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1997年, 19卷, 第6期
    刊出日期:1997-11-15
      

    目次
  • 全选
    |
    目次
  • 目次
    刘为纶, 周子康
    1997, 19(6): 1-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1949-1994年的粮食产量、气象和水文资料,在分析了浙江省粮食单产和粮食播种面积对总产量年际变化的影响以及技术水平因素、社会因素、气象因素分别对粮食单产年际变化的影响基础上,从减轻气象灾害和提高气候资源利用效率的角度探讨了浙江省的粮食生产,并提出了若干土
  • 目次
    陈明荣, 戴进, 聂庆华
    1997, 19(6): 10-1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陕北黄土高原土地生产力及人口容量研究是关系到该地区今后如何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在划分陕北为3个农业生态区基础上,提出了一套简洁而实用的土地分类方案对应产量估算模式,进行区域土地生产潜力和人口容量分析。指出了陕北人地关系的基本态势和调控策略。
  • 目次
    程彤, 吴秋华, 岳天祥, 张红旗
    1997, 19(6): 19-2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运用土地利用的DLU(Differentiated)战略理论和景观动态分析模型,分析了江西省泰和县灌溪乡千烟洲的土地利用时间动态,并对其生产的效应和它们的驱动因素进行了概括和总结。
  • 目次
    方创琳
    1997, 19(6): 27-3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能源资源是保证区域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本文以苏、鲁、豫、皖接壤地区能源工业发展的资源基础出发,探讨了能源工业发展与布局特点及存在问题,提出了能源工业进一步发展的基本思路与建设布局重点。
  • 目次
    汤奇成, 魏忠义
    1997, 19(6): 35-4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山区至平原,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在不同地质地貌单元相互转换,是我国西北干旱区山前平原水资源的主要特点,直接影响到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的变化。随着和水利用率不断提高,减少了地下水补给来源,引起地下水位下降,泉水量削减,甚至枯竭,迫使泉灌区边城井灌。这在水资源西藏高原、森林资源、持续发展
  • 目次
    廖俊国
    1997, 19(6): 42-4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西藏高原的森林资源是西藏林业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然而,由于西藏森林资源分布极不均匀、成过熟林比重过大、计划外的采伐量过多,因而亟待有一个持续发展的主体构思和对策问题。为此,笔者从持续发展的思想出发,在合理利用西藏森林资源、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香荚兰、大规模种植、风险、对策
  • 目次
    张一平
    1997, 19(6): 48-5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西双版纳勐仑地区香荚兰种植地的调查,分析了香荚兰大规模种植的潜在风险,提出了初步对策,可供今后发展云南新兴产业时参考。
  • 目次
    管正学, 王健力, 张宏志
    1997, 19(6): 52-5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芒果是著名的热带水果,近几年在我国发展很快,但贮藏、加工技术比较落后。本文简述了我国芒果资源和生产状况,介绍了芒果贮存保鲜技术,重点报告了芒果粉等产品生产技术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可应用于生产的工艺。
  • 目次
    杜恩荣, 蒋忠诚, 翁金桃, 谢运球, 章程, 郑治芗
    1997, 19(6): 60-6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首先指出我国重要的北京西山岩溶区的岩溶地质景观已经遭到严重破坏,进而针对其景观特征和被破坏的原因,从系统工程的角度提出了该区的岩溶地质景观保护方案。本方案强调“保护第一”的指导方针和贯彻“分区分级保护、合理适度开发”的原则,提出了建立4个国家级和4个市
  • 目次
    冯新灵
    1997, 19(6): 67-7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中国气象风景这一特殊旅游资源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气象风景的概念,并在国内首次应用成因类型法对中国气象风景进行了分类。探讨了气象风景构景与吸引功能的4大特点,提出了进一步开发利用的几点见解。
  • 目次
    白永平, 温军
    1997, 19(6): 74-7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特色旅游资源条件得天独厚。面对21世纪的西北少数民族旅游业能否持续稳定发展,关键在于顺应世界潮流,突出民族特色、发展特色旅游,开展多种特色旅游活动,采取大力开拓旅游市场、改革经营管理体制措施,就一定踏上稳步发展的崛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