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专栏:海洋渔业资源管理研究
  • 专栏:海洋渔业资源管理研究
    Jean Francois-Noel, 程和琴, 韩震, 郝晓晖, 江红, 倪一卓, 杨忠勇
    2010, 32(4): 589-59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海岸带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评估方法是目前国际学术界的探索难点和热点。2008年11月至2009年7月就东海沿岸三省一市渔业保护区制度的生态-经济-社会综合效益问题,与现行东海渔业保护区的多方利益主体开展了11个指标意愿/满意度的面对面问卷调查,并进行模糊多准则和层次分析法的综合评估。分析结果表明:目前的休渔、禁渔区和禁渔线制度对维持渔业可持续发展和渔业生产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作用,是适应我国现阶段渔业管理水平和渔民觉悟水平的海洋渔业资源管理措施,但仍有近58%的利益相关者认为目前的东海渔业保护区制度有待较大改进之处。因此,建议将伏季休渔期提前至5月,取消大黄鱼幼鱼保护区,将渔用柴油补贴转为禁渔补贴,和加强公众宣传、教育和执法力度,以及增加包括渔民在内的公众参与渔业保护区决策的参与度等措施。这对制定合理的东海渔业管理措施、解决各方间矛盾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 专栏:海洋渔业资源管理研究
    程和琴, 郭永飞, 韩 震, 李 睿
    2010, 32(4): 596-59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ECOPATH模型是根据各生物功能组的能量输入与输出平衡,从而对生物资源能量流动进行静态评价。本文根据国际水生资源管理中心网站的东海区生物资源数据和历史文献资料数据,在建立包含32个功能组的东海区ECOPATH模型的过程中,从输入数据变化率(-50%~+50%)和估算数据变化率关系、输入数据生物量的变化率与估算数据生物量的变化率的关系以及输入数据生物量的变化率与估算数据生态转移效率的变化率关系三个方面,分析了东海区ECOPATH模型中数据的敏感性。发现输入数据变化率和估算数据变化率成e指数关系, 在负值区间,数据的敏感性比正值区间的要大;不同功能组的输入数据生物量的变化率和估算数据生物量的变化率成线性正相关关系, 斜率越大,敏感性越强;同功能组的输入数据生物量的变化率与估算数据生态转移效率的变化率成e指数关系, 估算参数生态转移效率的变化率值的范围在-0.499~1.000之间;不同功能组的输入数据生物量的变化率与估算数据生态转移效率的变化率之间成线性正相关关系, 斜率越大,敏感性越强。研究成果为东海区ECOPATH模型的建立,数据的选择和调整提供了科学依据。
  • 专栏:海洋渔业资源管理研究
    程和琴, 韩 震, 江 红, 李 睿
    2010, 32(4): 600-60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根据国际水生资源管理中心网站的东海区生物资源数据和历史资料数据,利用Ecopath模型对东海区生物资源能量流动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东海生态系统存在4个营养级,第一营养级是碎屑和浮游植物;第二营养级是一些草食性的动物;第三营养级为第一级肉食动物;第四营养级为第二级肉食动物,并且大多为杂食性鱼类。东海区生态系统分为32个功能组。东海区Ecopath模型基本参数主要有:生物量(B)、生产量与生物量的比值(P/B)、消耗量与生物量的比值(Q/B)和生态转移效率(EE)。Ecopath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总捕获为5.761 t/(km2·a)、总消耗量为2621.630t/ (km2·a)、总输出为106.339t/ (km2·a)、流向碎屑总量为1303.487t/(km2·a),总生物量(不包含碎屑)为73.478t/ km2,系统总流量为5393t/(km2·a),数据表明东海区的营养水平、生产力水平和饵料生物水平都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初级生产力与呼吸量的比值为0.825,说明东海区生物资源栖息环境质量处于较好的水平;生态系统连接指数和系统杂合度分别为0.172和0.199,表明东海区生态系统不同营养级之间的捕食活动复杂性还比较低;捕获平均营养级为3.1,较往年有所降低,说明东海区的生物资源处于退化状态。
  • 专栏:海洋渔业资源管理研究
    褚晓琳
    2010, 32(4): 606-6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是目前全球渔业管理的新理念,其要求从海洋生态系统整体出发制定渔业管理决策,并运用多学科知识,加强各部门合作,实现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相协调。目前东海渔业管理面临着内外双重压力。对内,渔业资源因过度捕捞和海洋污染不断衰退;对外,中日、中韩渔业协定生效后,近海捕捞作业压力因大量渔船回归而进一步加大。因而,探索基于生态系统的管理对于解决东海渔业问题应该是一种有益尝试。实现基于生态系统的东海渔业管理首先在立法上应修订现有渔业法规,增加有关生态系统管理的规定。其次在实践中应采取多部门协作、促进利益相关者参与管理、建立海洋保护区和生态监控区、加强与日韩合作等措施,切实推进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在东海实施。
  • 专栏:海洋渔业资源管理研究
    Francisco Arreguín-Sánchez, 程和琴, 江红
    2010, 32(4): 612-6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在已建立的东海EwE模型基础上,采用EwE中的“渔业政策优选”模块,根据东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模拟系统在经济、社会和生态三重准则下对多种渔业管理政策的响应,并结合层次分析法(AHP)从政策方案中选出“最理想的”东海渔业政策架构。模拟的时间尺度为41年,备选方案包括3个单准则方案、1个多准则方案和31个“复合准则方案”。结果表明:单准则方案和多准则方案将导致各种渔具捕捞努力量发生较大变化。35个方案间的比较分析结果为基于生态系统的东海渔业管理(EBFM)和海洋捕捞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思路:①单一准则的渔业管理策略和具有相同优先级的多准则渔业管理策略不能实现EBFM总体目标;②就东海目前的渔业经济和社会状况而言,不宜过分地抬高生态系统准则在渔业管理中的地位,经济和社会准则仍然重要;③东海海洋捕捞作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应该是减少拖网和虾拖网作业、控制围网和流刺网作业、大力发展外海渔业。
  • 专栏:海洋渔业资源管理研究
    Birane Samb, Fambaye Ngom Sow, 程和琴
    2010, 32(4): 620-62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利用Incofish项目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指标开展渔业资源评估应用研究。研究对象为金色小沙丁鱼 (Sardinella aurita) 和短体小沙丁鱼(Sardinella maderensis)。数据来源于1990年—2005年间塞内加尔个体渔业渔获量及由DR FRIDTJOF NANSEN调查船在塞内加尔海域获得的渔获量。采用Froese (2004年)提出的三个可持续捕捞指标,为渔业资源量的开发状况作出诊断和评估。这些指标包括:渔获物中成鱼的百分比(以100%为最佳)、达到最适开捕体长鱼的百分比(以100%为最佳)和大型产卵鱼的百分比(以0%为最佳,体长大于最适开捕体长1.1倍的雌鱼即为大型产卵鱼)。分析结果表明: 金色小沙丁鱼处于过度捕捞状态,幼鱼在其渔获物中占有优势地位,捕捞到的金色小沙丁鱼多数小于最适开捕体长,即生长型过度捕捞;短体小沙丁鱼处于充分开发利用状态。总体结果揭示,可持续捕捞指标能够成为替代或完善传统资源评估方法的有用工具。渔业相关的利益主体(包括公众)通过这些指标能够避免过度捕捞,从而更好地理解渔业管理。
  • 专栏:海洋渔业资源管理研究
    程和琴, 傅雯, 江红, 倪一卓, 王远飞
    2010, 32(4): 627-63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海岸带地区因其高生产力和便捷的交通条件使之成为人类活动的中心区域,但该地区日益加剧的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如何制定统筹有效的管理措施已经成为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课题之一。本文以东海渔业管理为例,基于C#语言和ADO.NET技术等构建了东海海岸带协议支持工具CoastDT。CoastDT通过数据管理、多用户评价、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及多用户协议决策等功能,对东海渔业资源养护管理方案进行甄别与优选,引导各利益主体通过交互协议以参与东海渔业综合管理与决策。与传统决策支持系统(DSS)不同,CoastDT将为用户提供讨论、对话及协议的交互平台,为东海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建设管理提供了辅助技术支持,为东海海岸带的侧重于渔业的综合管理提供决策支持。CoastDT也对协议决策应用于海岸带综合管理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 专栏:海洋渔业资源管理研究
    Birane Sambe, 程和琴, 江 红, 倪一卓, 塔 娜, 杨忠勇
    2010, 32(4): 634-63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1998年至2000年间舟山群岛地区鱼类栖息地环境、渔业劳动力和管理措施、渔获物产量和产值等生态、社会和经济综合参数的海岸剖面分析模型(CTAM)的构建,实现该地区渔业资源变化以及渔获物、现金和劳动力流通的可视化,初步评价近海、外海大小型渔业的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为东海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建议。分析结果表明:①渔业资源的保护和增长可通过鱼类栖息地的保护和渔具类型与规模的控制实现;②舟山地区可加强海洋捕捞业的竞争力,拓展国内外市场;③科学发展舟山群岛渔业需要严格控制近海渔业,做好近海小型渔业转产转业工作,并适当发展外海渔业,同时做好近外海渔业资源的保护工作。
  • 气候资源
  • 气候资源
    江滢, 罗勇, 赵宗慈
    2010, 32(4): 640-64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模拟20世纪近地层风速变化效果较好的3个全球气候模式和3个区域气候模式预估了21世纪中国区域近地层风功率密度变化。得到如下结论:①区域气候模式CMM5预估21世纪初期中国夏季平均风功率密度比20世纪小;②全球气候模式预估21世纪中期中国年和冬半年平均风功率密度略小于20世纪;夏半年风功率密度变化趋势难以分辨;③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和PRECIS)和全球气候模式一致预估21世纪后期中国年和冬半年平均风功率密度比20世纪小,且可信度较大;对于夏半年,全球气候模式预估结论与区域气候模式预估结论不一致,不确定性较大。由于当前科学水平的限制,无论是全球气候模式还是区域气候模式,对区域尺度未来气候变化的预估都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尤其是在风速和风功率密度的预估方面,才刚刚开始,还需要做大量和长时间的研究试验,才能得到更可靠的结论。
  • 气候资源
    何晓凤, 周荣卫, 朱蓉
    2010, 32(4): 650-65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将中尺度气象模式MM5和以流体力学计算为核心的风资源评估软件WindSim相结合,对鄱阳湖地区复杂地形条件下的风能资源状况进行了高分辨率的数值模拟评估,通过模拟结果与同时段铁塔观测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MM5的3km分辨率模拟可以较准确的得到湖区风速的量值,能大致模拟出湖区风速分布趋势以及年主导风向,但是对更精细的局地风况分布的模拟相对过粗,而“中尺度模式+流体力学软件”的方法可以较好的刻画出复杂地形条件下的局地风况,使局地风速的模拟量值与观测结果更为接近,尤其对10m高度的风速模拟结果改善最明显,故认为该方法可作为复杂地形条件下的风电场开发的前期风资源预评估手段之一。
  • 气候资源
    陈建萍, 贺志明, 吴琼
    2010, 32(4): 656-66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应用MM5模型对鄱阳湖区风速进行数值模拟,应用沙岭风场100m梯度测风铁塔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和验证,发现观测与模拟小时和日均风速值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在峰值区一般MM5预测值比观测值小,相对观测值而言,模式模拟值变化相对平缓。MM5模型风速模拟值与观测值的小时和日均偏差分别为0.323和0.371,标准差分别为2.382和1.453。模拟风速日均值与观测日均值的相关系数为0.774。尽管不完善,数值模拟在目前的风能短期预报业务中仍起重要作用,也是未来风速预报和风力发电量预报的发展方向。
  • 气候资源
    蔡 福, 陈鹏狮, 纪瑞鹏, 刘晓梅, 米 娜, 武晋雯, 张淑杰, 张玉书
    2010, 32(4): 663-67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1961年—2007年东北地区124个气象站的气候资料,采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参考蒸散量,进而计算水分盈亏量,对水分盈亏量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与响应进行分析。研究表明: 东北地区10年际全年、春季、秋季和冬季水分盈亏量以亏缺为主,夏季以盈余为主,东北地区全年、夏季、秋季和冬季水分盈亏量都呈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但总体上呈减少趋势,速率分别为-4.2mm/10a、-3.4mm/10a、-2.2 mm/10a、-0.7 mm/10a;春季呈弱增多趋势,其速率为7.5 mm/10a,东北地区有逐渐变干的趋势。从地域分布看,有2/3的地区呈下降趋势,1/3的地区呈上升趋势。对各气象因子与水分盈亏量的相关分析表明,影响水分盈亏量变化的主要因子是降水量,其次是温度。当温度变化时,各季节水分盈亏量变化:冬季>秋季>夏季>春季;当降水量变化时,各季节水分盈亏量变化:夏季>秋季>春季>冬季。由此可见,温度的变化对冬季的水分盈亏量影响最大,降水的变化对夏季水分盈亏量影响最大。受水分亏缺影响,干旱频率增加、区域扩大,粮食生产不稳定性增加。
  • 气候资源
    晁华, 龚强, 顾正强, 蔺娜, 汪宏宇, 于华深, 张运福, 赵建云
    2010, 32(4): 671-67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辽宁省54个气象台站建站以来的气温、降水、积温、风速、日照、蒸发等9个气象要素年资料,分析了近半个世纪辽宁省气候资源变化的空间、时间特征,以及其变化对农业和气象能源的影响。结果表明:辽宁省各地的气温、积温普遍为增高趋势,降水、风速、日照、蒸发普遍为减少倾向;气温、积温、日照、蒸发等均具有突变性和阶段性特征,风速、最低气温无显著突变性,而是存在明显的趋势性;从长远看,气候资源变化对辽宁省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弊大于利;虽然观测表明风速有下降趋势,但不能说明风能资源蕴藏量有下降趋势,需要今后进一步关注,但太阳能资源有一定的减少倾向;辽西地区易发展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项目。
  • 气候资源
    蒲金涌, 姚小英
    2010, 32(4): 679-68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气候舒适性是人居环境评价的主要组成部分。根据甘肃省31个城市1971年—2008年日照时数、风速、气温、相对湿度等气候因子的月平均值,对城市温湿指数、风寒指数、着衣指数及由此3指数组成的气候舒适度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河西走廊及陇东地区的城市,感觉非常舒服的时间为1个月,极冷时间为3个月;甘南高原的城市全年无感觉非常舒服的时间,极冷月份为5月~6月;陇东南南部城市无感觉非常舒服的时间,北部有2个月感觉非常舒服的时间,感觉极冷的时间为3月~4月。气候舒适度计算结果显示,除甘南高原外,甘肃省各主要城市候舒适度都比较高,大部分城市最舒适居住时间都在5个月以上,其中舒适度较高的城市为陇东南南部的武都、文县及北部的天水,其次为陇东地区、中部地区及河西走廊地区的城市。各城市夏季气候舒适度最高,处于舒适水平。冬季气候舒适度最低,处于不舒适水平。春、秋季气候舒适度基本一致,大部分城市处于较舒适水平。
  • 气候资源
    麻学锋, 马丽君, 孙根年
    2010, 32(4): 686-69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张家界旅游业发达,吸引着众多的国内外游客,然而客流量年内变化较大,主要受气候舒适度的影响。本文结合近3年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客流量的年内变化,计算了客流量月指数并划分了旅游活动的淡旺季;利用1971年—2000年气候资料,对张家界市旅游气候舒适性进行了评价,划分了旅游活动的适宜性等级和时段分布;在对气候舒适度与若干虚拟因子数值化的基础上,采用OLS方法建立了客流量月指数与气候舒适度的相关性,结果显示:① 入境游客年内变化主要受气候影响,入境旅游月指数气候弹性系数1.7382%;②国内旅游不仅受气候舒适性影响,还受7月—8月暑假以及“五·一黄金周”、“十·一黄金周”的影响,客流量月指数气候弹性系数为1.9297%。本项研究,为张家界市客流量年内变化预测、旅游地开发、景区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 气候资源
    贺芳芳, 穆海振, 薛静
    2010, 32(4): 693-70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上海地区徐家汇站1961年—1990年月太阳总辐射量与月日照百分率、月平均总云量、月相对湿度、月浮尘烟霾总数等气象要素,运用太阳总辐射气候学计算原理,选定上海地区不同太阳总辐射的气候学计算公式,并用选定的公式计算出1991年—2008年宝山月太阳总辐射量值。然后根据宝山站计算值与实测值的最小误差(6.3%)确定适合上海地区月太阳总辐射的气候学计算公式。最后依据确定的气候学计算公式推算上海地区各气象站1961年—2008年累年各月太阳总辐射量,并分析上海地区太阳总辐射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上海地区7月总辐射量最多,其次是8月和5月,6月正午太阳高度角虽最大,但天空遮蔽度比5月、7月、8月大,因此总辐射量比5月、7月、8月要少。因上海地区地域面积小,太阳总辐射的空间分布略有差异。太阳总辐射量的空间分布差异为:年东北部及南部沿海地区最多;春季东北部最多;夏季南部沿海最多;秋冬季北部最多;7月~8月差异略为明显,其它月差异较小。
  • 气候资源
    高歌, 罗勇, 申彦波, 赵东, 祝昌汉
    2010, 32(4): 701-7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全国1961年—2007年的日照时数资料,依据各站日照时数长期变化线性倾向率的大小,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将全国分为11个区,详细讨论了我国日照长期变化的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我国日照总体呈下降趋势,且具有明显的季节和局地差异,夏季和冬季下降最明显,下降主要发生在我国东部及南方大部分地区,其中以华北平原降幅最大。1993年后,日照由“显著下降”转为“略有回升”,但不同区域、不同季节对该逆转的贡献明显不同。初步认为,大气污染(气候湿润化)是造成我国东部(西部)日照下降的主要原因,主要表现为轻雾和霾(低云和水汽)的增加。对最近30年来我国日照的气候特征也进行了分析,为太阳能开发利用提供最新科学数据和开发建议。
  • 土地资源
  • 土地资源
    窦鸿身, 江南, 周连义
    2010, 32(4): 712-7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化地区湿地的退化和消失是全球越来越关注的问题。本文以南京市为例,采用5期南京地区Landsat MSS和TM数据,结合历史数据、土地利用及野外踏查资料,采用决策树分类方法,提取南京湿地,分析1979年—2004年来南京湿地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30年来南京湿地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发生了明显变化。总量由397.91 km2下降到363.66 km2,共减少34.25km2。江洲湿地变化较小,到2004年在各类型湿地中所占比重最大。乡村内河流湿地是各湿地类型中变化最大的;城乡交错带内湖泊、河流湿地数量由于城市扩张,变化频繁;城市内湖泊湿地面积变化较小。各阶段中南京湿地都有不同数量转变为城市建设用地而消失。空间变化特征中,乡村内湿地正逐渐被替代为交错带或城市内湿地,在新城区及交通线周围通常是湿地受干扰的主要区域。
  • 土地资源
    但承龙, 熊华
    2010, 32(4): 718-72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用地-产出的角度研究土地利用结构与产业发展关系。综合前人研究,结合海南土地利用现状,构建一个基于产业的土地利用分类。采用1995年—2006年海南省的时间序列数据及其18个市县的面板数据,以数量经济模型为分析工具,利用线性回归模型、混合回归模型和个体效应模型,F统计量和H统计量进行统计检验等方法研究土地利用结构和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为:①产业结构的变化影响产业用地结构,而且产业结构的变化快于产业用地结构的变化;②产业用地结构由产业规模与产业耗地技术水平以及自然环境约束共同决定。研究最后指出,产业生产技术水平及其耗地技术水平的提高是实现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双优化,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同时区域自身的环境因素影响也应受到重视。
  • 土地资源
    梁传丹, 聂 艳, 于 婧
    2010, 32(4): 724-73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江汉平原后湖地区耕地为研究对象,应用生态位适宜度理论,以50m×50m栅格作为评价单元,对各单元水稻、小麦、棉花和油菜4种作物的生态位适宜度值及限制因子进行了定量分析,并提出了发挥最大资源优势和获取最高经济收益方案下各评价单元的最优推荐轮作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生境条件整体较好,以最适宜和适宜两级为主,最大生态位适宜度值达0.9186;研究区有效硼、有效锌含量低,已成为该区域限制土壤生产潜力发挥的重要因素;同季作物以水稻、小麦的生态适宜性较高,适宜面积较大,分别占到72.1%和71.93%;最大资源优势方案下,水稻-小麦轮作方式的推荐范围最广,其次为水稻-油菜、棉花-小麦和棉花-油菜;最大经济收益方案与农业生产实践布局有高度的吻合性,棉花-小麦的推荐范围最广,依次为水稻-小麦、棉花-油菜和水稻-油菜。该研究结果能直接指导农业生产实践,促进研究区耕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管理。
  • 土地资源
    文锐, 吴宇哲
    2010, 32(4): 731-73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文献检索与综合分析法,研究新土地利用分类实施对未来土地管理可能产生的正反两个方面的影响,并提出改进新分类塑造下土地管理效果的建议。研究发现,新土地利用分类取消可调整地类有利于避免占优补劣,而水田类的统一设置又为占补平衡中规避质量管理目标提供了可能;设立空闲地类有利于监督制止批而未建的发生,而仅以城镇和农村来划分居住用地则不仅忽略了城乡结合部内住宅性质界定也绕开了混合用地,可能对用途界定产生不利影响;取消未利用地类,可能会有利于遏制盲目的土地开发,而依旧不设立生态用地则可能不利于生态保护的开展。为规避不利影响,土地管理可以从各地因地制宜地续分新分类、完善土地质量评价制度和建立土地开发项目的生态听证制度等三方面加以完善,为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条件。
  • 土地资源
    郭力娜, 徐艳, 运向杰, 张凤荣
    2010, 32(4): 737-74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华北平原的曲周县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和对比分析的方法,对挖损耕地复垦前后生产能力变化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挖损地块与对照地块相比,二者生产能力没有显著差别。这主要是因为曲周县位于华北平原地区,这里土层深厚,且在县域范围内不同土层土壤质地和肥力水平变化不大,各土层保水保肥能力相当,只是底层土壤未熟化,如果能保证水肥和农业管理投入,挖损耕地生产能力会很快恢复。建议复垦工作须因地制宜,在平原地区,挖损耕地不超过一定深度且不影响影响耕作的情况下,可以直接恢复耕种,不需用专门的复垦工艺进行挖损耕地的复垦或培肥。
  • 土地资源
    任艳胜, 张安录, 邹秀清
    2010, 32(4): 743-75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主体功能分区实际上就是针对我国国土开发适宜性评价而进行的空间区域划分,主体功能区划中的限制开发区采取差异化农地保护政策,限制了不符合区域内主体功能要求的土地开发,这必然导致区内可实现的农地产权价值减少,需要给予产权人土地价值补偿。本文提出了限制开发区农地发展权补偿的概念,尝试以资产定价理论(CAPM)为基础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构建了限制开发区农地发展权补偿标准模型,并以宜昌、仙桃等地部分地区为研究区域对补偿标准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农地发展权价值是农地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城郊而且整个区域农地发展权价值总额都可能大于区内农地农业用途总价值。研究区域内农地发展权总价值为1526亿元,约占农地总价值(1927亿元)的79.21%,远大于农地农业用途总价值(400.6亿元);②限制开发区对区域内农地总价值实现所产生的限制主要实施在农地发展权价值上,补偿标准在数值上等于受管制的农地发展权市场价值。发展区内农地发展权价值补偿额为317.3亿元,分别占区内农地发展权总价值以及农地总价值的20.79%及16.47%;③受调查农户对水田的平均支付意愿(约112万元/hm2)要高于对旱田的平均支付意愿(约100.2万元/hm2);④调查区域内每公顷农地发展权价值(约82.73万元)是每公顷农地经济产出价值(约21.72万元)的4倍左右,但其在现行资源价值核算体系中却常常被忽略,易造成限制发展区农户福利的大量损失。⑤同一功能区内农地发展受限程度的一致性可从农地价值内涵中寻找逻辑。同一行政区内农地发展权价值补偿可能不一样,同一主体功能区内不同行政区的农地发展权价值补偿可能一样。
  • 资源生态
  • 资源生态
    段锦, 李玉辉
    2010, 32(4): 752-76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协调世界遗产地的保护与维护原住居民的利益是世界遗产地保护管理的重要内容。本文运用Costanza等的全球静态部分平衡模型,通过解译遥感影像获取景观变化信息,评估云南石林世界遗产地和缓冲区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资产及其损耗,探讨生态补偿的途径。结果表明:①1992年—2007年云南石林世界遗产地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资产增加4711.15万元,年均增加1.23%;缓冲区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资产减少1 0740.10万元,年均减少1.49%;②1992年—2007年云南石林世界遗产地退化生态系统对生态资产的损耗减少1484.45万元,年均减少1.42%;缓冲区减少5416.82万元,年均减少1.87%;云南石林世界遗产地居民生活生产占用的生态资产增加904.44万元,年均增加2.33%;2000年以来云南石林世界遗产地退化生态系统和居民生活生产占用的生态资产的总损耗增加131.07万元,年均增加0.21%;③遗产地范围内有限面积的旅游开发可以为自然遗产地内的原住居民提供有效的生态补偿,并为遗产地生态资产的保护与植被恢复提供保障,从而弥补生态资产的损耗,实现云南石林世界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
  • 资源生态
    涂勤, 张陆彪, 郑海霞
    2010, 32(4): 761-76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流域环境服务的提供者和与同一环境服务的使用者或受益者在空间上的分离,以及生态补差机制的缺位使生态系统管理者没有通过经济激励去改善环境管理,从而导致环境服务供给不足,服务质量低下。本文利用条件价值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 , CVM)评估金华江流域居民环境服务的支付意愿,并利用Ordered Probit模型和Binary Probit模型分别分析了最大支付意愿及其支付方式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金华江流域的居民中有78.4%的居民家庭具有支付愿意,平均最大支付意愿E(WTP)为24.87元/(户·月),年平均最大支付意愿为298.46元/(户·年)。最大支付意愿与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环境相对经济的重要性对最大支付意愿没有显著的影响,了解生态保护概念的受访者平均最大支付意愿并不高于那些不了解的人,这反映了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与行为偏差和“搭便车”侥幸心理。受教育程度与环境相对经济的重要性越高,则选择交生态补偿税的概率也越高;性别、年龄、是否经历过污染灾害与最大支付意愿对人们支付意愿补偿方式的选择都没有显著的影响。实施生态补偿政策,必须促进上下游农户和居民、相关企业和地方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直接参与到流域管理和决策中,实现流域环境共建和利益共享,在此基础上构建流域生态补偿体系。
  • 资源生态
    黄贤金, 李 颖, 李升峰, 张秀梅
    2010, 32(4): 768-77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对江苏省1996年—2007年碳排放效应分析得出:①江苏省近12年碳排放总量年均增长14%,2007年达到1 4370万t,碳排放增长过快问题突出;②提出了地均碳排放强度和地均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两个新指标,并计算得出2007年全省地均碳排放强度和地均建设用地碳排放强度分别达到2.06t /hm2和84.32t/hm2; ③2007年江苏全省碳排放量、地均碳排放强度和地均建设用地碳排放都呈现苏南>苏中>苏北的分布格局,13市地均碳排放强度差异显著,其排放强度总体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建设用地碳排放对总碳排放贡献最大是各地市共同之处;④江苏省碳排放强度与人均GDP呈倒U型曲线关系,曲线的拐点在(2.0~2.1)万元/人附近;⑤能源消耗是碳排放的主体,建设用地是最主要的碳源,1996年—2007年全省虽然其碳排放总量呈上升趋势,但全省万元GDP碳排放强度从2004年开始逐年下降的,说明江苏全省碳减排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减排压力仍然巨大,减排工作任重道远。
  • 资源生态
    贺 娟, 舒晓波, 于秀波
    2010, 32(4): 776-78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功能,是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不同利益相关者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的认知不同,农户对于生态系统服务的认知、影响因子和原因缺少系统的了解和分析。本文采用调查问卷,对湖区3个县12个村的310户农户的基本信息、农业生产、渔业捕捞、湿地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作深入了解,重点调查鄱阳湖区湿地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水质净化和水产品等服务,并利用SPSS进行二元logit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鄱阳湖区农户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认知最充分的是调节气候、生物多样性和水产品;②不同调查区的农户,对在旅游休闲、纤维和燃料、水产品和植物产品等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的认知存在差异;③性别、年龄、职业和总收入是影响农户对生态系统服务认知的主要因素。
  • 资源生态
    曹淑艳, 谢高地
    2010, 32(4): 782-78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的生产-消费体系是造成生态系统损失的主要原因,未来的经济进步依赖于生态服务价值得到充分的评价与应有的体现。面对资源环境困境,世界各国都在探索新的发展途径,“A模式向B模式转变”的理论不足以为我国发展政策提供足够理论解释和决策支持。从发展过程视角,本文系统总结了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内涵、内容,其中,经济生态化过程的主要内容包括:①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配置和谐化;②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生态化;③生态资产再造和功能激活;生态经济化过程的主要内容包括:①生态资源资产化;②生态资产价值化和资本化;③生态服务供给和消费费用化。最后指出,我国应该走经济生态化和现代生态经济化相结合的道路,即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生态资源稀缺的区域推进经济生态化进程,在生态资源丰富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欠发达区域推进生态经济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