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1993-2012年中国31个省区入境旅游的统计数据,引入全局K-Means谱聚类法,分别对1993- 1997年、1998-2002年、2003-2007年、2008-2012年4个时间段进行聚类分析,得到各时间段中国入境旅游的热点区域和空间地域格局,进而划定各时间段中国入境旅游的典型区域。通过典型区划方案的对比分析,得出结论:中国入境旅游的地域集中性特征鲜明;入境旅游典型区域具有梯级性;“典型区域”的内涵存在地域差异性;入境旅游的空间梯级结构已然形成。本研究以省域业绩指标的全局K-Means谱聚类法探索中国入境旅游的时空地域格局及其动态演进规律,旨在为从时空二元视角探索中国入境旅游“东入西渐”式演进的潜在机理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入境游客量的预测是制定旅游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法规的重要依据。基于“谷歌趋势”提供的涉及旅游活动食、住、行、游、购、娱等环节的相关关键词搜索数据,通过计算相关系数,找出与国家旅游局公布的2004年1月至2015年3月中国入境外国游客量统计数据密切相关的搜索关键词。同时,利用2004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入境外国游客量数据构建一般季节性乘积ARIMA模型,以及带搜索关键词作为自变量的季节性乘积ARIMA模型,分别对2013年1月至2015年3月入境外国游客量进行模拟预测,比较两模型的拟合程度和预测能力。研究发现:加入谷歌关键词作为自变量的季节性乘积ARIMA模型比一般季节性乘积ARIMA模型拟合效果和预测精度高,而中国签证政策与航班信息均对入境外国游客量有显著的影响。
为认清中国出境旅游市场现状及问题,衡量中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出境旅游潜力,提升旅游市场的有序开发,本文从整体角度出发,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中国大陆省、自治区、直辖市为单元,选取区域总人口、国际贸易额等22个影响出境旅游潜力的因素,采用因子分析方法构建了潜力因子分析计算模型。以文化收入维度、对外联系维度、宏观经济维度以及消费习惯维度等4个公因子解释出境旅游潜力,并将模型计算结果与各省级区域的实际出境数据进行比对,用出境人次序位减去出境潜力序位,得到的各个省级区域的出境旅游位序差数据,发现出境旅游潜力与出境人次二者虽然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但仍然有一些省份出现错位。此外,根据得到的不同省级的出境旅游潜力数据,将各省出境旅游市场分为潜力型、平衡型和超前型三类。研究结果可为今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出境旅游潜力激发,防止出境旅游过度膨胀,促进中国出境旅游市场全面、有序、健康发展提供依据。
本文旨在分析中国游客对韩国旅游服务各环节的重要性、满意度及差距评价。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共收集有效数据581份,并运用重要性-绩效表现分析法(IPA)对韩国旅游的九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重要性方面,出境游客对旅行社服务的重视程度最高,对警察服务的重视程度最低;在满意度方面,对景区服务的满意度最高,对警察服务的满意度最低;重要性和满意度差距最大的是旅行社服务,差距最小的是酒店服务。总体来看,中国出境游客对韩国旅游满意度较高,但是,其满意度仍然低于重要性。本文的研究结果将对赴韩旅游活动安排、服务质量以及民间交流提供理论指导,进一步促进中韩之间的旅游及睦邻友好关系。
本文基于旅游者时空行为视角,以香港海洋公园为案例对大陆游客在境外旅游景区内部的旅游行为进行研究,以参与活动、停留时间和到访景点等为聚类要素进行聚类分析,结构化描述大陆游客在香港景区内的旅游时空行为模式,为更加全面和准确地认识大陆赴港游客在景区内的旅游时空行为,提升大陆游客出境旅游体验质量和优化景区产品管理提供研究基础。香港海洋公园大陆游客的样本性别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收入结构基本符合正态分布的规律,地域结构基本符合距离衰减规律,在对有效样本进行聚类分析后得出8类模式,分别为全天覆盖型、半日覆盖型、下午覆盖型、全天山上型、半日山上型、中午场馆型、下午场馆型和短时折返型。本文通过研究旅游者外显时空行为模式的识别和结构化分析,在精确刻画的基础上帮助研究者更加深刻地理解旅游者行为方式,最终为优化旅游者行为、提高旅游者体验质量、提升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景区管理水平提供理论支持。
随着中国出境旅游的高速发展,购物成为中国消费者海外旅游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受群体影响的跟风购买又是其突出表现形式。本文通过2×2×2组间因子实验法,分析了参照群体(亲友vs.旅行社)、品牌来源国形象(高vs.低)和产品销量(高vs.低)对中国消费者海外旅游购物趋同行为的影响,同时考察了三者之间可能出现的交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①参照群体与产品销量对中国消费者海外旅游购物趋同行为均有显著影响;②参照群体与品牌来源国形象对中国消费者海外旅游购物意愿均有显著影响;③参照群体与品牌来源国之间交互效应因产品属性的不同而不同,享乐型产品交互效应显著,功能型产品交互效应不显著;④参照群体与产品销量的交互效应在不同属性的产品之间均不显著。上述结论说明,中国消费者海外旅游购物过程中易受参照群体的影响,而这种影响重点在品牌来源国维度上发生,且不同参照群体、品牌来源国形成的购物趋同因产品属性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最后,本文对结论中出现的不一致结果进行了讨论,并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为了深入探讨中国土地财政区域差异的基本规律,本文采用2003-2012年中国28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以人均土地出让金收入为指标,采用基尼系数分解方法和非参数估计方法,系统分析了中国土地财政的区域差异及其动态演进过程,为制定并实施差异化的地方财政转型政策提供有价值的依据和参考。研究结论表明:①考察期内中国土地财政呈现出非常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基尼系数测算及其分解结果表明,土地财政的区域差异总体呈现缩小的趋势,不同区域间存在的差异性一直是导致土地财政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②Kernel核密度估计表明,中国土地财政的区域差异在样本考察期内呈波动下降态势;③Markov链分析表明,不同量级的土地财政类型发生跨区间流动的概率较低,预期中国土地财政指标总体将朝中高水平方向发展。
城市边缘区耕地自然质量较好,但易受城市扩张和乡村集聚影响,因此,从耕地质量和立地条件两方面综合划定城市边缘区永久基本农田,能够保障耕地优质稳定。本研究以沈阳市边缘区沈北新区为研究区,引入美国LESA体系考虑耕地质量和立地条件,借鉴农用地分等成果构建城市边缘区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指标体系,进行耕地质量和立地条件综合评价,划定城市边缘区永久基本农田。结果表明:一、二、三级耕地质量优越,立地条件稳定,可划定为永久基本农田,面积为35 510.50hm2,占平原耕地面积的77.94%;四、五级耕地不宜划为永久基本农田。本研究符合国家优先划定大城镇周边永久基本农田的要求,为今后类似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区域土地利用功能的多元化和空间差异特征日益明显。以县域为评价单元,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环境和社会三大维度构建土地利用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突变级数法评价广州市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并对其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2005-2011年广州市土地利用总功能在所有区县几乎均增强,空间差异缩小,并呈现沿中心城区向外逐渐增强的态势。在总功能构成中,县级市和远郊区的农业生产和环境功能比重较大,中心城区和近郊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与交通功能占比较大。②单项功能在所有区县几乎均增强,空间差异有所变小。经济和社会功能由中心城区向外逐渐减弱,环境功能由中心城区向外逐渐增强。③农业生产和资源供给功能在所有区县均减弱,空间差异有所扩大,其它子功能几乎均增强,空间差异有所缩小。农业生产、资源供给和环境净化功能县级市和远郊区高于近郊区和中心城区,生态维持功能北部区县高于南部区县,文化休闲功能空间分异规律不明显,其它子功能基本是中心城区和近郊区高于远郊区和县级市。④影响土地利用多功能的因素主要包括自然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因素和政策因素等方面。
近年来,在经济发展方式由强调增长的速度向注重发展的质量转变的新常态下,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成为其重要手段之一。各地也相继出台相关政策,这些陆续颁布的政策的效率如何,对城市土地进一步集约利用以及实现上述“转变”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阐释了从政策内容出发对其进行量化的方法;然后在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之上,结合政策量化结果,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政策效率指数;最终评价了2004-2012年间南京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政策效率。结果表明:①从政策内容出发的量化方法能够较全面地对政策进行量化,并且能直观地反映出政策效率评价的结果;②南京市在研究期内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政策效率整体上呈现出波动上升趋势,今后在政策制定方面需要注意连贯性和整体的协调性。
为深入分析大型城市公园绿地对住宅价格的外部效应和影响机理,量化公园绿地作为公共物品的空间配置价值,本文采用半对数特征价格模型,以北京市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为例,从不同方向、不同距离分析大型城市公园绿地对住宅价格的定量影响。研究表明:①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对周边住宅的外部效应存在方向异质性,具体表现为不同方向上的住宅增值系数、影响范围、边际价格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②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对周边住宅的外部效应存在距离异质性,住宅增值系数整体上与到公园距离成反比,且在不同距离范围内分化明显;③因公园绿地的组成要素、可达性及周边区域条件的不同,不同方向、不同范围的公园绿地作为公共物品所提供的功能效用互有差异,住宅增值效应也随之改变。此外,本文深入探究了大型城市公园绿地对住宅价格的影响机理,发现随着到公园绿地距离的增大,住宅增值效应不断减弱,且下降速度逐渐减缓,可为房地产开发、市场交易评估、公园绿地建设等提供借鉴。
水利现代化是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的动态的、渐进的发展过程,科学评估水利现代化进程,对推进中国水利建设,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集对分析-可变模糊集评价模型和基于指数超标法的赋权重方法对2011年中国31省(市、区)的水利现代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并分析研究2008-2011年间水利现代化指数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11年中国水利现代化指数为3.28,处于水利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全国31个省(市、区)中,高于全国水利现代化平均水平的区域有21个。2008-2011年中国水利现代化指数分别为3.12、3.16、3.17和3.28;西藏、青海等19个省级区域水利现代化发展速度高于全国水利现代化增长平均水平。通过比较不同评价模型和不同赋权重方法对水利现代化评价的影响,可以看出,基于集对分析-可变模糊集评价模型和指数超标法赋权重方法可以在较少人工干预的情况下快速评价中国水利现代化程度,其结果与全国水利现代化实际水平较为一致,可为中国水利现代化规划和水资源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直接改变了城市下垫面,造成城市水文循环条件的极大变化。研究地表产流在不同下垫面条件下的变化过程将对城市防洪减灾及雨洪有效利用提供重要启示。本文基于人工降雨和城市下垫面模拟技术,探讨城市典型下垫面类型(不透水面﹑绿地及透水砖)及不透水面分布格局在两种雨强(0.29mm/min和0.56mm/min )条件下的降雨产流过程。结果显示:雨强及下垫面条件对产流效应及径流变化过程均有较显著影响。表现为:①雨强越大,产流时间越短,产流总量及稳定产流量越大;②低雨强条件下,绿地及透水砖间的截流能力差异较小,随着雨强的增大,两者间呈现出明显的差异,但均明显优于不透水面。三种下垫面的产流效率表现为:不透水面>透水砖>绿地;③同种雨强条件下,三种不透水分布位置间的产流效应差异显著,下部不透水的小区地表积水较快,而小区上部不透水时产流较慢,具有很好的截流效果。该结论不仅能为城市雨洪有效利用与灾害防控提供技术支持,还可为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提供参考。
利用1998-201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模型,整体和分组检验不同类别用水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发现,用水量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具有多种表现形态,与地区和用水类别密切相关,全国组别的总用水和工业用水、东部组别的工业用水、中部组别的工业用水、西部组别的总用水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倒“U”型形态;各省份当前用水量所处现状存在较大差异,需要警惕用水量下降后再次上升的“反弹效应”。同时,本文对31个省份的时间序列进行回归检验,发现倒“U”型形态普遍存在,且发达地区拐点值大于欠发达地区;另外,对部分年份的截面数据进行非参数估计,与参数估计结果具有差异性。因此,各地区对待不同的用水类别,需要制定差异化的政策以促使用水量保持稳定或下降,避免出现“反弹效应”;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政策倾斜,支持帮助其跨过拐点实现用水量的下降。
农田作物耗水规律研究对提高农业用水效率、保障作物高产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新型五水转化动力过程实验装置人工精确控制夏玉米生长环境条件,监测蒸散发实时变化,分析均质粉砂壤与层状壤质土土壤条件下夏玉米耗水规律。结果表明:均质粉砂壤与层状壤质土壤夏玉米蒸散发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在14:00-14:30达到峰值;日蒸散发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在12月21日达全生育期最大值,分别为3.70mm/d、3.90mm/d;5日蒸散发变化呈线性增长-小幅度降低-回升-逐渐降低趋势,最大值分别为17.00mm、18.08mm;全生育期总蒸散发分别为373.94mm、395.65mm;均质粉砂壤与层状壤质情形下夏玉米全生育期实时蒸散发与温度的相关性呈从极显著到显著水平的变化趋势,相关系数在三叶期-拔节期达最大,为0.79。层状壤质土的土壤结构和初始含水量利于玉米根系吸收深层土壤水分和养分。
面对日益严峻的人、水、经济矛盾,研究区域人口-水资源-经济的和谐发展水平,分析其时空变化过程,能为区域缓解人口密集、水资源紧缺提供指导。本文根据人水和谐量化方法,确定了河南省2000-2012年18个城市的和谐发展水平,先利用变差系数对时间和空间的差异程度进行识别,再利用箱形图等分析其时间变化过程,利用全局Moran's I和局部Moran's I指数法分析其空间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年际变差系数先上升后持续下降、趋于均衡,空间上周口市变差系数最大、郑州市变差系数最小;在时间上,河南省人口-水资源-经济的和谐发展水平整体有所提升,由“较不和谐”提高到了“较和谐”状态;在空间上,和谐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空间正相关,三门峡、洛阳、济源为高高聚集区,商丘和濮阳为低低聚集区,整体呈现西优东劣态势。
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挑战,明确农户生产行为是否受此影响,是进一步研究气候变化适应措施的关键。以华北平原为例,基于问卷调查数据,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分析微观农户生产要素投入行为,评估干旱及生计资本等因素是否影响农户生产要素投入及其影响在不同类别农户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表明:干旱影响农户生产要素投入行为,优化要素投入结构是农户应对旱灾的主要措施之一。生计资本差异也对农户生产要素投入行为构成显著影响,尤其是自然资本和社会资本,自然资本和社会资本越丰厚,农户生产要素投入相对越少。此外,农户内在特质和外在自然经济条件也是影响农户生产要素投入行为的重要因素,包括农户家庭基本状况、种植结构和所在村的自然地理条件等。为提升农户应对干旱等极端天气事件的能力,相关政策制定应根据不同因素影响有所侧重。
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出以最小的生态代价获得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而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污染、生态效率低下等问题日益突出。本文选用山东省17地市2005-2012年的面板数据,基于BC2-DEA测算了纯技术条件下的区域生态效率,立足新型城镇化视角,构建了区域生态效率与城镇化水平、第三产业比重、环保财政投入、万元GDP能耗的STIRPAT模型,分析了城镇化水平和区域生态效率的关系。研究表明,城镇化水平和区域生态效率呈U型关系,半岛地区和鲁中地区的大部分城市处于U型曲线的上升阶段,鲁西地区的城镇化水平与区域生态效率呈线性关系,区域生态效率随城镇化水平的上升而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环保财政投入和万元GDP能耗从不同程度上影响城镇化进程中的区域生态效率。
厘清规模养殖与畜禽污染之间的关系有助于中国政府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治理畜禽污染。利用江西、山东、福建、江苏和四川5省份754个生猪养殖户微观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规模养殖与畜禽污染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规模养殖和畜禽污染之间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倒U型曲线关系,即小规模养殖和大规模养殖所产生的畜禽污染较低,而中等程度的规模养殖所产生的畜禽污染较高。种养结合比例、政府环保规制程度以及政府补贴程度是造成不同规模养殖户畜禽污染差异的主要原因;户主年龄、户主文化程度、家庭人均耕地面积、产业组织情况、家庭非农劳动力比例、信息认知、政府补贴以及技术培训等变量,也是影响养殖户畜禽污染排放的重要因素。促进中等规模养殖户向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经营方式转变、提高生猪养殖组织化程度、完善畜禽污染治理激励政策以及加强畜禽清洁生产技术培训是促进中国规模养殖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主要途径。
由于公众支付意愿(WTP)存在空间差异,以距离为依据,研究空间尺度下的CVM评价方法问题。通过构建WTP的空间滞后模型,结合Moran’s I指数和空间分割效应探讨WTP的空间作用关系,弥补了传统CVM模型在空间效应分析中的不足。针对二分式CVM数据是区间数据的特点,应用概率效用函数提出WTP空间滞后模型的参数估计方法。以松花江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WTP空间滞后模型能够有效处理空间尺度下的二分式CVM数据;②得到不同空间尺度下的WTP存在距离衰减效应,且公众认知程度是影响其衰减的主要动因;③得到2012年松花江生态价值为83.15亿元·年。研究结论为CVM评价生态资源环境价值提供新的途径,提高CVM评价结论的科学性及有效性,为相关环境经济政策的费用负担及利益分配提供参考依据。
空间插值方法在渔业资源领域应用广泛,但插值中涉及的半变异函数选择和插值结果评价并未得到充分阐释。以2009年和2010年西北太平洋柔鱼资源为例,探讨普通克里金插值方法在渔业资源中的应用,重点分析最优半变异函数的判别和插值结果的空间不确定性。分析认为,GS+的决定系数和残差项一定程度上可以识别最优函数(模型);从交叉检验衍生的拟合优度和一致率,同样可以用于最优函数选择,也能分析插值结果的空间不确定性。研究表明,2009年最优半变异函数为球形模型,2010年为指数模型。此外,通过图对一致性和Kappa系数,对各种模型的插值结果进行了两两比较,结果显示2009年球形模型和指数模型的结果最相似,2010年球形模型和高斯模型最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