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专栏:农业文化遗产研究
  • 专栏:农业文化遗产研究
    李文华, 刘某承, 闵庆文
    2010, 32(6): 1015-102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在通过科学技术进步和土地集约化利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造成了生态与环境问题的日益加剧。在这一形势下,人类社会开始反思农业发展的政策、模式和技术,认识到农业的发展,不仅要提高产量以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数量需求,还要提高产品质量,保障食物安全,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多种功能。20世纪后期,中国生态学家和农学家共同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概念。经过近30年的实践和发展,中国生态农业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总结了一系列适应中国国情的成功模式,开展了不同层面的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并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与赞扬。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农业的多种生态服务功能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缺乏市场化引导、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和品牌化推广等。面对着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与资源环境瓶颈,中国生态农业需要在产业循环、多功能化、高品质、产业化以及融合传统知识精华与现代科学技术、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多做努力。
  • 专栏:农业文化遗产研究
    闵庆文
    2010, 32(6): 1022-102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介绍了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试点的评选标准,并进行了简单分析。结合项目总体进展,提出了建立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NIAHS)标准及进行保护试点的遴选时,应重点考虑生物与文化多样性、文化与生态及经济的可持续性、区域与类型的代表性、对履行国际公约的贡献、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可示范性与地方保护的积极性等几个方面。
  • 专栏:农业文化遗产研究
    成升魁, 闵庆文, 孙业红, 钟林生
    2010, 32(6): 1026-103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旅游资源潜力是遗产地旅游发展综合潜力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是一种新型的旅游资源,农业文化遗产具有活态性、复合性、动态性、脆弱性、原真性、独特性等特点,这些特点是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旅游资源评价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本文构建了农业文化遗产地旅游资源“主体-辅助,有形-无形”分类体系和“资源特征-旅游发展适宜性”的评价体系,突出强调遗产资源旅游可进入性方面的特征,并以浙江省青田县为例进行了案例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农业文化遗产资源潜力最大的区域是包括方山、山口、鹤城等9个乡镇在内的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优势突出、旅游发展可进入性高的东中部地区,也是该县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优先区域。而西南部农业文化遗产主体资源(“稻鱼共生”系统)面积小,交通条件相对较差,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视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是该区配合全县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发展的重点方向。
  • 专栏:农业文化遗产研究
    闵庆文, 唐晓云, 吴忠军
    2010, 32(6): 1035-104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稻作梯田农业文化遗产是典型的社区型遗产。论文以广西龙脊平安寨梯田为个案,探讨了社区型农业文化遗产地居民旅游感知与旅游发展的相互影响。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发现,环境感知、关系感知、利益感知、权利感知是社区居民旅游开发后较显著的感知因子。论文在因子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同家庭情况的居民感知进行Pearson相关性、独立样本T检验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①利益感知方面,居民对收益分配处于不满意水平;居民的经济利益满意程度对旅游总体满意度、未来旅游开发的态度显著相关;家庭旅游经营年收入越高的居民其收益分配满意度越低;②关系感知方面,居民对旅游开发后的关系感知较满意,居民的关系感知对其未来旅游发展态度显著相关,不开展旅游经营的居民其内部关系满意度更高,家庭旅游经营年收入较低的家庭关系感知满意度相对低;③环境感知方面,居民对环境污染感到很不满意,村寨环境感知与居民对未来旅游发展态度存在显著相关;④参与程度方面,居民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决策的权限很不满意,中等学历的居民对参与旅游决策的感知满意度最高,年收入1~3万元的居民比年收入0.5~1万元的居民的权利感知满意程度高。论文在综合上述研究结论的基础上,还针对研究发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 专栏:农业文化遗产研究
    成升魁, 何露, 焦文珺, 闵庆文, 张丹
    2010, 32(6): 1042-104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业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当前和未来产业发展、资源开发、战略性种质资源保存与利用、生物安全等的重要物质基础。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高产品种的推广,化肥、农药的过度施用以及政策变革和经济建设等原因,农业生物多样性不断遭到破坏或丧失,对其保护已成为全球可持续农业研究中的焦点。农业生物多样性的评价是有效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合理利用其资源,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以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等级多样性测度为基础,对农业等级多样性测度指标进行了研究;引入信息增益的概念,对农业生物多样性信息增益的测度指标进行了研究,并用农业等级多样性、信息增益及其他多样性指标分析评价了贵州省从江县的农业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从江县旱地植物共有36科86种及变种。按用途分,主要有食用植物29种,占总物种数的33.7%;药用植物20种,占23.3%;饲料植物5种,占5.8%;其它5种,占5.8%。多样性指数分析的结果为:旱地物种Simpson优势度指数为0.20,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为4.35、Shannon-Wiener指数为2.27,Pielou均匀度指数为0.71。农业多样性分析结果为:旱地农业物种丰富度为0.13;农业物种多样性指数分别3.225和1.708。农业等级多样性指数与利用物种数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并与农业物种丰富度指数的变化趋势基本相符,但与信息增益的测度指标有所差异。
  • 专栏:农业文化遗产研究
    焦雯珺, 吕 耀, 闵庆文, 杨海龙
    2010, 32(6): 1051-105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稻鱼复合土地利用方式不仅节约耕地,而且能有效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但其投入的劳动力成本较高。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农业劳动力机会成本升高,农业生产比较效益降低,传统的稻鱼复合土地利用方式正逐渐向水稻单一种植模式转变。农户作为土地利用的微观主体,其行为方式直接决定着土地的利用方式。本文从农户行为角度研究了农户行为对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影响,并得出如下结论:①经济收益是诱导农民改变土地利用方式最重要驱动因子,农户家庭年收入每增长1 万元,其选择单一土地利用方式的偏好增长32.7%;②劳动力素质和劳动力投入也是重要的驱动因子,劳动力素质高意味着其机会成本高,农户选择单一土地利用方式的偏好亦随之增强,农户选择水稻单一种植的土地面积每增加9.1%可以节约100h 劳动时间;③虽然水稻单一种植的农资投入水平较高,但并不足以阻碍农民选择水稻单一种植土地利用方式;④民族文化与心理因素延缓了稻鱼复合土地利用方式的消亡速度。本研究中,农户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体,从经济效益最大化角度看农民的选择行为是理性的经济行为。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却忽视了传统土地利用方式的资源环境效益,如何科学改进传统土地利用方式,使其在经济效益与资源环境效益之间达成平衡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 专栏:农业文化遗产研究
    何 露, 闵庆文, 张 丹
    2010, 32(6): 1057-106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业多功能性指农业除了具有生产食物及纤维这一传统功能之外,还具有其他经济、社会、环境及文化等独特的非商品生产功能。农业多功能性在概念提出后得到了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广泛关注,国际组织和相关国家也开展了相关研究,并利用该理论指导其自身的农业发展。由于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农业文化遗产地多具有生态环境脆弱、民族文化丰富、经济发展落后等特点,农业的多功能特征表现的更为明显,其农业同时肩负着生产、生态、文化等功能。因此对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农业多功能性分析,有利于全面认识其价值,并为农业发展提供指导。本文构建了农业文化遗产地农业多功能性评价模型,并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首批试点浙江省青田县进行了定量评价。青田县农业功能评价结果排序为生态环境保护功能0.86、景观保留功能0.83、文化传承功能0.53、产品生产功能0.32、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0.27,运用多维模型得出农业多功能性综合评价值为0.64。
  • 专栏:农业文化遗产研究
    刘珊, 闵庆文
    2010, 32(6): 1065-107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7世纪-19世纪,中国西南山区普遍经历了生态环境的变迁,人地关系紧张,山地开发加剧,大量森林植被遭到损耗,生态环境出现危机。但是黔东南地区在同期却没有出现大规模的森林植被破坏,反而实现了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本文采用历史文献分析方法,对明代至民国初年黔东南的森林资源变迁及其社会区域响应机制进行研究得出,这种区域差异的形成受到自然地理条件和人类活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但是合理的社会响应机制是黔东南能够在清代至民国初期森林资源可持续利用与发展有力的驱动因素。其中少数民族的宗教崇拜、禁忌习俗,以及传统的习惯法,是黔东南山地民族原始而独特的生态观的外化表现,对森林资源的保育、树种遗传资源的保存有直接推动作用;林粮套种的农林生产结构,大大规避了单纯农垦生产模式潜在的自然灾害风险,保证了地力的充分使用,解决了佃农的口粮问题,在较大程度上实现了林区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乡规民约和林事纠纷调解机制,构成一个强有力的林业法制管理体系,对森林资源日常管理和利用秩序进行严格规范,确保了民间法规法律效力和有序执行。鉴于历史时期山地民族生态智慧对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积极作用,如何充分认识、理解,并将民族社区精华的传统生态智慧有效地运用于现代资源管理中,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 专栏:农业文化遗产研究
    崔明昆, 李洪潮, 杨新丽
    2010, 32(6): 1072-107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茶作为一种经济植物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不仅因为茶起源中国,更因为中国各民族在茶的使用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茶文化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因此,研究茶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的茶文化及其变迁对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和传承民族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大理州宾川县一个白族村寨——大罗村为例,研究了白族茶文化在待客、婚礼和祭祀方面的变迁。结果表明:①今天蜚声海内外的白族“三道茶”最早起源于长辈对晚辈的嘱托而不是待客。随着时代的变迁,白族茶文化在待客方面经历了一个从繁琐到简化的变迁,这反映了民族文化的不断丧失;②白族的聘礼和婚礼中茶的应用,象征着新人对爱情的坚贞,隐喻着妇女从一而终的道德观念以及多子多福,家族繁盛的愿望,而新婚夫妇敬“三道茶”则表达了新人对长辈的感激。如今的白族婚礼中的茶文化几乎消失殆尽;③茶在祭祀亡灵、本主、祖先和土地神中象征祭祀对象的永恒和死而复生,及其对人们的庇护。虽然村寨中祭祀活动得到了进一步恢复,但其中的茶文化内涵在进一步淡化。从大罗村白族茶文化的变迁中折射出当代民族文化与农业文化遗产的丧失,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 专栏:农业文化遗产研究
    陈恩虎, 梁诸英
    2010, 32(6): 1077-108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代农业发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导致了环境破坏。在实践科学发展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背景下,农业技术遗产的合理成分对生态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作为一种新的遗产类型,农业文化遗产的开发正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为了充分认识和发掘皖江地区传统生态农业技术遗产资源,探索其开发和保护方法,研究者对皖江地区传统生态农业技术展开了调研。调研结果显示,皖江地区有丰富的耕作技术遗产,包括人类开发中人与自然的和谐;对耕地等资源的集约利用;重视积制有机肥及用地养地结合;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人工捕捉等综合防治病虫害等方法;重视耕作环节的除草功能。另外,本文还分析了传统生态农业技术遗产的开发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农业技术遗产保护性开发的五种建议,以促进生态农业发展及经济开发。
  • 气候资源
  • 气候资源
    黄斌, 王劲松, 张洪芬
    2010, 32(6): 1082-108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1962年-2006年我国西北地区138个站点和东部季风区377个站点春季平均气温资料,采用EOF分解、一阶线性函数和相关性检验等方法,对西北干旱区和东部季风区春季气温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异常分布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并从大气环流和海洋热力作用等方面对两个区域春季气温变化的异同点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近45年来,西北干旱区和东部季风区春季平均气温以升高趋势为主,西北干旱区春季气温变化年际间振幅大于东部季风区;总体的升温趋势以东部季风区较强为主;同时两个区域存在明显的周期差异,使西北区升温在时间尺度上较季风区略偏迟,两个区域都存在升温的敏感区,从而影响着两个区域春季气温的整体变化特征。
  • 气候资源
    穆海振, 史军, 周伟东
    2010, 32(6): 1088-109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中国东部1951年-2007年冬季气温、降水资料及NECP/NCAR再分析资料、NINO3-4区海温资料、欧亚纬向风指数和南方涛动指数,采用气候统计诊断方法,探讨了中国东部3个气候带(热带、副热带和温带)冬季气温和降水的变化特征及与大气环流和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过去57年间,中国东部热带、副热带和温带冬季平均气温、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趋势,其中温带地区增温最为显著而热带地区增温幅度最小。3个气候带冬季降水量的变化趋势都不明显,但≥0.1mm降水日数呈下降趋势。副热带地区≥5.0mm降水日数显著增加,而热带和温带变化趋势不明显。3个气候带冬季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与西伯利亚高压指数、东亚冬季风强度指数和欧亚纬向风指数显著相关,大气环流和海温与各气候带≥5.0mm降水日数的相关性好于与≥0.1mm降水日数的相关性。
  • 气候资源
    刘高焕, 齐清文, 张岸, 张世范
    2010, 32(6): 1097-11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应用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建立了起伏地形下天文辐射分布式计算模型,计算了朝鲜半岛起伏地形下全年各月的100m×100 m分辨率天文辐射精细空间分布结果,并详细分析了朝鲜半岛天文辐射的空间分布特征。计算结果表明:①在朝鲜半岛天文辐射同时受到南北方向纬度带的影响和山地条件的影响,其中山地影响大于纬度带影响;②朝鲜半岛天文辐射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③朝鲜半岛地形对天文辐射的影响存在季节差异,夏季6月最小,冬季12月最大。
  • 气候资源
    黄诗峰, 李纪人, 李景刚, 李小涛
    2010, 32(6): 1103-11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洞庭湖流域1999年1月-2008年12月间的TRMM 3B43月降水量资料,通过区域综合Z指数的构建,旱涝等级的划分以及降水变差系数的计算,对洞庭湖流域近10年来的旱涝发生特点进行了分析,并通过与流域实测降水数据分析结果的对比,验证了TRMM数据在流域旱涝监测中具有很好的可行性和较高可信度。另外,研究结果显示:①在区域综合Z指数构建过程中,由于考虑了区域降水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文中的计算方法比通常采用的面积平均法更加符合实际;②TRMM数据格点在流域内均匀分布,可有效刻画流域降水的空间分布。其监测的流域旱涝结果较有限气象站点的监测结果更加真实、可靠;③受季节性季风降水及区内复杂地貌特征的影响,洞庭湖流域旱涝发生较为频繁,平均一年内大约有2.8个月和2.4个月,分别表现为流域性的洪涝和干旱。且总体上,流域性洪涝发生的频率和等级要高于干旱;④洞庭湖流域洪涝发生具有持续时间长的特征。在过去10年间,常常有持续2~3个月,甚至更长的洪涝或干旱发生;⑤洞庭湖流域西北部、西南部以及东南部的旱涝发生几率相对较高,而中部和东部的几率相对较低,尤其是北部湖区的几率最低。
  • 气候资源
    高清竹, 李玉娥, 盛文萍, 万运帆, 于贵瑞
    2010, 32(6): 1111-11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分析PRECIS区域气候模式系统构建的中国区域高分辨率(50 km×50 km)SRES气候变化情景下内蒙古自治区年均温度和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并用伊万诺夫湿润度指数作为草地地理分布的划分依据,模拟了气候变化情景下内蒙古温性草原分布的空间变化格局。未来气候变化使内蒙古自治区的年均温度普遍升高,A2情景下的升高幅度大于B2情景;年均降水量在东北部地区和中部偏东南地区下降,在西部地区上升,全区平均降水量有所下降,且B2情景的下降幅度大于A2情景。在未来温度普遍升高、降水量西南部增加显著而东北部减少的气候变化背景下,内蒙古温性草原的总面积有所增加。其中内蒙古草甸草原的南北边界都有北移趋势,但面积将有所减少,到本世纪末,A2、B2两种情景下草甸草原分别可能减少6.4%和8.5%。而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则分别向北部和西部扩张,面积都有增加趋势,到本世纪末两种情景下典型草原面积可能会分别增加22.8%和16.1%,荒漠草原面积增幅更明显,可能会分别增加48.1%和36.5%。
  • 气候资源
    龚 宇, 王 璞, 武瑞焕, 余 淼
    2010, 32(6): 1120-112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选取唐山这座典型重工业城市,以地震后的气象资料(1977年-2006年)和2006年7月1日-2007年6月30日对比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热岛效应特征进行研究与对比分析,结果发现:①1977年-2006年间热岛强度平均为0.51℃,最近10年热岛强度平均为0.82℃;②热岛效应的日变化明显,“夜热岛”强于“日热岛”,变化幅度为-0.1~1.5℃。一年中夏秋季节热岛强度比冬春季节热岛强度明显,其中夏季最为明显。春、夏、秋、冬四季分别为-0.16~1.16℃、0.12~2.44℃、-0.09~1.49℃、-0.27~0.95℃;③唐山市上半年(1月-6月)的热岛强度高于下半年(6月-12月),气温跃变后唐山站与周围各站之间的热岛强度均大于全系列热岛强度;④人口总量、人口密度、建成区面积是城市热岛强度的主要影响因素,产业结构(重工业比例)也可能是影响热岛效应的主要因素之一。
  • 气候资源
    冯平, 牛军宜, 张伟
    2010, 32(6): 1127-113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黎河、沙河、淋河年降水系列的丰枯变化规律及其补偿特性,是深入研究于桥水库流域水文动力系统演变特征的重要内容。本文首先运用马尔可夫分析法研究了黎河、沙河、淋河流域年降水系列的丰枯变化特性,然后运用游程分析法研究了这3个区域年降水的丰枯持续特性,最后利用Copula函数建立了3个区域年降水的联合分布模型,并计算了它们之间具有丰枯补偿作用的概率。结果表明,黎河、沙河、淋河流域年降水的丰、枯两种状态均有较强的自保守性,3个区域降水的丰枯持续性总体上表现为丰水和枯水的持续性较强,平水较弱,3个年降水系列具有丰枯补偿作用的概率为29.8%,其中有良好补偿作用的概率仅为0.9%,说明于桥水库上游3个子流域之间的丰枯补偿能力较小。
  • 气候资源
    姜加虎, 邱冰, 孙占东, 王洁
    2010, 32(6): 1133-11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SDSM统计降尺度模型是解决空间尺度不匹配问题的有效工具,它使气候变化响应研究得以在区域尺度上展开。本文将SDSM模型应用于博斯腾湖流域分析它的适用性,并对流域未来气温和降雨的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以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日平均降雨量为预报量,选取合适的NCEP大气环流因子为预报因子,建立预报量与预报因子间的回归关系。利用1961年-1990年、1991年-2001年的实测数据和NCEP大气变量分别对SDSM模型进行率定和验证,效果较好。把HadCM3输出的A2、B2情景下的大气环流变量作为模型输入变量,模拟流域未来3个时期(2020s、2050s和2090s)的气温和降水变化。结果显示,流域未来日平均气温、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都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升高幅度为:日最高气温>日平均气温>日最低气温,且A2情景下气温增幅略大于B2情景;冬季气温增幅最小,夏季增幅最大;与全国降水的增加趋势不同,博斯腾湖流域未来的年降水量呈现明显减少趋势。分析结果可为博斯腾湖流域开展气候变化的水文响应研究以及气候变化的适应性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 土地资源
  • 土地资源
    陈 竹, 宋 敏, 张 雄, 张安录
    2010, 32(6): 1141-114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总结了前人对农地城市流转外部成本的研究,在分析了已有文献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农地流转外部性的内部化应在内、外部边界划分的基础上进行。结合过去的研究,将外部成本效应归并为治安状况变差、空气质量下降、噪音污染、自然景观的破坏、公共设施不足、垃圾堆积、农地产量下降7个方面。实证研究选取仙桃市近郊区4个代表性的农地流转地块作为研究样本,通过问卷调查,应用CVM、AHP等方法测算和分解了其农地流转外部成本,得到结果分别为0.6×104元/(hm2·a)、1.45×104元/(hm2·a)、1.17×104元/ (hm2·a)和1.15×104元/ (hm2·a);研究表明个体受农地流转外部性影响的大小主要和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政治面貌、家庭成员数量、家庭月收入等因素相关;而农地流转的外部成本大小受到区域繁华程度、土地利用类型、个体偏好等因素的影响。
  • 土地资源
    陈林, 宋乃平, 王磊, 张庆霞
    2010, 32(6): 1148-115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小区域、长时段的土地利用变化研究,将土地利用变化情景与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相结合,以便从微观尺度揭示典型村域的土地利用变化机制。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是土地利用制图与农户调查结合,通过数据整理和分析探讨马儿庄村的土地利用变化机制。结果表明:马儿庄村近60年经历了由草地畜牧业为主的土地利用到以农为主、农牧结合土地利用的变化;前50年土地利用引起土地逐步退化,后10年土地迅速恢复。在人口增长和政策驱动下前50年耕地不断增加,1998年以来的扬黄水分和养分输入,使耕地面积下降。在利用过度和使用政策不当的作用下,草地在面积减少的同时质量大幅度下降,2003年禁牧之后迅速恢复。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作用下沙地面积增大,21世纪在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政策的驱动下,沙地面积大幅减小。近10年土地恢复是扬黄灌区开发的水肥输入、退耕还林和退牧还草政策执行(既有减轻土地压力又有补偿)、生计方式多样化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马儿庄土地利用变化仍然经受着气候变化、草地利用压力、水浇地土壤盐分变化等挑战。
  • 土地资源
    宫攀
    2010, 32(6): 1154-116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MODIS以其时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的优势成为全球及区域土地覆盖研究的主要数据源,但如何快速准确的提取所需土地覆盖信息一直是科学界研究的焦点问题。对于NDVI时序数列分类方面的研究很多,其中影响分类精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NDVI的数据质量问题。本文利用1年MODIS旬最大值合成数据经过Savizky-Golay滤波器平滑滤波处理,应用Logistic模型提取东北地区6个关键物候参数,利用特征参数的主成分影像实现研究区植被覆盖分类,结果显示关键物候指标能提取NDVI时间变化曲线中的有效信息,去除造成植被类型混分的噪声,利用关键物候参数分类可提高植被类型的分类精度,对区域土地覆盖分类精度的提高提出了新思路。
  • 土地资源
    金晓斌, 宋佳楠, 周寅康
    2010, 32(6): 1161-116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回归分析方法处理多层结构数据时,采用“集中”或“分解”两种方式将问题进行简化,结果是忽略了个体效应或组织效应。针对传统回归分析方法处理多层数据的这种局限,采用多层线性模型研究不同行政层次耕地利用集约度对粮食生产力的贡献度以及资金投入对粮食单产的影响。选择内蒙古自治区所辖的12个盟市和81个旗县为研究区,通过建立耕地利用集约度评价指标体系求算盟市层次与旗县层次的集约度,构建四个多层线性模型得到粮食单产差异的解释方差比例。结果显示,粮食单产的影响因素是多层次的,旗县耕地利用集约度可以解释各旗县粮食单产差异的52.35%,盟市的集约度影响旗县集约度对粮食单产回归截距的36.06%,财政支农资金影响截距的12.77%。研究结果表明粮食生产力的差异大部分归因于各旗县的集约利用程度不同,而各盟市的“背景效应”同样不能忽略,特别是资金投入对提高粮食产量具有重要作用。
  • 土地资源
    李进涛, 汪文雄, 杨钢桥
    2010, 32(6): 1169-117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地整理通过提高耕地质量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实现土地占补平衡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我国农地整理存在着“重前期建设、忽视后期管护”的普遍现象,严重影响了土地整理项目效益的发挥。本文分析了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影响的体系结构,提出了由农户参与、村委会的参与、政府部门的管理及专业化组织的参与组成的项目后期管护主体的因素和由项目后期管护的经济性、生态环保性和工程质量组成的项目后期管护效率的因素基础上,构建了其后期管护效率影响因素的结构方程理论模型,并运用实地调研数据来检验并修正该理论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村委会的参与对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的效率影响最大,其次是农户的参与,而政府部门的管理与专业化组织的参与影响相对较小。最后在实证研究结论基础上,提出了增进后期管护效率的对策建议。
  • 水资源
  • 水资源
    程磊, 王洁, 徐宗学, 甄婷婷
    2010, 32(6): 1177-118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蓝水绿水资源量统一纳入水资源评价与管理中有助于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本文通过对现有估算方法的分析,认为SWAT模型是可以有效估算蓝水绿水资源量的工具之一,在此基础上,以伊洛河上游卢氏流域为例,建立了SWAT模型估算蓝水绿水资源量,并分析了流域蓝水绿水资源量的时间、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卢氏流域1991年-1997年蓝水绿水资源总量是传统水资源量的9倍以上;②蓝水绿水年内分布特点为汛期最高,冬季最低,且绿水流为绿水主要组成部分;③绿水贮存能力在植被覆盖良好的区域较大。蓝水绿水概念为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决策者可以根据蓝水绿水时空分布规律,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水资源管理方式,从而达到最优的水资源利用模式。
  • 水资源
    罗艺, 谭丽蓉, 王军
    2010, 32(6): 1184-118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长江口咸潮灾害使上海陈行水库和青草沙水库面临水资源匮乏的风险。本文从灾害风险角度,以极值统计原理拟合水库河段年最大连续不可取水时间超越概率分布。水库不可取水极值时间和日供水量作为水库缺水的风险因子,蒙特卡罗方法随机模拟分析陈行和青草沙水库的缺水风险。 结果表明长江口盐水入侵造成的水库河段不可取水极值分布属于Gumbel-II(Frechet)型极值分布,陈行水库每年缺水事件的最大概率高于80 %,青草沙水库仅为3 %,与陈行水库实际运行情况及青草沙水库设计要求较一致;发生概率小于1%的巨灾事件中,青草沙水库水资源风险大于陈行水库。
  • 水资源
    崔亚莉, 邵景力, 王家兵, 王亚斌
    2010, 32(6): 1188-119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论文的目的是研究天津市咸水区深层地下淡水各含水组的补给特征及地下水资源的可恢复性,为工作区地下水资源的准确评价和科学利用提供基础,采用的技术方法包括地下水位动态监测及统测、地面沉降及分层标监测、地下水质及同位素取样分析、深层淡水资源均衡计算。研究表明:天津市咸水分布区浅部咸水具有向下伏深层淡水越流补给的水动力特征,但深层淡水矿化度并未表现出明显上升趋势。越流补给在天津市区第Ⅱ含水组形成了一个14C年龄较小的区域。越下层的含水组地下水开采量越小,但地下水位下降幅度越大。第Ⅱ、Ⅲ含水组开采量占总开采量的68%,引起50.2%的地面沉降量,第Ⅳ及以下含水组开采量占总开采量的28%,引起40%的地面沉降量。第Ⅱ、Ⅲ含水组开采量中越流补给量所占比例达51.3%,第Ⅳ及以下含水组开采量中越流量所占比例仅占12.5%而挤压释水量所占比例高达67.8%。由此可见,天津市咸水区第Ⅱ、Ⅲ含水组深层淡水具有一定的可恢复性,越流为主要补给项;第Ⅳ、Ⅴ含水组地下水的补给能力明显的减弱,资源可恢复性差。
  • 水资源
    陈亚宁, 陈忠升, 郝兴明, 李卫红, 赵锐锋
    2010, 32(6): 1196-12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塔里木河干流1957年-2005年的年径流量监测数据,利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技术和R/S法,对干流年径流量时间序列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采用滑动t检验法和Mann-Kendall法对其突变点进行检验。结果显示:①近50年来,塔里木河干流的年径流量呈现显著递减的趋势,愈往下游线性下降趋势愈显著,随着时间推移,未来有继续下降的趋势,且下降的趋势会更加显著;塔里木河干流径流年内分配受人类活动影响强烈,主要集中在夏季(6月-8月),占全年径流量的50%以上;②突变点分析表明,阿拉尔、新渠满、英巴扎和恰拉水文站年径流量发生突变的年份分别为1972年、1972年、1973年和1972年,阿拉尔、新渠满和英巴扎3个水文站突变年份遵从自上而下的推移规律。
  • 水资源
    谷树忠, 姜楠, 李培蕾, 王亦宁
    2010, 32(6): 1204-12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指出当前节水技术推广中,存在重视供给而忽视需求的状况。进而以永定河流域的农户调查为基础,结合经验判断和计量实证,对影响农户节水技术需求的直接变量(耕作成本、耕作收益和资金投入)和外部制约因素(自然条件、经营制度、技术观念、整体经济环境、水价标准、水费收取方式和作物结构)进行了研究。分析表明:永定河流域渠灌区的农户使用节水技术的愿望不强,而井灌区有较强愿望。低压管灌方式构成了井灌区农户集体理性决策下的主要节水技术需要。个人资金投入因素对于采用低压管灌技术的影响程度较之于滴灌更高。最后指出了我国节水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基本思路。
  • 水资源
    李勋贵, 王乃昂, 魏霞
    2010, 32(6): 1213-12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缺水地区高含沙河流汛期洪水资源难于控制利用及评价的问题,以径流特征及水资源开发利用均具有典型性的泾河为例,根据河流径流特征和水资源利用特点,利用流域1933年-2001年汛期6月-10月的径流量、径流泥沙含量和引水量资料,基于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把基本资料序列从小到大进行排列并划分成若干等级,通过对各等级的统计获得上三角形形式的洪水弃水系数与其影响要素之间的等级关系,提出汛期洪水弃水系数计算的分级最大值法,可快速准确地确定出不同沙限下的汛期洪水弃水量,通过与传统方法的比较,结果表明本研究提出的分级最大值法计算所得结果更为合理有效,为流域洪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及评价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