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专栏:三江源旅游资源研究
  • 专栏:三江源旅游资源研究
    成升魁, 李佳, 马金刚, 钟林生
    2009, 31(11): 1818-18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兴起,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旅游在消除贫困上的潜力和能力,然而,要让旅游真正朝着有利于消除贫困的方向发展,必须对旅游的发展方式加以调整,因地制宜地选择旅游扶贫的模式。本文构建了三江源地区各县贫困程度和旅游资源禀赋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测度了各评价区的贫困度和旅游资源禀赋综合得分,并采用四象限法划分出资高贫低、双高、双低、资低贫高4种旅游扶贫类型区,在此基础上,提出适用于整个三江源地区的旅游扶贫基本模式为政府主导模式,以及各类型区的旅游扶贫辅助模式,即资高贫低区的政企合作模式,双高区的项目推动模式,双低区的产业联动模式,资低贫高区的大区带动模式。
  • 专栏:三江源旅游资源研究
    陈田, 唐承财, 钟林生
    2009, 31(11): 1825-183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旅游资源空间分异特征,有助于构建科学合理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促进区域旅游与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本文对三江源地区生态旅游资源空间分异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随着海拔的变化,整个区域生态旅游资源与部分单体呈现垂直地带性;②随着经纬度变化,自然与人文类生态旅游资源均表现出水平地带性空间分异;③较多生态旅游资源分布在交通干线与主要河流沿岸;④建筑与设施类旅游资源沿村镇及其周边地区呈现面状集聚与散点空间分异。基于空间分异特征分析结果,提出该区域旅游资源总体开发模式为空间梯度转移开发,并探讨了3类空间优先生态旅游资源类型的开发模式,分别为垄断性资源开发的独立景区模式、交通干线沿线资源开发的线路联动模式、城镇周边资源开发的设施依托模式,研究成果可为三江源地区及其它生态敏感区生态旅游资源的科学利用提供理论指导与经验借鉴。
  • 专栏:三江源旅游资源研究
    宋增文, 钟林生
    2009, 31(11): 1832-183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探险旅游资源—产品转化适宜性,对探险旅游地的科学规划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基础理论演绎和GIS空间分析等方法,借鉴国际上自然地区游憩规划与管理领域应用广泛的有效手段—游憩机会谱(ROS),着眼于区域尺度,建立了探险旅游机会谱(ATOS),进而研究了三江源地区探险旅游资源—产品转化适宜性。研究结果表明,探险旅游机会谱可有效用于区域探险旅游资源—产品转化适宜性的研究,“专业级历险探险旅游、较专业级涉险探险旅游、较业余级艰险体验探险旅游、业余级探秘探险旅游”4类探险旅游机会为探险旅游目的地的分区管理和提出探险旅游项目提供了科学根据。之后进行了三江源地区探险旅游机会序列分区,提出了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穿越游、唐古拉山探险游等22项探险旅游项目。
  • 专栏:三江源旅游资源研究
    成升魁, 孙琨, 钟林生
    2009, 31(11): 1840-184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偏远型景区有其自身的特点,其旅游资源开发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以青海省三江源地区达那河谷景区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偏远型景区旅游资源开发影响因素分析的指标体系,计算了各影响因素的影响力权重,并针对各影响因素提出了旅游资源开发的一些行为对策;进而对实施这些行为对策的投资成本进行了估计,结合各行为对策所对应因素的权重及实施该行为对策的预期成本大小,将这些行为对策分为4种类型;最后认为在偏远型景区旅游资源开发实践中,应综合考虑影响作用及实施成本的大小来进行各种资源的优先配置,并以此为依据确定各种行为对策的优先度次序。
  • 专栏:三江源旅游资源研究
    唐承财, 王婧, 钟林生
    2009, 31(11): 1848-185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西藏自治区拥有十分丰富的温泉旅游资源,但当前许多资源点还处于未开发状态,因此研究该区域温泉资源旅游开发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科学分析了西藏温泉旅游资源的特征,从温泉资源价值、区域环境、区域开发综合条件三方面构建了一个包含25个指标的区域温泉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评价体系,采取典型样本调查与区域综合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西藏7个行政地区的温泉旅游资源开发潜力进行科学评价与区划,将7个地区分成高、中、低3个潜力区,其中高潜力区包括拉萨市、林芝地区、日喀则地区,中潜力区在昌都地区,低潜力区包括阿里地区、那曲地区、山南地区。最后提出西藏温泉旅游资源的总体开发策略包括加强温泉资源调查、保护旅游资源、择优开发等,并针对不同潜力区给出差异性的旅游发展策略。
  • 能源与矿产资源
  • 能源与矿产资源
    顾为东, 邱涛, 周志莹
    2009, 31(11): 1856-186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由于长三角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对能源的需求量迅速增加,其中电力的缺口尤其明显,同时更面临着严峻的环境污染形势,迫切需要改变能源格局,改善生态环境,对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应用。位于长三角的东台、如东、大丰三市浅海辐射沙洲风能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地质条件优越、灾害性气象概率低、没有航道、没有大型渔场和地下线缆,又地处电力负荷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基础好、人才基础厚实、资本市场发育良好、内在动力强等优势,非常适合发展大规模、超大规模海上风电场,发展空间巨大,如开发其中15%的风能资源,即可兴建一个相当于年产4250×104t标煤(相当于年开采量2980×104t原油)、每年减排1.12×108t CO2的永续绿色能源基地,不占用耕地、不产生移民、也没有生态安全问题。本文针对海上大规模风电场间歇和波动的巨大电能难以为电网承受的难题,提出大规模非并网风电与高耗能负载相结合的新路径,建设若干“无碳型”高耗能绿色重化工产业,利用风能替代化石能源,实现“高碳能源向无碳能源”的跨越;建设一系列利用非并网风电直接进行大规模海水淡化和规模化制氢的产业基地,100%利用海上风电进行大规模海水淡化和制氢,由输电上岸变为输淡水上岸、输气上岸。
  • 能源与矿产资源
    白珂, 孔祥威, 刘勇
    2009, 31(11): 1862-186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海上风力发电是今后保障能源消费安全、保持经济增长和保护环境等方面的一个强有力的手段。随着风电技术的进步,以及海上资源丰富、风速相对稳定、开发利益相关方较少、不与其他发展项目争地、可以大规模开发等优势,大规模海上风电场建设已成为风电产业发展的新趋势。但是,海上风电场施工困难、对风电机组质量和可靠性要求较高、对抗击海上台风等灾害性天气要求苛刻,因此要健康、快速、有序地发展海上风电,除了要对海上复杂的风资源和环境条件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外,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更是不可或缺的。大规模海上风电场建设的特征是现有众多技术的集成,其中既包含海上建设项目的共有技术,如海上平台、海上桩基、海上桥梁等成熟技术;又包含海上风电场建设的专有技术,如海上风电场的施工、安装、运输、维护等配套实施的投入和建设等技术难点。本文首先分析大规模海上风电场建设的技术支撑体系内涵和总体框架,然后重点从海上大功率专用风力机、海上风电场施工安装、海上风电登陆传输、海上风电场抗台风等自然灾害以及海上风电大规模应用等方面,深入阐述大规模海上风电场建设的技术支撑体系,可为大规模建设海上风电场提供科学的依据和指导。
  • 能源与矿产资源
    方敏, 顾为东, 金春鹏
    2009, 31(11): 1870-187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规模非并网风电的应用,是探索一条中国特色风电多元化发展之路,建设大规模非并网风电产业体系,是我国风电多元化发展的重要环节。非并网风电产业体系的构建,是以“非并网风电理论”为依据、以我国风能富集区的大规模风电场建设和运营为重点,涵盖其前向关联度大的风电设备零部件研发和制造、风机组装、电控系统等产业,后向关联度大的有色金属冶金、盐化工、大规模海水淡化、规模化制氢制氧等高耗能产业,以及侧向关联度大的风机运营维护、风电场观光旅游、风电项目投融资管理、金融保险等产业,构成可涉及三次产业、多方位、多产业链交织的现代综合产业网络体系。首先,本文阐述“非并网风电理论”的形成、发展至成熟的成长过程,以及对构建大规模非并网风电产业体系的重要理论支撑作用;其次,在理论和可行性应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确立构建非并网风电产业体系的总体思路和原则;再次,分析非并网风电产业体系各构成主体的产业特性、技术水平、空间布局和龙头企业状况,在此基础上绘制我国大规模非并网风电产业体系图谱,并重点分析产业体系的功能结构状况和产业间的关联关系;最后,对非并网风电直接应用于高耗能产业的典型产业链条进行产业化分析。
  • 能源与矿产资源
    刘顺艳, 孙根年
    2009, 31(11): 1880-188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的重要历史阶段,经济发展对能源(尤其是煤炭)需求巨大,经济的高速增长势必会带动能源消费的快速增加。能源的大量消耗会引起环境问题,进而阻碍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缓解经济增长与煤炭消费之间的矛盾,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这是急需深入研究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运用1997年~2006年我国30个省区人均GDP与煤炭消费的有关数据,分析了人均GDP与人均煤炭消费量的关系,依据这两个指标构建二维组合矩阵,将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经济增长与煤炭消费划分为4种类型,即高经济增长—低煤炭消费增长、高经济增长—高煤炭消费增长、低经济增长—高煤炭消费增长、低经济增长—低煤炭消费增长4种类型,并从这4种类型中选取7个典型省区,分析了人均GDP与人均煤炭消费量增长的关系,预测了经济增长过程中煤炭消费的拐点,研究结论可为构建节能型社会提供了科学依据。
  • 能源与矿产资源
    常皛宇, 陈伟强, 钱易, 石磊
    2009, 31(11): 1887-189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金属元素物质流分析的“存量与流量”框架,本文定量分析了1991年~2007年我国铝的全生命周期进出口规模及其结构。研究发现:我国是铝的净进口国且净进口量不断增长,从进出口结构上看,我国日益成为铝土矿、氧化铝、铝废料等原材料的进口国和未锻轧铝、铝中间产品、铝最终产品的出口国。导致铝进出口结构变迁的主要因素是我国的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和所实行的产业政策。未来几年内,我国铝进出口政策的重点应该是:继续鼓励进口铝土矿、氧化铝、铝废料等国内短缺的原材料;限制出口并鼓励进口高能耗、高污染物排放、低附加值的原生铝、再生铝和部分中间产品如铝挤压材;暂时不对高附加值的铝中间产品如高端铝板带、铝箔和铝最终产品的进出口实行管制政策;同时国家应支持我国企业到国外购买铝土矿山,建立全球性的铝废料回收与运输网络,开办氧化铝、电解铝和再生铝厂并将产品运回国内。
  • 能源与矿产资源
    仇方道, 李博, 佟连军
    2009, 31(11): 1898-19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应用MFA和DEA模型,以14个典型矿业城市为案例,对1995年~2006年东北地区矿业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发现:①东北地区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平均水平较高,且整体呈提升趋势;②从资源类型看,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迅速提升,而石油、冶金、综合3类城市则在降低;从发展阶段看,老年阶段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幅提升,中、幼年阶段呈下降趋势,尤以幼年阶段显著;从城市规模看,特大型和中等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呈下降之势,而大型矿业城市则显著提升;从地区分布看,辽宁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化比较平稳,吉林省呈下降趋势,而黑龙江省则呈较大幅度提高之势;③纯技术效率是驱动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的主导因素,而规模无效是造成矿业城市DEA无效的主要原因,合理调控投入规模成为促动东北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 能源与矿产资源
    石磊, 于冰
    2009, 31(11): 1907-19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发展至今已近3000年,其核心工艺不断变化,燃料结构不断优化,所延伸的共生体系不断变迁。在文献综述、企业调研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本文梳理辨析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9种典型钢铁工业共生体系,其中古代(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前)块炼铁炉-固体渗碳炼钢流程、坩埚炉-固体脱碳炼钢流程、竖炉-固体脱碳炼钢流程典型钢铁共生体系等共3种,近代(1840年~1949年)化铁炉-贝色麦炉/西门子马丁炉流程典型钢铁工业共生体系等共1种,现代(1949年至今)高炉-平炉流程、高炉-转炉流程、(废钢-)电炉短流程、直接还原-电炉流程、熔融还原-转炉流程典型钢铁工业共生体系等共5种。分析表明,钢铁工业共生体系演进的基础是主流程,核心是炼铁环节;钢铁工业在铁、钢、材供应链上已经高度一体化,在流程模块上高度专业化,在物质和能量利用上高度集成化;钢铁工业演进在加速的同时,其动力机制也变得越趋复杂,环境因素的作用日益突出。同时指出,钢铁工业共生体系演进受到资源获取、技术进步、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共同作用,其演进机制和贡献分析有赖于进一步的定量分析。
  • 土地资源
  • 土地资源
    刘瑞, 杨文治, 朱道林, 朱战强
    2009, 31(11): 1919-192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驱动力的研究是城市内在演化规律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为指导土地合理利用,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山东省德州市为研究区域,基于GIS以及相关数理统计软件,在分析了1996年~2005年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动态,总结其时空扩张特征的基础上,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从空间角度深入分析了德州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驱动力。研究结果表明,1996年以来德州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明显,从空间形态上看,主要围绕原有城市建设用地向四周扩张,其中向原有城市以东扩张是主要扩张方向;德州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受外部社会经济发展和地方制度政策,以及内部自然区位共同作用而发生的,其中反映政府制度政策的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最主要的驱动因素,其次是经济发展,最后才是人口的变动。
  • 土地资源
    陈操操, 李芬, 刘雪林, 魏云洁, 杨莉, 甄霖
    2009, 31(11): 1927-193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粮食生产功能是耕地最基本的功能,在半干旱区有着特殊的重要性。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变化直接影响粮食生产功能,而粮食生产又将对粮食的消费产生影响。本研究通过对西北半干旱区——宁夏自治区固原市多个时期耕地变化、粮食生产和消费变化的分析发现:在土地利用政策的驱动下,研究区耕地面积在不同时期发生了较大变动,保护生态和发展农业经济之间的矛盾在耕地上得到了集中体现;粮食产量大幅增长,主要贡献来自于粮食单产的提高,2005年时期的粮食单产水平提高到了1980年时期的3倍;在粮食产量增长的同时,粮食的种植结构中谷物种植比例降低,薯类比例增大,谷物品种减少;粮食供给逐渐变得充裕的同时,粮食消费结构由直接消费向间接消费转变。对固原市未来粮食生产和消费的预测显示,粮食增产速度高于消费增长速度,粮食供给能够充分满足当地消费需求。
  • 土地资源
    胡静, 聂艳, 叶宗达, 于婧
    2009, 31(11): 1934-193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1998年~2008年武汉市的城市土地利用统计资料,从状态、时间两个层面开展了武汉市城市土地集约总体评价,结果表明近10年来该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稳步上升,其中1997年~2002年处于初等集约利用水平,2003年~2007年处于中等集约利用水平,2007年接近高等集约利用状态,综合指数和5个子系统都朝有序方向发展。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影响较大的为土地利用结构集约和土地利用强度集约两个子系统。2001年、2002年武汉市城市土地复合环境系统协调度为负,系统出现无序化发展的征兆;1997年~2007年,Moran’s I值表明武汉城市土地利用集约度具有较明显的空间聚集特征,其中2007年的值最高,空间集聚特征最明显,而2001年的值最低。该结果对指导武汉市实现城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利用方式由低效益、粗放式向高效益、集约化转变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土地资源
    陈百明, 宋伟, 杨克
    2009, 31(11): 1940-194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大量优质耕地被占用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挑战。本文基于脱钩理论,运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提出的脱钩指数计算模型和Tapio等划分的脱钩状态,构建脱钩模型,计算脱钩弹性,建立脱钩程度坐标图,并以河北省为例分析各阶段脱钩状态及其原因,以期指导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耕地保护问题。研究表明:1990年~1999年脱钩弹性值变化平缓,由强脱钩向复钩状态变化,建设占用耕地压力增大;2000年~2005年脱钩弹性值变化剧烈,由强脱钩向复钩状态变化,建设占用耕地压力较前一阶段急剧减小后增大;2006年~2007年脱钩弹性减小,呈现弱脱钩状态,建设占用耕地压力减小。总体来看,建设占用耕地与非农GDP产值的关系曲线呈现“M”型变化,耕地保护政策、措施实施效果明显。随着经济发展,在未来一段时期建设占有耕地与非农GDP产值关系有向复钩状态发展的趋势,建设占用耕地压力将增大,为此应加大建设占用耕地管理力度,采用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政策和措施。
  • 土地资源
    贺红士, 胡远满, 李月辉, 刘淼, 王晋年, 吴晓青, 周锐
    2009, 31(11): 1947-195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多时相TM影像,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运用象限方位分析和缓冲区分析方法,对沈阳市市辖区城镇用地扩展强度、建设密度和空间分异等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1988年~2004年各时间段城镇扩展强度指数随距中心城区距离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城镇用地呈现显著的“圈层式”扩展模式,高速扩展区由中心城区外围4km扩展到6km区域;②中高密度城镇用地增加面积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外围0~6km区域,且随距中心城区距离增加增幅逐渐变小;低密度城镇用地随距中心城区距离增加减幅逐渐变小;③除1992年~1997年外的各时段城镇用地扩展面积和强度指数最大的都是第5象限,1992年~1997年间,城镇扩展面积和扩展强度指数最大的是第6象限,城镇用地扩展总体上呈现由西北-西南方向逐渐向正西-东北方向过渡;④1988年~2004年间,第5象限低密度城镇用地减少的最多,19年间共计37.00km2转化为中高密度城镇用地;其次为第Ⅱ象限,共计减少26.15km2。
  • 土地资源
    郭力娜, 马仁会, 徐东瑞, 张凤荣, 郑红斌
    2009, 31(11): 1957-196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标准样地作为典型农用地等别质量的标志地,产生于农用地分等,省级以上标准样地分布的广泛性和代表性可以满足作为国家级农用地等别质量监测点的需求,研究建立基于标准样地的农用地等别质量监测点设置方法对创新农用地等别质量监测体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选择业已完成农用地分等国家级汇总的冀豫鄂3省为案例区,探讨从这3省省级以上标准样地中选择合适样地作为国家级农用地等别质量监测点的方法。文章采用格网法与景观多样性指数法布设3省农用地等别质量监测样带,采用分层抽样法选取标准样地作为监测点,最终从确定的一纵三横四条监测样带中抽取出48个具有代表性的标准样地作为农用地等别质量的国家级监测点。研究认为作为国家级农用地等别质量监测点,首先需要监测点在等别质量上体现区域农用地等别质量骨架;其次监测点数目合理,以此才能在保证监测精度的前提下,有效减少数据冗余,同时节省监测数据采集的时间和经济成本。
  • 资源生态
  • 资源生态
    陈家金, 李丽纯, 林瑞坤, 吴振海, 徐宗焕, 杨凯
    2009, 31(11): 1967-197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2008年3月~10月闽江口湿地互花米草地上生物量等群落特征的调查资料,分析其地上生物量、地上生物量的绝对生长速率和相对生长速率、株高、密度的月动态特征,同时利用spss软件对生物量、株高、密度作相关分析。结果表明:①地上生物量在7月中旬达到最大值,为2658.9g/m2,其月变化经历了一个“增加—减小—缓慢增加”的过程;②绝对生长速率在5月~6月达到最大值,为32.48 g/(m2·d),之后波动变化,在7月~8月出现负值;③相对生长速率在4月~5月达到最大值,为0.043 g/(g·d),也在7月~8月出现负值;④株高在7月份达到最高点,平均株高达219cm;密度在5月份达到最高点,为208株/m2;⑤株高与地上生物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而平均密度与地上生物量、平均株高则无显著相关。
  • 资源生态
    何蓓蓓, 梅艳
    2009, 31(11): 1973-198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选取1985年~2007年江苏省的生态足迹、经济数据,构建生态足迹消耗与人均收入、经济结构变量的计量模型,对江苏省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江苏省的资源消耗量与经济增长在实际取值区间呈“倒U”型曲线关系,二者的演化规律基本符合库兹涅茨曲线的特征;②经济结构变量对生态足迹消耗以及生态足迹与收入曲线产生影响,固定资产投入比例、城乡收入差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的提高会加大资源的消耗量,并刺激经济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促使生态足迹与收入曲线更加陡峭,相反,产业结构的升级则缓解了经济增长过程中资源的压力。
  • 资源生态
    荆治国, 齐丽彬, 詹涛, 张昌盛, 周杰
    2009, 31(11): 1982-198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传统生态足迹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最终能源足迹概念。即地球上消耗的能源最终由太阳辐射提供,而能源生态足迹就是消耗能源所需的接收太阳辐射能的建成地面积。相应的,不再使用化石能源地概念。同时,将海洋提供的生态资源,纳入内陆居民人均生态承载力范畴。以西安市1997年~2006年的统计数据为基础,本文分别使用传统方法和上述调整后的方法对10年间西安市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传统生态足迹法计算的结果表明西安市人均赤字由1997年的1.07hm2,逐渐增加至2006年的1.40hm2,始终处于生态赤字状况。而调整后生态足迹法的计算结果表明,西安市一直处于生态盈余状况,可持续发展状况良好,其人均生态盈余在1997年为0.64hm2,至2006年为0.45hm2。本研究调整原方法部分特征参量后,使生态足迹法更具前瞻性,更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特征,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区域生态可持续发展状况。
  • 资源生态
    沈振西, 王景升, 张宪洲, 赵玉萍
    2009, 31(11): 1988-199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1982年~2003年GIMMS 每15d合成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数据集和藏北高原8个气象站1981年~2003年逐月气象资料,用相关分析研究了NDVI 与6个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及其对气候因子的时滞响应情况,同时计算了气温、降水和风速3个气候因子与NDVI的偏相关系数。结果表明:①除噶尔和改则之外,6个站的 NDVI与同期月均气温、月均最高气温、月均最低气温、月均相对湿度和月降水量都呈高度正相关(P<0.001),其中与月均最低气温的相关性最好,NDVI与当月降水量的相关系数为那曲>索县>安多>当雄>班戈>申扎;月均风速与藏北高原草地NDVI呈高度负相关(P<0.001;当雄除外,为P<0.05);②NDVI对气温和降水的响应有滞后效应:改则和噶尔NDVI对气温滞后3个月,其它6个站滞后1个月;噶尔NDVI对降水的滞后期为2个月,其它7个站均滞后1个月;申扎和改则(噶尔)NDVI对空气湿度分别滞后1和2个月,其它5个站无滞后;那曲、安多、班戈和申扎NDVI对降水的累积滞后期为1个月,当雄和索县为2个月,改则和噶尔为4个月,NDVI对降水响应的累积滞后相关系数从东到西呈降低趋势;③除改则和噶尔之外的6个站NDVI变化受气温的影响大于降水;在气温-降水-风速组合下,除改则和噶尔之外的6个站NDVI第一相关因子仍是气温,但索县、那曲、班戈和申扎属于气温-风速-降水驱动型,安多和当雄属于气温-降水-风速驱动型。藏北草地NDVI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受植被类型、海拔、年降水量和年平均风速的影响。
  • 资源生态
    李丽平, 刘红光, 刘卫东, 唐志鹏, 周国梅
    2009, 31(11): 1999-200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CO2减排主要跟一次能源消耗结构、产业结构以及能耗技术管理水平等影响要素有关。本文依据突变级数法基本原理构建了我国CO2减排的影响要素指标评价体系,并采用熵值法计算各级指标的权重来确定同一层次上指标重要程度的排列顺序,最后采用突变级数法对我国1991年~2007年CO2减排作了相关评价。从“八五”至“十一五”期间的一次能源消耗结构、产业结构以及能耗技术管理水平3种主要影响要素评价均值来看,一次能源消耗结构占据主导地位一直呈下降趋势,产业结构最近几年也有所下降,能耗技术管理水平则一直呈上升趋势。从综合评价结果可得出:最近几年CO2减排总体呈略有下降的趋势,面对国际越来越严峻的减排形势,应鼓励支持开发清洁能源,改变一次能源消耗结构,同时加大淘汰工业落后产能的力度,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