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专栏:干旱区土地荒漠化研究
  • 专栏:干旱区土地荒漠化研究
    高庆先, 李占青, 普布次人, 任阵海
    2004, 26(5): 2-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该文通过对1978年以来的TOMS气溶胶指数分析,揭示出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气溶胶的时空分布特征和长期演变规律,并结合地面辐射资料分析了沙尘气溶胶对太阳辐射的影响。研究表明,我国北方地区3、4月份大气气溶胶指数有两类高值区,一是沙尘源区,另一是影响区。影响我国沙尘天气的境外初始源区大气气溶胶指数的峰值集中在0.2附近,北路源区绝大部分气溶胶指数区域面积强度集中在0.3~0.4之间,西北源区和南疆盆地区的峰值集中在0.4附近,整个北方地区气溶胶指数的区域面积强度的峰值集中在0.3附近。沙尘暴天气发生和影响期间,随气溶胶指数出现峰值地面太阳总辐射和入射辐射相应出现低谷,源区两者之间有比较好的负相关关系,而影响区的相关性相对较小,说明在影响区大气气溶胶来源相对复杂。
  • 专栏:干旱区土地荒漠化研究
    李香云, 王立新, 张红旗, 章予舒
    2004, 26(5): 11-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该文以塔里木河下游地区为对象,研究了沙漠化过程中土壤性质变化及其规律。结果表明:在地下水位较深时,土壤含水量与土壤不同层次土壤的质地粘重程度呈正相关;在有胡杨林存在条件下,林下灌木生存与否与40cm-60cm深度土壤含水量相关系数最大,当此层土壤水含量低于16%时,胡杨林下灌木开始消亡。作为一种分析手段,在研究中还应用分形理论以及相应的分形模型,对沙化土壤颗粒分形维数的变化特征,以及分形维数与土壤性状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细颗粒含量越少,土壤分形维数越低,表征沙漠化程度越高。土壤分维数与各粒级颗粒组分间的关系差异较大, 分维数与小于0.005组分的相关关系最好, 因此0.005粒径颗粒组分是土壤沙化的重要指示性粒径。土壤有机质和氮含量与土壤分维数成正比关系,表明分维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征土地沙化演变中土壤物理性状和养分状况以及沙化程度,因此土壤分维数可作为评价土壤沙化演变的定量指标之一。对沙漠化土壤结构进行定量化描述研究, 分析研究土壤风蚀沙化对土壤结构所产生的影响, 对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 专栏:干旱区土地荒漠化研究
    王立新, 张红旗, 章予舒
    2004, 26(5): 18-2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专题图件、实测土壤数据以及GIS与RS技术的支撑下,研究新疆天山南麓渭干河平原1980年到2001年绿洲景观变化及其对土壤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20年来区内以耕地为主体的人工绿洲景观面积大幅增加,天然绿洲和荒地面积减少,水域和荒漠面积略有增加;人工绿洲面积扩展的主要供体为荒地和天然绿洲,共有31.8%的天然绿洲和35.1%的荒地转化成人工绿洲,人工绿洲的9.9%和2.2%退化为荒地和荒漠景观;天然绿洲转化为人工绿洲,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分别下降了51.0%、42.6%、7.2%、43.2%和44.9%;荒地转化为人工绿洲,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各自减少了3.1%、12.9%和12.6%,碱解氮和速效磷则提高了25.9%和16.7%。人工绿洲的扩展导致土壤养分在总体上呈下降趋势。此外,绿洲景观的变化对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含盐量也产生较大的影响。
  • 专栏:干旱区土地荒漠化研究
    高庆先, 李占青, 普布次人, 任阵海, 张运刚
    2004, 26(5): 24-2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该文利用静止气象卫星(GMS-5)高分辨数字资料(展宽数字资料,S-VISSR)和低分辨模拟云图(WEFAX), 结合沙尘暴在云图上的主要特征为,建立两种方法利用GMS资料显示沙尘暴的发生、发展和传输过程。并利用EP/TOMS卫星遥感资料结合地面气象观测记录,分析了2000年4月24日?26日和2001年3月21?22日影响我国的大部分地区的典型沙尘暴天气过程。揭示了沙尘天气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沙尘天气发生时北京出现5级重污染天气,大气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从2001年3月19日的0.253mg/m3猛增到3月22日的0.616mg/m3,增加了将近2.5倍。从沙尘天气传输路径上若干城市2001年3月15日至25日大气可吸入颗粒物浓度的逐日变化,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几个城市大气颗粒物浓度的峰值出现在3月23日,这说明此次 沙尘天气的影响范围很广。
  • 专栏:干旱区土地荒漠化研究
    李香云, 王立新, 杨君
    2004, 26(5): 30-3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该文以典型干旱区塔里木河流域为例,分析了人类活动对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以往工作,选择反映土地荒漠化发展的人类活动状态变量中的7个统计指标,即:人口数量、人口密度、耕地面积、粮食产量、人均粮食拥有量、牲畜存栏数和单位耕地牲畜承载量等,以及气温、降水量和径流量等自然因素状态变量,用因子分析法对人类因素贡献率进行了提取,分1949年~2000年和1985年~2002年两个研究时段对流域土地荒漠化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人类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949年~2000年间,人类活动驱动力对土地荒漠化发展的贡献率占75%,1985年~2002年间的人类因素下降为69%,这表明技术进步等管理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可部分抵消人类活动的负面影响。
  • 土地资源
  • 土地资源
    陈百明, 周小萍
    2004, 26(5): 38-4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该文在分析1996年---2003年我国耕地资源变化格局的基础上,探讨了耕地资源变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包括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粮食总产量和粮食单产的年际变化率以及四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分析认为,我国耕地的流失呈加剧趋势;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总产呈下降趋势,且幅度较大;粮食单产变化不大。耕地面积年变化率和粮食播种面积年变化率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耕地面积年变化率和粮食总产量年变化率之间的相关性并不强;粮食播种面积变化率和粮食产量变化率之间相关性较强,两者的变化基本同步;粮食总产量变化率和粮食单产变化率之间相关性很强,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最后分析了2003年粮食总产量和主要粮食作物产量下降的原因,认为造成总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播种面积的减少,单位面积的生产能力基本未下降,而且粮食品种结构与粮食品质均有了明显改善;生态退耕尽管减少了粮食播种面积,但有助于提高耕地的总体质量,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护和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基本战略。
  • 土地资源
    安萍莉, 刘黎明, 张迪, 张凤荣
    2004, 26(5): 46-5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后备耕地资源开发是补充建设占用耕地的重要途径。自50年代起,我国政府就非常重视后备耕地资源的调查评价,但是大部分的估算都是从自然适宜性角度出发的,较少从经济角度进行估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后备耕地资源开发的利润是决定后备耕地资源能否开发的重要因素。该文从经济学角度探讨了后备耕地资源的划分及测算方法,并对我国各区域后备耕地资源开发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根据国家土地局1996年完成的土地利用详查,我国现有后备耕地资源661×104hm2(从自然适宜性角度出发进行估算)。该文以此为基础,运用净现值法(NPV)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后备耕地资源数量进行估算。经过计算:除了位于东北平原、长白山山地、辽宁平原丘陵、河西走廊平原、河套银川平原、阿拉善高原、东疆盆地以及南疆和北疆的平原的后备耕地资源共236×104hm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开发价值外,其余地区的后备耕地资源不具备开发价值。即,从自然适宜性角度出发估算的后备耕地资源,大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是不具备开发价值的
  • 土地资源
    金凤君, 张晓平
    2004, 26(5): 53-6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既定目标,沿海地区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必将扮演重要角色。经济总量的增长和人口规模的扩大必将导致一系列重大人地关系矛盾的出现,其中最突出的是土地利用问题。本文在对沿海地区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基本评价的基础上,分析了沿海地区食物安全与耕地资源储备、城市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等沿海地区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土地利用问题,并提出了保障沿海地区粮食安全的途径和土地集约化利用的模式,强调用科学的管理方法调整沿海地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制定科学的规划,指导其社会经济健康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 土地资源
    曲福田, 吴丽梅
    2004, 26(5): 61-6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经济发展,我国耕地非农化现象日趋加剧,从而影响到人类基本的物质生存条件。这一方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又可能对粮食安全、社会安定、生态环境等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该文从可持续发展观点出发,力图揭示我国经济增长中耕地非农化的一般规律。作者认为经济增长与耕地数量之间存在类似库兹涅茨曲线型关系,并通过对天津市、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广东省、福建省6个典型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耕地损失的分析,验证了这个假说。基于此认识,作者提出现阶段协调经济增长与耕地保护的公共政策调整方向:提高土地资源市场化配置程度、将土地利用的外部性内部化、进一步明晰产权、改革征地制度等,为耕地非农化的公共政策调控提供一个有益的参考。
  • 土地资源
    刘友兆, 潘仁虎, 唐焱, 温修春, 吴群, 许丹艳
    2004, 26(5): 68-7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用地综合质量受农用地自然的、经济的和区位的因素共同影响,农用地价格应反映农用地综合质量的高低,但农用地质量与农用地价格并非只呈线性相关。本文在农用地定级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建立农用地综合质量指数与其价格的相关模型,定量地描述两者的关系。以泰兴市为例,借助于农用地定级估价信息系统,构建了泰兴市农用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出泰兴市农用地评估单元综合质量指数和样点评估单元地价,并对两者进行计量分析,由此建立泰兴市农用地地价模型、对模型进行检验与选择,进而对农用地基准地价进行评估。结论是:不同质量等级、不同地类的农用地的质量与价格存在着不同类型的相关性,如线性相关、对数相关和指数相关等。
  • 土地资源
    邵晓梅, 张洪业
    2004, 26(5): 7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已建立的最小劳均耕地面积、耕地劳动力承载力、耕地规模种植压力指数和耕地劳动力承载力指数的概念及模型[2],对鲁西北地区未来50年不同情景下的耕地劳动力承载力的可能变化进行了多情景模拟分析。情景分析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无论何种方案,鲁西北地区最小劳均耕地面积均呈增大趋势,而规模种植压力指数只在理想方案下呈逐渐降低态势,在不理想方案和适中方案下均呈升高趋势,且以不理想方案下提高的幅度较大;由2010年到2050年,耕地劳动力承载能力将逐渐降低,劳动力超载程度逐步加剧,农业劳动力剩余现象将十分严重。因此,要保障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必须寻求有效转移剩余劳动力的途径,确保在一定的收入水平下,实现耕地数量与农业劳动力总量的动态平衡,从而消除压力。
  • 土地资源
    包玉海, 邓祥征, 岳天祥, 战金艳
    2004, 26(5): 80-8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农牧交错带以其典型的生态脆弱性特征与生产经营上的农牧过渡性特点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在人口增长与环境恶化的双重胁迫下,土地利用方式与程度发生了深刻变化,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该文利用20世纪80年代后期与90年代后期的美国陆地卫星遥感数据,分析了内蒙古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研究发现,10年间,交错带的用地类型变化主要体现为耕地的扩展以及林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的收缩。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尤其是现代强度开发利用过程,引起了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演化,主要表现在:由于部分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由以放牧为主转变为以农耕为主,土地利用的强度不断加大,使草原环境日趋恶化,出现了草地沙化、草地质量下降及其第二性生产力转化率低下、草地生物多样性减少与草原生态系统整体功能下降的特征。与此同时,农区环境也出现了不断恶化的趋势,天然森林植被的退化十分严重,森林被大量砍伐,出现了比较明显的林地向耕地转移的趋势。沙漠化面积的不断扩大,土地利用程度的加剧,导致了有限水资源的超量开采,使沼泽与湿地面积持续萎缩,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不断发生演替。
  • 土地资源
    蔡为民, 陈佑启, 唐华俊, 张凤荣
    2004, 26(5): 89-9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1985年、1995年土地利用类型专题图和2003年TM影像作为信息源,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应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定量分析方法,对黄河三角洲近20年来农村居民点的景观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近20年来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总的趋势是农村居民点在规模、数量、占用土地面积上是增加的,在空间分布上则呈现集中、密集的趋势,在形状上没有很大的变化,呈现出形状的不规则发展状态;(2)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差异。农村居民点的规模、数量、分布的密集程度、占用土地的多少,在农业自然条件较好、开发历史悠久的南部山前倾斜平原区均大于农业自然条件较差、开发历史短暂的现代黄河三角洲地区,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分异规律;(3)农村居民点景观格局最初与农业自然条件、开发历史密切相关,在其后的变化过程中,较多的受到经济发展、国家政策、人类活动、城市发展等的影响;(4)利用景观生态学的定量分析方法,可以较好的反映区域农村居民点的景观格局,可为研究小城镇建设、村镇土地整理、土地集约利用等提供数据支持和技术支持。
  • 土地资源
    全斌, 孙文君, 晏路明, 朱鹤健
    2004, 26(5): 98-10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遥感影像解译、实地调查和基于GIS操作及马尔柯夫预测模型的方法,获得了厦门岛1996年和2001年1:50000土地利用各地类转化信息。从厦门岛土地利用的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入手,预测其土地利用类型及其比例。研究结果表明,耕地、居民点工矿地土地和交通用地是厦门岛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中最为活跃的几种类型。其中,耕地的面积和比重均大幅度下降,50年(即2051年)后耕地仅占总土地面积的约0.5%,其去向为居民点工矿地、交通用地和水域;而城市居民点工矿用地则呈快速扩张,50年后将增加13.5%,交通用地50年后将增加8.5%,其新增来源主要为耕地和园地、未利用地、林地、水域等。这说明,厦门岛城市用地发展是以牺牲耕地、园地、林地、水域等为代价的,而其中占用耕地的表现最为突出。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一方面与人口不断地长、经济持续发展和岛屿面积狭小有关,另一方面也可能与土地等相关管理政策有关。基于这一分析,应采取土地利用制度的调整与创新,建议实施异地占补平衡政策,其次,土地利用上注重挖掘潜力,推广特色农业模式。
  • 土地资源
    蒋卫国, 刘晓曼, 王建, 王文杰
    2004, 26(5): 105-1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该文以1986年和2000年遥感影像作为基本信息源,在遥感和GIS技术支持下,建立了东北地区湿地空间数据库,分析了该区湿地资源动态变化情况,并从土地利用方面阐述了其变化原因。得出的基本结论为: (1)15年来,该区人工湿地增加,天然湿地减少,反映了人为干扰不断加强,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其中,人工湿地中灌溉水田增加尤为突出,天然湿地中沼泽地的减少最为明显;(2)15年间,湿地资源的动态变化具有区域性,虽然总体而言,三省天然湿地都在减少,人工湿地都在增加,但黑龙江湿地类型变化幅度最大,辽宁次之,吉林变化较小;(3)东北湿地变化的原因在于气候变化、人口增长和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其中土地利用主要包括大量开垦、土地改良、围湖造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等原因。
  • 资源生态
  • 资源生态
    丁艳, 李贵才, 宋治清, 王仰麟
    2004, 26(5): 117-1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态功能区划通过揭示生态系统空间分异规律,对生态地域和生态单元进行划分和合并。作为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合理管理及持续利用的基础,生态功能区划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区域可持续发展。本文结合深圳的实例,对城市区域生态功能区划的依据、原则进行初步探讨,在此基础上提出深圳市生态功能区划方案。将深圳市划分为3个区:经济文化密集区,生态协调区,生态支持区;其中生态协调区包括西部沿海农工协调亚区、西部水源山体保护亚区、中部物流-水土保持亚区、东部产业-山水协调亚区等四个亚区,生态支持区包括生态脆弱型支持功能亚区和生态敏感型支持功能亚区。最后,文章分析了各功能区在市域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作用,指出各区协调发展的途径。
  • 资源生态
    成升魁, 闵庆文, 余卫东
    2004, 26(5): 125-13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该文以河南省商丘市为例,定量探讨商丘市1986年~2001年的居民消费生态足迹的变化情况和城乡生态足迹差异的情况,为该区域城市化的健康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商丘市人均生活消费生态足迹在1986年~2001年的16年中,呈现出较明显的平稳上升趋势。这种上升趋势可以分成明显的两个阶段:1996以前增加幅度不大,从1986年的0.469增加到1996年的0.570,年递增1.8%;1996年~2001年,上升速度明显加快,从1996年的0.570增加到2001年的0.867,年递增7.2%。城镇、农村和全市平均的生态足迹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城镇的生态足迹始终大于农村的生态足迹,而农村人均生态足迹增加速率大于城镇。人均生态足迹中耕地的占用面积所占的比例一直比较高,14年平均值为82.8%,耕地的生态占用变化基本上决定了总生态足迹的变化趋势。根据生态足迹和生态空间的比较分析说明,人均生态赤字和总生态赤字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因此,商丘市的发展已经超出了本市所能够提供的生态空间,需要外部的输入来维持,而且对外部输入的需求在不断增大。
  • 资源生态
    陈刚, 陈华丽, 丁国平, 李敬兰
    2004, 26(5): 132-13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遥感技术动态监测矿区生态环境,对于保护矿区生态环境,合理开发矿产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以湖北大冶为研究区,采用多时相陆地卫星遥感影像,通过不同波段组合,以及铁矿指数(iron oxide)和归一化差异植被指数(NDVI)等的应用,在分析地表地物光谱特征和空间特征的基础上,采用基于知识的决策树方法进行分类,大幅度提高了分类精度,得到了具有高精度的分类结果图。并基于不同时相分类结果的变化检测,通过对研究区水体污染、矿区复垦、耕地变化等的分析,定量分析了矿区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发现从1986年到2002年,研究区水体污染还比较严重,矿区植被严重退化,耕地大量减少,停产的矿区仅20%已复垦,为合理保护矿区生态环境和科学管理采矿企业提供了有用资料。
  • 资源生态
    丁鹏飞, 乔家君
    2004, 26(5): 139-14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比分析了3个不同类型村域农田系统各类物质总能量的投入水平、投入结构及产能特征:吴沟村以有机能投入为主,结构单一(有机能占88.17%),具高投入、低产出特征;滹沱村能量产出结构多样化,效率较高,但投入结构欠合理(劳力投能比例偏高,占总投能1/3以上);孝南村机械化程度高,为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率系统。用农业熵评判了3个调研村域农田系统的产出效率:吴沟村<滹沱村<孝南村;产投比依次为0.50:1,2.41:1,7.92:1。3个调研村中,玉米的产投比均大于小麦;但3村差异显著:吴沟村>滹沱村>孝南村。接着分析了4类农田系统的投入产出特征:各系统能量产出、产投比依次为:水浇地>菜地>旱平地>旱坡地;而能量投入则以菜地最高,旱坡地、旱平地次之,水浇地最小。我们建议:对山地村要遵循禁止不如替代原则,变治理环境为农民自觉行为;平原村分散地块不利于现代化生产技术的发挥,应发展适度规模生产;工业村农田应发展菜篮子工程、乳业工程。
  • 生物资源
  • 生物资源
    杜云艳, 苏奋振, 张甲珅
    2004, 26(5): 147-15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该文根据1987年~1998年东海区上海、宁波、江苏、舟山四大渔业公司中上层鱼类渔获数据以及同期NOAA /AVHRR资料反演的海表温度数据,分析我国东海区中上层渔获量与海表温度和梯度的关系。根据水文等特性,研究区分为长江口北、长江口和长江口南三区,结果表明不同海域渔获具有不同的渔汛和温度分布特征,其中长江口北渔汛在冬春季,渔场温度11℃~16℃之间;长江口及以南区渔汛在秋季,渔场温度22℃~29℃之间。长江口北海区渔获量和平均网产均与海表温度成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217和0.236,置信度均为0.000;而长江口及其以南则成正相关关系,其中长江口渔获量和平均网产均与海表温度的相关系数为0.354和0.373,置信度为0.001和0.002;长江口以南的渔获量和平均网产均与海表温度的相关系数为0.238和0.372,置信度均为0.000和0.000;并由此初步建立了海表温度和渔获量、平均网产的回归模型。
  • 生物资源
    佟艳丰, 王明福, 薛万琦
    2004, 26(5): 153-15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该文报告了蝇类资源及利用前景,可分为虫体资源的利用、生理机能及生活习性的应用3个方面。在虫体资源利用方面:利用蝇蛆治疗疾病;蝇类食品将会成为人类未来食物中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之一;蝇蛆粉还可作为动物饲料的添加剂,也可作为保健品的原料;从蝇体内产生的抗菌物质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癌等作用,是将来抗病原菌药物开发利用的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方向。在蝇类生理机能利用方面:在仿生学领域,利用蝇类触角、复眼及平衡棒原理已制造出许多精密仪器;果蝇是遗传学的最佳实验材料,从果蝇体内已发现许多新的科学原理;蝇类亦可作为空间昆虫进行空间生命科学的研究。在蝇类生活习性利用方面:蝇类是许多害虫的天敌,目前国内外利用寄蝇等蝇类防治害虫,已取得很大的经济效益;利用蝇类可协助刑事案件的侦破,利用蝇类给作物传粉,还可在生态转化中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