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0年, 22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00-03-15
      

    目次
  • 全选
    |
    目次
  • 目次
    陈安宁, 陈百明
    2000, 22(2): 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评述了我国农业资源开发利用概况,包括耕地资源、后备耕地资源、农业水资源、粮食生产能力、要素投入贡献率等方面。在此基础上,预测了这些方面在近期(2010年前)可能发生的变化,认为耕地数量难以平衡,将会减少,质量可望有所提高,农业可供水量会有增加,科技投入贡献率将发挥更大作用。以此为依据,认为届时粮食生产能力约为5974×108kg。最后就实现预期生产能力提出4方面的对策,包括完善公共物品投入的约束机制;优化配置农业资源,调整全国粮食生产格局;确定粮食生产科技主攻领域;积极应对加入WTO所带来的影响。
  • 目次
    毕于运, 郑振源
    2000, 22(2): 8-1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建国以来我国实有耕地面积增减变化的分析,否定了根据耕地统计面积得出的“1957年以来我国耕地面积基本呈下降趋势”的说法。1953年全国查田定产得出的耕地面积10853×104hm2最能代表建国初期我国实有耕地面积,此后直到1960年,耕地统计面积基本能反映我国当时的实有耕地面积。除“大跃进”时期外,1980年前我国耕地面积基本上不是增加的。80年代初期全国实有耕地射程13250×104hm213970×104hm2,比1957年净增1/51/4左右。近15a来我国耕地面积不断减少,1996年全国实有耕地面积13004×104hm2,比1980年净减少529.27×104hm2,年均净减少35.28×104hm2。
  • 目次
    黄兆良
    2000, 22(2): 13-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然资源在时间、空间、数量上是有限的,人类由于技术、经济条件所限,在社会一定时期内所能认识和利用的自然资源也是有限的,在人类历史中尤其从工业社会以来对地球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掠夺和损坏已至极限,出现了资源危机、生态危机。文章还论述了什么是知识,知识特点和作用。因为人类的智慧是无限的,作为人类智慧的成果知识也是无限的,因此,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认识和能力是无限的,对所需资源的替代能力,以及改造已被破坏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新资源的能力是无限的。所以人类反省过去,思考未来,不能无忧,也不必过虑。一方面要节约资源、珍惜资源,另一方向要坚持从科技发展中解决资源供需平衡问题。
  • 目次
    谷卫彬, 胡敦孝, 宇振荣
    2000, 22(2): 19-2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野外调查、航片解译和农户调查,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对不同时期(1995、1977、1984、1993)亚热带江汉平原农业景观格局变化以及与社会经济变革和农作系统多样性的相互关系、不同类型景观单元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案例研究。指出,景观格局变化受大尺度因素和小尺度因素相互作用影响;庭院中树篱和林地以及农田边界可能是保持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景观单元,稳定这些景观单元可能是景观生态及农作系统持续性管理最重的组成部分。
  • 目次
    邓薇, 丰爱平, 王时麟, 徐海鹏, 朱炜炯
    2000, 22(2): 24-2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辽宁岫岩软玉砂矿(又称河磨玉矿)是原生软玉矿的次生砂矿床。其玉石质地细腻,光泽滋润。作为装饰文化的宝玉石资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岫岩软玉砂矿的发现和深入研究,不仅具有经济意义,还具有宝石学、考古学等多方面的意义。本文认为岫岩软玉砂矿属冲洪种类型,是第四世纪以来构造活动和气候环境的产物。河磨玉皮壳层是表生作用下元素迁移和交换的结果。本文还对宝石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提出了建议。
  • 目次
    罗其友, 唐华俊
    2000, 22(2): 30-3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进入80年代,农业基本资源非农化进程加,水土资源危机和环境问题将是我国21世纪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期面临的根本制约因素。本文以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为目标,应用主成份等系统分析方法构建资源与环境分区指标体系,聚类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完成了我国农业基本资源与环境区域划分,并探讨了农业可持续发展区域模式。
  • 目次
    梁长青, 彭补拙, 周寅康
    2000, 22(2): 35-3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产权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概念,产权制度对经济效率至关重要的影响决定其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在分析产权制度与可持续发展关系基础上阐述了我国土地产权制度与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差距,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以可持续土地利用为目标的土地产权制度改革措施。
  • 目次
    马志福, 谭芳
    2000, 22(2): 40-4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塔里木盆地外围20多个测站37a(1961-1997)日照时数系列资料和塔里木盆地腹部6个短期观测站10a(1988年-1997年)日照时数资料,对塔里木盆地日照时数分布规律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建立塔里木 地年日照时数预测模式为y=-2345.0630+66.6+31.5592。在此基础上,应用统计学导出的极值分布概率模式,对塔里木盆地年日照时数极值进行了推算。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年日照时数随纬度、经度的增加而增大,其分布特征为:由东北向西南递减;最大值出现在塔里木盆地腹部东北部,最小值出现在塔里木盆地西南部
  • 目次
    栾维新, 王茂军
    2000, 22(2): 45-4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深入分析大连市城市和农村建设用地现状的基础上,论证了调控农村建设用地是土地管理重点。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农村居民点划分为5类,为村镇规划和土地整理规划提供依据。最后提出实施土地整理的措施。
  • 目次
    陈印军, 黄诗铿
    2000, 22(2): 50-5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扭转我国耕地面积大幅度减少的局面,从中央到地方采取了一系列节流与开源措施,使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的局面得到了遏制,并于1995年和1996年实现了全国耕地面积增减数量的平衡。然而,由于耕地增在边缘地区,减在东部沿海和内地;增的多为低产地,减的多为良田,所以耕地面积增减数量平衡并不意味着能保障耕地产出能力的平衡。
  • 目次
    张耀光
    2000, 22(2): 54-6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长山列岛海洋农牧化条件进行评价,分析了现有海洋农牧化的特点并划分类型,提出了今后合理布局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 目次
    陈中慧, 戴桂林, 张德贤
    2000, 22(2): 61-6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微分对策理论,构建了微分对策捕捞配额模型,深入研究了渔业资源的分配问题,为当前解决船多鱼少等尖锐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 目次
    杨春瑜, 赵垦田
    2000, 22(2): 66-6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黑龙江省野生辽东楤木资源的分布、经济价值、利用现状进行了评述,分析了浅山区辽东楤木资源濒危的直接原因和我国野生植物资源保护所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提出了野生植物资源的主动保护思想,勾画出地主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框架,并提出建立野生辽东楤木资源的保护管理费制度、资源调查监测系统和研究其合理利用与保护方法等对策。
  • 目次
    孟金贵, 曾亚文
    2000, 22(2): 69-7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云南省蔬菜种质资源调查研究表明,有珍稀名优蔬菜34种(包括变种、变型或品种),隶属12种21属,其中木本蔬菜2科3属3种,草本蔬菜11科19属31种。本文论述了以上蔬菜资源的特点、分布、开发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并对其今后开发利用提出建议。
  • 目次
    白月明, 霍治国, 王春乙, 温民, 徐祥德, 郑江平
    2000, 22(2): 72-7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大型活动式遮雨棚遮档自然降水,采用人工控制定量喷灌模拟冬小麦生产中3、5、7、10、14a-遇的春旱年型,研究不同春旱年型对冬小麦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和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春旱年型的增加,冬小麦根、茎、叶、的生长速度明显降低,总生物量减少;春季干旱使冬小麦春生分蘖减少,单位面积总穗数减少,穗长变短,穗粒数减少,千粒重降低,不孕小穗数增加;3、5、7、10、14a-遇春旱处理的冬小麦产量分别比CK减少2.6%、14.6%、22.1%、43.0%、47.2%。春季干旱程度与冬小麦产量呈指数曲线相关。
  • 目次
    杨梅学, 姚檀栋
    2000, 22(2): 77-8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位于唐古拉山北坡的D105点不同尝试土壤温度时间序列的分析,表明各层日平均土壤温度的时间变化具有很好的年周期,其变化曲线为-正弦曲线。浅层土壤温度的波动比其较深层土壤温度的波动大,但对同一层而言,其波动程度尽管在夏半年略大于冬半年,但差别不大。地表、0.05m和0.2m深处,土壤日最高温度的变化幅度要明显大于最低温的变化幅度;同时,日最高温与日最低温的变化趋势并不完全一致。积雪可能对土壤日最高温、日最低温和日温差有较大影响。地表1a中的最大日温差可达60.4℃(1998年3月27日),1a中极端日最高温度可达39.7℃,最低湿达-16.5℃。夏半年日温差明显大于冬半年,且日温差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到80cm深处已基本上看不到明显的日温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