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0年, 22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00-09-15
      

    目次
  • 全选
    |
    目次
  • 目次
    封志明
    2000, 22(5): 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世纪是科技革命的世纪。生态学、经济学、地球科学与环境科学等相关学科的蓬勃发展、资源综合考察与研究工作的广泛开展和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日益突出,为资源科学的发生、发展奠定了思想背景和科学基础。20世纪的资源科学思想经历了20世纪早期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人本位资源无限史观、20世纪中期的“资源有限仓”及其论战向20世纪末期的资源持续利用史观的转变,与此同时,资源科学综合研究领域日益拓展,资源科学的学科体系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可以预期,21世纪将是一个以资源持续利用为特征的可持续发展时代,资源科学研究的重点将转向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并且人类社会进化水平愈高,资源科学研究也愈将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一方重要基石。
  • 目次
    霍明远
    2000, 22(5): 7-1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环境问题的全球发展,生态学名字越叫越响,其研究领域愈来愈广。不管什么动机,工业生态学又被提出来。尽管它在开始并不被生态学家们所接受,甚至受到诽议。但是,它依然在美国、日本和中国等国家生长壮大起来,成为并不被公认和接受的一门新学科。矿产资源开发应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密切到使人们处于熟视无睹的地步,尤其是近200a的工业化进程,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所带来的负效应,逐渐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这种负效应既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更有连接的。因此,人们要摸索矿产资源开发应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显著特点、相互作用及其演变发展的规律性东西始成必然。于是,提出了矿产生态学,希望它能被生态学所接受而成为其茂密大树的一个分枝。
  • 目次
    盛强, 汤建中, 张兵
    2000, 22(5): 11-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历了1998年夏秋之际的大洪水,我国政府提出了全国禁止砍伐天然林的决定,这对我国木材市场将产生重大影响。我国森林资源相对贫乏,禁伐天然林更加扩大了林产品需求和供给之间存在的缺口。为保证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有必要开发外森林资源,建立自主开发的海外资源基地。本文根据国内外木材市场的供需特点和世界各国森林资源的丰铙度,探讨了我国木材进口、林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域战略。
  • 目次
    李武生
    2000, 22(5): 16-2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城镇土地分等评价指导体系极评价方法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对改革土地使用制度有重要实际意义,本文对城镇土地分等研究中的定量办法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入探讨,通过统计分析说明分等指标体系中因素的选择是一个极重要的因素。选择尽可能多的因素故然好,但却使统计工作量增加,并可能掩盖重要因素的作用,因子分析方法使我们能从众多因素中提取尽可能少,又具有代表性的因素。不仅可以减少工作量,而且便于抓住主要矛盾对分等方法本文也进行了较系统的分析,提出了较为实用的意见。
  • 目次
    蔡运龙, 张惠远
    2000, 22(5): 21-2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喀斯特山区的贫困与环境退化的现状,提出了喀斯特山区以协调人地关系、实现区域人类生态系统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生态重建战略,其核心是整体人地系统的生态优化。基于所提出的生态重建战略构想,本文以贫困和环境退化均很典型的贵州织金县为区域案例,通过现状调查与分析,针对土地退化为主要形式的环境退化,确定以土地利用和产业结构的优化配置为该地区生态重建的主要内容。并且采用目标规划模型,针对不同的工农业产出要求,对土地配置和产业结构进行了相应调整,为该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生态重建战略的实施提供了依据。
  • 目次
    刘彦随
    2000, 22(5): 27-3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山地自然环境的带层性差异奠定了孕育农业资源的异质性基础,从而决定了山地农业资源利用的地域特殊性及其开发利用的模式多样性。本文以陕西秦巴山地为例,从分析土地类型地带分异规律入手,揭示了山地农业资源生成、演化及其分异的时空规律,据此并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准则,提出陕西秦巴山地农业资源优化利用的空间层次模式和产业经营模式。
  • 目次
    关志华, 周长进
    2000, 22(5): 32-3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柴达木盆地的农业自然条件进行了分析,并对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光温水(气候)生产潜力及灌溉调节后的光温水生产潜力进行了计算,在此基础上,对提高柴达木盆地农业生产潜力的主要措施进行了讨论。
  • 目次
    顾和和, 胡振琪, 李勤良, 秦延春
    2000, 22(5): 37-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泥浆泵复垦土壤理化特性的测试分析、土壤生产力的定量评价,揭示了泥浆泵复垦土壤生产力低下的主要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泥浆泵复垦土壤重构的主要措施。
  • 目次
    安刚, 刘玉英, 马树庆, 王琪, 袭著香
    2000, 22(5): 41-4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线性回归、非整数波谱和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东北玉米主产区热量资源的长期演变趋势和变化周期,并对未来10a的情况进行初步预测。要素包括:日平均气温稳定≥7℃、≥10℃的初、终日期,≥10℃积温和5月∽9月平均气温之和。结果表明,近半个世纪内,≥7℃、≥10℃初日有逐渐提前的趋势,农业生产季内热量资源有增加趋势,但近些年这些要素不稳定。界线温度初、终日存在的23a、15a、和9a左右的变化周期,≥10℃积温和5月∽9月气温之和存在60a、35a∽41a、15a∽16a、9a和3a∽4a变化周期。目前所处的长周期内的暖期很可能在2010年前后结束,积温增加的趋势和农作物播期提前的趋势也将缓解,而且在中短周期内,近几年积温可能将减少,冷害和霜冻可能发生,农作物品种和播期都应有相应调整。
  • 目次
    程水源, 顾曼如, 束怀瑞
    2000, 22(5): 46-4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作者研究归纳,报道了银杏叶黄酮的种类、银杏叶黄酮含量的变化及其影响因子、银杏叶子黄酮生物体内的合成途径及其生理生化机制、银杏叶黄酮的体外合成等,并对今后银杏叶黄酮的调控研究提出了4点建议。
  • 目次
    刘宗香, 邵文章, 苏珍, 王文悌, 姚檀栋
    2000, 22(5): 49-5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全部完成中国冰川编目的基础上,精确统计了青藏高原发育有现代冰川36793条,冰川面积49873.44km2,冰川冰储量4561.3857km3,分别占我国冰川总数的79.4%、84.0%和81.6%,是世界上中低纬度地区最大的现代冰川分区。青藏高原现代冰川主要分布在昆仑山、喜马拉雅山和喀喇昆仑山,其数量和规模占冰川总数的一半以上。由于气候和地形要素的不同组合,除念青唐古拉山和冈底斯山外,山脉北坡冰川在数量和规模上均大于南坡。青藏高原冰川形态类型齐全,悬冰川数量最多,占总数的39.3%;而大型的山谷冰川仅占高原总数的4.6%,但其面积和冰储量分别占高原总数的33.5%和48.6%。大型山谷冰川面积大于100km2的冰川有20条,喀喇昆仑山北坡的音苏盖提冰川长42km,冰川面积达379.97km2。青藏高原现代冰川折合成淡水约有39228×108m3,是青藏高原地表径流总量的10.8倍,是巨大的优质淡水资源。初步计算,每年可提供冰川融水504×108m3补给河流。青藏高原冰川水资源在各大水系的分布上不均匀,海洋性冰川区冰川融水径流模数远大于大陆性冰川区。
  • 目次
    贺冰清, 王文
    2000, 22(5): 53-5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讨论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基础上,建立国土资源创新体系的必要性和总体思路,论述了国土资源创新体系与国家创新的关系和政府在国土资源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
  • 目次
    冯彦, 何大明
    2000, 22(5): 56-5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国际水法的基本原则,充分调动下湄公河流域四国间签订的《湄公司流域持续发展合作协定》条款中对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水资源开发的影响,从而阐明澜沧江-湄公河国际河流公平利用中应充分考虑的一些国际法律问题。
  • 目次
    罗立山, 彭永岸
    2000, 22(5): 60-6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横断山区是我国乃至世界多样性最为复杂的区域,它具有生物多样性和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双重特征,并面临生物和民族文化多样性保护的艰巨任务。在民族地区要开发民族文化力,建立既能固守民族传统文化,又能适宜现代化的民族发展模式。横断山区的多样性要采取保护性的开发和开性的保护,建立自然和民族文化保护区,保证横断山区多样性永存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 目次
    郝性中
    2000, 22(5): 63-6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滇西北地区是云南地势和纬度最高的区域,土地资源以山地高原为主;陡坡地多、平地少;高寒层土地多,低热层土地少;垂直分异明显,水平分异突出;大部分地区自然条件差,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土地资源开发利用难度大。近年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陡坡垦殖和轮歇种植日趋严重,造成森林减少、草场退化、水土流失严重,使人口-土地-环境矛盾日趋突出,导致贫困人口较多,部分人口失去生存条件。本区面临生物资源保护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问题。应从人口-土地-环境互养共生角度出发,树立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观念;因地制宜,调整用地结构;加强基础建设,改善土地开发条件;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土地集约经营和土地集约经营水平;开荒节流,实行土地整理;运用法律手段,加强土地的管理和监督;控制人口增长,调节土地需求。
  • 目次
    何永彬, 卢培泽, 朱彤
    2000, 22(5): 69-7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云南高原是青藏高原“高原地理效应”影响的独特地域。云南山原的自然地带性以热带为其特征,地形海拔变化使得水分和热量出现垂直分异;云南山原的垂直自然带的基带通常是河谷地带,深切的河谷往往更能反映水平地带性的状况,但在横断山-云南高原的怒江、澜沧江、元江、金沙江、南盘江部分河段出现了独特生态气候景观的干热河谷地域。关于干热河谷联系紧密的4个因素:①区域气候环境和水热平衡变化;②植物逆向演替和生态环境退化;③土地结构和河谷坡地退化;④人为干扰影响。对以上4个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总结出干热河谷形成原因的“双生论”,并对干热气候类型进行了初步分类。
  • 目次
    傅肃性, 李丽娟, 李秀云
    2000, 22(5): 73-7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我国西南地区澜沧江流域干支流为例,对其枯水特征与径流补给,径流年内变化及其枯水分布做了概要的分析,同时对其河流枯水进行了模型应用研究。通过枯水最小月流量的试验以及显示的随机性,采用了软次模型,利用了11个测站,27a∽31a不等的序列数据,开展了枯水预测计算,其结果多年负轮长为2.13(a),即小于最小月流量多年平均值。这表明其枯水出现的历时周期短,因此,在对该河流开发时应予以调控,统筹规划。由上可知,运用轮次算法对河流枯水的极值分析与预测是-经济实用的研究方法。
  • 目次
    甘淑, 何大明, 王人潮
    2000, 22(5): 78-8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澜沧江流域山区典型试验样区遥感数据运用AHP递阶层次结构,将土地覆盖类别分成若干层次。结合特征选取与采用多种分类算法组合,先进行类间易于区别的大类别的分类信息提取处理,得到一层次的分类结果,再基此对各分类结果探索进一步的分类处理,获得第二层次的分类结果。如此进行,直至分出所有确定类别。试验结果表明,该分类组织较之传统基于一次特征选取所进行的单级分类技术组织实施,具有构思科学合理,操作简单可行。监测结果评价精度可满足澜沧江流域综合开发,达到获取反映山地生态主要覆盖类别的遥感监测技术要求。
  • 目次
    溥发鼎
    2000, 22(5): 83-8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岷江上游按行政区划包括汶川、茂汶、理县、黑水、松潘5县,是羌族的集中分布区,藏、回兄弟民族聚居区,区内广漠的森林,本是岷江流域得天独厚的大自然保护屏障,然而这些林地多分布在高山峡谷坡面上,由于长期过伐,森林的蓄水保水性能降低,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自然灾害频繁,泥石流、滑坡增加,荒漠化面积不断扩大。自1998年森林禁伐后,为该区生态恢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西部大开发中,区内的生态建设、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持续利用有了好的机遇,但仍是一项长期系统繁重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