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能源与矿产资源
  • 能源与矿产资源
    赵建安
    2008, 30(3): 322-32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世界和中国油气资源赋存、分布数据为基础,分析了世界和中国油气资源开发与供需的基本态势和变化趋势,总结了中国利用世界油气资源的背景和基本格局。提出中国的战略选择对策:以和平和协商为主要方式平衡世界能源输出、消费国家和地区的战略关系,全面加强国内油气资源的勘探工作,坚持油气资源利用多元化和来源多元化的原则,全面参与油气资源输出国家和地区的油气资源开发,坚定不移的建立和实施油气资源战略储备,强化利用世界油气资源运输的保障能力建设。
  • 能源与矿产资源
    和金生, 刘晓峰, 张红兵
    2008, 30(3): 330-33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石油作为具有战略意义的资源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安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保障我国石油的稳定供给,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企业“走出去”获取海外的石油资源,在这种形势下,为获取稀缺的石油资源,我国不可避免的与各利益相关国展开复杂的战略博弈。因此,作为石油输入大国的中国,如何选择正确的能源战略进行博弈成为一个亟代解决的课题。本文于此提出了一种基于AHP的博弈模型,为中国获取海外石油资源的战略博弈提供一种全新的解决思路。接着,本文以近年来愈演愈烈的中国(石油输入国)、俄罗斯(石油输出国)双方的石油战略博弈作为实际案例,构建出中国的石油获取能力与俄罗斯利益最大化能力的指标体系;然后详细的分析了中国与俄罗斯的战略博弈过程;最终得出博弈结果:中、俄双方只有以"大合作小竞争"的战略思想作为理性的选择,方能使博弈的双方同时达到利益的最大化目的。同时,文章在最后对博弈模型尚需研究和完善的地方进行了相应探讨。
  • 能源与矿产资源
    葛全胜, 郭义强, 郑景云
    2008, 30(3): 336-34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新形势下,能源保障风险日益凸现。全国能源保障分区研究不仅是能源风险管理的基本要求,也是经济发展对能源产业提出的新要求。本文阐述了全国能源资源的基础形势,并对1996年~2005年间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情况进行了分析;构建了由能源储量比、对外依存度、库存增减量、能源生产弹性系数、能源消费弹性系数、运输线路长度6个指标组成的能源保障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并根据灰色聚类方法对全国30个省(市、区)“十五”期间的能源保障能力进行了评估与分区。结果表明:我国能源保障水平具有南低北高、东低西高的特点;能源低保障区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能源中等保障区主要涵盖华北、华东、华中等地,能源高保障区包括东北和西北大部华北西北部地区。
  • 气候资源
  • 气候资源
    胡珊珊, 黄妙芬, 金明, 王胜宝, 于静洁, 张广英
    2008, 30(3): 342-34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有遥感地表蒸散的方法是基于地表热量平衡方程,先求出地表净辐射通量、土壤热通量和显热通量,再用余项法求出潜热通量。地表净辐射通量和显热通量的计算需空气温度、风速和地表粗糙度等非遥感参数,并且涉及到空间插值问题,由此增加了估算的复杂性并降低了估算的精度。引入反映地物固有热特性的物理参数-表观热惯量,结合地表辐射温度,充分利用遥感较易获取的这两个参数来估算地表蒸散,可弥补上述不足。利用河北省易县崇陵流域卫星过境同步观测的地面资料,以2007年5月28日过境的LANDSAT/TM作为数据源,尝试利用表观热惯量来遥感地表蒸散的新途径。首先根据像元表观热惯量和地表辐射温度等遥感参数反演出像元的大气下行辐射,进而估算出地表净辐射通量;其次,利用表观热惯量估算出波文比,再根据波文比对地表净辐射通量进行切割,然后代入地表热量平衡方程中,直接估算出地表潜热通量;最后,计算出崇陵流域日地表蒸散量,并获取其空间分布图。这种方法避开了估算显热通量的中间环节,可操作性更强。
  • 气候资源
    伏洋, 李凤霞, 肖建设, 颜亮东, 杨琼
    2008, 30(3): 348-35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环青海湖地区近44年平均气温、降水、蒸发量、风速及大风日数等气候要素的定量化统计分析,以及环青海湖地区草地、青海湖变迁、沙漠化等具指示性意义的生态要素指标进行研究,揭示了气候变化对该区域生态与环境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①近44年中,年、季的平均气温均表现出显著增温趋势,年平均气温增幅为0.262℃/10年;年降水量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分别偏少3.8%和5.2%,80年代以1.37mm/10年趋势增加,90年代与21世纪初接近平均值;春、夏和冬季及年蒸发量呈减小趋势,年蒸发量以66.53mm/10年倾向率减小;月平均风速以0.01(m/s)/10年倾向率减小,大风日数以4.5d/10年倾向率减少;②该区域牧草生物量与降水量呈正相关,由于气温显著升高,且季节性降水变率大,不仅影响牧草的生育期,且造成牧草地上生物量的波动;③青海湖水域面积的自然摆动与年平均气温以及秋、冬季气温呈显著负相关,而与地表蒸发量却呈正相关,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升温不显著时,水域面积与春季降水呈正相关,90年代显著升温以后,气温对青海湖水域面积的影响占主导作用;④环青海湖地区暖干化气候趋势是沙漠化发展迅速的主导因素。
  • 气候资源
    李小雁, 孙永亮, 汤佳, 许何也
    2008, 30(3): 354-36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青海湖流域内及周边6个气象站近50年来的逐日最高、最低、平均气温和降水量,青海湖水位、面积以及沙柳河和布哈河逐月径流资料分析了该流域的气候变化及其水文效应。结论认为:青海湖流域近年来最高气温以(0.29±0.17)℃/10年的速度增加(p>0.05),最低气温以(0.55±0.5)℃/10年的速度显著增加(p<0.05),平均气温以(0.28±0.03)℃/10年的速度显著增加(p<0.05),同时,年平均温差以(-0.12±0.02)℃/10年的速度显著减少(p<0.05)。与全球气候变暖相比,青海湖流域气温升高的速度更快。流域各站年降水量和日最大降水量呈增加趋势(p>0.05),降水天数和干旱期变化差异性较大。青海湖水位和面积分别以7.8cm/年和7.4km2/年的速度显著下降(p<0.01)。沙柳河、布哈河年径流量呈略微减少趋势(p>0.1),而且分别在4月~5月和12至次年4月减少趋势显著(p<0.05)。气候变化和水文效应相关分析表明,青海湖水位与流域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p<0.01),而水位变化量、沙柳河和布哈河径流量与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
  • 气候资源
    蔡锡填, 李占玲, 徐宗学
    2008, 30(3): 363-37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漳卫南运河流域是一个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人类活动又非常活跃的地区。本研究采用非参数Mann-Kendall检验方法和R/S方法对漳卫南运河流域50年来的水文气象要素进行分析,并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两方面分析其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受气候变化影响,50年来本流域气温上升了1.08℃,降水减少了83.2mm,而且这种趋势在未来仍可能持续一段时间;相对湿度的变化,在西部山区主要受气候变化影响呈下降趋势,在东部平原区受农业灌溉所产生的局部小气候影响呈上升趋势,但未来可能向相反趋势发展;径流量受人工调节,一致呈下降趋势,并且未来仍将持续一段时间。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下,漳卫南运河流域有可能进一步朝暖干化方向发展。从更大范围的水循环来看,从本流域蒸发的水量可能随着季风在其它区域形成降水。进一步的研究可以分析包括土壤湿度、蒸散发、水汽传输和季风在内的区域水循环,以及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的产汇流机理,从而找出区域干旱化的根本原因。
  • 气候资源
    马晓群, 吴文玉, 张辉
    2008, 30(3): 371-37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提出了一个农业旱涝气象指标──累积湿润指数。该指标以相对湿润度指数为基础,通过确定不同区域综合农田作物系数对参考作物蒸散量进行订正,并考虑前期旱涝程度对当前旱涝状况的累积影响,从而具有农业意义。用土壤墒情指标对该指标进行分区域旬旱涝等级的确定和检验,其定量符合率为60%~70%,定性符合率为80%~90%。利用该指标分析近30年江淮地区农业旱涝时空变化的结果表明,从多年平均意义上江淮地区农田水分状况能满足作物需求,湿润程度湿润区高于半湿润区。农业旱涝年际变化大,变异率北部大于南部。北部旱涝并存,春旱、夏秋和秋冬连旱频率高,夏季洪涝严重;南部总体湿润,以涝居多,但夏秋干旱频发。在气候变化导致江淮地区降水格局发生变化的条件下,近年来北部夏季洪涝,南部夏秋旱问题突出,值得关注。
  • 土地资源
  • 土地资源
    陈佑启, 何英彬, 李志斌, 石淑芹, 姚艳敏
    2008, 30(3): 378-38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耕地质量是耕地各种性质的综合反映,耕地质量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本文参考已有的评价模式,以东北地区为例,利用“3S”技术,着重应用GIS空间分析优势开展耕地自然质量评价与耕地利用质量评价,并分别分析了高产田、中产田和低产田中耕地自然质量、耕地利用质量与粮食单产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的耕地自然质量大都处在中等或中上等水平,耕地投入水平基本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下。中高产田的粮食单产与适当的社会经济投入有很大关系,而低产田的耕地自然质量对粮食单产具有较大影响。主攻高产田,抓好中低产田改造,有计划地开发并保护好有限的宜农荒地资源,是目前东北地区增加粮食产量的最大潜力所在。本次研究为东北地区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提供依据,为完善耕地质量评价研究提供了方法参考。
  • 土地资源
    曹雪, 柯长青, 冉江
    2008, 30(3): 385-39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1986年、1996年、2002年3期TM/E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人机交互解译的方法得到研究区3期土地利用现状图,然后采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南京市江宁区城镇用地(包括中心城区、建制镇和工矿用地)扩展的时空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6年间城镇用地扩展数量大、速度快,但地区差异较为明显;城镇(中心城区、建制镇)是扩展的主要贡献类型,空间集聚性强,主要围绕着中心城区(原东山镇)以“圈层式”模式向外扩展,长江沿岸地区(如江宁镇)由于拥有良好的岸线资源而成为新的用地增长点;工矿用地扩展空间分异明显,表现为较强的空间离散性,扩展主要集中在研究区的东北部地区,呈显著的“轴向”扩展模式,这主要与交通干线及矿产资源的地理分布位置有关;经济、交通、政策等人文因素是研究区城镇用地扩展的主要驱动因素,而自然环境因素决定了其扩展的宏观趋势和格局。
  • 土地资源
    李震, 吕晓芳, 任鑫, 王仰麟
    2008, 30(3): 392-40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北京东北边缘温榆河沿河道两侧的生态廊道规划区为研究对象,以流域1991年、1996年、2002年三期TM影像、中国资源二号卫星遥感影像等为数据源,分别从区域尺度、土地利用类型尺度及斑块尺度,剖析土地利用变化的多尺度空间分异特征及变化轨迹,结果表明:区域尺度上表现为近期林地面积增加显著,水域面积缩减了近一半;河道附近水域多转为林地,距离远的多转为建设用地;1996年~2002年耕地转为建设用地现象较明显;土地利用格局中经济空间连通度增强;中北部地区土地利用变更现象频繁;各土地利用类型集中度从该类中心到周围300m~400m内迅速减小,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集中程度指数下降趋势有各自的距离效应,林地和城市建设用地与其他地类的变化趋势相比有显著差异;各土地利用轨迹在各缓冲带上出现频率的内部差异不大,持续性土地利用轨迹的平均斑块面积沿缓冲带有较明显规律。
  • 土地资源
    彭建, 王仰麟, 吴健生, 叶敏婷
    2008, 30(3): 401-4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高度城市化地区开展土地利用效益评价研究有助于衡量城市土地利用水平,实现城市土地高效协调利用。本文在明晰土地利用效益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深圳区域土地利用特征,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四方面,构建深圳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深圳市土地利用效益及其时间动态与空间分异,并通过城市土地利用效益的协调度模型,评价土地利用各类效益的协调程度。研究表明,深圳市总体土地利用效益处于中等状态,社会、经济、生态和环境4个子系统基本协调。全市各区土地利用效益均处于持续增长状态,并体现出一定的区域差异,本文基于评价结果提出相应的针对性建议。
  • 资源经济
  • 资源经济
    王丽, 左其亭
    2008, 30(3): 409-4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有关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经验、思想、意识等方面,而可操作的应用研究很少。针对这一现状,①本文构建了一套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即“543指标体系”),包括五类资源(水、土地、矿产、能源和其他)、四个循环环节(开发、利用、排放和回用)、3个层次(资源层、过程层、指标层);②提出了资源节约型社会评价的单指标量化-多指标集成评价方法(即SI-MI方法),包括单指标定量描述、多指标综合集成以及资源节约度计算;③对我国省级区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相对发展水平进行了量化研究,将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分为3个区域:较为节约区,包括山东、天津、上海、江苏、北京、浙江、辽宁、河南、黑龙江、湖北、河北、福建12个省市;较不节约区,包括吉林、安徽、广东、陕西、江西、海南、云南、湖南、四川、山西、宁夏、甘肃、内蒙古、广西等14个省市;不节约区,包括重庆、贵州、青海和新疆4个省市。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评价方法科学、可行。
  • 资源经济
    江荣风, 马文奇, 王激清, 张福锁
    2008, 30(3): 415-42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粮食安全压力是当前全世界特别是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解决粮食安全压力的基础是提高粮食总产,粮食总产是由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产共同决定的,而在中国由于耕地面积的限制,粮食总产的增加只能依靠单产的提高。化肥养分资源是粮食中的粮食,化肥在粮食单产增加中的贡献占到了50%,但是近年来由于地区间、农户地块间和氮磷钾养分间投入的不平衡,化肥养分的整体投入水平过高,以及忽视化肥养分以外土壤养分的变化、有机养分的补充和环境养分的贡献极大地限制了化肥养分增产效应的发挥,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粮食作物的单位面积化肥用量从64.9 kg/hm2增加到274 kg/hm2,而化肥偏生产力(作物籽粒产量与单位面积化肥投入量的比值)从42.1 kg/kg逐渐下降到16.9 kg/kg。加强国家层次的养分资源宏观管理,重视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切实抓好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技术推广和农化服务工作,通过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农户的密切配合,养分资源综合管理成为实现中国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
  • 资源经济
    卞新民, 李裕瑞, 吕爱清
    2008, 30(3): 423-43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GIS技术和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探讨了1995年来江苏省县域尺度人均粮食地域格局变化特征及粮食生产与经济发展的空间匹配格局,并结合空间计量经济模型和定性分析探讨了粮食生产布局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县域人均粮食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特征,高高聚集和低低聚集趋势增强,全省粮食生产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洪泽湖流域、里下河地区和沿海农业区中部得到加强,而逐渐从经济发达的苏锡常地区退出;县域经济发展和粮食生产的地域格局呈现出日益显著的空间差异化特征;县域经济发展及其空间溢出效应是耕地非农化和农业结构调整产生区域差异,进而导致人均粮食地域格局变化的重要驱动力,政策导向对该地域格局变化也有重要影响,农业自然地理条件对粮食生产布局的决定性作用已有所减弱。在土地和劳动力等资源的比较优势利用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经济发展综合驱动力对粮食生产布局产生着日益显著的影响。
  • 资源经济
    陈训, 金建湘, 李罡, 刘亚萍, 杨永德, 周武生
    2008, 30(3): 431-43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首先,本文依据环境经济学的理论原理,采用平均值估计和多重线性对数模型,分别推算出黄果树风景区的WTP值90.52元/人和102.81元/人、WTA值175.06元/人和129.05元/人。经分析,认为虽然WTP值和WTA值都可用于评估黄果树游憩资源的非使用价值,但WTA值更适合于评估我国游憩资源的非使用价值。这样,以2005年黄果树来访游客数225×104人次作为统计母本,其游憩资源的非使用价值在2.90×108~3.94×108元之间。其次,对WTA值与WTP值进行比较,得到WTA/WTP的比值为1.93、1.26。通过分析探讨,认为引起该比值差的因素,主要有赋予效应与厌恶效应、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模糊性与不确定性和赔偿效应等。同时,认为通过该类评价研究,可了解和促进公民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能为政府和经营企业进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性数据。
  • 资源经济
    杜恩社, 周红升
    2008, 30(3): 440-44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的重要物质基础,解决好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显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以新密市某矿区为例,对项目实施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并基于环境经济损益分析对项目可行性进行评价,为项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评价结果表明,该项目实施将导致矿区景观生态环境异质化程度和阻抗能力降低,水土流失加剧;对大气环境造成较大影响,主要评价预测因子SO2、TSP浓度将超标;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影响很小,对区域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改善将起巨大作用。矿区实现利润35 980×104元/年,环保投资595×104元/年,环境投资净效益539.45×104元/年,环境经济效费比为1.16,表明项目产生的社会环境效益大于环保费用。因此,从环境经济角度来讲,该项目的投资开发及环保方案是合理可行的,可实现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水资源
  • 水资源
    董增川, 孙爱军, 张小艳
    2008, 30(3): 446-45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资源是城市发展的血脉,解决用水供需矛盾的关键是提高用水技术效率,为了测度城市经济与用水技术效率之间的协调程度,采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面板数据模型,计算不同城市经济的用水技术效率,然后计算城市经济综合水平,最后借鉴物理学中的耦合度函数,测算不同城市经济与用水技术效率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分别得到1990至2003年的协调度,进行分级后并且在图上标注,显示不同区域的差异。对不同城市、不同年份的计算结果作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动态地分析与考察,结果表明我国城市经济与用水技术效率的协调程度虽然逐步提高,但是总体上水平不高,只有发展经济与提高用水技术效率并举,才能改进协调度,从而为政府实施城市经济发展的可持续用水战略提供决策依据。
  • 水资源
    房世峰, 刘志辉, 裴欢, 覃志豪
    2008, 30(3): 454-45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融雪径流模型的研究对洪、旱灾害的监测与预报,对水文水资源的管理都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本文设计和构建了一个基于“3S”技术和DEM技术的分布式融雪径流模型,整个分布式融雪模型的计算基于能量平衡和水量平衡,由分布式栅格融雪过程到分布式栅格产流,最后是基于GIS的栅格汇流过程,融雪以及产汇流过程全部基于栅格尺度,全面实现了模型的分布式特性并具有严格的物理机制。文中提出了“单元时段”的重要概念,从而得到了“度分融雪模型”,为水文时间尺度转换难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针对融雪过程中颇为复杂的冻融反复性难题提出了旨在解释积雪冻融反复性物理机制的“冻融系数”的重要概念,对于准确把握融雪过程的物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开发了B/S与C/S相结合的分布式融雪径流模拟系统,利用获取的大量实测、遥感以及气象等资料,基于栅格尺度全面实现了模型的算法,完成了对融雪径流的可视化、可控性模拟。最后,对典型研究区新疆军塘湖流域2006年春季融雪期(2006年3月6日11:00~2006年3月10日11:00的洪水过程进行了模拟,模拟结果精度较高,平均相对误差在0.18以下,达到了融雪洪水预警预报的业务需求。
  • 水资源
    潘兴瑶, 夏军, 张橹
    2008, 30(3): 460-46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壤水是联系陆地水文过程与生态过程的纽带,且土壤水分动态表现出明显的随机属性。所以土壤水分随机模拟逐渐成为当前生态水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土壤水分随机模拟研究是土壤-植被-大气连续体(Soil-Plant-Atmosphere Continuum, SPAC)水分传输机理的关键。本文系统分析了土壤水分随机模型的内涵,对当前典型的土壤水分随机动态模型进行归纳和总结,包括:Milly模型(Step model)、 Porporato 模型(Linear Model)、Shuttleworth and Ellis模型(Ramp Model)、 Rodriguez 模型、Laio模型,并对这些模型在土壤水平衡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推导和分析。展望了土壤水分随机动态模拟与土壤水平衡研究未来发展方向:加强生态水文学实验研究,特别是加强高分辨率、长时间序列的土壤水分监测;加强理论模型的应用研究,广泛开展土壤水分随机模拟在我国非湿润区的应用;加强土壤水分随机模型在土壤水平衡分析及流域水平衡分析的应用,建立更加完善的基于土壤湿度概率密度函数的流域水平衡模型;加强全球变化、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土壤水分动态影响模拟研究。
  • 水资源
    楚文海, 韩慧波, 李猛, 吴晓微
    2008, 30(3): 468-47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资源是西南岩溶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 开展岩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是促进西南岩溶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将模糊综合评判法作为西南岩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主要方法,构建了西南岩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了层次结构,通过频率统计法、主成分分析法等方法选取了24个西南岩溶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并进行了简要说明;对权重的确定、评价矩阵的建立和运算模型的选取等模糊综合评判重要环节进行了阐述。采用2005年观测资料,对贵州普定后寨流域上、中、下游地区进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脆弱的生态环境是制约上游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关键因素,各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度:下游>中游>上游。评价结果较直观地反映了研究区域水资源复合系统可持续发展状况,得到了前人研究成果的验证。
  • 水资源
    蔡焕杰, 刘红英, 王健, 王小军, 翟俊峰, 张鑫
    2008, 30(3): 475-48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最新实测径流资料为依据,采用不均匀系数、集中度和集中期等指标,对窟野河流域径流特性进行了分析;并利用滑动平均法和Mann-Kendall非参数秩次相关检验法,分析了窟野河流域径变化趋势;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和双累积曲线法,建立了降雨与径流的相关关系式。最后,综合上述研究,定量计算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窟野河径流年内分配极不均匀,径流多集中在7月、8月;在一定显著性水平下,流域多年径流变化呈明显下降趋势,近年来尤为明显;降水和人类活动在不同时期对径流的影响程度不同,2000年~2005年间人类活动影响所占比例高达92%,人类活动加剧是导致窟野河流域断流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