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序言
  • 序言
    张文忠
    2024, 46(10): 1893-1894.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 新质生产力赋能资源型城市转型
  • 新质生产力赋能资源型城市转型
    李博, 梁铎瀚, 余建辉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公共数据开放是释放数字资源价值的关键举措,为资源型城市加快实现转型提供了新的机遇,揭示其对转型效率的影响以及机制,可为从新质生产力视角促进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文将地方政府构建数据开放平台看作一项准自然实验,利用中国114个地级资源型城市2006—2021年的面板数据,采用非径向性方向距离函数对城市转型效率加以测算,并根据多时段双重差分模型从新质生产力视角考察公共数据开放对资源型城市转型所产生的效果及其作用机理。【结果】研究发现:①公共数据开放显著提升了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效率,进行内生性处理和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②中介机制分析表明,公共数据开放通过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加强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完善数字金融服务这3种机制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③异质性分析发现,公共数据开放对转型效率的提升在位居中部地区、处于再生阶段、属于老工业基地的资源型城市中更为突出。【结论】公共数据开放将数据要素融入资源型城市生产活动加速了其转型进程,应积极利用数据平台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金融服务领域的重要作用,推动资源型城市发展新质生产力,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 新质生产力赋能资源型城市转型
    阎晓, 任苏平, 涂建军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索资源型城市知识基础演化规律,揭示创新合作对其演化的驱动机理,以期为此特殊类型地区突破资源路径依赖、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有益思路。【方法】以中国90个地级资源型城市为研究样本,基于2001—2021年发明专利申请数据,从规模、质量、结构和分蘖4个维度考察知识基础的动态演化过程,从本地、城际和跨国3个空间尺度探讨创新合作的多维驱动作用。【结果】①研究期内,知识规模非线性快速增长;知识质量的广度和深度逆向变化,前者升、后者降,优势知识成“簇”分布且自然资源指向鲜明;知识结构的相关和非相关多样化协同演进,所处生命周期阶段、地理区位和资源丰裕度决定了城市在波士顿矩阵中的位置;知识分蘖以知识进入为主,新知识的非相关多样化特征明显并触及先进前沿领域。②知识基础各维度均呈再生型>成熟型>衰退型>成长型、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矿产型>其他>森工型的差异格局,其中知识宽度、相关和非相关多样化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在缩小,但其他维度差距趋于扩大。③创新合作日趋频繁,合作对象由Ⅰ级城市(北、上、广、深)主导演变为多层级均衡。本地合作增强知识分蘖活跃度,却不利于知识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城际合作能促进知识分蘖,但仅Ⅰ级城际合作略微增强知识独特性;跨国合作对知识多样化具有抑制作用。【结论】资源型城市知识规模逐渐扩大,但知识质量低、知识结构差且新知识进入困难。未来需加强本地能力建设、重视本地和城际创新合作协调互动、促进产业和知识耦合、正视相关和非相关多样化关系。

  • 新质生产力赋能资源型城市转型
    李存芳, 庄甲荣, 王文虎, 赵捷, 周星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绿色信贷政策旨在促进企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而政策实施对资源型企业新质生产力效应的学术关注仍有空缺,尤其是对资源型企业融资约束、技术变革和绿色转型意识的系统性效应,更需深入探究。【方法】以原中国银监会《绿色信贷指引(2012)》施行作为准自然实验,选取2008—2022年中国A股上市企业相关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绿色信贷政策对资源型企业新质生产力形成的系统性效应。【结果】研究发现,绿色信贷政策有效发挥了环境规制和金融资源配置两类功能的有机协同作用,通过缓解融资约束、倒逼技术变革、提升绿色转型意识的中介效应,显著促进资源型企业新质生产力形成。异质性检验表明,绿色信贷政策对于资源型企业新质生产力的促进效应,在市场化程度较低地区强于较高地区,非国有企业强于国有企业,衰退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企业依次递弱。【结论】绿色信贷政策能够显著促进资源型企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因此需要充分发挥绿色信贷政策的引导功能,积极推动绿色信贷政策的改进创新,强力优化绿色信贷政策的基础条件,以加快促进资源型企业新质生产力形成。

  • 新质生产力赋能资源型城市转型
    郭家堂, 骆品亮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数据要素为中国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能,探究数据要素对资源型城市低碳化发展的影响及其机制,可为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新思路。【方法】本文基于新质生产力视角,分析了数据要素对资源型城市低碳化发展的影响,借助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级公共数据开放平台上线的政策准自然实验机会,利用2010—2019年中国1014个县级资源型城市面板数据集,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了数据要素与资源型城市低碳化发展的关系。【结果】①省级公共数据开放平台上线所释放的数据要素对资源型城市的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受政策影响的资源型城市碳排放强度约比其他资源型城市低了18.1%。②从作用机制看,公共数据开放所释放的数据要素主要通过提升城市的绿色生产力和数字生产力两条重要机制降低资源型城市的碳排放强度。③从异质性角度看,公共数据平台上线所释放的数据要素具有较高的普惠性,不同类型城市均可受益于其所带来的碳减排效用,但作用大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其效果大小受城市发展阶段、主导资源类型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结论】公共数据开放平台上线释放大量数据要素,有助于资源型城市发展新质生产力,进而降低碳排放强度。资源型城市应该利用好数据要素不断融入传统生产函数的新机遇,培育新质生产力,实现低碳化发展。

  • 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逻辑与路径
  • 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逻辑与路径
    闫明涛, 李江苏, 闫明月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科学评价资源型城市新旧动能转换水平,分析新旧动能转换水平的空间演化及其影响机制,为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方法】本文综合运用地理空间分析技术和马尔科夫链,研究2011—2021年中国109个资源型城市新旧动能转换空间演化特征,并运用障碍度模型、最优参数地理探测器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方法,从内部因素(障碍因素)和外部因素(驱动因素)分析新旧动能转换的影响机制。【结果】①研究期内资源型城市新旧动能转换指数均值由0.115增加至0.153,呈向好态势发展;空间上新旧动能转换指数呈“沿海高内陆低”的格局,空间集聚效应有所减弱。②空间马尔科夫链分析显示,邻域对新旧动能转换起重要作用;新旧动能转换存在一定程度的路径依赖效应。③“发展方式转变”维度是新旧动能转换的主要障碍,城市规模、地形、气温和产业规模对新旧动能转换水平起主导作用且有空间分异特征。④异质性分析表明,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占比是成长型和再生型资源型城市新旧动能转换的主要障碍因素,资本生产率是成熟型和衰退型资源型城市的主要障碍因素;城市规模是成熟型和成长型资源型城市新旧动能转换的主要驱动因素,气温是衰退型资源型城市的主要驱动因素,地形是再生型资源型城市的主要驱动因素。【结论】资源型城市新旧动能转换呈显著的地域差异和空间集聚效应,且受多种内外部因素综合影响;资源型城市应兼顾差异化建设和一体化发展,注重绿色转型,充分发挥新经济要素的引领作用。

  • 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逻辑与路径
    高红贵, 何美璇, 许莹莹, 聂安睿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环境目标约束是资源型城市因地制宜缓解环境与经济矛盾的规制手段,在资源依赖的路径约束中提供要素流动新机遇。厘清其中的多因素互动机制,对探讨资源型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整理了2006—2022年中国98个资源型城市的主要环境污染物目标约束并量化其差异性,运用固定效应模型检验环境目标约束对资源型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分析要素流动的调节效应、资源约束的门槛作用。【结果】①环境目标约束促进了资源型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在采用工具变量、替换变量等方法进行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仍成立。②环境目标约束与劳动力、资本流入具有正向互动效应。③资源约束超过门槛值后,环境目标约束对资源型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效应及其与要素流动的正向互动效应均减弱。【结论】环境目标约束与要素流动形成良好的正向互动关系,助力资源型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但资源约束仍会限制其直接效应和调节效应。因此,资源型城市应以环境治理为突破口,形成良好的区域要素互动关系,逐渐摆脱资源依赖,发挥循环累积因果效应,助推高质量发展。

  • 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逻辑与路径
    卢硕, 夏四友, 张文忠, 李佳洺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单一的产业结构和封闭式的发展模式导致资源型城市长期忽略了网络外部性的潜在影响。探讨网络外部性对其经济绩效的作用机制,有助于促进这些城市的可持续转型与经济增长。【方法】本文首先构建网络外部性影响资源型城市经济绩效的理论框架,然后分析2001—2019年中国340个城市网络演化特征,最后通过建立计量模型,检验了集聚经济外部性和城市网络外部性对资源型城市和非资源型城市经济绩效的影响以及投资和创新的调节效应。【结果】研究发现:①资源型城市在全国企业组织网络的网络嵌入性显著提升,但与非资源型城市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且资源型城市与网络中的核心城市联系相对较少,普遍处于中国城市网络的外围。②投资、创新以及城市网络外部性均显著促进经济增长,但集聚经济外部性对资源型城市经济增长的影响并不显著。特别是在网络嵌入的初期,资源型城市相对于非资源型城市,在利用城市网络外部性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异质性。③创新和投资对城市网络外部性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存在显著正向调节效应,而城市网络外部性也显著促进创新和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符合交互对称性。【结论】积极融入更广泛的区域城市网络、提升资源型城市的投资吸引力和创新能力,是推动资源型城市实现转型与经济增长的关键策略。

  • 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逻辑与路径
    胡晓辉, 林潭晨, 接栋正, 李江苏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当前政治经济多重不确定性的压力语境下,特殊类型地区(如民族地区、资源城市、老工业区和边境地区等)面临巨大挑战。如何提振特殊类型地区经济,如何发展出新的产业路径,是当前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下的重点研究议题。本文从经济地理学研究视角和范式动态出发,对国内外特殊类型地区新产业路径发展问题进行文献综述。研究显示:①演化经济地理学下的区域结构视角难以充分解释特殊类型地区新产业发展机制,从而迫使研究出现了显著的“能动性视角转向”。然而,这些“基于能动性视角”的研究往往过分注重能动主体的特征、能力和效应,并将特殊类型地区的区域结构属性看成一个“被动的、稳定的”整体,忽视了特殊类型地区存在多元区域结构和动态语境的现实。②在此基础上,相关学者逐步形成了一个共识:即在理解特殊类型地区新产业路径发展动力机制时,结构与能动性同等重要;不论是结构对能动性的影响属性与程度,还是能动性对结构的响应方式和能力,在不同区域语境下是存在差异的,并会产生不同的新产业路径结果。然而,目前就这个共识性问题仍旧缺乏相应的理论构建和实证探索。③特殊类型地区类别繁多,不同地区存在不一样的发展目标、结构特征和时空语境。为此,在发展新产业路径过程中,结构与能动性的互动关系模式存在复杂性。如何掌握不同地理语境下结构和能动性各自特征与互动规律,如何理解不同“结构-能动性”互动组态下的路径形成机理与效应差异,是当下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结合文献述评,本文对中国特殊类型地区的新产业路径发展过程和机制研究提出了相关展望,以期推动当前区域产业动态研究的实证拓展与理论进步。

  • 资源型城市收缩机制分析及模拟
  • 资源型城市收缩机制分析及模拟
    佟新华, 郭淑睿, 段海燕, 黎波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资源型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一环。当前中国资源型城市收缩明显,探究资源产业依赖对其城市收缩的影响机制,可为资源型城市的转型、进而推进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本文基于2010年和2020年中国792个县级及以上资源型城市截面数据,采用最小二乘回归模型、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资源产业依赖对资源型城市收缩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①基准回归结果表明,在控制其他因素对城市收缩的影响后,资源产业依赖对城市收缩具有显著助推作用。②机制分析表明,资源产业依赖通过阻碍人力资本积累助推城市收缩。③调节效应检验结果显示,资源价格在资源产业依赖对城市收缩的影响中起负向调节作用。④资源产业依赖对资源型城市收缩的影响以及人力资本的中介效应具有异质性,其中资源产业依赖对城市收缩的助推作用在成熟型城市较为显著,人力资本的中介效应在成熟型和衰退型城市较为显著。【结论】提升人力资本水平、重视资源价格预测是推动依赖资源产业发展的资源型城市人口增长的可行之策。建议资源型城市转变资源依赖型产业发展模式,注重人力资本积累,提高资源价格预测能力。

  • 资源型城市收缩机制分析及模拟
    陈颖慧, 仲俊涛, 魏峰群, 马勇洁, 高俊杰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揭示不同类型资源型城市收缩状态,模拟收缩轨迹,以期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中国116个地级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多维度收缩识别方法,测算不同类型城市收缩强度,拟合收缩过程,分析演化特征。【结果】①2000—2020年,中国资源型城市出现人口收缩的有56个(占48.28%),经济收缩的有42个(占36.21%),其中人口与经济双重收缩的城市有26个(占22.41%)。②从发展阶段来看,衰退型、成熟型和成长型城市收缩比重高,分别为65.22%、63.49%和60.00%;从资源类型看,森工类、油气类和综合类资源型城市的收缩比例较高,其中森工类城市的收缩尤为显著,80%的城市出现了人口与经济的双重收缩。③资源型收缩城市主要分布于丹东—攀枝花线以北,且在东北及陕、甘、晋、蒙等地区集聚。④资源型收缩城市其演变轨迹存在一定的规律性,可分为精明收缩与典型收缩两类,典型收缩又细分为收缩显现、收缩推进与收缩显著。轨迹类型为收缩推进的城市数量最多,占比为33.33%;收缩显著轨迹类型主要集中在两类城市,分别为再生型(63%)和衰退型(47%)。【结论】人口与经济双维度测度对资源型城市收缩的识别更为全面,通过对不同类别资源型城市收缩轨迹的模拟与划分可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提供参考。

  • 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韧性评价优化
  • 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韧性评价优化
    姜海宁, 郑舒婷, 杨琪, 蒋东茹, 余建辉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人居环境建设对黄河流域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立足于韧性与人居环境理论,厘清黄河流域不同类型资源型城市的人居环境韧性水平与障碍度,丰富人居环境韧性相关研究,深化对人居环境这一复杂体系的理解。【方法】本文基于自然、人类、居住、社会、支撑5个子系统,构建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人居环境韧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HP滤波分析、三维核密度、热点分析、障碍度模型等方法,分析其2007—2021年的时空演化特征,并对影响人居环境韧性的障碍因子进行科学诊断。【结果】①从时序演化特征看,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人居环境韧性整体处于波动上升态势,其演化周期经历了“低位停滞—渐进提升—波动骤升”3个阶段;不同类型资源型城市人居环境韧性日益提升的趋势均比较明显,其中成熟型、再生型城市韧性水平的提升幅度明显高于衰退型、成长型城市。②从空间演化特征看,城市人居环境韧性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外围高于中心、下游高于上游”的格局特征,且空间集聚变化较为稳定,形成黄河流域外围热点区域空间集聚的特征。③从准则层看,各子系统障碍度变化相对稳定,整体大小表现为支撑韧性>自然韧性>社会韧性>人类韧性>居住韧性,具体到因子层面,单位面积水资源量、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污染物综合指数等为主要障碍因子,且不同类型资源型城市人居环境韧性的主要障碍因子存在空间异质性。【结论】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的人居环境韧性水平总体处于上升趋势,且存在显著的空间区域差异。未来亟需从水资源、区域创新以及环境污染等方面优化人居环境韧性。

  • 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韧性评价优化
    蒋应刚, 欧阳进一, 张继飞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从社会-生态系统视角分析资源型城市恢复力演变及其主导障碍因素,厘清系统脆弱性、应对能力与恢复力之间的关系,为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集对分析法、岭回归分析和障碍度模型,对西南地区典型资源型城市——攀枝花市2000—2020年社会-生态系统(SES)及其社会、经济和生态子系统的脆弱性、应对能力和恢复力进行定量测度与分析,探讨脆弱性和应对能力对恢复力的影响,解析社会-生态系统恢复力的驱动机制。【结果】①攀枝花市SES脆弱性指数波动下降且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各子系统脆弱性亦大致呈现同样的变动趋势;脆弱性整体上对恢复力呈负向影响,其中社会脆弱性为正向影响,生态脆弱性为负向影响,经济脆弱性无明显影响。②攀枝花市SES及其各子系统的应对能力均呈上升趋势;社会和经济应对能力对恢复力有显著正向影响,生态应对能力的正向影响相对较弱。③攀枝花市SES恢复力指数整体稳步上升,各子系统的主要脆弱性和应对能力因素对恢复力具有显著影响。④障碍度分析显示,早期恢复力的主要制约因素是生态环境效益,后期转为产业技术升级和经济协调发展相关因素。【结论】攀枝花市SES脆弱性波动下降,应对能力显著提高,恢复力不断增强。在城市转型发展中,加强社会和经济应对能力建设、优化生态环境,是提升攀枝花城市恢复力的关键举措。

  • 资源型城市生态环境韧性评价优化
    明莉, 常江, 李成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在采矿活动与城镇化双重影响下,煤炭资源型城市极易出现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失衡,本文通过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和土地利用变化的未来情景模拟,旨在为煤炭资源型城市生态保护和城镇发展提供理论和案例支撑。【方法】以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矛盾突出的典型煤炭资源型城市——安徽省淮南市为研究区,基于2005—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借助PLUS模型模拟预测研究区2035年自然发展、城市发展、矿业发展、生态保护情景下的土地利用变化,利用InVEST模型预测4种情景下6项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匹配状况,并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构建了淮南市生态保护和城镇发展格局。【结果】①2035年4种情景土地利用模拟结果各异。自然发展情景下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耕地、林地、草地、水域面积减少;城市发展情景下,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增加,其他地类面积减小;矿业发展情景下工矿用地及(沉陷)水域面积增大,其余地类面积减小;生态保护情景下耕地、林地、草地、水域面积显著增加,建设用地面积缓慢增长,耕地面积减小。②在不同情景下各类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状况差异明显,城市发展和矿业发展情景下,固碳服务、土壤保持服务供需关系优于自然发展情景;生态保护情景下产水服务、休闲娱乐服务、水质净化服务、粮食供给服务供需匹配关系优于自然发展情景。③综合而言,城市与矿业发展情景下,供需不均衡区域随之扩大,但同时也将带动研究区经济发展;生态保护情景下研究区整体供需状况得到优化,供给盈余区域随生态地类扩张而扩张。【结论】基于多情景分析得出,淮南市应以矿业发展为基调,通过城市开发区和预设生态保护区优化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构建“一轴三廊多核”的生态保护格局和“一主一副多节点”的城镇发展体系,调整国土空间利用结构,从而促进淮南市的可持续发展。

  • 书评
  • 书评
    余建辉
    2024, 46(10): 2092-2092.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