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1年, 23卷, 第7期
    刊出日期:2001-12-15
      

    目次
  • 全选
    |
    目次
  • 目次
    九连山森林生态研究站
    2001, 23(7):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目次
    吉庆森, 李昌华, 唐茂聪
    2001, 23(7): 3-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江西九连山常绿阔叶林区海拔约610m高度的林外气象观测场连续进行了15a(1982-1996年)的观测。年平均值气温16.7℃,降水量1954.6mm,相对湿度85%,水面蒸发(小型)836.9mm。年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为1502.1-2469.3mm。月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也较大。观测结果表明,这里四季分明,气温极端最高37℃,极端最低-7.4℃。La中相对湿度平均较高,最低月平均降水量最高为70.7mm。与林外比较,林内气温稍低,特别是春、夏季。气温日较差小,年较差少小。地温也低于林外,特别是夏季,相对湿度则显著高于林外。
  • 目次
    堤利夫, 李昌华, 李文华, 片桐成夫, 千葉乔三, 岩坪五郎, 玉井重信
    2001, 23(7): 15-3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常绿阔叶林是中国南方的主要原生质被资源,有极为重要的生态环境和木材生产价值。中日双方研究人员共同选择以栲类林为主的江西省九连山自然保护区,对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该文为这项研究成果的一部分,内容包括常绿阔叶林在小流域中的分布,种群组成和林分结构,地上部分生物量和干生长量,养分元素在树体地上各部分生物量中的含有率和积累量,以及土壤的特性,并与日本和泰国的一些常绿阔叶林作了对比
  • 目次
    福岛羲宏, 李昌华, 玲木雅一
    2001, 23(7): 36-5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量水堰法研究了九连山常绿阔叶林小流域的流出特性。3个小流域的特性是相似的。年流量(Q)随年降水量(P)的增多而增加,Q/P为38.3%-64.6%。P-Q的差数在718mm-1125mm之间,大体上是稳定的。根据流量曲线推定,小流域的滞容水能力在流量水平0.04mm/h-2mm/h之间不少于255mm-285mm。在雨季观测到的暴雨最大流量水平为8.9mm/h。仅在雨季骤性暴雨时才可能产生小的表面出峰,其流量约占暴雨雨量的1%-2%。从10月至翌年1月共4个月的旱季流量合计一般在124mm-164mm之间,基本上是稳定的。旱季流出主要是深层的基底(地下水)流出,因而与旱季的降水量无明显关系。
  • 目次
    长山泰秀, 川口英之, 李昌华, 片桐成夫
    2001, 23(7): 58-6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1989年至1992年对江西省九连山自然保护区的天然常绿阔叶林通过凋落物约为4.3t/hm2.a-4.7t/hm2.a。养分归还量氮、磷、钾、钠、钙和镁各为68kg/hm2.a-85kg/hm2.a,3.1kg/hm2.a-3.8kg/hm2.a,21kg/hm2.a-kg/hm2.a,4.4kg/hm2.a-6.8kg/hm2.a,113kg/hm2.a-160kg/hm2.a和19kg/hm2.a-28kg/hm2.a。氮和磷的归还量小于而钙的归还量大于热带雨林。
  • 目次
    李昌华, 岩坪五郎, 仲川泰则
    2001, 23(7): 68-7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中国南部一个常绿阔叶林的溶质输入量、输出量和积存量进行了评价。输入量和输出量随季节而变化,并与水量的变化密切相关。春季至初夏水量增大,溶质的输出量,特别是盐基阳离子,HCO3ˉ和Si也随之增加。积累于流域中的硫(723eq/hm2.a)可能是来源于中国西南部城市和工业区的大气污染。由于内部循环,氮主要保存于土壤中(409eq/hm2.a)。钾的损失受到内部循环的抑制。钠在生态系中则保持不强。镁在植被中的含量很高,但由风化的产出量也多。大气的钙输入量导致高的钙输出量。
  • 目次
    李昌华
    2001, 23(7): 76-9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小流域和量水堰方法测定和估算了中国南方侵蚀荒山森林丘陵区的固体物流失量(侵蚀量)。对3个量水堰控制的4个小流域经1994年-1997年共4a的测定结果是,沉积在堰后沉沙池中的固体沉积物,1号小流域为56.6t/hm2.4a,2号加3号小流域为59.3t/hm2.4a.1号小流域4a侵蚀量大体相当于侵蚀掉平均厚度为6.5mm的表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