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能源资源
  • 能源资源
    范丹, 王维国
    2012, 34(10): 1816-18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将能源和非期望产出二氧化碳纳入生产率分析框架中, 基于序列DEA 的方向性距离函数及Malmqulist-Luenberger 指数测度了1999 年-2010 年我国28 个省、市、区及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动态变化及其分解变量。实证结果表明:不考虑碳排放约束下的全要素能源效率被高估, 而考虑碳排放约束后我国的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调整, 呈现出规模效率的提升。从区域差异来看, 1999年-2010年间我国三大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 其中西部区域其收敛速度要高于中部、及东部区域, 各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存在趋同的趋势。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可知:我国2000 年后经济发展与全要素能源效率指数呈现“U”型趋势;技术效应对中部, 西部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具有促进作用;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中、西部区域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外开放度、产权所有制结构、政府支持力度对全国的全要素能源效率的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并且对中、西部的贡献比例较大。
  • 能源资源
    米国芳, 赵涛
    2012, 34(10): 1825-183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如何预测和分析火力发电企业的碳排放成为低碳经济研究领域中十分重要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火电企业的发展现状, 并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进行了对比研究;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6年版碳排放计算指南和不同能源品种的碳排放系数, 计算出了1997年-2009年中国火力发电企业碳排放;运用含误差修正的改进的GM(1,1)模型对中国火力发电企业的碳排放进行预测分析, 并根据碳排放现状和预测结果总结了我国火电企业碳排放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在保持过去发展规律不变的情况下, 中国火力发电企业碳排放量成增长的趋势, 并且火电企业的碳排放趋势可以划分为5个阶段。总之, 必须通过技术进步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单位能耗, 使中国火力发电企业实现低碳经济发展。
  • 能源资源
    陈润芝, 李泽晖, 马悦, 王云龙, 魏远
    2012, 34(10): 1832-183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植物光能利用率(Light Use Efficiency, LUE)作为表征植被利用光能合成生物化学能效率的重要指标, 直接影响到生态系统生产力。本文使用2006年4月-10月湖南岳阳站通量观测资料, 探讨杨树人工林不同时间尺度的光能利用率动态特征。结果表明:①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典型晴天LUE30min存在明显的“V”形日变化, 其值介于(13.18~45.28)mmol/mol, 最低值都出现在中午前后;②5日累计光能利用率(LUE5)季节动态呈双峰型变化, 峰值分别出现在5月初(42.57mmol/mol)和7月中旬(57.50mmol/mol);③月尺度光能利用率(LUEmon)分别为24.79、27.85、20.95、42.27、32.60、24.91和10.47mmol/mol, 最大值出现在7月份, 且LUEmon最大值较LUE5LUE30min低, 最小值较LUE5LUE30min高。这些结果将为提高生态系统资源的利用提供重要的定量化依据。
  • 能源资源
    李国柱, 卢万合, 牛叔文, 于歌
    2012, 34(10): 1839-184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区域差异明显。研究不同类型村落之间农村能源利用的差异性, 有利于加强地方政府农村能源政策实施的针对性, 真正做到因地制宜。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获取相关数据, 研究了陇中黄土丘陵地区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的村落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陇中地区农村家庭生活能源消费的村落差异明显且具有鲜明的组合特征, 即丘陵山区以秸秆为主, 煤炭、畜粪、太阳能、薪柴和沼气为辅;半山区以煤炭为主, 薪草、秸秆、太阳能和薪柴为辅;川区以煤炭主, 薪草、秸秆和太阳能。丘陵山区户均消费秸秆最多, 川区最少, 半山区居中;丘陵山区冬季取暖以煨炕为主, 半山区煨炕和火炉取暖并重, 川区以火炉取暖为主。本文针对不同类型村落的用能特点, 提出相应的农村能源建设模式, 即:以“五配套”为主的丘陵山区模式, 以“一池三改”为主的半山区模式, 以“四位一体”为主的河谷川区模式, 从而为地区发展、环境管理提供政策设计的依据。
  • 能源资源
    程曦, 何彧, 王丽丽, 王文琴, 王媛
    2012, 34(10): 1845-185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采用2007年的中国投入产出表和能源统计数据, 比较了国内外在测算贸易隐含碳中主要应用的三种方法:直接排放测算法、基于完全需求系数和完全消耗系数的测算方法。结果发现:①除了能源生产加工部门(如石油加工业等)的完全需求碳排放强度明显小于其完全消耗碳排放强度外, 其余行业的完全需求碳排放强度和完全消耗碳排放强度都是比较接近的, 二者具有很强的相关性;②直接净出口隐含碳(7.50 Mt)<完全消耗净出口隐含碳(277.30 Mt)<完全需求净出口隐含碳(408.95 Mt)。从投入产出模型的原理上来看, 基于完全需求系数和基于一次能源行业完全消耗系数的计算方法都反映了对于能源的间接消耗, 其结果应该比较接近, 本研究实际计算结果也证明, 在非能源行业两种计算结果具有比较高的相关性, 但是由于目前只能得到统一的能源产值-实物转换系数, 从而导致在能源行业基于完全消耗系数计算的碳排放强度远大于基于完全需求系数计算的结果, 再加上中国是能源进口大国, 这样就进一步扩大了两者计算结果的差异。
  • 能源资源
    徐利刚, 郑艳婷
    2012, 34(10): 1855-186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绿色能源被认为是人类第四次技术革命的突破口, 全世界高度关注。近年来我国也积极发展绿色能源, 尤其在风能、太阳能等领域的投资快速增加, 装机容量迅速增长。我国能源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势头, 但绿色能源发展仍面临核心技术欠缺、低端产能过剩等问题。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以来, 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长期持续综合运用法律、经济、金融等手段鼓励绿色能源的技术研发、生产和消费, 形成了全面支持发展绿色能源的路线图, 积累了大量经验, 并建立起各自在绿色能源领域的比较优势。本文系统梳理了发达国家推动绿色能源的发展历程, 总结了发达国家推动绿色能源发展过程中的典型特征和最新趋势, 以期为我国推动绿色能源发展提供借鉴。
  • 土地资源
  • 土地资源
    郭玉燕, 金晶, 吴冠岑, 许恒周
    2012, 34(10): 1864-187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2011年在津农民工的问卷调查数据, 运用有序Probit模型, 在代际差异的视角下, 考察了相关因素对农民工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对第一代农民工土地流转意愿产生较大影响的因素主要是年龄、受教育程度、有无专业培训经历或证书、农户家庭规模、家庭年龄结构、家庭劳力结构、农地流转的稳定性、流转地在养老保障中的作用、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就业稳定性、单位性质及外出务工所利用的方式;对新生代农民工土地流转意愿产生较大影响的因素主要有性别、教育程度、有无专业培训经历或证书、农户家庭规模、家庭年龄结构、家庭劳力结构、是否签订劳动合同、单位性质及外出务工所利用的方式。在此基础上, 得出相应的政策启示。
  • 土地资源
    陈会广, 刘忠原, 张耀宇
    2012, 34(10): 1871-188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0年以来, 在国家严厉的、密集的调控政策下, 各大城市房地产市场运行绩效表现出差异性, 但也显示地方反弹的压力。因而, 如何做到调控精准化、差别化和决策科学化需要房地产重点监控区域划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本文以房价与地价波动及其关系的表现形式为依据, 提出工作假说——房价地价关系与全国基本一致的城市, 其房价波动偏离全国房价波动均值的程度也较小, 以此作为划分重点监控区域的标准或方法。然后利用全国及35个大中城市的房屋销售价格指数与土地交易价格指数, 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得出, 与全国层面房价地价关系短期内双向互动影响一致的城市有26个;运用均值、方差与离散系数等描述性统计得出, 与全国层面房价地价关系的短期效应一致的城市, 2010年以来其新建住宅价格指数和二手住宅价格指数离散系数普遍小于均值, 而海口、杭州、深圳等城市应成为房地产调控政策实施监控的重点;单个样本t检验表明, 新建住宅市场与二手房市场的差异较大, 而后者与全国层面房价地价关系的短期效应一致的城市较少, 今后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应重点关注二手房市场。总体而言, 把握各城市与全国层面房价地价关系的短期效应一致性以及差异性, 是房地产分区域、分市场、分类差别化与精准化调控体系的基础。
  • 土地资源
    董玉祥, 李裕梨, 秦鹏
    2012, 34(10): 1881-189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了解城镇用地扩展相关规律, 可以有效减缓建设用地对基本农田和重要生态环境用地的侵占, 为未来土地科学合理地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对多期遥感影像数据进行解译, 提取城镇用地信息, 选取相关指标, 运用指数分析法, 对城镇用地扩展量化分析, 从而探求其城镇用地扩展的相关规律。结果表明, 广州市城镇用地扩展强度是有起伏的, 城镇用地的重心向东北方向偏移, 正南方向的城镇用地扩展稳定且较强, 西南和正西方向较弱, 其它方向则起伏较大。自然地理条件对城市扩展难易程度起宏观作用;经济对其有带动作用;交通设施则引导城镇用地扩展的方向;政策的作用是具有决定性的。通过总结广州市城镇用地扩展规律, 选取相关因子进行广州市城镇用地未来变化预测模拟, 并阐述了相关变化规律, 并对未来城市用地扩展提供指导建议。
  • 土地资源
    胡晓涛, 马建辉, 王倩, 吴克宁, 赵华甫
    2012, 34(10): 1891-189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 把理论模型构建和实证分析相结合, 探讨耕地质量等级监测控制点布设方法。大兴区耕地质量等级监测变异半径为3.72km, 布设理论监测样点43个, 监测样点的控制范围为1086hm2, 但若考虑到土地利用规划、土壤类型(亚类)、自然等各等别面积比例、利用等各等别面积比例、土地整理项目区、样点覆盖全面性等因素, 监测样点合理布设数应为46个才能满足研究区耕地质量等级监测工作精度要求。研究表明, 变异函数理论模型在研究耕地质量等级监测样点布设过程中具有较为理想的应用价值, 可以提高监测样点的代表性和耕地质量监测信息的完整性。
  • 土地资源
    邹秀清
    2012, 34(10): 1898-19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从收入比较和支出比较的角度, 构建了两个指标综合测度农地保障功能的大小, 即来自农地的年纯收入与农户年总净收入之比和来自农地的年纯收入与农民的基本生活支出之比。对应性分析表明, 这两个指标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实证分析结果显示, 浙、赣、桂三省506份农户调查问卷中, 农地保障功能相对作用较大和很大的只占16.6%, 83.4%的农户农地保障功能相对作用不大;农地基本生活保障缺额占82.6%, 足额只占17.4%。非参数检验表明, 农地保障功能存在显著区域差异。相关政策建议:现阶段应大力促进农户农业收入增加, 以提高土地保障功能;要充分认识农地保障功能存在区域差异这一现实背景, 因地制宜进行农地产权制度创新。
  • 水资源
  • 水资源
    曹娣, 曹文志, 陈劲松, 潘文俊, 王飞飞
    2012, 34(10): 1905-19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虚拟水为基础的水足迹理论是一种全新的水资源概念, 本文运用该理论对福建省九龙江流域进行了水足迹计算, 并应用了水资源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对水足迹计算结果进行评价, 最后结合其他研究结论和水资源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水足迹计算结果表明:九龙江流域人均水足迹计算值为1440.695m3(/cap·y)。水资源利用评价结果表明:流域水自给率为96.26%, 进口依赖度仅为3.74%, 对内部水资源依赖度较高;内部效益均不大, 万吨水足迹人口密度为6.94人/万t, 水足迹经济效益23.81元/m3, 水足迹土地密度为36.4万m3/km2;水资源净贸易输出量为3.53亿m3, 贡献率为3.80%, 呈现较高的外向型;水资源匮乏指数为54%, 水资源压力指数为57.80%。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水足迹计算值显著大于水资源公报数据, 人均水足迹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 水匮乏度极低, 水自给率较高。总体而言, 九龙江流域水资源状况较为理想, 但也面临巨大的压力和风险, 因此需要加强水资源的科学管理, 实现未来的可持续利用。
  • 水资源
    党素珍, 王中根, 吴梦莹
    2012, 34(10): 1913-192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HIMS(Hydro-Informatic Modeling System), 构建了黑河上游山区的分布式水文模型, 取得了较高的模拟与验证精度, 并在不同的气候变化情景下模拟分析黑河上游山区莺落峡水文站径流, 结果表明:①HIMS在黑河上游山区具有适应性, 日过程模型率定期和验证期Nash-Suttcliffe 效率系数均达0.80, 月过程模型率定期和验证期均高达0.97;②莺落峡站年径流量与气温呈负相关关系, 与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 气温升高和降水量减少都会减少年径流量;③降水不变情景下, 气温对不同月份径流量影响不同, 气温降低2℃时会加剧径流年内分配不均的程度;而在气温不变的情景下, 月径流量均随降水增加而增加, 但径流量年内分配格局未受到降水变化的显著影响;④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年径流量差异明显, 对年径流量最不利的气候变化情景是气温升高2℃, 降水减少20%;最有利的情景是气温降低1℃, 降水增加20%。
  • 水资源
    马金珠, 齐识, 张彧瑞
    2012, 34(10): 1922-19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已为众多科学家关注。二者的影响谁起主导作用, 贡献率究竟有多大, 这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采用基于“功能驱动”原理的主观赋权法和基于“差异驱动”原理的客观赋权法, 计算出了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的贡献率, 最终采用综合集成赋权法计算了二者的权重系数。结果表明: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的影响权重系数分别为52.63%和47.36%, 这表明气候变化因子对水资源的影响要大于人类活动因子对水资源的影响;②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在流域内部存在差异, 其主要表现在:中游地区的气候因子对水资源的贡献率最大, 是区域内水资源对气候变化最真实的反映;上游地区由于积雪的消融和积累过程使得气候因子的贡献率较小;下游地区受降水效率和可供蒸发水量的限制贡献率也较小。
  • 水资源
    贺缠生, 贺晓英
    2012, 34(10): 1929-193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流域”概念广泛被用于水文和水资源管理研究中。而这一概念只是强调给定空间范围内水和物质的时间分布, 且流域边界相对稳定。“水资源域”为在某一时段向河口或某一地点, 传送水、水中营养物、泥沙或其它物质的空间范围。水资源域概念的提出, 能够对水和物质随时间和空间二者相互变化的动态分布加以解释, 综合考虑了不同尺度的时空即时变化对水资源及物质传播的影响。这一新概念应用遥感、空间分析、追踪及模拟技术分析流域空间模式与过程, 为水资源探索、分析、模拟及预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与途径。本文提出并定义了“水资源域”的概念, 然后应用分布式大流域模型计算了美国茅密河的水资源分布。
  • 水资源
    Upmanu Lall, 华坚, 黄德春, 张长征
    2012, 34(10): 1935-194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资源调度流程与其知识管理集成, 能实现在正确的时间点、以正确的形式、把正确的知识传递给正确的水资源调度管理者, 从而有效提高水资源调度管理水平。本文首先对水资源调度过程中信息采集、制定调度方案、组织调度、实施调度的知识管理需求进行分析, 结合知识情境和知识管理的关系, 提出用情境和知识集成的管理水资源调度流程, 以此来实现水资源调度流程与知识管理的集成;其次并对知识建模技术、知识识别获取技术和知识检索技术等水资源调度流程和知识管理集成的关键技术进行探讨;然后在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运营体制分析的基础上, 基于情境和知识集成构建了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调度的知识管理框架, 该框架由两个信息系统和四个管理层面构成。
  • 资源经济
  • 资源经济
    田淑英, 许文立
    2012, 34(10): 1944-195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林业的高效发展是实现我国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为了促进林业发展, 我国政府对林业的投入逐年递增。本文运用DEA评价模型, 对1993年-2010年间我国林业投入产出效率进行测算和分析。测算结果表明:1993年-2002年间, 我国林业投入产出效率总体较高, 综合效率均值为0.994, 但2003年-2010年间综合效率均值下降到0.932, 且波动较大;林业劳动力投入和林业第一产业产值对我国林业投入产出的效率影响较大。结合我国林业发展的现实背景分析发现, 林业投资资金的利用效率不高、人力资源投入不足和林业经济发展水平偏低导致了近几年林业投入产出效率的降低。
  • 资源经济
    陈兴鹏, 贾卓, 善孝玺
    2012, 34(10): 1951-195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玛曲县草地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 采用风险效益成本比较法, 分析各乡(镇)实施生态补偿的参与成本和草地生态服务的贡献, 并计算出各乡(镇)的风险效益成本比R 。以各乡(镇)的行政边界为生态补偿的空间边界, 以风险效益成本比R 为生态补偿的优先程度, 将玛曲县的8个乡(镇)分为一类补偿区、二类补偿区、三类补偿区, 采取有差别的补偿政策。在生态补偿初期以参与成本为补偿标准, 在生态补偿中后期以机会成本和交易成本之和为补偿标准。研究结果显示:①在生态补偿初期尼玛、欧拉、曼日玛为一类补偿区, 应优先得到补偿, 补偿标准分别是3811.20元(/hm2·a)、3889.77元(/hm2·a)、3763.20元(/hm2·a);②为提高生态补偿资金的效率, 应在草地生态系统恢复过程中建立动态的监测体系, 及时调整补偿的优先度和补偿标准;③补偿时要进行畜牧业养殖模式转变、劳动力有效释放和产业结构调整等, 从根本上协调草地生态系统的利用和保护关系, 从而保证草地生态系统的持续稳定。
  • 资源经济
    廉同辉, 刘军, 余菜花
    2012, 34(10): 1959-196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中国低碳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代表学者、主要研究机构、重要载文期刊等, 对清楚认识和把握中国低碳研究的现状具有一定的意义。基于知识图谱理论, 本文采用Citespace软件, 对CNKI中2003年-2011年间的低碳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 绘制中国低碳研究的关键词、作者、机构、期刊等知识图谱。分析结果显示, 目前我国低碳研究主要围绕低碳经济、低碳城市、低碳技术、低碳社会、低碳农业、低碳旅游、低碳消费展开;陈晓春、庄贵阳、杨志、诸大建等为我国低碳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 并且我国低碳研究领域的学者基本处于独自研究的状态;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四川大学、湖南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为主要的研究机构;《环境保护》、《生态经济》、《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等为高载文期刊。
  • 资源经济
    李玮, 梁文群, 张荣霞, 赵国浩
    2012, 34(10): 1965-197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当前经济发展既受到国内资源供给和环境容量的制约, 又受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 碳排放空间的不足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刚性约束。论文界定了碳排放效率的内涵, 基于随机前沿模型, 对山西省1995年-2010年的碳排放效率进行了测算, 并且与中部其他省份碳排放效率进行了比较分析。该方法引入随机扰动项克服了宏观统计数据不可避免存在噪声的问题, 从而使得碳排放效率评价更为贴切。主要结论是:山西省1995年-2010年的碳排放效率在中部六省中效率最低, 且碳排放效率呈逐年降低的趋势。在对效率作出评价基础上, 论文进一步基于模拟退火算法创建了万元GDP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预测模型, 对山西省“十二五”规划提出的“2015年山西省万元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0年下降17%”的碳减排目标进行了可达性分析, 结论为不可达。论文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即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同时, 实施“以煤为基、循环高端、多元发展”的路径, 实现经济的低碳转型。
  • 资源经济
    黄和平, 彭小琳
    2012, 34(10): 1972-197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发展方式是当前中国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主要途径, 如何定量评价“两型城市”也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构建脱钩分析模型探讨第二产业GDP增长与能源消费和废物排放的相关关系及脱钩程度, 以定量评价南昌市1991年-2010年“两型城市”的发展, 结果表明:①1991年-1995年和2001年-2005年南昌市第二产业GDP增长与能源消费均处于扩张性负脱钩状态, 1996年-2000年和2006年-2010年分别为强脱钩和弱脱钩, 能源效率的提高是目前南昌市实现弱脱钩的主要原因, 但未能抵消工业发展对能源需求的增长幅度;②尽管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对环境的压力不减, 但1991年-1995年和2001年-2010年南昌市第二产业GDP增长与废物排放均呈现弱脱钩状态, 尤其以1996年-2000年为强脱钩状态, 这说明南昌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效果显著, 有效改善了城市环境。南昌市在“两型城市”的建设过程中, 必须在促进传统产业的技术提升的同时, 以半导体照明、光伏、服务外包三大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低碳经济发展, 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 旅游资源
  • 旅游资源
    李文杰, 乌铁红
    2012, 34(10): 1980-198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 随着内蒙古希拉穆仁草原旅游区旅游设施的不断建设和旅游活动的增加, 其草原环境岛屿化现象严重。为保护草原景观和当地生态环境, 探索草原旅游干扰的基本特点和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也可为调控旅游干扰和实施规划与管理提供重要依据和理论支撑。在诸多的旅游干扰影响因素中, 游客的活动和践踏以及车辆的碾压是草原旅游点及周边旅游环境产生变化的直接影响因素, 而其影响又直接反映在该立地上的植被生长、发育和演替变化上。本文采用植物样方调查法对草原旅游点周围、不同活动区周边、不同等级道路上的植物种类构成与各种植物的相对密度、植被的总盖度、草群高度、植被地上生物量以及丰富度指数等进行了调查分析, 以其相关指标变化来探究旅游干扰对草原旅游点植被的影响。
  • 旅游资源
    崔峰, 丁风芹, 杜林华, 何杨, 颜廷凯
    2012, 34(10): 1988-199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条件价值法(CVM), 基于游客支付意愿(WTP)的调查, 对南京市玄武湖公园游憩资源的非使用价值进行定量研究, 结果表明:大多数游客(62.1%)对玄武湖公园游憩资源的非使用价值有支付意愿, 表明玄武湖公园游憩资源具有重要的保护意义和价值。2011年, 玄武湖公园游憩资源的非使用价值为4.73亿元, 其中, 存在价值为3.07亿元, 遗产价值为0.88亿元, 选择价值为0.79亿元。通过对游客人口统计学特征与其保护玄武湖公园游憩资源的支付意愿、支付意愿值的相关分析可知:游客受教育程度、年龄与支付意愿显著相关, 而性别、客源地、月收入及游客对玄武湖公园的了解程度等对支付意愿影响较小;月收入与支付意愿值显著相关, 其他因素对支付意愿值的影响并不显著。该评价研究有助于游客全面认识城市公园游憩资源的价值, 增强其保护意识, 并能为有关部门制定游憩资源规划、管理与保护决策等提供科学依据。
  • 资源法学
  • 资源法学
    朱冰
    2012, 34(10): 1997-20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主要建立在土地资源上的物权理论扩大适用于多样态的自然资源时, 资源的公共属性与私人排他支配的制度特征, 两者间的矛盾就变得紧张。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市场路径要求顺应资源兼有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双重特性, 拓展传统私法利益内涵, 将自然资源纳入物权法“物”之概念的范畴。通过对风能资源实践活动的考察, 资源公益符合法益的正当性要求, 在具备了效用、稀缺, 建立了自然资源市场体系后, 物权立法能够实现“物”之概念对资源独特性的制度回应。自然资源物权立法理论探讨的起点即不是有体物还是无体物的争论, 也不是以物之名还是以财产之名的质疑。借鉴英美法系从权利角度(某种法律关系)理解和把握财产的立法技术, 各类有形的或无形的、单体的或集合的自然资源均有成为物权客体的可能。
  • 资源法学
    谷树忠, 胡咏君, 姚予龙, 周洪
    2012, 34(10): 2007-20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资源法律规制、规划规制、标准规制和指标规制构成资源规制的基本体系, 其中资源法律规制是最高层次的规制, 规制效力最强。本文在对资源法律规制的规制主体、规制内容和规制强度的演进历程进行梳理的基础上, 将建国以来中国资源法律规制分为四个阶段:起源阶段(1949年-1966年)、停滞阶段(1967年-1976年)、起步阶段(1977年-2000年)和拓展提升阶段(2000年-)。研究认为, 目前中国的资源法律规制存在诸多问题:资源法律规制体系尚未建立, 缺乏系统性的自然资源基本法;规制主体繁多, 但是缺乏独立的规制主体;惩罚性手段多, 奖励性手段少;规制内容不全面、不协调, 存在规制交叉、重叠和冲突的情况;规制结果考核有效性不足, 缺乏对规制者的规制。未来, 中国应从完善资源法律体系、明确资源法律规制主体及其责任、提高资源法律规制的强度、实现资源规制手段的多元化等方面建立健全中国资源法律规制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