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能源与矿产资源
  • 能源与矿产资源
    郎一环, 王礼茂
    2008, 30(12): 1778-178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石油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在地缘政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世界石油供给与消费的地理分布及空间运输通道是石油地缘政治格局形成的基本条件,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对三者的影响力和控制力是石油地缘政治格局的决定因素。未来石油地缘政治格局的演变呈多极化趋势。对格局演变影响力较大的国家、国际组织和地区组织主要有美国、OPEC、俄罗斯等,他们共同控制着石油世界。发展中消费大国的影响力正在成长,已经对石油地缘政治格局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为应对石油地缘政治格局演变的影响,中国需要制订石油地缘政治战略规划,应对“一超多极”格局下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以多元化利用国外石油资源,减少对个别地区的依赖,分散风险,应对石油供应安全风险;充分发挥中国地缘政治优势,在上合组织框架内加强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能源合作;加强与亚太地区主要石油消费国(日、韩、印)的合作,共同应对石油供应安全挑战;加大深海油气、非常规油气的开发利用的科学技术研究,应对未来油气资源短缺。
  • 能源与矿产资源
    李岩, 王礼茂
    2008, 30(12): 1784-179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稳定的能源供应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石油进口中存在的过分依赖海路、航线单一等问题是能源运输安全的薄弱环节,是威胁国内能源稳定供应的潜在隐患。本文根据1993年以来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和进口来源数据,从地缘政治的角度分析了中国进口石油线路周边国家与中国之间的石油地缘政治态势,并对东南亚、东北亚、南亚和中亚等重点区域运输线路的地缘政治格局及其对中国石油运输安全的影响进行了探讨。本文的基本结论是:中国石油进口运输安全方面的确存在过度依赖海运和马六甲海峡航道的风险,但目前情势是可控的;作为新兴的石油消费市场,中国对既有的国际石油产销格局的影响并不必然构成冲击,可以通过协调国家关系,以良好的参与者姿态逐渐融入国际石油市场;中国未来较为理想的石油运输格局是形成东部沿海、西北、东北和西南四个能源进口方向,实现进口来源多元化、“海陆并重”、风险分散的进口运输格局。
  • 能源与矿产资源
    马燕林, 王洲
    2008, 30(12): 1791-179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石油是当今世界最为重要的基础能源、化工原料和战略资源,它不仅支撑着石油生产国和消费国的经济发展,而且联系着各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防安全。因此,石油价格是当前全球关心的普遍问题。研究表明,石油市场是具有混沌特性的复杂非线性系统。本文在非线性系统及复杂性理论框架内,采用相空间重构技术,提取描述吸引子特征量参数,定量的证明石油价格演化过程具有混沌特性,并采用混沌时间序列预测法预测石油价格走势。对近3年国际石油价格走势做了短期预测,预测结果表明,如无重大突发事件发生,2008年国际石油平均价格将有所上升,会在高价位持续震荡;2009年则会有所回落,将在每桶64美元上下波动。
  • 能源与矿产资源
    冯银厂, 鞠美庭, 刘伟, 邵超峰, 张裕芬
    2008, 30(12): 1796-18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能源消费趋势,探讨了我国能源消费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能源利用强度低、结构不合理是引发区域大气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我国能源消费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从能源结构与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污染物排放与大气环境质量两个方面探讨了能源消费与区域大气环境的响应关系,提出了建立社会经济目标(区域规划指标)和环境目标(城市环境质量达标、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约束条件下的能源结构调整与节约思路。同时借鉴国外节能减排措施及经验,针对我国节能减排目标和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 气候资源
  • 气候资源
    崔林丽, 史军, 周伟东
    2008, 30(12): 1803-18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长江三角洲国家基本/基准站历史气候数据,分析了长江三角洲主要气候要素在1959年~2005年的时空变化特征和趋势。结果表明,1959年~2005年期间,长江三角洲气温显著升高,相对湿度、风速和日照时数都显著减少,而降水量和0cm地温变化趋势不显著。蒸发量在1959年~2001年期间显著减少。在1980年后,气温加速升高,相对湿度加速减少,0cm地温显著升高。风速、日照时数和蒸发量则在1991年以后变化趋势都不显著。除个别站点外,整个长江三角洲气温显著升高,风速显著降低,日照时数显著减少,降水量变化不显著。相对湿度在长江三角洲多数地区显著降低。总云量在长江三角洲西部显著减少,低云量在苏南和浙江大部分地区都显著变化。0cm地温在江苏高邮-溧阳、浙江鄞州-慈溪和上海地区显著增加,蒸发量除在长江三角洲西北、杭州湾附近和衢州、丽水、浦城站外都显著减少。城市化对在长江三角洲年均气温、相对湿度和0cm地温变化的影响较为突出,而对年降水量、风速、低云量、日照时数和蒸发量变化的影响较小。
  • 气候资源
    黄俊雄, 刘兆飞, 徐宗学, 赵芳芳
    2008, 30(12): 1811-18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气环流模型(GCMs)预测的气候变化情景,需通过降尺度处理得出区域尺度上未来气候变化的时空分布信息,才能满足气候变化对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影响进行评估的需要。本文简单介绍了目前降尺度模式的研究现状,重点分析了统计降尺度的优缺点及适用性,并应用太湖流域7个气象站点基准期(1961年~1990年)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实测资料,对统计降尺度模型(SDSM)进行率定和验证,确定模型应用的预报因子变量,建立未来3个时期(2020s、2050s和2080s)的气温变化情景。结果表明,SDSM模型对于太湖流域日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的模拟效果较好,可以很好地模拟太湖流域未来的气温变化。与基准期相比,A2、B2情景下,太湖流域未来3个时期的日最高和最低气温变化情景都表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且随时间推移增幅明显增大;流域未来3个时期气温的季节变化较为明显,其中冬季增温最显著,秋季次之,春季和夏季变化相对较小。分析成果可为太湖流域未来气候变化情景的构建提供科学依据,以期为决策支持部门提供参考。
  • 气候资源
    丛建鸥, 顾卫, 黄树青, 雷飏, 李宁, 刘雪琴
    2008, 30(12): 1818-18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环辽东湾地区的大洼、锦州、绥中、熊岳、营口、旅顺6个站1960年~2007年48年间冬季(12月~次年2月)平均气温资料及1996年~2004年9年间渤海海冰面积资料,分析了辽东湾沿岸冬季平均气温与渤海海冰面积之间的相关关系,得出除1996年和1997年两年外,其余各年6站冬季平均气温与渤海海冰面积的变化呈现很好的负相关,相关系数达-0.85565。之后分析了环辽东湾地区冬季平均气温年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从而利用环辽东湾地区冬季平均气温年变化规律,根据二者的负相关关系推测出渤海海冰面积的年变化规律。研究结果显示,1960年~2007年渤海海水结冰日数年变化呈现明显的两段分布:1960年~1988年间渤海海水结冰日数以73天为中心上下振荡;1989年~2007年间以55天为中心上下振荡。研究结果还显示,在海冰面积相对较小的1989年~2007年间,未出现海冰面积逐年减小的趋势,并对产生这种年变化规律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探讨渤海海冰面积的年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将渤海海冰作为淡水资源加以开发利用的研究具有有益的参考价值。
  • 气候资源
    褚健婷, 夏军, 许崇育
    2008, 30(12): 1825-183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全球气候变暖对陆地水循环会产生重大影响,统计降尺度方法是解决大尺度气候信息和小尺度水文响应的空间尺度不匹配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选取NCEP/NCAR再分析日资料(简称NCEP)和HadCM3在A2和B2情景下的大气变量日资料(简称H3A2和H3B2),并选取海河流域上11个站点1961年~2000年日平均温度、蒸发皿蒸发量以及降水的实测资料,采用SDSM(the Statistical Down-Scaling Model)方法,进行海河流域气候变化特征量的降尺度研究。研究表明:①使用SMLR (Stepwise Multi-Line Regression)方法,可以在广阔的空间范围内优选出具有一定物理机制的适用于不同预报量的预报因子;②SDSM方法对日平均温度、蒸发皿蒸发量以及降水都能较准确模拟,其观测与模拟值的确定性系数分别可达99%,92%和73%以上;③SDSM方法在模拟极端事件时存在一定系统偏差,而且模拟的峰值略滞后。
  • 气候资源
    陈亚宁, 李占玲, 米艳娇, 徐宗学
    2008, 30(12): 1833-183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方法对和田河流域两个主要气象站点月、年平均气温序列和逐月、年平均降水量序列进行趋势检验,在此基础上运用R/S分析方法,估算各时间序列的Hurst指数,预测该流域气温、降水量的未来变化趋势及其持续性,并采用随机重排法对估算结果进行了稳定性检验。分析结果表明:和田河流域在过去近50年内,气温变化趋势以增温为主,秋、冬季增温趋势尤为显著;降水量变化总体上呈增加趋势,夏季降雨量增加趋势较明显;未来的气温、降水量变化趋势表现为较强的长程依赖性,说明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其上升趋势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 气候资源
    段永良, 姚玉璧, 张秀云
    2008, 30(12): 1839-184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亚高山草甸类草地牧草生长发育定位观测资料和对应气象观测资料,分析气候变化对牧草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域降水量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降水量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玛曲为-9.90mm/10年,降水量存在3年的年际周期变化。气温年际变化趋势呈上升趋势,气温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为0.341℃/10年。草地年干燥指数呈显著上升趋势,干燥指数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为0.036/10年,20世纪90年代初至2005年明显趋于干旱化。主要禾本科牧草返青到籽实成熟约需140~150天,需≥0℃积温1 000~1 200℃,需降水量400~450mm,需日照时数1 000~1 100h。牧草在返青后64天开始,由缓慢生长转为迅速生长阶段,在返青后的第88天,生长速度最大,返青后112天开始,其生长从迅速生长又转为缓慢生长。对牧草生长发育全生育期而言,受气候变暖,气温增高的影响,近20年牧草开花期提前10~14天,成熟期提前20~24天。从返青到抽穗期,气温对牧草产量形成为正效应,拔节到抽穗期牧草产量形成对气温变化十分敏感,开花到籽实成熟期,热量对牧草的影响由正效应转向负效应,在籽实成熟期牧草产量形成对气温变化进入第二个敏感期。除籽实成熟期降水量对牧草产量形成为负效应外,其余时段降水量对牧草产量形成均为正效应,在禾本科牧草分蘖拔节期牧草产量形成对降水量变化十分敏感,旬降水量每增加1mm,牧草产量可增加(150~200)kg/hm2,籽实成熟期降水量的影响由正效应转向负效应。从返青到分蘖期,日照时数对牧草产量形成为正效应;拔节到开花期日照时数对牧草产量形成为负效应;抽穗期牧草产量形成对日照时数变化十分敏感,籽实成熟期到黄枯期日照时数的影响为正效应。研究区域气候变异系数增大,降水量和气温共同影响,导致该区域牧草产量呈波动变化,牧草产量的变幅明显加大,产量的不稳定性增加。
  • 气候资源
    郭文利, 田志会, 王志华, 赵新平, 郑大玮
    2008, 30(12): 1846-185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北京山区面积为10 417.5km2,占北京市土地总面积的62%,主要担负着北京的生态屏障功能,而其经济的发展是山区生态功能发挥的有力保障,生态旅游是协调二者的有效途径,应成为山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向。由于气候是开展旅游活动的重要条件之一,因此对旅游气候舒适度进行定量评价,可为山区的旅游规划及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利用北京山区1km2网格的气候资料,在GIS的支持下,计算了各网格的温湿指数和风效指数,并由此推算出了1月~12月的旅游气候舒适度及不同舒适度等级的分布面积。结果表明,北京山区旅游气候适宜期较长,除1月、2月和12月份旅游气候不适外,其它时间均为旅游气候适宜期,其中旅游气候舒适期可从4月持续到10月底。由于山区地形的复杂性,利用1km2网格的气候资料进行北京山区旅游气候舒适度评价与单纯利用6个山区气象台站的气候资料进行评价相比,可获得更加科学和可靠的评价结果。
  • 气候资源
    沈振西, 石培礼, 王景升, 余成群, 张宪洲, 赵玉萍
    2008, 30(12): 1852-185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藏北的羌塘高原作为青藏高原的主体和核心,是对全球变化反应最敏感的区域之一。本文通过统计藏北高原仅有的8个气象站50年来温度、降水等资料,计算分析了PER、RDI,运用植被-气候综合模型计算分析了NPP的变化量,探讨了藏北气候空间格局和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结果表明:藏北东部由南向北地势升高,温度和降水呈减少趋势,温度可能是限制藏北东部生产力的主要因子;藏北地区由东向西,降水量迅速减少,PERRDI增加,气候渐趋干旱;其它气象因子变化复杂,与地形和植被等多种因素有关。1955年~2004年整个藏北地区温度增加趋势明显,平均增温幅度为1.4℃;降水量东部、中部增加75~115mm,西部无明显变化;>0℃日数增加11~20天;PERRDI西部增加,中部、东部无明显变化;1980年以来,水汽压普遍增加,云量和风速均呈减少趋势。藏北地区升温主要发生在秋、冬季,增温幅度分别为1.6℃、1.8℃,春、夏季温度增幅为1.25℃、0.8℃。降水增加以春、夏、秋季为主,春夏秋冬增量分别为22mm、20mm、20mm、6.5mm。气候变化复杂,NPP整体上呈增加趋势,但空间格局上有差异,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部NPP增加,西部NPP减少,气候因素仍然是藏北西部草地退化的直接威胁。
  • 土地资源
  • 土地资源
    贾文臣, 贾香云, 李福印, 王卷乐
    2008, 30(12): 1860-186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威海市区自20世纪1980s~2000年,特别是1987年由县级市升格为地级市以后,经济快速增长,人口大量增加,土地利用格局发生很大变化。利用遥感解译成果,图示出威海市区主要土地利用转移类型的空间位置和范围,计算出威海市区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面积变化率和土地利用动态度等3个反应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重要指标,结合社会经济数据分析了威海市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规律和驱动力。研究结果显示,土地利用转移过程中,1980s~2000年耕地转化为城镇用地的面积最大,达3 600hm2,多发生在80年代城区的西北部和东南部,其次为耕地转化为农村居民点,面积为517hm2;1980s~1995年,耕地转化为城镇用地的面积为2 999.77hm2,远远大于其他转化类型;1995年~2000年,其他建设用地转化为林地的面积最大为633.72hm2;1980s~1995年耕地、林地和草地的面积显著减少,城镇用地面积增长剧烈,增长率达168.92%,其他建设用地也有大量增长;1995年~2000年,其他建设用地、水域和农村居民点的面积显著减少,耕地面积继续减少,而林地、城镇用地和草地的面积有较大增长;1980s~1995年耕地的减少速率最大为-1.48%,而城镇用地的增长速率最快,达16.89%;1995年~2000年,耕地持续减少,但减少速率明显放慢,而林地的增长速率最快,达2.85%,城镇用地继续增长,但增速显著减弱,农村居民点用地由前期的增长变为减少。在近15年里,城镇化是威海市区土地利用格局发生变化的最重要驱动力。
  • 土地资源
    李秀彬, 谢花林
    2008, 30(12): 1866-197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增进对土地利用空间行为变化的理解,以分形理论为指导,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建立了东江源流域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库,运用分形模型和提取数据对江西东江源流域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变化进行了研究。获得了1985年和2000年两个时期各个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形维数和不稳定性指数,并且参照了常用的景观指数,包括斑块密度指数、景观斑块形状破碎化指数和景观类型分离度指数,对土地利用空间行为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景观斑块破碎度指数由0. 945变为0. 936,呈下降趋势;其他林地和有林地等土地利用类型的稳定性呈上升趋势,而高覆盖度草地、水域、灌木林地、旱地、水田等土地利用类型的稳定性明显降低,说明近期应当对它们进行适当保护;对其他林地和有林地而言,分形维数降低的程度,一方面说明了土地斑块形态规整化改善的程度,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人们改善土地形态的行为强度,如植树造林、退耕还林。
  • 土地资源
    何邕健, 李志刚, 毛蒋兴, 闫小培
    2008, 30(12): 1880-188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深圳市为研究案例,利用遥感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和政府部门资料等多种数据源,引入缓冲区分析和空间叠加等GIS空间分析技术,从定性和定量角度开展了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开放式交通系统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影响作用。宏观分析结果表明:深圳城市发展过程中开发式交通系统对土地开发有着重要影响作用,交通线路是城市空间拓展的方向和骨架,在交通线路的带动下形成了西部、东部和中部等3条沿交通轴线的“带形”城镇空间密集区域。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开放式交通系统对其缓冲区内的土地利用变化有着较强的影响,沿线区域土地利用重新时空分布,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特征发生较大变化。综合起来可以发现,深圳开放式交通线路对沿线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具有强烈的影响作用,沿线区域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发生较大变化,建设用地大量增加并趋向近距离分布,耕地、园地和林地等大量减少并日渐趋向远距离分布。
  • 土地资源
    陈鑫, 李卫海, 李阳兵, 周焱
    2008, 30(12): 1890-189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贵阳市为研究区,利用1991年、1996年、2000年、2006年4期的遥感影像资料和地形图,运用人机交互目视解译方法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功能,获得贵阳土地利用的现状、动态度、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矩阵等专题图、数据,并结合社会经济及人口数据对贵阳市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显示:①建设用地和林地的面积保持持续上升,耕地呈现持续下降,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则呈现出先减少后略有增加,水体的转移比例一直很小;②1991年~2006年间,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是耕地与建设用地、耕地与林地、未利用地与耕地之间的相互转化;③1996年~2006年间,耕地都主要转向建设用地和林地,林地主要来自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④1991年~2006年间,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强度较大,总体来看,经济发展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导因素。
  • 资源生态
  • 资源生态
    刘景双, 王金达, 王明全
    2008, 30(12): 1897-190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传统生态足迹(Ecological footprint,EF)和能值生态足迹(Emergetic ecological footprint,EEF)方法对乾安县 1991年~2004年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评判分析,结果表明:①两种方法评价结果差距明显,利用EF方法乾安县多数年份为生态盈余,而利用EEF方法多数年份处于超载状态,即使同为超载的年份EF和EEF超载程度也比较悬殊;②引起评价差异的主要背景原因为EEF和EF方法所量化和表达生态承载力的角度与内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二者所研究的系统的边界也有所差异因而体现出不同的生态意义,即多数年份乾安县生物资源承载力尚有剩余而可更新自然资源承载力已超载;③作为基于一系列假设条件和以全球生产力为基准的分析方法,EF在应用到区域尺度时也可能遗漏一些特殊因素;从内涵和假设条件来看,EF可能会掩盖乾安县自然资本客观的可持续状况,而EEF从可更新自然资源角度量化自然资本所面临的严峻形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④不能把EF评价结果作为检验EEF可行性和有效性的唯一标准,要更多的与区域自然和社会现实相联系。
  • 资源生态
    刘凤枝, 彭胜巍, 师荣光, 张铁亮, 赵玉杰, 周启星
    2008, 30(12): 1904-19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镉(Cd)是一种剧毒重金属元素,可引起呼吸系统、肾损伤等多种疾病,对人体毒性极高,可通过多种途径暴露于人体,危害人体健康。土壤-植物-食品-人的迁移途径在人类对环境镉的暴露中占主导地位。近年来,Cd通过饮食途径对人体健康造成的风险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本文在对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和作物进行大规模采样调查的基础上,对其蔬菜、水稻、旱地、果园等4种土地类型土壤及其种植作物中镉含量积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菜地和水稻地有明显的污染超标现象,其中菜地土壤镉含量最高。根据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各作物镉富集系数,进行聚类分析,比较其对镉富集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水稻地稻米镉的富集能力最高,单独划为一类。利用定性风险分析技术,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镉对人体健康的风险商值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不同土地类型下,作物镉风险商值为水稻>深色蔬菜>浅色蔬菜>水果>玉米。镉对个人致癌年风险的计算结果表明,水稻个人年致癌风险为0.6270×10-4/年,高于防护委员会(ICRP)推荐的最大可接受年风险水平0.5×10-4/年,为不可接受水平,居民面临较大的致癌风险,应采取积极措施对研究区土壤镉污染进行治理和修复。
  • 资源生态
    李士美, 谢高地, 杨勤科, 张彩霞
    2008, 30(12): 1910-19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类活动及政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具有重要影响,但目前从长时间尺度上还缺乏对其影响过程的系统研究。本文以受人类活动强烈干扰的黄土高原典型丘陵沟壑区安塞县纸坊沟为例,以1938年~200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和其它文献资料为基础,计算了该流域不同时期的生态服务价值,分析了导致流域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的人类活动及政策原因。研究表明,在受人类干扰极少的1938年,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最高,达到5.74×108元;1938年~1978年,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不合理的政策导向、淡薄的生态保护意识以及人口增长使得流域内生态环境恶化,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在1958年降至最低点,仅有1.92×108元,1973年~1978年的流域治理效果甚微;1978年~2000年,随着生态保护意识的增强,流域综合治理的深入,以及退耕还林等各项政策的正确实施,流域内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2000年流域生态服务价值达到3.43×108元,但与1938年相比仍有2.31×108元的差距,表明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退耕还林还需进一步因地制宜加强优化,生态保护和综合治理仍要长期坚持。
  • 资源生态
    侯琳, 任志远, 王丽霞, 张文梅
    2008, 30(12): 1916-192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土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资源,各种人类社会、经济活动,都离不开对水资源、土地资源的利用, 水土资源生态系统的安全程度,直接影响到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因此,保护水土资源,保证水土资源合理、 高效、 可持续利用,是区域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以西安市为例,在水资源、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概念、 研究方法和目标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城市水土资源生态安全评价方法,按照自然、经济和社会3个系统层建立水土资源生态安全层次结构评价指标体系,使其能够从整体上反映城市水土资源生态安全的状况。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综合评价法计算生态安全值,并将生态安全值划分为5个判别等级, 以此来判定西安市水土资源生态安全状况。结果表明: 西安市2000年~2005年生态安全值均在0.41~0.44之间, 处于水土资源安全中警状态, 水土资源生态系统受到较大的人为破坏和干扰, 承载能力较低, 土地退化较严重, 水资源重度紧缺, 生态问题突出。
  • 资源生态
    乔家君, 赵德华
    2008, 30(12): 1923-193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工业经济支撑下,河南省巩义市于上世纪80年代跻身于全国百强县的行列。但是,随着村域经济的发展,村域主体(企业、农户等)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资源短缺,配置效率低,能源紧张问题突出,恶性竞争时有发生,已成为制约该市村域经济增长的瓶颈。本文在简述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借用生态学研究村域经济发展具有优越性,并结合ArcGIS技术对1994年~2006年间巩义市292个村域生态经济位的时空演化进行分析,认为村域经济在稳步向前发展的同时,呈现动态波动特征。针对村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产业结构重构、恶性竞争、资源要素配置不合理等问题,提出3点调控措施:实施错位经营战略;共同进化代替竞争排斥;开拓潜在生态位。
  • 资源生态
    贺成龙, 刘文莉, 吴建华
    2008, 30(12): 1933-193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生态足迹模型(IOA-EF)具有良好的结构性,一定程度弥补了生态足迹基本模型在识别环境影响的真实发生位置、组分构成及其在产业间的相互联系等不足。自1998年Kathryn B.Bicknell提出该分析方法后,引起了广泛关注,国内外学者对之进行了完善、修正和扩展应用。由于种种原因,国内有关学者在运用投入产出法进行生态足迹分析时,出现了偏差,如继续用土地乘数(land multiplier)来估计产品的土地足迹。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改进了基于投入产出分析的生态足迹模型调整因子的计算方法,根据Kathryn B.Bicknell(1998)、Jiun-Jiun Ferng(2001)的“假设的三部门经济交易表”数据,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改进后的调整因子所计算出的间接使用的区域外的生产性土地面积占土地总投入的比例(0.1186),与总进口占总投入的比例(0.1044)的实际情况更接近。当缺少进口产品分部门的中间投入数据时,本文提出了“进口产品作为中间投入所贡献的生产性土地矩阵”计算方法,即用土地完全消耗系数矩阵乘进口产品投入向量的对角阵来代替进口产品作为中间投入所贡献的生产性土地矩阵,对基于投入产出方法的生态足迹计算有很好的补充价值。
  • 土地资源
  • 土地资源
    黄贤金, 赵海霞, 朱德明
    2008, 30(12): 1973-187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镇建设规模的日益扩大,城市成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然而普遍存在的资源浪费现象已严重制约城市经济社会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建设节约型城市就成为当今资源紧缺状态下的必然选择,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效益城市的基本要求。本文从投入型节约、技术型节约、循环型节约、消费型节约、保护型节约等5个方面构建资源节约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以资源极度匮乏且又是综合性工业生产基地的南京市为例,进行资源节约程度的评价,并就各指标1986年~2006年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最后借助GDP增长拉动分析技术测度资源节约的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南京市的资源节约水平总体上在波动中不断提高;投入型节约是拉动资源节约的主导力量,消费型节约和技术型节约对节约型城市建设也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最后提出资源节约型城市建设在今后工作的重点及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