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专栏:世界资源研究
  • 专栏:世界资源研究
    程新, 高天明, 沈镭
    2011, 33(10): 1822-182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欧盟是世界资源的主要进口地区,年资源进口量均超10亿t,欧盟经济发展受资源约束严重。近年欧盟资源外交呈现了新的变化,2008年11月4日欧盟委员会发布了欧盟资源的总体原材料战略——《欧盟原材料倡议》,标志着欧盟资源政策的新走向。在对欧盟资源供需状况、资源政策走向分析的基础上,得到了欧盟战略资源稀缺,而中国等少数国家储量丰富;欧盟新能源技术发展快速,而中国刚刚起步。因此,中欧在战略性资源、农产品资源等具有较高的互补性,在化石和新能源技术方面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提出了驱动欧盟资源外交的5个主要力量,这些力量为欧盟资源外交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加强了谈判的力量,提供了安全的资源外交环境,并确保了欧盟资源的安全供应。根据中欧资源禀赋的差异,提出了重点资源合作领域:优先保障战略性资源,积极研发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开发和大力发展农产品资源贸易合作,并为中国资源外交提供了相应的对策。这些对中国应对资源危机、破解资源瓶颈,提升我国资源领域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保障国家资源安全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专栏:世界资源研究
    胡文俊, 黄河清, 杨建基
    2011, 33(10): 1830-183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尼罗河是非洲跨越国家最多的国际河流,流域涉及10个国家。尼罗河流域大部分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用水压力很大。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地区政治局势的逐渐缓和以及人口的快速增长,上、下游国家在尼罗河水资源利用上的竞争和矛盾冲突越来越激烈。在一些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的援助下,尼罗河流域国家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了流域管理合作的步伐,成立了尼罗河流域合作倡议组织,开展了流域对话及有关联合行动,并协商签署尼罗河流域合作框架协定。本文对尼罗河流域水资源状况、历史水分配、当前开发利用与利益冲突、流域管理合作的倡导及发展等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并讨论总结了有关经验和结论:①地区政治环境的改善对推动流域管理合作发挥了积极作用;②共同利益的增多为流域管理合作提供了重要的内部驱动力;③建立流域管理合作制度是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④第三方在流域管理合作发展中发挥重要影响及促进作用;⑤流域管理合作面临的挑战和难题需要创新的解决方案。这些经验和结论对国际河流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及流域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专栏:世界资源研究
    包安明, 方晖, 李均力, 杨辽
    2011, 33(10): 1839-184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亚洲中部高山地区湖泊是气候与环境变化的敏感指示器,湖泊面积与水位的变化客观地反映了该地区水资源的时空变化过程。充分认识高山地区湖泊变化的特征及驱动性因素,有利于正确评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湖泊变化的影响。本文针对高山地区缺乏观测资料的特点,利用遥感资料重建近期亚洲中部高山地区湖泊的水位及面积变化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水位和面积对湖泊变化描述的敏感程度,分别从湖泊类型、区域分布和影响因素讨论了近期亚洲中部高山地区湖泊的时空特征。水位可以更好地描述高山湖泊变化的时空过程,10月份是中亚高山地区湖泊相对稳定的时期。对于封闭性湖泊而言,近期青藏高原北部地区的湖泊扩张明显,而天山中部的湖泊水位微弱上升或保持不变,而阿尔泰山地区的湖泊处于萎缩的状态,湖泊的变化与降水及冰川分布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吞吐型湖泊的变化按有无水坝呈两种变化趋势,出水口建有水坝的外流湖水位下降明显,而自然状态下的外流湖水位相对稳定,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近年来过度向吞吐型湖泊引水与开发的趋势。
  • 专栏:世界资源研究
    程新, 高天明, 沈镭
    2011, 33(10): 1847-185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南半岛包括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等5国。本文概述了中南半岛的资源状况,具体分析了各国的优势矿产资源分布情况,并对其生产及发展状况、矿业投资环境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各国均在优化其矿业投资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设立了专门的矿业管理部门,颁布了相关矿业法律,并设立了许多矿业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分析认为中南半岛是我国矿业“走出去”较为理想的投资地区,并提出与中南半岛五国开展矿业合作的矿种选择,分布是:泰国的钾盐和锡矿,越南的铝土矿和铁矿,老挝的钾盐和铝土矿,缅甸的石油和有色金属,柬埔寨的石油、金矿和铝土矿。与中南半岛矿业合作,对缓解我国资源供需矛盾,维护我国资源、经济安全和促进次区域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专栏:世界资源研究
    成升魁, 刘爱民, 强文丽, 谢高地, 赵明洋
    2011, 33(10): 1855-186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巴西农业资源条件优越,大豆生产潜力大,目前是我国最主要的大豆进口国之一。基于我国农业资源的限制,大豆成为我国战略性资源之一,研究巴西大豆资源,对于保障我国大豆安全供给以及探讨我国对巴西大豆资源的利用潜力及途径具有重要意义。供应链为研究大豆资源及其流动过程提供了有效工具。巴西大豆供应链体系包括农资供给、生产、收购及仓储、压榨、国内运输及出口等6个环节,各环节在参与者以及不同区域的供应链体系存在明显差异。巴西大豆供应链存在的问题是长距离的低效运输引起的大豆成本的增加、跨国公司对巴西大豆资源的垄断以及大豆生产不断扩大引起的资源流动和生态环境问题。我国在巴西大豆资源开发投资要按照由“点”到“面”,再到“线”的方式参与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同时要实现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积极参与可持续大豆的发展,延长大豆资源的价值链,保证我国大豆资源供给安全。
  • 专栏:世界资源研究
    陈尔学, 黄克标, 李增元, 庞勇, 覃先林
    2011, 33(10): 1863-186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森林对维护区域生态环境及全球碳平衡、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森林地上生物量进行精确估测能够大大减小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不确定性。本文结合机载激光雷达、星载激光雷达和成像光学遥感等数据进行大湄公河次区域的森林地上生物量估测,生成连续的森林地上生物量图。结果表明:①基于星机地协同观测数据可以有效地估测森林地上生物量,模型总体平均误差为34t/hm2,相关系数为0.7;②估测结果与FAO FRA 2010报告以及其它报告公布的结果相比,一致性较好,平均差异为13.3%;③根据本文的遥感反演结果,大湄公河次区域森林生物量总量为62.72亿t,其中常绿阔叶林占71%,落叶阔叶林占10%,常绿针叶林占16%,混交林占3%;④从各国(地区)的生物量总量来看,缅甸森林地上生物量总量最大,占22%,其次是中国云南省、老挝、泰国、越南、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柬埔寨。
  • 水资源
  • 水资源
    刘高峰, 马剑锋, 佟金萍
    2011, 33(10): 1870-187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引入Laspeyres指数及其完全分解方法思想,构建万元GDP用水量的完全分解模型,从产业和地区两个层面对我国1997年至2009年万元GDP用水量的变动进行分解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997年-2009年,我国万元GDP用水量呈显著下降趋势,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是推动其大幅下降的两个重要因素;在产业层面,技术进步引发的各产业用水效率的提高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万元GDP用水量降低的累计贡献率分别为59.41%和40.59%,且第一产业贡献高于第二、三产业;在地区层面,各地区用水效率的提高对万元GDP用水量降低的累计贡献率达到98.67%,且东部贡献高于中、西部;而地区经济结构由于变动幅度小,使得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对用水效率提高的作用并不明显。可见,促进节水技术的改进和推广以提高产业和地区用水效率是进一步降低我国万元GDP用水量的重要途径。
  • 水资源
    李占玲, 徐宗学
    2011, 33(10): 1877-188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Pettitt方法对黑河流域10个气象站点1960年-2009年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资料进行突变分析。研究表明:①气温方面。除野牛沟站气温序列在1992年存在显著突变外,其余站点气温的突变年份均发生为1986年,突变后多年平均气温均比突变前有所增加,上游站点突变后增温幅度要大于中下游站点的增温幅度,突变前仅有拐子湖站气温呈现上升趋势,而突变后所有站点气温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②降水方面。近50年流域降水量上升或者下降变化幅度未达到显著的突变水平。根据Mann-Kendall单调变化趋势分析,托勒和野牛沟两个站点的降水序列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根据对年降水量累积距平曲线的分析,流域上游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80年代初为少雨期,80年代初至90年代末年降水量和多年平均降水量接近,90年代末至2009年进入多雨期;流域下游年降水量1960年-1981年为多雨期,1981年至20世纪90年代初为少雨期,90年代初至2000年左右又进入多雨期,2000以后进入少雨期。
  • 水资源
    唐润, 王海燕, 王慧敏
    2011, 33(10): 1883-188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资源短缺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有必要通过水市场来提高水资源配置的效益。拍卖是确定水权市场交易价格的一种有效机制,但由于水资源自身的特性,必须要由政府对水权拍卖市场进行一定的规制。比较了政府规制下竞拍者为风险中性型时的水权第一价格拍卖和第二价格拍卖出价策略及卖方收益,同时分析了竞拍者为风险规避型条件下的水权第一价格拍卖和第二价格拍卖的出价策略及卖方收益。两种情况的分析结果表明:水权拍卖者往往会在政府规制的前提下采用第一价格拍卖策略来提高自身的收益,同时会设定一个相对较高的拍卖保留价格,因此作为政府从提高整个水市场配置效率的角度还要对水权拍卖保留价格进行一定程度的规制。
  • 能源资源
  • 能源资源
    李淼, 史安娜
    2011, 33(10): 1890-189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工业经济的能源消费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研究城市工业经济能耗碳排放的特征和影响城市工业经济能耗碳排放的因素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本文以南京市为例,首先从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等指标分析了2000年-2009年南京市工业经济碳排放现状和特征,然后运用LMDI方法构建了南京市工业经济能耗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了2000年-2009年间产业规模、能源强度、能源结构和能源排放强度四个影响因素对南京市工业经济碳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产业规模效益是南京市工业经济碳排放增长的主要促进因素,能源强度效应是南京市工业经济碳排放增长的主要抑制因素,能源结构效应和能源排放强度效应对南京市工业能源结构效应没有明显变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减排的相关政策建议。
  • 能源资源
    董德坤, 谷树忠, 胡咏君, 王兴杰, 武红, 周洪
    2011, 33(10): 1897-190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济发展离不开能源消费,而能源消费引起了大量的碳排放,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对实施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统计年鉴数据,测算了河北省1980年-2009年能源消费引起的碳排放总量,并分能源类别测算了煤炭、石油、天然气三种一次能源的碳排放量,在此基础上做了其变化轨迹分析及与京津地区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从1980年-2009年,河北省碳排放总量及煤炭、石油、天然气引起的碳排放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碳排放主要来自于煤炭消费,与京、津两市相比,河北省自2000年后碳排放量增长迅速。之后,本文分别从近似关系和脱钩关系两个角度刻画了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近似关系主要表现在:1980年-2009年,河北省能源消费总量与碳排放总量的变动趋势近似;能源强度与碳排放强度的变动趋势近似。脱钩关系主要是基于脱钩理论及脱钩弹性指数给予了定量表达,即在1980年-2009年期间,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弹性指数类型、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弹性指数类型在同年份表现完全一致,且在大部分年份指向弱脱钩状态,脱钩程度受宏观经济形势、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经济发展模式、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而变动,未来一定时期内弱脱钩发展趋势可能仍将持续。本研究结果将对河北省制定碳减排和能源发展战略及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 能源资源
    聂华林, 张华, 周建鹏
    2011, 33(10): 1906-19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能源类企业是经济中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重要主体,如何减少这类企业的碳排放量是衡量政府碳税政策有效性的重要依据。本文通过构建一个代表性能源类企业的二氧化碳减排效应模型,分析在不同的碳税政策情形下,企业生产要素投入品相对价格的变化如何影响企业的生产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二氧化碳减排效应。分析表明:①企业的二氧化碳减排效应取决于具体碳税政策带来的替代效应、收入效应、碳税政策之间的“相互作用”效应以及生产要素投入品的需求弹性等因素;②从外部性理论来看,单独征税(或者提供补贴)能够带来较好的减排效应,是最好的碳税政策,但是本文的算例则证明:在当前环境税收体系不完善的条件下,采用征收碳税和提供补贴的复合碳税政策带来的减排效应最好,单独提供补贴的减排效应次之,单独征收碳税的减排效应不明显。基于以上分析结果,本文给出了相应的证明和解释,并提出了在当前环境税负条件下,政府选择减排效应最大化的碳税政策的具体建议。
  • 能源资源
    张立, 张思锋, 张一恒
    2011, 33(10): 1914-192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应用生态梯度风险评价方法,通过定性评价,初步确定了榆林煤炭开采区的主要风险源、风险受体和最大的生态效应,描述了风险源、风险受体、生态效应之间的递进传导关系。通过半定量评价,确定了榆林煤炭开采区最有可能遭受风险源影响的次级区域;发现了次级区域内风险源对最主要风险受体的生态效应发生最典型的特定次级区域。通过定量评价,验证了定性评价阶段确定的生态效应在特定次级区域发生的基本判断。表明,生态梯度风险评价方法对于评价范围较大,具有多种风险源、多个风险受体、多类型生态效应的煤炭开采区生态风险,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 能源资源
    卢晓庆, 赵国浩
    2011, 33(10): 1924-193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研究我国煤炭资源的特点及开采的概括,分析得出影响我国煤炭资源开采的主要因素,构建了具有应用价值的煤炭开采综合效益模型。运用DPSv7.5.5软件,结合焦作市位村矿相关数据,计算出各年份该矿的实际综合效益,并对影响煤炭资源开采回采率的要素对回采率的影响程度进行确定,得出相关要素的最优组合。为今后煤矿企业的科学开采提供参考。对于煤炭资源开采综合效益的提高,合理的要素投入组合的选择,实现煤炭资源开采综合效益最大化,其研究结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 土地资源
  • 土地资源
    揣小伟, 黄贤金, 赖力, 廖启林, 卢俊宇, 张梅, 郑泽庆
    2011, 33(10): 1932-193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地利用变化是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利用变化对单一生态系统的影响,如土壤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农地、草地生态系统等,本文以江苏省为研究区域,综合考虑了整个生态系统来探讨土地利用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文中涉及到的数据包括土地利用数据、土壤数据、植被数据。利用ArcGIS9.3分析1985到2005年江苏省土地利用变化,根据不同的方法,分别计算了江苏省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碳储量和植被碳储量,并分析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①江苏省陆地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为975.72Tg,其中土壤碳储量为922.03Tg,占有机碳总储量的94.5%,土壤平均碳密度为9.41 kg/m2,植被碳储量为53.69Tg,占有机碳总储量的5.5%,植被平均碳密度为1.791 kg/m2;②1985-2005年江苏省陆地生态系统有机碳储量共减少9.73Tg,其中土壤有机碳储量减少7.54Tg,植被有机碳储量减少2.19Tg,土地利用变化造成了有机碳的释放,释放量占江苏省陆地生态系统有机碳储量的1%;③建设占用耕地是引起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但总体而言,人类土地利用活动对江苏省陆地生态系统总碳储量平衡的扰动并不大;④应通过加强耕地保护、增加碳汇和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等方式来降低人为活动对自然碳过程的影响。
  • 土地资源
    李恒鹏, 徐昔保, 杨桂山
    2011, 33(10): 1940-194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250m的MODIS-NDVI月值数据,通过适当改进CASA模型和野外生物量采样调整最大光能利用率参数,结合1980S、2000年、2005年和2007年四期土地利用数据,模拟太湖流域2000年-2007年净初级生产力(NPP)时空变化。研究表明:太湖流域NPP从2000年的16.4TgC减少到2007年的14.2TgC,减少2.2TgC,相当于燃烧140×104t标准煤释放的CO2;空间分布上,流域内除长兴和德清NPP呈增长趋势外,其他县市NPP都呈减少趋势,主要集中在太湖流域北部与东部快速城市化扩展区域;城市化快速扩展是影响太湖流域NPP减少的主导因素,土地整理和油菜/小麦种植比例下降有助于增加流域NPP;退耕还林短期内降低了相应区域的NPP,但长期趋势有助于增加流域NPP,而渔业养殖发展和耕地复种指数下降减少流域NPP。
  • 土地资源
    吴群, 严思齐
    2011, 33(10): 1948-195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济增长是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但在既往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主要考察经济总量对耕地数量的影响,却未对GDP按三次产业进行划分。本文试图探寻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对耕地数量变化各自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是否存在着显著的地域差异。文章基于1999年-2008年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通过构建计量模型,考察了二三产业发展对耕地资源数量的影响及其地域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耕地数量的第二、第三产业弹性分别为-0.0108和-0.0470,第三产业GDP提高一个百分比引发的耕地消耗量约为第二产业GDP提高一个百分比引发的耕地消耗量的4.35倍;在全国所有省份,第三产业发展所引发的耕地消耗量均大于第二产业发展所引发的耕地消耗量;二三产业发展对耕地数量减少的贡献率存在着显著的地域差异,按贡献率的高低可将所有省份分为五组。
  • 土地资源
    江冲, 金建君, 李论
    2011, 33(10): 1955-196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耕地资源快速减少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耕地资源价值的认识不清。为完善土地补偿制度,提高人们的耕地保护意识,本文以浙江省温岭市为例,采用条件价值法对耕地保护的非市场价值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温岭市居民已认识到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的存在,城市居民对耕地保护非市场价值的认知较农村居民深刻;城、乡的平均支付意愿分别为500.18元(/ 户·a)和193.53元(/ 户·a),城市居民的平均支付意愿显著高于农村居民;2010年,温岭市耕地保护的非市场价值为16.75×108元,单位非市场价值为5.16×104元/hm2,可见,耕地资源的非市场价值是耕地资源经济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耕地功能的认知是影响城乡居民支付意愿的重要因素,因此,今后应加强对耕地保护及耕地资源非市场价值的宣传。
  • 气候资源
  • 气候资源
    Günter Fischer, Sun Laixiang, 潘婕, 汤绪, 田展, 杨续超
    2011, 33(10): 1962-196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气候变化将对我国的农业气候资源产生重要影响,评估其潜在影响可为制定未来农业区域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基于区域气候模式PRECIS在IPCC SRES A2和B2情景下21世纪末期(2071年-2100年)的气候预估数据,利用农业生态地带模型AEZ(Argo-ecological Zones)模拟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气候资源的可能影响。结果表明,在两种气候变化情景下,我国稳定≥10℃积温所反映的热量条件显著改善,由积温所反映出的种植制度也发生明显变化,各种植带界限明显北移。由于气温的升高,导致参考作物蒸散普遍增加。降水的增加使得西北地区干旱状况有所改善,生长期延长。我国东南部的中、南亚热带地区则由于降水过多而使得生长期有所缩短。
  • 气候资源
    房世波, 韩国军, 王玉兰
    2011, 33(10): 1969-197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主要讨论了青藏高原最近50年的气温、降水以及其它气候因子变化及对农牧业的影响。青藏高原气温呈上升趋势,平均最低气温的升高趋势大于平均最高气温的升高趋势。青藏高原降水量呈东南向西北地区逐渐递减的分布规律,降水量大都集中在夏季,主要降水量分布在东南部及雅鲁藏布江河谷农区及藏东农林区等,而整个青藏高原的西北部的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极其匮乏,降水量与高原的草场类型分布有很好的对应。近几十年来,高原东部和西南部都以增温、增湿为特点有利于牧草生产,而柴达木盆地西侧以及祁连山地区略有变干趋势对牧草生产不利。多年冻土呈现区域性退化状态,高原湿地也呈现退化趋势,气候变化对当地农牧业影响显著,冬季气温升高延长了小麦生长期,对小麦的生长有利,但同时病虫害越冬基数也增加,对农作物不利;荒漠化及气候不稳定因素的增加、异常天气增多等将导致对农牧业生产极为不利的影响。
  • 气候资源
    李祎君, 梁宏, 王培娟, 张佳华
    2011, 33(10): 1976-198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东北三省是我国春播玉米主产区。本文以东北三省72个气象台站1961年-2010年逐日气象数据和5个典型农业气象台站1981年-2010年春玉米发育期数据为基础,研究春玉米关键发育期与对应界限温度的关系,并分析了近50年来东北三省初霜日和品种布局的时空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初日和14℃初日分别与春玉米的播种期和出苗期关系密切,不同熟性品种差异不大;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6℃终日和10℃终日、初霜日分别较当地春玉米乳熟期和成熟期晚,推迟的天数以中熟品种最少、晚熟品种最多、中晚熟品种居中;近50年内,东北三省的初霜日呈现出逐渐推迟的趋势,推迟天数在几天至十几天之间;不同熟性春玉米的种植北界逐渐北移东扩,春玉米不可种植区逐渐缩小,晚熟品种的种植区逐渐扩大。
  • 气候资源
    初子莹, 于格, 於琍, 张军岩
    2011, 33(10): 1984-199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胶州湾地区7个气象站点逐日气温和降水观测资料以及MIROC3.2_hires-RegCM3模式输出结果分析了胶州湾地区1959年-2008年气候变化特征以及2011年-2030年该地区的气候预估结果。研究表明:①近50a,胶州湾地区年平均气温升高了1.65℃,线性增温率为0.33℃/10a,高于同期全国平均增温速率。季节平均气温的变化以冬季增温最为显著,夏季增温最小。但在1990年-2008年期间呈现增暖迅速特征,这一特点在20世纪90 年代之后尤为显著,增温率为0.9℃/10a,可能与人类活动导致的热岛效应有关;②胶州湾近50a的年平均降水量总体呈减少趋势,倾向率为-19mm/a,同期降水日数也呈减少趋势,但暴雨日数变化不大,降水分布趋于集中。近20a,胶州湾地区降水量呈增加趋势,线性倾向率为85mm/10a,高于全国平均水平;③模式预估结果表明,未来20a 胶州湾地区气温将进一步升高,增温速率为0.77℃/10a。降水量也有所增加,线性倾向率为49mm/10a。
  • 气候资源
    李进喜, 刘梅, 彭晓燕, 濮梅娟
    2011, 33(10): 1991-199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充分利用江苏省1961年-2007年高温资料,采用小波分析、气候倾向率等气候诊断方法,探讨了江苏省近50年高温的时空分布规律、气候变化趋势、周期性特征。结果表明:高温日数的地理分布呈东北-西南向逐渐递增,沿江苏南地区高温日明显高于东北部沿海地区;在年代际变化中,年高温日数明显的正距平期主要分布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初和2001年-2007年,其中60年代到70年代初是高温日数相对偏多的时段,特别是长江以南地区,南京距平值达到25~30天,负距平期主要出现于70年代中期、80年代初~90年代中后期,其中70年代中期、1981年、1986年和2000年为负距平较强的时期,距平值为-6天;气候趋势上,沿江苏南地区高温日数年际变化呈增加趋势,除沿江苏南,其它地区高温日数年际变化整体呈减少趋势,江苏地区每10a高温日数增加或减少约0.3天;在周期分布上,江苏10a以上的周期都相对比较稳定且具有全域性,从长周期分析沿江以北近几年高温日数处于偏少的周期内,而沿江苏南处于增多周期内。各区域存在不同时间尺度年高温日数气候突变点,江苏西北部发生在1968年,江苏东北部发生在1970年、1983年、1988年,江淮地区发生在1972年、1975年、1982年,沿江苏南发生在1971年、1977年、1983年和2002年。
  • 气候资源
    李明财, 任雨, 熊明明, 杨艳娟
    2011, 33(10): 1999-20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风能是可再生能源中发展最快的清洁能源,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近海地区由于风速较大,以及可利用面积大等优点,近海风电是未来风电发展中一种新的趋势,但海上气象要素直接观测困难,需要通过高分辨率数值模拟对其可利用性及开发潜力进行评估。本文利用MM5/Calmet模式模拟了天津沿海地区的较高分辨率(水平分辨率1km×1km、垂直分辨率10m)的风能资源分布状况,并结合实测数据对其模拟效果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该模式对天津沿海地区的年平均风速及风速的逐日变化趋势均具有良好的模拟能力,3个测风塔年平均风速的相对误差分别为7.11%、12.99%、6.14%,可为天津海上风能资源评估提供科学依据;利用风速大小年景分析得到天津沿海地区多年平均风能资源分布状况,发现天津近海海域年平均风速在(6.6~7.0)m/s,平均风功率密度超过340w/m2,且有效小时数长,风资源状况较好。
  • 气候资源
    李鹏, 田景奎
    2011, 33(10): 2005-20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风能丰富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沿海和“三北”地区,本文基于这些地区13个风电场全年共66 8572个测风样本得出了平原、山地和沿海三种地形不同地表状况下近地层风随高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虽然近地层风廓线形态多变,但风速随高度单调增加占绝大多数,可以用幂函数较好的拟合逐时风廓线;幂函数的指数即切变系数不仅受地表粗糙度影响,还受地形、风速大小以及热力层结影响,切变系数山区小,平原大,沿海比平原稍小;在我国北方地区,年平均切变系数有如下统计规律:山区草地为0.1以下,草原为0.15,同类地形随地表粗糙度增大而明显增大,大风段山区灌木比草地大30%。该结果可用于北方相似下垫面下的风能评估和风电场预可研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