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资源开发与区域发展
  • 资源开发与区域发展
    牛树海, 秦耀辰
    2003, 25(1): 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生物物理量为标准进行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是当前该领域的研究焦点之一。Wackernagel发展的生态占用法因其简明的生物物理量设计思想克服了其它评价的需要对这种方法做出改进,提出了用投入占用产出模式来完善生态占用方法的思路,结合生态占有指标引入了一个综合发展度来全面反映可持续发展程度。最后结合河南省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实例进行了应用分析,通过对河南省生态占用的计算分析,得出河南目前处于“地方不可持续-全球可持续-欠发展”状态,并与西部12省(区)市进行了对比分析。
  • 资源开发与区域发展
    王传胜, 薛东前
    2003, 25(1): 9-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计算土地扩展集中指数和扩展强度,分析了无锡市土地扩展的数量特征,从横向和纵向比较、地类扩展、时段分析等方面刻划了城市土地扩展速度。认为无锡市土地扩展总体上属于快速增长类型,90年代建成区用地增长了50%。90年代中期以来,城市土地扩展强度以原锡山市最为突出,扩展区域集中于无锡市区;从时间序列分析,历年扩展强度相对均衡。从横向比较来看属于缓慢增长类型;从纵向比较看,80年代以来土地扩展弹性系数达3.3以上,属较快增长类型;从扩展地类来看,90年代以来工业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的增幅最大,其中工业用地疏于引导型用地类型;从异速增长类型分析,无锡市属于正异速增长型。在此基础上,采用时空相关性方法进一步揭示了城市、开发区、土地扩展参数的时空变化规律性。最后,文章对无锡市用地扩展趋势和方向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提出了分区指导意见,指出无锡市拓展的方向以南部为最佳。
  • 资源开发与区域发展
    李取生, 李晓军, 李秀军, 宋长春, 王志春, 张光新
    2003, 25(1): 15-2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该文介绍了松嫩平原苏打盐碱地的分布及利用现状,对苏打盐碱地农业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根据苏打盐碱化的成因、特性和近年来对其治理方面的最新攻关研究进展,实施分类治理,分别提出了一些可行有效的方法:即对低洼易涝盐碱地进行高产优势水稻钵大苗抗逆栽培技术为核心的栽培措施;对地势相对较高的碱化旱田采用微咸水淋洗改良措施等。实验表明:施用TC-1号苏打盐渍化土壤改良剂la后,耕层土壤溶液钠离子浓度降低26.2%-39.9%,土壤渗透性增强,团聚体增加120%-150%,水稻单产提高10.8%;压砂和施加有机肥则降低了根层土壤的pH值,且它们的施加量与pH的降低速率成正相关;盐碱地水稻钵育大苗抗逆栽培技术使秧苗各项素质指标比普通育苗提高30%左右,平均增产15%。碱化旱田微咸水淋洗改良则使0-35cm深度的亚粘土壤含盐量降低20%-40%,ESP降低26.7%,使高产高效作物的种植成为可能,提高了盐碱地的利用效率。
  • 水资源
  • 水资源
    崔保山, 杨志峰
    2003, 25(1): 21-2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该文基本生态学的方法,按照湿地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及其功能,确定了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的5个等级,即最大、最优、优等、中等和最小需水量。在此基础上,对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各类级别的划分方法进行了分析,特别是对湿地植物需水量、湿地土壤需水量、净化污染物需水量等级进行了重点探讨,提出了相关的指标标准和相应级别。同时在相应计算公式的基础上,列出了各类型级别的需水量。以黄淮海地区作为案例,计算了该区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强调了保证和维持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的重要性。同时以相关规划为依据,对该区未来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进行了预测。结果展示,包括典型湿地和湿地自然保护区在内,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平均为146.8×108m3,最优需水量平均为310×108m3.预测2010年、2030年和2050年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分别为115.4×108m3-153.6×108m3,155.8×108m3-205.6×108m3和206.8×108m3-269.7×108m3。
  • 水资源
    贾绍凤, 王浩, 张士锋
    2003, 25(1): 29-3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宁蒙灌区灌溉定额是关中地区的6倍左右,因而常常遭受各方面的批评。但宁蒙灌区定额高并非完全不合理的大水漫灌溉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有其自然规律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宁蒙灌区的作物需水量、净灌溉定额本来就要比关中地区高很多。如果不改变目前的作物品种和种植结构,宁蒙灌区较高的灌溉定额60%左右是合理的,只有40%左右是不合理 的。这既说明了宁蒙灌区节水的巨大潜力,只要达到关中地区的水资源有效利用系数0.5,就可以减少引水40%左右,减少灌区耗水的30%左右;同时也说明了宁蒙区节水的限度:在目前的作物品种和种植结构下,.宁蒙灌区的灌溉定额不可能降低到与黄河中下游地区相同的水平。仍将维持在关中地区目前灌溉定额(2700m3hm-2左右)的3倍以上。要想进一步降低宁蒙灌区的灌溉用水,只有在改变灌溉方式(如改普通地面灌为喷灌、滴灌)以降低作物需水量、或改种需水量小的作物等方面下工夫。
  • 水资源
    付金生, 章文波
    2003, 25(1): 35-4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降雨侵蚀力反映气候因素-降雨对土壤侵蚀的潜在作用能力,由于次降雨资料难以获得,一般利用气象站整编降雨资料评估计算降雨侵蚀力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以日雨量计算多年平均侵蚀力的精度最高,而在4种采用月或年雨量的模型中尽管以逐年月雨量模型表现相对最好,但这4种模型之间差别不明显。同时在降雨量较丰富地区,各类型雨量资料估算侵蚀力的精度也相对较高。
  • 资源经济
  • 资源经济
    王礼茂
    2003, 25(1): 42-4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石油储备是保障能源安全的最有效手段,其具体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保障石油的稳定供应、稳定石油价格、对可能的石油禁用起威慑作用以及在必要时作为政府财政资金的重要来源。发达国家十分重视石油储备,并把它作为应对石油危机的最有效的手段,美国、日本和欧盟国家都建立了庞大的战略石油储备。随着中国石油对外依赖程度的增加,建立石油储备,防范石油危机是大势所趋。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我国大致用15a左右的时间,分3个阶段逐步形成5000×104t左右的战略石油储备。储备采用国家和民间相结合方式,以国家作为储备的主体。分析其他国家建立石油储备的做法,研究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石油储备是防范石油危机的首要选择;要建立石油储备,必须要有法律保障;政府和民间相结合,多渠道筹集储备所需资金。
  • 专栏:资源信息与数据资源管理
  • 专栏:资源信息与数据资源管理
    何洪林, 牛栋, 于贵瑞
    2003, 25(1): 48-5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现代生态学的发展需要生态信息科学的支持,而信息技术的进一步为生态环境信息科学的发展 提供了技术保障。生态信息科学作为生态与信息科学的交叉产物,是直接服务于生态系统管理的重要分支学科,可为生态系统管理提供数据和信息技术服务。该文在简要地论述生态系统管理与生态信息科学与数据资源管理领域的主要工作研究进展。
  • 专栏:资源信息与数据资源管理
    郭学兵, 苏文, 于贵瑞
    2003, 25(1): 54-5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中分析了生态环境长期定位监测信息化管理的意义、信息的数据库组成、信息的标准化,以及信息管理系统的框架,提出了生态环境长期定位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是一个集GIS、DBMS为一体的综合信息系统,并通过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的关联,实现了监测数据的可视化查询,使得用户直观、全面、准确地了解监测数据。
  • 专栏:资源信息与数据资源管理
    陈传友, 范辽生, 李正泉, 刘新安, 于贵瑞, 岳燕珍
    2003, 25(1): 59-6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借助GIS平台和DEM数据,生成东北地区1km×1km经度,纬度,海拔高度,坡度,坡向数据库。利用1960年-1990年累年月平均气候学方法计算了东北地区189个气象台站总辐射、直接辐射、PAR和地表有辐射的月值和年值;并用极轨气象卫星资料处理软件和VB6.0语言处理了1992年辽宁省5月-8月的NOAA AVHRR 数据,得到了辽宁省5月-8月1km×1km网络的地面反射数据。在基础上,分省建立了各种辐射值与宏观地理因子(经度,纬度,海拔高度)的三维二次空间分布模式。半理论半经验地定量分析了坡度向对辐射和par的影响,最终建立了东北地区辐射资源删格化信息化信息系统。
  • 专栏:资源信息与数据资源管理
    范辽生, 李正泉, 刘新安, 牛栋, 任传友, 于贵瑞
    2003, 25(1): 66-7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东北地区172个气象台站30a(1961年-1990年)的整编温度资料和东北地区500m×500mDEM数据,建立了东北地区温度要素的空间分布模型。结果表明,温度要素的宏观本底值的模拟以三维二次幂级数展开法效果较好,其误差气温多在0.2℃-0.4℃≥10℃初日、终日为1.1d-2.0d,≥10℃初终间隔数日为2.2d-2.9d,≥10℃积温为56℃.-89℃.d。3省各温度要素的小地形影响程度不同,文中对小地形影响显著的要素进行了模型修改。利用建立的温度要素空间分布模型,构建了东北地区各温度要素的网络数字专题地图。
  • 专栏:资源信息与数据资源管理
    陈传友, 范辽生, 李正泉, 刘新安, 王秋凤, 于贵瑞
    2003, 25(1): 72-7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等计算技术,以东北地区DEM为基础,生成坡度、坡向及遮蔽度等小地形因子数据库和经度、纬度及海拔高度等大地形因子数据库。利用东北地区1960年-1990年30a平均的降水与湿度资料,采用趋势面分析、逐步回归、宏观地理因子模拟与小地形订正等方法,分区构筑了东北3省降水和湿度空间分布的数学模型。进而利用GIS平台建立分辨率为1km2的东北地区4月-10月份和全年降水量与湿度的GRID格式专题地图,所得结果与东北地区实际降水和湿度分布较为吻合,可满足多方面的应用。
  • 专栏:资源信息与数据资源管理
    何洪林, 牛栋, 于贵瑞
    2003, 25(1): 78-8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借鉴国内外已有的太阳辐射计算方法,考虑地形和大气衰减因子,通过组件技术实现GIS与太阳总辐射计算模型集成,建立了太阳潜在总辐射计算模型。同时利用我国107个气象观测站的多年逐日太阳辐射资料,假设多年中有1d为晴朗无云的天气,即取多年中的最大太阳总辐射值为核算日的潜在日总辐射值,进行模型检验,证明该方法可行。
  • 专栏:资源信息与数据资源管理
    程一松, 郝二波, 胡春胜, 于贵瑞
    2003, 25(1): 86-9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光谱遥感是对地观测的重要技术手段,利用野外光谱仪在地面的实测工作为其在精准农业等方面的应用进行有益的尝试,可以提高作物营养诊断的精度。养分胁迫下高光谱特征提取是这一目标的地面预研究。本次试验对不同氮素养分胁迫下东小麦的不同生育期,分别观测其光谱反射率,分析其生物物理参数的变化规律和反射光谱的特征,利用导数光谱技术对叶绿素密度和叶面积指数等生物物理参量同原始光谱、一阶倒数光谱进行拟合度比较,结合养份胁迫的特点,分析建立光谱模型的可能性。叶绿素密度在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均拟合较好,拟合度在0.5左右,高于叶绿素含量与光谱反射率的拟合,而叶面积指数与冠层光谱拟合在近红外波段较好,在可见光波段拟合度较小。通过作物的光谱特征,提取其中重要的近红外反射峰值、绿峰和红端位移特征,与冬小麦的叶绿素密度、叶绿素含量等生物物理参数进行相关分析,建立了线性光谱模拟模型。提取出的特征参量均可有效地模拟生物物理参数的变化,其中叶绿素含量与近红外反射峰值的拟合度(R2)除乳熟期外,都在0.9以上;孕穗期的模拟模型也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综合分析,孕穗期是利用高光谱遥感进行作物长势和养份分诊断研究的最佳时期。
  • 研究动态
  • 研究动态
    成升魁, 闵庆文, 孙新章, 谢高地
    2003, 25(1): 94-9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态 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