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7年, 39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17-05-20
      

  • 全选
    |
  • 王昶, 宋慧玲, 左绿水, 黄健柏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金属资源是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金属资源安全事关国家安全。本文从内涵机理、驱动因素、评估方法、战略与政策四个方面梳理了近年来国家金属资源安全研究进展。研究表明,国家金属资源安全涵盖供给安全、经济安全和生态安全,主要受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国家战略性金属的关键性评估方法包括关键性矩阵、关键性指数和未来供需定量分析等;金属资源需求预测方法主要有趋势外推法、自下而上法和数理统计法等;国家金属资源市场势力和定价权评估方法主要有勒纳指数、HHI指数以及均衡博弈模型等。世界各国都根据本国国情采取了不同的金属资源安全保障战略和政策工具。未来应加强在国家金属资源非常规安全机理、新技术革命对金属资源供需的冲击、国际贸易规则以及重大战略实施对国家金属资源安全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

  • 程建, 程久苗, 费罗成, 徐玉婷, 周翼虎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安徽省宿州、界首、郞溪、肥西和凤阳5县市的农户问卷调研数据,以计划行为理论为框架,以结构方程模型为数理分析工具,从内在心理特征角度分析农户参与农地流转的行为意愿,揭示农户心理决策过程,构建农户心理决策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农地流转决策过程中,农户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均对决策有显著影响,其中行为态度影响最大,知觉行为控制影响次之,主观规范影响相对较小;行为态度以工具性态度影响为主,流转收益、可持续生计等是构成行为态度的主要因素;知觉行为控制影响意愿表达,亦能直接影响行为发生;主观规范中村组意见影响最大,流转政策设计应重视基层自治组织;农户流转行为与意愿大多一致,若存在差异则主要源于家庭资源禀赋、市场环境和政策制度等客观因素对农户决策的调控作用。

  • 董德坤, 时妍, 沈飞, 谷树忠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居民满意度是衡量迁村并居项目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本文运用实地调查与座谈、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等手段与方法,深入分析了山东省齐河县南北社区居民对迁村并居的满意度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新社区建设显著提高了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完善程度,改善了居民的生活居住环境。居民的总体满意度水平较高,平均分值达到了8.03;但社区规划功能不足、置换补偿标准不合理等降低了居民的满意程度。受访者文化程度、家庭长期从事非农工作人数、原有房屋价值、家庭农用地面积、合并后家庭生活成本变化、装修及家具购置支出、购买房屋支出、生活居住倾向等因素对居民满意度呈显著影响;总体来看,经济因素仍是影响居民满意度的重要因素。建议政府今后实施类似项目时,应从政策宣传、居民参与、规划设计、补偿方案、迁后发展等方面入手统筹规划,提升居民的参与度及满意度,规避项目实施风险。

  • 聂雷, 郭忠兴, 彭冲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是今后及未来一段时期满足城市建设用地需求的关键之举。在考虑非期望性产出(环境污染)的情况下,论文基于中国238个地级市2000-2014年的面板数据,利用SBM-Undesirable和Meta-frontier模型,考察了共同前沿、群组前沿下不同类型城市的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结果表明:①不同类型城市之间的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存在显著差异,在共同前沿下,2000-2010年效率均值从高到低依次为区域综合型城市、工业主导型城市、其他类型城市、资源型城市;在群组前沿下,效率均值没有呈现明显的城市类型分异特征。②比较共同前沿与群组前沿下不同类型城市的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其他类型城市与区域综合型城市相差较小,分别为0.082、0.106,其次工业主导型城市,为0.118,排在末位的是资源型城市,达到0.267,共同前沿下的差异与群组前沿下的无分异,恰恰印证了本文从城市类型异质性视角下考察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的科学性与合理性。③在将环境污染作为一种非期望性产出的情况下,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普遍偏低,特别是资源型城市,效率均值不超过0.6,说明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城市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存在很大的改善空间。据此提出:在改善城市土地管理工作时,不能简单“一刀切”,应考虑城市类型异质性,制定差别化的城市土地管理方案。

  • 陈慧, 付光辉, 刘友兆, 邰鹏宇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土地资源安全是国家安全和区域安全的重要内容,保障土地资源安全是社会的迫切需求。本文以南京市为研究对象,从“压力-状态-响应”( PSR)思路出发制定区域土地资源安全评价系统框图,将土地资源安全系统分为粮食安全保障、土地经济安全、土地生态安全3个子系统。基于系统动力学,分析其与区域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并进行定量化仿真模拟研究,全面揭示土地资源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和连续性。通过建立区域土地资源安全评价系统流图,开展SD动态仿真模拟,进而采取层次分析法进行指标权重的确定,综合评价区域土地资源安全等级。通过对设计的15种方案SD仿真模拟,得出了南京市土地资源安全战略发展最优方案,最终选择方案3、6、2、9作为南京市土地资源安全的优化模式,又以方案 3为最优。本文采用Vensim PLE 软件对所建立的模型进行了适合性和一致性检验。本文构建的SD仿真模型是集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外部系统和内部结构为一体的综合性动态分析模型,能够清晰地表达出土地资源安全系统的整个关系网,可为区域土地资源安全评价特别是其在时间维度上的对比研究提供参考。

  • 刘宇, 滕佳昆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土壤侵蚀是陆地生态系统中广泛存在的地表过程,具有当地和异地两方面的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影响。土壤保持为人类社会提供防止土壤肥力下降和减少库塘淤积等效益。当前对异地土壤保持效益的计算大多基于当地土壤保持量、采用单一的泥沙输移比,忽视了泥沙输移比的尺度效应及其与流域特征和降雨等因素的时空变异相关的事实,缺乏对土壤保持效益空间传输的定量和显式表达。本文基于WATEM/SEDEM模型框架,通过流域侵蚀产沙和泥沙传输模拟,建立了评估当地和异地土壤保持效益的方法,量化了碾庄沟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区土壤保持效益的输入和输出及其空间格局。该方法能识别土壤保持效益净供给区和净受益区,可建立起供给区和受益区之间定量化、空间直观的土壤保持效益传输联系,可为实施空间位置明确的生态补偿决策服务。

  • 马维兢, 刘斌, 杨德伟, 郭青海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自然资本评估是研究区域生态系统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法。文章基于三维生态足迹模型,核算了2000-2015年九龙江流域不同地类及区域人均足迹深度、足迹广度和三维生态足迹,并通过资本流量占用率和存量流量利用比等指标,详细分析了区域自然资本流量、自然资本存量的占用情况及不同地类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①九龙江流域人均足迹深度由2.34增加至4.33,足迹广度由0.463hm2/人增加至0.655hm2/人,三维生态足迹由1.08hm2/人不断扩大至2.84hm2/人,说明区域自然资本流量占用逐渐增大,自然资本存量消耗快速上升,生态系统资源供给压力加剧;②不同地类自然资本利用差异显著,除林、草地外,其它用地从2011年开始均处于生态赤字状态;其中,化石能源用地需求增加最快,是区域生态足迹加速上升的最主要原因;③促进九龙江流域可持续发展在于增加资本流量限度、减少资本存量消耗,为此需要倡导节约型消费、加大耕地资源保护力度、科学规划建设用地规模、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等。

  • 张文彬, 李国平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扩展的计划行为理论和结构方程模型,以陕西省柞水和镇安两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所在县的614份有效调研问卷为研究样本,研究了心理因素和生态补偿政策对当地居民生态保护意愿和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三个心理因素对当地居民生态保护意愿的直接影响系数为0.367、0.184和0.305;生态补偿政策对当地居民的生态保护意愿和生态保护行为的直接影响系数为0.182和0.142,通过生态保护意愿对生态保护行为的间接影响系数为0.079;生态保护意愿对生态保护行为的直接影响系数为0.432,同时也可以看到生态补偿政策对居民生态保护意愿和行为的激励效应还较小,有待进一步挖掘。文章建议从影响居民心理因素并发挥生态补偿政策作用方面增强当地居民生态保护行为。

  • 高琴, 敖长林, 毛碧琦, 卢雨萱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是环境管理政策制定的决策基础。选择实验法通过个体支付意愿对非市场物品进行价值评估,其有效性和可靠性是学者们非常重视的问题。本文以三江平原湿地为例,构建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湿地生态系统服务支付意愿评估方法,探讨受访者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支付意愿潜在动机,提高仅包含社会经济信息参数的传统选择实验(Choice Experiments,CE)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及科学性。通过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效用函数选取不同的多项Logit模型进行拟合,实证分析了受访者对湿地面积、生物多样性、水源涵养和自然景观等四个生态系统服务属性的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居民对于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偏好由高到低分别为水源涵养、湿地面积、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②模型检验结果表明,引入行为态度、主观规范以及知觉行为控制变量后的多项Logit模型拟合程度表现更优,能更好地解释受访者的选择行为;③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属性的边际价格分别为:为了在未来实现三江平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各指标预设目标,为改善水源涵养意愿支付的成本为98.92元/ (人·a);为维持现有湿地面积意愿支付的成本为58.90/(人·a);为改善自然景观意愿支付成本为54.09元/ (人·a);为提高生物多样性意愿支付的成本为46.06元/(人·a)。

  • 王朋薇, 韩丽荣, 周睿, 梅荣, 艾凤巍, 钟林生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资源环境价值的货币评估有利于更精确地解释政策的环境成本和收益。但是条件价值法作为资源环境非使用价值评估的主要方法之一,在发展中国家应用中遇到了诸多挑战。本文以内蒙古达赉湖自然保护区为例,把协商干预尝试性的加入到条件价值法中,目的是:①检验协商干预是否能够引出更深层次的价值;②协商干预是否会使被调查者赋予资源环境不同的价值。结果表明:①被调查者对保护区资源初始支付意愿是68.55元,协商干预后被调查者的平均支付意愿为182.58元,支付意愿提高了62.5%;②以小组为基础的协商干预可促进被调查者取得更好的学习结果,包括:更加理解生态文化关系、更加明确深层次价值、更加清楚人类行为产生的影响等;③以小组为基础的协商干预可以克服在发展中国家资源环境价值评估中存在的很多实践困难。鉴于学习对于评估结果的影响,在发展中国家复杂公共物品的评估中应更多的加入协商干预,更有利于成功的挖掘环境资源深层次的价值,并且能够促使政策制定过程中更大程度地考虑人类生活对于自然环境资源的依赖。

  • 袁丽静, 郑晓凡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尽管世界各国都在致力于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双赢发展,但是规制目标和规制效果之间的差距表明对此的研究仍需更进一步。以往文献多集中在环境规制和企业技术创新的单层关系剖析上,对政府干预的多政策耦合影响关注不够。本文基于优势互补视角,分析政府补贴在环境规制和企业技术创新中的协调作用,构建环境规制、政府补贴对企业技术创新的综合影响模型。研究发现:政府补贴的加入并没有影响环境规制与企业技术创新的“U型”关系,适当使用政府补贴反而可以弱化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的负面影响,促进企业提前开展技术创新。通过1998-2008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的验证,得出中国环境规制强度的阶段性门槛和政府补贴适度区间,进而提出不同地区环境规制和政府补贴配合使用的调整方案,为其他相关研究和政府政策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和可能的借鉴。

  • 贾琳, 夏英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农业经营规模和效率及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本文基于黑龙江、河南和四川三省的517份玉米种植户的调查数据,采用DEA方法对玉米种植规模效率进行了测算,并用Tobit方法对影响规模效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玉米种植规模效率较高,达到0.90,但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玉米种植规模效率省际差异明显,黑龙江省最高,四川省最低;针对不同规模分组的考察,发现规模效率随着规模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态势,说明推进规模经营应该因地制宜,并且不能盲目追求规模的扩大。Tobit分析表明,户主的教育程度越高、户主出县打过工对规模效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家庭非农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与规模效率显著负相关。因此,要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规模经营农户提供更好的科技支撑。

  • 高杨, 张笑, 陆姣, 吴蕾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家庭农场技术采纳行为应由信息获取、采纳意愿和采纳程度三个递进的阶段组成。基于黄淮海平原五省676户家庭农场的调研数据,结合双变量Probit模型和线性回归模型,关注了解与非了解、意愿与非意愿的样本选择问题,探究家庭农场绿色防控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估计结果表明:①与乡邻交流频率、农技部门推广力度、媒体宣传力度以及农场主的性别、受教育和风险偏好程度对信息获取水平具有显著影响;②技术感知易用性和有用性、劳动力数量、农技部门推广力度以及农场主受教育和风险偏好程度对采纳意愿产生显著正向影响;③技术感知易用性和有用性、资金状况、媒体宣传力度、农技部门推广力度和农场主受教育程度对采纳程度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与乡邻交流频率以及农场主的性别和风险偏好程度对采纳程度产生显著负向影响。

  • 熊振兴, 王克强, 刘红梅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将资源税扩展到自然生态空间的占用是中国资源税改革的新内容,这要求通过保护资源的生态功能实现环境保护。资源税改革需要扩大征收范围和覆盖相关环节,进而提高整体税率,同时根据各种资源特征以及收税和收费特点,在清费立税原则下保留必要收费和新增资源税目。建议设立水资源、森林资源等资源税目,将耕地占用税变更为农地占用税,将城镇土地使用税扩展为建设用地使用税进而纳入农村建设用地并设立建设用地闲置税,对矿产资源在开采和销售环节分别从量和从价计征,同时推动废弃物资源排放管理费改税,形成对土地、森林、水和矿产等各种自然资源从开采、使用到排放各环节有效管理的资源税费体系,实现对自然生态空间的保护。

  • 王安乾, 苏布达, 王艳君, 王国杰, 黄金龙, 赵成义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中国543个气象站1960-2014年逐日最低气温数据,采用强度-面积-持续时间(Intensity-Area-Duration,IAD)方法,根据极端低温事件在时间上的发展和空间上的连续性特点,分析中国不同持续时间的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的强度和影响面积特点,评估极端低温事件对耕地面积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气象站极端低温事件发生次数较多的地区主要位于华北及东北地区,以短期(持续时间1~2日)事件为主,西北及东南等地的极端低温事件次数较少,但多为中期(持续时间3~5日)、长期(持续时间6日以上)事件;②21世纪之前,区域性极端低温事件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但强度和影响面积较大;进入21世纪,极端低温事件的影响面积和强度有所减小,但持续时间增加;③极端低温事件影响的耕地面积在1969年之前为上升趋势,随后下降,进入21世纪,极端低温事件影响的耕地面积无明显变化。

  • 吴霞, 王培娟, 霍治国, 白月明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中国552个气象站点1961-2015年逐日气象数据,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得到各站点逐日ET0,以全国和各干湿气候区为研究单元,从年、季节和年代际尺度分析ET0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成因。结果表明:全国各站点年平均ET0为621~1733mm,在年、年代际尺度表现为干旱区ET0最高、半干旱区和湿润区次之、半湿润区最低;季节尺度上,ET0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差异,且夏季ET0最高、春秋季次之、冬季最低。全国年平均ET0以0.52mm/a的速率递减,该下降趋势在1972年存在突变现象;干旱区和湿润区大部分站点ET0呈减小趋势,且干旱区减小速率较快;而在半干旱区和半湿润区,ET0呈增加和减小趋势的站点数大致相当。研究表明,1961-2015年中国ET0呈减少趋势主要是由风速减小、日照时数降低和水汽压微弱增加共同导致的,而20世纪90年代以后ET0的增加趋势主要受水汽压、日照时数和最低气温的共同影响。

  • 冯冬, 李健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的背景下,本文选择京津冀区域的13个城市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各城市的二氧化碳排放效率及减排潜力,以期为通过城市间协同减排完成碳排放达峰目标提供借鉴。首先,采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对京津冀13个城市2005-2014年的二氧化碳排放效率进行测算;然后,通过运用基于公平性和效率性原则的减排潜力指数,对各城市的减排潜力进行了定量分析并将其划分为“较公平高效型”、“较公平低效型”、“欠公平高效型”和“欠公平低效型”四种类型。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京津冀城市整体碳排放效率出现下降的趋势,只有北京、秦皇岛两个城市排放效率相对有效;各城市减排潜力指数虽然存在差异但也表现为相对稳定的态势,其中北京减排潜力最低而唐山减排潜力最高。各城市应根据城市类型划分结果,明确未来减排工作重点,严格控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减排和经济增长协调发展。

  • 董锁成, 李泽红, 李宇, 石广义, 李富佳, 李飞
    2017, 39(5): 987-989.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