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综 论
  • 综 论
    封志明, 史登峰
    2006, 28(1): 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分析了1978年以来中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量和消费结构的变化,结合弹性系数分析探讨了中国食物消费的变动趋势,并估算了1978年~2001年中国城乡居民膳食营养素摄入水平。在估算中,提出了利用食物消费支出和营养素摄入之间的关联来订正营养素摄取量估算值的方法。研究发现,城乡居民间接粮食消费持续增长,已经替代直接粮食消费成为粮食总需求增加的主要因素;城镇居民的食物消费正向动植物并重的方向发展;参照2010年中国营养发展总体目标,目前中国城乡居民摄入热量均已达到要求,但是城镇居民蛋白质摄入尚欠,脂肪摄入量超标较多,食物消费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优化;农村居民蛋白质和脂肪摄入量都偏低,食物消费水平和膳食营养水平尚需进一步提高;不论从食物消费结构还是人均摄入能量、蛋白质和脂肪等营养素的状况来看,农村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都较城镇居民要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水平的全面提高不容忽视。
  • 综 论
    曹国良, 张小曳, 郑方成, 王亚强
    2006, 28(1): 9-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2001年~2003年各省市农作物的产量和谷草比值,计算了全国和各省市农业秸秆的总量,全国农业秸秆产生量约6×108t/年,其中稻谷、小麦、玉米3种秸秆共占总量的76%左右;结合各地区所处气候带、农村生活水平、植被覆盖现状和各种农作物的主要产量等,预估了农业秸秆被露天焚烧的比例,为0~50%,并由此计算了各年份我国大陆农业秸秆被露天焚烧的总量及各省市的清单,并进一步细化到县、区级行政区,使用地理信息系统给出了0.2°×0.2°的单位面积秸秆被露天焚烧量的分布图。研究表明,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习惯的不同,农业秸秆被露天焚烧的量在地区间的分布不均衡,量较大的包括华东、东北地区的各省市;单位面积秸秆被露天焚烧的量较高的地区由东北至华东呈带状分布。最后,提出了控制秸秆露天焚烧的措施。
  • 综 论
    黄贤金, 赖力, 刘伟良
    2006, 28(1): 14-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做为一种偏重生态的可持续评估手段,生态足迹方法往往难以全面地反映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少学者主张将生态足迹指标与其它社会经济指标相结合,以创建复合指标的方法来评估区域生态-经济协调性,从而弥补生态足迹方法的这一不足。不过,该手段忽视了生态足迹指标本身同相关社会经济指标的内在联系。因此,笔者试图对生态足迹的社会经济驱动作用做出相关分析,研究建立了江苏省1995年~2003年的人均生态足迹时间序列作为模型因变量,并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占用变化的作用机理选择了8个社会经济发展相关指标为自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模型检验结果令人满意,并通过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手段揭示了江苏省社会经济发展指标对人均生态足迹的强烈驱动作用。模型结果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江苏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不可持续性。
  • 综 论
    迟光宇, 彭晓明, 王红瑞, 董艳艳
    2006, 28(1): 19-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垃圾排放量增幅显著,目前收费制度不能满足垃圾处理的要求,严重阻碍了垃圾处理产业化的进程,在对国内外废弃物排放新型收费制度的探讨与分析的基础上,得到了一些有益的启示。将排污收费价格制定标准中的边际处理费用法与费用分摊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提出了城市生活垃圾收费的定价模型,并给出了应用分析,结果表明,开展垃圾计量收费的试点工作以及建立完善的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对促进我国生活垃圾资源化与减量化管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 综 论
    曾悦, 曹文志, 王卫平, 陈能汪, 洪华生
    2006, 28(1): 25-2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畜禽粪便是一种宝贵的肥料资源,但若管理和处理不当,就会成为重要的环境污染源。将畜禽粪便加工成生物有机肥是实现其资源化,促进农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由于畜禽粪便的运输距离是有限的,为因此,畜禽粪便资源评价成为实施生物有机肥工程的关键因素。同时,生物有机肥工程的选址又受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本文以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为案例区域,探讨运用GIS技术和粪肥的盈亏平衡运输距离原理对猪粪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及生物有机肥厂用工程空间布局评价的方法。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以村级行政单位为研究单元,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潜在粪肥资源分布进行初步研究,在此基础上选取了交通、法律法规、自然环境等指标对生物有机肥厂布局进行综合评价。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利用猪粪的最经济运输距离原理,对案例区域新罗区的猪粪资源量及分布进行研究,并探讨了生物有机肥厂用工程空间布局方案。结果表明,该区域具有充足的猪粪资源,主要分布在城郊附近,具有可以实施生物有机肥工程的有利条件。根据在粪肥资源评价基础上,综合自然环境、经济、社会等因素,综合评价结果确定6个备选厂址。该研究结果可为管理者制定发展规划和实施生物有机肥工程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同时,对于环境管理部门来说,粪肥资源分布研究方法也可以成为识别畜禽粪便污染严重区域的有利工具。
  • 综 论
    李琛, 谢 辉
    2006, 28(1): 30-3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我国资源开发的重要场所,资源环境安全问题是东北地区21世纪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本文采用国家资源环境安全要素综合评价方法,选取水资源、耕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和能源5类指标,分析了东北地区资源环境本底特征、人地关系演进状态以及发展趋势。结论是:东北地区自然资源禀赋条件较好,资源环境基础优于全国均值水平60%以上,未来开发潜力主要体现在能源、森林资源和耕地资源3个方面,然而,欲开发上述资源潜力则须考虑到与水资源供给潜力的平衡;能源(石油)资源开发潜力和耕地质量的下降将对地区持续发展造成重大影响;人地关系演进系数由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0.043增长到本世纪2000年的0.166,人地关系演进趋于紧张。因此,水资源的空间重组、能源开发的接续和耕地质量的改善应成为未来东北地区资源持续开发的核心任务。为有效解决当地社会经济与资源的协调问题,应采取合理配置和利用水资源、加强对黑土资源的保护、转变能源资源供给方式、调整林业产业结构等措施对地区发展政策做出相应调整。
  • 综 论
    曾云英, 周伟, 麻泽龙
    2006, 28(1): 37-4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地人关于当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知识对制定乡村发展规划影响重大。规划内容与当地知识体系能否兼容,决定了规划方案的成败。在西藏山南地区的小康示范村(县)规划中,通过访问、画图、野外调查和阅读地方志充分挖掘了当地知识;选用优势-劣势-机遇-风险分析矩阵(SWOT)评估当地知识,筛选出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发展的知识,将其融入规划方案。结果表明:①农牧区的当地知识具有感性强、双重性、传统性和发展滞后等特点,知识构成能反映当地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发展状况;②当地知识在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增收、人居环境美化、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规划中有积极的作用;③以当地知识为基础的乡村发展规划,经过规划人员、地方政府和农牧民的交流后,获得了农牧民的认可。
  • 土地资源
  • 土地资源
    彭建, 王军
    2006, 28(1): 43-5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综述我国土地资源综合分区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建立了土地资源综合分区的原则、依据和等级体系。在前人相关工作的基础上,采用自上而下的演绎途径,根据水热气候指标与地势差异划分出我国的11个土地资源区,即东北山地平原农林用地区、华北平原旱作农业与工矿建设用地区、黄土高原旱作农业与林牧用地区、四川盆地及秦岭山地农林用地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农渔与工矿建设用地区、江南丘陵山地农林用地区、云贵高原农林用地区、华南、滇南热带亚热带农林渔果与工矿建设用地区、内蒙古高原及长城沿线旱作农业与牧业用地区、西北内陆干旱荒漠与绿洲农牧用地区、青藏高原高寒荒漠与林牧用地区;在各土地资源区内部,采用自下而上归并的途径,依据区域土地资源利用结构与社会经济属性指标,以县为基本单元,应用Kohonen网络进行非监督分类,在全国续分出41个土地资源亚区。
  • 土地资源
    徐慧, 崔广柏
    2006, 28(1): 51-5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湖泊湿地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临界(简称“湿地临界”)的经济学准则是指湿地开发利用的边际净收益应不低于边际净损耗,也就是当生态损失发生特大变化,超出净收益,或者直接经济效益下降,小于净损耗时的湿地利用规模。其核心是生态服务功能之间的相容性分析及其效益的经济评估,即与开发利用功能相容的服务效益作为净收益的组成部分,与开发利用功能不相容或有条件相容的服务作为净损耗的组成部分。宝应湖围网养蟹的净收益包括围网养蟹、调节小气候和吸收二氧化碳的效益,净损耗包括供水、净化水质、调蓄洪水、生物多样性保育、科研教育、休闲娱乐的效益。经计算得到,宝应湖围网养殖的年净收益为37 304元/hm2,净损耗为16 222元/hm2,ΔE值为21 082元/hm2,因此认为,在目前的社会经济水平下,宝应湖围网养蟹的利用方式尚未超出湖泊湿地开发利用临界的经济学准则,仍具有一定的开发利用潜力。
  • 土地资源
    陈百明, 张正峰, 赵伟
    2006, 28(1): 57-6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耕地的潜在效益研究是土地整理理论及其实践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分析耕地整理活动对经济发展、生态环境、社会发展等引起的效应,不仅可以丰富土地整理的理论,而且对规范与指导土地整理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在设计调查问卷,进行大兴区耕地整理效益农户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历年统计资料、土地整理项目资料等,分别对大兴区耕地整理的资源效益、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大兴区耕地整理的潜在效益还是相当可观的。
  • 土地资源
    汤洁, 林年丰, 孙平安, 李昭阳
    2006, 28(1): 63-6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遥感信息作为主要数据源,以地理信息系统为主要手段,首次对松嫩平原西部地区不同覆盖度的草地资源以及草地内部结构的时空变化进行了深入分析,得出了1989年~2001年间高、中、低覆盖草地之间以及与其它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相互转化数量和特征。结果表明,12年间研究区3种草地类型的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它们转化为旱田的比例分别占转移总面积的77.78%、70.13%和36.57%,说明人类对草地的持续开发是造成草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从与盐碱地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来看,3种草地类型转化为盐碱地的面积比例随着草地覆盖率的减少而增大,比例分别为0%、4.62%和32.81%,可见植被覆盖率对于草地盐碱化的发生起决定作用。从草地内部结构的动态变化来看,呈现高覆盖向中覆盖再向低覆盖的逐级退化特征,而且这种演替规律在当前人类活动下基本上为不可逆过程,草地的退化在空间上主要集中在镇赉县的北部、洮南市的南部、通榆县的北部以及乾安县的西部。本文最后从合理利用研究区现有的草地资源、综合进行草地盐碱化的治理出发,提出了生态环境修复和草地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 土地资源
    蔡强国, 冯明汉, 秦杰, 袁再健, 李双喜
    2006, 28(1): 70-7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日益加剧的四川紫色土地区水土流失情况,本文选取四川省南部县鹤鸣观小流域为研究区,分析了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荒地、灌木林、坡耕地、梯地、林地等)的产流产沙特征及其与降雨的关系以及减水减沙效益。结果表明,该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次降雨产流产沙特征差异显著,在各类土地利用方式中,荒地的径流系数最大,林地最小,坡耕地的侵蚀模数最大,林地最小;其径流系数与侵蚀模数与次降雨量、降雨强度有一定的相关性;水保措施起到了较好的减水减沙效果,其中林草措施减水减沙效益最好,坡改梯次之,但坡改梯能提高农业产量,经济效益较好。因此,在四川紫色土地区,宜采用生物林草措施与坡改梯相结合的水土保持措施,在坡度较陡的地方退耕还林,在缓坡地带坡改梯。本文为紫色土地区水土流失特征的研究以及水土保持措施的选定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为进一步构建小流域分布式侵蚀产沙模型奠定了基础。
  • 土地资源
    张树文, 包春红, 吴运军, 张养贞, 侯伟
    2006, 28(1): 75-8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基于乌苏里江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对乌苏里江界河的水土流失的影响,无疑对于乌苏里江界河的国土防护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地形图、MSS和TM影像数据提取乌苏里江流域1954年、1976年和2000年土地利用结构信息。应用一个改进型的土地利用结构的特征指标,分析了乌苏里江流域近50年来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对于乌苏里江的水土流失的影响。近50年来,由于以沼泽地为代表的水土保持权重值高的地类面积日益缩小、破碎化程度呈增高趋势,而旱地等低权重值地类面积迅速扩张、连通性增强,改进型土地利用结构特征指标呈下降趋势,3个时期的指标值分别是18.21937、9.72415、2.57338,表明近50年来乌苏里江流域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朝不利于乌苏里江界河的水土保持发展,乌苏里江界河承受日益增大的水土流失危险性。
  • 土地资源
    罗毅, 张银辉, 庄大方, 刘纪远
    2006, 28(1): 81-8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渠系空间分布和土壤类型空间分布两个方面探讨灌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 ,对于理解和揭示灌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和机制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以内蒙 古河套灌区为例,应用GIS的空间分析模块,利用1985与2000年2期土地利用数据 ,通过计算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距离渠系的平均距离以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 土壤类型上所占面积百分比,分析了渠系及土壤类型的空间分布对灌区土地利用 格局变化的影响。在距离渠系较近处,由于长期灌溉,再加上灌排设施不配套, 地下水位逐渐抬高,导致盐碱地比重明显增加;在距离渠系较远处,受到水源与 水量的限制,主要表现为耕地比例的下降和荒草地比重的上升。土壤类型对土地 利用变化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原本质量不高的土壤,经过长期的耕作等人为干扰, 又没有合理的保护措施,部分耕地逐渐退化为荒草地及盐碱地。
  • 水资源
  • 水资源
    陈利群, 刘昌明, 袁飞
    2006, 28(1): 87-9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尺度资料稀缺地区的水文预报近来已经成为水文研究的热点之一。水文模型是水文预报的重要工具,具有物理基础的水文模型已经广泛的用于水循环研究、流域水资源规划和管理中。水文模型是否适用于某一特定的研究区域取决于模型的结构、水文气象资料以及可获取的下垫面资料的代表性,大、中尺度的水文模拟尤其如此。本文选取具有物理基础的分布式水文模型VIC-3L来研究大尺度资料稀缺地区水文模拟的可行性。以黄河源区为研究区域,将本区内8个气象站的日气象资料插值到本区的218个0.25°×0.25°的网格,输出日径流过程,在此基础上进行不同时间尺度的水文模拟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VIC-3L能在月、年尺度上很好的模拟黄河源区的水文过程,虽然能够在黄河源区的流量范围内较好的模拟其大小的变化,日过程的模拟和实测过程并不是很好,这可能是由于黄河源区内现有的日资料不能代表黄河源区的气象条件的日空间分布,因此建议增加遥感技术在黄河源区的应用。
  • 水资源
    冉大川
    2006, 28(1): 93-1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黄河中游河口至龙门区间以及泾河、北洛河、渭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保存率、保存面积以及水土保持坡面措施和淤地坝减水减沙作用的计算方法进行了研究,并用之于实际计算。结果表明:1970年~1996年,河龙区间及泾河、北洛河、渭河流域水土保持措施年均减少径流5.456×10.8m3,年均减沙2.238108t,分别占对应区间及流域多年平均来水来沙量总和的4.6%和22.9%;水土保持措施减水减沙量依时序递增;每年可为黄河下游减少淤积1.57×108t,减少冲沙用水45×108m3。1970~1996年河龙区间淤地坝年均减水减沙量分别占水土保持措施年均减水减沙总量的59.3%和64.7%;河龙区间淤地坝的减水减沙作用随着时间的延续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具有时限性及非持续性,据此提出黄河中游地区生态保育对策。
  • 水资源
    陈建耀, 宋献方, 唐常源, 张万军
    2006, 28(1): 102-10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如何在水资源匮乏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合理有效地利用城市污水不仅是一个资源再生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保护环境,使区域经济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本文作者通过对石家庄市近郊具有几十年污水灌溉历史的典型灌区的地下水进行了采样分析,评价了华北平原区农业污水灌溉对区域地下水环境的影响。首先,简要回顾了各国污水利用的历史和现状,比较了有关使用城市污水灌溉的利弊。然后,在对比确认污水灌溉对地下水的补给效果的基础上,基于电导率、硝酸根以及溶解氧浓度的测试结果,分析了污灌区地下水的水质变化特性。在污水灌溉区的硝态氮浓度很高,分布在35mg/l~130mg/l范围内,井深小于40m的井水的硝酸根离子浓度超标率为100%。而在用地下水进行灌溉的地区,硝酸根离子浓度都在35mg/l以下。此外,经过长期污灌的地区,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已从原有的重碳酸硫酸钙(钙镁)型水演变成了重碳酸氯化钙(钙镁)型水,矿化度也比较高。在一般情况下,由于城市污水来源是连续的,而农作物需水是有季节性的。在作物非生长期,污水很容易进入地下水。这可能是造成长期利用污水灌溉的地区水化学性质改变的主要原因。
  • 水资源
    陈贺, 杨志峰
    2006, 28(1): 109-1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阶梯式水价在节约用水,提高水资源利用和分配效率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很多城市的自来水供应中都计划采用阶梯式水价,现有的水价模型基本上都没有考虑阶梯式水价,因此推行阶梯式水价在理论上也就有一定的盲目性。根据经济学的观点,将自来水按照用水量的多少分为不同的阶梯,在名义上视为不同的商品,在效用函数的基础上,根据线形支出系统理论,建立模拟阶梯式水价和用水量之间关系的模型,为实施阶梯式水价提供理论依据。并以北京市为例,利用本文所建立的阶梯式水价模型,模拟了阶梯式水价的实施所产生的节水效果。假设实行3个阶梯上的水价,年消费量在30m3以下水价为2.5元/m3,年消费量在30m3到50m3水价为5元/m3,年消费量在50m3以上水价为25元/m3,如果该水价执行后2000年的人均年用水量可以从46m3减少到36.4m3,人均用水减少量22%,同时还保证了居民的基本生活用水。
  • 水资源
    周长艳, 彭俊, 李跃清
    2006, 28(1): 113-1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九寨沟、黄龙地区附近代表站的降水资料及NCEP/NCAR 1959年~2002年共44年月平均再分析资料采用小波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对九寨沟、黄龙地区降水以及水汽输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九寨沟、黄龙地区的年降水总量为693.7 mm,降水主要集中在5月~9月,干湿季明显,7月份降水最多。44年来本区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降水的减少主要发生在夏季,尤其是7月。九寨沟、黄龙地区的水汽输送有着明显的季节变化,这种差异和季风环流演变有密切的关系。冬、春季本区的水汽主要来源于中纬度偏西风水汽输送,夏、秋季节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和南海、西太平洋地区。夏季风的异常变化引起的南来水汽向北输送的减弱,是造成九寨沟、黄龙地区降水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九寨沟、黄龙地区多雨年和少雨年来自西太平洋、东海的水汽输送特征有显著差异,多(少)雨年来自西太平洋、东海地区的水汽输送显著偏多(少)。
  • 水资源
    封志明, 刘宝勤, 姚治君
    2006, 28(1): 120-12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虚拟水是在水资源商品化和资源配置全球化的背景下,Tony Allan于1993年提出的新概念。自问世以来,虚拟水以其形象的表达以及丰富的内涵,已成为水资源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系统介绍了虚拟水研究的基本概念及量化方法,并从资源流动、资源替代、比较优势3个方面对虚拟水研究的理论基础进行了阐述。目前关于虚拟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探讨虚拟水与水资源安全的关系;研究国家或地区间虚拟水贸易及其导致的虚拟水流动;通过水足迹计算来揭示人类对水资源的实际需求和占用。作者认为,“虚拟水”概念也可以说是一种新的水资源观,将成为相关水问题研究的重要的创新领域,并就水足迹概念对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启示和我国开展虚拟水相关研究的方向进行了探讨。
  • 水资源
    贺涛, 崔保山, 杨志峰
    2006, 28(1): 128-13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流域生态配水是近年来在生态需水这一热点研究领域基础上提出的问题,旨在通过向生态系统分配合理的水资源以达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流域生态需水要求在实践中进行生态配水,而生态配水同时受到水资源总量的控制。本文简要介绍了流域生态配水的最新进展与动态,以及几种主要研究方法:制度配置、内因性配置、优化配置和协调配置。制度配置主要根据非科学技术手段对生态用水进行配置,内因性配置是根据生态系统自身需求进行生态配水,优化配置和协调配置则通过对生态-水资源-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的优化或者协调进行生态配水。各种配置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点,同时也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其共同的缺点在于对生态-社会经济-水资源复杂系统的复杂性考虑不足,研究问题片面,这也成为生态配水研究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流域生态配水研究的发展趋势,即以整体性思维为出发点,向综合性、全面性发展,形成流域生态配水的完整理论方法体系。
  • 气候资源
  • 气候资源
    岳天祥, 于强, 朱治林, 王英安, 张时煌, 杜正平, 王薇
    2006, 28(1): 136-14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中性条件下裸露土壤表面、均一植被覆盖表面和非均质下垫面水平风速模型的分析发现,粗糙元素的平均高度H、植被覆盖率σ和叶面积指数LAI是垂直风速廓线的最基本参数.据此, 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山东禹城农业综合试验站为案例区, 运用2000年小麦生长的实地监测数据、2000年3月30日的轨道号为122-34的LANDSAT-5卫星数据、NOAA-14气象卫星逐旬NDVI数据、1∶1万土地利用数据和1∶1万地形数据, 模拟分析了小麦植株高度H、叶面积指数和覆盖率σ变化规律及其与植被指数NDVI的关系;建立了中性条件下禹城农业综合试验站垂直风速廓线模型, 对禹城农业综合试验站2000年3月5日21:05至2000年5月24日7:05 的4m、60m和1 000m高度处的逐时风速进行了模拟分析,讨论了风速的空间插值问题。
  • 气候资源
    龚强, 汪宏宇, 张云秋, 于华深, 蔺娜, 袁国恩, 白乐生
    2006, 28(1): 145-15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MM5模式以2001年4月辽宁省沿海及近海海域为例试验了中尺度气象模式在风能资源普查中的作用。结果表明,模式基本能够反映海陆分布、地势起伏等复杂地形下的风场特征,也基本能够反映风能资源参数的分布以及风速的变化情况。可以模拟出风能资源量的相对大小分布,并识别出辽宁省近海、海岛、沿海以及内陆一些地势较高的山口地带风能资源比较丰富,但模拟的风能资源量偏小,特别是对大于10m/s的较大风速模拟得明显偏低。试验表明,MM5模式对大范围区域风能资源的宏观评估以及风电场宏观选址具有很好的参考和应用价值,但目前还不足以定点模拟和确定风电场场址位置,但数值模拟作为风能资源普查的一种新型手段有发展和研究价值,是未来风能资源普查评价技术的发展方向。
  • 气候资源
    易燕明, 万齐林, 杨兆礼
    2006, 28(1): 151-15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闪电定位资料和气象台站记录的雷暴日资料,对广州市闪电密度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广州市位于广东省闪电密度高值区,在5′×5′网格内每年总闪次数在500次~1 000次;闪电类型以负闪为主,负闪次数占了总闪次数的9676%;广州市每年闪电发生季节主要出现在4月~9月,这一时期的总闪次数占全年的9663%,其中最高值出现在7月,次高值在6月、8月;每天13时~19时是闪电高发时段,这主要与午后出现强对流天气关系极为密切;广州市闪电密度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性,高值偏西和偏南,主要位于广州市偏西的越秀区、荔湾区和偏南的番禺区北部;各月正闪电流强度高于负闪电流强度,并且电流强度高值区与闪电密度高分布区基本一致,这一区域更要重视防御雷电灾害。
  • 气候资源
    颜亮东, 李凤霞, 周秉荣, 伏洋
    2006, 28(1): 157-16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用最热月(7月)和最冷月(1月)的平均气温作为划分气候大区的一级指标,最冷月的温度指标可分为冬冷(-20℃~-5℃)和冬寒(≤-20℃)两种类型,最热月的温度指标可分为夏热(≥20℃)、温(15℃~20℃)及夏凉(5℃~15℃)3种类型。根据青海青海省温度出现的范围,把青海省划分为冷凉和冷温2个气候大区;再以年≥0℃的积温、年干燥度(年最大可能蒸散量(E)与年降水量(R)的比值)作为二级指标,并结合各地区的自然景观又划分为11个气候区, 得出气候类型分区图。为合理地利用这种青藏高原特色的气候资源,针对各气候类型区的地理条件、自然灾害和气候资源的分布特征,评价了各气候分区适宜从事的农、牧业生产活动,提出了相应的资源开发利用对策。可为青海省加快农牧业生产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特色农牧业经济、提高农牧业生产效益等方面提供科技支撑。
  • 气候资源
    王建源, 邹树峰, 冯建设, 刘欣, 薛德强
    2006, 28(1): 163-16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山东省资料年代较长的86个地面测站1961年~2004年日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资料,计算历年日平均气温≥0℃、≥10℃积温和<0℃负积温,以及无霜冻终、初日变化,深人研究山东省热量资源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987年~2004年比1961年~1986年的平均气温明显增高,尤以最低气温增幅最大,这说明最低气温的变化比最高气温的变化更敏感,山东省气候变暖主要来自最低气温升高的贡献;冬季升温幅度大于夏季,日平均气温≥0℃、≥10℃积温增多,无霜冻终日提前、初日推后,无霜冻期天数增多,<0℃负积温绝对值明显减少。山东省20世纪80年代后期气候明显变暖,热量资源增加,对冬季大棚蔬菜等设施农业的生产有利,喜温作物面积扩大,复种指数提高;同时,干旱发生的机率加大,病虫等越冬存活率上升,防止难度加大。气候变暖对山东省农业影响是利弊并存。
  • 气候资源
    纪瑞鹏, 刘寿东, 刘新安, 尹洪涛
    2006, 28(1): 169-17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辽西地区16个气象台站30年(1971年~2000年)的整编温度资料,对辽西地区主要热量资源的现状和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辽西地区热量资源变得更加丰富,20世纪90年代年平均气温升幅达0.56℃,≥10℃积温30年间增加了158.5℃。借助GIS技术和数学模拟技术,对辽西地区部分重要的热量资源条件进行栅格化,构建了6种气候要素的小网格推算模型,经过小地形订正,生成为100m×100m空间高分辨率的栅格数据库和相应的专题数字地图,以满足多方面的需求。
  • 旅游资源
  • 旅游资源
    李经龙, 郑淑婧
    2006, 28(1): 174-17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品牌旅游资源是些知名度高、信誉好,在旅游者与潜在旅游者的心目中已成为一种旅游品牌,能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决策,使旅游者向往已久并以拥有该种造访经历为荣的旅游资源,而且这些旅游资源的影响范围非常广泛,通常是大尺度旅游者的唯一选择,中小尺度旅游者的首要选择。人们常说的世界级旅游资源和国家级旅游资源就是典型的品牌旅游资源。文章在对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香港、澳门与台湾)的品牌旅游资源进行具体评价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它们与传统旅游资源评价结果的差异,划分了中国品牌旅游资源的等级,具体研究了它们的空间分布,重申了从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必要性,并对旅游业的深化发展进行了理性思考,认为努力培植、挖掘品牌旅游资源、积极地营造自己的旅游品牌才是旅游景区发展的唯一出路。
  • 旅游资源
    戴学军, 丁登山
    2006, 28(1): 180-18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南京市旅游景区(点)系统为例,采用测算与分析空间关联分形维数的方法对景区(点)系统的空间结构进行了研究。根据旅游景区(点)系统空间结构的无标度特性和遵循的进化过程,认为对其空间结构进行分形研究是可行的。南京市景区(点)系统的空间结构是分形的,具有景点系统空间结构演化自组织优化的趋势,在地理区域分布上表现为景点空间分布较集中的特性。同时认为景区(点)系统空间结构具有自仿射性分形特征,景点系统从中心向外围有递变的趋势,且在不同方向上递变的比率是不同的,在地理区域上表现为景点的空间分布越往外围越集中(或均衡),且不同方向上的集中性程度是不同的;具体到南京市来说是递减的,向南部递减的较慢,向北部递减的较快。同时系统的空间结构也基本具有分形对称性特征。
  • 旅游资源
    张忍顺, 张祥国, 蒋姣芳
    2006, 28(1): 186-19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的信息表明,世界遗产中心正从全球角度对世界遗产事业和遗产保护现状进行深入全面的审视与评估,并着手对各遗产类型及其地域分布的不均衡性进行改善。《凯恩斯决议》的修订,使得自然遗产的申报得到优先保障,并进一步突出了生态、地质演进及生物多样性等价值。对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发展现状与国际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我国“世界自然遗产”项目结构不合理,自然与文化遗产比例失衡、自然遗产偏少、地理覆盖面积较小,自然遗产类别简单,所符合的遴选标准过于单一,遗产地域分布不均,未充分反映出我国自然环境的复杂性与自然遗产资源的丰富性。提出了当前中国“世界自然遗产”的发展对策:加强基础研究及提升遗产地科学内涵;挖掘自然遗产资源的文化内涵;加强研究和申报海洋类遗产;加强申报我国特有的自然地理类型遗产地;扩大遗产地规模;加强西部遗产地的申报。
  • 旅游资源
    彭永祥, 吴成基
    2006, 28(1): 192-19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质遗迹及地质公园旅游近年来得到了很大重视,但随之凸现出保护与利用的协调性问题。应用专家评价法对陕西省25处地质遗迹的保护与利用进行模糊综合评判,得到其所属的五种保护与利用协调性类型。结果表明,保护不好必然带来利用不好。评价将其划分为保护利用偏差型、保护偏好利用偏差型、保护利用一般型、保护偏好利用一般型、保护利用偏好型5种类型,各种类型遗迹点的评价特征值分布显示出各自的聚居范围,建立的几何图法则有助于精确解析问题。在评价因子的选取时兼顾了资源对象、环境对象与组织对象3个方面。结合中国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公园建设的实际,保护评价选出7个因子,利用评价选取了6个因子,这些因子基本涵盖了协调地质遗迹保护和利用矛盾时应考虑的问题,在全国亦具有典型性。因而,这种方法也适合于全国其它地区的地质遗迹和地质公园的保护与利用协调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