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1998年, 20卷, 第5期
    刊出日期:1998-09-15
      

    目次
  • 全选
    |
    目次
  • 目次
    樊江文, 封志明, 李飞, 刘爱民
    1998, 20(5): 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农业资源的限制性角度出发,首先讨论了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概念,探讨了资源利用效率(RUE)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进而提出,农业资源高效利用优化模式研究应是一个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为目标,围绕资源利用效率高低,择优淘劣的模式优选与设计过程。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技术体系集成,就是要把农业主要生产性资源的利用技术优化组合,用系统工程的方法配套组装出一整套可工程化实施的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技术体系集成方案。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建立计算机辅助优化与集成专家系统的可能性。
  • 目次
    冷允法, 齐文虎, 谢高地, 章予舒
    1998, 20(5): 7-1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衡量资源利用效率,不仅要考虑其有效经济产出,而且要考虑到被现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忽略掉的负效产出。通过对全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耕地、开采的农用淡水和化肥等主要农业资源消耗系数的计算,可以评估该国或该地区的农业资源效率,结果表明,我国耕地资源的平均消耗系数为2.15m2/kg粮食,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0%,而开采的农用淡水的平均消耗系数为1.102m3/kg粮食,化肥的平均消耗系数为0.069kg/kg粮食,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80%和197%,说明在世界范围内,我国耕地资源利用效率较高,而农用淡水资源和化肥资源利用效率很低。针对较高的耕地资源效率和很低的水资源、化肥资源效率及其原因,提出我国农业发展中资源效率至上的管理战略:①管理日趋短缺的耕地资源,关键在于保护耕地面积在今后50a内不跌破1.29×108hm2;②管理日趋势短缺的水资源,关键在于一方面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来更新我国沿用数千年的传统自流灌溉技术,另一方面则须提高“人为廉价灌溉水”的价格。
  • 目次
    徐勇
    1998, 20(5): 12-1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概括农业资源高效利用评价基本程序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农业资源高效利用评价应包括的主要内容和宜彩取的基本方法。评价内容分为资源本底评价、资源生物适宜性评价、资源社会评价、资源生物生产过程评价、资源经济评价、资源环境评价和资源利用可持续性评价等。评价方法重点论述了指标评价方法、模型评价方法和区类评价方法。
  • 目次
    刘慧
    1998, 20(5): 18-2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农业资源配置的涵义出发,讨论了不同层次资源配置的特点,详细分析了我国农业资源配置的现状,指出我国农业资源各要素综合匹配不佳,地区间配置不均衡,部门配置优先种植业,但利用国外农业资源已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影响农业资源配置的主要因素,即:自然因素是农业资源配置的基础,社会经济因素是农业资源配置不断优化的外部保障条件和手段,生态因素则是农业资源配置的必要制约条件。
  • 目次
    陈同斌, 林忠辉, 同立祥
    1998, 20(5): 26-3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把中国分成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3个区域,根据1980-1995年的农业统计资料分析了不同区域化肥施用变化特征及其与粮食生产的关系。计算了在现有施肥技术水平和施肥条件下,不同区域的化肥边际产量,并估算了边际产量为0时全国化肥总需求量和可能达到的粮食产量,分别是4.649×104t和62378×104t。比较了不同区域施用化肥的增产效果,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在区域间进行化肥资源合理配置的实践意义。
  • 目次
    鞠正山, 薛永森, 曾磊, 张凤荣
    1998, 20(5): 32-3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预测全国各生态区未来非农业建设占有耕地、后备土地资源的开垦、土地整理复垦、生态退耕等各方面的耕地资源变化,分别分析了1997-2010年,2011-2030年和2031-2050年3个阶段的耕地数量与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这3个阶段耕地总面积净减少量分别是648811hm2,341413hm2和279642hm2,而同期由于基本农田建设和生态退耕,旱地的比重降低,耕地质量有所提高。
  • 目次
    蔡玉梅, 任国柱
    1998, 20(5): 40-4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三大地带从总体上反映了我国的宏观地域差异,本文从三大地带耕地资源时空演变特点入手,并分析其形成原因,认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必须充分分析区域差异,并提出了区域平衡、生态平衡,数量平衡、质量平衡、配套措施等对策和建议。
  • 目次
    蔡玉梅, 任国柱
    1998, 20(5): 46-5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国以来尤其80年代以来,耕地在大量被占用的同时,后备耕地资源开发也在加强。本文分析我国后备耕地资源开发的时间阶段,运用开发力度指标分析了空间演变特征并在评价开发结果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后备耕地资源开发的对策和建议。这对于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区域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 目次
    封志明, 李飞, 刘爱民
    1998, 20(5): 52-5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南方红壤丘陵区传统种植业模式的基础上,通过水旱轮作、旱地同作等方式,发展玉米生产,建立“粮食-经济作物-饲米”三元复合结构模式,不但有利于提高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而且还能促进畜牧业、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将新模式和传统的较好模式轮换种植,还有利于土壤养分的平衡,提高持续生产能力。
  • 目次
    胡春胜, 王智平, 曾江海
    1998, 20(5): 56-6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专题研究在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多年实验研究的基础上,以栾城县为重点,面向华北山前平原高产区,在系统理论与思想指导下,区域分析与案例研究结合,分析了小麦-玉米两熟制种植模式的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以节水、节肥、节粮为中心,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保持农业持续发展为目标,组装了技术体系集成方案。与同类型地区比较,该模式的光、热、水、土、肥综合利用效率高30.4%,值得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 目次
    胡顺军, 吕昭智, 田长彦
    1998, 20(5): 62-6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分析绿洲石河子垦区农业资源系统入手,提出了种植业优化模式、农牧复合模式、农业-工业复合模式、庭院经济模式及农业防护林网模式4个基本系统层模式,同时提出相关生产模式,并组建技术集成体系。
  • 目次
    冷允法, 齐文虎, 谢高地, 章予舒
    1998, 20(5): 70-7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高效利用为目标的农业资源管理,其任务是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但传统的管理手段和技术已不能满足目前我国土地资源管理的实际需要,迫切要求研制开发基于GIS的土地资源管理系统(LRMS)。该LRMS由空间数据库、属性数据库、专家知识库、模型库和交互式人机界面等部分组成,系统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国家规范和用户的实际需求,坚持科学性、实用性和规范性的统一,通过在山东省宁津县的初步试运行,能够满足县、乡、村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及有关农业资源管理部门的实际需要,具有在全国各县推广应用的广阔前景。
  • 目次
    王正兴
    1998, 20(5): 76-8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处理开发和保护这一对矛盾时,传统作法是”自上而下”的简单方式,由于它忽略了基层土地用户的愿望,实施时困难重重,效果不佳。本文“交互式土地规划”的出发点是协调个体和群体的利益冲突:既考虑代表全社会利益的政府规划(自上而下),又在具体规划中重视土地用户的切身利益(自上而下),鼓励所有当事人的积极参与,既鼓励开发,又鼓励保护,因而具有许多优点,容易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