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资源经济
  • 资源经济
    惠俊刚, 卫海燕, 吴璞周, 杨芳
    2008, 30(6): 802-8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中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为研究对象,选取反映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的17项重要指标,通过对原始数据的采集处理,运用人工神经网络(ANN)中的自组织映射网络(SOFM)及统计分析软件SPSS中的两种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对地区经济综合竞争力区域差异进行分类研究,最终将31个省、市、自治区的经济综合竞争力强弱划分为4类,即经济综合竞争力最强、经济综合竞争力较强、经济综合竞争力一般及经济综合竞争力较弱4类地区。研究表明:我国经济综合竞争力区域差异显著,主要表现为东部和中、西部及沿海和内地之间的差异。研究也表明运用人工神经网络和系统聚类分析方法进行分类研究可以相互检验分类结果,易于发现问题,提高分类的准确性,是一条具有发展和应用前景的途径。
  • 能源与矿产资源
  • 能源与矿产资源
    康国栋, 孙根年, 王美红
    2008, 30(6): 805-9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1987年~2005年有关统计数据,分析了内蒙古工业化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废气排放。结果发现,从2000年开始内蒙古工业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工业的能源消耗和废气排放总量呈指数增长。本文从节能减排双调控目标出发,依据万元产值能源消耗和SO2排放强度,将内蒙古27个工业部门划分为3种类型,并对2000年~2005年3类工业的能源消耗和SO2排放进行了统计表分析,结果显示: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生产总产值占59.3%~65.7%,消耗的能源占92.0%~96.3%,排放的SO2占85.0%~97.4%,是引起能源消耗和废气排放急速上涨的元凶;中耗能-中污染工业生产总值占11.3%~7.4%,能源消耗占7.1%~4.3%,SO2排放量占3.4%~11.5%;低能耗-低污染工业生产总产值占23.4%~27.7%,能源消耗不到0.8%,SO2排放量低于3.7%,是能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产业。本项研究为通过结构调整实现节能减排目标提供了科学依据。
  • 资源经济
  • 资源经济
    庞英, 孙巍, 王伟, 徐同道
    2008, 30(6): 809-8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高生活水平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转型期中国耕地资源的经济供给不能与和谐社会建设的速度及要求相协调,致使中国面临着严峻的粮食安全问题。本文基于非参数方法双产出模型,在对转型期中国粮食生产资源配置效率与技术效率测度的基础上,具体分析产出规模效率和粮食生产资源配置优化策略。结果表明,松辽、长江与黄河三大流域粮食生产资源配置效率与技术效率依次递减;三大流域粮食产出规模效率依次递减;各大流域粮食产出规模效率最差。由此可见,规模效率是制约中国当前粮食生产效率和产出水平的关键因素。鉴于粮食对转型期中国的战略地位,中央政府应采取必要措施,进一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最大程度地发挥粮食生产规模效率;同时还应根据市场化进程中粮食生产所表现出来的区域特征,适时做出进一步激励粮食生产、最大程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政策安排,同时这也是弥补市场失灵、稳定粮价、促进粮食高产稳产的有效手段。
  • 资源经济
    董锁成, 马海洲, 吴永娇
    2008, 30(6): 815-82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考察钾肥资源供求关系的演变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旨在引入经济福利最大化理论对我国钾肥资源市场有效性进行评价,以揭示我国钾肥资源市场供求关系的演化规律,为优化钾肥资源市场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首先,对我国不同时期的钾肥资源市场(1998年以前,1998~2006)进行了有效性的综合评价;其次,对钾肥资源市场供求进行预测模拟分析(2006年以后);最后,基于模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优化我国钾肥资源市场的对策和建议。研究结果表明: 1998年以前,钾肥资源市场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强烈影响,政府直接制定钾肥资源产量和价格,钾肥资源价格跟产量成复杂关系,钾肥资源市场配置资源低效;1998~2006年期间,市场机制调节着钾肥资源市场,但市场机制不够完善,钾肥价格跟产量成正相关关系,钾肥资源市场仍处于较低效资源配置状态;2006年以后,市场机制日趋完善,市场配置资源更为有效, 预计钾肥资源需求在2010年将达1 096×104t(K2O)。
  • 资源经济
    刘忠, 隋晓晨
    2008, 30(6): 822-8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化肥区划中的一二级分区为研究单元,分析了我国目前的化肥施用现状,以及不同区域在化肥施肥量和肥料比例等方面的特征及差异。结过表明:黄淮海平原区、长江中下游区和东北区是我国化肥消费的主要区域,化肥消费总量占到了全国消费总量的2/3多;其次为西南、华南和北部高原区,占全国化肥消费总量的30%;各一级区单质氮肥和磷肥的比例在逐步下降,而复合肥和单质钾肥的比例再逐步提高。但总体而言,磷氮比近几年各一级区变化不大,稳定在0.6左右 ,钾氮比还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各区域单位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从1983年到2004年有了很大的提高。东北区、西南区和西北区历年均为全国施肥水平最低的区域,而北部高原区、华南区、黄淮海区和长江中下游区为历年全国施肥水平最高的区域。
  • 资源生态
  • 资源生态
    刘耀彬
    2008, 30(6): 829-83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江西省为例,在对城市化综合水平与生态环境综合质量进行测度的基础上,利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模型,对其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动态计量分析。研究显示:①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省城市化综合水平逐步提高,而江西省生态环境综合质量及其分量则呈现出各自变化特征;②江西省城市化综合水平变化是生态环境综合质量、生态环境压力、生态环境响应的格兰杰因果原因,而城市化综合水平提高与生态环境状态变化之间互不为格兰杰因果原因;③江西省生态环境综合质量指数、生态环境压力指数和生态环境响应指数的波动一直受到自身及城市化综合水平的影响,且受城市化综合水平的负冲击影响要小于自身波动的正影响,只是生态环境综合质量指数和生态环境压力指数受自身的影响到第8期以后都基本稳定,而同期生态环境响应指数受城市化综合水平波动的影响则逐步加强。
  • 资源生态
    陈田, 刘丽梅, 吕君
    2008, 30(6): 837-84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四子王旗格根塔拉草原旅游中心为研究区,对草原旅游发展对土壤容重和含水量的影响、土壤机械组成的影响、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分别加以分析,得知旅游活动的干扰对土壤容重和含水量的影响比土壤的机械组成要明显,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干扰又比对土壤的容重影响显著;在干扰范围上,旅游者游览活动波及的区域面积比旅游经营活动的核心地段广。研究进一步构建了土壤生态安全综合指数,据此诊断出如下结果:在道路区,旅游发展对土壤的干扰极重;在敖包区,旅游发展对土壤的干扰是重度干扰;在马场区,旅游发展对土壤的干扰属于中度干扰。从而文章确立了不同旅游活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干扰程度,提供了不同旅游活动范围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干扰参数,有利于目的地快速诊断旅游发展的土壤影响强度,及时作出应对策略。
  • 资源生态
    卜坤, 李颖, 王文娟, 闫业超, 张树文
    2008, 30(6): 843-84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结合美国通用水土流失方程(USLE),根据研究区现状合理选择USLE方程中土壤侵蚀各因子的计算方法,求算出三江平原1954年、1976年、1986年以及2000年的坡面土壤侵蚀量分布图,据此了解了该区域2000年土壤侵蚀现状,近50年来的土壤侵蚀动态、各县市侵蚀状况以及讨论了不同流域的土壤侵蚀状况,得出以下结论:三江平原现主要以轻度侵蚀尤其以轻Ⅰ型侵蚀为主;该区近50年来侵蚀面积一直处于增加趋势并且侵蚀强度逐年加重,表现为低侵蚀强度面积比例的减少和高侵蚀强度面积比例的增加,侵蚀强度等级越高,增加越明显;穆棱、鸡西、鸡东、依兰、桦南、佳木斯、双鸭山等县(市)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一直都是侵蚀比较严重的地区,七台河县(市)由20世纪50年代侵蚀不严重的县(市)逐渐变为目前三江平原侵蚀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就各流域来说,穆陵河流域一直是侵蚀面积最大的地区,而以挠力河流域侵蚀面积增加最大;通过分析以期为该区域的侵蚀防治、开展水土保持等政府宏观决策行为提供科学依据。
  • 资源生态
    李萍, 吴健生, 张玉清
    2008, 30(6): 850-85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定量评估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关键领域,基于生态足迹计算的发展能力指标是较有效的评价指标之一。本研究应用生态足迹模型,按不同土地类型与不同消费类型计算了2005年深圳的生态足迹,分析了生态赤字构成并给出生态足迹矩阵,以使政策建议更有针对性;修正了Ulanowicz的发展能力模型,将万元GDP生态赤字(盈余)因子引入计算公式中,对深圳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05年深圳人均生态赤字为3.16 hm2/人,生态足迹是其可利用生态承载力的57倍;1986年~2005年深圳生态赤字扩大10倍,20年间系统稳定性逐渐下降,近年有向良性化方向好转的趋势,2003年资源利用效率最高;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上升,2005年最大,为6.49,是20年前的4倍多。
  • 资源生态
    邓劲松, 官宝红, 李君, 曾爱斌, 张军
    2008, 30(6): 857-86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杭州城区五条典型河流为研究对象,利用与水质监测数据相同年份的SPOT-5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采用非监督分类与监督分类相结合的方法获取河流两岸土地利用信息;运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和景观生态学的原理,计算了河道两岸不同距离缓冲范围区内的土地利用结构和景观格局指数;从小尺度上研究和分析城市内部土地利用结构和景观格局与河道水质的关系,及其空间变化对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河道两岸土地利用结构中典型城市用地(商业及工矿用地和居民住宅用地)占主导地位,而耕地数量极少;河流两岸的土地利用类型与河流水质污染指标有强烈的相关性。当缓冲区距离为100m时,土地利用结构和格局与水质呈现出显著的相关性,其中典型城市用地与水质表现显著正相关,它是造成城市河流污染的最主要的因素,绿化用地与CODMn、BOD5,优势度指数与DO都有着显著的负相关;而随着缓冲区距离增大至200m和300m时,土地利用结构和格局与河流水质的相关性明显下降,甚至消失。
  • 资源生态
    顾晓薇, 李广军, 刘建兴, 孙鹏, 王青
    2008, 30(6): 864-86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沈阳市交通足迹总体形势、各种交通工具的生态效率变化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沈阳市1995年~2004年交通足迹连年增加,且其增长率高于客运量,环境恶化速度快于经济增长速度; ②总的看,沈阳市交通的生态效率有所提高,但近几年出现下降趋势,分析其主要原因在于对客运量贡献最大的公共交通生态效率这期间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③无论从总量上还是增长率,小轿车对城市交通足迹均有较显著的影响,是对交通足迹贡献最大的交通工具。由于交通生态效率最低、环境压力指数远高于其他交通工具,小轿车对沈阳市交通环境压力的影响和冲击最显著(其他交通工具相对较小)。通过沈阳市地铁工程运营前后情景预测和对比可知,地铁工程将能缓解沈阳市未来交通环境的压力。
  • 资源生态
    刘锐
    2008, 30(6): 870-87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保护应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开发与利用,才能符合保护的要求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体现出自然保护区的职能。本文在对中国湖北、湖南、四川、海南、贵州等省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和周边社区经济发展进行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内外在保护自然资源的同时发展当地社区经济的经验,分析了中国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保护与社区管理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中国未来自然资源保护与社区和谐发展的方向和对策是:开展保护区和社区的共同管理公平分享所得利益,实现自然资源的有效管理和社区可持续和谐发展。
  • 资源生态
    马建章, 肖文礼, 张伟, 周学红
    2008, 30(6): 876-88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保护区居民与野猪冲突日益严重的现状,该论文采用座谈访问的形式,调查研究了珲春自然保护区居民对野猪的容受性,并对影响居民容受性的因素进行了分析。302份有效问卷的分析结果表明:96.35%的居民期望种群消灭或下降;在农田被野猪破坏后,99.34%的居民强烈同意或同意捕杀野猪;在村野遇见野猪后,86.09%的居民强烈同意或同意捕杀野猪;在山上遇见野猪后,48.7%的居民强烈同意或同意捕杀野猪,48.68%持中立态度。保护区内与保护区外居民、保护区外社区共管区与社区共管区外居民对野猪的容受性并无显著差异。土地面积、野猪破坏农田面积、遇野猪次数是影响居民对野猪容受性的主要因素,性别、文化程度并不是影响居民对野猪容受性的主要因素。
  • 能源与矿产资源
  • 能源与矿产资源
    张晓平
    2008, 30(6): 883-88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能源消费强度反映国民经济发展中对能源的利用效率,其变动方向及影响因素受到学术界广泛关注。但研究中大多以我国总体能源消费强度的变化为对象,对地域差异关注不足。本文选取多项指标,构建能源消费规模份额指数、能耗强度指数、增长速度指数、综合消费指数,从不同角度刻画中国能源消费的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利用回归分析法,定量研究了地区能源消费强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地区间能源消费强度的差异与地区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工业化程度、地区经济重型化程度存在直接关系,尤其是地区经济重型化程度的提高将会显著增加地区经济能耗强度。现阶段,控制高耗能重化工业的重复建设与盲目投资,对于减小能源消耗强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的地域差异性,要求我国能源战略的推进与实施必须制定相应的地区政策才能确保国家宏观战略的顺利实施。
  • 能源与矿产资源
    李艳梅, 张雷
    2008, 30(6): 890-89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居民生活能源消费可分为直接和间接消费两部分,一般来说,后者远远大于前者。因此,在经济快速发展,能源消费迅猛增长的背景下,分析居民间接生活能源消费的变动趋势及原因,对于寻找节能途径与对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1987年~2002年为样本期,运用投入产出方法,构建结构分解分析模型,对中国居民间接生活能源消费的增长原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促使间接生活能源消费增加的因素有居民消费总量增加、消费结构变化、城乡消费比例变化和中间生产技术变化,而起到抑制能源消费增加的因素唯有以直接能源消耗系数大幅下降为标志的节能技术进步。可见,由于我国正值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期阶段,居民消费变化和产业结构演进都成为能源消费上升的重要拉动因素,因此必须提倡适度合理的消费方式,促进生活节能;同时加快调整以重化工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发挥结构节能效应。
  • 能源与矿产资源
    张蔷
    2008, 30(6): 896-9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工业基地,也是风能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风能资源开发利用与风能产业发展在全国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本文在对东北地区风能资源储量、开发利用价值、开发利用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风能资源开发与风电产业发展目标与对策。研究表明,东北地区风能资源开发利用价值大,风电产业发展迅速,但风能资源与风电产业匹配程度低,风电场建设规模普遍偏小,规划目标偏低,大型风力发电机国产化程度低。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了科学的风电产业发展目标,预测到2020年东北地区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 120×104kW,将建成辽中南及辽东半岛风电产业基地、吉西白城—松原风电产业基地和黑龙江东部风电产业基地。实现上述目标,建议提升风能资源开发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的战略地位与作用,加大投入,摸清风能资源家底,制定科学规划,扩大风电装机容量,以多元化投资推动东北地区风电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 土地资源
  • 土地资源
    廖富强, 任奎, 吴绍华, 张红富, 周生路
    2008, 30(6): 912-9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精明增长理念对于解决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是实现精明增长的核心内容之一。为此,本文尝试对精明增长指导下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进行研究,旨在从土地利用角度在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充实、完善乃至深化精明增长的一些研究理论与定量分析方法。本研究首先明确了精明增长指导下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的内涵,构建了土地利用精明增长度测度体系;接着,构建了灰色多目标动态规划模型对区域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优化,经运算求解可以得出几种备选优化方案;在此基础上,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及主成分投影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方案择优,以最终确定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并以江苏宜兴为例,对精明增长指导下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进行了有益尝试。
  • 土地资源
    黄建武, 聂艳, 钱建平, 周勇
    2008, 30(6): 919-9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乡结合部是城市与农村相互结合的特殊经济地理单元,是城市快速扩张的重点区域。目前城乡结合部范围不明确,确定方法以定性为主,土地评价偏重土壤质量。针对此点,文章以信息熵理论为基础,通过遥感解译TM影像获取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图后,构建土地利用信息熵模型,计算500m×500m网格单元的熵值后借助突变点检测法确定城乡结合部内外边界,内外突变点位熵值为30;然后确定农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叠置法和多边形法相结合来获取评价单元及其属性数据,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和模糊物元贴近度聚类分析模型计算评价单元贴近度,划分研究区农地质量等级,并采用野外调查和相关系数法检验结果。结果表明:研究区农地质量中等偏上,以二级, 三级为主,占评价总面积的73.35%;尽管受多因素及RS栅格数据特点的影响,城乡结合部带有锯齿状和犬牙交错,但本研究结合了行政界线完整性的原则,划分方法科学、适用,其结果为荆州市确定城市扩展方向、合理利用城乡结合部土地资源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同时也能够为类似地区城市扩展方向的确定提供一种较好的思路。
  • 土地资源
    陈江龙, 段学军, 孙伟, 严长清
    2008, 30(6): 925-93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协调区域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本文在借鉴已有各种区划方法的基础上,将自然生态条件和资源环境状况作为区域土地利用的约束条件,提出了基于自然生态约束的滨湖城市土地利用分区方法,并讨论了评价单元的划分、指标选择与处理等技术。以无锡市区为例,通过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敏感性两方面评价,将研究区域划分为高、较高、中等和低四级自然生态约束类型区,并提出各类型分区的土地利用布局导向和管制措施,为滨湖城市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 土地资源
    曲福田, 吴群, 邹伟
    2008, 30(6): 932-93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对全国14省25县(市)496农户的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免征农业税对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免征农业税后大多数农户在扩大土地利用规模、增加土地投资、进行土地改良、减少抛荒(撂荒)、提高农业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总体意愿大为增强;农户土地投入明显增加,但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户主文化程度的影响,这种变化也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在土地利用结构方面,绝大多数农户种植棉花、花生等经济作物的面积有较大变化,但种植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的面积变化不大,以郊区农户为主的蔬菜种植面积变化也有限;农业税免征后,农户防止土地退化的措施增加,但仍倾向资金需求较少的手段。最后结论认为,免征农业税对农户土地利用行为产生了较大影响,但在短时间内,农户土地利用的意愿和行为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还需要积极完善相关配套制度,进一步提高农户的文化水平和改善土地的利用条件。
  • 土地资源
    李志刚, 毛蒋兴, 闫小培, 周素红
    2008, 30(6): 939-94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深圳为研究案例,在评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利用遥感土地利用数据、土地利用详查数据、政府部门资料和实地调查资料等多种数据源,应用定量分析和GIS空间分析技术从定性与定量的角度系统全面地开展了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人文因素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应用因子分析方法可将影响深圳土地利用变化的因子可归纳为经济发展水平因子、城市化和工业化因子、人口因子和产业结构调整等四个因子;应用线性回归和指数回归等分析方法可将土地利用面积变化率和土地利用变化强度表达为影响因子的函数关系,从函数关系可知各影响因子对深圳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作用大小不同,人口、城市化与工业化因子的影响作用较大,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调整因子其次。
  • 土地资源
    冯新伟, 韩春建, 李玲, 路婕, 吕巧灵, 吴克宁
    2008, 30(6): 949-95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量城郊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在耕地数量逐年锐减的同时,耕地土壤环境质量随之变化。本文以郑州市为例,利用1989年~2003年统计资料和2003年采样分析数据,对郑州市耕地资源的数量和土壤环境质量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郑州城市化的发展,郑州市耕地数量总体上呈持续递减趋势,年均减少耕地379.78hm2,年均耕地减少率为0.96%;各区耕地空间变化率相差显著,尤以惠济区耕地数量变化较大;未来耕地数量递减速度将进一步加快,耕地转为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郑州市东、北方向,符合郑州市的城市化发展方向。研究还表明,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市区扩张对土壤环境影响较为明显,重金属在土壤中的累积逐渐加重,尤其是铬的浓度增加明显,其次是砷,其他重金属元素则轻一些,土壤质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其变化趋势在空间上与城市化发展大体一致。
  • 土地资源
    韩桐魁, 马佳
    2008, 30(6): 955-96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的热点问题。本文假定农村居民点用地像一个工厂或是农场,农村居民点用地是均质分布的。在这里,农村居民点用地是与劳动力、资本和技术进步相互独立的生产要素,都被转化成产出。以C-D生产函数为基础建立C-D生产函数修正模型,运用该模型探讨近郊区和远郊区(农村腹地)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的最佳人均投入量估算,并以湖北孝感市孝南区为例进行实证,估算了在现有经济与技术条件下,其近郊区代表——新铺镇的最佳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量,为86 m2,这个标准远远低于现状水平,由此可见,新铺镇农村居民点用地仍有较大潜力可挖。从调查获取信息得知,基于农户意愿的人均居民点用地的可接受的最低标准为50 m2,从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角度上看,新铺镇的农村居民点用地集约利用的潜力释放工作也有较大的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