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2年, 24卷, 第1期
    刊出日期:2002-01-15
      

    目次
  • 全选
    |
    目次
  • 目次
    张雷
    2002, 24(1): 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与生产国家之一,中国能源安全问题是国家持续发展所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和基本任务。鉴于迅速变化的消费结构、有限的资源和生态环境基础,21世纪中国能源安全的基本任务是:在不断扩大资源国家化基础上,实现资源进口来源和方式的多样化及早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体系。
  • 目次
    王礼茂
    2002, 24(1): 5-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中国石油供应对外依赖程度的增大,石油供应的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发达国家在经历了石油危机的打击后,建立了较为有效的风险防范体系,有效地方翻了石油供应中断和价格的剧烈波动。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和世界主要石油消费大国之一,石油安全问题成为我国21世纪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为此,文中提出7个方面的战略对策:(1)尽快建立国家资源储备机构,完善中国的资源储备体系。(2)积极开展资源外交,为中国利用国外资源创造良好的环境,为保障国家的资源安全服务。(3)与周边国家建立长期稳定的资源贸易伙伴关系。(4)积极扶持中国大型资源扩国公司的发展,为中国的全球资源战略服务。(5)建立多渠道的资源供应体系,减少资源进口来源单一化带来的风险。(6)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经济结构,减少对石油资源的依赖,同时寻找新的替代石油的能源。(7)积极参与和共同组织区域性能源安全合作组织。
  • 目次
    刘红辉, 王乃斌, 杨小唤
    2002, 24(1): 11-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学科越来越重视各种数据的应用,数据的质量问题就显得更加重要,数据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数据开发的效率和数据应用的程度。如何诊断现有数据的质量,是数据与信息处理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次以资源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统计型数据为例提出了数据诊断的方法,其关键是根据各种数据序列的不同特性,研究其内在规律,确定诊断模型。然后根据诊断模型寻找不符合常规的数据点,对该点数据进行核实后做技术处理。该项研究为提高数据的可信度和增强数据应用程度提出了一套较为简便易行的理论方法。
  • 目次
    江源, 康慕谊
    2002, 24(1): 15-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生活垃圾资源化与减量化措施,在中国5个城市中对居民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对调查所获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居民对于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政策的认识度最高,认知率达85%;其次为生活垃圾收费制度的认知度,79%的居民对这项政策持赞成态度。对废品收购政策和自带购物袋的认知度相对偏低,分别平均为60.2%和35%。研究认为,尽快实施购物袋收费政策和包装瓶/盒押金制度,大力宣传垃圾收费政策及其意义,开展垃圾计量收费的试点工作以及建立完善的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对促进我国生活垃圾资源化与减量管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 目次
    张文开
    2002, 24(1): 20-2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福建省湄洲湾北岸经济开发区为例,初步认为耕地可持续利用应体现以下4个方面:1、耕地数量可持续,要维持一定的耕地数量,但不应盲目追求数量;2、耕地质量可持续,应当着重内涵挖潜,提高耕地的生产力,以质量弥补数量的不足;3、耕地时空可持续,应当是几代人以上维持耕地属性不变,地块位置相对稳定;4、土地法规支持,应当尽快制定有关法规,是耕地经营权相对集中,以利于对耕地的投入,使耕地质量得到保证。
  • 目次
    艾天成, 李方敏, 原雄人, 周治安
    2002, 24(1): 25-2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和模糊数学原理,针对渍害土壤的10项肥力指标进行了土壤肥力的综合评价。根据S型或抛物线型作物效应曲线建立各项肥力指标的隶属度函数,计算出隶属度值,并按各肥力指标的公因子方差、相关系数确定其权重系数,从而求得各渍害类型土壤肥力综合指标值(IFI),检验两种方法的IFI与其对应的水稻产量间的相关性,表明均达极显著水平(r=0.7521),说明综合评价结果能较好地反映出土壤的肥力。
  • 目次
    李俊梅, 王群, 王万茂
    2002, 24(1): 30-3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从城乡发展与土地利用的演变历史分析着手,进一步论述城市化与土地利用,粮食生产与土地利用之间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城乡一体化,合理规划城乡土地利用的新思路,即科学地估算城市与农业用地的需求量,通过逐步逼近、综合协调的方法,达到各需其数与各得其所。
  • 目次
    安萍莉, 潘志华, 郑大玮
    2002, 24(1): 35-3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长时间的过度开垦,农牧用地不协调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农牧交错带的环境状况与社会经济发展。文章分析得出,牧草地在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土地利用结构中具有明显的优势,退耕还草是重建该地区土地利用结构的根本途径。文章从区域实际出发,以武川县为例,研究提出了土地利用结构重建——退耕还草的具体方案。研究表明,武川县大约需要用30a的时间进行退耕还草,目前须退还11°以上全部坡耕地,2010年前须退还7°以上的坡耕地,2020年前须退还50%的6°以下坡耕地,2030年前须退还另外50%的6°以下坡耕地。
  • 目次
    李劲峰, 李蓉蓉
    2002, 24(1): 40-4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该文通过最近3个时期的遥感资料分析及灰色模型预测表明,四湖地区乱占耕地现象比较严重,人地矛盾日趋恶化。虽然该地区自然条件较为优越,但土地利用效益差,中低产田数量比较大,局部地区耕地退化严重。必须采取一方面稳定耕地数量,实行耕地总量超平衡,同时要努力提高耕地质量;水旱轮作,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或豆科作物。
  • 目次
    蔡云龙, 黄广宇
    2002, 24(1): 45-5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福建省耕地资源流失严重、质量下降,人口-耕地-粮食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文中分析了福建省耕地面积对粮食生产贡献率随时间变化的特点,以及耕地退化对粮食生产影响状况。研究表明,耕地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变化对粮食生产构成持久的约束作用,耕地资源稀缺已成为制约福建粮食安全的瓶颈。为了实现粮食安全,进口是必要的,但根本在于保持耕地数量平衡,防治耕地退化,立足全部国土,广辟非耕地食物资源,提高土地资源综合生产能力。
  • 目次
    毕间杰, 李世奎, 刘建栋, 闵庆文, 于强
    2002, 24(1): 51-5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对水分胁迫的夏玉米光合生产力变化进行了系统观测和实验,研究表明:1、可将土壤持水量的40.689%-55.79%和79.99%作为叶片缺水及最适的外部形态指标;2、干旱可以使株高低22.56%左右,而短时间内水分一只维持在田间持水量水平,对玉米的株高影响并不大;3、比叶重随土壤湿度增加而增大,到田间持水量的79.9%时达到最大值,随着湿度的进一步增加,比叶重反而略微变小;4、叶片含水量与土壤湿度成正相关,吸收辐射率则受叶片湿度与厚度的影响,当土壤湿度达到持水量的79.99%时,叶片吸收辐射率可达到80%左右。在此基础上,给出了包含浓度、辐射强度、温度及土壤水分因子的夏玉米叶片生产力计算公式,为进一步准确推算水分胁迫对区域生产力的可能影响,为当地政府开发农业气候资源提供了前提条件。
  • 目次
    欧阳婷萍, 朱照宇
    2002, 24(1): 55-6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中国和世界上最活跃的经济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各市社会经济发展预测的基础上,计算了该区各市20020年、2010年和2020年各行业需水量和水资源供需平衡状况,提出了水资源质量损失系数和水资源承载力(相对承载力)指数等概念和计算方法,评价了各市水资源承载力的趋势,认为三角洲用水问题严重,尤其是东莞、深圳和广州,其水资源承载力较其他城市弱。并指出了工业结构性缺水、生活水质性缺水和工程性缺水等三大问题和矛盾,提出了建议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3种模式:外引型模式、外调型模式、内调型模式。研究认为,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水资源要得到合理的持续利用,应当有流域内部和跨流域的通力合作与协作,包括与邻区、邻省和港澳之间的合作与协作。除了供水之外,防洪、航运、压咸、发电等功能也不可忽视,用系统工程来解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是一个很好的途径。
  • 目次
    蔡文华, 陈惠
    2002, 24(1): 62-6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采用改进的农业生态区域法,计算全省29个代表站水稻、小麦、甘薯3种作物光温、气候及气候-土壤生产力;将福建分成6个农业自然区进行分析;根据对未来2010年及2050年人口、耕地的动态预测,计算各农业区农田的人口承载力。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目前、2010年、2050年人口分别为3261×104人、3708×104人、4168×104人,人均占有粮食分别为311.2kg.a-1、309.2kg.a-1、326.3kg.a-1,不租低消费水平400kg.a-1,若增加农业投入,未来的粮食能达到理想产量水平,为合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明确农业投入方向和协调粮食需求平衡,提出对策及建议:1、建设旱涝保收田;2、合理调整粮食布局,挖掘生物学产量潜力;3、提高土壤肥力,促进作物高产;4、改良品种;5、严格限制非农业用地,控制人口增长。
  • 目次
    于贵瑞, 张忠学
    2002, 24(1): 68-7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了华北高产粮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华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水问题况进行了阐述,对华北高产粮区的典型区域山东省桓台县农用水资源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水资源浪费、污染严重,水资源管理不善是水资源利用过程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并在区域、农户、农田三个层次上提出了农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 目次
    于秀波
    2002, 24(1): 72-7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生态退化呈现为区域性、累积性与综合性的新特点。生态退化的原因主要是:自然环境脆弱、资源利用不合理、资源利用过度以及部门与地区间的利益冲突。生态恢复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它符合国际潮流,反映了人们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新认识。西北开发可能加大生态保护的压力,生态建设规划水平低、建设速度赶不上退化速度,而且巩固建设成果的难度大,生态恢复存在着失败风险。生态恢复的政策保障包括保持一定数量的基本农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发展代替产业政策,用经济手段恢复生态,完善生态恢复的政策体系等。
  • 目次
    何洪林, 于贵瑞, 周才平
    2002, 24(1): 77-8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态信息科学作为生态学与信息科学较差的新兴学科,是人们认识和管理生态系统的基础和有效手段,已经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关注。该文在讨论生态信息科学产生的科学背景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了生态信息科学的理论框架和生态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等问题,还分析指出了发展生态信息科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在生态信息科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中,我们从生态信息科学的机理、技术和应用等3方面进行了初步阐述,进一步讨论了生态信息获取、管理、分析和传播等生态信息技术问题。
  • 目次
    范辽生, 李正泉, 刘新安, 任传友, 王秋凤, 王艳华
    2002, 24(1): 82-8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东北地区9个辐射台站1961年-1980年的辐射资料,检验、比较了国内常用的总辐射和光合有效辐射计算方法的误差和精度。结果表明:采用多因子综合法计算总辐射的通用公式,其月值和年值的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4.0%和3.7%,复相关系数为0.990和0.787,分别达到0.01和0.05显著水准,明显优于其他方法。可用于东北各地的总辐射计算;周允华等人建立的总辐射PAR系数经验公式,较好地反映了该系数的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与国内外的研究结果极为接近。选择上述适合于辽宁省的辐射计算方法,利用1961年-1990年有关气候资源,计算了辽宁省各地的总辐射和馆和有效辐射资源,并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
  • 目次
    冷允法, 谢高地
    2002, 24(1): 88-9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信息化技术以推动生态系统管理进入了数字化管理的时代。将纪录资源生态系统要素的信息转化为按一定准则且规范排列的数字信息,就形成数字资源生态系统。文中以宁津县数字农业系统为例论述了数字化系统对资源生态研究的主要贡献表现在:1、建立了不同资源层面的空间相关。2、构造了反映同一资源层面动态变化模式。3、通过基于样本信息的空间插值实现资源生态信息的扩展。4、资源生态特征的可视化。数字化资源生态系统的建立给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提供了对生态经济进行定量分析的科学手段,实现了对复杂的不同空间层面、不同特征类型生态资源的综合分析。
  • 目次
    岳燕珍, 朱华忠
    2002, 24(1): 92-9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目次
    郭学兵, 苏文
    2002, 24(1): 94-9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