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专栏:资源利用的经济分析
  • 专栏:资源利用的经济分析
    王青, 顾晓薇, 丁一, 刘敬智
    2005, 27(5): 2-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工业革命以来200多年的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使人类社会创造的物质财富达到了空前的程度。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开始了对自然环境肆无忌弹的“侵略”,并由此导致了一系列的诸如能源危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系统功能退化等关乎人类生存的问题。为了探索经济发展同自然资源使用之间的关系,本文借助物质流账户方法,计算了中国1990年~2002年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国内物质消耗DMC(Domestic Material Consumption),并将之与国民经济发展指标联系,对DMC进行了反弹和减量效应分解。结果表明:1990年~2002年国内物质总消耗在26×108t~40×108t之间,合人均2.3t~3.1t;以2000年不变价人民币计算的国内物质使用效率(单位物质消耗的经济产出)约为1 266元 ~2 628元/t,在1990年~2002年间以年6.2%的年均增长率增长了105%。物质使用效率的提高表明中国经济的物质消耗没有随经济总量的增长而成比例增长,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相对减量。但我国的资源使用效率只有英国的约1/7、法国的约1/5、德国的约1/4,我国经济仍处于资源消耗型增长阶段,DMC总量增长势头较,实现绝对减量十分不易。
  • 专栏:资源利用的经济分析
    刘敬智, 顾晓薇, 胡伯, 王青
    2005, 27(5): 8-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各国资源禀赋条件和生产、消费水平不同,各种资源及其产品的国际贸易有利于国际分工的深化和整体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全球资源的分配更加合理。但出口国为了提供出口商品,需开采本国资源,这一方面降低了本国资源的保障程度,另一方面出口商品的生产和本国资源开采加大了本国的环境压力;为发展本国经济发生的进口则对进口商品来源国的环境产生压力。因此国际贸易总是伴随着环境负担的转移。为了定量衡量实物国际贸易中附带的环境负担转移,本研究运用生态包袱概念和算法计算了中国1990年~2002年国际贸易对本国环境和别国环境引起的环境压力,并对中国这一时期的实物国际贸易做了详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90年~2002年间以重量计算的中国的物质进口量为每年1.0×108t~4.0×108t,年增长率为11.3%;进口商品所附带的生态包袱为每年4.3×108t~25.0×108t,年增长率为15.6%;出口量为每年0.8×108t~1.9×108t,年增长率为7.5%,出口商品的生态包袱为每年3.0×108t~12.5×108t,年增长率为11.2%;实物贸易平衡(进口盈余)为每年0.25×108t~2.1×108t,总体趋于增长;生态包袱平衡(进口物质附带的生态包袱-出口物质附带的生态包袱)为每年1.1×108t~14.3×108t。1990年~2002年间中国每进口1t的物质对物质来源国的环境造成约4.2t~6.7t的环境压力,而中国出口1t的物质对本国环境产生大约3.9t~8.3t的环境压力。
  • 专栏:资源利用的经济分析
    孙鹏, 刘敬智, 王青, 顾晓薇
    2005, 27(5): 15-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济发展对能源消耗的不断增加同能源储量不断减少之间的矛盾日趋严重,能源危机时威胁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我国正处于全面工业化时期,经济快速发展,能源使用效率低,近几年不少地区出现的不同程度的 “三荒”(电荒、煤荒和油荒)正是这一矛盾的体现。为了深入了解我国经济发展和能源使用效率对能源消耗的影响,本文运用分解模型把能源消耗总量的变化分解为经济增长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计算结果显示:1978年~2003年间能源效率年均增长率为4.76%,能源消耗总量没有随GDP的增长而同比增长,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耗之间实现了一定程度的相对脱钩;研究期间中国经济发展的增长效应共使能源消耗量增加约22.8×108t标准煤,而能源消耗强度降低所带来的减量效应共使能源消耗量减少约11.7×108t标准煤。若要在实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的目标的同时,使能源消耗总量保持在2000年水平,2000年~2020年间能源使用效率年增长率需达到7.2%,这是十分困难,但经过努力实现这一期间能源效率年均增长5%,从而把2020年的能源消耗总量控制在20×108t标准煤以内是有可能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2001年~2003年的能源消耗增长速度超过了同期的GDP增长速度,能源使用效率随经济的发展不但没有提高,反而在下降。
  • 专栏:资源利用的经济分析
    楼东, 钟赛香, 谷树忠
    2005, 27(5): 20-2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灰色系统方法,对我国及沿海各省、市、自治区的主要海洋产业进行了关联度分析,并应用GM(1,1)模型对我国海洋产业产值进行预测,预测2010年我国海洋经济总产值将达到15 000×108元以上。文章还评述了我国海洋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海洋产业结构调整趋势。我国海洋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科技贡献率低,海洋灾害影响大。海洋水产业仍将在我国海洋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滨海旅游业和海洋交通运输业将成为新时期我国海洋主导产业,海洋药物等新兴海洋产业发展前景看好。
  • 专栏:资源利用的经济分析
    丁一, 顾晓薇, 王青
    2005, 27(5): 27-3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产物品和提供服务都需要物质投入,所有的投入物质或迟或早都会变成排出物质(废弃物或排放物)返回到环 境之中。因此,通过测量物品(服务)的物质投入量就能估计其潜在的环境冲击。同时,测量生产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物质投入能够帮助生产者认清资源消耗的分布状况,锁定重点部位,为改进生产方式和工艺流程,提高资源利用率提供决策支持。铜是工业生产中的重要原材料,铜的生产在提供了铜资源的同时,也消耗和搬动了大量的物质,产生环境压力。本研究以中国粗铜生产为研究对象,量化了我国铜生产的物质投入和生态包袱,并对其国际实物贸易环境负担转嫁进行了计算分析。
  • 专栏:资源利用的经济分析
    刘建兴, 李广军, 王青, 刘浩, 顾晓薇
    2005, 27(5): 33-3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计算了中国1961年~2001年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足迹赤字,分析了这些指标的构成及其变迁;对1990年~2000年间第一、二、三产业的生态足迹及其生态占用强度(生态效率)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发现:我国从1970年代初开始,生态系统就处于超负荷状态,生态赤字增长迅速,人均赤字年增长率达到9%以上;能源和耕地在生态足迹中占主要份额;第一产业生态足迹在总足迹中的比重最高(63.7%~68.5%)、生态占用强度也最高(达20hm2~23hm2/万元GDP)且生态效率有下降趋势,是影响我国经济之生态效率的主要矛盾所在;第三产业生态足迹在总足迹中的比重很低(4.5%~5.4%),其生态占用强度比其它产业低得多(1hm2/万元GDP),但该产业的生态足迹增长速度较高且生态效率提高较慢;第二产业生态足迹占总足迹的26.1%~31.7%,生态效率在3个产业中增长最快。2000年~2020年,要在实现GDP翻两番的同时实现生态足迹零增长,需要生态效率也翻两番,年增长率达到7.18%,而1990年~2000年间生态效率的实际年增长率为5.45%。
  • 能源与矿产资源
  • 能源与矿产资源
    陈效逑, 崔素平, 左铁镛, 郭玉泉, 王志宏
    2005, 27(5): 40-4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物质流分析方法,对北京地区水泥生产和使用过程的物能代谢及其环境影响进行研究。水泥生产过程物能代谢的时间序列分析表明,从1949至2002年,水泥产量呈加速增长的趋势,对区域生态系统产生了巨大的扰动。水泥生产过程环境影响的主要表现包括占用和破坏土地资源;消耗大量的矿质原料和能源;排放CO2;造成环境酸化、人体健康损害和环境富营养化。水泥生产和使用过程物能代谢的空间格局分析显示,水泥产量和水泥生产过程环境负荷的空间差异非常显著。由于产地与使用地分布格局的明显错位,以及外地水泥的大量调入,2001年水泥运输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与该年本地水泥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大致处于同一水平。在水泥最终产品混凝土的生产过程中,2001年的砂石消耗量及其生态包袱的总和是该年本地水泥生产过程资源和能源消耗量及其生态包袱总和的42倍。由此可见,只有将物质流分析贯穿水泥生产和使用的全过程,才能比较客观地揭示出水泥行业物能代谢及其环境影响的实际情况。
  • 能源与矿产资源
    宋洁尘, 刘玉, 陈秀山
    2005, 27(5): 47-5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西电东送是解决我国能源空间产销不平衡的重要途径,也是改善东西部地区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东部输入区而言,西电是清洁能源,其环境效应显著。具体体现在西电输入可以直接替代东部地区原有小火电,减少污染物的直接排放,尤其是消除对环境造成极大破坏的SO2排放导致的酸雨污染;同时将间接推动东部地区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为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环境支撑。本文以广东为例,利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定量分析西电对输入区的环境效应及其潜在的间接环境效应。数量分析结果表明,西电的输入对降低东部地区与电力相关的污染物排放作用是显著的。针对西电输入、输出区环境容量不同的经济价值,提出西电东送可以同时提高双方的环境容量及其边际价值,提高双方的总体社会福利水平。以西电东送为纽带,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和协调发展,实现西电东送战略的持续实施。
  • 能源与矿产资源
    魏晓平, 邹艳芬
    2005, 27(5): 55-6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能源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投入,就如人体的血液一样,保障能源安全能够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但能源安全战略实施需要投入的资金巨大,在我国现有的经济、财政条件下,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同时实施所有战略,因此,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主次分明地对战略进行有序地实施。本文通过分析能源安全的经济作用,并运用社会福利准则分析能源安全的社会作用,说明能源安全对经济、社会等的作用是有限度的,相对于能源不安全对社会和国家造成危害的无法估量性,决定了国家的能源安全战略实施顺序的选择,不应该以传统的效益可得性为依据,而应该在充分考虑全球能源状况和国家经济及能源供需等具体条件下,按照能源的危机程度及先短期后长期等原则排列。最后,依据中国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的实施顺序。
  • 能源与矿产资源
    赵 媛, 郝丽莎
    2005, 27(5): 62-6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新能源的发展普遍存在着数量和质量两大问题,世界许多国家均以制定新能源政策为手段,以促进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文章对世界主要国家新能源政策进行了系统梳理,探讨世界新能源政策的框架基础与形成机制。其框架基础包括战略规划、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3个方面,在形成机制上,表现为“关注外部性”和“持续自生”两大原则及“推动”和“引导”一组合力。并从新能源产业的“生产前—生产—市场—消费”四大阶段具体阐述了世界新能源政策框架,力图为我国新能源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思路与借鉴。
  • 能源与矿产资源
    李国平, 张 云
    2005, 27(5): 70-7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清晰界定的产权是矿产资源价值补偿的前提条件。矿产资源所有者、矿业权人和资源所在地居民共同构成矿产资源的产权主体。矿产资源的价值由边际使用者成本(所有权价值)、边际直接成本(矿业权价值),以及外部损害成本(矿区居民环境权益)3部分所构成。矿产资源不同产权主体所代表的各价值组成部分的有效补偿,是矿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矿产资源所有者权益补偿的主要形式是矿山地租,具体形式有权利金、矿地租金、资源超额利润税等;探矿权价值实行“谁投资、谁受益”的补偿模式,加上政府的财税扶持,保证了矿业权价值的补偿。按照“污染者付费”规则,矿产企业负有向资源所在地居民进行环境损害补偿的义务,这种义务的履行依靠行政监管与金融安排等手段。
  • 水资源
  • 水资源
    曹剑峰, 姜纪沂, 平建华, 李升, 冶雪艳
    2005, 27(5): 77-8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下游悬河段地下水系统分布面积29288.27km2,含有两个含水层组。浅层含水层组赋存潜水和微承压水,中深层含水层组赋存承压水;并对含水介质结构、边界条件及地下水流态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水文地质概念模型,构建了三维地下水流数学模型。通过对数学模型的识别和验证,进行了悬河段地表水、地下水转化关系的模拟研究;预测了黄河下游在不同的断流时间和断流河段长度下,黄河侧渗量的变化趋势。模拟计算结果表明,花园口站—河口段全年断流时,黄河悬河段无侧渗补给;断流300天时,黄河全年侧渗量为2.98×108m3,较现状年侧渗量减少了52.25%。夹河滩站—河口段全年断流时,黄河全年侧渗量为1.6×108m3,较现状年侧渗量减少了74.4%;断流300天时,黄河全年侧渗量3.46×108m3,较现状年黄河侧渗量减少了44.5%。泺口站—河口段全年断流时,黄河全年侧渗量为4.83×108m3,较现状年黄河侧渗量减少了22.58%;断流300天时,黄河全年侧渗量为5.17×108m3,较现状年黄河侧渗量减少17.06%。利津站—河口段全年断流时,黄河全年侧渗量为6.15×108m3,较现状年黄河侧渗量仅减少1.5%。上述研究为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黄河水量人工实时调控提供了依据。
  • 水资源
    裴源生, 罗琳, 赵勇
    2005, 27(5): 84-8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主要集中于水资源匮乏的北方地区,相对丰水地区的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较少,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丰水地区的水质污染日趋严重,造成丰水地区水质型缺水及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本文根据水资源合理配置的目的和基本原则,建立相对丰水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模型,该模型不仅进行河道外水量配置,同时还要保证航运和良好的河道生态环境。首先进行研究区不同河道的水功能区划,制定水质标准,然后预测生活和工业污染物排放量和入河量,进行纳污能力计算,确定河道最小需求流量,将其引入到水资源合理配置模型中,并以全国节水型试点城市——四川省绵阳市为例进行了应用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涪江江油城区段、绵阳城区段、安昌河和芙蓉溪河段最小需求流量分别为30.5m3/s、52.5m3/s、5.10m3/s和2.34m3/s、通过加强节水、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合理配置河道内和河道外需水,2010年绵阳市缺水问题基本可以解决,但芙蓉溪河段满足不了河道最小流量需求,本文通过水资源合理配置模型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生态工程措施和补水方案,保证河道内需水和良好的水环境需求。
  • 水资源
    姜楠, 谷树忠, 梁爽
    2005, 27(5): 90-9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我国用水结构与产业结构进行了对比和分析,揭示了我国产业间水权交易的内在驱动因素;从用水效率和经济激励角度对三次产业在水权交易中的地位做了前瞻性的分析,前者的着眼点在于三次产业间用水效率存在差异,后者在于现有产业间水价存在价格歧视,进而对产业结构升级可能驱动的产业间水权交易量进行了初步估算;指出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农业将成为产业间水权交易的潜在供应方,工业在产业结构中的比重与工业用水结构的线性关系不 显著,但考虑到我国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战略等因素,工业将成为未来水资源的潜在需求方;第三产业比重与生活用水的线性关系显著,随着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结构的比重增加,它将成为潜在的需求方;揭示了产业间水权交易的特征,即产业间水权交易主体的集群性、客体的差异性、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和产业间水权交易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同向性等主要特征;此外,针对制约产业间水权交易的因素从制度完善、降低交易成本和定位政府职能等方面提出 了推动产业间水权交易实践的建议。
  • 水资源
    来海亮, 马静, 王茵, 汪党献
    2005, 27(5): 96-10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足迹和虚拟水是目前国际水资源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借助水足迹和虚拟水的概念,计算了我国及各区域主要农产品的虚拟水含量,通过分析区域的农产品生产和消费关系,计算了我国国际和国内区域间的虚拟水流量,以及相应的水足迹和水的自给率,并进行了相关分析。计算结果表明中国是一个水资源高度自给的国家,但区域间差别较大。绿色水在我国国内总用水中占具了较大份额,对于我国农业生产意义重大。北方地区通过农产品贸易1999年向南方地区输出的虚拟水达到5200亿m3,对于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同时认为,人的消费模式,特别是膳食结构对水资源消耗的影响非常显著,我国人均水足迹的计算结果与这一结论基本吻合,因此倡导节约的消费方式,研究并推荐符合中国国情的膳食结构,将有助于全面节水型社会的建设。
  • 水资源
    唐蕴, 严登华, 王浩
    2005, 27(5): 101-1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湿地生态需水是指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正常所需要消耗的水量,对其进行科学核算可为湿地的科学管理和保护提供重要依据。近年来,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特别是来水量的减少,向海湿地面临严重威胁。本文以1996年和2000年两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对上个世纪末期向海自然保护区湿地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剖析;在此基础上,采用水量平衡的原理,对不同水平年向海湿地生态需水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保护区湖沼湿地景观面积 基本保持在300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8.7%。在平、枯水年湿地生态需水量分别是3400亿m3和36.5亿m3,其中4月~8月需水量约占全年需水量的78%。向海湿地位于松嫩平原西部,属半干旱地区,天然降水不能满足湿地的生态需水要求,对流域水资源进行综合管理和调度是解决向海湿地水源问题的根本途径。
  • 水资源
    左建兵, 陈远生
    2005, 27(5): 107-1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北京市节水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定额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工业用水、家庭用水和农业用水,缺乏宾馆用水定额的研究。在分析北京市宾馆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用水定额管理的概念和用水定额制定的原则。通过主成分分析和相关分析法,分析了北京市宾馆用水的主要部位和主要影响因素;通过二次平均先进法得到宾馆各部位用水定额;通过逐步回归法、概率测算法、二次平均先进法和简单几何平均法得到北京市宾馆不同节水水平下综合用水 定额值;提出了分阶段实施用水定额管理的思路,不同的阶段对应不同的综合用水定额值,实现城市用水管理模式的平稳转变。第一阶段为2005年~2007年,三星级以下(含三星)宾馆和四星级以上(含四星)宾馆的用水定额考核指标值分别为210m3/床·年,300m3/床·年;第二阶段2008年~2010年,分别为169m3/床·年,282m3/床·年。
  • 水资源
    范英英, 郭怀成, 王树通, 姜玉梅, 刘永
    2005, 27(5): 113-1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对北京市水资源承载力特征及其影响政策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用系统动力学(SD)来定量研究不同政策对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在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前提下,以北京市社会经济环境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北京市水资源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将水资源承载力指标融合在模型中进行计算。通过动态仿真模拟,预测北京市5项水资源政策——实施应急供水工程、推进再生水回用、调整工业产业结构、发展农业节水灌溉和提高用水价格对水资源承载力的长期影响,为确保北京市用水的长期安全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研究表明,应急供水工程政策对北京市水资源承载力的影响最大,而若同时实施这5项政策,到2010年,可承载的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和非农业人口将分别达到9 663亿元、417亿元和1 527万人。
  • 生物资源
  • 生物资源
    饶国华, 林伟锋, 杨晓泉, 赵谋明
    2005, 27(5): 120-12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低次烟叶资源的综合利用不仅关系到烟农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关系到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的解决。当前中国低次烟叶资源非常丰富,种植面积133万hm2左右,年产量大约为240万t,均居世界首位;但正面临着综合利用水平低、途径少、资源浪费非常严重等一系列问题。本文综述了中国低次烟叶资源分布特点、变化趋势及综合利用现状,探讨了低次烟叶资源综合利用的途径:部分低次烟叶重新用于卷烟生产;低次烟叶中蛋白质用于生产普通蛋白食品、功能性食品、香精香料、医药学辅助材料和植物保护剂等;茄尼醇用于合成辅酶Q10、VK、抗癌增效剂SDB等;烟碱用于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无公害农药;氨基酸、有机酸和糖等成分可作为重要的化工原料或用于生产香精香料等;论述了低次烟叶资源综合利用的重大意义,旨在为我国低次烟叶资源的综合利用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借鉴。
  • 生物资源
    2005, 27(5): 128-13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青藏公路与铁路沿途区域,利用1981年至2001年的8km分辨率Pathfinder NOAA/NDVI数据,基于每个象元变化的年植被峰值计算进行了像元水平的线性趋势分析,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研究了区域植被覆盖的空间分布和动态变化特征。主要结论: ①在研究区内, 反映植被覆盖的NDVI值在空间上呈现出两端高中间低的态势,依次是农作区和森林区>高寒草甸>高寒草原>荒漠草原; ②20年间,研究区植被覆盖程度变化总体趋于稳定,覆盖程度呈减少趋势的区域明显高于增加的区域,植被覆盖程度增减因区域而异;植被覆盖程度增加和显著减少地区主要分布在农作区和高寒草甸区,轻微减少地区主要分布在高寒草原和荒漠草原区; ③植被覆盖变化程度在拉萨河谷地、湟水谷地和黄河流域等人类活动比较频繁的区域增减趋势比较明显;而在可可西里地区等人类活动比较少的区域变化轻微。
  • 生物资源
    2005, 27(5): 134-1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阜康绿洲地区2003年8月野外实测53个样方的生物量干重数据和同期的陆地卫星MODIS的1通道,2通道250m遥感图像数据,分析了植被指数NDVI与绿洲植被生物量的相关关系,进而建立该遥感植被指数与绿洲生物量的一元线性和非线性回归模型,并对不同回归模型进行分析比较。研究表明:植被指数NDVI与绿洲生态系统植被生物量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所建遥感植被指数与绿洲植被生物量的回归模型中,三次方程得到的非线性回归模型(Y=-5 5933NDVI3+7 5097NDVI2-1 2689NDVI+191),是最适合用于监测阜康绿洲生态系统植被生物量的监测;利用该模型进行反演同年4月~9月研究区的生物量,并分析得出阜康绿洲生态系统内不同植被生物量在同一时期的空间分布特征;阜康绿洲生态系统内不同植被生物量在不同时期生物量的独特时空分布特征。
  • 生物资源
    陆诗雷, 孙振元, 张毅功, 刘颖
    2005, 27(5): 141-14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爬山虎属植物属于系葡萄科系多年生木质大藤本攀缘植物,全世界约有15种。爬山虎属植物生有粘性吸盘因此可以攀缘岩石、峭壁和墙壁等。本属植物适宜生活在阴湿的环境条件下,但是也不畏惧强烈的阳光。本属植物能够普遍生存于中国大部分土壤贫瘠、寒冷、干燥的恶劣生活环境中,若条件稍好生长则更加良好。本文对爬山虎属植物基本生物学性质以及爬山虎的具体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描述,同时对国内外该属植物的研究状况进行了综述总结,其中重点叙述了爬山虎和五叶爬山虎的实际应用情况以及介绍了爬山虎及其它爬山虎属植物可以广泛应用于城市垂直绿化、绿化荒山以及治理风沙地中解决饲养家畜和绿化矛盾等用途并对该属植物的医药和食品研究应用前景提出了建议。
  • 气候资源
  • 气候资源
    姚玉璧, 姚玉璧, 张秀云, 李耀辉, 王毅荣
    2005, 27(5): 146-15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中国黄土高原7省51个代表性气象站1961年~2000年主要气象要素观测资料和1956年~2000年黄土高原中部主要河流的年径流量,采用EOF和其他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了黄土高原气候和径流量变化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黄土高原年平均气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年平均气温以每年0.026℃/年的速度上升,增温速度大于全国同期增温速度; 年降水量和植物生长季降水量均呈递减的趋势, 年降水量递减率为-2.095mm/年,递减率高于全国同期值;年平均气温和夏季平均气温变率呈增大趋势;黄土高原中部7条主要河流径流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年河流径流量以每年4851万m3/年的速度下降。气候暖干化导致土壤含水量下降,风沙加大,植物存活率降低,植被覆盖率下降,地表土质更趋疏松,是黄土高原区域生态环境趋于恶化的重要原因。
  • 气候资源
    徐宗学, 赵芳芳
    2005, 27(5): 153-15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非参数统计检验方法(MannKendall法)分析了黄河流域77个气象站1958年~2001年日照时数序列的长期变化趋势,并用参数检验法对其结果进行了相互验证。结果表明,黄河流域1958年~2001年的年、典型月日照时数序列均大致存在一定的下降趋势,年序列所选77个站中有53个表现出下降趋势,只有24个表现出一定的上升趋势;在有意义(拒绝零假设)的34个站点中,28个站点表现出下降趋势,6个显示出上升趋势。为了进一步阐明日照时数长期变化趋势的时空分布特点,根据研究区的气候特点,将黄河流域分为5个子区域。结果表明子区域Ⅰ,Ⅱ和Ⅲ的日照时间均表现出了明显的下降趋势,但这一趋势在子区域Ⅳ和Ⅴ表现并不明显。这一结果说明在过去的40年到50年期间,黄河流域的日照时间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这一趋势在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尤其明显。在此基础上,选择1月、4月、7月和10月作为一年四季的代表时段,对日照时数的时间分布特点进行了分析。其结果表明,对年日照时数下降趋势贡献最大的月份是1月、6月、10月和12月;日照时数的长期变化趋势既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异,也存在着一定的地区差异。
  • 气候资源
    郭建平, 周广胜, 刘玲,  高素华
    2005, 27(5): 168-17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试验研究和模式计算,讨论了气候变化对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的影响。结果表明,CO2浓度升高有利于蒙古栎的生长和材积量的累积,当CO2浓度增加1倍时,叶面积增加28.1%,主茎新增量增加23.3%,分株数增加22.5%,叶片气孔阻力增加41.8%,而光合作用速率增加16.5%;而土壤干旱不利于蒙古栎的生长和材积的累积,当土壤湿度由60%~80%下降到45%~60%时,叶面积减小36.5%,主茎新增量减少34.3%,分株数减少37.5%,光合作用速率减小35.1%。大气中CO2浓度升高可以减弱干旱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我国东北地区蒙古栎的气候生产力在118 m3~288 m3/hm2之间,积温对蒙古栎数量成熟龄时材积量的影响不大,但积温增加可以缩短蒙古栎的成熟龄,从而缩短蒙古栎的生长周期,而降水和辐射增加有利于蒙古栎气候生产力的提高。
  • 气候资源
    蔡福, 于贵瑞, 刘新安, 李正泉, 郭学兵, 祝青林, 何洪林
    2005, 27(5): 173-17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国家气象局1971年~2000年30年整编资料中的东北、华中地区1978年、1984年、1990年、1996年4年的1月份、7月份及年平均气温数据为数据源,采用直接插值法(反距离权重法和普通克里格法)、趋势面模拟+残差内插法、空间化气候值+年际距平空间插值方法、空间化气候值+年际距平趋势面模拟+残差内插等4种方法,进行了空间化精度的比较研究。通过平均绝对误差 (MAE)、平均相对误差(MRE)以及交叉验证等几种评估标准的比较,认定在具有30年月平均气温栅格数据库作为背景的前提下,采用空间化气候值+年际距平值IDW内插的方法在东北、华中两个地区空间化的误差相对较小,并且其操作方便,是一种对平均气温这一要素的短时间序列空间化而言既方便,插值效果又相对较好的空间化方法。
  • 旅游资源
  • 旅游资源
    陈秀琼, 黄金火
    2005, 27(5): 180-18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鉴于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的社会公益性,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更看重的其社会文化教育福利等多方面的非经济功能,普遍采取免收门票和低门票的做法。而我国最近却引发世界遗产地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涨价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人们呼吁国家对全部公共资源类景区实行免费开放或低门票,真正实现资源的公共性质。本文从旅游者角度对我国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资源过度使用问题进行博弈论分析,深入阐述旅游者之间的博弈策略,对旅游者的不当行为进行解释。本文认为我国要对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进行免费开放实行公共权利是有一定困难的,要实现正和博弈是很难的,如不加以有效约束,最终会酿造“公共悲剧”。所以,目前国内大部分民众和学者呼吁我国应与国际接轨,要求公共资源类旅游景区不售门票,实行免费开放,为时过早,不值得提倡。
  • 旅游资源
    郭剑英, 王乃昂
    2005, 27(5): 187-19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介绍了旅游资源非使用价值的概念和研究方法——意愿调查价值评估法(CVM),并设计CV调查表对敦煌市的国内游客进行抽样调查,得出游客的社会经济特征、支付意愿(WTP)和WTP值,并对游客的社会经济特征与支付意愿、WTP值进行了列联相关分析。计算得出游客的人均WTP值为20.29元/年,把2002年到敦煌的旅游总人次作为总体人群,可推导出敦煌旅游资源2002年的非使用价值为1 200万元,其中存在价值为528万元,遗产价值为558万元,选择价值为114万元,即游客每年愿意出资1 200万元保护敦煌旅游资源质量的提高和永续存在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