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边境地区人口收缩的演变规律及成因机制,能够为边境地区可持续发展和国家边境安全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和支撑。【方法】本文基于1990—2020年4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分析中国陆地边境地区133个县级行政单元人口收缩的时空格局特征,从人口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等角度揭示人口收缩的结构特征,并通过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人口收缩的影响因素,提出应对边境地区人口收缩的政策建议。【结果】研究发现:①1990—2010年边境地区多数县级单元人口规模保持增长态势,仅东北边境地区人口收缩较为明显;2010年以后,边境地区人口变化出现明显转折,人口收缩单元急剧增加,且人口重度收缩单元占据主体。②不同边境地区在人口收缩出现的时间点和收缩程度上均存在显著差异,东北边境地区人口收缩现象出现最早,收缩程度也最剧烈;北方边境和西南边境主要自2010年以后出现大范围的人口收缩,其中北方边境人口收缩程度明显高于西南边境;新疆和西藏边境多数地区未出现人口收缩。③经济发展速度放缓、边境政策影响力下降、省会城市的虹吸效应以及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快速降低是边境地区人口收缩的重要成因。【结论】中国陆地边境人口收缩区总体呈加速扩张趋势,以东北边境、北方边境以及西南边境最为突出。为促进边境地区可持续发展,应针对其成因制定人口收缩的应对政策。
【目的】识别不同人口收缩特征下的国土空间功能变化,研究应对人口收缩挑战的国土空间优化策略,可为促进国土空间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方法】整合四川省县域2010—2020年多源数据,测度人口数量和结构双重收缩及国土空间功能变化,并利用人地弹性系数划分基于人口收缩特征的国土空间类型区。【结果】①人地供需关系是驱动国土空间功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动因,人口收缩通过影响需求从而驱动农业空间经营模式、城镇空间组织模式和生态空间管理模式变化,进而重塑国土空间功能格局。②四川省县域人口收缩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和集聚特征,69.4%的县域呈现人口收缩态势,主要分布在成都中心区外围、川南、川东北及攀西的大部分县域,人口数量和结构同时收缩的双收缩型是其主要类型。③四川省县域国土空间功能整体呈东南强、西北弱的分布格局,2010—2020年,74.9%的县域功能呈增强趋势。④基于人口收缩特征,四川县域国土空间可划分为增长型、粗放型、滞后型、集约型、衰退型和衰落型,不同类型区面临的人口挑战和国土空间功能不同,优化方向各异。【结论】将人口老龄化纳入人口收缩测度指标体系有助于更加全面认识区域人口收缩特征。四川省县级尺度人口收缩趋势明显,未来需结合国土空间功能变化特征,从国土空间规划端、整治端和政策端优化农业、城镇和生态空间,以适应不同人口收缩特征下的空间发展需求。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在人口收缩背景下,劳动力收缩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机制。【方法】基于2003—2019年中国283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理论分析框架和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劳动力收缩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对这一影响的调节效应。【结果】①劳动力收缩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劳动力越收缩,城市土地利用效率越低。②劳动力收缩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存在地区和时间异质性。劳动力收缩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负向影响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尤为明显;新型城镇化建设开展之后,劳动力收缩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负效应较新型城镇化建设开展之前显著减弱。③产业结构调整具有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均可抑制劳动力收缩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带来的不利影响。【结论】劳动力收缩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降低该不利影响。
【目的】提高企业技术创新水平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当前中国城市人口收缩现象愈加凸显,本文旨在从微观企业视角探讨人口收缩如何影响企业技术创新,并深入分析影响机制,提出企业技术创新空间优化和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性建议。【方法】基于2009—2018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利用《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中的人口数据构造城市人口收缩指数,并与上市公司经营地所在城市进行匹配,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双重差分(DID)模型,实证检验城市人口收缩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结合理论分析,进一步探讨了该影响背后的机制。【结果】研究发现:①人口收缩对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均具有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②人口收缩通过削弱人力资本、降低产业集聚水平以及造成金融投资的“挤出”效应,对企业技术创新产生负面影响;③人口收缩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表现出行业异质性,尤其对技术密集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产生较大的影响,而对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企业的技术创新影响不显著。【结论】提升人力资本水平、提高产业集聚水平以及降低企业金融化水平是人口收缩情境下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策略,本文的研究发现可为人口收缩型城市政府激励企业技术创新、引领企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经验证据和政策性启示。
【目的】受限于社会经济数据空间化技术的发展,过往城市实体地域尺度下的城市收缩影响因素研究大多停留于定性分析或以行政地域口径数据代替实体地域口径数据开展定量化分析的阶段。突破社会经济数据在城市实体地域内的空间化,是真正实现实体地域尺度下影响因素定量化分析的首要前提。【方法】通过构建VANUI指数和综合门槛阈值设定,实现了对辽中南地区城市实体地域的范围确定。立足于“新东北现象”的时代背景,通过对2013—2017年和2018—2022年夜间灯光DN值和LandScan人口栅格数据两时段一元线性回归斜率的叠加,将城市实体地域划分为绝对增长型、消极增长型、精明收缩型和绝对收缩型4类,并进行了时空演化分析。通过CRITIC与熵值法组合赋权,利用夜间灯光和POI数据实现了经济发展水平、医疗服务水平、教育资源丰度、文化设施密度、环境宜居程度和对外交通便利程度等影响因素数据的空间化。最后,利用GTWR模型对辽中南地区城市人口增长与收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化分析。【结果】①2013—2017年辽中南地区各城市内的收缩型区域在2018—2022年全部转变为增长型;②2018—2022年消极增长型占比超半数(55.80%);③医疗服务水平、教育资源丰度、文化设施密度和环境宜居程度在两时段对各城市的人口增长整体起正向作用,但第二时段正向作用普遍出现弱化;而对外交通便利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两时段均呈现负向作用。【结论】①辽中南地区的城市人口收缩已实现增长转变,现阶段更多表现为人口、社会、经济发展的不适配问题。②各城市人口、社会、经济的多维度收缩不普遍,且具有短期内实现增长转变的可能和明显的城市层级差异。③资源枯竭和产业转型伴随的社会、经济发展阵痛,致使与城市经济发展捆绑度较高的医疗、教育、文化设施配给和人居环境提升等对人口的正向吸附作用出现弱化。④各城市对外交通系统的发展现阶段存在助推人口流失的作用。
【目的】本文以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低效空间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低效空间的识别方法,并以鹤岗市为例,验证了方法的可靠性,构建了城市低效空间数据库。【方法】通过文献综述,系统性地归纳了资源枯竭型城市所面临的系列空间问题,并结合鹤岗市的实际情况,选择采矿塌陷区、城市空地、失序空间和废弃建筑进行研究。在现有数据基础上,创新性地引入了基于深度学习模型的自动检测技术,基于城市遥感图片、城市街景图片等图片数据源,完成了针对4类低效空间的识别。【结果】本文采用DeepLab V3模型和SegNet模型生成了鹤岗市低效空间数据集,并通过实地调研对识别结果进行了完善。研究形成了鹤岗市低效城市空间数据库,并分析了采矿塌陷区、城市空地、失序空间和废弃建筑在城市中的分布情况。【结论】鹤岗市的实际应用证实了研究方法能够高效、快速、准确地识别城市尺度的低效空间,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低效空间识别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持。此外,本文提出的研究方法在识别对象的定义、技术细节等层面依然存在改善空间,亟待后续研究完善。
【目的】中国部分资源型城市已经出现人口收缩现象,资源枯竭城市人口收缩趋势更加明显、特征更加鲜明,厘清其空间演化特征,可为资源型城市国土空间优化与资源合理配置提供有益探索和理论支撑。【方法】本文以中国东部地区首个地级资源枯竭城市山东省枣庄市为典型案例,基于枣庄市不同时期的人口、产业、空间数据,利用ArcGIS空间计量及统计分析法,以典型年份城市建成区用地扩展为基础,选取城市化强度、重心和紧凑度等指标,深入剖析1980—2020年枣庄市城市空间演化特征,并据此提出精明收缩策略。【结果】研究发现:①枣庄市城市空间扩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经历了稳步增长—急剧提升—迅速下降的过程。②枣庄市空间结构由新中国成立初期“城·矿一体”单中心型演化为“一主一副两极驱动”组团型,且空间结构较为分散,受资源约束性较强。城市土地利用集约程度不高,城市重心总体呈现出西移北偏的态势,建成区用地紧凑度逐渐下降,城市空间结构演化与产业用地发展密切相关。③枣庄市城市空间收缩迹象显现,且具有发展为收缩城市的显著特征。自2009年煤炭资源枯竭以来,人口增速明显放缓;2020年以来,常住人口下降明显,呈现人口收缩状态。2010—2020年城市空间扩展仅10.74 km2,从空间演化趋势来看,未来极有可能出现城市收缩现象。【结论】精明发展应是资源枯竭城市主要发展方向,未来可从产业用地优化配置及有序退出、城市空间紧凑集约发展、城市绿色空间及绿色基础设施网络构建3个方面应对可能出现的城市收缩。
【目的】实施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是中国继加入WTO后又一重大开放成果,本文旨在结合理论与实证从关税减让、贸易便利化的双重视角分析RCEP生效对成员国(地区)(下文简称成员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方法】首先,通过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模型与理论图示,分析关税减让与贸易便利化影响RCEP成员国农产品贸易及福利的内在机理;然后,基于关税减让表测度关税减让幅度,结合进出口通关时间与贸易时间关税等值数据量化贸易便利化程度;最后,在引入贸易时间成本的GTAP模型中利用GTAP第十版数据模拟分析RCEP关税减让与贸易便利化对成员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并对比分析了二者的作用差异。【结果】①RCEP生效10年后将显著促进各成员国经济增长,与基准情景相比,东盟、韩国、新西兰、日本、澳大利亚、中国的GDP将分别增长1.849%、0.873%、0.469%、0.467%、0.400%、0.396%。以中国为例,贸易便利化对GDP增长的贡献(0.265%)达到关税减让(0.121%)的两倍之多。②RCEP实施后将显著促进各成员国优势农产品的进出口,如中国果蔬、水产品、猪禽肉出口增幅分别为13.83%、8.31%、7.32%,果蔬、牛羊肉、食用油脂的进口增幅分别为16.16%、10.37%、8.89%。③贸易便利化对RCEP成员国农产品尤其是易腐败农产品(果蔬、肉制品、食用油脂)进出口的促进作用明显。④RCEP成员国农产品从区域外的进口将向区域内转移,并使不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对区域内的出口下降。【结论】RCEP实施前除中日、日韩外其他成员国间的双边关税已处于较低水平,RCEP下关税减让空间有限;贸易便利化措施对农产品贸易的促进作用则更为明显。本文有助于把握RCEP给成员国农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预估关税降幅空间有限背景下贸易便利化的替代作用。
【目的】厘清中国生态补偿制度演化历史逻辑是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理论逻辑、深入贯彻美丽中国建设现实逻辑的重要前提。【方法】基于制度变迁视角,利用制度分析与发展(IAD)研究框架,对中国生态补偿制度在1978—2023年间的演化进程进行政策追踪、梳理和解构。【结果】研究发现:①从制度变迁的演进脉络来看,中国生态补偿制度历经以“污染者付费”为理念的探索阶段、以“受益者付费”为原则的形成阶段和以“受益者付费、保护者受偿”为纲领的完善阶段;政府始终是生态保护行动舞台中最主要的参与者,主导着生态补偿制度变迁的方向。②从制度变迁的内在逻辑来看,政府主导、明晰主体“权责利”、从分项管理到综合管理以及生态补偿市场化是中国生态补偿制度变迁的主要特征和内在规律。【结论】完善生态补偿制度的着力点应放在4个方面: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健全自然资源国土空间管理体制,形成政府引领与各方参与的多元化、市场化生态补偿方式,建立数智化驱动的生态资源保护与利用调查监测体系,形成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再反哺绿水青山的闭环机制。
【目的】易地搬迁安置区乡村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点区域,基于新内生发展理论分析其农业产业链演变的影响因素及延伸机制,对防止返贫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基于2023年典型易地搬迁安置区——宁夏团结村的实地调研数据,采用随机森林模型识别农业产业链演变的关键因素,并进一步借助行动者网络理论刻画农业产业链的延伸机制。【结果】①村集体组织带动作用、产业链下游销售服务以及农户种植收入、受访者年龄、受教育程度和家庭务农收入占比对农业产业链演变具有重要影响。②团结村农业产业链延伸以村集体为关键行动者,依靠土地、技术等资源本底,对政府、农民合作社、企业与农户等人类行动者和土地、资金、市场与技术等非人类行动者进行征召、动员以及反馈消除异议,形成相对稳定的异质行动者网络。③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以“人-地-业-财”等要素在城乡间的合理流动与配置为导向,通过政策保障、能力提升、服务保障、资金投入、产品研发五轮驱动,壮大乡村经济规模与优化产业布局,以农业资源为产业链基底,构建多力量配合协作的延伸机制,实现乡村农业产业链有序延伸。【结论】易地搬迁安置区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村集体组织为核心的行动者网络,为乡村农业产业链延伸提供有力支撑,从而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目的】“3060”双碳目标对中国煤电行业低碳发展提出了全新要求,随着碳配额上限的逐步下调,煤电行业如何进行低碳转型已引起业界与学术界的关注。碳交易机制通过政策约束引导煤电企业减少碳排放,技术创新通过提高能效和降低排放,在推动煤电企业向低碳模式转变中发挥关键作用。然而,这一转型过程在微观层面的内在驱动机理尚未得到充分解析。【方法】以中国2022年2628家煤电企业为样本,结合强化学习理论和多智能体模型,基于Netlogo平台对碳交易机制下碳市场、政府和不同减碳倾向(倾向于优先选用技术减碳与否)煤电企业之间的交互影响与协同机制进行模拟与分析。【结果】研究表明:①碳交易机制的实施可有效推动煤电企业进行技术减碳,实现环境和经济的绩效双赢,预计影响效果于2032年起愈发显著。②煤电企业减碳倾向受碳交易推行程度影响。2030年碳达峰目标实现之前,煤电企业未如预期般积极应用技术进行减碳工作。③合理的碳交易价格将有效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应用投资,碳价越高越能刺激煤电企业的减碳积极性和碳市场的活跃度。碳价在各个阶段涨幅不同,自2022年碳市场初始运行起至2030年,碳价涨幅最大,在2032至2060年的中后期阶段平稳上升。【结论】中国煤电行业实现低碳转型仍面临挑战,需加快完善碳交易市场机制建设,强化碳资产管理,健全减碳激励支持体系和优化碳配额定价机制,推动中国煤电行业技术减碳和高质量发展。
【目的】绿色技术创新是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关键力量。本文旨在探索碳排放权交易试点政策对城市绿色技术创新提质增量的影响,以期为进一步建立完善城市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提供理论支撑与对策建议。【方法】通过整理2005—2019年中国29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绿色专利数据,解析了中国城市绿色技术创新的时空演变格局,进一步使用双重差分模型探究了碳排放权交易对城市绿色技术创新提质增量的影响。【结果】①2005—2019年,在时序演变上,中国城市绿色技术创新规模持续提升,绿色技术创新占总创新比重则呈现出“M”型波动态势;在空间格局上,中国绿色技术创新呈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集聚态势;②碳排放权交易促进了城市绿色技术创新提质增量,且相比于创新质量提高,碳排放权交易对创新数量增加的促进效果更为显著;③从时间异质性来看,碳排放权交易对城市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时间滞后性,随着政策施行的时间延续越久,作用越大;④从空间异质性来看,在不同地区实施试点政策,所产生的影响效果亦有不同,其中华北、华南、西南地区作用表现最强;而华东、华中地区影响效果并不显著。【结论】碳排放权交易能够在显著促进碳减排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中国城市绿色技术创新产生正向影响。由此,高效施行与健全环境规制政策法规,重视加强环境治理,推动绿色技术创新与经济转型,是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目的】在增量土地资源趋紧的现实背景下,城市发展逐步由依赖增量土地供应的外延型扩张转向注重存量土地再开发的内涵型集约模式,本文试图探究增量土地扩张和存量土地再开发在不同城市发展阶段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期为城市土地供应政策的完善提供有益参考。【方法】基于2009—2021年中国284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构建双固定效应和门槛效应面板模型,探究增量土地扩张和存量土地再开发对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并进行不同城市发展阶段的门槛效应分析和细分城市规模的异质性分析。【结果】①存量土地再开发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高于增量土地扩张,且影响显著。②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增量土地扩张和存量土地再开发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均存在人口城镇化和人均GDP门槛效应。随着人口城镇化、人均GDP水平的不断提升,增量土地扩张对城市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不断下降,存量土地再开发对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不断上升,并逐渐超过了增量土地扩张。③在异质性分析方面,上述两个门槛效应在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均存在,并与全国样本存在相同的发展态势。其中,大城市的门槛值高于全国门槛值,全国门槛值又高于中小城市。【结论】传统依靠增量土地扩张的外延扩张型城市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城市逐步进入存量时代;但不同规模城市进入存量发展阶段的时期存在差异,应对不同城市采取差异化土地供应策略,以期更好地发挥土地资源对城市经济的驱动作用。
【目的】揭示资源型城市与非资源型城市(下文简称两类城市)扩张驱动机制的差异性,以期为两类城市差异化的用地管控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基于两类城市扩张驱动机制差异性研究框架,选取2003—2020年中国27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对比分析法、城市扩张强度指数和面板回归模型探究两类城市扩张驱动机制的差异。【结果】①2003—2020年两类城市建成区面积均呈现出扩张的趋势,资源型城市扩张平均速度慢于非资源型城市。对于资源型城市而言,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资源型城市扩张速度呈现出“成长型资源型城市>成熟型资源型城市>再生型资源型城市>衰退型资源型城市”的态势;非金属类、有色类和油气类资源型城市扩张速度快于资源型城市的平均水平。②两类城市扩张驱动机制存在差异。人口规模、交通发展水平、科技投入力度、环境质量对资源型城市扩张驱动作用更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和资源禀赋对非资源型城市扩张驱动作用更强。③不同发展阶段的资源型城市扩张驱动机制存在差异。交通发展水平和科技投入力度对成长型城市驱动作用更强;经济发展水平对成熟型城市驱动作用更强;环境质量对衰退型和再生型城市驱动作用更强。【结论】中国资源型城市扩张平均速度低于非资源型城市。人口规模、交通发展水平、科技投入力度、环境质量、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和资源禀赋等核心驱动因素对于两类城市及不同发展阶段资源型城市扩张的驱动作用存在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