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5年, 37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15-07-21
      

  • 全选
    |
  • 王明珠, 赵文武, 房学宁
    2015, 37(2): 219-225. https://doi.org/DOI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Web of Science期刊数据库,本文对土地争夺影响效应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非洲作为被投资的主要对象亦是相关研究的热点区域;除非洲外,其它研究热点地区还包括亚洲、拉丁美洲等;对投资者影响的研究则更多是从全球宏观角度展开。在此基础上,从社会、经济、环境及政治四方面具体分析土地争夺的影响效应,发现土地争夺损害被投资区域当地居民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完善被投资国土地管理制度对于解决这一问题至关重要;土地争夺是否会促进经济增长存在争议,特别是对被投资者经济发展的影响;土地争夺过程中存在潜在的破坏环境的风险;土地争夺中的诸多问题使全球的政治形势更加复杂。综合来看,未来土地争夺中产生的土地管理问题、生态环境效应会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在全球政治形势复杂多变的宏观背景下,土地争夺对国际关系与社会秩序的影响会得到持续关注;此外,在土地交易透明程度不断增加的基础上,定量化研究不足的现状将得到改善。作为国际土地争夺的投资者与被投资者,我国需要拓展土地争夺研究的国际化视野,推进国际比较研究。

  • 付国珍, 摆万奇
    2015, 37(2): 226-236.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我国耕地面临粮食保障与耕地严重撂荒、耕地保护与普遍“占优补劣”、农产品安全与土壤环境污染等诸多现实矛盾,针对新问题的耕地质量评价工作亟待开展。本文在梳理现有耕地质量评价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耕地质量的内涵及概念;总结了针对农业生产能力、耕地潜力、土地适宜性、土壤及环境质量、可持续利用、分等定级等的耕地质量评价方法;综述了已有研究在国家、区域、地块三个尺度的进展;提出了耕地质量评价重点转移、结合农户视角的综合评价、时空变化监测网络构建以及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的标准化评价四个发展方向,以期为耕地质量评价理论提升及实践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 王健, 汪应宏, 陈晨, 单林春, 彭山桂, 魏海霞
    2015, 37(2): 237-246.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广东省为例,利用2007-2012年设区市层面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数据因果检验及回归分析等计量经济学分析工具,实证分析了地方政府竞争对城市用地扩张的传导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地方政府竞争对城市用地扩张的影响是通过如下四层逻辑关系进行传导的:①地方政府进行竞争的过程中,存在工业用地低价出让的行为;②地方政府工业用地低价出让具备引资功能;③资本净流入存在如下溢出效应:固定资产投资增加、经济增长、人口聚集、商住用地出让金增加;④资本流入的溢出效应对城市用地扩张具有明显正向作用。基于以上逻辑关系,认为固定资产投资增加、经济增长、人口聚集、商住用地出让金增加等溢出效应是城市用地扩张的表层原因,根本原因是迫使地方政府进行竞争的制度因素。

  • 施园园, 赵华甫, 郧文聚, 汤怀志, 徐阳
    2015, 37(2): 247-257.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北京市为例,在解析识别耕地功能表征因子的基础上,分别对北京13个区县(不包括中心城区)耕地的生产、生态、社会功能进行评价,利用GIS反映多功能的空间分布形态,并通过信息熵模型对耕地多功能与社会经济的空间相关性进行测算,讨论各区县耕地多功能与其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以及发展阶段的协调模式。本文旨在揭示北京市耕地多功能在社会经济影响下的空间分异特征,为制定科学的耕地多功能利用布局方案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各区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耕地多功能的空间相关性较强,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此外在经济与政策的共同驱动下,多功能与经济的组合模式随着经济发展经历高生产-中社会-低生态的正三角形态向低生产-中社会-高生态的倒三角形态演变的一般过程。

  • 周小平, 王情, 谷晓坤, 钱辉
    2015, 37(2): 258-264.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从农户个人及家庭特征、宅基地特征、安置房特征、生活条件特征和政策相关特征等5个方面的14个因素入手,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农户宅基地置换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农户宅基地置换效果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人及家庭特征、安置房特征、生活条件特征与政策相关特征这4个维度的8个变量,且与宅基地置换效果表现为显著正相关;②按照影响程度排序为:职业培训>受教育程度>征求意见>安置房面积>政策感知>社会保障>原家庭年总收入>区位交通。提出建议:为提高农户宅基地置换的积极性与满意度,政府应加大政策普及力度、赋予利益诉求机会、保障居住生活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再就业指导工作。

  • 邹利林, 王建英
    2015, 37(2): 265-271.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识别影响山区农村居民点区位效用水平的特征区位因素并测算其影响程度,以区位效用水平最大化为假设前提构建特征区位模型,并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个乡镇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①特征区位模型可有效地识别影响山区农村居民点区位效用水平的特征区位因素并测算其影响程度;②通过以居民点人口为因变量的对数模型显著性检验的特征区位因素有8个,其作用方向、弹性系数和影响程度存在较大差异;③对山区农村居民点区位的优化调整应当着眼于为农户提供更多的偏好效用。本文定量考察了各类环境因素对山区农村居民点区位效用水平的影响,可为山区农村居民点整理和布局优化提供科学决策。

  • 藏波, 吕萍, 杨庆媛, 王金满
    2015, 37(2): 272-279.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农用地整治分区以及相应的差异化整治策略一直都是学界关注的热点,但多目标导向和局域约束条件的提炼仍稍显薄弱。本文尝试将丘陵山区现代农业发展这一社会选择目标与农用地整治分区这一既定目标相结合,提出多元化整治目标函数的研究范式。这一范式的形成不同于之前学者运用案例比较和收益—成本分析等方法提出的分区目标,而是运用机制设计理论讨论现代农业发展与整治分区相互关系和作用渠道的基础上得出的综合目标函数。在此理论框架下,本文以重庆市云阳县为实例,基于土地利用规模化、经营现代化和生态景观管护3个主要变量,24个操作指标,运用一般均衡和动态优化的思路,以最大化社会总剩余为目标,提炼各整治类型区(优先整治区、适度整治区、优化调整区、重点整治区、限制整治区)现代农业发展的约束条件,进而提出不同整治类型区的发展策略,据此提出的发展策略与研究地区未来的土地利用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更为契合。

  • 刘祥霞, 王锐, 陈学中
    2015, 37(2): 280-290.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修正的投入产出法和2001-2012 年中国海关货物进出口商品分类数据,研究和测算了中国进出口商品中的隐含碳排放量。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的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和进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都有明显增长,但出口贸易隐含碳排放量增长更快;中国是典型的隐含碳净出口国,且少数产业部门集中了国内绝大多数的碳排放。为了改善国内的生态环境,本文以贸易差额、生态环境差额和碳排系数为依据进行了产业归类,提出了绿色贸易转型的相关策略,以便更好地实现国内节能减排的目标。

  • 梁琳琳, 卢启程
    2015, 37(2): 291-298.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研究了碳排放目标下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问题。论文运用碳夹点方法识别能源消费瓶颈,并通过能源替代确定满足碳排放约束的清洁能源量,最后以我国政府承诺的2020年碳减排目标为例,基于对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及碳排放量的预测,对我国整体能源结构优化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20年我国预测碳排放量高于碳减排目标,在清洁能源达到2 466.8万TJ~3 496.2万TJ时,能够实现2020年比2005年单位GDP减排40%~45%的碳排放目标。研究发现,碳排放约束下能源结构优化必须在一定的激励和约束措施下才能实现,且关键在于降低高碳能源的比重。能源结构的优化需依据能源的碳排放因子,按照由低向高的顺序通过清洁能源对高碳能源的替代来实现。清洁能源消费比重的提升是实现2020年碳减排目标的关键。中国经济步入以中高速增长为标志的“新常态”将有利于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的控制以及清洁能源消费比重的增加。

  • 王钦池
    2015, 37(2): 299-307.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家庭规模是影响家庭消费的核心要素之一,已有文献仅从消费量角度考察家庭规模对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影响,忽视了家庭规模对能源消费结构和碳排放结构的影响。本文的逻辑是,家庭规模经济既影响消费水平又影响消费结构,不同消费品的碳排放系数不同,因此家庭规模与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碳排放之间具有密切关系。利用2010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本文研究发现:①不同消费品存在程度不同的规模经济效应;家庭规模越大,人均消费越低;规模经济对家庭消费的影响具有单调的边际效用递减特征,规模介于2~4人家庭的消费量受规模经济影响最显著;②家庭规模对各类消费品在家庭消费中所占比例的影响不同,因此不同规模家庭具有不同消费结构,从而具有不同的碳排放水平和结构;③家庭规模经济对碳排放的影响具有非单调的边际效用递减特征。基于上述结果,在家庭规模小型化的人口变化趋势下,对于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认识需要充分考量家庭规模因素,实施基于不同规模家庭的差异化消费政策,有利于引导能源合理消费,促进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 石洪景
    2015, 37(2): 308-317.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由城市居民消费产生的碳排放量问题日益突出,并对空气质量及生态环境构成一定的威胁。本文通过对福州市城区的实地问卷调查,运用描述统计、单因素方差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实证分析了城市居民的低碳消费行为问题。研究结果显示:当前城市居民实施低碳消费的行为倾向处于中等略偏上的水平,反映出调控城市居民低碳消费行为的重要性;人口统计学变量对于城市居民低碳消费行为的影响并无显著差异,反映出低碳消费并没有“专属区”,具有明显的社会共性特征;而“价值观”、“关注度”、“行政性政策”、“操作能力”、“社会规范”5个变量对城市居民低碳消费行为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反映出心理因素、法规政策及外部因素等会对低碳消费行为产生影响作用。因此,建议开展全员式的低碳消费理念普及与教育活动,引导城市居民正确认知低碳消费行为对自身、经济发展及生态环境产生的价值,提高城市居民实施低碳消费行为的操作能力,并适时出台促进实施低碳消费行为的相关法规政策,从而努力减少由城市居民消费所产生的碳排放量以推动可持续发展。

  • 周喜君, 郭丕斌
    2015, 37(2): 318-324.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深入研究“资源诅咒”现象在煤炭资源型区域的存在性以及规避途径,对促进这些区域经济发展和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选择同属中西部的8个富煤省区作为研究样本,运用2000-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对煤炭资源丰裕度、煤炭就地转化水平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从整体上看,煤炭资源丰裕度与经济增长之间负相关,即煤炭资源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经济增长,表明样本省区整体上存在“资源诅咒”现象;但陕蒙二省单独回归发现,其煤炭资源丰裕度与经济增长之间正相关,说明其较有效地规避了“资源诅咒”,进一步研究发现提高煤炭资源就地转化水平是其规避“资源诅咒”的重要途径。最后,文章针对如何通过提高煤炭资源就地转化水平,从而帮助广大煤炭资源型区域有效规避“资源诅咒”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 蒋德海, 宋耀明, 陈子通
    2015, 37(2): 325-332.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将GRAPES模式通过嵌套降尺度、垂直网格加密等精细化处理手段和边界层参数化方案的优选,为华南沿海风电场提供精细风场预报。气象模式分别采用6km×6km 和1km×1km 水平分辨率,并配置不同分辨率的地形和下垫面资料。边界层参数化方案分别采用GRAPES自带的MRF方案和MYJ方案针对不同天气类型进行预报。将预报结果与测风塔同期观测资料进行比较评估,结果表明:模式分辨率的提高并结合较精细的地形和下垫面资料,能有效提高风速的预报精度;通过精细化处理,GRAPES模式对风力发电的各风速段预报效果都有明显改善;模式边界层参数化方案的选取与地形、主导风向和大气稳定度的配置密切相关,通过对天气形势的预判断和集合预报结果的后处理,能够有效提高风速的预报精度。

  • 刘满芝, 杨继贤, 马丁, 丁志华
    2015, 37(2): 333-341.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挖掘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和污染治理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运用LMDI分解模型,对全国和30个省份2000-2010年间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变化进行因素分解,并通过构建四象限法评价地区差异。在此基础上,从技术效应、结构效应和规模效应三方面分析治理投资等因素对SO2去除量的贡献。研究结果显示:在影响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变化的五个因素中,大气污染物末端治理措施、能源结构和能源强度对SO2、烟尘的排放量变化率呈现负向效应,尤其是末端治理措施负向效应最大,“十五”时期和“十一五”时期,其对SO2排放量变化的贡献度均值由-10.4%变为-49.9%、对烟尘的贡献度由-60.7%变为-73.7%,而经济规模和煤炭污染强度呈现正向效应,经济规模贡献度高达50%以上,但呈下降趋势。针对SO2去除量变化率的分解结果显示中国大气污染治理由规模和结构拉动型转为技术和规模拉动型,各省间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差别较大、规模效应差异小。

  • 李愈哲, 樊江文, 胡中民, 张良侠, 于海玲, 张海燕
    2015, 37(2): 342-350.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草地管理利用方式对生态系统与大气间水汽交换量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机制,本研究在内蒙古典型温性草原区域选取相互毗邻的三块不同管理利用方式(放牧,围封禁牧和开垦)草地,利用连有同化箱的便携式红外气体分析仪(LI-6 400),对生态系统蒸散过程进行了全天测定。结果显示,草地围封禁牧和开垦均显著改变了植被群落特征,相比放牧样地,围封禁牧样地蒸散增加了28.01%(P<0.01),而生长C4作物的开垦样地的蒸散量则下降18.62%(P<0.05)。各利用管理方式草地的气温,空气湿度和饱和水汽压差在日间的动态变化均能较好解释蒸散速率的动态变化,其中气温对生态系统蒸散速率的影响具有昼夜差异性,夜间蒸散速率对气温变化的响应敏感性显著低于白天。研究表明,草原区域人类管理利用方式差异造成的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变化可能会显著影响区域地表与大气间的水汽交换。

  • 史恒通, 赵敏娟
    2015, 37(2): 351-359.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对流域生态系统服务进行全价值评估有利于相关流域治理政策的建立,实现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应用选择试验模型法,对我国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的非市场价值进行评估,并以渭河流域陕西段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在生态功能属性和指标的合理选取基础上进行选择试验模型设计和问卷调查,进一步分析渭河流域城乡居民对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的认知差异,以及测算相关样本的支付意愿,最终进行非市场价值估算。研究结果表明:①相对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不在意水土流失方面生态系统服务的改善,而更关心水资源数量和质量,以及自然景观和生态旅游条件等方面的改善;②渭河流域居民对水资源质量这一生态指标具有最高的支付意愿,对水土流失强度这一生态指标具有次高的支付意愿,而对自然景观这一生态指标具有最低的支付意愿;③陕西省渭河流域平均每户居民每年愿意为渭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的改善支付624.22元,且城镇居民的支付意愿(830.34元/户)明显高于农村居民(525.46元/户)。陕西省渭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每年的非市场价值为8.68亿元。

  • 白雪红, 闫慧敏, 黄河清, 胡云峰, 匡文慧
    2015, 37(2): 360-369.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受气候、国家生态保护政策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内蒙古自治区耕地转出还林还草与因农民外出务工弃耕并存。论文由遥感数据获取1991-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耕地减少时空分布格局,并分析了耕地减少区域的降水和耕地生产力的分布规律,为便于描述用“耕地转出”表示耕地减少,与传统耕地转出为林地概念不同。研究结果表明:①1991-2000年,4.91%的耕地转出,其中82.15%、7.34%、7.64%、1.63%和1.22%的耕地转变为草地、林地、未利用地、水域和建筑用地;而2001-2010年耕地面积减少了3.40%,其中62.62%、19.10%、5.40%、3.46%和9.41%的耕地转变为草地、林地、未利用地、水域和建筑用地;②1991-2000年和2001-2010年两个时段耕地转出均主要集中在内蒙古自治区北部和中西部,而鄂尔多斯市和包头市在两时段耕地转出面积占耕地总面积比例均较大;③分析耕地转出区降雨量和农田生产力分布特点的结果表明,1991-2000年间在0~250mm降雨量较低区间耕地转出几率较高,在各NPP区间分布较均匀且多集中在低NPP值区域,2001-2010年间在各个降雨量区间耕地转出几率较均匀且偏小,集中分布在(50~150)gC/(m2·a)NPP区间。散点图分析表明1991-2000年耕地转出点多集中在(700~1 200)gC/(m2·a)NPP中高值区域,270~350mm降雨量中值区域,2001-2010年耕地转出点多集中在(10~70)gC/(m2·a)和(400~700)gC/(m2·a)中低值NPP区域,200~340mm降雨量中值区域,总起来说低降雨量和低NPP值区域容易发生耕地转出,但在一些降雨量和NPP值并不低区域,耕地转出情况依旧存在,耕地转出作为一种复杂现象受多因素驱动。

  • 李玲, 张少凯, 张欢欢, 张云霞, 杜丽伟
    2015, 37(2): 370-378.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以开封市特色农作物大蒜为研究对象,结合地球化学调查和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等成果,根据研究区优质大蒜生长所需的土壤元素及其含量值,选取了污染元素As(砷)、Pb(铅)、Cd(镉)、Hg(汞)和Cr(铬)作为有害污染元素,全量B(硼)、S(硫)、Se(硒)、Zn(锌)和Cu(铜)作为有益元素,构建评价模型,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对区域特色农作物大蒜进行适宜性评价以及种植区划。研究区域只有Pb、Cd的污染指数有小范围大于1,土壤综合污染指数评价结果显示:①99.07%的土壤处于安全无污染级别,0.93%的土壤存在污染,主要分布在市区及周边;②有益元素单项富集指数中S元素比较丰富,其他元素处于适中偏缺乏状态;有益元素区域综合富集指数评价结果显示,开封市47.94%的土壤有益元素处于丰富状态,37.89%的土壤处于适中状态,14.17%的处于缺乏状态。结合农用地分等结果,确定开封市大蒜种植适宜性分为:最佳适宜种植区、一般适宜种植区、勉强适宜种植区、不适宜种植区4个级别,其中最佳适宜种植区耕地面积为14.66万hm2,占开封市耕地总面积的33.99%;一般适宜种植区耕地面积为16.15万hm2,占开封市耕地总面积的37.44%;勉强适宜种植区耕地面积为5.75万hm2,占开封市耕地总面积的13.33%;不适宜种植区耕地面积为6.67万hm2,占开封市耕地总面积的15.24%。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对开封市大蒜种植现状范围进行了区划调整。

  • 刘宗飞, 姚顺波, 刘越
    2015, 37(2): 379-390.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我国27个省区1985-2012年面板数据,在考虑各地区空间相关性的基础上使用SEM模型分别对区域森林资源丰裕度以及森林资源依赖度是否存在资源诅咒进行了验证,结论显示:①1985-2012年间森林资源丰裕度与经济增长呈显著正相关,不存在资源诅咒;而林业政策的转变使得1998年前后森林资源丰裕度与经济增长关系发生了改变;②森林资源依赖度存在明显的资源诅咒效应,即便在控制了影响经济增长各变量后,这种效应依然显著;③进一步分析可知,森林资源丰裕度与森林资源依赖度并不具有必然联系,依托森林资源比较优势及在森林资源不丰裕情况下都可形成高资源诅咒区;④在缓解高资源诅咒的过程中,前者应在提升林业产业效率,将森林资源由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等方面做出努力;而后者则应该转变区域产业结构,提升区域人力资本水平,走可持续的区域经济发展之路。

  • 曹兰芳, 王立群, 曾玉林
    2015, 37(2): 391-397.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为巩固和深化林改成果、维护林农利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政府实施了一系列配套政策。本文通过建立联立方程组,探讨林权流转、政策性森林保险、公益林补偿、林业合作组织、木材采伐限额管理、林业税费等林改配套政策对农户造林、抚育和采伐行为的影响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林权流转、林业税费负担和林业合作组织等配套政策对农户林业生产行为有不同程度和方向的显著影响,而林木限额采伐、政策性森林保险和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等对农户林业生产行为暂无显著影响。为进一步完善对林农生产行为有显著影响配套政策,本文提出:①尊重农户意愿,规范林权流转;②进一步推进林业合作组织发展;③营造良好的税费环境。对林农生产行为暂无显著影响的配套政策,文章提出:①促进林业收入多元化;②扩大政策性森林保险实施范围;③提高森林生态补偿标准。最后提出应对农户进行有针对性的政策宣传,增加农户对林改政策的认知,以更好地发挥政策效果。

  • 范厚明, 李艳滨, 温文华, 马梦知
    2015, 37(2): 398-407.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在分析港口与城市经济互动发展系统结构和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系统动力学(SD)的因果关系图,选取城市GDP、港口通过能力、港区占地面积、港口深水岸线长度作为状态变量,构建系统流图和系统动力学方程。以深圳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对仿真模型结构和行为的检验,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选取港口投资政策因子、岸线消耗系数、港区土地占用系数、港外土地占用系数以及表示港口业对航运服务业和港口物流业促进程度的乘数作为控制变量进行仿真,分析这些因素对港口与城市经济互动发展系统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为实现深圳港口和城市2020年发展目标,需要适当的增加港口建设投资,但要避免码头重复建设带来的土地资源大量占用问题;集约利用港口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提升港口的物流和航运服务功能,以实现港口的转型升级。

  • 李艳华, 丁建丽, 闫人华
    2015, 37(2): 408-416.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以国产“高分一号”16m遥感图像为数据源,在特克斯县选取两个研究区域,针对山区细小线状河流提取难度较大的问题,使用基于规则的面向对象的方法实现了对山区细小水体的精确化提取。首先,在总结前人选择最优分割尺度的基础上,考虑了各层权重信息,针对某一特定地物,提出了指示最优分割尺度的指标——改进的与邻域绝对均值差分方差比(MRMAS),并由此获取了影像上细小水体的最优分割尺度。其次,为区分水体和山体阴影,构建阴影水体指数SWI=B1+B2-B4,成功剔除了绝大部分阴影信息。最后,利用形态学膨胀滤波及Pavlidis异步细化算法对提取的细小水体进行后处理,最终得到细小河流的矢量化水系图。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完整、快速地提取出山区细小线状河流信息,总体精度在90%以上,Kappa系数在85%以上,有效排除阴影等暗色地物的干扰,基本消除椒盐噪声。该研究成果或对国产高分影像处理系统的研发与应用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

  • 姜亚珍, 张瑜洁, 孙琛, 游松财
    2015, 37(2): 417-424.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黄淮海平原是中国最大的平原区,快速准确获取冬小麦的种植面积信息,对于黄淮海平原粮食估产和种植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用 2009-2010年冬小麦生育期内 MODIS-EVI 数据,在利用 HANTS 算法重构基础上,根据冬小麦植被指数的季节节律性变化规律,构建模型提取黄淮海平原冬小麦面积信息。提取结果用统计数据进行验证,表明黄淮海平原各覆盖省份提取精度均值为62.9%,偏差为33.4,提取精度低,稳定性差。分析研究区域冬小麦生育期随纬度的变化规律,发现同一生育期随纬度增加明显线性推迟,据此对研究区进行了纬向水平分带。然后利用已建立模型分带提取冬小麦种植面积信息,提取结果中各省份精度均值为84.4%,偏差为4.9。可以看出,分带提取的各省份的精度均值明显高于未分带的提取结果,偏差也明显减小,提取方法更好,更稳定,可为以后大范围区域提取冬小麦面积信息提供方法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