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资源管理
  • 资源管理
    陆钟武, 王鹤鸣, 岳强
    2011, 33(1): 2-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资源消耗及废物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定量关系表达式——IGT方程和IeGTX方程出发,分别导出了资源脱钩指数和排放脱钩指数。根据脱钩指数值,将资源消耗及废物排放与GDP的脱钩程度分为3个等级:绝对脱钩、相对脱钩和未脱钩;在GDP增长和降低两种情况下,脱钩指数与脱钩程度的关系正好相反。由于资源脱钩指数和排放脱钩指数的数学结构相同,只需一个脱钩曲线图就可以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某年某种资源消耗或废物排放与GDP的脱钩情况。以中美两国2000年-2007年间的能源消耗和SO2排放为例,阐述了脱钩曲线图的使用方法。在此期间,中美两国的SO2排放脱钩指数略高于各自的能源脱钩指数;中国的能源脱钩指数和SO2排放脱钩指数均低于美国,主要原因是经济增长较快的发展中国家,相对于经济增长较慢的发达国家更难获得较高的脱钩指数。在比较各国间的脱钩程度时,应注意区别对待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
  • 资源管理
    谷树忠, 鲁金萍, 谢美娥, 张新华, 钟赛香
    2011, 33(1): 10-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欠发达资源富集区是指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但自然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是我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类型区。欠发达资源富集区,集经济落后性、社会复杂性、生态脆弱性、环境敏感性、资源富集性、致富迫切性等特点于一体,在中国经济区划、资源功能区划、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国土规划及主体功能区划中,均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分析发现,“资源诅咒”在部分欠发达资源富集区明显,已经严重影响到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建立“资源诅咒”预警系统,采取包括资源措施、生态措施、产业措施等在内的系列措施,有效规避“资源诅咒”是欠发达资源富集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 资源管理
    谷树忠, 姚予龙, 周洪
    2011, 33(1): 18-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资源诅咒系数计算出我国30个省区的经济发展与资源禀赋的偏离程度,并按照其大小将中国分为资源诅咒高危区、资源诅咒严重区、资源诅咒边缘区和无资源诅咒区。选择了4个省份作为不同资源诅咒类型区的代表,分析1990年-2007年期间资源诅咒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这4个代表区域的资源诅咒效应具有明显的差异性。通过对资源诅咒严重区和资源诅咒高危区的实证研究,认为我国资源诅咒现象产生的内外部动因主要是:短期行为导致资源开发的同时忽视了对脆弱的生态环境的保护;过于依赖资源禀赋,导致区域产业结构单一,经济畸形发展;投资环境较差,缺乏经济发展的外部动力;资源费(税)政策偏差,导致地区资源和经济利益双重流失。
  • 资源管理
    王亚菲
    2011, 33(1): 25-3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人口继续保持增长、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经济结构进入快速转型期,各省经济要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必然会对自然资源产生更大的需求、对生态环境造成更大的压力。因此,对各地区经济系统的资源投入与消耗进行分析,对认清各省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资源利用现状、调整可持续发展政策方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物质流核算框架下的物质投入核算方法,选取1990年-2008年数据,利用面板协整与误差修正模型对中国省级层面资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资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双向因果关系;化石能源消耗与人均GDP之间存在长期双向因果关系;矿物质消耗与人均GDP之间短期无因果关系;生物质消耗对人均GDP存在长期单向因果关系。并提出建议:短期内可采取控制矿物质消耗的政策;长期应采取化石能源的保护政策,大力开发生物质能源。
  • 资源管理
    王尔大, 赵玲
    2011, 33(1): 31-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外对资源价值评估方法的研究正向系统化方向发展,但由于受到时间、成本等约束条件的影响,不可能对资源价值逐一进行现场调查和评价,因此效益转移方法(Benefit Transfer Method)应运而生,成为目前国外自然资源价值评价领域关注的热点。通过建立效益转移数据库,应用目前国外最流行的基于Meta分析的函数效益转移方法,对我国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湿地、湖泊等在内的自然资源的价值进行评价。通过Meta函数效益转移的样本外有效性检验,平均效益转移误差为26.64%,转移值与“真实值”之间在统计上没有显著的差异。统计检验的结果表明,效益转移方法是一种有效的资源价值评价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我国自然资源开发与项目决策的有效参考,是对我国资源环境价值评价方法的有效补充和扩展。
  • 资源管理
    何伦志, 黄常锋
    2011, 33(1): 41-4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首先分析了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的不足,对其进行了四点改进:①在原模型基础上加入水和能源承载力;②为克服原模型中权重任意取值的不足,提出了基于优势资源牵引效应和劣势资源束缚效应原则下的相对综合承载力模型;③给出了新的承载状态划分标准;④进一步给出各状态下承载状态度标准。其次本文应用改进后的模型横向实证分析了2008年全国31个省及直辖市的可持续发展情况,以及从纵向上对新疆2000年-2007年的可持续发展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最后本文对改进后的模型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了更一般化的理论模型。
  • 资源管理
    郭建卿, 靳乐山
    2011, 33(1): 50-5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村居民是否具有环保意识和环保支付意愿,研究文献中并没有形成共识。本文使用意愿调查评价法,在西双版纳纳板河自然保护区选取300户农村居民,采用不同的支付方式对纳板河保护区周边居民的支付意愿进行了调查。研究表明,农村居民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有一定的认知,但从认知到行动尚有一定的差距。保护区居民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呈现出明显的“政府依赖型”特征。不同支付方式所揭示出的居民环保支付意愿存在很大差异。纳板河保护区居民更愿意以劳务的形式来为自己所享受的环境服务“买单”。以付费方式得出的总样本的平均支付意愿为46.88元/年,占户均收入的0.36%。以劳务的形式揭示的受访者的平均支付意愿为249.24元/年,占受访者户均年收入的1.94%,显著高于以付费方式表达的支付意愿。
  • 水资源
  • 水资源
    刘乐, 孙才志
    2011, 33(1): 56-6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经济学中的边际思想,运用全分解模型计算出1997年-2007年中国以及31个地区(台湾、香港和澳门除外)产业用水的规模边际、技术边际与结构边际,分析了中国产业用水边际效应的时空分异规律;通过构建产业用水增长质量指数,分析了中国产业用水增长质量的时间分异特征,运用Gini系数、Theil指数分析其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中国产业用水增长质量在总体和局部都呈现提升的态势,但提升速度存在明显差异,产业用水增长质量总体差异在逐年增大,在总体差异的组成中,东部、中部、西部地区间和东部地区内部差异贡献比例较大。导致中国产业用水增长质量指数存在差异的最重要因素是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为此,平衡经济发展,适当加大中西部地区水资源利用与管理投资力度,是全面提升产业用水增长质量,缩小地区差异的关键所在。
  • 水资源
    陈兴伟, 陈莹, 许有鹏
    2011, 33(1): 64-6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流域城镇化的水文效应分析对于流域管理十分重要。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太湖上游的西苕溪流域为研究区,借助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对流域降雨径流过程进行模拟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未来4种城镇化情景,在全流域以及子流域的空间尺度上,年和月的时间尺度上,模拟分析未来城镇化的长期水文效应。结果表明:①在年尺度上,全流域尺度分析表明,未来城镇化情景都将使径流深度增加,蒸发量减小,且随着城镇化比重的增加,二者的变化将更加明显。子流域尺度上,建设用地变化与年径流深度变化之间呈高度线性正相关,径流深度的变化对建设用地面积变化的敏感性高;②在月尺度上,各城镇化情景下大多数月份径流深度增加,且各月蒸发量主要表现出下降的趋势。本文采用水文模型与土地利用变化模型相耦合的方法定量评估未来城镇化对流域水文过程的长期影响,既为土地利用变化水文效应的分析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和参考,也为流域管理和规划人员提供了决策基础和方向。
  • 水资源
    李斌, 李九一, 李丽娟, 梁丽乔, 柳玉梅, 覃驭楚
    2011, 33(1): 70-7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洮儿河流域中上游为我国东北典型生态敏感地区,近几十年来由于受到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的综合影响,一系列生态问题开始凸显。为更好的进行水资源管理,迫切需要准确评估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本文基于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研究区及其周边气象站点的潜在蒸散发,采用非参数Mann-Kendall检验及滑动T检验识别径流、降水及潜在蒸散发的趋势及突变点。发现作为整个研究区控制站点,洮南站年径流具有明显上升趋势并以1985年为突变点,据此将研究时段划分为基准期及变化期。然后利用降水及潜在蒸散数据,基于6种Budyko公式评估气候变化对年径流影响,结果表明气候因素约占45%。研究结论证实了人类活动对流域水文过程的确具有显著影响,增进了对该区水文水资源的认识。
  • 水资源
    解建仓, 李树天, 孙博, 张建龙, 朱记伟
    2011, 33(1): 77-8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马莲河流域属于水资源极端贫乏的严重缺水区域,由于河流上游的苦咸水造成整个干流水质变差使其失去了利用价值,使该流域本就十分贫乏的水资源愈加紧缺。本文在分析和研究马莲河苦咸水来源和形成机理的基础上,提出苦咸水治理的合理方案。按照时代发展的顺序,从中新元古代时期开始至晚新生代时期结束,详细研究了马莲河上游环县一带的地质、地貌的变化过程。根据地质、地貌的调查结果,结合马莲河的水质监测结果分析,对马莲河苦咸水的来源机理进行研究。将马莲河流域的水资源利用思路由“充分利用”变为“保留利用”,提出了苦咸水治理的合理方案,即在上游各个河川支流和干流的主要河段上修建像淤地坝一样的拦蓄工程,以消耗苦咸水而尽量不使其进入中下游。分析表明在马莲河上游区域修建拦蓄设施可达到以下效果:①改善气候,有利于改善流域局部小气候;②保水效益;③促进区域生态环境良性循环;④遏制流域水土流失,改善水土流失现状;⑤防洪保护效益。通过对苦咸水治理的潜在效果分析,该方案的实施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 水资源
    董锁成, 李泽红
    2011, 33(1): 86-9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历史观测数据统计分析了1956年-2003年石羊河上游天然来水量与下游民勤绿洲来水量变化趋势,采用生产法计算了1950年-2006年武威绿洲农业水足迹,定量揭示了石羊河中游武威绿洲农业开发对区域水资源的真实占用及其对下游民勤绿洲来水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由于石羊河中游武威绿洲人类活动加剧,下游民勤绿洲来水量呈减少趋势;②中游武威绿洲农业水足迹呈快速上升趋势,粮食作物水足迹占最大比重;③中游武威绿洲农业水足迹与下游民勤绿洲来水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中游农业水足迹每提高1×108m3,下游来水量将减少0.2543×108m3;中游粮食作物水足迹每提高1×108m3,下游来水量将减少0.5021×108m3,中游武威绿洲农业开发是下游民勤绿洲来水量减少的最重要人文活动,粮食作物种植规模的扩大对下游来水量的影响很大;④通过控制农业生产规模,调整农业内部结构,降低单位农产品的虚拟水量,进而控制中游武威绿洲农业水足迹增长趋势是缓解下游民勤绿洲生态恶化的重要手段。
  • 水资源
    滕彦国, 王金生, 翟远征, 左锐
    2011, 33(1): 92-9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参与水循环过程的不同水体中D和18O组成的变化特征,是应用氢氧稳定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水循环机理的必要前提。对北京地区的大气降水、地表水(河、库)、地下水(包括泉水)中的D和18O组成作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平原区大气降水中的D和18O组成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是不同季节大气降水水汽来源的不同所致,即主要受控于季风气候,而区域气象条件只是次要影响因素;北京地区地表干流中δD和δ18O的均值介于大气降水和地下水的相应值之间,表明在维持有一定河川径流量方面,地下水的向河排泄在枯水期发挥着重要作用;各干流中D和18O组成存在明显的空间变化,且沿着各径流方向总体有增大的趋势;地下水中的D和18O组成也存在明显的空间变化,其中在浅层地下水中的特征反映出含水层所处的气候比较干燥的蒸发盆地的特点,而在垂向上自上而下由大到小的变化趋势则反映了全新世以来气温总体上逐渐变暖的气候变化特征;泉水与普通地下水在D和18O组成上的一致性,表明它们之间存在比较密切的水力联系。根据这些研究结果还进一步分析了研究区的区域水循环机理和不同水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转化机制。
  • 水资源
    何艳梅
    2011, 33(1): 98-10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世界上大部分国际河流和湖泊流域既存在跨国水资源利用和保护的国际合作,也存在现行和潜在的水争端,特别是雨量稀少和几个国家共同依赖单一的供水水源满足他们基本需要的地区,比如约旦河、幼发拉底河、恒河、印度河、尼罗河流域,这种争端的性质更为严重。国际水资源利用和保护争端的发生具有必然性,应当予以和平解决。和平解决国际水争端的方法主要有政治方法和法律方法两种。国际水争端适合通过政治方法解决,其中谈判与协商是首选方式,第三方介入的政治解决方法是弱方当事国和关系紧张当事国的合适选择;法律解决方法只能作为在政治方法不能解决国际水争端情况下的补充;强制性事实调查是最后的解决办法,由于涉及到国家主权,争端当事国对此方法会慎重考虑。
  • 水资源
    郝少英
    2011, 33(1): 106-1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国际河流上游国家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开发国际河流过程中会对下游国家产生重要影响。国家对位于其领土内的国际水资源享有主权是上游国家开发利用权最主要的法理基础,而以“有限领土主权”为核心的国家水权理论则强调上游国家在行使开发利用国际河流的主权时不得损害他国的主权,国际仲裁、判例进一步确认了上游国家开发利用国际水资源的权利和义务。因此依照国际水法,国际河流上游国家应公平合理地行使开发利用权,而多处于国际河流上游的我国在开发利用国际河流时也应得到启示,做到既满足自身需要,又兼顾他国利益,以实现国际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土地资源
  • 土地资源
    李秀彬, 谢花林
    2011, 33(1): 112-1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如何协调好城镇建设与地域生态系统的关系成为当前规划界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基于GIS技术,从水资源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灾害规避与防护和自然游憩等4个方面,构建了空间尺度上的生态用地重要性综合指数和区域关键性生态用地空间结构识别方法,并进行了京津冀地区的实例研究。结果表明,京津冀地区核心型生态用地的面积为5 4943.87 km2,占全区总面积的1/4,分布在西北部山区,主要是区域的河流水系、湿地、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区的核心区,是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生态用地。识别结果能较好地反映关键性生态用地维护区域水、生物、灾害防护和游憩安全的空间特征。该识别方法将有利于指导我国土地的生态管理,开展生态保育和生态建设,维护区域生态系统健康与安全。
  • 土地资源
    李艳, 骆东奇, 邱道持, 石永明, 张怡然
    2011, 33(1): 120-12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村宅基地建设既要保证生活、生产、生态三种宅基地基本效用的完整性,又要在符合国家节约集约用地政策的基础上与农村消费水平相匹配。因此,必须测算出效用最大化的农村宅基地用地标准,在满足农户宅基地需求的前提下保证节约集约用地。本文在农户建房预算支出约束条件下采用消费效用函数对农村宅基地用地标准进行了计算,同时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1366份农户调查问卷进行了分析,得出农户建设宅基地的偏好权系数和需求强度;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出满足宅基地效用最大化时的最佳户均宅基地面积为(166.91~190.82)m2/户,最佳人均农村宅基地面积为(42.79~49.56)m2/人,此用地标准值与农村宅基地利用现状存在较大差异。计算结果表明渝东北地区农村宅基地的集约利用理论潜力巨大,宅基地集约利用潜力的挖掘具有极强可行性,应扎实推进宅基地内部挖潜,着力探索农村宅基地集约利用新机制。
  • 土地资源
    曹雪, 李红旮, 李满春, 龙爱华, 罗平
    2011, 33(1): 127-13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改进传统CA模型在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模拟方面存在缺陷和不足的角度出发,结合Markov模型的总量预测优势以及CA模型的空间演化优势,提出基于Logistic回归的元胞适应度计算方法等,以此构建开发出扩展CA模型,并基于2000年、2008年ETM影像以及相关辅助数据对深圳市2000年-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①耕地和建设用地是深圳市变化最为显著的土地利用类型,建设用地增加的主要来源是耕地和园地,其次是未利用地;②深圳市未来土地利用方式仍将以建设用地快速扩张为主,若继续目前的发展趋势,未来耕地保护压力巨大;③经检验,扩展CA模型模拟精度达到83.74%,能够满足反映区域土地利用变化趋势的需要,可以为地方政府在制定土地政策时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依据。
  • 土地资源
    姜广辉, 李乐, 曲衍波, 宋伟, 张凤荣
    2011, 33(1): 134-14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简称“挂钩”)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有效手段之一,该项工作应从城乡互动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农村居民点整理可补充有效耕地面积和新增城镇建设用地的耕地需求量两方面因素而开展。本文以北京市平谷区为例,基于经济社会限制性和耕地自然适宜性的评价与分析,利用综合修正法估算了北京市平谷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现实潜力;然后通过建立挂钩能力指数模型,分析了城镇建设用地新增需求与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之间的关系,并将平谷划分为三类挂钩区,进而提出相应的挂钩整理与运作模式、资金保障措施以及补偿安置方式。研究结果体现了区域间的共性与差异,符合当地实际,对保障挂钩政策的落实和指导挂钩项目区的选取具有一定的借鉴。
  • 土地资源
    董满宇, 江源, 任斐鹏, 王博, 熊兴
    2011, 33(1): 143-15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1990年、2000年和2009年3期Landsat TM/ETM影像的土地利用分类结果,综合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工具、变化指数对比分析等技术和方法,对东江流域1990年-2009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区域差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1990年以来,东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表现为城市化过程显著、非城镇用地结构变化明显,以及林地和灌草地大为减少的总体特征;②流域的上游、中游、下游三个区域在1990年-2000年和2000年-2009年两个时段,城镇用地增加量表现出相同的空间分异特征,而年增长率却表现出不同的空间分异特征,其中非城镇用地的转化在3个区域差异明显,自然植被退缩的程度表现为下游>上游>中游;③东江流域2000年-2009年时段的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之1990年-2000年时段整体上有所缓和,但在程度上仍具有区域差异性,显示出土地利用程度进一步向高度集约化发展;④人口增加、经济增长、区域发展政策的变化叠加在区域自然差异之上是东江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及区域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
  • 土地资源
    韩璐, 谢俊奇
    2011, 33(1): 153-15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土地利用效益作为土地资源利用水平的有效度量标准,其分析对于提高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分析水平可以通过改进计算模型的方法来实现。本文探讨将小波神经网络这一改进的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在土地利用效益分析中进行研究。以兰州市为研究区,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3个方面建立了土地利用效益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小波神经网络模型对兰州市土地利用效益进行评价,并与熵值法、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小波神经网络的效率性与精确性更高,效果更好,具有较好的适用价值。这为土地利用效益的方法研究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思路;同时,也为兰州市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 能源与资源
  • 能源与资源
    黄园淅, 李江苏, 杨波, 张雷
    2011, 33(1): 158-16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进入石油时代以来,世界各国经济便开始受到油价波动的巨大挑战。本文的研究表明:1965年-2000年期间,国际油价的波动始终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而主导这一时期油价波动的是发达国家与石油输出组织国家。发生于1973年的中东十月战争、1979年的伊朗革命和1990年的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正是引发这一时期原油价格大幅上升的三次关键事件。进入21世纪后,国际油价变动开始从政治主导指向转变为经济主导指向,传统的出口与进口二元国际市场结构也被石油出口国、老牌与新兴石油进口国的“三足鼎立”格局所取代,从而引发了一场新的市场利益博弈。1965年-2000年期间,全球石油消费需求增长的近70%来自老牌石油进口国。然而自2001年以来,全球石油消费需求增长的95%则自新兴石油进口国。与此同时,老牌石油进口国需求下降国家数量也从2003年不足10个上升至2008年的17个。随着国际石油市场博弈程度和全球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投机行为最终占据了油价机制的主导地位。其结果造成现行油价高出正常油价1~2倍以上,标志着国际油价进入了高风险期。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石油输出国、老牌与新兴石油进口国的市场格局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投机成分主导下的风险机制将使世界油价继续处在一个高风险阶段。所不同者,经历了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后,石油市场的消费格局将发生相应变化。此种情况下,国际油价很可能呈现一个相对稳定状态。据此得出的判断是:未来国际油价有可能保持在100美元/桶的范围(按2008年价格计算),其价格变幅大体保持在(80~120)美元/桶之间。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新兴石油进口国,中国应认真对待这一种变化。
  • 能源与资源
    陈兴鹏, 杨福霞, 杨冕
    2011, 33(1): 163-16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能源效率以其在优化能源-经济-环境系统中的重要作用,被学者们称为“第五类能源”。本文采用基于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广义脉冲响应函数分析方法,考察能源相对价格、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以及科技进步四个因素在时序维度上对我国能源效率影响的动态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在整个冲击响应期内,能源相对价格的提升与科技进步对我国能源效率的改进具有促进作用,而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的变动则在不同程度上阻碍着我国能源效率的提高,且以上四个因素均具有持续性特征。其次,能源相对价格、科技进步、能源结构三个因素较为显著,而产业结构的影响相对较弱。基于上述研究结论,从完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优化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加大节能科技投入等方面,探讨了提高我国能源效率的实现途径。
  • 能源与资源
    高铁梅, 刘畅
    2011, 33(1): 169-17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电力消费需求快速下降,而宏观经济却保持正增长,这一现象使人们怀疑数据的真实性。本文使用景气分析方法建立了电力行业景气指数,分析了2000年以来电力行业的周期波动特征,并使用月度数据建立了误差修正模型,研究了影响电力行业波动的长期经济因素和短期动态调整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电力行业景气与宏观经济波动具有一致的变化趋势,但波动幅度不同;工业经济增长、高耗电行业结构、库存及电力需求之间存在稳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工业经济增长和经济结构重型化是影响电力需求的最重要因素,库存与电力需求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从金融危机时期电力行业波动的谷底来看,工业经济下滑和高耗电行业结构变化是电力行业周期波动出现深谷的主要原因,特别地,由于市场需求变化引起的库存调整能够导致电力需求更剧烈的波动;无论是长期还是短期,电价对电力需求的影响都不显著。
  • 能源与资源
    曹洁, 董旭光, 郭海涛, 刘焕彬, 马传成, 石振彬
    2011, 33(1): 178-18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目前国内外广泛应用的中尺度数值模式系统MM5以及CALMET气象风场模块结合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选取近年来沿海年平均风速变化的平均年-2008年作为模拟年,结合模拟年地面和高空气象观测资料,对山东省近海风能资源进行动力降尺度模拟研究,得到不同高度1km×1km的风能资源分布状况。结合山东沿海岸及海岛自动气象站同期测风记录,对比分析了10m高度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际观测结果的相对误差。利用ARCGIS分析软件得到山东省近海范围内70m高度风能资源储量。结果表明:动力降尺度方法可用于较高分辨率的风能资源数值模拟,可作为区域风能资源评价分析的有效手段。
  • 能源与资源
    贺志明, 刘熙明, 聂秋生, 吴琼
    2011, 33(1): 184-19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鄱阳湖区4座测风塔历时1年逐10分钟梯度观测的资料基础上,统计分析了该地区平均风特征和风能资源参数。.结果表明:鄱阳湖区风速随着高度升高而增加较为缓慢,风切变指数较平原地区明显偏小,在湖区北部的狭长地带,狭管效应对风速的增强作用较为明显;受地形的影响,鄱阳湖北部狭管内风廓线分布高度一致,狭管内外明显不同;鄱阳湖区地势低洼的地方湍流强度高于地势较高的地方的湍流强度,山脊处湍流强度随高度变化不明显,在狭管内,湍流强度较狭管外开阔湖面小;鄱阳湖区风场各高度层Weibull尺度因子 值在4.92~7.49之间,各高度层Weibull形状参数 值在1.49~1.84之间。观测塔位于山脊上的长岭的层形状参数和射山的尺度因子值随高度的变化趋势不同于另外两个测风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