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气候资源
  • 气候资源
    程兴宏, 何晓凤, 周荣卫, 朱蓉
    2010, 32(8): 1434-144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我国近海风能资源分布状况,本文运用数值模拟手段对中国近海风况进行了高分辨率的研究:①运用中国气象局开发的风能资源数值模拟评估系统(Wind Energy Resource Assessment System, WERAS)中的MM5/Calmet模式对沿海2009年1月-5月逐日模拟计算,并将模拟结果与测风塔资料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月平均风速、逐时风速和风向以及风能参数的分布形态与观测资料均比较吻合,因此认为该模式系统可以用来对我国沿海风能资源进行可靠的数值模拟评估;②运用WERAS对我国沿海20年(1986年-2005年)平均风资源进行1km×1km分辨率的计算,结果显示:我国沿海风能资源非常丰富,沿海各省70m高度的陆上多年平均风功率密度基本在(200~400) W/m2,附近海域的多年平均风功率密度约在(300~800) W/m2之间;福建省的风能资源特别丰富,其次是辽宁省、浙江省和广东省,然后是山东省、河北省、天津市和上海市,最后是江苏省、海南省和广西省;③进一步分析了我国沿海离岸风速变化:辽东半岛东部海域、渤海湾、江苏南部到浙江北部沿海、广州雷州半岛东部海域的风速在离岸后70~85km处不再变化,广西和海南近海风速在离岸后30~40km处基本稳定,其余近海海域风速稳定线基本在离岸50km处。
  • 气候资源
    陈少勇, 董安祥, 邢晓宾, 张康林
    2010, 32(8): 1444-145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中国西北地区28个测站1961年-2003年1月-12月太阳总辐射资料,采用趋势分析、Mann-Kendall分析、相关分析、对比分析等方法,分析了43年来西北地区太阳总辐射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①西北地区太阳总辐射在(4300~7000)MJ/(m2·a)之间,从东南和西北向中部增加,高值区在青海高原。冬季总辐射最少,夏季最多,春季多于秋季;区域内总辐射表现出“愈多愈稳”的分布特征;②西北地区年总辐射以92.07 MJ/(m2·10a)的速率递减,1973年是突变点,北疆和西北地区东部的减少率最大,减少中心在吐鲁番和西宁;总辐射年、季变化相似,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偏多,80年代达到最小值,90年代以后有所增加但仍以偏少为主,这与全球的变化趋势一致;③青海高原的太阳总辐射呈双峰型分布,其余大多数地方为单峰型;④通过分析发现云量、相对湿度、降水等影响总辐射的地理分布,间接证明大气气溶胶含量的增加可能是总辐射下降的原因。
  • 气候资源
    边巴次仁, 兰小中, 旺 杰, 卓 嘎
    2010, 32(8): 1452-146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用西藏色季拉山2007年藏药材的野外调查资料以及自动气象站观测的气象数据,探讨了濒危藏药材的基本分布状况及其生长的区域气候特征。研究表明:从藏药材的分布来看,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藏药材的植株高度、盖度以及多度都呈现基本下降的趋势,药材属性与山体坡向的关系随着药材种类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从药材生长区域的总体气候特征来看,山顶降水量、相对湿度基本大于西坡和东坡,东坡基本大于西坡;山顶平均气温、地面温度低于西坡和东坡,东坡高于西坡;山顶风速基本大于西坡和东坡,西坡大于东坡;西坡以东风为主,山顶以南风为主,东坡以静风为主;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降水量逐渐减少,相对湿度、风速增加,温度降低;静风(东风)频率减小(增加);南风、SSW风频率随着季节不同而增加或者减小;东坡、西坡的温度(风速)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增大),东坡、西坡的降水量、相对湿度、风频率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呈现基本相反的变化。
  • 气候资源
    艾力·买买提明, 何清, 金莉莉, 李帅, 李振杰, 杨兴华
    2010, 32(8): 1462-147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塔中站:83°40'E,39°01'N)2007年1月-12月紫外辐射和总辐射的观测资料,分析了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太阳紫外辐射的气候学特征。结果表明:①本地区太阳紫外辐射年总量为305.64MJ/(m2·a)。年平均日总量为0.84MJ/m2,大于黑河、太湖和青藏高原地区。紫外辐射年平均值在总辐射年平均值中所占比例为4.99%,小于太湖和北京,大于黑河地区和五道梁,月平均日总量7月最大;②其日变化,晴天呈现出标准的倒“U”型,即早晚小、中午大,正午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③紫外辐射受云量、降水和沙尘的影响很大;④紫外辐射在总辐射中所占比例有明显的年、季节和日变化,其年变化分为三个明显不同的阶段,夏季大,冬季小。青藏高原地区春夏大,冬季小,北京地区和黑河地区相近,分别是冬季大,夏季小和冬季大,春夏小。
  • 气候资源
    才奎志, 韩江文, 蒋大凯, 王 冀
    2010, 32(8): 1471-147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营口、沈阳新一代多普勒雷达产品,分析了2004年-2007年3次东北南部强降雪天气过程。研究发现东北南部强降雪天气在基本反射率产品上18dBZ以上回波面积一般大于5000km2,1h降雪量与降雪回波呈正相关。雨雪交界处回波强度有较大梯度。强降雪回波强度一般在30dBZ以下,回波强度在40dBZ以上时,以液态降水粒子或处于融化状态的固态降水粒子为主。根据雷达回波强度及梯度,结合探空和地面温度可以判断降水性质和雨雪分界,具有一定预报意义。强降雪过程开始阶段零速度线较清晰,呈“S”型,为暖平流风场结构;发展成熟阶段暖平流与大尺度辐合风场叠加形成复合风场结构,预示降水回波将达到最强。风廓线产品中低空水汽输送对降水强度的变化有很直观的指示意义。强降雪过程中回波顶高度低,起伏不大,比较平整,面积略小于回波强度产品面积;垂直液态水含量产品对于降雪明显低估,其面积比回波面积小得多。
  • 气候资源
    任菊章, 张万诚, 郑建萌, 朱红梅
    2010, 32(8): 1478-148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1959年-2008年云南降水和NCEP/NCAR资料,分析纵向岭谷区北部“春汛”降水典型站点福贡、贡山的气候特征,表明“春汛” 降水过程具有雨量多、强度大的特征。“春汛”期间的降水远大于主汛期的降水,3月降水占年降水百分率最大,并且2月、3月的降水比前一个月突增一倍左右,大雨暴雨以上日降水频次远大于主汛期,近50年来“春汛”降水变化趋势基本不明显,在年际尺度上具有很强的年际震荡,以8年周期较为明显。在年代际尺度上,16年周期较为显著。合成分析和相关分析得出:形成“春汛”的主要原因是2月-4月对流层低层逐渐增强的南支西风受到南北向地形的阻挡和抬升,在纵向岭谷区北部产生降水。南支西风、南支槽是造成纵向岭谷区北部“春汛”降水的天气系统。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是“春汛”降水的水汽源地。2005年2月异常强盛的南支西风和3月活跃的南支槽是造成“春汛”降水异常偏多的原因,这可为预报员提供参考。
  • 气候资源
    胡宏昌, 刘光生, 任东兴, 孙向阳, 王根绪
    2010, 32(8): 1486-149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气候要素序列的变化主要包括趋势变化、随机变化和周期变化,因此本文采用M-K趋势分析、R/S分析及小波分析研究长江黄河源区近45年(1961年-2007年)气候变化特征。经M-K检验和R/S分析,表明近45年长江黄河源区气温显著升高,增幅明显高于青藏高原平均值,其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更为显著,降水变化不一致,总体呈现增加的趋势;气候变暖存在非对称变化现象,长江源区年平均最高气温和极端最高气温变化明显,而黄河源区正好相反,年平均最低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变化显著;各项气候要素变化长期相关性特征均表现为持续性,过去总体升温的趋势预示未来气温总体趋势仍将继续上升,降水变化趋势与过去一致;小波分析结果表明,长江黄河源区各个站点的年降水量和年均气温的变化周期及相位都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基本上都存27~28年、16~21年、7~11年、3~5年等时间尺度的周期。
  • 气候资源
    潘永地
    2010, 32(8): 1493-149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日照时间计算模型的原理分析,发现该模型具有系统误差,误差产生的原因在于模型中忽略了气象站的日照百分率是基于天文可照时间计算这一事实。文中利用平原、丘陵、山区的实际资料对模型进行了试验分析,探讨了其系统误差的变化规律。针对原模型误差的产生原因,提出了去除系统误差的日照时间计算修正模型。从公式解释和实际资料两方面对修正模型进行了系统误差和非系统误差的分析,证明修正模型消除了系统误差,使总体误差大大减小,其总的误差仅由天空状况不一致及DEM分辨率导致的误差引起,误差大小与测站到计算点的距离及天气系统有关。在对实际资料计算结果的分析后,指出在目前的气象站点密度配置条件下用修正模型计算日照时间能够满足实际业务及服务的需要。
  • 水资源
  • 水资源
    黄 强, 黄文政, 刘 招, 吴成国, 张洪波, 张永永
    2010, 32(8): 1499-15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结合陕西省内南水北调工程,针对规划水平年2020年和2030年,从仅有当地供水系统供水和南水北调供水系统供水两个方面,以缺水率和缺水指数为评估指标进行研究。对南水北调供水系统,分别考虑建立当仅有三河口水库单独供水、黄金峡水库和三河口水库联合供水两种方案,当采用黄金峡水库和三河口水库联合供水时,以南水北调可调水量限制条件分情景一:可调水量10亿m3;情景二:可调水量15.5亿m3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当仅有当地供水系统供水时,受水区内水资源供需紧张;当以南水北调供水系统仅考虑三河口水库供水时,受水区内缺水状况依然存在,当以可调水量10亿m3黄金峡水库和三河口水库联合供水时,年缺水指数由2020年的3.17增加到2030年的8.18,水资源供需状况依然紧张,以可调水量15.5亿m3供水时年缺水指数由2020年的0.82增加到2030年的3.31,较情景一年缺水指数已有改善。可见, 以可调水量15.5亿m3供水时, 2020年基本可以满足需水要求,但2030年后供需矛盾仍然突出,必须安排新的水源以满足后期增加的水资源需求。
  • 水资源
    黎 洁, 李树茁
    2010, 32(8): 1505-15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微观态度和认知的角度研究西部水源地农村居民的不同类型及其生态补偿的接受意愿。论文首先分析了西安周至县水源地生态补偿的现状,再依据西安交通大学农户生计与环境课题组2008年4月在西安周至县王家河乡的入户调查数据,分析了当地农村居民对退耕还林和建立自然保护区后的收入变化认知,以及对林业政策和参与森林资源管理的态度等,并将农民对林业政策的态度、收入变化认知与生态补偿接受意愿等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当地存在着对林业政策持有不同态度、退耕还林和建立保护区后家庭收入变化、非农收入比例、生态补偿的接受意愿等方面有着显著差异的五种类型农村居民,并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应关注不同类型农民的生态补偿接受意愿差异性等。
  • 水资源
    陈晓光, 戴升, 李林, 刘彩虹, 申红艳, 王振宇
    2010, 32(8): 1513-15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气候变化与波动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位于黄河上游的龙羊峡水库流量变化与气候条件的响应关系,发现气温、降水及蒸发的波动变化对水库流量有很大影响,依此关系建立了流量预估模型;并根据气候模式输出数据经降尺度处理生成的未来气候情景,对未来不同排放情景下龙羊峡水库流量进行了预估。结果表明:未来两个时期(2010s、2020s)龙羊峡平均流量均较基准期(1988年-2008年)增加,但在不同气候变化情景下,流量变化有明显的差异,其中A2情景下平均流量分别增加6.3%(2010s)和6.1%(2020s),B2情景下增加20.0%(2010s)和10.7%(2020s),据此,未来气候变化对龙羊峡灌区的可能影响将利大于弊,但仍具有较大不确定性。
  • 水资源
    董 婕, 延军平, 张华丽
    2010, 32(8): 1520-152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西安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使得城市用水量和用水部门结构也在随之发生着相应的变化,水资源供需矛盾日趋突出,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根据西安市1978年-2007年城市用水和城市化有关数据资料,应用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西安城市化程度,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城市化程度对城市用水量影响的关系模型,并对城市化主要指标和城市用水部门结构进行曲线拟合,探究西安城市化主要指标对城市用水部门结构的影响,为促进西安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研究表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西安城市用水量呈波动增加趋势,但增长速度逐渐降低。城市用水部门结构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城市生活用水量随人口城市化率的变化呈现单调上升的特征;生产用水量随GDP的变化呈倒“U”型线走势,符合库兹涅茨曲线规律。
  • 水资源
    李 志, 刘文兆, 郑粉莉
    2010, 32(8): 1527-153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极端降水事件是导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分析其变化趋势可为该区的生态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选取泾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基于Mann-Kendall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1965年-2005年极端降水事件的降水量、降水天数、降水强度和严重干旱次数等的变化趋势、突变、年代际变化和振荡周期等。结果表明,泾河流域极端降水事件的整体变化趋势不显著,但其发生频率和强度等都可能呈上升趋势,且存在空间差异,流域中下游呈上升趋势而流域西南部和北部呈下降趋势。各指标均呈波动变化,但基本都在1985年以后呈上升趋势,且在2000年左右发生多次上升突变;波动周期为2~3 a,7~8 a,13 a和17 a。尽管变化趋势不显著,但极端降水事件的各指标都趋于升高,表明未来极端降水事件可能对泾河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造成更加严重的威胁。
  • 土地资源
  • 土地资源
    侯立军, 刘 敏, 欧冬妮, 许世远
    2010, 32(8): 1533-153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研究长江三角洲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过程中土地覆被的类型,动态变化过程和环境效应等方面,发现整个长江三角洲城市建城区面积在13年间净增了1500 km2。其中,上海、苏锡常地区、杭州等中心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最大,城市化进程最为迅速。长江三角洲耕地流失严重,平均年耕地递减率达0.55%,约为同期全国平均值的2倍。近60年来,长江三角洲地区耕地递减率变化总体上呈明显的波动减少趋势,经历了由缓慢减少→迅速减少→缓慢减少→急剧减少的变化过程。城镇扩展、交通道路建设以及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是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长江三角洲地区河网水系缩减迅速,主要表现在湖泊的湮废与河流的填塞两方面。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同水网体系消失紧密相关,同时它也深刻地影响着河流、湖泊水质、城市土壤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与城市气候。
  • 土地资源
    刘新平, 吕 晓
    2010, 32(8): 1538-154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经济社会发展落后,作为典型的农牧区,其农用地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耦合关系。在明晰农用地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内涵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度评价模型对塔里木河流域农用地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发展进行了评价分析。研究发现:1997年-2006年,塔里木河流域农用地生态子系统与经济社会子系统综合指数均呈上升趋势,但二者演化速度差异较大,反映出流域农用地生态经济系统内部胁迫—约束机制加强;通过耦合度的发展演变得知流域农用地生态经济系统在1997年-2001年、2002年-2004年、2005年-2006年三个时间段分别处于过度开发型、强烈开发型与协调型状态,耦合态势逐步好转,经历了由不协调到协调的过程。
  • 土地资源
    刘 瑞, 朱道林
    2010, 32(8): 1544-155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变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土地利用转移矩阵为基础,构建了土地利用净变化量、交换变化量、总变化量的计算方法,并计算了随机状态下各地类间相互转换的理论频数,通过实际转换量与理论转换量进行对比,构建判断土地利用转换规则的方法,从而能够更加清晰地判断土地利用变化的系统过程。应用上述方法对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临邑县耕地总变化量最大,其次是园林地和未利用地,最后是建设用地和其他土地,其中耕地几乎全部都是交换变化,而未利用地则相反,园林地和其他土地以交换变化为主,建设用地以净变化为主;从新增的角度来说,未利用地转化为其他土地最具有转换优势,其次是未利用地转换为园林地;从流失的去向看,其他土地转换为园林地最具转换优势,其次是耕地转换为园林地。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获取各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信息,更清晰地辨别土地利用类型间的转换规则,能够为土地利用空间分析和建模提供更有用的信息。
  • 土地资源
    杜云艳, 苏奋振, 孙晓宇, 薛振山, 杨晓梅, 张丹丹
    2010, 32(8): 1551-155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和数字地形分析方法,以地处海陆交接部位、具有优越地理区位和自然环境优势的大亚湾海岸带为研究区,利用我国1980年-1986年海岸带调查数据和2004年的908遥感调查数据对研究区的土地利用时空分异规律,及其与地貌因子的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大亚湾近岸陆域和潮间带滩涂的开发利用变化受到高程、坡度和地貌成因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高程和坡度对海湾近岸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较大,尤其是对农业用地,而地貌成因对其影响相对较小;②大亚湾近岸0~30m高程范围内,各种海湾开发利用类型变化最为显著;③大亚湾近岸农用地变化受坡度、高程影响较大,相关系数达到了0.8438和0.6857;林草地变化受地貌成因的影响较大,其相关系数为0.9344;水域变化受坡度的影响相对较大,相关性系数为0.4573。
  • 土地资源
    刘法威
    2010, 32(8): 1558-156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阶段,协调好经济增长和违法用地的矛盾是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通过运用Granger因果检验方法,利用1999年-2007年间的省际面板数据验证了经济增长与违法用地之间的因果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在滞后1期,经济发展与违法用地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在滞后2期,经济发展与违法用地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具体而言:在经济增长的初级和中级阶段,经济增长是违法用地的诱因;在经济增长的高级阶段,经济增长与违法用地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这是由于一方面经济增长不再依靠土地要素投入的增加,另一方面违法用地的大面积蔓延反倒会对经济发展质量产生不利影响。这一研究的政策启示是,目前以及今后一段时间内,土地违法现象仍然会存在。既要充分利用违法用地对经济增长的推动效应,而且需要采用经济、行政、技术等各种手段,将违法用地遏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以便更好地为我国的经济增长服务。
  • 资源管理
  • 资源管理
    陈军飞, 陈志松, 仇蕾, 王慧敏
    2010, 32(8): 1563-156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的双重视角,论文运用演化博弈理论分析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运营管理中政府主体和公司主体的复制动态方程以及进化稳定策略,并进行了稳定性分析,最后结合工程运营管理的实务,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研究表明:①政府主体和公司主体之间的演化博弈,存在两个演化稳定策略(ESS):(LS,HE)和(HS,LE),而(HS,LE)是期望的系统演化方向;②为了使得系统向(HS,LE)方向演化,必须要使得公司主体让出部分资源和产能给政府主体用于履行社会责任,上级政府在南水北调东线运营管理中要起到宏观指导和中观管制作用,要优先保障水安全,优先履行社会责任,预防和治理洪旱灾害和水污染灾害,积极推进节水机制,在此前提下考虑经济效益的实现,从而达到社会责任和经济效益双赢的局面。
  • 资源管理
    米 红, 周 伟
    2010, 32(8): 1570-157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MARKAL-MACRO模型,对中国(2010年-2050年)未来能源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进行预测,并依据人口增长与城市化水平、宏观经济、能源效率、能源结构模拟了碳排放的基准方案。在基准方案下,中国的一次能源需求将在2042年达到峰值62.81亿tce,万元GDP能耗在2050年下降到0.36tce。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在2036达到峰值107.53亿t。国际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比较表明,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碳减排中承担较少责任。由于大量消耗化石燃料造成严重的国内环境污染,基于减缓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损失的考虑,中国需要限制化石能源的使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在优化方案下,中国的一次能源需求会在2031年达到峰值51.76亿tce,万元GDP能耗在2050年下降到0.26tce; 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出现在2029年,为95.27亿t。要实现优化方案,中国经济需要向低碳经济转型,提高能源效率,扩大清洁能源的比重。
  • 资源管理
    刘戈, 魏静, 杨悦, 张红
    2010, 32(8): 1578-158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北京市农业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也呈现出了迅猛发展的趋势。从现代市场需求看,消费者购买农产品,不仅要求农产品质量水平、外观特色、品牌以及附加服务得到满足,而且对农产品的消费已从解决基本需求转变为满足营养均衡、绿色、健康的需要。本文从北京农产品现状及特点入手,对北京农产品消费市场的居民消费能力、消费趋向、消费方式进行深入的探讨,分析了农产品营销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北京农产品生产者市场营销意识淡薄,很难融合现代营销;市场营销策略运用不充分;农产品市场中介组织发育不成熟,农产品营销渠道建设滞后;北京农业信息网络利用水平较低等。提出了北京农产品的消费格局与相关的营销策略:对北京农产品进行有效的市场细分,建立适合北京地区的区域价格策略,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分销,整合营销传播,进一步开展会展经济、事件营销、新闻营销、公关营销等沟通与促销策略。
  • 资源管理
    董 锋, 龙如银, 谭清美, 周德群, 朱佳翔
    2010, 32(8): 1584-159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资源型城市发展水平评价中,传统GDP方法没有考虑环境污染、资源损耗等因素,没有考虑可持续发展。本文尝试在可操作性和全面性前提下对绿色GDP和真实储蓄率评价方法进行改进,重点探讨固定资本折旧、资源变化和污染损失的计算,同时引入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建立系统分析与模糊分析相结合的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用此评价体系本文对大庆市2003年-2007年城市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评价,结果发现: ①从2003年到2007年,大庆市GDP年均增长12.8%,绿色GDP年均增长13.3%,真实储蓄年均增长15.7%,从数字上来看,绿色GDP比GDP要少近1/6,真实储蓄比绿色GDP略少;②2003年-2007年大庆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2007年灰色关联综合指数比2003年增长1.22倍,其中经济指标贡献最大,资源与环境指标其次,社会指标贡献最小。最后本文根据实证结果给出大庆市应积极鼓励非油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等可持续发展建议。
  • 资源管理
    李秉龙, 隋艳颖, 夏晓平
    2010, 32(8): 1592-160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畜牧业正处于从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为了全面地了解全国各地区畜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潜力,本文运用偏离-份额分析法对全国各地区自2003年-2007年以来的畜牧业生产结构及其比较优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各地区畜牧业发展不平衡,生产结构的区域化特征明显。通过对差异形成的原因分析后发现,各地区生产结构及其比较优势的形成与其社会经济状况、资源禀赋、市场需求等因素密切相关,但更深层次的解释是由于市场分割、各地区消费习惯差异以及生产者和政府目标收益的不一致引发的区域之间对其自身优势利用的程度不同所造成的。由于造成畜牧业生产结构区域差异的原因不尽相同,即使是同一种影响因素的作用程度也是轻重有别,这就导致了各地区畜牧业发展分属综合优势区、竞争优势区、结构优势区、优势缺乏区这4个不同的区域类型。最后,在基于资源禀赋与粮食安全的视域下,进一步指出我国区域畜牧业的发展方向是根据各地区资源环境特征以及畜禽生产条件进行优势区域布局,继续加大生产结构的调整力度,提高草食畜的生产比重,大力发展“节粮型”畜牧业。
  • 生物资源
  • 生物资源
    方江平, 郭其强, 罗大庆, 权 红, 赵垦田
    2010, 32(8): 1601-16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西藏半干旱区分布的柏树为实验树种,采用盆栽控水干旱胁迫手段,比较和分析了3种柏树在持续水分胁迫条件下的生理响应,结果表明:①随着干旱胁迫时间推移,土壤含水量不断降低,各树种叶片水分饱和亏缺值持续上升,初期失水速率基本相同,至13d,各树种失水速率逐渐加快并产生差异,其中,巨柏失水速度最快、大果圆柏次之、香柏最小;②从叶绿素a+b值和叶绿素a/b值综合比较来看,香柏和巨柏的抗旱适应性、喜光性略高于大果圆柏;③遭受干旱胁迫后,巨柏、香柏和大果圆柏体内游离脯氨酸含量分别增加了68.73 %、63.61 %和47.66 %;④在此过程中,各树种体内丙二醛含量基本保持相对稳定状态,胁迫后期与前期相比并没有出现大量积累的现象。不同胁迫阶段,大果圆柏的电解质外渗率处于较高水平,巨柏次之,香柏最低;⑤可溶性糖积累过程中巨柏和大果圆柏增量明显高于香柏;⑥随着干旱胁迫时间延长,3个树种体内保护酶SOD和CAT含量均有所下降,试验初期至结束,SOD活性分别下降了20.34%~39.35 %,CAT活性下降了58.39%~72.30 %。采用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对3种柏树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其抗旱能力强弱排序依次为香柏>巨柏>大果圆柏。
  • 生物资源
    李东海, 农寿千, 吴庆书, 徐中亮, 杨立荣, 杨小波
    2010, 32(8): 1608-16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海南西部地区的野生辣椒资源种类以及它们的分布状况,本文在海南西部7县市44个自然村落展开了调查。结果显示:按照果实的长宽、果形及果实青、老熟期前后的颜色变化将所调查到的野生辣椒定为小米椒Capsicum frutescens和朝天椒Capsicum annuum var. conoides的三个变种,分别定名为朝天椒1、朝天椒2、朝天椒3。朝天椒1的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其次是小米椒,朝天椒2和朝天椒3的分布较少。从各县市所拥有野生辣椒资源来看,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种类上,白沙县的野生辣椒资源最为丰富。但仅从数量来看,北部县市的野生辣椒数量比南部县市的多。采用方差均值比的t检验法和Morisita指数的f检验法对野生辣椒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海南西部七县市农村地区的野生辣椒空间分布格局为集群分布。用丛生指数、平均拥挤度和聚块性指数对其集群分布的聚集强度进行测定,表明其聚块为集中分布。但剔除人为因素后的野生辣椒的聚集强度有所下降,说明人为因素有增大野生辣椒集群分布强度的作用。对野生辣椒的分布生境及其与伴生物种的关系的分析表明,野生辣椒的分布既不依赖于特定的物种而存在也不受特定物种的限制。对生境有一定的要求,多分布在具有一定遮阴度的生境下。朝天椒1和小米椒可以作为以后辣椒育种的重要材料。橡胶园、槟榔园等园地是规模化栽培野生辣椒的理想生境。
  • 生物资源
    韩缨
    2010, 32(8): 1615-162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的动植物遗传资源丰富而富有价值。近年来,我国遗传资源流失和国外恶意剽窃等问题频频发生,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问题也十分突出。主要原因有两方面,客观上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庞大的人口基数导致对资源的需求量急剧上升;主观上认为资源极大丰富,是可再生资源的传统观点并未得到根本改变,无论是管理者、经营者还是消费者都缺乏对资源稀缺性和珍贵性的正确认识,导致对资源的不合理使用。虽然我国已初步制订了相应的政策法规,并利用数据库等科技手段加强对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工作,但是在动植物遗传资源利用及保护方面的法规、政策和制度上仍存在诸多不足。法律层面上,存在立法体系不完整,缺乏操作性等问题;制度层面上,存在管理机构不明,指导体制缺位等缺陷。相关部门应在立法、制度建设、知识产权研究、培育市场化机制等方面入手,完善我国动植物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制度。
  • 生物资源
    陈晓鸣, 丁福红, 赖兴会, 温庆忠, 杨晓松, 杨子祥
    2010, 32(8): 1621-162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从1987年以来的森林资源连续清查长期监测数据,对我国思茅松林资源的数量、质量、结构、主导利用方向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1987年-2007年,思茅松林资源总体呈下降趋势,面积从67.20×104hm2下降到59.04×104hm2,年均递减0.61%;蓄积量的变化幅度则相对较小。20年间思茅松林平均单位面积蓄积量略有增长,表明总体质量有所上升。但与此同时,径级结构动态变化显示,思茅松林小径组、中径组林木蓄积量所占比重呈递增趋势,而特大径组林木蓄积量则快速递减,近、成、过熟林的单株材积在1987年-2007年间下降了38.24%,单株立木材积显著下降,表明可用资源质量正呈现出下降趋势,材种结构朝低质化方向颓变,反映出思茅松林在经营中忽视了高价值特大径级林木资源的培育。思茅松人工林在监测期间有较大幅度增长,但单位面积蓄积量显著低于同期相同龄组思茅松林的平均水平。20年间,思茅松林调整为公益林的面积呈上升趋势,主导利用方向仍以商品林为主,但对两类林调整过于随意,不利于思茅松林的可持续经营。
  • 生物资源
    陈新军, 李纲, 李思亮, 张广文
    2010, 32(8): 1627-163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鲐鱼是我国近海大型围网和群众围网船队主要捕捞种类。如何兼顾两种渔业的利益,并从生物、经济和社会效益来科学制定渔业管理目标,是确保该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本文根据渔获统计等数据,在理论上模拟了50年内(1948年-2048年)大型围网和群众围网捕捞船队的动态变化,探讨5种方案下各渔业捕捞努力量、鲐鱼资源量、产量及利润,以及与其对应的总利润及总产量的动态变化情况。模拟结果表明:所有方案下,资源量在前10年(1998年-2008年)中都出现较大幅度的减少,随后趋于稳定并维持在较低的水平上。在基准方案下,群众围网船队在捕捞努力量、产量及利润方面占优。其余方案中,大型围网船队最终在捕捞努力量和产量占优,但其利润接近于0。结合累计产量和利润,方案c(降低大型围网成本)由于兼顾了大型围网的经济效益及群众围网的社会效益,可认为是目前适合东黄海鲐鱼长期的管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