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1年, 23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1-09-15
      

    目次
  • 全选
    |
    目次
  • 目次
    王礼茂
    2001, 23(5): 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垄断性矿产资源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某项矿产资源在世界资源总储量中占有绝对优势的矿产资源,但如何界定垄断性矿产资源,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本文在给出了垄断性矿产资源的定义以后,还根据世界主要国家居垄断地位矿产资源在世界总量中的比重,给出了一国或地区某种矿产资源占世界总矿产资源量40%以上的矿产资源可以称为垄断性矿产资源的数量界定。根据上述界定,中国的钨、锑和稀土3种矿产资源可称得上是垄断性矿产资源。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垄断性矿产资源在国际上的地位,然后分析了中国垄断性矿产资源近年来未能垄断国际市场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过度竞争,以及由此造成的供过于求,最后作者就中国垄断性矿产资源的出口战略提出了几项对策建议。
  • 目次
    孙龙, 张怀慧
    2001, 23(5): 6-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该文分析了人工鱼礁用于海洋牧场建设的可行性和人工鱼礁集鱼的机理,并介绍了人工鱼礁的种类、结构形式、平面布置以及制作人工鱼礁投放场地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 目次
    胡文岩, 刘明亮, 庄大方
    2001, 23(5): 11-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我国“八五”资源环境遥感数据库与“九五”县级土地资源遥感调查数据分析了90年代初期到中期我国耕地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我国耕地变化存在区域差异,其中黄淮海平原及山东丘陵区减少最为显著,东南丘陵区耕地为显著增加;通过俄分析个土地利用区划一级单元内不同变化度基本研究单元所占总体耕地面积比例情况,说明各区域内耕地动态差异也比较大;为了定性反映不同区域内由于耕地面积的变化所引起的整体耕地质量的相对变化,运用全国1:100×104地貌图与基本研究单元图的叠加,统计分析了不同地貌类型上的耕地面积变化量。总体上,我国平原地区的耕地减少绝对量 与相对量均最大,而高原地区耕地面积是增加的,表明我国耕地总体质量有所下降。为了切实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必须严格控制平原地区耕地的非农业利用,减少山区的自然灾害毁地,有秩序地开发高原地区耕地。
  • 目次
    何书金, 苏光全
    2001, 23(5): 17-2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实地调研、考察以及大量相关资料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开发区闲置土地的形成机制,并据此将开发区闲置土地划分为规划控制型、区位不理想、经济实力欠佳型、开发效益较低和技术支撑不够型等5种类型。再通过选取可能造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闲置的10多个因子,运用因子分析法,分别将52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29个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划分为以上5种类型之一或2种类型结合的混合型,为开发区闲置土地合理利用与调整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 目次
    彭建, 赵鹏军
    2001, 23(5): 23-2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城市土地的高效集约化利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近年来国内外城市土地利用研究热点之一。该文在简要回顾我国城市土地高效集约化利用理念历史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了城市土地实施高效集约化利用的迫切性,并对城市土地高效集约化利用的内涵作了初步探讨。同时,采用目标法构建了我国城市土地高效集约化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认为该指标体系由两大主目标、七大子目标和21个具体评价指标共同构成。
  • 目次
    李秀彬, 许月卿
    2001, 23(5): 28-3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1949年-1998年的统计和普查数据,分析探讨了河北省近50a来耕地数量变化及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影响耕地动态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50a来,河北省耕地总体趋势逐年下降,耕地变化区域差异显著;农业结构调整、非农建设、灾害毁损和开荒等因素是引起耕地变化的直接驱动因子,技术进步、经济利益驱动和农业政策等因素是引起耕地变化的间接驱动因子。
  • 目次
    杨子生
    2001, 23(5): 33-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近年来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和修订工作的核心。文章在对云南省现有耕地适宜性进行分析评价基础上,认为从土地持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山区省份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应是指保持现有耕地总数中的净“宜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不适宜耕作的现有陡坡耕地、轮歇地等不应列入“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范畴。本文还分析,制定了云南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方案,包括耕地的数量、质量平衡和人均占有耕地总产品的平衡;并提出了山区省份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战略对策与措施。
  • 目次
    杜红悦, 李京
    2001, 23(5): 41-4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该文用模糊数学方法对FAO的农业生态带土地评价方法进行了改进,把GIS技术应用到传统的AEZ土地评价方法中,建立了土地农业适宜性评价信息系统。在所建系统中实现了改进的AEZ算法,用户可输入任意作物的环境需求,人工干预情况,可以按地方特色调整专家打分值,可方便及时地为地区引进新品种,并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提供依据。以攀枝花市区为例进行了土地农业适宜性评价,做出了攀枝花市9种主要作物的评价图和多种作物综合评价等级图,得出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 目次
    曹文
    2001, 23(5): 46-5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地生态类型是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对特定地区土地资源所作的类型划分。它既是区域土地生态经济评价与优化布局的基本单元,也是土地生态规划与设计的重要基础。土地生态类型规划与设计作为协调人地关系的有效途径,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实践中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该文重点研究了土地生态规划与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主要以舒兰县水曲柳乡为例,对小流域土地生态系统进行了模拟与分析,并在土地生态类型划分的基础上,提出了不同土地类型生态设计的优化模型与对策。
  • 目次
    傅国斌, 刘昌明
    2001, 23(5): 52-5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该文概述东南地区在我国工农业生产地位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东南地区粮食生产的发展过程。将90年代以来东南地区粮食增长幅度低于全国水平归于3个原因:1、耕地面积减少;2、粮食播种面积急剧下降;3、粮食单产增长幅度减少。并在分析东南地区水资源状况的粮食生产水需求问题的基础上,考虑该区耕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的缩减、灌溉面积扩大和灌溉定额减小、以及城市生活和工业对农业用水的压力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对未来该区的农业用水进行了预测与展望。
  • 目次
    成升魁, 许毓英, 张宪洲, 钟志明
    2001, 23(5): 58-6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实测资料,对高原玉米田的干物质累积及太阳能利用率特征等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高原玉米干物质累积可高达25t/hm2-30t/hm2:其中露地玉米干物质积累量为25t/hm2,地膜玉米干物质累积量可达30t/hm2,比露地玉米高15%左右;2、地膜玉米鲜重也明显高于露地玉米,最终鲜重可达90t/hm2,比露地玉米高5%左右;3、西藏玉米嘎干物质累积量比内地平原地区玉米干物质积累量高20%-33%;4、高原露地玉米田的最大太阳能利用率出现在灌浆期,可达3.5%,拔节到成熟期的平均太阳能利用率为1.8%;5、高原露地玉米田和高原冬小麦田的平均太阳能利用率没有明显差别;6、从西藏玉米资源开发前景看,在青藏高原海拔3700m以下的广大农牧区,发展地膜籽粒玉米和露地青 玉米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必将对青藏高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历史性的推动作用。
  • 目次
    郭晋平, 张云香
    2001, 23(5): 62-6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该文在分析森林功能多样性及其相互矛盾与统一性的基础上,阐述了森林资源有限再生性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森林资源再生性的可变性,提出了森林资源可再生性的时空尺度性,通过分析现实森林经营活动非可持续性的表现,探讨了影响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基本因素和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途径,提出了指导森林可持续经营的6项基本原则。
  • 目次
    胡春胜, 王智平, 杨居荣
    2001, 23(5): 67-7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秸秆是太行山前平原的重要农业资源,可还田、饲用、制沼气以及作为食用菌生产和化工原料,其中还田和饲用是主要利用途径。秸秆还田表现出显著的水分、培肥和增产增质效应。覆盖能提高水分利用率约10%;小麦-玉米两熟制的50%-60%秸秆还田加施化肥能够实现土壤养分平衡;秸秆覆盖的作物增产约10%,果树增产约20%。秸秆还田采取覆盖、留茬和翻压等方式,实施配套技术。秸秆利用技术应纳入到整个农事操作技术体系之中,实施秸秆还田、饲用处理以及沼气技术、发展秸秆多级利用技术,提高秸秆转化效率,发挥秸秆在农牧结合中的重要作用。从战略层次上调整秸秆利用结构,如可调整为直接还田、饲用、制沼气、食用菌生产、化工原料、其比例分别为:60:25:10:3:2。
  • 目次
    李家永, 袁小华
    2001, 23(5): 73-7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中国科学院千烟洲试验站为例,通过实测对比分析了红壤丘陵在开发14a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有机碳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湿地从松和杉木林地系统中有机碳储量较高,主要储存于植物活体和凋落物;受人为活动干扰强烈的农田及人工草地系统有机碳储量较低,主要储存于土壤。土地利用方式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有重要影响,调整土地利用方式成为人类调节大气含碳温室气体的一条重要途径。
  • 目次
    成升魁, 鲁春霞, 谢高地
    2001, 23(5): 77-8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河流生态系统是地表淡水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为水生生物和陆地生物提供了不同生境,同时也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休闲娱乐服务和美学文化功能。该文着重阐述了河流生态系统休闲娱乐功能的内涵、服务功能、经济价值的构成以及影响河流休闲娱乐功能正常发挥的因素,总结回顾了国内外有关河流生态系统休闲娱乐功能及其经济价值评估的研究现状、最后指出了目前此项研究工作的不足。
  • 目次
    董明辉, 朱有志, 庄大昌
    2001, 23(5): 82-8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洞庭湖区湿地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三大湿地资源集中地之一,在其特殊的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的长期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独特的湿地生态旅游资源景观、明显的蝶形盆地带状地貌、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极为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构成该生态旅游资源的主要因素,又呈东、南、西三大片分布,且各具特色;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特殊性。几乎涵盖亚热带内陆所有湿地类型造就了该区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围湖造田人工围垦、工业废水农药污染、乱捕乱猎人类干扰导致了该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系统的脆弱性。治理对策为:退田还湖,确保自然湿地生态系统面积,科学解决“田湖之争”,复还湿地生态系统。标本兼治,力争入湖泥沙量控制到最小程度,稳定湖泊、沼泽等自然景观面积。恢复重建,规范与扩大湿地自然保护区,并进行有效的长期监测。总之,洞庭湖区湿地旅游的开发,必须定位为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改变只重视湿地生产功能而忽视其生态功能的倾向,全面开发湿地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综合效应,实现湿地生态旅游的永续利用。
  • 目次
    刘佩英, 庞杰, 张盛林, 张兴国
    2001, 23(5): 87-8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魔芋种质资源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各省山地丘陵区,10多种为我国特有种属。中国魔芋种质资源的化学营养成分主要有淀粉、葡甘聚糖、可溶性糖等。魔芋对环境条件要求为温暖、湿润、弱光。该文并对其抗病性及花株率等指标进行了评价。
  • 目次
    张宏志, 管正学, 王建立, 王建立
    2001, 23(5): 90-9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该文报告了对贵州水城生姜资源的研究成果,测定了生姜精油及姜辣素含量,用GC/MS鉴定了精油化学成分,进行了生姜有效成分的提取方法研究以及系列产品的开发工艺研究,为生姜资源的深度开发进行了基础工作。研究指出:贵州生姜资源丰富,仅水城县发耳乡就年产8×104t是该区脱贫致富的产业之一。利用生姜的有效成分和无毒副作用的优点,可开发出一系列食品、保健品和功能食品为人类社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