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随着气候变化加剧,全球各国纷纷承诺实现碳中和,以应对《巴黎协定》提出的温升控制目标,循环经济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模式,在实现气候变化减缓中的作用日益凸显。然而,气候变化减缓与循环经济协同视角研究尚未得到总结归纳。【方法】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相关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梳理1991—2024年气候变化减缓与循环经济耦合研究的研究历程、现状和热点,为两者的有机结合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结果】①气候变化减缓与循环经济耦合研究始于1991年,先后经历起步探索、平稳发展和快速发展3个阶段,研究内容从固废管理和回收利用拓展至更多行业。②气候变化减缓与循环经济耦合研究共发表论文9520篇,中国学者发文量最高,中国研究机构在国际合作网络中处于中心位置,显示出中国在该领域内的科研实力和国际影响力。③气候变化减缓与循环经济耦合研究重点关注气候变化、循环经济、废弃物管理、生命周期评价4个关键领域,碳中和与零碳目标、新能源场景、数智化技术、多方法融合将引领未来研究热点。【结论】未来应通过深化国际合作、促进学科交流、推进技术革新等方式,同时把握数智化发展机遇,进一步推动气候变化减缓与循环经济的协同发展。
【目的】在“双碳”目标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中国一般工业固体废物治理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本文旨在系统梳理2001—2024年中国一般工业固废治理的政策文本,识别其演变阶段和主要特征,为完善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政策和提升环境治理效能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1—2024年中央层级发布的303份一般工业固废治理政策文件作为研究样本,通过词频分析、共词分析等文本量化方法,结合间断-均衡理论,对政策目标、政策数量、关键词和发文主体的演变特征进行系统研究。【结果】①2001—2024年以来中国一般工业固废治理政策可细分为4个阶段:从早期的预防导向与治理体系初建,到循着循环经济与生态文明稳步推进,再到监管强化与政策创新发展,直至迈向绿色低碳与高质量发展升级的新阶段。②各阶段政策目标不断调整,治理工具逐渐多元,发文主体间协同趋于紧密,政策主题由单一污染控制转向资源综合利用与绿色发展。【结论】中国一般工业固废治理经历了从末端污染防治到源头预防、由碎片化管理到系统化治理的显著演变,未来须在精细化管理、多部门协调与创新驱动等方面持续发力,以更好地应对资源环境压力和碳减排需求,助推美丽中国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目的】工业园区是无废建设和碳减排的关键战场,但过往研究缺乏评价园区固废管理减碳效益的量化方法。构建园区无废建设的减碳绩效量化评价方法框架,对其开展无废园区减碳效益标准化核算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方法】本文基于物质流分析和生命周期评价构建了无废园区减碳绩效量化评价方法框架,包括目标与范围确定、废物流图谱建立、处置技术选择、排放水平调查、识别减碳绩效、结果评估与决策支撑6个核心步骤,同时通过措施改进和排放控制两个步骤形成嵌套内层循环,动态追踪园区固废管理的协同减碳效益变化,发掘无废园区建设协同减碳的技术途径。【结果】运用此方法框架对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进行了案例实证和结果展示,该园区2022年通过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的减碳绩效可达到1.7万t,回收处理一般工业污泥、废钢板、纸质包装的减碳绩效共10.3万t,核算的废物量约占园区当年产生废物总量的50%。【结论】方法框架兼顾园区个性与共性,适用于产业结构各异、生产工艺多样、产废特征多元的各类园区,可向上兼容“无废城市”建设、向下支撑无废企业建设的减碳绩效核算,服务于无废建设与“双碳”目标推进的协同决策。
【目的】中国乘用车保有量的迅速增长对资源供给和环境承载力构成了巨大压力。分析乘用车行业报废资源的发展趋势,不仅有助于理解资源流动的时空演变规律,还能为优化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关键数据支撑和政策启示。【方法】本文基于龚伯兹模型和动态物质流模型,构建了中国4个直辖市和333个地级行政区乘用车保有量与报废量的预测框架,系统分析了2001—2050年乘用车中的不同报废资源的时空分布格局。【结果】①2050年中国乘用车保有量将达到4.5亿~6.4亿辆,呈现显著的区域不平衡,其中,河南、山东、河北、广东等省份乘用车保有量显著高于其他地区。②2050年乘用车报废量将达到3094万~6476万辆,空间分布呈现出由沿海城市向内陆省会城市转移的趋势,东部沿海、长江中游、黄河中游以及西南地区将成为集中报废区域。③随着新能源车和油电混合车的普及,其报废量将逐步超过传统燃油车,导致铝、铜及动力电池等关键材料的报废量大幅增长。④汽车使用寿命和保有量水平是影响乘用车及车用材料报废量的关键驱动要素,对资源代谢的长期趋势具有显著调控作用。【结论】本文研究结果可为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产能规划、区域差异化政策制定以及新能源汽车材料回收体系的构建提供科学依据,助力中国实现“双碳”目标与循环经济转型。
【目的】随着我国电化学储能系统的快速发展,传统锂电池中锂、钴和镍等战略性矿产资源供给安全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电池替代和循环是缓解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方法】基于物质流和情景分析方法,模拟了2025—2050年不同钠离子电池替代和锂电池循环利用情景下我国电化学储能系统对锂、钴和镍等资源的需求和供给潜力。【结果】①钠离子电池替代有效缓解了电化学储能系统锂、钴和镍等资源的短缺,且替代速度越快,缓解效应越明显。例如,钠离子电池的快速替代可以使资源累计需求较基准情景减少约68%,且有望在2045年左右通过回收实现供需平衡。②除替代速度外,钠离子电池替代的影响还与锂电池发展路径有关。在磷酸铁锂电池发展路径下,钠离子电池低速和中速替代分别可以降低15%和34%的锂需求,而对钴和镍需求影响较小。在高镍锂电池发展路径下,钠离子电池替代对锂、钴和镍需求均有显著的降低作用。具体来看,钠离子电池低速和中速替代带来的锂需求降幅为10%和30%,钴需求降幅为23%和38%,镍需求降幅为29%和45%。③锂动力电池再利用对集中式储能资源短缺的缓解效应巨大,它可以使75%~100%的锂需求得到满足。④从我国锂、钴和镍自主供给能力来看,短期内均存在较大的一次供给缺口,其中钴的供给风险最大,其次是镍和锂。【结论】钠离子电池替代和锂电池循环利用可以通过大幅降低资源需求和提高二次供给来缓解供给短缺,长期来看有助于实现供需平衡。
【目的】退役动力电池正极材料的资源化利用具有碳减排潜力,现有研究因核算边界不明确,导致减排量测算结果存在显著偏差。本文基于资源多代循环视角,提出改进的碳减排核算方法。【方法】以原生材料替代为基准线情景,纳入资源化利用过程的能耗与辅料排放。该方法强调资源化利用仅延缓而非避免最终处置的碳排放,故核算边界不包含最终处置。通过应用于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的4种回收工艺,量化了资源化利用1 t正极材料的碳减排量。【结果】①相较于“原生材料替代与焚烧处置”和“原生材料替代与填埋处置”,以“原生材料替代”作为基准线情景时,回收工艺的碳减排量分别减少了0.80 t CO2 eq、7.96 t CO2 eq。说明如果把最终处置(填埋或焚烧)作为基准线情景的一部分,会显著夸大碳减排效益。②磷酸铁锂浆化酸浸工艺和三元锂酸浸萃取工艺均存在碳减排效益,其中三元锂电池因可回收镍、钴等高值金属,碳减排量达磷酸铁锂电池的10倍。③煅烧酸浸工艺因辅料(如柠檬酸)生产的高碳排放,导致再生材料的碳足迹超过原生材料。【结论】综上,本核算方法选择的基准线情景更符合当前国内外生产实际情况,有利于行业建立统一标准对比资源化利用技术。此外,分析计算结果可识别“高碳”工艺,找到相应的敏感因素指导工艺改进过程。
【目的】报废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如果处理不当会引发土壤和水源等污染。科学评估报废动力电池材料再生利用过程的环境影响,识别关键环境影响因素和阶段对提高资源回收效率和推动“双碳”目标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利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定量分析了机械物理回收和湿法回收两种报废动力电池再生利用工艺的环境影响,创新性地细化了两种工艺的5种处理阶段,考虑了3种终端和18种中端环境影响类型。【结果】①两种回收工艺的环境影响数值均为负,说明废旧动力电池回收从生命周期来看可以减缓环境影响。机械物理回收工艺产生的环境影响优于湿法回收工艺,且均对海洋生态毒性的环境影响减缓作用最大,分别为51.4%(机械物理回收工艺)和53.2%(湿法回收工艺)。②从终端环境影响看,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对资源枯竭(97.3%)产生的环境影响减缓作用明显高于人类健康(2.6%)和生态系统(0.1%)。③电池破碎分选阶段和正负极片处理阶段是环境影响的主要贡献阶段,均占总体环境影响的35.7%。【结论】敏感性分析表明减少材料投入和提高再生产品回收率对生命周期环境影响最为显著,电力输入的变动影响相对较小。建议进一步强化废旧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和提高再生产品产出率以减轻其造成的环境影响。
【目的】“双碳”目标下可再生能源电力大幅转型带来的资源约束和新兴固废处理问题是中国未来面临的重要挑战,预测光伏固废量及其中的伴生金属资源回收潜力对能源-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集成韦布尔分布和情景分析方法,对2025—2060年中国碳中和目标下电力系统转型产生的光伏组件退役量进行预测,并对不同退役模式和技术进步情景下银、碲等7种伴生金属的报废量和回收量加以量化。【结果】①2025—2060年,早期退役模式下中国光伏发电累积退役装机容量和累积新增装机容量将分别为1144 GW和7591 GW,分别高出常规退役模式46%和5%。②在不同的光伏市场发展情景下,早期退役模式下伴生金属累积报废量相较于常规退役模式,可增加9%~54%。③保守情景下7种伴生金属回收量均将在2060年前超过光伏发电的需求量。中庸和进步两种技术情景下银的回收量仍将超过需求量,而即使回收率在2030年达到最高,碲、镉、镓、硒、铟的回收量最多也仅分别能满足其需求量的18%、44%、23%、14%、9%。【结论】提升光伏组件运行稳定性、构建光伏固废回收利用体系、维持晶体硅在光伏市场中的主导地位,有助于保障中国“双碳”目标下电力系统转型的关键矿产资源安全。
【目的】针对光伏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政策协同不足问题,本文从生命周期视角探索多重政策组合对光伏产业经济环境协同发展的作用机制,设计可推动光伏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组合。【方法】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经济收益与成本、环境影响和政策制定等多方面因素构建了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了技术进步、发电激励、碳交易、税收优惠、回收补贴等单一政策及组合政策下2011—2030年中国光伏产业-经济-环境协同发展趋势。【结果】①基准情景下,到2030年中国光伏装机容量将达到2374.19 GW,贡献28.26亿t碳减排,面临20.96 GW废弃物。②在单一政策情景下,各项政策均可在不同程度上提高光伏装机容量、废弃物回收规模、利润水平以及产能投资,推动碳减排。同时,随着政策实施力度的逐步增强,其促进效应也越显著。其中,技术进步政策实施成效最为突出。③组合政策效果比单一政策产生的效果更显著。在各类组合政策中,技术进步与税收优惠组合对推动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展现出了最为突出的效果。【结论】组合政策可为光伏产业-经济-环境协同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支持。根据其在产业规模、减排、回收等方面的作用效果差异,应精准运用多样化政策工具。在光伏产业的全生命周期各阶段,均需持续推进技术进步政策的实施,通过创新工艺降低组件成本、延长寿命以及提升效率,驱动光伏产业全生命周期高质量发展。
【目的】在互联网时代即时零售快速兴起、外卖行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回收治理急剧增长的外卖包装废弃物对于环境保护至关重要,探究回收治理过程中的多主体演化博弈规律,明晰其中的关键影响因素及其作用,为实现多主体共同参与、共担责任、共享资源的外卖包装废弃物协同回收治理提供决策依据。【方法】本文以协同理论为基础,基于不同主体在外卖包装废弃物回收活动中的有限理性行为,构建由政府、第三方回收企业、餐饮商家和消费者组成的四方演化博弈模型,运用Matlab 2023a软件进行数值仿真,分析各影响变量的敏感度。【结果】①当政府采取高强度的监管策略时,外卖包装废弃物回收治理系统的效率增加,反之则减小。②政府强监管下较高的口碑转化率和较大的奖惩力度有助于激励餐饮商家和第三方回收企业合作构建绿色回收渠道。③机会成本对消费者回收策略的作用效果并不显著,而政府补贴能够使消费者参与回收成为顺应现实需求且长期稳定的模式选择。【结论】制订外卖包装废弃物回收政策及行业包装标准、加强外卖行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增强主体参与回收意识、加大低碳环保宣传力度是有效提高外卖包装废弃物回收效率的重要策略,本文的研究发现可为有序推进外卖包装废弃物回收治理体系建设提供政策性启示,以期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以及环境与经济效益的共赢。
【目的】探讨小麦秸秆资源化利用的减排效应和生态补偿机制,能够为减少农业碳排放提供参考和理论支持,进一步推动小麦秸秆全量化利用,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方法】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法研究2023年河南省小麦秸秆不同资源化利用方式的碳减排效应,并在不同资源化利用结构情景下预测2033年的碳减排潜力,最后提出相应的加强秸秆资源化利用的奖惩双线生态补偿机制。【结果】①2023年河南省小麦秸秆资源化利用碳减排量为157.52万t,其中燃料化利用的替代减排效应最大,为110.68万t。②针对2033年河南省小麦秸秆资源化利用减排潜力进行情景预测,结果表明,在小麦秸秆燃料化利用占比提升20%的情况下,碳减排量最高,预计为1043.21万t;在小麦秸秆资源化利用比例按照当前状况保持不变的情况下,碳减排量最低,预计为161.48万t。③2023年洛阳市等6个地区为受偿地级市,郑州市等12个地区为补偿地级市,河南省补偿资金对受偿资金的覆盖率达到了96.32%。奖惩双线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奖优罚劣”的方式能够对河南省小麦秸秆资源化利用产生良好的激励效果,并在横向生态补偿中有效减轻了财政压力。【结论】在碳减排方面,未来河南省小麦秸秆资源化利用的空间十分广阔,且燃料化利用的碳减排潜力最为突出。河南省应加强生态补偿,并辅以相应的配套措施,为小麦秸秆资源化利用提供保障。
【目的】当前,学术界关于风险感知对农户宅基地退出的研究结论尚未达成共识,不利于统筹指导宅基地退出政策的制定。本文基于Meta分析方法系统评估了风险感知对农户宅基地退出的影响,以期识别农户宅基地退出主要风险感知的共同真相,为完善当前宅基地退出政策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010—2023年中英文数据库检索的42篇文献、165个效应值及85033个农户样本进行Meta分析。【结果】①Meta分析表明,居住保障、社会保障、退出补偿、成本提高、就业收入、农业生产、环境适应、情感寄托、政策兑现等9个风险感知变量对农户宅基地退出均有显著负向影响,综合影响程度依次为保障风险感知(-0.203)>心理风险感知(-0.120)>经济风险感知(-0.113),所得结论经过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②异质性检验表明,9个风险感知变量的Q值均在1%水平上显著,且I 2值均超过75%,表明各研究间具有较高的异质性。③直接效应检验表明,居住保障、社会保障风险感知抑制作用最强,综合效应值分别为-0.219、-0.187;成本提高、政策兑现风险感知抑制作用最弱,综合效应值分别为-0.071、-0.097。④调节效应检验表明,不同地区农户风险感知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分别表现为欠发达地区>发达地区;西部>中部>东部;非试点地区>试点地区。【结论】首先,应建立宅基地退出风险防范与保障机制,增强农户退出信心。其次,应构建宅基地改革帮扶机制和示范引领,降低农户风险感知。最后,应发挥宅基地非正式制度积极作用,激发农户退出动力。
【目的】本文从化肥和农药两类农业化学品的本质属性差异辨析出发,探究施肥和用药两类行为干预策略的异质性。【方法】基于“技术-规模-分工-交易”的分析线索,结合2022年对湖北水稻主产区的农户调查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主要减量策略对化肥和农药用量的影响。【结果】①农户间经验传递和生产性技术培训对化肥和农药用量具有抑制作用,生产性技术培训可以显著减少农药中的除草剂用量;②土地经营规模扩张对化肥用量的影响呈“U”型变动特征,而对农药用量的抑制影响则表现出线性特征;③生产服务外包对化肥和农药用量均具有抑制作用,尤其可以显著减少农药中的杀虫剂和杀菌剂用量;④现阶段数字技术进步对农户的生产性赋能与交易性赋能,可以显著降低其农药用量。【结论】推动化肥减量重点需要鼓励农户间的经验分享,塑造农户生产中的跨期投资观念;而农药减量则重点需要塑造农户的合作观念,通过数字化等方式鼓励农户横向联合。
【目的】农业地域功能作为区域农业系统的核心表征,其优化调控对于破解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瓶颈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以黄土丘陵沟壑区为例,系统构建了农业地域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利用K-means聚类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了2000—2020年县域农业地域功能演化的分异特征及驱动机制。【结果】①2000—2020年,黄土丘陵沟壑区农业生产功能、社会保障功能、生态保护功能、休闲旅游功能均呈现显著增强的趋势。农业地域功能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农业生产功能呈现“外围强-中心弱”的特征,社会保障功能在西部地区较强,生态保护和休闲旅游功能在东部地区较突出。②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黄土丘陵沟壑区农业地域功能以生态-休闲型为主,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占比为33%,其次为生态主导型,主要分布在东北和东南地区,占比为23%,而休闲-生态型较少,主要分布在东南区域,占比为8%。③≥10 ℃积温、人口密度和日照时数对黄土丘陵沟壑区农业地域功能的影响力较大,各驱动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为非线性增强和双因子增强。【结论】未来,应继续加强区域生态保护,注重输入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农业新业态,不断提升区域农业地域功能。
【目的】评估新时期乡村振兴潜力是实现脱贫山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前提条件,微观尺度乡村振兴潜力研究及路径探究能为乡村振兴实践提供理论支撑。【方法】本文以陕西洛南县乡村为案例,定量化评估其乡村振兴潜力及空间分布特征。采用地理探测器识别洛南县乡村振兴潜力关键影响因素,进而构建“潜力分级-特征识别”的乡村振兴类型识别方法体系。【结果】①研究区样本村的乡村振兴潜力存在明显差异,约28%的乡村振兴潜力较好;乡村环境振兴潜力均值最高,社会振兴潜力均值最低,经济振兴潜力提升空间较大,基础设施振兴潜力值差异最大。②影响乡村振兴潜力的主导因素为基础设施,道路密度、领导能力、家庭收支结余等因子的交互影响较强。③基于构建的乡村振兴类型识别方法体系,将乡村类型识别为优先振兴型、预备振兴型、补短提升型、维稳防衰型、搬迁撤并型5种类型。【结论】本文根据“主导因素厘定—振兴路径优化”思路提出了秦岭脱贫山区乡村振兴路径:优先振兴型乡村应延伸产业链,打造乡村IP;预备振兴型乡村以探索现代农业经营为主要发展方向;补短提升型乡村应强化道路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维稳防衰型乡村需重视农户生计、实施差异化种植;搬迁撤并型乡村应强化原乡村生态功能与价值,凸显生态恢复和保育功能。
【目的】旅游信息流对旅游者行为起到较强的引导作用,城市群旅游信息流网络研究对数字经济时代区域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借助百度指数大数据分析,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以中国东部沿海六大城市群为例,探究2012—2022年城市群内部旅游信息流动特征与规律,并分析城市群旅游信息流网络驱动因素。【结果】①城市群旅游信息流场强存在明显分异特征,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集聚场强较大,旅游资源较丰富的城市扩散场强较大。②城市群旅游信息流量时序变化大致呈现出迅速增长、缓慢增长、迅速减少的阶段特征;城市群内部旅游信息流出地较为分散,旅游信息流入地较为集中;旅游信息流动的方向主要表现为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大量旅游信息流入省会城市在内的少数核心城市。③城市群旅游信息流多呈现以省会城市及实力较强城市为核心的双中心轴状网络及多中心放射状网络结构;且城市群内部旅游信息流动以短距离流动为主,旅游信息流动较充分,区域网络集聚现象显著。④城市群旅游信息流网络结构受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因素、信息化程度、旅游与公共服务水平、心理距离等因素的影响较大。【结论】信息化及数字经济背景下,应通过促进旅游信息的空间流动与溢出效应带动区域旅游业的升级转型,实现区域旅游业协同互补及一体化发展。
【目的】本文旨在从组态视角厘清旅游协同发展驱动和美乡村建设的路径,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2010—2021年中国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运用序排列多边形面积法评估和美乡村发展水平,采用动态QCA方法探究旅游协同发展驱动和美乡村建设的组态路径。【结果】①以服务主体、经济环境、社会安全和发展地位为核心条件,结合商业主体活力、生态环境、政策环境、创新能力、市场潜力等边缘条件,所构成的3条组态路径可以促进和美乡村建设,其中生态环境与创新能力存在替代效应。②旅游协同发展驱动和美乡村建设的路径呈现空间异质性,东部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型地区的3条组态路径一致性较高,中部地区组态路径一致性处于中等水平,而东北地区及北部地区旅游协同发展对和美乡村建设的促进作用相对受限。【结论】旅游协同发展有助于促进和美乡村建设,据此建议应通过协同机制整合乡村旅游产业要素,优化价值链模块化发展,并实施差异化措施系统增强乡村振兴新动能。
【目的】从固碳增汇新视角,科学测算中国海洋渔业绿色发展效率,有效把握其时空演化特征,助力粮食安全战略落实和“双碳”目标实现的协同推进。【方法】本文将海洋渔业CO2排放量与海洋渔业碳汇以不确定性变量的形式引入EBM模型中,对2008—2023年中国9个沿海省份的海洋渔业绿色发展效率进行测算,而后利用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基尼系数和马尔可夫矩阵探析其时空演化特征。【结果】①从时序演化特征来看,中国海洋渔业绿色发展效率整体呈波动式上升趋势,经历了“先抑后扬—震荡发展—稳步提升”的过程。②从空间分布特征来看,海洋渔业绿色发展效率逐渐演变为“东部>北部>南部”。进一步,沿海省份海洋渔业绿色发展效率总体差距减小,区域不平衡现象缓解。③从趋势预测来看,沿海省份海洋渔业绿色发展效率具有维持原有等级的稳定性,存在“低效率锁定”现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概率较小。【结论】“十五五”时期,需立足其区域资源禀赋与协调发展需求,制定差异化的扶持政策,推动海洋渔业的绿色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