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资源经济
  • 资源经济
    黄大全, 李佳, 张凤荣, 赵华甫, 赵婷婷
    2008, 30(2): 162-16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北京市总体上已步入工业化后期阶段。不断增加的财政收入使政府有能力实现反哺农业。人民的消费结构也向着除食物消费之外的现代物质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并重转变。这使政府和民众不再仅仅关心经济发展,而更注重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因此,对于有着约1500×104人口、水土资源都很紧张的北京来说,农业的发展更应该注重对其生态功能、景观文化功能的开发,为建设生态环境良好,景色优美的“宜居城市”服务。据此,本文根据北京市的水土资源禀赋和城市总体规划,构建了以城市为中心的4个“农业圈”,即:城市花园农业圈、近郊平原景观绿化农业圈、远郊平原规模高效生态农业圈、山区生态涵养特色农业圈等。这种农业圈层设计突破了传统的近郊蔬菜、远郊粮油的农业圈层模式,是一个与土地资源禀赋相协调、与北京城市空间结构和发展定位相协调的布局,是一个更注重农业的生态环境效应的布局。该布局突出了农业的公益性,仅仅靠市场机制是难以实现的,必须通过政府的财政补贴和各种形式的财政转移支付来实现。
  • 资源经济
    任菊香
    2008, 30(2): 169-17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理论为基础,以典型案例为支撑,对我国煤炭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环境进行了简要分析,讨论了区域或城市发展态势的识别方法,并从中选择了适用于识别资源型城市发展态势的主成分分析法,在实地调查和采集大量数据的基础上,建立了煤炭城市发展态势识别指标体系,对典型煤炭城市-山西省朔州市的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发展态势进行了纵向分析,以实证论证为基础,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得出朔州市整体发展势头良好,尤其是近年来,在煤炭市场的拉动下,各方面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但同时环境污染问题已不容忽视,并成为主要的限制因子之一。最后,基于对朔州市发展过程中问题的分析,就煤炭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与对策进行了讨论。
  • 资源经济
    辛太康, 周炳中
    2008, 30(2): 177-18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阐述港口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选取我国7个主要港口城市以及国际航运中心城市鹿特丹、新加坡和香港,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并分析比较国内国际主要港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主要港口城市在港口生产能力上的评价值为0.055~0.645之间,上海等城市与国际大港差距较小;但在经济发展能力、资源环境支撑能力、智力支持能力和社会协调能力等方面,评价均值分别为0.278、0.529、0.255,仅相当于国际港口城市同类评价值的50.3%、79.1%和33%。因此,可持续发展整体能力评价值在0.239~0.465之间,只及国际城市的50%,国内港口城市与国际差距较大。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时间变化看,国内港口城市在经济支持和港口生产能力方面的提升速度相对略快,但智力支持、社会支持能力的增速变化远不及国际城市。为此,应通过发展智力支持系统、港口城市制度创新、港城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延伸和腹地建设与扩张等战略,提升国内港口城市的发展能力,带动中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可持续发展。
  • 资源经济
    贺建林, 许振宇
    2008, 30(2): 185-19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系统论视角剖析湖南省生态经济系统内部诸要素及其结构特征,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定量评价模型,分析区域系统的耦合状态。结果表明,1996年~2006年湖南省综合支撑能力呈对数型上升,而综合消耗水平呈指数型上升,两者演化速度具有非同步性,耦合度呈快速上升趋势,年均增长6.88度,2002年起进入过度开发期。并在实证分析基础上提出有效提高综合支撑能力与改善综合消耗水平质量的5项对策:①突出能源、原材料以及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进口; ②完善省内交通网,增加高速公路和高速铁路里程,提高货物周转量,以便通过道路建设带动其他基础设施的发展; ③努力扩大服务贸易,提高第三产业产值的质量; ④促进具有自主品牌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减少国内产业结构趋同商品的出口; ⑤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出口,以便改变一味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增长的落后模式。
  • 资源经济
    李广军, 李连德, 刘浩, 宋阳, 王青
    2008, 30(2): 192-19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学地评价循环经济发展是进一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决策依据。本文从辽宁省循环经济发展为例,运用能值分析方法从能值流量、资源投入产出、资源消耗、环境压力、综合指数五个方面构建了循环经济评价能值指标体系,详细分析了辽宁省1990年~2005年循环经济发展状况。结果表明:辽宁省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本地资源,需要购买的能值总量较少,资源基础相对雄厚,总能值用量中74%以上来自不可更新资源消耗,且逐年上升,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虽然废弃物能值增长幅度滞后于总能值用量与GDP增长幅度,说明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污染排放治理工作成效显著,但传统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的惯性作用,使废弃物总量持续增加状况在一定时期内还将继续存在,系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断下降。因此,辽宁省发展循环经济要立足于不可更新资源的合理使用,降低废弃物排放,加强资源的循环利用,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 资源经济
    陶建格, 薛惠锋
    2008, 30(2): 199-20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解决中国经济发展和能源约束矛盾的有效途径。可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是指经利用消耗后可以不断得到补充、“再生”的能源。这类能源有太阳能、水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海洋能、潮汐能等,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资源。科学地开发可再生能源,提高可再生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替代,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根本上缓解能源约束和环境压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战略选择。本文重点对以下内容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我国的能源约束与经济增长的矛盾,指出化石能源面临枯竭,不足以支持我国经济增长的事实;针对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潜力巨大,得出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可以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有利于保护环境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结论;分析了我国在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对解决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 资源经济
    乔家君, 祝英丽
    2008, 30(2): 206-2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河南省2 109个乡镇级空间单元分层抽样基础上,选取了能代表不同类型的5个行政村580家农户进行了为期20多天的调查,从农户微观个体视角对比分析了在村域内部农户对住房资源投资的区位及其变化。结果显示:在广大农区,农户对住房资源的投资区位目前仍以老宅为主;农户经济实力及其变化对住房的建造与修缮有着决定性影响;农户选择宅基地资源的空间有限,这与农户的家庭收入、家庭成员结构、传统思想、投资观念、周围环境、农村宅基地制度等密切有关;农户原有住宅偏小、家庭小型化是农户住房资源投资区位变化的主要原因。调查发现,农区的农户对住房投资区位有向村庄边缘和交通线迁移的趋势。不同环境条件下农户对住房资源投资区位的差异,可以为村域发展规划与整理,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建议。
  • 资源经济
    季玥秀, 马骥, 马文奇, 王雁峰, 张福锁, 张卫峰
    2008, 30(2): 213-22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人口、国民经济、农业经济、生产技术及政策角度分析了中国及世界上一些典型国家化肥消费和这些因素的关系。从化肥消费强度和消费系数角度深入分析了各个国家发展的特点。结果表明世界主要国家化肥消费都随人口增长速率的增加而增长,反映出人民基本粮食和营养需求对化肥需求具有促进作用。同时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化肥应用领域已经扩展到化工、渔业、林业、牧业等多个领域,我国传统农田使用比例已下降到85%。各个国家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化肥养分资源利用效率差异巨大,发达国家已走上集约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每万元农业GDP的化肥消费已降至1t纯养分,而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的强度仍高于2t纯养分,且磷肥和钾肥的需求还在增长。从弹性系数来看,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与化肥需求仍呈等比例增长关系,说明农业经济对化肥过度依赖,其原因是技术发展较慢,单位养分的生产力水平和整个国家的养分再利用水平太低。但从欧美的经验来看,中国提高技术水平、转变资源利用效率的空间很大,而且在不长的时期内完全有可能实现,但取决于政策因素的转变。
  • 土地资源
  • 土地资源
    廖富强, 吕蕾, 任奎, 吴绍华, 张红富, 周生路
    2008, 30(2): 221-22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农用地资源的质量出发,应用地统计学分析、景观生态学等方法,对江苏省农用地资源质量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研究:从江苏省农用地资源自然质量、利用质量、经济质量空间分布,以及不同农业区农用地资源质量的多样性、均匀度、集中度、优势度等分布特点来看,不同农业区的农用地资源质量的区域分异明显,表现出由南向北、由东向西两个方向上的递变规律。文章最后探讨了农用地资源质量空间格局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农用地资源质量空间格局主要受到地带性因素以及大尺度的非地带性因素如大地貌单元等要素的控制,同时还受到人类活动如区位条件、管理水平等因素的干扰,人类活动干扰的区域分异显著。农用地资源质量的空间分布与组合格局是不同层次、多因素综合作用和相互嵌套、相互影响的结果,这对进一步研究农用地资源质量空间分布格局的成因机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 土地资源
    崔卫国, 刘艳艳, 文倩, 吴大放, 杨君
    2008, 30(2): 228-23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形是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形成的基础,本文利用遥感影像、土地利用现状图、地形图、地貌图,以及野外实际调查资料,通过建立DEM、地貌分区、高程分级、叠加分析等过程,以地貌分区和高程分级区域为基本空间单元,分析了湖南醴陵市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及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具有强烈的区域差异性,各地貌分区与高程分级区域的土地利用组合不同,同一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地貌分区和高程区域的分布存在差异;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与海拔高程具有显著的相关性,随海拔高程增加,林地分布比例增大,耕地、园地、城乡居民用地、工矿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均呈减少趋势。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三维景观模型,直观地再现了土地利用空间格局与所处环境的关系,有利于辨识不同地貌部位土地利用的分布规律与差异,可为研究区农业结构调整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
  • 土地资源
    金晓斌, 王慎敏, 张培刚, 周寅康
    2008, 30(2): 235-2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分析地形破碎区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流程与方法的基础上,借助GIS技术,将地形图中等高线进行栅格化处理,后利用ArcGIS软件对数据进行Natural Neighbor插值处理,建立不规则三角网,同时对高程点文件进行操作,生成三维地形模型,对项目区地形进行模拟,并分别从开发整理适宜性评价、项目规划择优以及项目工程设计三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证明,应用GIS技术构建地形破碎区三维地形模型,可为进行该类项目适宜性评价、规划方案择优、工程设计等工程内容提供客观依据,同时可以克服项目设计中传统方法存在的不足。
  • 土地资源
    廖富强, 吕蕾, 任奎, 吴绍华, 张红富, 周生路
    2008, 30(2): 241-24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对于落实规划、强化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基于可持续度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体系,对连云港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可持续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①采用可持续度量的方法,可以较好的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效果进行定量评价;②上一轮规划实施至今,连云港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可持续度呈上升趋势,处于中度可持续状态,但环境指标和社会指标方面,规划实施仍不可持续。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一轮规划着眼解决的3个难题:“生存与发展问题”、“刚性与弹性问题”、“静态与动态问题”,以及完善规划的若干措施和建议,为新一轮规划修编提供有利借鉴。
  • 水资源
  • 水资源
    陈锋, 丁金梅, 刘彦随, 文琦
    2008, 30(2): 247-25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银川市地处银川平原腹地,属于北方干旱地区之一。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强约束力。用水资源压力指数、水资源供需平衡、生态系统健康3种方法对银川市水资源胁迫度和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银川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526m3/年,人均水资源压力属轻度缺水状态,当地地下水资源利用率为32.2%,水资源利用压力指数呈现中高压力状态,两者结果不一致的原因是城市生活和工业使用地下水,农业使用黄河水的“二元”用水结构造成;城市水资源利用均超过了水资源的“安全线”,局部年份靠近“警戒线”,未来城市发展受水资源胁迫度较大,大幅度农业节水会影响地下水补给,进而对银川平原生态安全构成威胁;城市生态系统健康评价结果为0.418,隶属于不健康水平,原因是组织能力(0.400)、发展能力(0.368)和生活质量(0.578)均呈不健康状态。最后,建议银川市应该以节约型和生态型理念为发展的主导思路,即在干旱区建设生态节水型城市。
  • 水资源
    李群, 彭少明, 杨立彬
    2008, 30(2): 254-26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资源系统分析特点是大系统和多目标,包括经济持续发展、生态环境良性维持、社会和谐等多目标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传统的运筹学方法常会遇到“维数灾”问题。论文针对水资源利用多目标特征,结合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水资源多目标利用的耦合关系,建立融合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综合效益的水资源多目标优化模型体系。引入多目标柔性决策理论和决策者目标满意隶属度模糊推理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水资源多目标柔性分层决策方法。采用实数编码遗传算法优化求解,建立基于加速遗传算法(RAGA)的柔性决策(FDM)模型,利用模型强大的搜索功能和交互模式求解决策者满意的方案,避免维数灾问题。以2010水平年为例,进行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模拟优化求解,结果表明优化方案可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等目标,实现水资源的多目标优化分配,促进流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水资源高效利用。研究将多目标协调优化的柔性决策理论和方法引入水资源系统,为指导流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提供了一种宏观决策方法。
  • 资源生态
  • 资源生态
    关晓吉, 李中才, 王广成
    2008, 30(2): 261-26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综合应用生态足迹、协整理论及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了我国资源消耗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计算了中国1961年~2001年的生态足迹及能源足迹、耕地足迹、草地足迹、林地足迹、建筑足迹、水域足迹。在此基础上,详细研究了GDP与各种生态足迹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研究结果表明GDP分别与总生态足迹、耕地足迹、能源足迹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而GDP与草地足迹、林地足迹、建筑足迹、水域足迹不存在协整关系,这说明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属于资源、能源消耗型;并建立了GDP与总生态足迹、耕地足迹、能源足迹之间的误差修正模型,应用模型分析发现增加1%的GDP产出需要增加0.61%的生态足迹,需要增加2.38%的能源足迹、1.28%的耕地足迹,因此能源成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瓶颈。因此,为保持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必须改变经济增长方式,使知识、技术、信息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从根本上改变经济增长对资源的依赖性。
  • 资源生态
    韩增林, 孙才志, 武晶, 张华
    2008, 30(2): 267-27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货币化评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可为湿地资源有效保护与开发决策的制定提供生态经济理论支持。本文依据辽宁省林业厅1995年~2000年对全省湿地资源的调查数据,将辽宁省湿地生态系统划分为近海及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湿地、库塘湿地五大类11种类型,应用生态经济学的理论和研究方法,着重对湿地生态系统提供的物质生产、环境调节和人文社会三大类共8项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辽宁省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为741.54×108元/年,相当于全省2000年GDP的15.9%。其中湿地的环境调节功能价值最大,为506.33×108元/年,占湿地总价值的68.3%,物质生产和人文社会服务功能价值分别为185.01×108元/年和50.20×108元/年,其价值比例分别为24.9%和6.8%。辽宁省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主要来源于滩涂、浅海水域、塘库和永久性河流。
  • 资源生态
    陈克龙, 陈琼, 朵海瑞, 李双成, 周巧富
    2008, 30(2): 274-28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高原咸水湖,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本文基于青海湖流域1977年MSS影像、1987年TM影像和2000年ETM影像,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的支持下,采用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应用Costanza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算法,揭示了青海湖流域景观生态服务价值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青海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呈下降趋势,由1977年的423×108元降低到2000年的364×108元,年均损失2.57×108元;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来讲,废物处理和水源涵养价值贡献率超过了58%,单项服务功能价值均呈下降趋势,其中气候调节功能缺失最明显减少达32%;就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构型而言,草地、湿地和水域的价值贡献率超过了97%,成为构成青海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主体,湿地面积的大幅度减少可能是青海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的主要原因。
  • 资源生态
    冯翠芹, 魏伟, 赵军
    2008, 30(2): 281-28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遥感、GIS技术与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相结合,以天祝草原为研究对象,以Landsat/ETM+影像为基本信息源,通过计算景观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破碎度指数、分维数等指标,从景观斑块特征、景观形状及景观的空间分布等方面对研究区的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得出如下结论:草地与林地构成了研究区景观的主体,草地是整个景观的基质;研究区景观格局呈现出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从山谷到山顶依次按照城乡居民及工矿地—耕地—草地—林地—未利用地的分布顺序。据此分析,以物种保护为目标种,利用最小阻力表面(MCR)和耗费表面模型,借助表面扩散技术,构建了生态上较为安全的格局优化途径。格局优化法在水平关联的方向上为景观规划指出了一条生态学途径,是对传统的以适宜性评价为主导的生态规划方法的有益补充。
  • 资源生态
    崔建勇, 刘占良, 孙林, 邹桂红
    2008, 30(2): 288-29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流域水质管理是一个多步骤的过程,数学模型以其定量计算和动态操作在流域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利用美国农业部开发的AnnAGNPS模型,以大沽河典型小流域为例,给出非点源污染流域水文水质模拟过程。首先在集水单元和沟道勾划的基础上,完成数据库的建立。参数估值主要依据流域性质、先前经验值、其它模拟研究和文献中的取值。其次采用各小流域出口流量、泥沙和总氮实测值优化参数、校准和验证模型,分析模型在研究区的适用性。在大沽河小流域,模型对降雨场次地表径流、泥沙及总氮的模拟结果表现出了很大的不确定性,而相应的年均负荷估算结果较好。当前AnnAGNPS模型主要被用于评价流域非点源污染的长期影响及最佳管理措施的选择,以上精度足矣。最后利用校准后的模型进行小流域污染负荷估算和管理措施模拟。结果表明为了达到同时削减径流、沉积物及总氮的输出量,在大沽河上游应采取退耕还林的措施,治理非点源污染。
  • 资源生态
    郭兰萍, 黄璐琦
    2008, 30(2): 296-3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回顾了中药资源生态学发展的概况及学科产生的背景,总结了中药资源生态学的特点。归纳了中药资源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中药资源自身的生态学理论与方法、中药资源品质形成的生态学研究、中药资源生产的生态学研究、中药资源保护与生态修复。阐述了中药资源生态学研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包括:多样性与种内变异、尺度效应、自组织、逆境效应。介绍了中药资源生态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生态学、生理学及中药资源学等学科的基础理论。指出中药资源生态学研究方法包括原地观测、受控实验、综合分析等普通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及以中药资源质量检测为代表的技术方法,如经典的物理、化学方法、光谱分析技术、色谱技术、中药指纹图谱等。认为作为一门新生的应用生态学的分支学科,中药资源生态学的发展必定呈现出以下的趋势:普通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与中药资源生态研究进一步融合。中药资源生态学独有的理论方法体系将逐步形成和完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中药资源生态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 旅游资源
  • 旅游资源
    蔡银莺, 陈莹, 任艳胜, 张安录
    2008, 30(2): 305-3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都市休闲农业将传统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利用农田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融合农业生产、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等人文景观,为人们提供休闲、娱乐、游憩和文化教育等多重功能。文章以武汉市和平农庄为例,应用旅游成本法(TCM)和条件价值评估法(CVM)估算该农庄农地的非市场价值。在对农庄及247位受访游客随机抽样调查获取数据的基础上,研究表明:①和平农庄2006年总的消费者剩余(Total consumer surplus, TCS)在1591.36×104元,游客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 CS)530.45元/人,约为旅游平均费用的2.6倍,休闲农庄农地景观年均游憩价值397845元/hm2;②从游客的支付意愿(willingness to pay, WTP)出发,和平农庄农地景观每年保护的补偿价值(compensation variation, CV)达153.14×104元,农地年均存在价值38 285.1元/hm2;③相对传统农业而言,休闲农业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显著,单位土地经济产值是传统种植业产值(4628.10元/hm2)的5.4倍,然而其目前无法通过市场配置实现的非市场价值则更加显著,单位游憩价值和保存价值分别是传统种植业收益的85.96倍和8.27倍;④保护型农地提供的环境舒适、景观等非市场价值远远高于其传统的经济产出价值,然而其在现行的资源价值核算体系中却往往被遗漏,意味着在土地分配决策与消费实践中,如果只单纯考虑经济产出,土地用途转换过程中会造成大量的福利损失。
  • 旅游资源
    白凯, 孙天宇, 郑鹏
    2008, 30(2): 313-3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分析认知地图概念和应用的基础上总结出:认知地图的概念有所泛化,它可以被视作个体对各类外界信息认知程度的描述和呈现方式,这种呈现方式可以是二维平面中点与点之间的平面分布,也可以是二维平面中各点之间的相互路径关系(相关性)。基于此,本文通过因子分析的方法构建了旅游者决策影响因素的认知地图,其中以数据的权重数值为X轴表示认知的深度,以最终得到的项目加权平均数作为Y轴表示认知的广度,进而构成了一个二维的平面认知图示。使用该方法分析入境旅游者决策行为影响因素所输出的认知地图显示:收入价格、人为旅游态度和闲暇时间是影响入境旅游者决策行为的核心因素;旅游目的地吸引力、旅游目的地时空限制是影响入境旅游者决策行为的重要因素;出境旅游政策、个人责任是影响入境旅游者决策行为的次重要因素;旅游目的地社会发展水平、旅游地设施和服务、旅游产品促销是影响入境旅游者决策行为的一般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