重点方向,为推动公路管养模式向智能化、信息化、精细化转变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撑。
【目的】 面对低空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无人机广泛应用所带来的空域管理与任务识别需求,围绕无人机飞行数据开展挖掘分析不仅有益于解析无人机行为模式,还能深化对无人机移动规律的理解。然而,现有相关研究多集中于路径规划与轨迹预测,缺乏对无人机移动模式的挖掘与分析。【方法】 本文围绕无人机飞行轨迹中的“巡回模式”——即无人机在执行农业作业、地形测绘等任务时产生的一种类似“垄耕式”或“栅格扫描”样式的飞行模式,设计方法实现模式提取,结合时空分析方法进行巡回轨迹的统计分析、时空聚集性分析与任务类型分析,并使用2024年1月1—3日的全国无人机轨迹数据验证方法的有效性。【结果】 本文设计了巡回模式提取方法,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其准确性,进而探索了巡回轨迹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巡回轨迹在时间分布上多集中于8:00—18:00,空间分布呈现“东密西疏”的特征,飞行高度稳定、速度较快,结合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发现飞行模式与地表功能高度耦合。【结论】 本文提出的巡回模式提取方法和使用的时空分析方法可有效识别无人机巡回飞行轨迹,为无人机任务识别、作业行为分析与空域管理等提供了可行的技术路径和数据支持。
【目的】 在全球气候变暖与能源结构转型迫切需求下,发展低空经济已成为推动交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路径。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作为低空交通的新型解决方案,其规模化应用需要系统解析其场景应用的“需求-技术”协同机制。但如何解构场景需求与技术供给的适配逻辑、精准识别市场偏好与技术瓶颈的交互机制,是值得关注的焦点。通过量化市场需求特征与技术供给趋势,可以为政策制定与产业布局提供理论支撑。【方法】 根据场景需求与技术供给的适配逻辑,在需求侧,对截至2025年1月的eVTOL相关文献数据进行整合,采用Meta分析方法,检验乘客年龄、性别、态度、家庭月收入、旅行成本、旅行时间等变量对eVTOL吸引力的影响机制及场景调节效应;在供给侧,应用LDA(潜在狄利克雷分配)主题建模方法挖掘incoPat数据库中eVTOL相关的有效专利文本,识别技术主题演化规律。【结果】 ①在需求侧,就影响机制而言,乘客的态度与家庭月收入显著正向驱动 eVTOL吸引力,旅行成本和时间则负向抑制eVTOL吸引力;就调节效应而言,场景类型调节效应显著:城市场景中乘客态度的影响最为敏感,机场场景中乘客年龄与家庭月收入的影响最为敏感,旅游景区场景中则是乘客的态度和旅行成本的影响最为敏感。②在供给侧,专利主题演化呈现三阶段特征——技术萌芽期聚焦城市场景全链路技术布局,技术深化期转向续航瓶颈的系统性突破,智能转型期侧重智能化纵深拓展。【结论】 ①eVTOL吸引力受乘客态度与家庭月收入的显著正向驱动及旅行成本与时间的负向抑制,且影响机制存在场景异质性——机场场景凸显时效溢价效应,旅游场景依赖体验价值驱动。②技术演进遵循“基础架构构建→续航瓶颈突破→智能系统深化”的递进规律,与场景需求形成协同演化。
【目的】 本文旨在系统识别我国农业低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核心制度障碍,揭示其由试验性技术向系统化发展转型过程中的关键约束机制,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政策路径构建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方法】 通过内在逻辑分析与国际经验综述,围绕农业低空经济技术应用和制度环境展开核心挑战分析,选取欧盟、以色列、日本、美国、荷兰为典型经济体或国家,分别分析其在空域管理、技术适配、服务制度、人才支撑与数据平台方面的政策响应路径,提炼可供我国农业现代化借鉴的制度经验。【结果】 精准生产体系重构、资源利用效率提升、技术与制度协同演化、可持续发展范式转型共同推动了农业低空经济的应用边界拓展,以及农业现代化的多维进展。与此同时,技术应用的结构性矛盾和制度环境的系统性障碍共同制约了我国农业低空经济的发展潜力。【结论】 农业低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既需突破技术发展的现实瓶颈,也需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框架与治理体系。应立足我国现实情况,聚焦规范技术体系建设和优化制度框架设计两个主要维度,充分发挥低空经济在农业领域的潜力,为农业现代化注入新动力。
【目的】 无人机作为低空飞行活动的重要支撑,其产业发展与低空经济密切相关。本文旨在识别无人机产业链上中下游的企业分布格局与协同关系,为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促进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 本文基于企业大数据,通过关键词检索与数据清洗,构建了截至2024年12月31日经营状态正常的中国无人机企业数据库,覆盖了无人机产业链上中下游;在此基础上,采用空间分析方法识别无人机企业空间分布特征,并识别上中下游协同关系。【结果】 ①中国无人机产业以上游原材料供应、零部件制造、核心系统企业较多,其次为下游服务提供商企业,中游整机制造的企业数量相对较少,空间上表现出“东密西疏、南多北少”的格局,以珠三角密度最高,其次为长三角和成渝等地区。②上游和中游企业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性,其中以上游企业的集聚系数相对较高。下游企业面向市场,区域分布的差异相对较小。③基于各城市的产业链上中下游企业分布,可归纳为协调型、需求型、引导型与培育型城市。其中,协调型城市的产业链相对完整、发展优势显著;需求型与引导型城市则是在部分产业链环节具有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短板;培育型城市的上中下游企业数量均相对较少,此类城市数量最多。【结论】 不同城市的无人机产业发展情况存在差异,应以产业链相对完整的协调型城市为核心,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加强需求型与引导型城市的补链强链;对基础薄弱的培育型城市则应立足地方特色和优势激发产业潜能,因地制宜地制定发展策略。
【目的】 无人机产业是低空经济的重要支撑。深入揭示中国无人机产业的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能够为低空经济发展与区域产业布局优化提供理论依据与决策参考。【方法】 本文基于2010—2022年中国280个地级市的45070家无人机企业数据,结合核密度估计、空间自相关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研究了中国无人机产业的空间格局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 ①2010—2022年无人机产业在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等地区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且产业空间格局从“点状分布”向“多核集聚”演化;②创新驱动、产业关联与应用场景是影响无人机产业空间格局的核心因素;③创新产出、人力资本与科技服务等要素之间的协同增强效应显著,经济基础、制度保障与产业集聚等因素在不同环节表现出差异化的协同作用。【结论】 无人机产业的空间演化体现出以创新为核心的特征。未来应通过提升创新资源配置效率、完善产业协同体系、优化空间布局与应用生态,推动产业集聚升级与区域协调发展。
【目的】 本文旨在厘清低空经济制造业空间分布及其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时空关联模式与影响因素,为低空经济产创融合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支撑。【方法】 在获取截至2025年2月的珠三角城市群低空经济制造业零部件与飞行器环节企业数据的基础上,分别利用核密度分析、协同区位分析与无序多分类逻辑回归模型,探究低空经济制造业的空间集聚性、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时空关联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①珠三角城市群低空经济制造业生产主导型和创新主导型两类企业均呈现显著的广州-深圳双核结构,企业主要分布于各类产业功能区与中心城区。②低空经济制造业生产-创新的时空关联表现为生产主导型企业引领创新主导型企业的时空关联特征,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时空关联均表现为零部件环节追随飞行器环节、但飞行器环节趋于独立集聚的时空关联模式。③不同时空关联模式受产业功能区等级、集群类型、机场距离、土地价格、经济活力与企业规模等因素综合影响,其中国家级产业功能区的作用较为突出。【结论】 珠三角城市群低空经济制造业初步形成生产-创新、产业链与创新链协同集聚格局,但区域整体协同集聚程度仍有待提升,建设并提升产业功能区能级是推动企业协同集聚的关键。
【目的】 无人机是全球战略性新兴科技的热门发展方向和中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科技产品之一,揭示全球无人机贸易网络及影响因素,可为全球优化贸易格局、中国规避潜在贸易风险提供决策支持。【方法】 本文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指数随机图模型和网络脆弱性模拟模型,揭示了2022—2024年全球无人机贸易网络拓扑特征,剖析了网络形成的影响因素,模拟了不同冲击情景下的网络脆弱性。【结果】 ①2022—2024年,全球无人机贸易额从42.32亿美元增长到126.65亿美元,增长了1.99倍。贸易额变化与全球地缘局势、贸易管制政策具有联动性。②参与全球无人机贸易网络的经济体及贸易联系的数量整体上升,“小世界”现象显著。现阶段,乌克兰、美国等欧美经济体的进口地位愈发突出,中国内地、中国香港逐渐主导出口格局,马来西亚对网络的影响力快速扩大。网络由单核结构演化为双核结构,形成以中国内地和中国香港为主要核心的超级组团,覆盖全球75%的经济体、近80%的贸易额。③互惠关系是驱动网络扩张的重要内生结构,开放程度大、制度环境好、科技水平高、经济实力强的经济体以其显著的进出口优势塑造了网络主体结构,地理距离和地缘关系对贸易联系建立的影响有限。④在传递式为主的贸易网络模体结构影响下,不同类型经济体的退出对网络效率的影响表现为媒介型>综合型>出口型>进口型,“出口型”经济体的出口管制对网络效率的影响高于“进口型”经济体的进口管制。【结论】 研究期内,全球无人机贸易规模倍增,网络结构的变化与国际局势具有联动性,中国在全球无人机贸易市场具有规模性优势和集中性风险。
【目的】 低空旅游是低空经济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是新质生产力赋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本文旨在深化对新兴旅游业态空间分布特征的理论认识,并为低空旅游产业布局优化提供参考。【方法】 以2024年中国1718个低空旅游基地为研究对象,运用最近邻层次聚类分析、泰尔系数、核密度分析及地理探测器探究低空旅游基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机制。【结果】 ①低空旅游基地空间分布呈现出显著的集聚性和不均衡性,表现出“东多西少、南密北疏、沿海集聚”的整体态势;②低空旅游基地呈“三极多点”的空间分布格局,具体表现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海南岛三大高密度核心区,以及中西部部分省会城市形成的次级点状集聚区。③能见度、水文条件、人均可支配收入、海拔和交通网密度是低空旅游基地空间分布的关键影响因素,绝大多数影响因子间普遍存在非线性互补增强效应,即组合作用显著大于独立作用之和。④低空旅游基地空间分布受自然环境本底、旅游产业规模、社会发展条件及低空产业水平综合作用,构成了一个以支撑力、牵引力、保障力和驱动力多因素耦合的“四力”影响机制。【结论】 中国低空旅游基地的分布受能见度、水文条件等自然本底的刚性约束以及社会经济因素的协同驱动。未来应推动东部地区发展高端融合型低空旅游,促进中西部地区发展特色普及型产品,并加强政策与产业协同,实现“空地一体”融合发展。
【目的】 针对低空技术创新的复杂性、颠覆性、立体性和前瞻性所带来的技术管理难题,揭示企业低空技术创新的内外协同机制,为新兴产业的技术布局与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引。【方法】 整合动态能力理论与资源依赖理论,选取中国2023年参与低空技术创新的296家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与机器学习方法,探究企业低空技术创新的多元组态路径。【结果】 研究发现:①低空技术创新存在政策引导型、校企依赖型、校政依赖型、创新联合型和自主突破型5类等效组态,其核心驱动机制体现为动态能力与外部资源的非线性协同和动态转化;②权变分析表明,数智化转型、组织冗余和企业规模较大时,会通过强化内部能力或重构外部依赖关系,影响创新模式选择;③机器学习结果验证了fsQCA结果的稳健性,揭示了创新能力、政企关系与校企关系的关键作用。【结论】 企业低空技术创新需基于内部能力与外部资源的精准匹配和有效协同,综合考虑权变因素,依据自身资源禀赋与外部环境动态灵活地选择适合自身的创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