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水资源
  • 水资源
    胡浩, 虞祎, 张晖
    2012, 34(3): 394-40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水足迹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测算了2003年至2009年全国农区主要省(区)的畜牧业水资源承载力。同时构建了畜牧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指标,分析农区主要省(区)畜牧业持续发展的潜力。研究结果表明:①南方农区的大部分省(区)及北方农区中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安徽属于水资源盈余地区,有条件扩大畜牧业生产规模;北方农区的河北、河南和山东一直处于水赤字的状态,应对畜牧业生产进行调整;②安徽、江西、湖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和云南的畜牧业水资源不可持续,虽然现阶段水盈余量还较大,但应密切关注水盈余的变化情况,并适当控制畜牧业的发展速度; ③在考虑灰水的情况下,辽宁、吉林的水资源不可持续的风险较高,应适当调整种植业结构,增加有机肥使用;不考虑灰水的情况下,湖南的水资源不可持续的风险较高,应降低畜牧业发展速度。
  • 水资源
    安萍莉, 潘学标, 潘志华, 赵凌玉, 赵沛义
    2012, 34(3): 401-4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干暖化的气候变化趋势对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作物生长发育产生了重要影响,研究农作物耗水特征及其与气温、降水的关系对指导当地农业生产与生态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北方农牧交错带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为例,基于1960年-2007年的气温、降水等气象资料和1983年-2007年的土壤水分数据,分析气温、降水变化特征,划分降水年型,研究小麦、莜麦和马铃薯三种当地典型作物的生育期耗水特征,探讨气温、降水对作物耗水的影响。研究表明:近50年来,武川气候呈现干暖化趋势,生长季平均温度每年升高0.03℃,生长季降水每年减少0.9 mm;近25年来,干暖化趋势更加明显,生长季平均温度每年升高0.08℃,生长季降水每年减少2.5 mm;作物耗水量随之呈现减少趋势,小麦耗水量平均每年减少1.65 mm,莜麦每年减少2.04 mm,马铃薯每年减少3.85 mm。作物耗水量在不同年型表现出差异性。马铃薯、莜麦耗水量明显多于小麦。降水变化对作物耗水量影响显著,当前气温升高、降水减少的趋势不利于北方农牧交错带作物生产,培育抗旱品种、发展抗旱栽培管理措施是适应气候变化的重要途径。
  • 水资源
    王强, 王亚敏, 尹海霞, 张勃, 张亚宁, 赵一飞
    2012, 34(3): 409-4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黑河流域中游地区7个气象站点1967年-2009年的逐日气象资料,利用FAO Penman-Monteith模型和所提供的作物系数计算出主要作物不同生育阶段的需水量,采用Mann-Kendall 趋势分析法对主要作物需水量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对引起作物需水量的驱动因子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应用基于分型理论的R/S方法对作物需水量的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近43年来,中游地区春小麦和玉米ETc均呈波动下降趋势,春小麦下降斜率为6mm/10a,玉米下降斜率为8mm/10a;其中,民乐和甘州站春小麦和玉米的ETc呈缓慢上升趋势,其他站点春小麦和玉米的ETc均呈下降趋势,且部分站点下降趋势显著。春小麦和玉米ETc的主要影响因子均为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和平均风速。中游地区各站点春小麦和玉米需水量Hurst指数H均大于0.5,同时分维数D均小于1.5,因此未来一段时间ETc仍然保持与过去相一致的变化趋势。
  • 水资源
    李远平, 马建国, 杨太保
    2012, 34(3): 418-42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能定量地表征降水量在时空场上的非均匀性。运用淠河流域12个雨量站点1956年-2010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基于降水集中度和集中期分析了淠河流域近55年来汛期降水的时空特征和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淠河流域汛期降水集中度变化于0.69~0.11之间,多年平均值0.31,多年平均降水集中期在40~41候。汛期降水量和集中度呈比较显著的上升趋势,增大了汛期发生洪涝灾害的风险。汛期降水量和降水集中度分别在1983年、1962年发生增多突变,集中期无明显突变。汛期降水量、集中度和集中期序列近55年来都具有显著的3~4年周期振荡。汛期降水量和集中度呈比较显著的正相关,和降水集中期呈微弱负相关,即降水量越大,降水越集中,最大降水量出现的日期越有可能提前。
  • 水资源
    高媛媛, 柳长顺, 王红瑞, 谢琼
    2012, 34(3): 424-43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河道范围内土地占用、入河污染物大量排放、河道资源无序开采等活动,对河道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破坏。本文探讨了城市河道自然功能及社会服务功能演变趋势及规律,总结了城市河道所面临的诸如河面率缩减、河道水质恶化、河道形态及结构破坏等一系列问题,挖掘了引发河道问题的深层原因。在借鉴城市河道利用与保护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在工程、技术、管理等方面分别提出了河道保护的措施与建议,如在城市化初期开始完善城市河道保护体系,加强日常监督、工程治理、资金支持和行政管理以促进城市化建设与河道利用的协调发展,从而积极应对城市河道利用中的问题,为河道的可持续利用和科学管理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 土地资源
  • 土地资源
    陈银蓉, 陈昱, 马文博
    2012, 34(3): 433-44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工业用地作为建设用地的主要类型和城市土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集约化程度直接影响到城市土地利用状况。在512份调查问卷的基础上,以食品制造企业为例,构建了由用地结构、用地强度、土地投入和土地产出4个子目标层、9个因素层组成的工业企业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以指标现状值为基础,采用区间估计方法来确定指标理想值,并构建Bayes判别函数实现了对湖北省52家典型食品制造企业的土地集约利用度判别。结果显示:仅有13.46%的企业土地为集约利用,低度和中度利用企业占样本总数的67.31%,样本企业土地集约利用可挖掘潜力约为100.48hm2。Bayes判别由于对样本信息利用充分、全面,因而判别准确性较高,采用该方法对工业企业土地集约利用度实施评价,为土地集约利用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 土地资源
    吴群, 肖丽群
    2012, 34(3): 442-44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脱钩理论是近年来国际上在测度经济增长与物质消耗之间关系过程中提出的一种理论方法。本研究引入脱钩理论中的脱钩指数及其评价标准,采用历史分析与未来预测相结合的方法,估算了2020年江苏省耕地保有量目标实现的难易程度及其耕地保有量缺口。并且利用试算内插法,测算出了实现耕地保有量目标时的脱钩指数值。研究结果表明:①近30年来,江苏省经济增长与耕地消耗的脱钩指数一直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主要是结构效应和政策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②实现2020年耕地保有量目标压力巨大,脱钩指数只有维持在不大于0.0012的水平,才有可能实现耕地保有量目标。因此,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实现耕地保有量规划目标,则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采取更多积极的政策措施。
  • 土地资源
    蔡银莺, 袁方
    2012, 34(3): 449-45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武汉市江夏区五里界镇为实例,根据实地调研的数据资料,应用阿马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和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研究城市近郊被征地农民土地征收前后福利变化。研究表明,征地后城市近郊的农民福利水平得到一定程度改善,评价指数从0.296上升到0.363,但仍处于较低水平,征地过程中政府增加道路等基础设施的投资是被征地农民福利得以改善的主要原因。从功能指标看,社会保障、生活条件和景观环境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社会保障和生活条件改善尤其明显,但农民的经济状况和心理因素有所恶化;从转换因素看,性别、年龄和受教育程度是农民福利变化产生差异的显著性影响因素。
  • 土地资源
    关小克, 李乐, 刘双良, 王秀丽, 张凤荣, 朱泰峰
    2012, 34(3): 459-46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北京市门头沟区2001年、2008年两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在GIS技术支持下,选取与耕地演化相关的坡度、距居民点的距离、距交通干线的距离等地理因子,分析了2001年-2008年间门头沟区耕地流出和流入的情况,并以村域数据为基础,度量耕地利用变化与农民人均分配收入变化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0-2°是耕地流失最为集中的坡度区间,随着距居民点的距离增加,耕地流失率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耕地的流出与流入均与交通道路的分布有密切的关系,新增耕地整体上向居民点的外围空间扩散,且整体质量状况不佳,随着耕作半径的扩大,很容易被弃耕。从村域耕地与人均分配收入的演变情况来看,耕地理性减少的村庄有87个,耕地非理性减少的村庄有36个,耕地非理性增加的村庄有14个,耕地理性增加的村庄有27个。最后,从耕地保护的制度、理念创新和土地整治等方面提出推动都市山区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策略。
  • 土地资源
    符蓉, 濮励杰, 钱敏, 朱明
    2012, 34(3): 468-47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将多智能体系统模型在土地利用变化的应用范围扩展到中尺度上,以城市化快速发展和生态环境压力突出的江苏省宜兴市为研究区,主要考虑了政府、农户、城镇居民、工业企业业主这四类与土地利用变化相关的智能体类型,运用典型相关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分析设计智能体的行为规则,综合权衡地块的转换概率。在土地利用情景设计中,智能体在自身行为之余,还进行智能体之间、智能体与环境层的交互,用来模拟人类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决策行为。在Swarm 2.2平台下实验得出:研究区土地利用时空演化的总体特征体现在耕地的减少,尤其是在原城镇中心边缘的耕地向城镇用地转化;农村居民点用地呈现集聚趋势;工矿用地的变化较为随机,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模型总体的模拟精度达到73.35%,较为符合现实的变化情况,证明了多智能体系统模型在引入人类决策因素状态下,研究和分析区域土地利用变化趋势的可行性。
  • 资源经济
  • 资源经济
    董锁成, 刘佳骏, 毛琦梁, 万永坤, 王隽妮
    2012, 34(3): 475-48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内学者借鉴“增长阻尼”的研究方法,认为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由于水土资源的限制每年下降1.45%,但由于在模型和数据选取存在一定的不足,并忽略了投入要素之间的替代关系,使得所计算出的阻尼系数并不符合实际情况。因此,本文针对当前资源阻尼效应研究所存在的不足,对北京市水土资源阻尼系数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水土资源阻尼系数都围绕着经济增长上下波动,因产业结构升级和资源集约利用,北京市水资源阻尼效应从2002年开始逐渐减弱;土地资源阻尼效应在1998年-2008年期间有所缓解,但2008年以后又开始围绕经济增长上下波动,深入研究后得出由于技术进步发挥了要素替代作用,短期内缓解了资源约束;但要最终解决资源约束,必须依靠要素替代和产业结构调整共同作用。此外,对于资源短缺地区,只有通过市场机制利用外部资源,才是解决资源约束的有效途径。
  • 资源经济
    田素妍, 郑微微, 周力
    2012, 34(3): 481-49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IPCC畜禽养殖碳排放计算方法及系数,本文选取2003年-2009年省际面板数据,测算出畜禽养殖碳排放总量,并建立了经济发展水平与畜禽养殖碳排放的经济计量模型,对二者的关系进行分地区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验证。同时,文章还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对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东部地区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中、西部地区则存在显著的“正U型”关系,这与区域经济增长水平和低碳技术的创新密切相关;②劳动力价格、土地价格、畜禽产品消费总量、高速公路密度和产业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显著为负;幼畜禽价格和恩格尔系数对碳排放的影响显著为正;城市化率对碳排放的影响在东中部地区显著为负,而在西部地区显著为正;③对当前地区碳排放趋势的贡献,东部地区劳动力价格、城市化率和土地价格等多种因素对碳排放的作用显著,中部地区收入水平对碳排放趋势的贡献最大,而西部地区除了经济水平外,城市化率对碳排放的贡献也比较明显。
  • 资源经济
    董会娟, 耿涌
    2012, 34(3): 494-5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碳足迹越来越不容忽视。本文在综述国内外居民消费碳足迹的基础上,以投入产出法为基础,深入研究了北京市2007年居民消费直接碳足迹和隐含碳足迹的特征。结果显示:城镇居民碳足迹总量约7993万t,约为农村居民碳足迹总量1195.55万t的7倍。其中城镇居民碳足迹以隐含碳足迹为主,农村居民碳足迹以直接碳足迹为主。从居民消费隐含碳足迹构成来看,城镇居民以食品、交通和通信、文教娱乐用品和服务为主,分别为35.2%,14.1%和13.8%;农村居民主要以食品、居住、交通和通信为主,分别为32.4%,21.9%和12.3%。此外,居民消费隐含碳足迹随着收入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尤其是交通和通信碳足迹增加明显。最后针对北京市城乡居民消费碳足迹的特征,分别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 资源经济
    何宜庆, 翁异静
    2012, 34(3): 502-5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鄱阳湖地区城市化和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越来越凸显。本文基于这种背景,构建了鄱阳湖地区城市资源环境质量及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赋权法和模糊隶属度函数法,对2007年,2008年,2009年这3年鄱阳湖地区6个城市(南昌、景德镇、九江、新余、鹰潭、抚州)的资源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在此基础上,给出资源环境和城市经济发展的协调度与协调发展度的计算模型,并划分出协调发展类型,对协调性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鄱阳湖地区6个城市资源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协调性存在较大差别,南昌属于良好协调发展类资源滞后型,新余属于勉强协调发展类资源滞后型,景德镇属于勉强协调发展类经济滞后型,九江属于勉强协调发展类经济滞后型,鹰潭和抚州都属于中度失调衰退类经济受损型。
  • 资源经济
    白永平, 王培安
    2012, 34(3): 510-5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集聚经济现象作为经济领域中的热点问题始终以来备受关注,但是从资源配置角度的研究却非常有限。研究结合集聚经济的时空属性,采用Clusterseer、Geoda和Sam计量分析软件,对浙江省2001年至2010年70个市(县)的集聚经济水平进行了多尺度的扫描统计量和空间自相关分析。并从城市化集聚经济和地方化集聚经济类型入手,分别比较了区域资源要素流的聚集规模和聚集范围。进而得出如下结论:①集聚经济在资源配置方面具有显著的效用;②不同的资源要素集聚的强度和范围各不相同;③城市化经济和地方化经济在资源配置方面具有显著的差异性,城市化经济的资源配置效应显著高于地方化经济;④城市化和地方化集聚经济交互作用形成的集聚经济类型能够最大限度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了调控集聚经济的重大意义以及相应的政策建议。
  • 资源经济
    吕延方, 王冬
    2012, 34(3): 520-53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Feenstra 和Hanson(1996年)、Ahn等(2008年)估算外包比率的方法基础上,运用国际投入产出表,测算了1990年-2008年间中国主要制造业承接美国和日本外包比率水平。数据显示,我国制造业承接美国增幅较大,而承接日本较平缓。之后基于贸易理论,从对象国、类别不同层次实证分析了中国承接美国、日本制造业产业外包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显示:①劳动力投入变量显著负向影响承接不同国家、不同工序类型的外包比率;②单位资本的丰裕程度(资源禀赋)显著正向影响我国承接美国、日本外包的水平,尤其对承接美国的加工品、日本的零配件正向影响明显,但对美国和日本向中国转移资本品业务影响不显著;③企业规模负向影响承接日本的制造外包,并负向影响承接日本加工品和资本品等中间环节业务,但对承接零配件外包业务的影响不显著;企业规模对承接美国的制造外包及不同工序的外包影响不显著;④劳动力生产率对承接不同国家、工序的外包影响不一。
  • 能源资源
  • 能源资源
    胡根华, 秦嗣毅
    2012, 34(3): 533-5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金砖国家”2003年-2010年面板数据,文章首先在规模报酬不变的条件下运用基于投入导向的超效率DEA模型测算“金砖国家”全要素能源效率,并比较分析五国能源效率之间的差异;然后,采用Tobit模型来分析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对“金砖国家”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金砖国家”全要素能源效率整体水平不高,但各国存在显著差异,且中国与俄罗斯能源效率都很低,因而节能潜力很大;另外“, 金砖国家”全要素能源效率与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其中能源消费结构对各国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均较大,技术进步因素对各国全要素能源效率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而产业结构对中国和印度全要素能源效率影响较大。
  • 能源资源
    冯悦怡, 张力小
    2012, 34(3): 541-55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中心,其能源消费占据了全球能源消费总量的75%,温室气体排放量也达到全球排放总量的80%。因此,将城市作为我国节能减排的主阵地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北京市为例,借助情景分析方法探讨不同发展路径对城市未来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可能影响。通过构建LEAP 模型分析基准(BAU)、政策(BP)和低碳(LC)3种不同情景下2007年-2030年北京市能源需求、能源结构和碳排放的发展趋势。研究结果显示,低碳情景下北京市能源需求总量预计2030年将达到88.61Mtce(百万吨标准煤),分别比基准情景和政策情景低55.82%和32.72%,碳排放总量分别比基准情景和政策情景低62.22%和40.27%,且在2026年达到拐点,开始出现下降趋势;能源结构优化效果明显,低碳情景下清洁能源所占比重达到57.75%,高于基准情景和政策情景16.93%和11.25%;相比于基准情景,工业部门在政策情景和低碳情景下节能减排贡献率均最高,建筑和交通运输部门将在北京未来低碳道路上发挥出巨大潜力。这些结果将为北京市未来能源发展和建设低碳城市提供重要的定量化依据。
  • 能源资源
    计军平, 马晓明, 宋佩珊
    2012, 34(3): 551-55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广东省1997年、2002年、2007年可比价投入产出表以及历年能源消费资料为基础数据,从碳排放系数、能源消费结构、能源消费强度、中间投入结构、最终需求结构以及最终需求规模等6个因素对1997年-2007年广东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增长进行了结构分解分析。结果表明:①1997年-2007年广东省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增加了204.50Mt-CO2,其中,最终需求规模扩张对碳排放增量的贡献率为182.8%,相反,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化使碳排放减少了41.9%,其余4个因素的变化使碳排放减少了40.9%;②最终需求规模是引起各部门隐含排放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但是在其他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半数部门因其产品需求而引起的隐含排放在1997年-2007年间并没有明显的增长。
  • 能源资源
    陈兴鹏, 贾卓, 焦文献
    2012, 34(3): 559-56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能源消费是人类活动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行为之一,对能源消费导致的碳足迹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应用能源消费碳足迹的相关概念和方法,计算得到了甘肃省1990年-2009年的总碳足迹、各能源消费类型的碳足迹、碳足迹产值和碳足迹生态压力;然后利用STIRPAT模型进行岭回归函数拟合,探讨了经济增长与碳足迹之间的定量关系,并验证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性;最后通过脱钩指数分析进一步研究了经济增长与碳足迹之间的动态变化关系。结果表明:碳足迹从1990年的0.091 hm2/人上升为2009年的0.191 hm2/人,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各能源消费类型的碳足迹构成中,煤和石油占据了绝对地位,其中又以煤所占比重最大,石油次之,天然气所起的作用甚微。碳足迹产值由1990年的1.18万元/hm2增加为2009年的2.51万元/hm2,碳足迹生态压力也从1990年的0.10上升至2009年的0.24。人口和人均GDP是驱动碳足迹增长的主要因素,且回归分析和脱钩指数分析都表明经济增长与碳足迹之间存在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 资源生态
  • 资源生态
    刘普幸, 杨泉
    2012, 34(3): 566-57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敦煌绿洲气象站1955年-2010年日平均气温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检验、相关分析及Morlet小波功率谱等方法分析了研究区胡杨生长季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近56a来,研究区胡杨年生长季有开始日提前,终止日推后,年生长季天数延长的趋势;展叶始日有提前趋势,叶黄初日有推后趋势。胡杨生长季开始日、展叶始日分别与3月和4月平均气温呈负相关关系,胡杨生长季终止日、生长期天数及叶黄初日分别与10月、3月-11月及8月-9月平均气温呈正相关关系。胡杨生长季开始日、终止日、生长季天数、展叶期及叶黄初日均具有多个突变,存在3.77~8.33a的短尺度周期,这反映出研究区胡杨生长季对气候变化响应十分敏感。
  • 资源生态
    关学彬, 金羽, 隋磊, 肖明, 赵智杰
    2012, 34(3): 572-58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海南岛为研究区域,建立了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体系,利用3S技术准确获取了海南岛自然生态系统类型与分布,应用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首次对近10年海南岛森林、湿地、淡水和草地四类自然生态系统提供的供给、调节、文化和支持四大类共9项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进行了全面的动态评估。结果表明,近10年来海南岛自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降低趋势,1998年、2004年和2008年总价值(不变价)分别为4958.73亿元、3564.60亿元和3508.21亿元。受到区域气候环境及人类社会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森林、草地、湿地和淡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动态变化情况大不相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动态评估不仅表征海南岛近10年自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而且对实现海南岛生态服务价值动态监测、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进行宏观决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 资源生态
    石育中, 杨新军, 喻忠磊
    2012, 34(3): 581-58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干旱脆弱性是指城市系统对城市干旱的敏感性以及由于缺乏应对能力而使系统易于遭受损失的性质和状态;对城市干旱脆弱性及其主要贡献因子的评价分析是城市应对干旱扰动的基础。文章从城市干旱敏感性和应对能力出发构建脆弱性评价系统;在“基于区域的综合脆弱性”评价框架下,利用熵值法和贡献度模型,根据关中地区2009年水资源与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对关中5市的干旱脆弱性及其主要贡献因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①渭南、铜川、西安和宝鸡市干旱脆弱性处于中等水平,咸阳市干旱脆弱性水平较低;②关中平原城市干旱脆弱性空间分异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并不严格一致,敏感性与城市化水平呈正向关系,应对能力同时受社会经济发展和自然因素影响,但自然资源因素发挥着更大作用;③各市干旱脆弱性指标层主要贡献因子各不相同,但呈趋同态势,突出表现在社会干旱敏感性以及应对干旱的技术、自然资源禀赋等因子上。最后,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相应措施。
  • 资源生态
    孙才志, 汤玮佳, 邹玮
    2012, 34(3): 589-59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国际和区际两个层面上对我国2000年和2008年粮食贸易导致的虚拟资源要素(虚拟水、虚拟耕地)、虚拟生态要素(虚拟化肥、虚拟农药、虚拟农膜)流动量进行计算,结果显示,无论国际还是区际虚拟资源生态要素的流动量均呈扩大趋势。区际虚拟资源生态要素流动结果表明,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虚拟资源生态要素最主要的调出区,而华南、西南地区则是最主要的调入区。对粮食贸易虚拟资源生态要素流动产生的资源、生态、经济效应分别进行探讨,发现虚拟资源生态要素调出区在为保障国家整体利益及调入区的粮食安全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自身的农业资源和农业生态环境却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因农业生产挤占绿水资源而对陆地自然生态系统构成威胁,并且经济发展也蒙受着较大损失。最后从完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水资源援助战略、跨流域调水、发展节水农业和绿色农业以及利用国际资源五个方面对我国虚拟资源生态要素流动的维持机制提供政策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