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导言
  • 导言
    2004, 26(1): 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是中国的第二大河,也是唯一穿过干旱、半干旱地区而横贯我国东西的大河,且为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的主要水源。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天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黄河流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洪涝灾害、干旱缺水和水环境恶化等问题。为此,科技部在1999年启动了国家基础研究规划(973)项目:“黄河流域水资源演化规律与可再生维持机理研究”。经过近5年来数百名科技人员的共同努力,该研究已经取得一批重要成果。《资源科学》2003年(第25卷)第6期发表的一组关于“黄河流域水资源演变规律”的专稿,从不同层面研究了二元驱动作用下的黄河流域水资源演变过程与调控措施等问题。本期《资源科学》再次发表一组该项目的专稿,这组文章是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长安大学、吉林大学等单位承担的“黄河流域地下水可再生能力研究”课题的部分成果,作者系统地阐述了黄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划分的理论与方法,对几个典型地区的地下水循环及其可更新能力、地下水资源量与开发潜力,以及浅层水文地球化学系统演化等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并利用系统分析原理建立了银川平原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由于地下水是黄河流域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流域内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植被退化、地裂缝、地面下沉和地面塌陷等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因素,相信以上内容将与后续成果一起,为黄河流域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以及水环境恶化的控制与修复提供理论基础与方法。
  • 土地资源
  • 土地资源
    陈文言, 张雷
    2004, 26(1): 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一种关键的自然要素,土地资源投入对地区工业化进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这种推动作用的实现不仅仅体现在土地资源开发规模的快速扩展,而且也体现在土地利用结构的迅速改变。长江流域大规模工业化实践充分的证实了这一点。跨部门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长达半个世纪的经济发展过程,决定长江干流土地资源投入状态变化的主导因素是农村地区工业化,而不是城市化发展本身。换言之,在长江干流地区工业化过程中,城市化对土地利用变化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远小于广大农村地区工业化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因此,进行地区工业生产、特别是农村地区工业生产的空间重组似应成为长江流域未来土地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的基本任务和目标。
  • 土地资源
    葛京凤, 郭爱请, 梁彦庆
    2004, 26(1): 9-1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乡结合部是城市与农村相互结合的特殊经济地理单元,是城市快速扩张的重点区域,受城市与农村的双重影响。城乡结合部地价是土地价格研究中的薄弱点,土地市场的快速、健康发展迫切要求对该区进行地价评估。本文以石家庄市为例,选择适合城乡结合部土地特征的定级因素:中心城市影响度、交通条件、基本设施状况和自然条件,首先对该区土地进行定级,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城市用地与农用地估价的不同特点,采用收益还原法和成本逼近法测算城乡结合部土地价格,并提出了两种方法的局限性和相应的解决方法;最后,对估价结果进行分析,提出城乡结合部土地价格的一些规律性特征:城乡结合部地区由于存在建设用地和农用地之间生地与熟地的差别,不同类型土地之间地价相差很大。文章从理论和方法上对城乡结合部的地价进行了一些探讨性的研究,对进一步明晰城乡结合部的土地产权和土地收益,规范土地交易市场,实现城乡结合部的健康发展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实用价值。
  • 土地资源
    王爱萍, 王家耀, 王筱明, 阎弘文, 郑新奇
    2004, 26(1): 14-2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该文界定了数字地价模型的相关概念,利用加权平均内插法和搜索圆对离散地价样点的空间插值处理,创建格网文件(grid),借助Arcview平台和自编程序建立了济南市1998年和2001年的数字地价模型。分析数字地价模型得出结论:①地价从中心基点向城市边缘总趋势是降低,但不同方向表现出不同的特点;②在贯穿市区的地价剖面中,一般表现为从一个边缘到另一个边缘的地价由低到高再到低的变化规律,由于地价剖面经过不同的市区区位,呈现出正态和偏正态的分布特点;③在时间演化上,凹性地价阶地变小或变平缓,凹性地价阶地转变为凸性地价阶地,凸性地价阶地变小或转化为非地价阶地,凸性地价阶地变大或平缓;④利用地价增值率和地价增值速度分析了地价的增值潜力。
  • 土地资源
    黄贤金, 李宪文, 濮励杰, 吴伟坤, 周峰, 周青
    2004, 26(1): 22-3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以无锡市原锡山市为研究区域,分析了其1985年-2000年这一快速城镇化时期的城市化发展、土地利用变化(主要是指结构变化)的态势。对研究区域城市化发展主导下的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进行了理论上的机理分析,认为城镇化发展主要带来人口、经济的非农化及农业集约化的发展,这些影响都在土地利用上得到落实,并通过土地利用主体的行为实现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在这一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了了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变量,同时尝试性的将各类用地变化率绝对值之和定义为衡量土地利用变化强度的标准,并构建了研究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模型。通过机理分析和模型分析,得出研究区域1985年-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经济、人口的增长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文章还用边际分析的方法对原锡山市城市化发展的耕地资源边际占用倾向进行了相应的数量分析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城市化水平提高所导致的耕地资源边际占用总体上呈递减趋势,不再因城市化水平提高而增加耕地占用的边界年份在2014年左右。
  • 土地资源
    严登华
    2004, 26(1): 31-3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1986、1996和2000年的Landsat TM影像解译,得到东辽河流域景观分布的矢量和栅格图;在Arc/Info8.0.1平台下,进行空间分析,得到东辽河流域景观的动态变化;在FRAGAT3.2下,对东辽河流域各年的景观格局进行分析;在Matlab6.3平台下,建立Markov模型,进行了景观格局的动态分析和预测。东辽河流域景观的组成不合理,林地景观所占面积的比率严重偏低。1986-2000年间,旱田景观显著的增加,工矿、交通和居民地景观略有增加,其他景观均有所下降。从多年平均变化来看,耕地景观的变化最为剧烈。1986-1996年间,东辽河流域各类景观主要向水田景观转变;而1996-2000年间,各类景观又向旱田转变。除林地外,各类景观分布的地域重心集中在二龙山水库以下的下游地区。东辽河流域景观斑块的形状日趋复杂、多样性指数和最大多样性指数在增加、景观的均匀度指数在下降、优势度指数在增加,说明近年内某类景观占据主导的趋势在增加。从破碎化指数可以看出,东辽河流域景观的破碎化程度在降低后又显著增加,这将导致流域景观的脆弱性。Markov预测表明,当对流域景观的扰动与1995-2000年间的扰动相同的情况下,至2050年东辽河流域的水田景观在近年内会逐渐增加,而其他景观类型会逐渐减少。预测结果显示当景观组成处于稳定状态时,其结构仍然不合理,因而必需对东辽河流域景观所受到的扰动进行合理的调控。
  • 土地资源
    伏洋, 李凤霞, 李林, 沈芳
    2004, 26(1): 38-4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青海湖在1975年—2000年的25年间,湖岸形态发生了较大变化,西岸和北岸陆地相对推进距离分别达到1566.3m和3266.9m,年平均推进距离分别为62.6m和130.6m;湖区东岸沙体形似“鸟嘴”侵蚀东岸湖水,近100 km2的水体被分离,只有很窄的河道连通湖区,且“鸟嘴”有继续延伸趋势。造成湖岸形态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气候暖干化、湖水位下降、土地沙漠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青海湖环湖地区气候暖干化导致的青海湖水位下降和土地沙漠化是造成湖岸变化的的直接成因;人类活动引起的草场退化则进一步加速了湖岸的变化。
  • 土地资源
    胡单, 王建林, 熊伟
    2004, 26(1): 45-5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1981年~2001年的统计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近20a来西藏耕地变化过程与地域分异特征,建立了耕地与人口相关模型,分析了西藏耕地与人口相关性变化趋势以及不同地区耕地与乡村人口相关的区域差异性,提出了劳耕密度的概念。结果表明: (1)近20a来西藏耕地面积呈现波动增加趋势,但增加速度缓慢,不同时段耕地年均递增率呈现低—负—高模式,耕地变化地域差异特征明显; (2)利用2001年耕地与对应的乡村人口数据建立了二者之间的E型指数曲线相关模型,发现耕地面积与乡村人口数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3)由1981年~2001年西藏全区耕地面积与乡村人口数据建立的E型曲线模型,相关性虽呈正相关,但未达到0.05水平的差异显著性,且不同地区乡村人口数与耕地面积之间的相关系数在不同时期差别较大; (4)1981年~2001年期间,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了0.0301hm2,年均递减率为1.13%,而劳耕密度呈现增长趋势,净增加0.4943人/hm2,年递增率为0.64%,在不同时段人均耕地面积及劳耕密度的变化幅度及趋势不同。
  • 社会资源
  • 社会资源
    孙明贵
    2004, 26(1): 52-6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战略性人力资源”是近几年国外提出的一种新概念和新思想,它改变了传统的对人力资源的看法。战略性人力资源理论认为人力资源具有战略属性,是企业战略的重要构成因素。作为一种战略性要素,人力资源是决定企业之间差异化的重要原因,是构建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战略性人力资源理论改变了从成本角度看待人力资源的观点,它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不是基于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而是由企业自身的战略性资源决定的。按照战略性人力资源理论的观点,企业之间由于战略资源的不同,每家企业都有其自身的“路径依赖性”,成功的过程是不能简单重复的,成功经验也是不可轻易模仿的,企业必须从自身内部着手才能取得成功。本文对战略性人力资源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我们认为战略性人力资源的竞争属性表现在可以创造附加价值、不可替代、稀缺性和不可学性等。本文探讨了美日两国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改革,认为美国企业改革的方向是从控制型向关系型转变,日本是从关系型向创新型转变。
  • 社会资源
    金凤君, 刘毅, 牛树海
    2004, 26(1): 61-6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科技在经济、社会、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已日渐为人们所重视,科技资源是科技创造性劳动的物质基础,科技资源配置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方向,科技资源配置的区域差异是阻碍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研究科技资源配置的区域差异对于缩小区域经济差异,促进国家经济整体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该文把科技资源分为人力资源配置、财力资源配置、配置强度和配置效果4个方面,建立了科技资源指标体系,应用GIS和SPSS方法,从区域经济的角度对科技资源配置进行了定量评价,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科技资源配置区域差异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提出了一些应对的措施。
  • 旅游资源
  • 旅游资源
    彭永祥, 吴成基
    2004, 26(1): 69-7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质遗迹是具有科学、旅游、科普及环境教育等多种价值的独特自然资源。现实中,在地质遗迹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上还存在着许多顾此失彼的不协调现象,这种不协调体现在3方面,一是保护与利用的程度之间,二是各种利用方式之间,三是保护利用程度与资源品位之间。据此对区域地质遗迹资源进行保护与利用协调性分类,可与常用的成因分类相互补充。陕西省地质遗迹保护与利用协调性类型有单一保护型、单一开发型、保护利用双差型与正在协调型等,基本反映出目前主要的协调性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如下协调策略:应尽快制定地质遗迹保护法,统一宏观管理体系,建立起权威的国家级和省级地质遗迹保护、管理体系;根据实地情况选择相应规范的微观管理模式,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以促进科研、科普旅游、景观旅游有机结合及全面发展。
  • 旅游资源
    邓俊国, 李加林, 王克柱, 王占利
    2004, 26(1): 76-8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该文利用模糊数学的理论和方法,建立了各评价指标的隶属函数和多级模糊综合评判的数学模型。应用此模型对涞源县旅游资源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分类。评价结果表明,豹子窝、晴云峰等10个景点为一级景点,云盘谷、仙人桥等6个景点为二级景点,其余为三或四级景点。白石山国家地质公园峰林景区、十瀑峡景区为一级景区,拒马源景区为二级景区。针对各景区旅游资源特色对旅游资源开发提出了科学、合理的建议。
  • 旅游资源
    程绍文, 徐樵利
    2004, 26(1): 83-9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论文结合近些年来我国旅游界业已存在的旅游地旅游资源开发经营权的变相出让转让,和旅游房地产市场化运作的种种现象,从对“旅游地”及“旅游地评估”两个概念的界定入手,对湖泊景区旅游地的地价评估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分析。论文首先从地理学的视角出发,对“旅游地”概念的含义进行了分析和确认;然后对“旅游地评估”的实质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论文对湖泊旅游地的地价评估原则和方法体系进行了探讨,确定了湖泊旅游地评估的三大基本原则,构建了湖泊旅游地的评价指标体系、等级分级体系及湖泊旅游地的地价评估方法体系。论文并以武汉市东湖风景区为例,在对武汉市东湖风景区旅游开发价值进行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对其出让价格进行了评估尝试, 以实例进行了湖泊旅游地的出让价值评估实证研究,用收益还原法估算出其出让价值约为38.70×108元。
  • 旅游资源
    成升魁, 葛全胜, 席建超
    2004, 26(1): 91-9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旅游资源群是指占据一定地理空间同类旅游资源的集合体,是区域旅游资源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它强调从整体出发,研究旅游资源的属性特征,这对于旅游资源合理开发和可持续利用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讨论了旅游资源群的概念,分析了旅游资源群的基本特征和空间结构组成及其相互作用机制。认为展开旅游资源群空间结构以及作用机制的研究是对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评价和开发的基础,是旅游资源旅游开发潜力的重要决定因素,进而设计出了旅游资源群空间结构和开发潜力的表征指标体系,最后以全国佛教寺院旅游资源群为例,进行了案例分析。
  • 资源开发与区域发展
  • 资源开发与区域发展
    曹明明, 吴绍洪, 杨勤业, 姚华荣
    2004, 26(1): 99-10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水土资源的供需矛盾日益尖锐,诸多生态环境问题也不断加剧,水土资源配置合理与否,不仅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影响着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的进程。因而有必要进行水、土资源优化配置,尤其是水土资源空间优化配置的研究探讨。该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区域水土资源空间优化具体的步骤和方法是:①利用GIS技术获取水土资源空间优化配置研究的基础资料;②在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益最佳的目标下,利用灰色线性规划模型对水土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获得水土资源优化配置方案簇;③利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进行方案的筛选决策;④利用GIS软件将优选方案落实到空间地块上,实现水土资源的空间优化配置。以首都圈防沙治沙典型区之一的张北县为例对水土资源空间优化配置研究方法作了进一步的说明。
  • 资源开发与区域发展
    林振山, 刘会玉, 张明阳
    2004, 26(1): 107-1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该文以小波诊断技术为基础,对建国以来江苏省粮食产量变化进行了多时间尺度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建国以来江苏省粮食产量变化具有明显的5a、13a和25a的特征时间尺度和相应的周期性变化特征,并且特征时间尺度有逐步增加的趋势,即江苏省的粮食产量变化渐趋稳定;此外,根据小波方差分析发现江苏省粮食产量变化具有显著的13a和25a的主要周期,并以25a的周期尤为显著;最后综合3个时间尺度上小波系数的演变趋势发现,无论是大尺度还是小尺度上,在未来几年内,江苏省将走出粮食增产时期,而进入粮食减产时期。同时,本文还在此基础上,对影响江苏省粮食产量变化的因子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并确定了各个影响因子对粮食产量变化的关联程度和主次地位,以期能为缓解未来几年内江苏省粮食减产情况和保障江苏省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 资源开发与区域发展
    乔家君
    2004, 26(1): 113-1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该文首先从系统功能角度设计了河南省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包括7个功能组71个指标,接着评述了熵值法的基本原理、运算步骤及对该方法的改进措施,并用改进的熵值法对河南省可持续发展能力及其结构做了定量分析:河南省可持续发展指标权重值≥0.015的指标有:经济指标7个、环境指标6个、人口指标6个、社会指标5个、资源指标4个、科技指标1个,累计权重依次为0.120、0.118、0.108、0.085、0.066、0.020,表明河南省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构成要素中,经济因子最为重要,其次为环境因子,再次为人口因子,提高河南省可持续发展能力首先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同时要保证生态环境的不退化,另外也要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20世纪90年代河南省可持续发展能力总趋势是增强的,但1991年-1993年间呈下降态势。在河南省可持续发展系统功能中,区域发展水平对系统的贡献最大,起着决定性作用。
  • 综述
  • 综述
    蔡强国, 王石英, 吴淑安
    2004, 26(1): 120-1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我国发生的沙尘暴和上个世纪30年代美国、60年代前苏联的黑风暴极其相似,因此借鉴国外尤其是防治成功国家的经验,对当前我国沙尘暴的治理具有促进作用。该文根据美国农业部和美国国家图书馆等在网上发布的资料,详细评述了30年代美国沙尘暴发生的过程、机制及其终结,历史时期和现今美国主要的防治措施,在此基础上简要分析了美国和我国在沙尘暴治理上的异同,并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就美国的防治思路和措施在我国的应用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借助美国的经验,中国治沙措施应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相结合,以及土壤侵蚀的综合治理及与植被恢复措施相结合。此外,中国治沙已有近半个世纪的经验,应当从中遴选出并推广适宜于当地的防治措施。
  • 综述
    陆佩玲, 徐雨晴, 于强
    2004, 26(1): 129-13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影响物候期变化的因子主要有生物因素和环境因素,后者对物候期影响更显著,其中气温、光照和水分是最主要的影响因子。目前对物候学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探讨物候与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随着近年气温的升高,植物生长季延长、春季物候期提前、秋季物候期推迟成为一种全球趋势。欧洲国际物候观测园1959年~1996年间的资料表明,植物春季物候期提前了6.3天,秋季物候期推迟了4.5天,生长季长度延长10.8天。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资料显示,在过去20年内,欧亚地区植物生长季延长了18天左右、北美延长了12天。针对我国而言,采用全国物候观测网的物候观测资料与气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建立物候与年平均气候的线性统计模式,利用该模式计算表明:年平均温度每上升1℃,我国各种木本植物物候期,春季一般提前3天~4天,而秋季一般推迟3天~4天,绿叶期延长6d~8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