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能源与矿产资源
  • 能源与矿产资源
    吕璞, 王育宝
    2005, 27(6): 2-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国民经济对石油石化产品需求的增加和加入WTO后中国对外国石油石化企业进入 国内油品分销市场限制的放松,众多国外石油石化企业看好中国石油石化市场。中国石油石 化企业面临国际大公司的竞争。为揭示中国石油石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本文主要作了一下 工作:①结合石油石化产业的经营特点,在比较分析已有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的基础上, 认为波特教授的“钻石模型”和价值链分析法等竞争力分析范式是分析中国石油石化产业国 际竞争力理想的选择;②运用“钻石模型”分析了影响中国石油石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 ,指出中国石油石化产业发展具有良好的资源、消费市场和劳动力基础,但技术、管理水平 较低;③根据石油石化产业是一个集油气开采、炼化、销售以及辅助性服务等为一体的纵向 一体化非常明显的产业特点,用价值链分析法分别分析了我国石油石化产业上游、中游、下 游、辅助支持部门以及产业整体的竞争力,得出了从总体实力上讲,我国石油石化产业已经 具备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但与国外大的石油石化企业相比竞争力依然较弱的结论。最后提 出了提高我国石油石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措施。
  • 能源与矿产资源
    张耀光, 刘锴
    2005, 27(6): 11-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东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成为与中国海域相邻与相向的日本国觊觎已久的目标。中、日东海油气资源之争,源于中、日专属经济区界限划分之争。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沿海国可以从领海基线量起,向外200n mile划出专属经济区。在专属经济区内的所有资源归沿海国拥有和专属管辖。由于中日东海海域之间的宽度不到400n mile,中日在东海尚未划界。为此,日本单方面提出所谓的“中、日中间线”。日方提出的“中间线”的日本一侧,实际上是中国的专属经济区。由于这种划分不符合国际法的精神,中国决不会承认。而中、日之间东海海域的划界应遵循“大陆架自然延伸”的原则。中国从未承认过“中间线”,而在“中间线”以东海域属于争议海域,日方在这一海域无权采取单方面行动。文中对中、日两国东海大陆架划界分歧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我国按照国际法划分东海大陆架的原则以及我国的政策,从而提出了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方案。
  • 能源与矿产资源
    黄运成, 马卫锋, 刘莹
    2005, 27(6): 18-2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中国已进入重化工业阶段,是完成工业化过程的关键时期,作为“工业血液”的石油无疑已成为事关全局的战略资源。2004年以来,国际石油价格大幅上涨。同时,中国石油消费和需求增长强劲,国内石油供给严重短缺,对外依存度高达40%以上。综观当前石油市场的形势,世界并不缺油。因此,中国石油安全的真正问题并不是供给不足,而是国际市场上的价格风险。而国际石油市场的发展趋势是石油与金融的联系日益紧密,期货价格已成为国际石油价格的重要基准,金融已成为国际石油价格的重要影响因素。要确保国家的石油安全,中国迫切需要把建立石油金融体系提高到战略的高度,以加强在国际石油市场上的话语权,合理规避石油价格风险,维持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为此,中国应该建立有关石油的货币金融政策、建立石油产业发展基金、建立和做大石油衍生品市场。
  • 能源与矿产资源
    郎一环, 周萍, 沈镭
    2005, 27(6): 23-2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国以来,特别是近20年来,我国矿产资源节约利用方面取得显著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能源和矿产资源消耗强度仍然很高。我国矿产资源节约利用有个6方面潜力:①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潜力;②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的潜力;③资源综合利用潜力;④提高资源回采率潜力;⑤降低单位产品消耗的潜力;⑥二次资源回收利用潜力。要使上述潜力发挥出来,取得成效,就需要提高认识,健全法制,加强管理,理顺价格,发挥市场经济作用,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
  • 土地资源
  • 土地资源
    毕继业, 王秀芬, 陈百明
    2005, 27(6): 28-3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保护耕地已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自1996年以来,我国实行了耕地动量动态平衡的土地管理政策,但耕地资源数量减少和质量下降的趋势并未得到有效的控制,耕地总量也未能实现动态平衡。基于上述现状,本文界定了新形势下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内涵,提出了评价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指标——动态平衡指数,运用这一综合指标分省市评价了中国目前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现状,结果表明:从1996年到2002年的7年之间,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省市从13个减少为7个,由此看出中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严峻形势。在此基础上对中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时空差异进行了分析。最后针对中国不可改变的耕地持续减少和人口稳步增长的国情,提出新形势下寻求新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点的对策措施。
  • 土地资源
    王国强, 杨建波, 杨建锋, 田燕, 王令超
    2005, 27(6): 34-3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与县级农用地分等相比,省级农用地分等具有以下特点:县与县之间的等别要有可比性、行政区域边界等别要协调(能接边)、多层次,即一次工作可同时完成省、市、县三级成果、数据管理难度大等。因此在以省为单位进行农用地分等时,如何保证分等成果的质量成了关键技术问题。河南省采用过程控制和多途径结果检验相结合,对农用地分等质量进行控制。过程监控是指从工作底图标准化开始,到基础数据的调查整理与录入、分等参数选择、指数计算等,都要保证工作过程的每一个环节科学、准确;多种途径对成果进行检验包括宏观规律分析、微观差异分析、分等指数的统计分析、等别收益验证、与以往成果对比分析、实地验证等,多方面检验成果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实际。河南省农用地分等实践证明,过程控制和多途径结果检验相结合的质量控制方法,在保证分等结果科学性与合理性(符合实际)基础上,又保证了县级分等成果精度,符合技术《规程》的要求、解决了行政区域边界接边的困难、省域内分等成果的可比,而且省时、省力。
  • 土地资源
    方鹏, 张丽君, 钟太洋, 钟太洋, 黄贤金
    2005, 27(6): 40-4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首先在理论上阐述了区域土地市场发育以及农户土地流转行为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市场比较收益、农产品贸易和政府决策等因素的调控作用下,农村农地流转行为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农村土地利用结构、利用方式以及利用强度。为进一步从农户层次上以及微观经济机制尺度上揭示农地市场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程度,论文以泰州市兴化市的村庄及农户问卷调查数据为依据,建立了农户农地流转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计量模型。模型运行的结果表明:农户拥有农地总面积、农地流转率、农产品销售率、粮食作物产值以及农业中非粮食作物产值等因素对农村土地利用变化有显著的影响;农地流转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最后,论文结合模型的分析结果提出了适度规模经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产品市场贸易,规范政府行为以及改进农地流转机制等五方面的政策建议。
  • 土地资源
    李宁, 郑新奇
    2005, 27(6): 46-5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需求的增长性与土地稀缺性之间的不协调性历来是土地利用规划需要解决的问题,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合理确定区域耕地资源转化为非农建设用地的数量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实际意义。本文首先给出了耕地资源非农转化的定义,即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耕地被非农建设挤占的动态演变过程即为耕地非农转化,并进行了耕地资源非农转化的驱动分析。综合考虑引起耕地数量变化的3个方面:土地整理复垦、经济建设非农占用、生态退耕及自然灾毁,得出耕地的非农转化量即为综合考虑未来人口发展规模在食物安全状态下对耕地的需求量、生态安全建设中生态退耕面积、自然灾毁耕地面积与现有耕地总量、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补充耕地平衡之后剩余的耕地数量。构建了耕地非农转化定量预测模型,并以济南市为例,预测到2020年耕地资源的非农转化量为29 876.31hm2。对区域耕地资源非农转化的定性与定量分析,为协调土地利用规划与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之间的矛盾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 土地资源
    乔家君, 许立民
    2005, 27(6): 53-5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山地村——河南省吴沟村全村482块农田属性及其投入产出特征的调查分析,发现高程是影响山区耕地资源投入产出及其效率的重要因素。随高程增加,农田地块面积愈来愈小,户均地块数由135块增加到365块。农田系统能量投入随高程增加大多呈现下降态势,其中农村居民点到农田的距离、农田的自然环境、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农户行为等对农田系统能量投入产出都有着明显影响。高程因素在农田系统能量产出中也具有重要影响,如旱平地中,海拔高度由568m上升到673m,小麦单产由246kg下降到193kg,每升高10m,单产下降5kg;玉米单产由310kg下降到210kg,高度每提高10m,单产下降9kg。旱平地农田系统产出效率要高于旱坡地,但不同作物,其变化态势有显著差异,种植小麦作物,旱平地比旱坡地能量产投效率要高出40%,玉米要高出60%,黄豆高出10%。改变农田水利条件是提高山区耕地资源投入产出效率的重要途径。
  • 土地资源
    倪绍祥, 张文新
    2005, 27(6): 58-6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土地的供求原理,探讨了土地储备对我国城市土地供求与地价的影响。指出城市土地储备使土地供给失控现象得到抑制,土地储备初期土地市场供给量减少,市场需求将呈上升趋势,土地储备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我国地价上涨。从长期来看,土地储备垄断土地供应对地价稳定具有积极作用。为缓解土地储备初期地价上升对房地产开发与城市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土地储备机构应适当增加储备土地的供给量,以降低地价上涨的幅度。
  • 土地资源
    陈思源, 张 波, 曲福田
    2005, 27(6): 65-7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地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价格杠杆调控是城市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组成。城市地价动态监测体系的建立,可及时掌握城市地价的变化动态,量化反映城市地价变化信息。以镇江市城市地价动态监测体系建立为例,在GIS支持下,探讨其建立方法,对地价区段的划分、地价监测点的选择、地价指数的编制等做了完善和细化。计算结果显示,镇江市商业用地地价指数自1998年到2002年,总趋势是稳中有升,各级升幅不等,以二级地地价升幅最大,为29%;六级地升幅最小,为7%。研究表明: ①地价监测点的选择和确定是该体系建立的关键步骤,合理运用城市土地定级和基准地价评估资料,是城市地价动态监测体系建立的前提; ②体系建设中,地理信息系统的使用,可以快速方便地进行检索、查询、图形显示以及数据管理; ③《城市地价动态监测体系技术规范》在技术准备、监测点设立、监测点资料整理等方面具有可操作性和合理性,但也存在问题值得讨论。
  • 土地资源
    郑新奇, 王爱萍, 王筱明
    2005, 27(6): 71-7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目的是在城市存量土地的基础上,对现状土地利用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测算城市土地利用的潜在增加面积。城市土地利用宗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属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微观评价。本文在济南市城区研究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宗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理想值修正模型”。该模型以土地集约利用的标准值(合理值)为判定依据,选择土地用途、建筑密度、建筑容积率和其他因素对标准值进行修正,分析具体宗地的现状和理想值(合理值)之间的关系,计算宗地集约利用潜力等级。该方法计算的结果与用地功能区评价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工业区的评价结果出入较大,大部分宗地评价结果修正后提高,即其潜力增加;商业区的结果大部分降低,即潜力减少;住宅区处于二者之间,但潜力增加的量大于商业。基本结论是:城市建成区宗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模型,简便、实用、科学,是不同用地功能区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具体化;可作为城市规划、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等的主要技术支持。
  • 土地资源
    邢世和, 沈金泉, 曹榕斌
    2005, 27(6): 76-8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福建省气象要素观测及林地土壤调查资料,借助GIS和数学模型集成技术进行区域林地林木产量和光能利用率栅格空间分区评价。结果表明,福建省林地林木高、中、低产量区面积分别为230.97万hm2、657.17万hm2和3.90万hm2,分别占全省林地总面积的25.89%、73.67%和0.44%,表明全省林地总体质量较高,多数林地的林木产量介于13.64m3/hm2~15.99m3/hm2·年,其中高产林地主要分布于南平、龙岩、三明和漳州4市,合计面积183.57万hm2,占全省高产林地总面积的79.48%。全省林地高、中、低光能利用率区面积分别为473.76万hm2、416.33万hm2和1.95万hm2,分别占全省林地总面积的53.11%、46.67%和0.22%,其中高光能利用率林地主要分布于南平、三明、龙岩和福州4市,合计面积为392.14万hm2,占全省高光能利用率林地总面积的82.77%,其光能利用率介于0.66%~0.91%。
  • 土地资源
    郭建坤, 黄国满
    2005, 27(6): 84-8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10天合成的SPOT VEGETATION (VGT) NDVI时序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利用NDVI的年均值、均值变化的标准方差以及年际间的变化率等指标分析了1998至2003年内蒙古地区土地覆被动态变化的时空特征。研究结果表明:6年间土地覆被动态变化明显的区域占整个内蒙古地区的39%,主要集中在阴山以北的内蒙古高原、大兴安岭以西的呼伦贝尔高原地区以及鄂尔多斯高原的西部。对内蒙古地区12个盟市中五个变化等级的区域面积占各区面积的比例进行统计显示,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呼和浩特市、乌海市和包头市的变化较大,其中乌兰察布和锡林郭勒两个盟中都有近一半的区域(47%)为动态变化很大或较大的地区;连续6年的年均NDVI变化表现为前4年连续减少,年际间的变化率约为5%~6%, 从2002年开始有明显改善,但总体上2003年全区的年均NDVI与1998年相比仍减少了10.5%;在耕地、林地、灌木和草地中,变化最大的是草地,在变化剧烈的地区,草地面积占了82%以上。在整个草地中有近33%的地方变化很大或较大,相比之下,林地变化较小或几乎没有变化。
  • 土地资源
    杜文星, 黄贤金
    2005, 27(6): 90-9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农户农地流转意愿对科学合理的促进农地流转、提高政府的执政能力、建立农村和谐社会都极具现实意义。本文依据对长江三角洲地区4市7镇319份实地随机抽样样本,采用Logistic模型对影响农户农地流转意愿的因子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非农就业率、家庭最高受教育水平、单位面积农业纯收益、家庭与等级公路的距离、家庭恩格尔系数、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农户户口所在地等因子对农户流转参与意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处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上海、南京、泰州、扬州,起决定作用的影响因子的排序有所不同。由于微观单一经济因子对宏观经济发展具有乘数效应,因此,基于各地农户农地流转意愿决定因子的差异,针对各自影响力最大的因子,采取措施,可以激发农户农地流转的愿望,从而产生流转的行为。研究通过数学模型对农户农地流转意愿进行了全面分析,以期为农地市场发育的定性研究提供量化的依据和支持。
  • 土地资源
    魏瑞芳, 李文军
    2005, 27(6): 95-10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地权属不清是我国自然保护区普遍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这给保护区的管理带来许多困难。而我国是一个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的人口大国,土地压力非常大,因此,约占国土面积14%的保护区不可能获得完全的土地权。本文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探讨在没有土地使用权或仅拥有部分土地权的情况下,应用Conservation Easement(保护管理权交易)对自然保护区进行管理的可行性。本文以盐城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地,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的方式,对保护管理权交易在生态、自然条件、生产方式转换及经济等方面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鉴于篇幅所限,重点对经济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和论证,得出在该地实施保护管理权交易需要一次性投入254万元,每年投入203万元。而经费可以通过当地财政、保护区管理局及国际保护组织等多渠道获得。基于上述分析,得出该管理模式对于解决没有土地权的非核心区管理具有可行性。继而对保护管理权交易模式可能遇到的长期资金来源、土地权属制度及税收制度等限制因素进行了探讨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建议。
  • 资源生态
  • 资源生态
    董锁成, 张小军, 王传胜
    2005, 27(6): 103-1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是根据西部地区自然、社会、经济的地域分布规律,选取包括自然条件如降水、气温、地形、光温生产力、初级生产力与环境人口负荷评估状况,水资源情况,土地利用情况,生态景观退化情况,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情况等,划分出三级西部生态—经济区划的分区。根据西部生态经济区划的东部、西北和青藏高原三大地带,以及28个三级生态—经济区的具体情况,具体阐述了各生态—经济区的主要特征与症结,分别从各主要分区的自然背景、社会发展和经济综合指数分析西部各生态—经济区的主要特征与存在的问题。依据区划中的地带性特征,针对不同的典型区,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 资源生态
    李晓文, 赵振坤, 罗菊春
    2005, 27(6): 112-1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结合世界自然基金会与湖北省政府在涨渡湖开展的湿地恢复与生境改造示范项目,本研究在对涨渡湖区湿地恢复生境改造规划设计的基础上,以该区域越冬水禽生境为标准,分析了涨渡湖区湿地恢复与生境改造所导致的水禽生境适宜性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实施生境改造、湿地恢复措施后,原来遭到人类活动干扰破坏,基本退化消失的核心生境、适宜生境等高等级生境适宜性等级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同时通过废弃、重新调整生境敏感区域的道路和部分居民点等生境管理措施,能有效地减轻生境破碎化的影响,改善生境质量;对于高强度人类活动区域,虽然湿地恢复的规模和范围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但通过生境改造和管理措施,模拟、重建湿地生境,减轻人为干扰导致的生境破碎化影响,同样可以相当程度上提高有效核心生境面积,改善湿地生境质量。
  • 资源生态
    满苏尔·沙比题, 陈冬花
    2005, 27(6): 118-1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多年以来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经历了古绿洲、旧绿洲、新绿洲的变迁,本文利用统计及图文对比方法分析了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的形成、分布及其在时空分布的演变过程,并进一步探讨了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演变的原因,指出20世纪以前绿洲的演变主要由风沙活跃、盐碱化加重、气候变化及河流改道等自然因素形成,而20世纪以后的绿洲沙漠化和环境退化则主要由人类不合理利用水土及植被资源、人口数量增加等活动引起。为防止本区现有绿洲进一步沙漠化导致环境退化,文中提出以保护天然绿洲为前提,以改土培肥为基础,以水利建设为中心,以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为根本,对渭干河-库车河三角洲绿洲一带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研究及分析。
  • 资源生态
    姜 明, 许林书, 佟守正, 吕宪国
    2005, 27(6): 125-13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松嫩平原位于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的生态脆弱带,分布着大面积的盐碱湿地。松嫩平原湿地生态系统在均化洪水、调节区域气候、净化水质、提供珍稀物种栖息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松嫩平原湿地的主要扰动因子有气候、火、工程、围垦、放牧、石油开发等自然与人为因子,在扰动因子综合作用下,松嫩平原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发生了明显变化。目前,松嫩平原湿地面积减少50%以上,湖、泡面积缩小到30%左右;湿地景观破碎严重,出现“孤岛化"现象;湿地生物多样性下降,土壤盐碱化加重;湿地水体大部分达到了污染程度,富营养化程度明显,湿地生态功能大大下降。对湿地生态系统扰动因子进行分析,掌握它们的作用过程和反馈机理,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利用以及恢复重建具有重要的意义。
  • 资源生态
    陈 敏, 张丽君, 王如松, 怀保光
    2005, 27(6): 132-13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态足迹是分析国家或地区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指标。本文利用FAO数据、中国统计年鉴等自然资源生产与消费数据、人口数据,采用可变世界单产法计算了1978年~2003年中国生态足迹。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中国人均生态足迹由0.873ghm2升至1.547ghm2,增长率为77.2%;其中,耕地足迹下降0.051ghm2,能源足迹增长0.450ghm2,草地足迹增长0.103ghm2,林地足迹增长0.087ghm2,海水和淡水渔业足迹分别增长0.067ghm2和0.014ghm2,水电用地足迹增长0.005ghm2.与同期不断增加的生物供给力相比较,计算出中国生态赤字在逐年加剧,人均赤字由0.371ghm2上升至0.817ghm2,其中耕地由赤字(0.058ghm2)转为略有剩余(0.028ghm2),草地处于剩余状态,林地由剩余(0.007ghm2)转为赤字(0.095ghm2),中国化石能源足迹逐年增加,进一步加剧了林地短缺的危机,淡水和海水渔业足迹与供给力基本持平。分析了中国各类土地生态足迹、生物供给力和生态盈亏变化的原因,阐明了生态足迹与经济发展、资源经济产出率、资源利用效率之间的关系,指出了中国潜在的土地危机,针对生态足迹及生态赤字的影响因素,提出解决中国生态赤字加剧问题的对策。
  • 资源生态
    李广军, 王 青, 刘建兴, 严欢欢, 顾晓薇
    2005, 27(6): 140-14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根据生态足迹成分法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模型,计算、分析了沈阳大学、辽宁大学、沈阳工业大学和东北大学2003年的校园生态足迹和生态效率。研究表明:这4所学校的生态足迹分别为17 218 hm2、11 862 hm2、7 612 hm2和24 787 hm2,生态效率分别为0.8人/hm2、1.18人/hm2、2.45人/hm2和0.94人/hm2,即1hm\+2土地提供的生态资源和服务只能满足培养1个~2个学生的消费需求;能源足迹占总足迹的比重最高,达50%以上,能源中煤炭足迹占80%以上;食物和垃圾足迹分别名列第二和第三;校园建筑面积、学生的经济状况以及学校的专业领域结构和研究强度,对大学校园生态足迹的大小和构成以及生态效率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一研究定量揭示了高等教育的生态效率及其影响要素,为降低校园生态足迹、提高校园生态效率指明了主要矛盾和应该采取的措施。
  • 资源生态
    杨子生, 卢艳霞, 刘彦随
    2005, 27(6): 146-15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山区水土流失与土地利用的关系非常密切。不仅因为水土流失的发生和发展从根本上是人类不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行为所致,而且,水土流失的日益严重又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而危及山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提出了水土流失山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特定内涵,水土流失防治必须以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为前提。针对以往土地利用规划与水土保持规划各自为政的弊端和教训,应当着眼于土地合理利用与水土保持措施的有机结合,把土地利用规划与水土保持规划“合二为一”,以实现水土流失山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山区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
  • 资源生态
    陈能汪, 张玉珍, 洪华生, 曹文志
    2005, 27(6): 151-15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业非点源污染严重影响流域水质,对营养盐氮磷流失的模型模拟与控制措施方案的科学制定是当前国内外研究重点。本文利用多年的降雨-径流、水质实测数据对农业非点源污染模型(AGNPS)进行了模拟校验,通过校验后的模型用于最佳管理措施的模拟评价。AGNPS模型校验结果表明,模型模拟的径流量、峰值流量、氮和磷与实测值吻合得相当好, NashSutcliffe系数均在0.75以上,且模拟值与实测值差异不显著(P< 0.05)。用校验后的模型模拟评价了2项现状管理措施(等高耕作与多水塘系统)和3项假设情景方案(降低30%施肥水平、坡地果园退耕还林及其组合)。结果表明等高耕作与多水塘系统对于降低营养盐的流失效果显著,另外3项假设措施方案也有相当好的环境效果。通过农业措施方案的模拟及其环境效果对比,为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与水资源管理提供科学借鉴。
  • 资源生态
    孟 飞, 郑国强, 吴健平, 张心怡, 刘 敏
    2005, 27(6): 156-16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遥感资料和GIS分析,对2000年~2003年浦东新区河网(包括河流、池塘、养殖鱼塘)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相互转变数量特征,河网水系的变化强度、河网流失强度的区域分异特征进行了描述和分析,对河网缩减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 ①2000年~2003年,浦东新区河网水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为水域面积减少和河网密度的快速降低,其中河流面积净减少449hm2,年平均流失率4%,河流密度年平均缩减率为5%; ②城市化不同发展程度对河网水系有不同的影响规律,城市化率很高的主城区,河网水系稳定,变化很小;城市化水平较低的城市边缘区,城市化进程迅速,河网水系缩减迅速;城市化水平低,远离市区,建设用地新增速度慢的地区河网水系变化小; ③河网缩减具有显著的区域分异特征,流失的主体部分集中在城乡交替地带,同城市扩展同步。
  • 资源生态
    郑袁明, 郑国砥, 黄泽春, 罗金发, 陈同斌
    2005, 27(6): 162-16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北京市菜地、稻田、果园、绿化地、麦地以及自然土壤的调查分析,探讨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中铬、镍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种土地利用类型中,按从高到低的顺序土壤铬浓度依次为:菜地>稻田>麦地>绿化地>果园>自然土壤,土壤镍浓度依次为:菜地>稻田>绿化地>麦地>自然土壤>果园。与北京市土壤背景值比较,土壤中铬、镍的浓度并没有普遍增加,仅在菜地以及稻田中存在一定的积累趋势。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土壤铬、镍浓度的分布趋势较为一致,二者在土壤中的浓度仍主要受到成土母质的影响,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仍不太大。
  • 资源生态
    黄贤金, 李杨帆, 朱晓东
    2005, 27(6): 167-17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生活垃圾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城市问题之一,在我国随着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这个问题尤显严重与紧迫。事实上,城市生活垃圾是一种资源,而不应成为一个问题。本文以南京建设生态城市为例,分析城市生活垃圾的发生量和组分,比较传统线形经济条件下和循环经济条件下生活垃圾管理模式。新型的垃圾处置系统是在传统垃圾处置系统中融入循环经济的理念,构建“废物” →“废物处置”→“废物一体化管理”→“资源循环型管理”的层次体系。南京循环型生活垃圾管理系统包括资源化和经济产业化两个子系统,资源化子系统的核心是垃圾减量化、分类收集、分类处置和再循环利用;经济产业化子系统的核心是经济刺激、生态产业和生态消费等措施响应。
  • 综述
  • 综述
    于 格, 谢高地, 鲁春霞
    2005, 27(6): 172-17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草地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陆地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了净初级物质生产、碳蓄积与碳汇、调节气候、涵养水源、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改良土壤、维持生物多样性等产品和服务,但是只有部分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得到人们的认识和计量,并具有市场价值。目前相对于其他生态系统而言,对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还进行的较少。总结发现,关于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①缺乏动态性研究; ②缺乏空间异质性研究; ③缺乏评价和计算的生态经济学逻辑框架体系; ④价值评价的理论和方法还不完善; ⑤缺乏人类干扰下服务功能的变化与响应研究; ⑥对各类草地生态系统研究的针对性不强; ⑦缺乏适合我国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特征的评估体系与方法。根据以上研究不足,笔者认为在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领域应当关注和加强以下问题: ①逐步建立相对完善的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价值评价的逻辑框架体系和方法; ②提高不同类型草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的针对性; ③加强人类干扰下生态服务功能的变化和响应研究; ④将RS和GIS技术应用到生态服务功能动态性和空间异质性研究。
  • 综述
    佟守正, 佟守正, 杨 青, 姜 明, 刘吉平, 吕宪国
    2005, 27(6): 180-18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自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CSDL)中的VIP维普中文期刊网1989年~2003年和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NKI)自1994年~2003年间,以三江平原为关键词,同时包括挠力河和别拉洪河等三江平原典型流域湿地公开发表的湿地研究论文为对象,分别对其加以分析归类。认为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该区以湿地农业和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为主;中后期以资源开发和自然环境变化为研究方向,生物多样性和流域治理领域研究明显加强;2000年之后,从资源开发到湿地环境变化、湿地物质循环、生物多样性、湿地结构、功能、湿地评价、湿地研究技术与手段、湿地保护和管理等各项研究的内容和范围明显拓宽。论文对三江平原湿地科学的研究现状和未来研究内容及其在国内湿地研究中的地位作了评述及展望。
  • 综述
    成升魁, 贺缠生1, 牛叔文3
    2005, 27(6): 188-19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世纪中期,为发展经济、壮大国防,新生的美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令鼓励向西部移民,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修建铁路,开发森林、矿产及土地资源,大大促进了西部地区的发展。至20世纪初,美国一跃成为世界工业经济与军事强国。然而,对西部资源掠夺式的开发行为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危害,不平等的民族政策严重地损害了土著文化传统,土地投机和完全的市场导向引起了严重的两极分化。本文简要回顾了美国西部开发的过程,比较了中美两国西部开发的异同点,借鉴美国西部开发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了对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几点启示: ①重视环境教育,调整思想认识; ②加强资源保护,改善生态环境; ③制订优惠政策,规范开发行为; ④发挥市场导向,重视政府调控; ⑤增加资金投入,搞好基础设施; ⑥发展教育事业,推进科技创新; ⑦坚持民族平等,实现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