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国竞争博弈的底层资源逻辑正逐步从石油竞争向高技术矿产竞争转移。高技术矿产产业链供应链布局正在从以成本、效率、科技为侧重转向以安全、稳定和政治为侧重,呈现多元化、区域化等演进特征。2019年6月以来,美国等西方国家围绕高技术矿产正逐步形成局部化、排他性的资源治理体系,这种治理体系经历了原材料供应国(卖方市场)松散型朋友圈到发达国家(买方市场)紧密联系朋友圈再到供应链ESG“长臂管辖”朋友圈的快速转变。本文在综合梳理和辨析高技术矿产、关键矿产、战略性矿产等内涵基础上,对高技术矿产产业链供应链进行了系统界定,并着重分析了大国间高技术矿产资源竞争和产业链供应链重构趋势及产业链供应链全链条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而从研究和管理视角提出了相关前沿问题:①高技术矿产动态界定和产业链供应链的理论框架构建;②大国间高技术矿产资源竞争和产业链供应链重构过程的科学诠释;③原生和再生资源产业链供应链双链多重重构风险评估、监测与预警;④原生和再生资源产业链供应链协同管理和安全保障对策。
【目的】 清洁能源供应链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支撑,在全球能源转型中发挥核心枢纽作用。面对“双碳”目标与能源安全需求,亟需系统剖析清洁能源供应链的发展脉络与态势,为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提供决策参考。【方法】 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和知识图谱分析方法,构建了清洁能源供应链研究的理论框架,全面梳理了该领域2005—2024年的研究热点、前沿进展与演进脉络,深入剖析了关键挑战和未来趋势。【结果】 ①时序维度上,研究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016年前该领域发文量长期处于低位且增长缓慢,2016年后进入快速发展期,呈现欧洲、北美主导与亚洲新兴经济体快速跟进的区域格局;②研究热点方面,近年研究聚焦于清洁能源供应链的风险优化策略、模型技术创新和供应链可持续管理等方面;③区域比较研究发现,国内外研究前沿具有显著差别,演进脉络均经历了起步、波动、快速3个发展阶段,研究内容呈现多元、领域拓展的特点;④实践层面,面临资源分布不均、关键技术瓶颈、信息不对称等一系列关键挑战。【结论】 基于上述发现,清洁能源供应链的未来研究应聚焦于:多维融合的供应链理论体系重构、多元功能视角下的深入解析、复杂系统互馈机制揭示和面向安全战略目标的可持续管理路径优化。
【目的】 战略性金属资源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生产要素之一,提升其配置效率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抓手。但传统的发展方式使得当前战略性金属资源配置效率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仍面临严峻形势和挑战。【方法】 本文基于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梳理1996—2025年相关文献,归纳总结战略性金属资源全产业链配置效率评估方法、驱动因素及提升路径。【结果】 ①传统资源配置效率评估方法多从产业链的单一阶段或者多阶段进行分析,未能从全产业链视角出发对资源配置效率进行系统性考察,导致战略性金属资源配置效率评估结果可能出现偏差。②现有研究从经济因素、技术因素、政策因素和社会因素4个维度考察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但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形势下,应综合考虑传统因素和新兴因素对战略性金属全产业链各阶段配置效率影响的异质性和协同性,并对新兴因素进行深入研究。③战略性金属资源全产业链配置效率提升路径设计主要从单一政策和定性分析角度出发。新质生产力发展背景下的提升路径缺乏不同政策工具之间的协调与兼容性。【结论】 基于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未来需结合“经济-环境-社会”系统耦合框架,构建多重混合模型对战略性金属资源配置效率进行评估,在此基础上,综合运用多种模型并结合客观数据对驱动因素和提升路径的效果进行检验,为战略性金属资源全产业链配置效率提升和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科学有效的提升路径。
【目的】 关键金属是能源转型的重要原材料,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导致关键金属需求大幅增长,对关键金属供需平衡造成严峻挑战。因此,研究未来能源转型下中国新能源行业关键金属如何实现供需平衡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方法】 本文基于多主体视角,以锂为例,结合情景分析方法,构建2023—2050年新能源行业关键金属供需平衡动态仿真模型。【结果】 ①在不同技术进步情景下,通过模拟原生开采企业与再生回收企业的产量决策发现,原生锂供给呈现剧烈波动态势,而再生锂供给则呈现平稳增长趋势;电动汽车制造部门的锂需求在2023—2035年快速增长,在2035年以后则呈平稳趋势,而储能装置部门的锂需求在2038年左右达到峰值。②在供给侧采选技术进步背景下,锂需求的增长速度呈现S形变化趋势,早期锂供给能力低于需求,后期随着技术进步和产能扩张供给最终超过需求。③在供给侧循环回收技术进步情景下,早期锂供给增速相对平缓,后期锂供给在波动中向锂需求水平逐步趋近。【结论】 在不依赖技术进步时,未来中国新能源行业关键金属无法实现供需平衡,应结合新能源产业特点,针对性地采用开采和回收等不同技术进步路线,同时加强供需主体协同,统筹原生与再生金属开发利用,缓解长期供需矛盾。
【目的】 铜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性矿产资源,在电力低碳能源转型和碳中和进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中国是铜资源短缺的国家,科学预测电力系统未来铜资源需求量和报废量,对于保障国家铜资源安全供给、优化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方法】 本文基于中国综合政策评估模型(Integrated Policy Assessment Model of China, IPAC)中的全球升温1.5 ℃情景和全球升温2 ℃情景,以及中国的“双碳”情景与动态物质流分析方法核算出了中国电力系统1950—2050年铜在用存量、铜需求量、理论报废量以及铜的对外依存度。【结果】 ①中国发电装机容量预计从1950年的185万kW增至2050年的540万~600万kW,其中新能源占比随政策严格度递增:到2050年1.5 ℃情景达80%,“双碳”情景73%,2 ℃情景67%;②中国电力系统铜的在用存量、需求量和理论报废量将在2050年分别达到1.4亿~1.6亿t、650万~810万t和400万~480万t,较2022年水平分别增长约3倍、1.5倍和10倍;③全球升温1.5 ℃情景下的中国电力系统铜的需求量、存量和理论报废量均最高,其次是中国的“双碳”情景;④中国铜资源对外依存度呈显著下降趋势,在全球升温1.5 ℃情景下从2023年的70%下降到2050年的48%,在“双碳”目标情景下可进一步降至40%,而在全球升温2 ℃情景下,预计将下降至38%。【结论】 中国电力低碳转型将推高铜需求,再生铜利用可降低对外依存度,但短期供应风险仍存在。建议加强资源勘探、循环利用及供需评估,保障铜资源供应安全。
【目的】 稀有矿产资源是支撑新能源和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原材料,其供给安全已成为全球主要国家资源风险治理的重要关切。识别和评估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所需的稀有矿产资源全产品链风险演化特征,并对未来风险态势进行预警,以期为中国相关产业的资源安全布局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本文构建灾害、暴露和脆弱性的“风险三角”分析框架,界定稀有矿产资源供给风险在资源全产品链的形成机制。选取锂、铍、铌、钽和锆5种事关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稀有矿产资源,量化了2010—2020年上述资源从前端初级矿产品到终端产品的供给风险,并采用BGR‑VW法对供给风险结果进行分级。进一步地,运用灰色预测模型对上述资源2025—2030年的供给风险进行预警。【结果】 ①锂和铍的供给风险相对较低,处于“宽松”水平;铌和钽的供给风险在研究期内保持“适度”水平,铌的风险均值和钽的风险波动均高于锂和铍;锆的供给风险均值最高,处于“紧张”态势,严重制约下游新材料产业的发展。②不同资源的供给风险来源具有异质性特征:锂的供给风险由灾害和脆弱性共同驱动;铍的供给风险主要受持续高位的灾害水平和暴露的相对宽幅波动影响;铌的供给风险来源于暴露;钽的供给风险由灾害和暴露共同驱动;锆的供给风险由暴露和脆弱性共同驱动。③预测2025—2030期间,锂、铌和钽供给风险相对较小,处于“宽松”等级,铍的供给风险则会从“宽松”上升到“紧张”等级,而锆的供给风险则一直维持在“紧张”等级。【结论】 基于中国稀有矿产资源全产品链供给风险驱动因素与未来演化趋势,建议从优化“灾害-暴露-脆弱性”三角框架出发,有针对性地降低稀有矿产资源的供给风险,以期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要素支撑,确保其平稳健康运行。
【目的】 “城市矿产”二次资源在资源可持续供给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镝是一种重要的稀土资源,被广泛应用于家用电器、汽车、风力涡轮机等产品中,如何精确评估镝回收潜力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方法】 本文通过物质流分析的自下而上方法,核算了2001—2023年中国金属镝的消费量,并预测2024—2050年镝的消费和报废状况,评估从“城市矿产”中回收镝的潜力。【结果】 ①镝的消费量在2001—2023年间迅速扩大,主要应用于风力涡轮机、电动汽车和空调中。②2024—2050年,家用电器、汽车和电动自行车对镝的消费量将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风力涡轮机对镝的消费量持续上升;③镝消费量将在2036年增长至峰值,约为7200 t,随后下降至2042年的约6600 t,并趋于平稳,消费主要集中在电动汽车和风力涡轮机中。④随着产品报废量的增加,镝的回收潜力持续上升,在2050年达到约6500 t,预计回收潜力可以满足相关产业发展需求。【结论】 尽管中国镝的储量位于世界前列,但目前的开采量难以满足未来产品对镝的需求。因此,需要发展循环经济,从“城市矿产”中回收镝以弥补需求缺口,降低原生矿产开采压力,保障镝资源供给安全。
【目的】 交通领域实施“双碳”政策,能够影响新能源汽车的规模和性能,并最终影响新能源汽车关键矿产的消费需求。为积极应对关键矿产供需压力,亟需考察“双碳”政策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关键矿产消费需求的影响。【方法】 基于Gompertz模型预测新能源汽车销量,以及新能源汽车相关参数的测算和设定,测算不同“双碳”政策情景和锂电池技术路线下,2022—2035年新能源汽车对关键矿产的消费需求。【结果】 ①新能源汽车不同车型的单车关键矿产消费量有不同的变化,如纯电动乘用车、纯电动专用车的单车锂消费量会增加。②新能源汽车对锂、镍、钴、钕、镝、镨的消费需求量会快速增加,在基准政策情景下,消费需求年均增速高达15.97%~16.10%、13.15%~17.01%、7.42%~12.66%、12.05%~14.24%、11.94%~14.12%、11.94%~14.12%。③新车生产是新能源汽车关键矿产消费需求的主要贡献力量但贡献力量会减小;纯电动乘用车是新能源汽车关键矿产消费需求的主要贡献力量;锂电池更换产生的关键矿产消费需求的贡献会增加。④采用相同三元材料电池技术路线,激进政策情景下新能源汽车对锂、镍、钴、钕、镝、镨的消费需求更大;在相同“双碳”政策情景下,采用高镍、NCA电池技术路线新能源汽车对镍的需求量更多,采用低镍技术路线新能源汽车对钴的需求量更多。【结论】 2022—2035年,中国新能源汽车规模的快速增长和单车矿产消费量的变化会大幅增加对关键矿产的需求,并进一步增加锂、钴、镍等关键矿产的供需压力,需要通过引导新能源汽车绿色消费、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全球布局产业链和供应链、强化技术研发等来缓解关键矿产的供需压力。
【目的】 本文旨在探讨未来新能源汽车发展对中国关键金属锂钴镍的需求及可持续供应能力的影响趋势,并基于一次与二次资源耦合配置视角提出保障其可持续供应能力的组合情景,为化解能源转型背景下的关键金属约束瓶颈及保障国家资源安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结合情景分析法和存量驱动物质流模型,研判2010—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关键金属可持续供应能力水平,模拟2024—2050年期间不同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与电池技术路径情景下,一二次资源耦合对关键金属需求的影响,多情景研判关键金属可持续供应能力。【结果】 ①2010—2023年,中国用于新能源汽车的关键金属以一次资源为主,2013年该领域锂和钴的需求为3.6万t和1.8万t,镍钴锰酸锂电池(NCM)技术表现出“高镍低钴”的演变趋势;②延长电池使用寿命可同时减少锂钴镍需求,电化学技术演变可以实现钴和镍需求的显著节约,同时提高可持续供应能力;③组合情景融合了供需两端情景优势,对锂钴镍的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数(SI)、累积一次资源消费量(AC)、二次资源扩充乘数(MU)以及供需比率(SDR)都具有正向影响,能在一定程度上破解资源约束瓶颈。【结论】 为保障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可持续发展与资源安全,应当重视电化学技术开发的推进,提高动力电池利用效率,通过最优政策组合耦合配置一次与二次资源,构建关键金属战略储备体系。
【目的】 锂资源是能源转型的“命脉”,但在供应过程中面临较高的地缘政治风险。在此背景下,厘清地缘政治风险对锂资源贸易网络韧性的作用过程,对于保障锂资源供应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本文基于全球22个国家(地区)2002—2022年的氢氧化锂和碳酸锂贸易数据,结合复杂网络方法以及面板回归模型探究了地缘政治风险对锂资源贸易网络韧性的影响。【结果】 ①在样本期间内,锂资源贸易网络韧性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且在2015年之后上升尤为明显。②地缘政治风险对锂资源贸易网络韧性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且这种负面影响在网络核心国家(地区)和高风险国家(地区)更为显著。③地缘政治风险通过阻碍贸易合作、减少外商直接投资对锂资源贸易网络韧性产生负面影响。【结论】 为缓解地缘政治风险对锂资源贸易的负面影响,需要建立起全面的突发风险预警机制,推动实施锂资源多元化进口替代战略并完善多层次全球贸易体系,加强锂资源核心产区与周边国家(地区)的合作与风险管理。
【目的】 资源民族主义和贸易保护政策加剧了动力电池锂金属国际贸易空间格局演化和价格波动的不确定性,探讨市场博弈均衡视角下的资源贸易格局及价格变化趋势是保障锂金属供应安全的关键。【方法】 在动力电池锂金属动态物质流分析基础上,提炼主要资源生产国(地区)和需求国(地区)复杂博弈关系及其关键约束条件来构建全球动力电池锂金属多区域市场博弈均衡模型,求解2023—2035年多种政策情景下市场博弈均衡的贸易空间格局及资源价格变化趋势。【结果】 ①2023—2035年,全球锂金属需求将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约为19.4%,并在2035年达到372.5万t碳酸锂当量,主要需求来自中国、欧盟和美国等全球领先的电动汽车制造国(地区);②2035年,锂金属供应主力为阿根廷、智利、澳大利亚等资源禀赋优势国。中国始终是最大的进口国,尽管本土资源产能显著提升,进口依存度仍将高达76.0%~84.9%。美国、欧盟、韩国和日本是潜在的全球主要锂金属进口国(地区)。③受需求上升和矿石品位下降影响,所有情景的长期市场均衡价格均高于2021年8月锂价激增前8.9万元/t碳酸锂当量的历史平均水平,下游产业本土化与贸易市场歧视情景下市场均衡价格为10.9万元/t碳酸锂当量,上游供应中断与上游产业结盟情景下均衡价格可达11.7万~12.0万元/t碳酸锂当量。【结论】 本文在“市场博弈均衡”视角下对锂金属贸易格局展开分析,拓展了贸易格局研究边界,同时基于多种政策设计情景,为主要资源需求国(地区)制定动力电池锂金属供应安全策略提供了更具现实导向的决策支持。
【目的】 石化产业关乎中国经济平稳运行。研究中国石化产业链贸易网络的结构演化和脆弱性,对保障该产业安全稳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运用复杂网络方法,分析2007—2022年中国石化产业链贸易网络结构演化,并构建中美石化产业链贸易网络模型,以对比两国影响力;结合GDELT双边关系数据进行情景模拟,评估中国石化产业链贸易网络的脆弱性。【结果】 ①中国石化产业链在石油化工产品领域实现关键跃升,由原料依赖型向产品输出型转变,贸易伙伴结构从“亚洲化”向全球化扩展,产业链贸易网络持续优化,但基本化工原料网络仍存在结构性隐患。②中美两国在合成材料环节贸易伙伴高度重叠,美国在石油及石油产品领域保持传统优势,而中国在石油化工产品领域展现出更强影响力。③网络脆弱性方面,中国的基本化工原料网络脆弱性较高,以进口环节尤为突出;石油网络展现出多元化与稳定性;有机化工原料网络在稳定基础上略有调整;石油产品和合成材料网络脆弱性较低。从中美对比来看,特定国家(地区)脱钩将导致中国石油产品进口和基本化工原料的进出口环节高度脆弱,对产业链其他环节的影响相对可控。【结论】 中国应深化“减油增化”战略,强化国内能源保障及国际合作,建立风险评估预警体系,以提升产业链韧性与稳定性。
【目的】 钴作为关键战略资源,其供需格局高度地理分离,贸易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系统识别钴贸易格局与风险演化,对维护产业链稳定和优化资源安全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立足钴物质贸易,选择开采、生产、制造和废弃物管理4个产业链阶段共29种钴产品,构建全球钴物质贸易网络,基于2012—2022年的网络拓扑结构,从进口集中度、贸易中介性和资源获取难度三方面构造全球钴物质贸易网络的贸易风险指数。【结果】 ①钴物质贸易格局的地理分布呈现核心集聚趋势,开采和制造阶段异质性减弱,生产阶段异质性增强,废弃物管理阶段无明显演变趋势。②主要进口国(地区)贸易风险制约全球钴贸易网络的稳定性。高风险国家(地区)的中介控制能力和资源获取能力虽有所提升,但进口集中度仍是决定风险的主导因素。③国家(地区)间贸易依赖关系在钴开采、生产、制造和废弃物管理阶段差异明显,且影响贸易依赖关系的驱动力也存在差异。开采阶段的依赖关系主要集中在亚非地区;生产阶段的依赖关系开始向全球扩散;在制造阶段中,亚洲国家(地区)间的依赖关系显著增强;在废弃物管理阶段,北美洲和欧洲国家(地区)之间贸易依赖关系尤为紧密。【结论】 全球钴物质贸易网络稳定性取决于主要进口国(地区)。中国作为主要进口国,应加强钴资源供应多元化布局,同时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加快布局废料资源回收体系,健全风险预警与应对体系,以保障供应链安全、巩固战略地位、掌握循环利用主动权。
【目的】 研究全球铝资源贸易网络演化及其机制,有助于深入理解全球铝贸易格局的演化过程与内在逻辑,对于保障铝资源供应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基于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本文构建了全球铝资源贸易网络,刻画2011—2020年全球铝资源的贸易网络格局及其时空特征,构建了指数随机图模型,揭示全球铝资源贸易网络演化机制,以期为保障中国铝资源可持续供应提供决策参考。【结果】 ①全球铝资源贸易规模不断波动,国家(地区)之间贸易关系也在逐步增强,然而全球铝资源贸易网络中只有少数国家(地区)拥有大部分的贸易合作伙伴。德国、印度、美国处于全球铝贸易网络中心地位,荷兰、中国和土耳其的中心性提升幅度较大,这些国家对铝资源贸易网络具有较强影响力。②全球铝资源贸易具有明显的互惠性,内生性因素和外生性因素交互作用,共同促进了全球铝资源贸易网络动态演化。同时,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之间铝资源贸易不活跃,低人均收入国家铝出口贸易意愿更强,贸易保护政策阻碍了全球铝资源流动。此外,语言差异不是阻碍各国铝资源贸易往来的主要因素,地理距离和邻近接壤显著地影响全球铝资源贸易网络演化。【结论】 在厘清全球铝资源贸易网络特征及演化机制基础上,中国需充分发挥在铝资源贸易网络中的核心地位和桥梁作用,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有针对性地实施贸易策略,从而保障中国铝资源供应安全和稳定。
【目的】 高纯石英是保障芯片产业和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关键原材料。受到资源禀赋和技术壁垒等因素的影响,各国高纯石英国际贸易格局错综复杂,进出口关系间具有相互依赖性。传统研究从两两国家间贸易关系出发,难以刻画间接贸易关系对贸易依赖度的影响。本文从多个国家间形成的“链式”贸易关系度量贸易依赖度,不仅能够刻画高纯石英产品的贸易流转关系,同时能够明晰依赖对象和来源。【方法】 基于2012—2021年国际贸易数据构建高纯石英贸易网络,通过提取贸易流识别贸易依赖路径,通过考虑国家在贸易依赖路径上的位置特征定量化度量高纯石英贸易对外依赖度,明确进口依赖对象和进口依赖来源,以此反映各国高纯石英贸易的供应安全水平。【结果】 ①高纯石英贸易国家数量逐年增加,但进出口关系逐渐集中于美国、德国、中国、日本、英国等有限的国家;②贸易流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大多经东亚、东南亚、东欧等地区的国家实现贸易流转;③美国是中国高纯石英贸易的主要进口依赖国家,德国、日本和中国相互依赖,捷克、法国、意大利对中国高纯石英供应存在依赖;④中国自2016年以来的高纯石英贸易对外依赖度逐渐减弱,高纯石英产品制备技术的不断创新突破,增强了和其他国家的贸易紧密度,对提升贸易话语权起到了重要作用。【结论】 本文通过量化分析揭示了全球高纯石英贸易的依赖结构演变规律,为制定供应链韧性政策、系统性防范供应链风险和制定市场调控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目的】 剖析中国石墨出口结构调整对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机理,对于推动中国石墨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本文基于多层网络理论构建了石墨产品贸易传播模型,揭示石墨出口结构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在石墨原材料、初级产品、深加工产品多层贸易网络中的级联传播过程。【结果】 ①中国石墨产品市场占有率与产业竞争力明显失衡的主要原因在于石墨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在出口中所占的比重相对过大。②由于国家间紧密的贸易联系和生产关系,中国石墨出口结构调整将对其他国家的石墨贸易产生重大影响。其中,中国减少石墨初级产品出口对其他国家石墨贸易产生的影响更为显著。③中国减少石墨原材料出口和石墨初级产品出口将显著提高中国石墨产品的整体产业国际竞争力。因此,石墨出口结构的调整对于培育石墨产品竞争优势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石墨原材料出口的减少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正向影响是不可持续的。当石墨原材料出口减少比例大于一定幅度时(45%),中国石墨产业国际竞争力反而会呈现下降趋势。【结论】 因此,中国在推动石墨出口结构由原材料向深加工产品转移时,需要将石墨原材料出口的缩减幅度限定在一定范围内,以避免过度减少石墨原材料出口对其石墨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反作用。
【目的】 与一般大宗金属市场相比,共伴生关键金属市场尚处于加速成长期,因供需阶段性错配而导致的市场震荡时有发生,价格波动较为剧烈,市场关联更为复杂。探究共伴生关键金属市场关联效应,可为市场参与者更好地了解市场提供重要参考信息,及时应对市场价格波动及震荡所带来的冲击。【方法】 本文选择共伴生关键金属铜和钴作为研究对象,基于集合经验模态分解、非线性格兰杰因果检验、DCC-GARCH模型、MSVAR模型,分析2008—2022年不同时间尺度下共伴生关键金属双向价格关系、市场动态联动、市场关联演变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①共伴生关键金属铜、钴价格呈现显著非线性关系且具备时变性与异质性。②共伴生关键金属铜、钴市场联动性强,市场波动溢出效应具有时间异质性。③短期时间尺度上,铜-钴市场关联呈现“平稳—低波动—高波动”3种区制的转变路径;长期时间尺度下铜-钴市场关联多处于高波动和平稳区制。④投机、地缘政治风险因素为短期时间尺度上影响铜-钴市场关联的关键影响因素;供给、长期经济发展趋势因素为影响长期时间尺度上铜-钴市场关联的关键影响因素。【结论】 共伴生关键金属铜与钴的价格关系在多时间尺度下呈现显著非线性特征,且具备时变性与异质性。铜-钴市场联动性强且波动溢出效应随时间尺度变化。短期尺度下,铜钴市场关联呈现“平稳—低波动—高波动”三区制转换,2017年后高波动状态成为常态,且地缘政治风险因素是触发波动的关键因素。长期尺度下,铜钴市场多处于平稳和高波动区制,2021年后全面进入高波动状态,受宏观经济趋势和供需基本面影响更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