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专栏:流域开发的生态效应研究
  • 专栏:流域开发的生态效应研究
    曹学章, 刘铭, 鲁春霞, 唐笑飞
    2011, 33(8): 1418-142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总结中国水利工程开发特征及其生态效应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内外在水利工程生态效应与生态调度方面的研究现状及特点,指出我国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方面及生态调度的研究与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水利工程生态效应与生态调度研究的方向与重点进行了展望。
  • 专栏:流域开发的生态效应研究
    程晓凌, 黄园淅, 李江苏, 杨波, 张雷
    2011, 33(8): 1422-143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通过黄河、猫跳河和汉江三个流域开发的案例分析表明:随着现代流域开发程度的提高,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所产生的生态负效应也不断显示出来。实际上,由于流域开发的正负生态效应两者的发生存在明显的时空差,目前流域开发所做规划和设计尚无法通过及时的反馈机制加以修正和完善。如此状态使得工程建设的规模越大,梯级开发的程度越高,流域开发利弊的争论也就越大,所冒的开发生态风险也就越大。有鉴于此,最大限度地从以往流域开发的经验、特别是从失败案例的分析和研究中汲取有益成分,就成为现代流域开发生态效应评价的基本出发点和基础所在。
  • 专栏:流域开发的生态效应研究
    曹学章, 池明茹, 董文君, 黄强, 杨超, 张赶年
    2011, 33(8): 1431-143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湿地生态水权是分配给湿地生态系统使用水资源的权利。明确湿地生态水权对于建立湿地补水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进行湿地生态水权分析时,应遵循以下原则:①基本生活用水保障原则;②生产与生态、上游与下游统筹协调原则;③尊重现状用水原则;④合理用水原则。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湿地生态水权的计算方法,并选取白洋淀湿地进行了实例分析。结果显示,白洋淀湿地50%保证率的年生态水权量为1 3130×104 m3,大于湿地适宜生态需水量;75%保证率的年生态水权量为8585×104 m3,大于湿地最小生态需水量;而95%保证率的年生态水权量只有3891×104 m3,远小于其最小生态需水量。在50%和75%保证率下,用白洋淀湿地自身的水权量为白洋淀补水,可分别满足其适宜和最小生态需水量要求;而95%保证率下,按照最小生态需水量为白洋淀补水,也需占用其他地区(白洋淀上游或外流域)的水权,需要对此进行补偿。
  • 专栏:流域开发的生态效应研究
    甘国靖, 高彦春, 刘茂峰
    2011, 33(8): 1438-144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白洋淀流域为研究对象,首先应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分析流域内8个典型水文站点近50年的年径流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采用Hurst指数法分析年径流变化趋势在未来的可持续性。利用Pettitt突变检测法分析各水文站点年径流发生突变的年份,比较突变前和突变后年平均径流量的变化情况。选取流域内和附近6个气象站点1957年-2006年近50年间的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资料,对比其在突变年份前后的变化情况,分析气象要素对流域径流量的可能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白洋淀流域各站点年径流量呈下降趋势且具有较强的持续性,且流域上游年径流下降趋势更为显著,而流域下游年径流下降值β高于上游;1979年是白洋淀流域年径流发生突变的年份,且突变后时段内平均年径流量显著低于突变前时段;对突变前后时期径流变化率的分析表明,沙河水系年径流变化可能主要受气候变化变化影响,而拒马河水系径流变化可能受人类活动影响主导;流域在突变年份以后气温整体升高约1℃,降水量约降低56.6mm,气象因子可能是径流不断减少的重要原因。
  • 专栏:流域开发的生态效应研究
    刘铭, 鲁春霞, 马聪, 欧洁
    2011, 33(8): 1446-145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龙门水库和安各庄水库同属于白洋淀流域,且地理位置上相邻。按水库库容划分,都属于大(二)型水库,并且设计之初的水库功能都是以防洪为主,同时兼有灌溉、养殖等功能。本文运用1961年-2008年的水库径流数据,通过回归分析,发现两个水库上游来水量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虽然两个水库地理位置靠近,但是安各庄水库运行正常,而龙门水库近年来却几乎处在彻底干涸的处境。为了解释这种差异性,本文首先通过DEM提取了两个水库的集水区,然后从水库上游集水区的气候要素、地形要素、植被要素以及人类活动要素等影响因子着手,分析了这两个水库现状迥异的深层原因。分析结果显示:地形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是造成两个水库不同径流效应的主要原因。
  • 专栏:流域开发的生态效应研究
    邓欧, 李亦秋, 鲁春霞, 杨广斌
    2011, 33(8): 1454-146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水利工程生态效应区域响应,对于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弱化水利工程的负效应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提出猫跳河流域梯级开发生态效应区域响应概念模型的基础上,从时间尺度和生态空间尺度上,把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河流生态系统、陆地生态系统和人类生产生活系统,按照生态效应区域响应的层次顺序进行分析和概括。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资料,比较全面地分析了猫跳河流域河流生态系统中水文情势与水量、水质与水环境、水生生物群落等非生态和生态变量的区域响应;陆地生态系统中大气环境质量、区域气候变化、陆地植被与野生动物等非生态和生态变量的区域响应;人类生产生活系统中土地资源、耕地面积、人群健康等方面的区域响应。结果表明:猫跳河流域开发在带来流域人口增长、产业集聚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不可逆转的生态环境问题,人地矛盾更加突出。猫跳河流域应该积极实现产业转型,从高耗能、高污染的重化工业转化为其它的产业,提高资源附加值,弱化其生态负效应。文章同时对于即将上马和将要进行梯级开发的流域提出建议:流域梯级开发应当综合全流域状况进行开发模式选择,并通过建立合理的河流生态补偿机制,协调各利益相关方的关系,以确保流域内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 专栏:流域开发的生态效应研究
    程晓凌, 黄园淅, 张雷
    2011, 33(8): 1462-146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1933年以流域综合开发治理为目标的田纳西流域管理局(TVA)成立以来,美国田纳西流域开发管理模式就成为世界各地流域开发的成功榜样。作为美国第一大河密西西比河的二级支流,田纳西河流域开发在带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确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其经验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通过对比同为中国第一大河长江二级支流的猫跳河流域与田纳西流域开发的自然资源环境基础条件、社会经济发展背景及其人文响应等方面,比较了两者生态效益和开发模式的差异。同时,由于猫跳河流域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资源本底、生态环境和人口压力,其开发更应注重整体性,进而充分发挥流域整体功能,建设良性循环的生态环境,促进流域可持续发展。
  • 专栏:流域开发的生态效应研究
    陈龙, 鲁春霞, 裴厦, 谢高地, 章予舒
    2011, 33(8): 1469-147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库的梯级建设对河流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具有空间和时间上的累积作用,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在提供产品方面,水利工程梯级开发提高了猫跳河的供水、供电能力。随着人类的调整,不同时间提供的产品种类有所侧重。在休闲娱乐方面,红枫湖和百花湖建设初期,旅游业大肆发展,但是随着污染的加剧和水库功能的调整,两大湖的旅游业已经凋败。调节环境方面,水库在调蓄洪水和调节大气组成方面有重大的正面效应,但是由于河流径流的改变,水库的建设大大减弱了河流的自净能力。在支持生命方面,水库的梯级修建,改变了天然河道,使得猫跳河流域丧失了一些物种的生境,生物多样性较同等条件天然生境低。
  • 专栏:流域开发的生态效应研究
    陈龙, 鲁春霞, 裴厦, 谢高地, 张昌顺
    2011, 33(8): 1475-148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几十年来,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速度惊人,为国民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由于改变了水体的自然环境,水利工程不可避免的对水生生物尤其是鱼类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水利工程影响鱼类主要分为直接的阻隔作用和间接作用即水利工程引起的水体自然环境的改变,包括水文条件、气体过饱和以及水温等。本文以白洋淀为案例,通过分析近50多年来鱼类物种的变化来反应水利工程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利工程的直接阻隔作用和入淀水量的减少是白洋淀鱼类消失的重要因素。建议今后在水利工程建设时应采取相关措施,以保护鱼类的物种多样性。
  • 专栏:流域开发的生态效应研究
    李江苏, 武红, 姚凌, 张雷
    2011, 33(8): 1481-148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猫跳河流域是我国河流梯级水电开发的典范。在一段时期内,该流域水电开发为当地提供充足的电力资源和清洁的淡水资源。但在电站运行30多年里,该流域水质不断恶化,致使提供清洁淡水的功能丧失。研究水电开发的流域水质演化机理能为今后水电开发提供科学指导。首先,本文收集了1980年-2005年红枫湖和百花湖的总磷、总氮数据,对猫跳河流域水质恶化的态势进行分析。分析表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猫跳河流域水质经历了Ⅱ类-Ⅲ类-Ⅳ类-Ⅴ类的演化态势。其次,本文用红枫湖和百花湖的总磷、总氮数据与其上游地区的人类社会活动进行拟合,以探讨水电开发的流域水质恶化机理。拟合结果表明:①流域范围内人类活动频率加大(人口增长、城镇化水平提高、工业生产规模扩大)造成污水排放增多,是导致水质恶化的根本原因;②农村、城镇生活污水排放和化肥施用量的增长是流域水质恶化的直接原因,在这三个因子中,农村生活污水排放和化肥施用量的增长对流域水质恶化所起的作用最大。最后,本文对猫跳河流域水电开发、水质恶化以及水环境治理进行综合分析。分析表明,猫跳河流域经历了自20世纪50年代末-70年代的水电开发,到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水质恶化,再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的水环境治理过程,这一过程正是猫跳河流域水质演化的机理。
  • 水资源
  • 水资源
    石敏俊, 王磊, 王晓君
    2011, 33(8): 1489-149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2年起张掖市开始了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以缓解黑河分水后张掖市可用水量减少的局面。本文通过分析张掖市水资源供需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揭示了黑河分水后张掖市水资源供需格局变化的驱动因素及经济学机制。结果表明:建立水权制度、渠道衬砌等工程手段以及农业结构调整等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措施对于实行“总量控制”、保障黑河分水的顺利实施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目前水量向灌区分配时仍然比较粗放,“定额管理”也没有得到严格执行,超额灌溉的现象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剩余水量回购定价过低阻碍了水权交易。当前张掖市的水量平衡是在上游来水增加的条件下得以保持的,一旦上游来水减少,现行绿洲农业的规模和结构将难以为继,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和生态建设将会面临水资源的制约,亟需重新思考绿洲农业的规模和发展模式,加强和完善农业用水需求管理。
  • 水资源
    卢超, 王蕾娜, 张东山, 张亚雷
    2011, 33(8): 1498-15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资源承载力是影响缺水小城镇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构建小城镇地区水资源和经济社会耦合研究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能够动态分析和预测水资源承载力约束下小城镇经济持续发展的规模、产业结构及人口数量。以我国内陆缺水小城镇——内蒙古自治区太仆寺旗为例的系统动力学仿真和情景分析表明: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张和人口的增加,太仆寺旗逐渐由工程型缺水转变为资源型缺水;协调发展模式是太仆寺旗在水资源承载力约束下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最优选择。同时,论文从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工业生产结构和建立公民节水体系三方面提出了太仆寺旗构建节水型经济社会体系的对策,可以为小城镇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 水资源
    白红英, 贺映娜, 侯钦磊, 马新萍, 任园园
    2011, 33(8): 1505-15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渭河干流林家村、咸阳和华县3个水文站1960年以来的径流资料,应用Kendall秩相关系数、R/S分析、降水-径流双累积曲线法等多种数值模型方法,计算分析了渭河径流的年内分配特征、年际变化特征、径流变化趋势、降水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渭河径流量年内主要集中于5月-10月份,占年径流总量的75%左右;年际变化剧烈,1960年-1970年基本处于丰水期阶段,1994年后基本处于枯水期阶段,其余年份呈丰枯波动;②径流变化趋势现在处于极显著的递减状态(p<0.001),递减率处于-17.752(m3/s)/10a至-37.654(m3/s)/10a之间;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将保持同一势态;③受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渭河径流发生了由多到少的突变;④渭河径流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降水变化为次要原因。
  • 水资源
    程炳岩, 邓爱娟, 郭渠, 罗伟华, 孙卫国
    2011, 33(8): 1513-152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三峡库区及其周围35个气象站1961年-2010年的逐日降雨资料,采用常规统计方法分析了50年来三峡库区暴雨日数、暴雨强度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过去50年间,三峡库区年均暴雨日数为3.4天,存在2.3年和5年尺度的周期振荡;暴雨强度为72.9 mm,具有9.6年尺度的变化周期。7月的暴雨日数最多且强度最强。在20 世纪80年代暴雨日数与强度为正距平,在21 世纪最初10年,暴雨日数显著减少,暴雨强度增加。三峡库区暴雨日数呈盆地和谷地少、山区多的空间分布,东南部是暴雨日数与持续性暴雨的多发带;暴雨强度东南部较高,西南部低。三峡库区夏季暴雨与洪涝的关系非常密切,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暴雨对洪涝的贡献最为明显。
  • 资源管理
  • 资源管理
    顾晓燕
    2011, 33(8): 1522-15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1995年-2009年数据,选取出口商品结构指数、劳伦斯指数、出口产品反应度、出口产品分散度、产业内贸易指数、出口市场匹配性指数、出口市场反应度、出口市场分散度,构建中国木质林产品出口贸易结构评价指标体系,用功效系数法和主成分分析法测算综合功效系数,分析结果表明,出口结构风险加大趋势明显,2009年出口贸易结构处于高度风险状态,进而从出口商品结构、出口市场结构、出口模式结构三方面提出了出口结构优化的对策。
  • 资源管理
    刘朝, 苏青福, 赵涛
    2011, 33(8): 1529-153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应对能源危机和环境压力,考虑我国广大荒漠化地区耕地少、日照充足和缺水的特征,如何选择生物柴油原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从微藻特性与荒漠化地区契合度、微藻生物柴油技术路线图、能耗与碳排放三个方面系统论述了微藻适宜作为荒漠化地区发展生物柴油原料的原因。得出结论:①微藻光合作用效率高、含油量大、占地少等特点适宜荒漠化地区培养;②微藻制备生物柴油各阶段技术已经成熟,延伸产业链增加副产品能有效地弥补成本损失;③利用生命周期理论,计算1t微藻生物柴油大致消耗1.77t标准煤,排放4.92tCO2,其中微藻生产阶段能耗最多,但该过程大致能吸收0.72tCO2,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因此,荒漠化地区发展微藻生物柴油是一种有效缓解能源危机和环境压力的解决途径。
  • 资源管理
    丁士军, 吴海涛, 周晶, 朱超
    2011, 33(8): 1537-154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供应的持续性是能源资源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农作物秸秆收获的季节性制约了其供应的持续性。本研究利用季节指数指标分析秸秆收获季节性,构建持续性系数指标评价供应持续性,并对持续性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①各地区秸秆收获季节性明显,全国22个省份全年一半以上的秸秆集中于9月、10月份,且地区间季节分布差异显著;②所有地区秸秆不能保证全年持续供应,且地区间供应持续性差异较大,安徽、湖南等南方粮食主产省份持续性较好,可以保证6~8个月充分供应,其余省份除少数月份供应充足外,剩下月份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供应缺口;③供应持续性与秸秆总量正相关,与季节指数和电力消费量负相关,而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农作制度和经济结构等非可控因素是决定供应持续性的深层次因素;④丰富的总量并不一定带来较好的持续性,因而不能仅靠总量标准评价秸秆资源质量。
  • 资源管理
    焦兵
    2011, 33(8): 1546-155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部地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然而西部经济的快速增长已经造成了碳排放量的大幅增加,严重影响了我国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为了有效地控制西部地区碳排放量的急速增加,我们必须全面分析引致西部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因素。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的视角出发,利用1991年-2009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与碳排放量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及其传导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自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碳排放量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且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后,这种关系更加显著。同时,检验还发现西部地区的消费升级和产业转型对碳排放量增加产生重要影响,其中三次产业间结构变动的影响系数达到16.4,二次产业内部采掘业和重工业比重上升的影响系数达到14.3,人均居住支出和人均交通支出的影响系数也分别达到5.6和6.5,而传统的人口规模、收入规模则对西部地区碳排放量的影响微弱,影响系数仅为0.73和0.86。因此在制定西部地区“十二五”节能减排战略时,需要更多的从消费升级和产业转型的视角出发。
  • 资源管理
    吴玉琴, 严茂超
    2011, 33(8): 1555-156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代谢研究是评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依据,而代谢效率是衡量城市代谢好坏的标准。本文从城市生态经济系统的观点出发,建立广州市系统动态模拟模型,运用stella软件模拟了广州城市2000年-2020年的生态环境变迁情况;并从整体环境功能角度,建立自然环境支持效率指标、资源生产服务效率指标和环境承载同化效率指标,作为评价广州市代谢效率的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广州市人均自然资源使用量呈现出下降趋势,城市固体废弃物却在增加;自然环境不仅面临人为的开发压力,而且也反映出其环境调节能力将持续降低;城市经济活动越来越依赖进口的货物和劳务,城市所能享有的生态服务区域已逐年减少,环境质量因污染而下降;城市代谢出现的线性模式不利于广州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未来广州城市发展要增加城市对自然环境的反馈控制,调整和改善目前的代谢机制,加强系统自组织能力的发挥。
  • 资源管理
    刘冠飞, 王媛, 杨会民
    2011, 33(8): 1563-156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瓦尔拉-卡塞尔模型,计算了2002年与2007年中国进出口贸易隐含碳量。结果表明:2002年与2007年中国出口贸易隐含碳量分别为3.64亿t和9.81亿t,进口贸易隐含碳量分别为1.28亿t和2.70亿t;加工贸易隐含碳量分别为0.48亿t和0.96亿t。2002年与2007中国进出口贸易隐含碳净输出量分别为2.84亿t和8.08亿t,分别占当年国内排放总量的29.8%和47.4%。同时本文对中国进出口贸易隐含碳在日本、欧盟、东盟三技术水平情景下分析后,发现碳减排空间巨大。中国应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能源结构的调整、生产技术与管理水平的提高,尽快的走上低碳经济之路;同时国际社会应敦促发达国家兑现其对国际社会的承诺,承担与其相匹配的减排责任,并积极推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等向发展中国家扩散及加大对发展中国家资金的支持力度,从而实现全球经济发展与碳减排的“双赢”,减缓全球气候变化。
  • 土地资源
  • 土地资源
    曹广忠, 刘涛
    2011, 33(8): 1570-157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放弃了Mills-Muth模型“就城市论城市”的视角,从区域的视角考察城市用地的规模决定。通过比较静态分析,考察市场化条件下的用地需求变化、各级政府对土地供给的博弈过程和区位约束对城市用地规模的影响,从城市土地供求关系的角度建立了区域视角下的转型期中国城市用地规模决定的一般化概念模型。基于中国626个城市的实证研究验证了概念模型的有效性,发现城市人口和产业规模的增长显著地提高了对城市土地的需求,第二、三产业的影响程度因城市发展阶段而异;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模式对城市用地规模的影响并不显著。中央政府的建设用地指标分配制度改变了城市的等级结构,却很难对城市用地扩张产生实质性约束;地方政府缺乏土地储备的激励,大量的开发区用地被迅速投入市场,造成了城市土地的粗放利用。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提高了土地供给成本,交通区位劣势降低了土地需求,限制了城市用地的无序扩张。与理论分析结果不同,宏观经济区位的劣势并未有效地限制城市用地规模,反而促进了城市政府低价甚至负地价出让土地,造成了大量土地的闲置和粗放利用。
  • 土地资源
    金晶, 许恒周
    2011, 33(8): 1578-158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地流转市场的发展,有利于市场机制配置土地资源,但由于土地生产、社会保障功能的双重作用,农地流转市场的发展必然会对农民养老保障方式选择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利用农户调查问卷,在测算农地市场发育程度的基础上,运用有序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农地流转市场发育对农民养老保障模式选择的影响程度。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影响农民养老保障模式选择的因素中,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家庭劳动力数量、是否有儿子、农地流转市场发育程度、农地流转类型等都有着显著影响,并且农地流转市场发育程度每提高一个单位,农民愿意选择社会养老保障方式的概率就增加38.2%;而性别、外出务工经历、子女数量、承包土地面积和对社会养老认知程度则对养老保障模式选择没有显著影响。在此基础上,得出相应的政策启示。
  • 土地资源
    陈露, 阚瑷珂, 马飞, 覃建雄
    2011, 33(8): 1584-159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Google Earth卫星地图,采集中喜马拉雅4条典型高山峡谷带遥感影像,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按山地垂直带的5级海拔指标和青藏高原土地种的4级坡度指标,分析研究区耕地和草地空间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海拔2200m以下无耕地,坡度影响强烈,海拔2500~3800m的宜农坡度带(<5°、5~15°),是耕地利用方式、程度和潜力的核心区域;②草地优势海拔为3800~4800m,坡度影响较弱,4个谷地在宜牧坡度带(<5°、5~15°、15~35°)的草地数量差异性小;③横向比较发现,吉隆谷地可利用土地最多,其次为朋曲谷地、波曲谷地、绒辖谷地,但受海拔和坡度限制,不宜农、牧坡度带也有不同程度的农业生产活动,极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研究结果具有代表性地反映了中喜马拉雅山区土地利用现状和结构,对探索区域资源-环境-社会发展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 土地资源
    李阳兵, 倪九派, 邵景安, 魏朝富
    2011, 33(8): 1591-159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地利用平衡问题的产生大多由经济发展的驱动所引起,而用地间的相互消、长形成最终的土地利用格局。本文采用历史统计、资料文献及未来经济发展设想等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近10年重庆土地利用的平衡格局及未来情景,结果表明:①重庆直辖10年间,主要土地利用格局体现为建设用地的快速增加和耕地资源的持续减少,且建设用地扩张带来的二、三产业产值和拉动固定资产的投资率较低。期间,土地利用平衡着重考虑盘活存量,少占耕地的集约“增效”途经,以及整理开源增加耕地或其它农用地的“减压”举措;②对比重庆未来土地需求与供给情景,2007年-2020年间,满足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适应性建设用地需求为16.87万hm2,而总共后备资源的适应性现实潜力,折算前也才仅有12.61万hm2,供需前缺口高达4.25万hm2,为此,必须探索“节流”与“开源”的新路子;③借助新的经济发展环境和政策导向,做好耕地流转集约“开源”置换建设占用耕地,跨县域甚至跨区域的农村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耕作层熟土剥离转换建设占用的支撑视角,可平衡重庆未来的土地利用情景,开辟增加耕地新渠道,统一城乡建设用地配置,确保建设占用和农业生产的用地需求。
  • 土地资源
    单福征, 钱光人, 於家, 赵军
    2011, 33(8): 1600-16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速发展的工业化进程加快了大城市郊区传统农业用地向工业及其他非农用地的转变,进而影响整个区域的碳源/碳汇和碳排放。基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1989年、2000年、2006年和2009年等四期土地利用数据,定量分析近20年来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及空间分异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土地利用变化与碳排放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① 张江高科技园区在工业化进程中,各种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及其相互转化程度非常剧烈,89.3%的农业用地萎缩,其中转变为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等为主导变化类型,占所有变化面积的27.98%和19.01%;② 区域工业用地扩张所带来的碳排放量显著增加,2009年碳排放量为82.018万t,而由于耕地等碳汇面积持续减少,碳吸收量仅为0.569万t,由此造成的碳赤字达906 km2,相当于园区面积的36.24倍,是整个浦东新区面积的1.72倍。
  • 土地资源
    董敦义, 潘春霞, 王斌, 杨艳刚, 张彪, 张灿强
    2011, 33(8): 1608-16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壤侵蚀造成的营养物质迁移是太湖流域水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全面认识太湖流域上游地区土壤侵蚀对流域水环境的威胁,为当地的林地经营部门的管理提供参考意见,本研究基于2007年的安吉县森林二类调查数据,采用土壤侵蚀模数与养分含量系数法,评估了安吉县林地土壤侵蚀量以及TN、TP、TK和有机质等4种养分流失量。结果表明:安吉县林地年土壤侵蚀量75.13万t,约合558.87 t/(km2·a);因土壤侵蚀每年约有657 t全氮、272.95 t全磷、7858 t全钾和1.51万t有机质的养分流失;从林地类型来看,竹林和经济林是林地土壤侵蚀及养分流失的主体(累计贡献率77%);而从地貌类型特征来看,90%的土壤侵蚀及养分流失来自丘陵和低山林地,76%的土壤侵蚀及养分流失来自斜坡和陡坡上的林地。
  • 资源信息
  • 资源信息
    戴声佩, 马中华, 王强, 张勃, 张亚宁, 邹悦
    2011, 33(8): 1613-162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1982年-2006年连续25a的GIMMS AVHRR NDVI植被覆盖指数,采用了最大化NDVI均值法、提取植被覆盖度法和一元线性回归趋势分析方法,对中国三北防护林工程区的四大建设区(风沙区,西北荒漠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和东北、华北平原区)连续25a的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①近25a来,研究区植被NDVI平均值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增速为0.007/10a,其中风沙区和东北、华北平原区植被增速最明显,而西北荒漠区植被呈微弱下降趋势;②四大建设区植被覆盖度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黄土高原沟壑区植被覆盖度上升最快,比1982年提高了9.66%;③在1982年-1991年、1992年-2001年、2002年-2006年三个时期内,大兴安岭中、南部,小兴安岭中部,长白山东北段,燕山,辽西低山丘陵区,阿尔泰山,天山,祁连山东段,西北荒漠区东部和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南部等地区的植被覆盖面积分别增加了47 2994 km2、45 1032 km2、43 5196 km2;而在相同的三个时期,大兴安岭两侧,呼伦贝尔高原西部,三江平原北部,科尔沁沙地南端,西北荒漠区南部和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北部等地区的植被覆盖面积分别减少了19 7717 km2、27 0192 km2、18 2690 km2
  • 资源信息
    匡文慧
    2011, 33(8): 1621-162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理结论的可靠性一直以来是地理学家关注的焦点问题。本研究建立了基于高分辨率遥感信息获取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数据和参考文献集成与再分析方法。以陕西省为例,通过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动态数据分析结果与研究区40篇参考文献分析结果进行相互验证,提炼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以及驱动机制的知识规律。结论表明,基于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数据的分析结果与参考文献集成分析的结果基本一致。1990年-2005年陕西省耕地总面积减少,耕地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林地和草地面积逐渐增加;建设用地快速增长。人口、经济、政策与城市化是该省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主要驱动因子。2000年以来实施“生态退耕”工程对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影响程度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