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能源与矿产资源
  • 能源与矿产资源
    刘立涛, 沈 镭
    2009, 31(8): 1264-127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入手,分析了能源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从能源决策的完整性、能源供给安全、能源消费的可持续性以及能源技术与教育4个方面构建中国能源政策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其进行定量评价,揭示出中国可持续能源政策所处阶段及其薄弱环节。研究认为:①中国能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能源价格快速攀升和环境压力不断加大是能源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三大关键挑战,制订中国可持续能源政策需从能源安全供给、经济竞争力以及环境可持续性3个角度入手,协调好3者之间的关系,促进3者共同发展;②通过构建能源政策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定量评价发现,中国现阶段能源政策处在由非可持续性向可持续性转变的过渡阶段;③加快发展以煤为主的相对低碳经济,完善能源市场机制,加大绿色能源消费是推进我国可持续能源发展的政策选择。
  • 能源与矿产资源
    毕于运, 高春雨, 李 刚, 李建政, 王亚静
    2009, 31(8): 1272-127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户用沼气的自然适应性评价为主要依据,以冻土和气温为主要指标,按照户用沼气池安全越冬和沼气常温厌氧发酵的自然适宜性标准,根据安全性、效率性、共轭性、行政区域的完整性等分区原则,把我国农村户用沼气的发展划分为南方自然适宜区、北方及川藏高原条件适宜区、高寒地带非适宜区等3大类型区,各类型区又分别划分为一定数量的亚区。其中,南方自然适宜区可分为华南(含藏东南)最自然适宜区等3个亚区,北方及川藏高原条件适宜区可分为华北平原至黄土高原简易覆盖保温适宜区等5个亚区,高寒地带非适宜区则分为东北西北部高纬度严寒地带非适宜区等2个亚区。文章最后分别对各大区和各亚区的基本状况、户用沼气自然适宜性和户用沼气池建造及越冬保温管理的基本要求进行了分区评述,以期能为我国农村户用沼气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指导。
  • 能源与矿产资源
    揣小伟, 黄贤金, 王倩倩, 钟太洋
    2009, 31(8): 1280-128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能源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能源数量的短缺以及能源结构的不合理将直接制约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安全。随着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以及一些高耗能生产和生活行为的过度扩张,对能源的需求大幅度增长,能源行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能源需求量逐年上升,我国已经成为从继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耗国。本文把信息熵、均衡度、优势度的数学方法引入能源结构领域,对我国1991年~2006年能源消费情况做了数量和结构上的动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我国的能源消费需求总量逐年上升;②能源消费与能源生产之间的差值呈逐年扩大的趋势;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比例在缓慢下降,石油、天然气和电力的比例在逐渐上升;③能源消费结构信息熵1991年~2002年处于上升的趋势,2003年~2006年略低于2002年,但总体上变化不大,均衡度缓慢上升,这说明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不明显,仍然是以煤炭为主,但结构逐渐在向多元化﹑合理化的方向发展。本文从这3个方面选取了1991年~2006年的人均GDP 、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建筑业产值比重、交通运输业产值比重、批发零售业产值比重、研究与实验经费比重、专利申请授权数、科技活动人员数量9个影响能源消费结构的主要因子,利用spss软件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对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至关重要。在今后的发展中应通过采取转变产业结构、加大科技投入、节约能源、开发利用新能源等措施来调整能源结构,确保我国能源的安全。
  • 能源与矿产资源
    石 磊, 韦 艳
    2009, 31(8): 1286-129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估算了2005年中国国家尺度上77种元素的流动情况,并与全球尺度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①就元素流动规模顺序而言,中国与世界一致,即净初级生产量最大,化石燃料次之,生物质燃料最小,但每种流所占世界的比例并不相同,化石燃料燃烧与矿物采掘最高,均约为世界的1/5,其中煤炭更高达38.4%;②由人为流主导的元素在中国尺度上有59种,世界尺度上有54种;中国尺度与世界尺度主导因素一致的元素有62种,其中人为流主导的有49种,自然流主导的有13种;③两个尺度上流动规模最大的十种元素有所差异,其中中国尺度有铝无硫,而世界尺度正好相反;流动规模大的元素多为自然流主导,总流动量大于1×108t的前10种元素有7种为自然主导;小于1×108t的66种元素有55种由人为流主导。
  • 水资源
  • 水资源
    刘昌明, 郑红星, 左建兵
    2009, 31(8): 1295-13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学、合理、高效地利用雨水资源,不仅可以缓解城市缺水状况,而且能够涵养与保护水资源、控制城市水土流失和内涝,减少水污染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目前世界上很多城市都开展了雨水利用方面的研究。如何科学的评价雨水利用的成本效益是城市雨水利用研究的热点。本文根据城市水文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建立了城市雨水利用成本效益分析模型,对北京市2007年267项雨水利用工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北京市雨水利用效益指数α达到了2.3,综合效益非常显著;②根据α的值,将全市分为4个区:①雨水利用无效益区(α<1.0),包括朝阳区、西城区、东城区和丰台区,占22.2%;②雨水利用低效益区(1.0 ≤ α ≤ 1.5),包括通州区、平谷区、石景山,占16.7%;③雨水利用利用效益区(1.5<α<3.0),共包括9个区县,占50.0%;④雨水利用利用高效益区(α≥3.0),共包括2个区县,占11.1%;③从α的空间分布来看,北京市城区的效益指数总体上小于郊区,α与各区县面积呈较好的正相关关系(r=0.65,R2=0.432),这主要是由于城区雨水利用的空间相对郊区来说受到的限制较多,可选择的雨水利用方式比较单一,多以小型的蓄水池和透水地面为主。
  • 水资源
    陈 强, 苟 思, 倪广恒, 严登华
    2009, 31(8): 1303-13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根据SEBAL模型的理论建立了利用遥感数据计算区域ET的计算模型,提出了敏感度评价指标,建立了单参数敏感性评价体系,并对模型气象参数进行敏感性评价。计算模型以Landsat7 ETM+遥感影像数据和大气温度、风速、湿度、日照时数等地表气象数据作为输入,并对一些难以获取的参数做了简化处理,以ERDAS Imagine遥感数据处理软件为工具,计算了研究区(天津市)24h ET空间分布图,并与Penman-Monteith公式所计算的研究区4种典型下垫面ET比较,结果显示,SEBAL模型计算的ET空间分布比较符合下垫面实际情况,计算结果较合理。考虑到气象数据对模型的影响重大,本文利用独立敏感度评价指标对模型中几个气象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发现SEABL模型对风速、气温比较敏感,而对计算过程中选取的“热点”温度不敏感。本次建立的SEBAL模型计算较准确,参数敏感度评价方法简单有效,适合独立参数的敏感性分析。
  • 水资源
    Bernd Cyffka, 艾里西尔·库尔班, 柴 政, 任 伟, 玉米提·哈力克
    2009, 31(8): 1309-13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向塔里木河下游应急生态输水对于胡杨为主体的荒漠河岸植被的恢复和自然更新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本文根据近5年对塔里木河下游阿拉干地区的大量野外调查数据,分析了应急输水对该地区地下水位上升及胡杨各项生态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应急生态输水的继续和扩大,塔河下游典型监测断面——阿拉干的地下水位逐渐抬升,水质得到改善,河道附近的地下水埋深已经由输水前的10~12 m抬升至5.5~6.2 m。胡杨的部分生态指标对输水有不同程度的响应;具体表现在,在垂直河道方向上,离河道越近胡杨各项生态指标,即盖度、郁闭度、冠幅、萌生枝、树冠疏失度以及次生苗和实生苗出现的频率等对输水的响应越显著。总体来说,在河道200 m范围之内,生态输水对胡杨恢复的影响程度是显著的;在200~800 m之间,为中度影响;800 m以上的距离几乎无影响。
  • 水资源
    王润元, 姚玉璧, 张秀云
    2009, 31(8): 1315-132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白龙江流域气象观测资料和水资源定位观测资料,分析气候变化特征、水资源变化特征,及其二者的关系,建立水资源气候模式。分析表明:白龙江流域降水量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降水量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在(-34.2~-7.4)mm/10年之间,降水量递减以夏季降水量递减为主,倾向率在(-21.2~-3.8)mm/10年。气温年际变化趋势呈显著上升趋势,气温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在(0.10~0.40)℃/10年之间,增温率以冬季最大,其值在(0.22~0.55)℃/10年之间,秋季次之,其值在(0.15~0.35)℃/10年之间,春季最小,其值在(0.03~0.34)℃/10年之间。年际变化趋势从20世纪70年代之后持续上升。年干燥指数变化呈显著上升趋势,年干燥指数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在(0.09~0.14)/10年之间。近55年来白龙江流域气候趋于暖干化。白龙江流域水资源呈显著下降趋势,倾向率为-28.09m3/(s·10年),从1985年开始下降,突变点在1991年,年际变化存在3~4年、7~8年、12~13年的年际周期变化。水资源与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47~0.71(P<0.01), 与年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68~-0.46(P<0.01),与干燥指数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75~-0.43(P<0.01)。降水量减少,气温升高,干燥指数上升,导致水资源减少。
  • 水资源
    郭玲霞, 康淑媛, 李玉文, 杨明金, 张 勃
    2009, 31(8): 1321-132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性别平等和广泛的公众参与是集成水资源管理公平和可持续性的重要体现。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资料分析了张掖市甘州区农村妇女参与农民用水户协会管理的现状和意愿,运用Logistic模型定量分析了影响妇女参与协会管理意愿的因素。结果表明:①目前用水户协会管理者中妇女参与的程度非常低,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是科学文化素质低、没有机会参与、家庭劳动繁重、身体素质差、对自己没有信心、家庭成员不支持;②妇女参与协会管理的意愿与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家庭成员的态度、心理素质呈显著正相关,与年龄、家庭规模呈显著负相关。基于这些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以改善妇女在水资源利用与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促进妇女参与用水户协会管理,实现水资源管理中的性别平等。
  • 资源经济
  • 资源经济
    胡 青, 徐建华, 曾 刚, 张 燕
    2009, 31(8): 1328-133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空间统计分析与GIS技术的综合集成方法,研究2000年和2006年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区域发展潜力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空间关联性规律及其演变过程。结果表明:①区域发展潜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空间分布皆整体上呈现由沿海到内陆再到西部的阶梯递减的趋势;②区域发展潜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均表现出全局性显著的相似省区间“趋同”的集聚特征,即发展潜力高的省区集聚于东部,发展潜力较低地区则集聚于西部;东北、东部沿海,中部和南部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得到提高且趋于集聚,而资源环境承载力较低的省区集聚于西北;③结合迭代聚类结果与空间聚类结果将中国区域发展潜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划分为5种类型区域,划分结果发现各个区域发展潜力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空间联系测度上表现并不十分显著,资源环境承载力对低发展潜力地区所起的制约效应比高发展潜力地区要大得多。
  • 资源经济
    刘彦随, 翟荣新, 张富刚, 张潆文
    2009, 31(8): 1335-13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农业发展演变规律,是明确新时期农业发展战略决策、构建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基本依据。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农业发展演变规律分析表明:①农业生产大致经历了复苏发展-快速发展-缓慢发展-加快发展4个阶段,已由传统的、单一的农业发展模式转向农、林、牧、渔业综合发展,这是我国农业发展政策不断调整发展的客观反映;②受建设占用耕地以及抛荒、撂荒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农作物播种面积不断减少,年均减少233.38×104hm2,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重逐步下降(从78.74%下降到63.10%);③粮食产量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占全国的比重逐步下降(从35.36%下降到26.38%);油料作物、水果和水产品产量显著提升。以农业的生产、社会、生态和文化功能为导向,充分借助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有利外部环境,大力发展都市型、外向型、特色型农业,加快农业园区化、基地化建设,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
  • 资源经济
    乔家君, 吴娜琳
    2009, 31(8): 1341-134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2007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06团三连的实地调查显示,棉花成本价格、投入产出结构及生产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整体上农田系统效率高低呈集聚分布、部分相邻田块相差悬殊;单位棉花成本价格与农田系统效率存在空间一致性,与农田投入的空间相似度较低,农田生产效率与单位面积投入的关联亦不强。造成如此的农田系统生产特征及其空间格局,与其发展环境有着密切关系。棉花成本价格与自然环境(包括微气候和天气状况、自然灾害、地形环境、土壤环境等)、农户自身发展条件(包括农户的年龄结构、家庭学生负担系数、自身思想意识观念、自身技能及其态度等)、体制环境(如兵团的生产制度等)有着密切关联。此外,职工家庭的变故等也会影响职工的田间管理,进而影响其棉花产出和成本价格。
  • 资源经济
    孙新章, 张新民, 周海林
    2009, 31(8): 1349-135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需求、经济允许、科技支撑、法律保障是全面建立生态补偿制度的四要素,缺一不可。当前,我国已经具有了对生态补偿的强烈社会需求,但是,由于经济形势严峻、相关科技问题没有完全解决、以及法律法规建设滞后等,使我国目前还不具备全面建立生态补偿制度的条件。根据过去20年我国在探索生态补偿方面的实践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本文认为,我国的生态补偿制度建设需要采取分阶段推进的方式,即大致需要经过初步探索、试点示范和全面完善3个阶段。目前,我国已经走过了初步探索阶段,正处于试点示范阶段的关键时期。文章进一步对当前我国生态补偿制度建设的重点任务以及进入全面完善阶段后应采取的发展思路做了进一步的阐述。
  • 土地资源
  • 土地资源
    郭杰, 刘琼, 欧名豪, 欧维新
    2009, 31(8): 1355-136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南通市1988年~ 2006年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用地数据,利用二元变量相关分析选取南通市建设用地规模扩张的驱动因子,分别采用多元回归分析和BP神经网络构建建设用地需求预测模型,在模型比较优选的基础上,预测未来南通市建设用地需求量,并应用灰色系统法结合趋势判断对预测结果合理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运用全部引入法进行多元回归分析,预测模型置信程度较低;运用逐步回归法进行模型优化,多重共线性消除的同时多数驱动因子在预测模型中被剔除,造成指标选取不足;而基于BP神经网络的建设用地需求预测模型融合了各驱动因子对建设用地规模的影响,模型变异系数仅为1.78%,运用该模型可有效提高建设用地需求预测精度,计算结果较合理。
  • 土地资源
    董玉祥, 刘毅华, 郑荣宝
    2009, 31(8): 1362-136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地资源安全作为国家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土地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总结国内外土地资源安全预警研究的进展,从土地资源安全预警的概念出发,提出了广州市土地资源安全预警研究的总体思路及主要问题,为后继研究提供借鉴意义。然后,以广州市耕地安全为例进行实证研究,采用目标预警法计算1990年~2005年广州市耕地安全度,并利用灰色模型GM(1,1)预测2015年和2020年耕地安全度并划分其预警级别,结果表明:广州市1991年耕地安全度为-1.97,2005年为-2.12,总体呈不规则下降趋势,其动态拟合方程为Y=-3.096exp(-0.063694t)+3.096,预测出广州市2015年耕地安全度为-1.4585,2020年耕地安全度为-1.9051,均属于巨警级别,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在不同的预警级别中应采取不同的对策措施。
  • 土地资源
    潘晓玲, 张 杰
    2009, 31(8): 1369-137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绿洲是西部干旱区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绿洲的形成、发展和演变一直是干旱区生态与地理研究的核心内容。本研究以位于新疆焉耆盆地库鲁克塔格山北麓、博斯腾湖南畔的库鲁克绿洲为案例,利用4期1973年~2005年期间的遥感影像数据,在斑块水平和景观水平上完整回溯了库鲁克绿洲早期形成、发展和演变的时空格局动态过程。通过空间分析表明,库鲁克绿洲发展演变过程和格局呈现出景观镶嵌斑块的“散布、扩展和融合”循环往复的节律性动态过程特征,不同斑块的规模由子斑块扩散速率、边缘扩展、斑块边界接触和融合过程决定。斑块镶嵌格局的时空节律变化导致了聚集斑块的等级镶嵌结构和动态格局。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干旱区绿洲形成、发展和演变过程的时空动态预测模拟、管理规划与环境保护等提供了基本理论依据。
  • 土地资源
    陈江龙, 郭 垚, 黄天送, 袁 丰
    2009, 31(8): 1378-138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村宅基地置换有效协调了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间的矛盾,兼顾了城市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本文应用SCM等利益相关者理论与方法,在对海门市进行了实地调研和农民访谈基础上,通过数据分析得出结论:①农民、村委会和市、县、镇政府之间利益冲突是农村宅基地置换的主要矛盾;②在利益一致的基础上,政府和农民通过交易方式来解决利益冲突,研究区通过以城镇化和项目带动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的模式,以及以新农村建设为代表的农民主导政府支持的模式来解决这一矛盾;③政府主导农民参与的模式下,征地和置换相结合,主要为城市开发提供用地,资金主要由政府筹措,土地利用效率较高;农民主导政府支持的模式下,资金靠农民自行筹措,置换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符合传统的农村居住观念。
  • 土地资源
    刘法威, 龙开胜, 舒帮荣
    2009, 31(8): 1386-139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城乡居民消费能力逐渐增强,给土地利用带来了严峻挑战。运用现代宏观动态计量分析方法,以1978年~2007年数据为基础,分析城乡消费对耕地保护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①城乡消费是影响耕地数量的重要因素,它们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且短期波动也较小,短期波动向长期均衡趋近的调整幅度为7.30%;②城镇居民消费是耕地数量变化的重要原因,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却要弱一些;两者对耕地数量的影响方向相反并且持续时间也不一样,同时来自城镇居民消费的冲击对耕地数量变化的解释水平约为23%,农村居民消费的解释水平约为4%,而来自耕地数量自身波动影响的解释水平超过70%。本研究对城乡消费与耕地保护相互作用的辩证分析与澄清,有助于相关部门有针对性地采取科学合理的政策措施保护耕地,从而减少行动的盲目性。
  • 土地资源
    P.H. Verburg, 王 卫, 徐中春, 张学儒
    2009, 31(8): 1392-139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唐山海岸带为研究区,基于2000年和2005年TM遥感影像,运用3S技术,通过人机交互目视解译提取了精度较高的两期该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数据。以2000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期,选取距农村居民点距离、距城镇距离、距道路距离、距河流距离、距海岸线距离、地下水埋深、土壤类型、成因地貌、工程地质条件9个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作为驱动因素,运用CLUE-S模型模拟了2005年的土地利用类型空间格局,并用2005年的实际解译数据加以验证。结果表明:正确模拟比例达88.95%,Kappa指数为0.8711。说明CLUE-S模型能够较准确地模拟小尺度海岸带地区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在此基础上又分别模拟了自然增长、土地结构优化、经济发展、生态保护4种情景方案下2015年研究区的土地利用格局。结果表明:在不同情景方案下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格局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对该区域制定合理的土地管理政策有着指导意义。
  • 土地资源
    牛海鹏, 张安录
    2009, 31(8): 1400-14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耕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类型、作用过程及其形态等特征的不同,重构了耕地利用效益体系,并从外部性供体、受体出发对耕地保护外部性的概念、类型、影响及其补偿进行了界定和分析,同时提出了耕地保护外部性测算的思路和方法。以河南省焦作市为研究区域,以2006年为研究时段,运用综合方法和条件价值法对其耕地保护的外部性进行了测算。研究结果表明:①耕地利用效益体系中的生态和社会效益具有强烈的外部性,该外部性促进耕地非农化速度进一步加快;②耕地保护总体外部性包括区内外部性和区际外部性,耕地保护总体外部性补偿依赖于区内外部性和区际外部性实现程度;③基于综合方法测算出的焦作市2006年耕地保护外部性为1 5542.3元/hm2,基于CVM测算出的焦作市2006年耕地保护外部性为1020.4元/ hm2,该测算结果可作为耕地保护外部性补偿的最高和最低标准;④耕地保护区际外部性测算表明,孟州市、沁阳市、武陟县、温县和修武县是耕地保护外部性盈余县(市),属于区际补偿输入区,市辖区和博爱县是耕地保护外部性赤字县(区),属于区际补偿输出区;⑤应在耕地保护外部性测算基础上,尽快建立耕地保护外部性内部化机制。
  • 资源信息
  • 资源信息
    莫宏伟, 任志远
    2009, 31(8): 1409-14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榆阳区遥感影像、数字高程(DEM)等资料为依据,运用地学信息图谱理论和方法,在RS和GIS的支持下生成了榆阳区1978年~2005年植被覆盖率变化图谱,分析了该区近30年来植被覆盖率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表明:①1978年~2005年间,榆阳区植被覆盖率由3.22%增加到了10.35%;②各坡度段的植被覆盖率都有较大幅度增加,其中1989年~2005年间明显呈现出植被覆盖率增速随坡度增加而加大的变化态势;③黄土丘陵沟壑区在各时段的植被覆盖率及其增速均大于风沙草滩区,前者在1978年~1989年及1989年~2005年两时段植被覆盖率增速相近,而风沙草滩区前时段的增速则约为后时段的1.77倍;④榆阳区研究期各时段内的植被覆盖率都是城区>近郊>远郊,覆盖率增速在1978年~1989年段表现为:城区>近郊>远郊,1989年~2005年段体现为:远郊>近郊>城区。
  • 资源信息
    陈晓玲, 邵景安, 袁中智
    2009, 31(8): 1415-142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信息分析理论出发,研究了悬浮泥沙的时空结构与时空分析模式。由于悬浮泥沙在时间变化上既具有周期性又具有随机性,在空间上存在区域差异,所以从信息分析理论角度,悬浮泥沙时间分析模式可分为基于时间跨度的时间分析模式和基于变动因素的时间分析模式,而悬浮泥沙空间分析模式可分为空间变化分析模式和空间类比分析模式。基于以上时空分析模式,本文选择珠江口及其邻近海域1995年~2000年152个时相的NOAA/AVHRR影像反演的悬浮泥沙浓度结果,及泥沙输移模型模拟的悬浮泥沙浓度,对珠江河口及深圳湾悬浮泥沙进行周期性变化分析、趋势面分析和垂向变化分析。研究表明,珠江河口悬浮泥沙具有明显的月变化、季节变化、丰枯水期变化及涨落潮变化规律,而深圳湾悬浮泥沙在垂向上则表现出由底层向上逐渐降低的变化规律。
  • 资源信息
    刘 闯, 索玉霞, 王正兴, 于伯华
    2009, 31(8): 1422-142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1982年~2002年间AVHRR-NDVI数据和气候研究组(CRU)降水与气温数据,分析了中亚5国21年来NDVI年际与季节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①在植被生长季,53%地区NDVI年变化率 <±0.0005NDVI/a(无变化),40%地区NDVI年变化率>0.0005 NDVI/a(增加),6%地区NDVI年变化率< -0.0005 NDVI/a(下降);按照植被覆盖类型,除常绿林、高山草甸年均NDVI呈一定的上升趋势,变化率分别为0.0014 NDVI/a(p0.05=0.001),0.0009 NDVI/a(p0.05=0.001),落叶林、草原、作物、草原化荒漠NDVI没有显著变化(p0.05>0.05);②年均NDVI与降水、温度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49.00%的地区年均NDVI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52.33%的地区NDVI与春季降水量正相关,33.69%的地区NDVI与夏季降水量正相关,70.00%的地区年均NDVI与各季气温弱相关,仅17.78%的地区年均NDVI与年均气温正相关;6种植被类型NDVI与降水、气温相关关系为,常绿林、高山草甸年均NDVI与年均气温分别低度、显著正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432(p0.05=0.05)、0.557(p0.05=0.009);草原、作物与年降水量分别显著、低度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11(p0.05=0.018)、0.476(p0.05=0.029);落叶林NDVI与夏、冬季降水量低度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15(p0.05=0.061)、0.461(p0.05=0.035);草原化荒漠NDVI与春季降水量正相关但不显著,相关系数为0.415(p0.05=0.061)。
  • 旅游资源
  • 旅游资源
    郭焕成, 肖光明
    2009, 31(8): 1430-143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珠三角在我国区域旅游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研究其旅游资源本身具有基础性研究意义。面对大区域旅游资源评价困难的状况,文章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区域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评价,并系统比较了该区域九城市旅游资源的差异性。前者包括旅游资源的类型效应、强度效应和聚集效应评价,后者包括九城市在旅游资源丰度、配合指数、总体优势度方面的差异以及在各自旅游发展中所起作用的差异。研究发现,对于珠三角这样的大区域,选取上述评价指标对深入把握旅游资源的总体特征和旅游资源的内部差异是恰当的;珠三角九城市旅游资源的数量、组合及其总体优劣势不尽相同,在各自旅游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也存在明显差异,并由此形成不同的旅游发展模式;有必要通过系统整合,以有效推进该区域的旅游资源空间一体化进程。
  • 旅游资源
    刘亚萍
    2009, 31(8): 1438-144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游憩价值与煤炭资源价值的估价表明:2007年的总游憩价值为1.84×108元;2008年的总游憩价值为7.52×108元;每年在百里杜鹃区域开采的煤炭价值是13.78×108元。若将一年开采的煤炭价值与2008年的游憩价值相比,则其比值为1.83,表现为百里杜鹃游憩价值低于煤炭价值。然而,笔者认为仅用这一数值进行价值高低的比较,不是十分科学,且不利于杜鹃林的保护。因此,提出建议:①应科学分析百里杜鹃游憩价值与煤炭价值差异的原因;②应组织相关学者深入研究百里杜鹃林与煤炭资源共存的关系;③需针对开采煤炭资源经营者制定百里杜鹃林保护政策;④通过政绩考核鼓励当地政府部门领导者积极履行合理利用和保护百里杜鹃的职责;最后应挖掘升华百里杜鹃林区域旅游价值内涵与外延,用以弥补旅游季节性极强的缺陷。这样,才能使百里杜鹃的游憩价值得到充分利用和保护,走上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
  • 旅游资源
    甘萌雨, 葛全胜, 武国柱, 席建超
    2009, 31(8): 1447-145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的承受能力是土地管理的一个核心问题,一般情况下旅游活动与自然环境保护间存在着明显的冲突。本研究结合六盘山人类旅游活动季节性规律,以野荷谷、小南川、梁殿峡3个核心景区中易受旅游干扰的典型植被类型为对象,在植物初春萌芽(5月)至生物量最大期(8月)通过践踏实验,模拟典型植被类型和主要植物物种对人类旅游践踏的敏感性(相对敏感性和绝对敏感性),并构建三类(抗性、耐性和弹性)指数进行定量表征。研究结果表明:①从3种植被类型的相对敏感性看,其植被类型的抗性、耐性和弹性间具有一致性,其大小顺序为梁殿峡高山草甸植被>野荷谷华北落叶松林下植被>小南川乔灌草植被,3种植物类型抗性分别为59.62%、37.86%、14.16%,耐性指数为90.51%、84.217%、26.80%,弹性指数为78.017%、66.04%、15.35%;②从各植被类型组成物种的绝对敏感性看,小南川景区表现最为敏感,消失物种最多(6种),野荷谷次之(5种),梁殿峡最少(2种);三个景区中消失物种主要为山荆子、龙牙草、华北落叶松幼苗、李幼苗、莓叶委陵菜和豆科野豌豆;③研究结果表明,处于初春萌芽阶段的景区植物幼苗,对人类践踏具有高度的敏感性,旅游践踏不仅当时造成部分植物消亡,也对植物后续的生长产生较大负面作用,进而影响到旅游区生态系统正常的发展演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