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水资源
  • 水资源
    段瑞, 刘兆飞, 姚治君
    2012, 34(2): 202-2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非参数统计检验方法对怒江流域降水、平均气温及径流等要素的单调变化趋势进行了显著性检验,并基于各要素时、空变化特点,分析了降水和气温的变化对径流变化可能存在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怒江流域在1958年-2009年呈增温增湿的趋势。尽管流域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但在最近20年却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减少趋势;流域增温幅度越来越大,最近20年增幅达0.5℃/10a;②道街坝站径流量在1958年-2000年间检测到了显著的增加趋势,且增幅越来越大;③流域降水的时空变化特点加速了道街坝站径流量的增加趋势;④由于径流量补给来源及其比例的不同,各水文站径流量变化受气温和降水变化的影响也有所差异,受冰雪融水径流补给的嘉玉桥和道街坝站,径流量的增加由降水增加和气温升高引起的冰雪融水径流量增加共同影响,而气温升高对径流量的影响与冰雪融水径流所占比例大小相关。
  • 水资源
    仇蕾, 邓敏, 胡震云, 佟金萍, 王慧敏
    2012, 34(2): 211-2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有对水权转让研究强调经济属性的存在,通过市场、行政、或两者结合的途径促进转让,其本质都是外部规制的方式推动转让实现。在外部化的状态下导致转让的交易成本较高,主体间利益冲突严峻,一味通过补偿和行政管制无法根除主体间的矛盾。本文从集体行动选择理论出发,选取新疆地区作为研究区域,提出基于共同愿景的自主治理及合作路径。通过主体参与式的多中心合作实现集团内部自我实施,达到提高水权转让效率和区域利益的目的。进而对行动理论模型进行定量分析验证,与传统模式比较以验证其有效性,突出政府参与下的多中心自主合作模式的优越性。在尊重我国国情的前提下,对水资源管理与配置领域提出一种新的实现途径。
  • 水资源
    曹晓昌, 成升魁, 姜鲁光, 龙鑫, 马丽, 潘影, 鄢帮有, 杨莉, 甄霖
    2012, 34(2): 220-2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98年长江流域性洪涝灾害驱使鄱阳湖区开始实施退田还湖工程,对湖区土地利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进而影响了各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本文对1998年流域性特大洪涝灾害对鄱阳湖区土地利用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此次特大洪涝灾害的驱动下,鄱阳湖区土地利用结构产生了重大变化。其中,耕地面积减少了2.2%,为201.5km2,水域面积增加5.5%,为206.0km2。洪涝灾害发生后,研究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整体提升了8.5%,其中湖泊面积的增加提高了湿地的水源涵养、洪水调蓄以及提供生物栖息地功能,湖泊对整体提升贡献率为92.4%;而水田、旱地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所降低。湖区整体水源涵养、废物处理、生物多样性和娱乐文化功能分别提升了8.2%,6.6%,2.1%与6.5%,而食物生产和原材料生产功能分别降低了1.8%与0.4%。此外,对鄱阳湖洪水调蓄功能价值的计算表明,鄱阳湖区洪水调蓄功能也有所提升。
  • 水资源
    何艳梅
    2012, 34(2): 229-24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国际水资源法的基本原则,公平和合理利用原则在跨界水资源的分配和利用实践中得到了较广泛的运用。这种运用大致可以分为水量分配和合作开发两种模式,可分别称为公平和合理利用的“初级阶段”和“中级阶段”。受到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国际环境法的影响,公平和合理利用原则也获得了新的发展。在这种新的发展形势下,基于国际河流流域的整体性,为使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获得最佳和可持续的效益,流域开发应贯彻全局思路,创立流域一体化管理模式。我国对境内国际河流的开发利用,应当循序渐进地开展一体化管理,流域水电开发应当进行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价和后评价。我国作为上游国,如果因为需要维护河流流域的生态系统平衡而影响我国的开发利用,损失经济发展机会,应当积极寻求中下游国家给予生态补偿;同时关注下游国开发利用动态,积极维护我国与国际河流流域的整体利益。
  • 气候资源
  • 气候资源
    刘欢, 刘荣高
    2012, 34(2): 242-24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上海台风研究所整编的《CMA-STI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数据资料,建立了以每次热带气旋6h间隔中心位置为基础的西北太平洋地区1°×1°经纬度格网,统计分析了西北太平洋地区1990年-2009年热带气旋的路径变化、发生频数、频率的年际分布和季节分布等。结果表明:①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影响的区域大概为100°-180°E,3.5°-51°N,主要影响的国家和地区有:菲律宾群岛,中南半岛,中国东部沿海各省、海南省、台湾省,朝鲜半岛及日本三岛;②西北太平洋地区热带气旋发生次数有减少趋势,2000年-2009年年均发生次数比1990年-1999年年均少3次;③7月-10月热带气旋发生频繁,其中8月占到20年各月累计的21%;④热带气旋频数分布密集区为南海中北部以东、菲律宾吕宋岛以东,整体呈抛物线向东辐射减少;⑤热带气旋路径频率值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突出表现为频率最高值中心位置的规律性移动。
  • 气候资源
    梁存柱, 刘华民, 王立新, 王炜, 杨劼
    2012, 34(2): 248-25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鄂尔多斯市乌审旗畜牧业和农业区域10个嘎查村102家农牧户家庭开展的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分析了当地农牧民对气候变化的认识,探讨了气候变化对农牧民生计的影响及其适应措施。结果显示,乌审旗农牧业对气候变化的应对能力极为脆弱。干旱是乌审旗农牧业区域最严重的气候灾害;气候变化对两个区域农牧民生计影响的脆弱程度不同;农牧民通过多样化的方式来应对气候变化,但这些过程多数都增加了生产过程中的投入。限制农牧民适应气候变化的因素主要包括资金匮乏、技术缺乏或落后、水资源短缺;农牧民及相关政府部门采取了一系列适应措施,但还不足以应对长期的气候变化。
  • 气候资源
    罗红霞, 邵景安, 张雪清
    2012, 34(2): 256-26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Landsat-5 TM影像,采用辐射传导方程对三峡库区腹地的地表温度进行了反演。在辐射传导方程中,对于地表比辐射率的估算,考虑到库区腹地复杂的地形和地表覆被类型的多样性,采用结合地形、水、建筑和自然表面等因素作用的经验公式进行。结果表明:①地表温度随海拔的升高呈降低趋势,其空间展布与山脉走向一致;②不同的地表覆被格局下,近地面水热交换差异较大,地表温度作为其中重要的参数也展现出显著的异质性,呈现建筑>自然表面>水体的基本格局。在相同海拔高度下,地表温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地表覆被的类型及其转换;③同一覆被类型间在不同海拔下的地表温度间的变化幅度因覆被类型的不同而差异显著,但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具有显著的垂直变化规律;④验证点反演出的地表温度均是介于最低与最高气温之间的,与植被覆盖度较高区域的地表温度和气温间的关系非常接近。奉节和万县的地表温度反演值均显著高于相应站点同日平均气温,尤其是万县站高出值达7.46 ℃,主要源于站点位于城区内部,地表覆被中建筑所占比重较大,使得反演值明显高于日平均气温。地表温度的遥感反演值符合地表水热关系和垂直温度梯度规律。
  • 气候资源
    曹永强, 马静, 孙雪, 张兰霞, 张岳军
    2012, 34(2): 265-27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综合气象干旱指数,利用辽宁省22个气象站点1958年-2008年逐日降水和气温资料,从干旱强度、干旱持续时间和干旱频率三方面对辽宁省近50年年际和季节干旱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冬季无干旱事件发生;年际、夏季和秋季干旱程度均呈现显著增加趋势,春季干旱程度略微增加;年际、春季、夏季和秋季干旱程度分别在2000年、2001年、2000年和1999年最强;辽宁省年际干旱分布特征较集中,辽东不易发生年际干旱且持续时间短,辽南发生年际干旱频繁且持续时间长;季节干旱分布特征较分散,辽东春季不易发生干旱且持续时间短,辽南和辽西夏季发生干旱频繁且持续时间长,辽宁省普遍发生秋旱较轻。研究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可为辽宁省相关部门根据本地区干旱特征制定相应抗旱对策提供理论依据。
  • 气候资源
    崔利芳, 任学慧
    2012, 34(2): 273-27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大连市1960年-2009年月平均气温和降水量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和Morlet小波分析探讨了近50a大连市气候变化特征,表明50a来年均气温显著上升,其中冬、春季的增幅最大,降水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基本经历了“减少-增加-减少-增加”的变化过程。在此背景下,根据系统之间的动态耦合原理,选取社会、经济、农业和资源环境系统作为大连市气候变化适应度的评价子系统,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2000年-2009年气候系统与评价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然后运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函数,判定大连气候变化的适应度。结果表明:2000年-2009年大连市气候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波动性较大,但总体上处于上升态势,评价子系统的发展水平也显著提高,而且两者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000年-2009年大连市气候变化的适应度总体上呈微弱的下降趋势,尤其是从2007年开始,下滑程度较大。
  • 气候资源
    张竟竟
    2012, 34(2): 280-28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粮食核心区建设是河南省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核心战略之一,而气候变化背景下各种气象灾害的频繁发生对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其中,旱灾是河南发生频率最高的自然灾害。采用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风险评估模型对河南省自1971年以来的旱灾危害从致灾和承灾两个层面进行评估,从而给出不同程度旱灾发生的可能性,为河南省粮食核心区战略地位的提升及灾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从承灾层面来看,受灾风险等级远高于成灾风险等级;受(成)灾面积指数一般不超过50%和30%,该受(成)灾面积指数下的风险概率值分别达到0.001和0.0006;受(成)灾风险概率小于3年一遇的面积指数分别为25%和10%;5%、10%、15%、20%成灾面积指数下的风险估计值分别为0.76、0.39、0.16和0.10,即分别为1.3年、2.6年、6.1年和9.8年一遇;从致灾层面来看,偏旱的估计值为0.110,即约9年一遇,在此等级下,分别对应受(成)灾面积指数为35%和20%。评估结果与河南省农业气象旱灾发生的实际情况基本吻合,表明应用此模型对信息量不足的自然灾害进行风险性评估是科学可行的。
  • 能源资源
  • 能源资源
    陈枫楠, 王礼茂
    2012, 34(2): 287-29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09年的太阳能光伏数据,利用ArcGIS分析工具对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的空间格局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我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的北京和河北,新增量分别占全国比重的85.7%、8.8%,累积量占全国总量的73.1%、8.2%。光伏企业初步形成了以华东为主,中南、华北为辅的空间格局,光伏企业数分别占全国的52.67%,20.67%和17.85%。光伏企业分布较集中的省(直辖市)为广东、浙江、上海、北京、江苏,分别占全国的16.6%,15.6%,13.9%,12.6%和12.2%。基尼系数表明,华北地区集聚程度最大,在0.7左右;东北地区集聚程度最小,略高于0.5。影响因素的回归统计结果表明,政府政策、技术水平、消费市场和能源效率是影响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空间格局的主要因素,并且呈较强正相关。
  • 能源资源
    定明明, 冯连勇, 李世群, 唐旭, 张宝生
    2012, 34(2): 295-30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民经济系统中的各产业对石油都有直接或间接的消耗。针对我国通过“中国制造”而被动地间接出口石油的现象,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基本原理,构建了我国石油被动净出口量的定量计算模型;模型将产业间的经济关联和石油消耗进行了联接,并考虑了国内外石油利用效率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通过“中国制造”的石油净出口量占我国石油总消费比例大约为27%,相当于我国从国际市场上所买原油中的约56%在得到政府财政补贴后又通过廉价的“中国制造”被“出口”,如果扣除该因素,调整后的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约为21%;影响我国通过被动净出口石油规模最大的产业部门主要有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纺织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对造成我国大量石油被动净出口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在改善经济结构、调整对外贸易结构、提高石油利用效率、适当放开成品油出口、引导国内外媒体宣传等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 能源资源
    李妍芳, 吴献金
    2012, 34(2): 301-3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日贸易的不断发展,中国目前的碳排放量较十年前增长了两倍多,然而日本的碳排放量基本处于稳定状态,中日两国是否由于贸易产生了碳排放转移现象逐渐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本文利用投入产出法分别分析了1995年、2000年和2005年中国和日本由于贸易引起的相应部门产生的碳排放转移量;利用LMDI法从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强度效应这三个角度分析了其在一定时期内对中国和日本碳排放转移变化量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这三年中国由于出口到日本引起中国碳排放总量的增加值要大于日本碳排放总量的增加值,中日贸易存在着碳排放转移现象。规模效应对转移至中国和日本的碳排放量在三年的变化一直起正向作用,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对中国碳排放转移变化值都由负向作用变为正向作用,对日本则反之。最后,本文结合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 能源资源
    李鹤
    2012, 34(2): 309-3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工业部门的节能减排对于我国实现2020年减排目标意义重大,需要结合不同区域工业化发展阶段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节能减排措施。以东北老工业基地为例,利用工业CO2排放估算模型及指数分解模型,定量分析了1995年-2009年区域工业CO2排放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减排对策。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东北地区工业CO2排放构成变动较小,排放总量整体呈上升态势,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增长尤为迅猛,区域工业CO2排放强度则快速降低。工业产出规模的快速扩张及行业结构的变动是导致区域工业CO2排放总量迅速上升的主要因素,前者的贡献更为显著,行业CO2排放强度的降低则对区域工业CO2排放量快速增长起到了抑制作用,但研究期内该因素的减排效应仍难以抵消由工业规模快速扩张以及行业结构变动导致的CO2排放量增长。未来减缓东北地区工业部门CO2排放应在保持工业产出规模持续增长的前提下,更加注重降低行业CO2排放强度及优化工业结构。
  • 能源资源
    陈素平, 李荣富, 许信旺, 张乐勤, 祝亚雯
    2012, 34(2): 316-32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能源消费碳排放驱动因子的定量分析能揭示出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依据IPCC碳排放计算方法,对安徽省1995年-2009年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及碳排放强度进行了动态测度,结果表明:1995年-2009年,安徽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由1995年的4420.58万t增加到2009年的1 0919.11万t,呈持续增长态势,年平均增幅为10.48%,碳排放强度由1995年的2.44t/万元降至2009年的1.09t/万元,呈持续下降态势,平均年降幅9.69%,煤炭类碳排放量占绝对优势,年平均为93.77%。基于STIRPAT模型,揭示了人口、人均GDP、第二产业贡献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单位GDP能耗等驱动因子的边际弹性系数分别为0.1582、0.2329、0.2424、0.2688、-0.1176。运用灰色GM(1,1)模型,预测2015年、2020年的碳排放量将分别达到1 5686.25万t、2 2519.10万t,碳排放强度将分别降至0.81t/万元、0.62t/万元。根据安徽省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结合碳排放驱动因子的边际贡献,提出了减少能源消费的政策建议,可为安徽省节能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有利于安徽省的生态建设及可持续发展,也可为中尺度(省级行政区)碳排放驱动因子研究及预测提供示范。
  • 能源资源
    王莉雯, 卫亚星
    2012, 34(2): 328-33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城市的碳排放水平进行精确模拟,探索城市层面碳排放规律,从而制定相应碳减排目标,将是未来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制定低碳发展规划的基本要点。本文基于Landsat5 TM数据,采用分类回归树CART算法对城市研究区进行土地覆盖分类。应用TM6单窗算法反演研究区地表温度。采用支持向量机(SVM)算法,基于城市热量空间分布的估算结果,模拟城市的碳排放空间分布。然后基于GIS和改进的高斯模式碳排放扩散修正模型,对模拟出的城市研究区碳排放的值和空间位置进行了修正。分析了研究区碳排放空间分布特征,并研究了各种土地覆盖类型与相应的碳排放分布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沈阳市市辖区平均碳排放浓度介于423.25~454.52ppm之间,平均值为436.98ppm。碳排放分布基本上呈以市区为界的碳排放高值区,并且西南部的碳排放值高于东北部。冬季碳排放值最高,其次为秋季、春季,夏季碳排放值最低。
  • 资源管理
  • 资源管理
    李海亮, 李世池, 刘海清, 罗微
    2012, 34(2): 337-34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CASA模型为基础,建立基于MODIS数据的天然橡胶林净初级生产力遥感估算模型,利用2009年生长季(4月-12月)250m分辨率的MODIS数据和气象站点的气象数据估算了阳江农场天然橡胶的生长季净初级生产力(NPP)。并通过天然橡胶的干物质分配率计算了阳江农场天然橡胶的产胶潜力,最后以地面实际橡胶干胶产量的时间序列、空间序列与估算的天然橡胶林产胶潜力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阳江农场天然橡胶产胶潜力空间差异显著,且在时间变化上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产胶潜力与实际干胶产量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表明本研究所采用的天然橡胶林净初级生产力估算模型、产胶潜力估算模型可行。2009年阳江农场全场的产胶潜力为5573t,比实际年干胶产量4572t高出22%,阳江农场干胶产量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 资源管理
    兰恒星, 刘洪江
    2012, 34(2): 345-35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5.12”震后,崩塌成为灾区严重的次生灾害类型之一,本文探讨其成灾模型、灾害模拟及危险性评价方法。通过研究,主要取得如下成果:①通过崩塌动力-运动学分析,建立其成灾过程模型,并基于GIS环境开发了崩塌模拟扩展模块RA(Rockfall Analyst),可获取山地复杂地形区崩塌运动路径、频率、速度、能量、跃高等致灾关键信息,实现区域崩塌灾害危险性评价;②将RA应用于“5.12”汶川极震区都-汶公路的崩塌灾害模拟中,利用震后第10天即2008-05-22日2.5m分辨率的SPOT5遥感影像提取了崩塌信息源,采用1∶5万DLG地形图生成DEM及下垫面信息,进而模拟分析汶川地震灾区都汶公路灾后重建中面临的崩塌问题,实现了都汶公路主要危险区段映秀沙坪关-绵篪段崩塌灾害危险性评价;③都汶公路崩塌灾害模拟及评价结果表明,崩塌灾害暴发主要集中于两个区域,一个是沙坪关-彻底关-皂角沱,另一个是羊店村-大坪-飞沙关。崩塌灾害模拟的结果表明映秀至绵篪段的公路崩塌风险集中在连山村至草坡一段,在彻底关和桃关达到最大;其中彻底关于2009年7月29日发生了严重的崩塌灾害,说明模拟方法及结果具有较好的可信度。模拟及评估方法对于崩塌灾害风险管理及控制具有很好的应用推广价值。
  • 资源管理
    丁建丽, 买买提·沙吾提, 塔西甫拉提·特依拜, 张飞
    2012, 34(2): 353-35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根据研究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在GIS 支持下,通过单因子分析和多因子综合评价相结合,对研究区域土壤盐渍化敏感性进行了评价,明确了土壤盐渍化敏感性分布规律及其地域差异。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壤盐渍化危险性较严重—敏感性区域主要以中度敏感性、轻度敏感性为主,其中土壤盐渍化重度敏感区面积占绿洲总面积的15%,中度敏感区占31%,轻度敏感区占30%;不敏感区面积占35%;从整个研究区来看,盐渍化敏感性的分布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盐渍化危险性区域,尤其是中度、重度敏感区域呈大面积区域性分布,轻度敏感性区域呈片状或斑点状断续分布;二是盐渍化危险性东部高于西部,南部高于北部的趋势。
  • 资源管理
    高晓路, 季珏, 牛方曲
    2012, 34(2): 359-36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中国县级尺度房屋结构、人口数据库、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研究建立了中国区域中长期房屋震灾损失评估系统。实现了对中国各区域未来可能的震灾房屋破坏情况的损失评估,基于此实现对灾害损失的各种统计与GIS可视化表达功能。利用该评估系统,决策人员可直观的把握各区域的房屋震灾可能的损失情况,为制定防灾、减灾规划和灾后应急机制提供可靠依据。由于采用了浏览器/服务器(Browser/Server,B/S)架构,便于不同的用户远程访问,促进了研究成果到应用的转化和应用普及。该系统的构建为研究灾害防治的信息化管理提供参考。
  • 资源管理
    陈全功, 九次力, 李文娟, 马轩龙, 谭忠厚
    2012, 34(2): 367-37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青海省8个地区为研究区,利用MODIS归一化植被指数产品、地面实测样方数据和统计资料,建立青海省天然草地资源产量估算模型以及各地区草畜平衡监测模型,对青海省各地区的天然草地产草量及超载状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2007年全省天然草地产草量为1 2552.1×104 t,其中以海北地区最高,占36.60%,最小的为西宁和海东地区,分别为1.40%和1.60%;②2007年全省天然草地超载最严重的是西宁、海东和海南,超载率均高于100%,未超载的地区是海北和海西;③考虑农业、林业等补饲因素后,计算得出海南地区超载最严重,超载率为181.30%;除海西和海北两地区外,其他地区的超载率相对于天然草地有所下降,但仍有较严重超载。因此,应当加大农业、林业等补饲,维持天然草地及地区畜牧业的有效、合理发展。
  • 旅游资源
  • 旅游资源
    韩立宁, 任瑞萍, 王奕祺, 吴晋峰
    2012, 34(2): 373-38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旅游流时间特征研究是旅游地规划、市场营销和景区容量管理的基础。本文以港澳和台湾入境旅游流为研究对象,应用快速样本聚类法、基尼系数、季节变动指数和年际变动指数对1997年-2010年间港澳和台湾入境旅游流的季节性变化和年际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①港澳和台湾入境旅游流的季节性均不强,其中台湾入境旅游流季节性相对较强。港澳和台湾入境旅游流季节分布模式均呈“四峰”型,但是港澳入境旅游流季节分布曲线呈现明显的“双W”型,台湾入境旅游流季节分布曲线则呈现明显的“双M”型;②港澳和台湾入境旅游市场仍是我国入境旅游市场的主体,但是其占中国入境旅游市场的份额呈下降趋势;③中国入境旅游业的发展受国际旅游环境和国内旅游环境的双重影响,其中外国人入境旅游市场受国际危机事件的影响更显著,港澳和台湾入境旅游市场受中国大陆危机事件的影响更显著;④港澳台入境旅游流季节性变化受自然因素影响不大,主要受制度因素影响。制度因素中的公共假期因素是影响港澳和台湾入境旅游流年内季节变化的主要因素。
  • 旅游资源
    黄武强, 李山石, 刘家明
    2012, 34(2): 381-39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音乐旅游是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拓宽旅游业发展的渠道,同时极大地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本文选取北京市作为研究区域,对音乐旅游资源的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在前期研究基础上,结合网络、文献、调研收集数据,将音乐旅游资源按功能分为3类:音乐表演场所旅游资源、音乐观光旅游资源、音乐休闲旅游资源,并将不同功能、定位和性质的音乐旅游资源结合起来,建立了北京市音乐旅游资源采样数据库,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得出结论。研究发现,北京市音乐旅游资源整体上是以国家大剧院为核心,呈同心圆向外扩散分布。且均以交通为主导,沿市内环路和主要地铁线分布。音乐表演场所旅游资源依托于音乐院校、歌舞团和文化馆分布;政策性的扶持优化了音乐表演场所旅游资源的布局。音乐观光旅游资源发展依托于大型城市公园;其中,音乐文化创意产业呈集聚布局态势。音乐休闲旅游资源依托于大型商业中心和商业中心布局;且与饭店业布局规律基本一致。但整体而言,北京市音乐旅游资源分布不均匀,需要进一步优化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