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2年, 24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2-03-15
      

    目次
  • 全选
    |
    目次
  • 目次
    贾绍凤, 张士锋
    2002, 24(2): 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河流域近年来用水出现以下特点:1、用水总量稳定,用水对来水丰枯情况并不敏感,但用水量超过了允许开发利用量,处于不可持续的暂时均衡状态;2、行业用水结构变化缓慢。农业、工业用水基本稳定,生活用水量呈增加趋势,但由于生活用水比重小而对总体用水结构影响不大;3、在上中下游用水结构中,上游用水量略有上升趋势,中下游用水稳中有降;4、总体用水效益较低,但黄河中游的用水效益较高。在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前,黄河流域的磕供水量为480×108-510×108m3,黄河流域的用水将根据现有水资源分配方案的改变与否呈现不同的趋势。如果坚持现有的水资源分配方案,用水结构会发生较快的转变。
  • 目次
    徐世晓, 赵新全
    2002, 24(2): 6-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全球据科学家估计有1400×104种生物,但其丧失速度非常惊人。文中指出目前大约有492种乔木的遗传多样性受到威胁;未来将有5%-20%的动植物种群濒临灭绝,6×104种植物在今后20a里可能灭绝。生物多样性丧失原因为:生物资源需求量的剧增,但管理不力,缺乏利益权衡,不合理的生产活动,自然栖息地被人为占用,土壤、空气、水的污染等等。
  • 目次
    朗一环, 沈镭
    2002, 24(2): 12-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垃圾资源化是变废为宝、节约资源、防治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本文运用物质循环理论、资源再生理论和系统理论,分析了垃圾资源化的本质及其客观条件。作者认为无论是资源还是垃圾都具有物质或能量的属性,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资源可以转变为垃圾,但垃圾又可以回收利用成为资源。变垃圾为资源的关键在于建立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系统,实现分类收集,工厂化处理,并使再生资源生产出的产品进入社会良性循环。
  • 目次
    何书金, 苏光全
    2002, 24(2): 17-2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中国采矿产业结构发展变化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灰色GM(1.1)模型,进行了采矿业生产产量的发展趋势预测分析与估算(预测平均误差小于0.8%)。同时根据矿区土地损毁实地调查的有关结论,对中国采矿业发展造成的挖损、塌陷、占压等损毁土地类型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中国3大采矿业产品产量不断增加,但产值结构变化不大,能源矿开采产值比重最大,占79.61%,而能源生产中又以煤炭比重最大,占75.5%。中国矿区土地资源的损毁面积将随着采矿业的发展而不断增加,煤炭开采对土地的损毁最严重,其中煤矿塌陷地占损毁面积的93.89%
  • 目次
    高素华, 郭建平
    2002, 24(2): 22-2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从我国西部地区农业生产特点出发,分析讨论了该区农业气候资源对作物的影响系数和气候生产力,探讨了限制农业气候资源高效利用的主要因子是农业气象灾害频繁和农业结构不尽合理。提出了提高该区农业气候资源利用率的主要途径和对策措施是要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的预测、监测和防御,并进行合理的农业结构调整,实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荒则荒的战略转变,可谓西部地区农业开发提供借鉴。
  • 目次
    封志明, 张蓬涛
    2002, 24(2): 26-3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具有类型多、质量高的特征,同时也存在分布分散、基础设施落后、信息闭塞等问题。本文对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主要旅游资源类型)的丰度、分布密度(面积相对密度和人口相对密度)、类型和质量进行了较为系统地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西部主要旅游资源总量占全国总数量的1/3左右,其中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和文化遗产多达8处,占全国总数的34.8%。然而西部主要旅游资源的面积相对密度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40%-60%,其中森林公园树木仅为全国水平的31%;而西部地区较高的人口相对密度则意味着较少的当地旅游客源。针对西部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系列建议措施;1、资源开发遵循从点到线、从线到面的分层次的原则,形成旅游网络;2、加强旅游资源宣传力度,改善信息闭塞的现状;3、加强以交通设施为核心的基础设施建设;4、大力发展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生态旅游。
  • 目次
    牛亚菲
    2002, 24(2): 31-3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论述西藏旅游业发展现状、产业优势与产业地位;分析西藏旅游业的空间结构、市场结构和产业特点;提出西藏旅游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对策。论文指出旅游业是西藏具有明显资源优势的产业,但是目前旅游业的发展还主要集中于拉萨周边地区和边境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程度较低,旅游业在全国处于落后地位。论文分析了西藏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市场面狭小、基础设施利用率低、环境破坏和社会文化冲突等问题。针对目前面临的问题提出发展重点是提升传统旅游产品,发展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种旅游和冬季旅游项目。
  • 目次
    董锁成, 周长进
    2002, 24(2): 37-4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在对柴达木盆底水文特征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对柴达木盆地主要河流的水化学特征进行了较为全面地分析研究。柴达木盆地和水的化学组成虽各具特色,但大部分河流阴离子中以HCO3ˉ>CIˉ>SO24+,阳离子Ca2+>Na++Na++K+>Ca2+Mg2+。按照水文地质学的常用方法,根据每一升水中主要阴、阳离子的浓度,将河水分为3种类型,即重碳酸盐类、硫酸盐类和氯化物类。根据取样测试,河水的总矿化度值在126.60mg.L-1-777.96mg.L-1,总硬度值在1.15mol.L-1-3.73mol.L-1,总碱度值在1.89mol.L-1-3.68mol.L-1。文章还对柴达木盆地河水中微量元素的含量进行了分析、研究,对水质状况进行了评价。提出了水环境保护的意见和措施。
  • 目次
    方创琳, 张传国
    2002, 24(2): 42-4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承载力概念经历了从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生态承载力到绿洲承载力的演进过程,绿洲承载力是人类对干旱区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所做出的响应与变化的结果。文中以全新的视角度绿洲承载力理论与方法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总结与评价,指出绿洲承载研究的日趋完善将深入揭示绿洲本质,定量研究干旱区绿洲开辟有效途径。绿洲水资源承载力是绿洲承载研究的核心。由水、土资源等单要素承载力向综合承载力方向方向转变是今后绿洲承载力研究的趋势。绿洲承载力方法研究将由静态分析走向动态预测,模式化、模型化日益完善。绿洲承载力研究面临新的机遇,在基础理论、研究对象、指出体系、研究手段等方面的研究将有新的突破
  • 目次
    李保国, 马兴旺
    2002, 24(2): 49-5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绿洲荒漠化的根本原因是水土资源利用不平衡的矛盾引起的,定量化的研究二者的互相作用将有助于绿洲区荒漠化防治模式的建立和该区水土资源的持续利用。文章针对民勤绿洲区水土资源利用的现状,把GIS与专业计算地下水流的FEFLOW软件结合,利用AreNiew GIS处理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数据与所建立的区域地下水流动的模型相联系,模拟了绿洲区土地利用对地下水位的影响。结果表明,本文所建立的定量化评价方法能很好的模拟土地利用对区域地下水位变化的作用,如保持民勤绿洲内水土资源利用的现状模式,则民勤绿洲内部的地下水埋深呈进一步下降的趋势,这将导致绿洲荒漠化问题进一步加剧。
  • 目次
    单胜道, 尤建新
    2002, 24(2): 56-5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地外部经济是土地额外经济和土地外溢经济两部分的统称,在数量上最终取决于这两者的代数和。土地外部经济是通过土地收益权益和土地价格来表现。土地外部经济具有存在的普遍性、功能的多效性、完全收益权实现的困难性和消费的非排他性等特点,研究土地外部经济为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的分离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利于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化,文中解释了农业部门存在的分配不公以及土地市场失灵等问题,同时为土地税收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地价明确了定义。
  • 目次
    罗明, 张惠远
    2002, 24(2): 60-6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地整理是在近年来我国土地资源紧缺性日益突出的形式下,国家为保障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而提出的、以提高土地资源有效利用率为目的重要举措,目前已在全国范围开展,并将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成为现实国土资源集约利用的主要手段。在此背景下,该文首先探讨了土地整理的概念内涵及其与相关概念的区别,并对当前我雇哦土地整理活动的内容和运作方式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对土地整理项目实施对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所可能造成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为全面评价土地整理活动的生态环境影响和进一步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土地整理项目提供理论基础。
  • 目次
    何春阳, 周海丽
    2002, 24(2): 64-7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3S”技术的区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信息处理,已成为定量和深入研究区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重要基础。文中从信息处理流程和方法的角度,建立了一个基于“3S”技术的区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信息处理基本模式,并重点分析讨论了相关的处理技术和方法,以期为相关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 目次
    安萍莉, 张凤荣
    2002, 24(2): 71-7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壤质量指标是耕地分等指标的重要组成部分。耕地分等中土壤指标的选择应该遵循稳定性、空间变异性、主导性、生产性原则。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土壤特性影响时间、变异系数等方法是选取耕地分等指标的科学定量方法,但最有效的耕地分等指标体系选取方法应根据土壤学研究成果和生产实践经验。而指数和方法是综合评价耕地等级的有效方法。
  • 目次
    黄绍文, 金继运
    2002, 24(2): 76-8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该文采用传统统计和地统计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乡(镇)级区域土壤养分的空间便易于分区管理技术。结果表明,菜田土壤主要养分N、P、K、Mn、Zn、Fe等尤其是P、Mn和Fe的速效含量明显高于粮田,种植制度和土壤肥料有关的管理历史是对土壤养分进行宏观分区管理的一个重要依据;粮田土壤N、P、K、Mn、Zn和Fe普遍缺乏,不同土壤养分的变异情况各不相同。整体区域土壤N、P、K、Mn、Zn主要养分N、P、K、Mn和Zn可分别分成2.3.2.2和2个样纷纷去,因而对这五个土壤养分进行分区管理可行。作物高产优质分区平衡施肥技术在小麦和玉米上使产量分别增加10.9%-12.5%和12.5%-21.7%,使经济效益分别提高589.97-746.56元/hm2和529.62-1343.45元/hm2.
  • 目次
    成生魁, 李家永, 刘允芬, 周志田
    2002, 24(2): 83-8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千烟洲试验站为例,对亚热带红壤丘陵区杉木林、柑桔园、玉米地、水稻田四种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CO2年排放总量、排放速率的年变化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四种土地利用方式下CO2年排放总量从高到低依次为玉米地5.799km.m-2、柑桔园4.176kg.m-2、水稻田3.388kg.m-2、杉木林3.119kg.m-2。研究发现,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CO2排放速率均是夏季高于冬季,白天高于夜间。此外,本文还分析了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和人类活动等因子对土壤CO2排放速率的影响,发现土壤二氧化碳排放速率于5cm地温存在显著的指数正相关关系。
  • 目次
    陈浮, 周炳中
    2002, 24(2): 88-9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中探讨了可持续利用目标下土地利用分类的必要性以及分类原则、依据和方法等问题。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在对该区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全面详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可持续利用、综合性、满足人类需求的适应性和系统性”四大分类原则,并以土地利用的形式与功能相结合的综合分类方式,将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现状划分为四大零级系统、9个一级类别、39个二级类型和43个三级类型,形成四级层次的分类体系。本方案是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与分类理论相结合探讨的初步结果,可为长江三角洲土地利用与管理实践提供依据。
  • 目次
    刘志明, 晏明
    2002, 24(2): 93-9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吉林省西部的天然草场是我国的优质草场之一。近几年来由于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草场面积在不断减少,平均年递减4.5×104hm2,而且草场的退化程度逐渐加剧,重度退化草场大幅度增加,产草量降低,草场生态环境恶化。通过对不同年代草场资源调查,分析了自然和人为因素对草场退化的影响。有针对性的提出了草场综合治理与恢复应采取的政策、牧业管理、生态建设措施。通过对草场的科学利用、合理保护、可使退化草场得到改良、区域环境向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