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21年, 第43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1-04-25 上一期    下一期
    中国碳达峰研究专栏
    “中国碳达峰研究”专栏序言
    刘卫东
    2021, 43 (4):  637-638. 
    摘要 ( )   HTML ( )   PDF(1015KB) (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多情景视角下的中国碳达峰路径模拟——基于RICE-LEAP模型
    洪竞科, 李沅潮, 蔡伟光
    2021, 43 (4):  639-651.  doi: 10.18402/resci.2021.04.01
    摘要 ( )   HTML ( )   PDF(4170KB) ( )  

    作为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国家与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实现CO2排放峰值是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本文通过耦合自上而下式模型和自下而上式模型,创新性地构建了包含中国终端部门的新型综合评估模型——RICE-LEAP模型,并通过设置参考情景、碳排放约束情景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情景,动态模拟了2020—2050年的中国碳达峰路径及全球气候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①中国碳排放轨迹在3个动态情景中均呈“倒U型”曲线,其中,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情景下,中国碳排放峰值水平最低,并将于2029年最早达峰;②中国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等终端部门,其碳排放贡献可达80.00%,并保持相对稳定。此外,考察期内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等终端部门的碳强度下降幅度相对较小;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情景下,能源消费结构将迈入中高级形态。该情景下的所有终端部门非化石能源的消费占比均有所提高,商业及服务业部门和城镇居民部门等终端部门将形成以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因此,为实现中国碳排放尽早达峰,应强化政策导向,落实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结构优化的互进共驱。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球供应链视角下的中国碳排放责任与形象
    刘宏笪, 张济建, 张茜
    2021, 43 (4):  652-668.  doi: 10.18402/resci.2021.04.02
    摘要 ( )   HTML ( )   PDF(6233KB) ( )  

    碳中和目标下,基于供应链调整各国间的碳排放关系,明确中国碳排放责任与形象,对于中国深化绿色发展、实现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全球供应链视角,引入生产与贸易中的碳排放问题,并构建碳供应链测度分析模型。本文基于2008—2014年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数据,首先,明确中国在碳供应链生产端的国内生产长度、国外生产长度,以及中国在碳供应链贸易端的碳出口、碳进口规模;其次,测算并总结中国、美国等19个世界主要国家碳净出口与国内碳排放情况,对比分析上述国家碳泄漏与碳减排情况,从而剖析并刻画中国碳排放责任与形象;最后,基于19个世界主要国家碳供应链生产、贸易端的情况,总结得出各国碳供应链国内、国外情况,进一步探究中国在全球供应链视角下的碳排放责任与形象调整方向。结果表明:①中国国内生产长度呈现二、三、一产业梯次化衰减特征,国外生产长度明显趋短,且能源、电气等关键产业陷入低端锁定困局;②中国年均碳出口、碳进口分别达880.375 MT、401.328 MT,碳规模位居世界前列;③中国贡献了41.21%的碳净出口份额,美英日法则形成686.511 MT的碳泄漏缺口,中国以全球最大的碳净出口国家身份,在全球供应链体系中承担积极的碳排放责任;中美俄国内碳排放达到1000 MT以上,但中国碳减排率达3.79%,显著高于美国2.07%、俄罗斯-1.05%,中国以较高的碳利用率呈现碳减排形象;④中国国内、国外碳供应链均处于“野猪型”状态,碳供应链质量有待提升;发达国家国内碳供应链多以“水牛型”状态出现,萎缩的经济降低了生产能力与碳排放量;国外碳供应链中,发达国家多呈现“乌龟型”特征,碳减排乏力且碳排放责任推诿。因此,中国须针对生产环节调整产业结构,摆脱产业依赖,继续秉持大国碳减排责任、呈现积极的碳排放形象。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球关键金属-低碳能源关联研究综述及其启示
    汪鹏, 王翘楚, 韩茹茹, 汤林彬, 刘昱, 蔡闻佳, 陈伟强
    2021, 43 (4):  669-681.  doi: 10.18402/resci.2021.04.03
    摘要 ( )   HTML ( )   PDF(2948KB) ( )  

    在“碳中和”背景下,学术界日益清晰地认识到“关键金属”与低碳能源技术之间存在着紧密的相互依赖关系。为提升国际社会对“关键金属-低碳能源”关联研究的认识,本文整理了该领域2000—2020年发表的200多篇文献资料,综述了该领域研究的发展历程与最新进展,阐述了主要的科学发现:①能源低碳转型将驱动多种关键金属的开采量和贸易量持续快速增长,加剧关键金属供应国的生态环境污染,加深世界各国对关键金属资源的依赖和争夺;②部分关键金属存在储量不足、贸易供应链脆弱、地理分布不均、环境污染严重等风险,并将对全球低碳转型产生约束,进而重塑全球能源地缘政治格局;③中国作为多种关键金属的生产、消费和贸易大国,为推动全球能源低碳转型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且自身同样面临关键金属供应短缺的风险。建议在“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背景下,中国应深化金属-能源关联研究,开展金属-能源协同管理,研判关键金属对中国发展低碳技术的支撑和限制作用,警惕能源系统低碳转型带来的新型地缘政治风险。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全球贸易隐含碳净转移的空间关联网络特征
    李晖, 刘卫东, 唐志鹏
    2021, 43 (4):  682-692.  doi: 10.18402/resci.2021.04.04
    摘要 ( )   HTML ( )   PDF(2825KB) ( )  

    贸易隐含碳问题是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国际视角下探讨全球贸易隐含碳转移的空间关联,对于践行多边主义,推动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全球气候治理模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Eora多区域投入产出数据库,立足全球视角,构建了2000年与2015年包含185个国家/地区在内的全球贸易隐含碳净转移空间关联网络,选取多维度网络测度指标,综合研究全球贸易隐含碳排放网络全局性演化特点及网络板块角色功能特征。研究发现:①全球贸易隐含碳净转移网络连接稠密,空间关联溢出效应显著,网络核心边缘结构清晰;与2000年相比,2015年核心节点隐含碳净流入和净流出关系不平衡性加剧。②俄罗斯、沙特阿拉伯等资源能源型国家/地区的网络核心作用有所弱化,中国、印度、南非、哈萨克斯坦等新兴经济体在全球贸易隐含碳净转移网络中的枢纽和控制能力不断增强。参与全球生产分工体系已超越能源资源禀赋成为影响一国(地区)隐含碳净转移核心地位的重要因素。③全球贸易隐含碳净转移网络可划分为净溢出、双向溢出、经纪人和主受益4个板块。中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东盟及周边一些国家/地区构成的双向溢出板块,对板块内部及其他板块隐含碳溢出效应显著,为全球贸易隐含碳净转移网络的发动机板块。本文可为推进形成各尽所能的碳减排方案,提升全球生产分工体系整体减排效率提供借鉴。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绿色税收视角下产业结构变迁对中国碳排放的影响
    周迪, 罗东权
    2021, 43 (4):  693-709.  doi: 10.18402/resci.2021.04.05
    摘要 ( )   HTML ( )   PDF(1932KB) ( )  

    从绿色税收视角探讨产业结构与碳排放的关系,有利于制定控制碳排放的财税政策,助力绿色发展转型。本文首先测算出2003—2016年中国30个省(市、区)的CO2排放量,在扩展STRIPAT模型基础上,运用静态面板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对绿色税收下产业结构变迁的碳排放效应进行实证研究,并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两个维度进行分析。研究发现:①产业结构变迁会显著影响中国CO2排放总量,绿色税收对其影响具有门槛效应;②在达到门槛值之前,绿色税收有效地促进了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对碳排放的影响。跨越门槛值以后,绿色税收对产业结构变迁的作用出现差异。一方面,绿色税收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碳减排机制仍具有促进效应,但相比达到门槛值之前,作用有所降低;另一方面,绿色税收表现出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碳排放效应具有抑制作用;③部分省份的绿色税收强度在2009年后跨越了门槛值,消费税改革可能是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基于实证结论,本文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省域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脱钩趋势演变
    韩梦瑶, 刘卫东, 谢漪甜, 姜宛贝
    2021, 43 (4):  710-721.  doi: 10.18402/resci.2021.04.06
    摘要 ( )   HTML ( )   PDF(2396KB) ( )  

    一个国家或地区碳排放目标的实现取决于经济增速与碳排放降速的相对关系,而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相对脱钩是中国碳排放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本文结合泰尔指数和Tapio模型,刻画中国各省份2005—2017年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相对关系,研究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及脱钩指数的演变趋势,主要结论如下:①中国各地区的碳排放总量与经济发展均呈现了增长趋势,碳排放强度大多呈现了降低趋势;②尽管中国各省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距逐年缩小,但中国各省份的碳排放差距、尤其是区域间碳排放差距逐年扩大;③中国大多数地区的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经历了扩张负脱钩、扩张挂钩到弱脱钩的变化历程,但部分省份的脱钩稳定性相对较低;④上海、天津、重庆、浙江、山东等不断趋近强脱钩状态,但少数地区仍在扩张挂钩和扩张负脱钩状态中交替。本文结论有助于辨识中国不同地区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相对关系,落实不同碳排放及经济发展水平下可行的低碳发展策略,进而为中国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提供借鉴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经济空间格局演变及其CO2排放效应
    姜宛贝, 刘卫东
    2021, 43 (4):  722-732.  doi: 10.18402/resci.2021.04.07
    摘要 ( )   HTML ( )   PDF(2993KB) (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由东部率先发展到区域协调发展的区域战略调整,中国经济空间格局发生较大改变。探究CO2排放量对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的响应,对中国尽早实现CO2排放达峰目标、确保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刻画1985—2017年中国经济空间格局演变特征的基础上,基于LMDI因素分解方法分析了中国CO2排放的驱动因素,从经济行业层面探析了经济空间格局演化对中国CO2排放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①1985—2017年,东部地区的GDP份额经历了上升继而下降的过程,六大经济行业的区位呈现出向中西部地区迁移的总体趋势。②1985—2017年经济规模和行业碳强度分别为CO2排放量增加和下降的主导因素。1985—1997年、1997—2007年和2007—2017年,经济空间格局变化分别降低、增加和降低了中国CO2排放总量。③经济空间格局演化引起的CO2排放变化量中,工业的贡献最大。行业区位变迁对CO2排放量的作用方向和大小,分别与行业转入、转出地碳强度的相对高低和行业区位变迁活跃程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本文研究结果可为中国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一些政策启示。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省际隐含能源流动及能效冗余解析
    郭珊, 韩梦瑶, 杨玉浦
    2021, 43 (4):  733-744.  doi: 10.18402/resci.2021.04.08
    摘要 ( )   HTML ( )   PDF(1667KB) ( )  

    随着中国各省份间能源生产、消费的关联日益紧密,隐含在商品贸易中的能源流动有助于平衡中国总体能源供需,但跨省能源流动伴随的能效冗余问题也逐渐凸显。本文通过刻画中国2007年和2015年省际隐含能源流动,测度中国隐含能源流动的能效冗余,主要结论如下:①中国区域间隐含能源流动主要从华北、华东、华中、东北地区流向华南、西北、西南地区;②中国大部分省市的隐含能源流动逐渐由消费驱动转向投资驱动,北京、上海、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隐含能源流动仍以消费驱动为主;③中国整体直接能源利用大于完全能源需求,但是近年来部分省份直接能源利用与完全能源需求之间的缺口有所缓解;④中国整体隐含能源冗余情况有所改善,但河北、辽宁、山西等隐含能源供给省份的能源利用效率仍有待提升。本文结果有助于针对性地辨识低能效省份的能源效率、降低全供应链的能效冗余,对中国各省份间的高效能源配置利用具有借鉴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生命周期评估的海、陆风电系统排放对比
    向宁, 王礼茂, 屈秋实, 熊琛然, 王博
    2021, 43 (4):  745-755.  doi: 10.18402/resci.2021.04.09
    摘要 ( )   HTML ( )   PDF(2039KB) ( )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资源短缺与环境污染问题,各国都在积极开发清洁能源,风能作为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在实现2030年碳排放达峰的目标约束下,近年来,中国风电规模也处于快速增长的阶段。风力发电过程虽然不会排放温室气体和污染物,但从产业的生命周期角度分析,在设备制造、运输、安装、运行、废弃等环节也会带来一定量的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的排放,因此风力发电并不是零排放的能源。本文利用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比研究了100 MW海上和陆上风电系统的全生命周期的排放情况,重点分析了不同功率风机的风电场的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情况,并分析了一般污染物对于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海上风电场全生命周期温室气体排放量平均为1.49 g CO2/kWh,陆上风电场平均排放量3.62 g CO2/kWh,均远远小于传统火力发电,比较而言,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海上风电系统更具优势;②在全生命周期污染物排放方面,海上风电场全生命周期污染物的排放量要小于陆上风电场,且具有更短的能源回报时间,经济效益更高,对环境更友好;③在全生命周期中,风机的生产过程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占到总温室气体排放的40%以上,同时风机生产所排放的污染物对于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大,约占整个生命周期影响的50%以上;④配备更大功率的风机将有助于减少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的排放。研究结果可为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碳排放达峰目标提供参考依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有色金属产业链碳排放及碳减排潜力省际差异
    屈秋实, 王礼茂, 王博, 向宁
    2021, 43 (4):  756-763.  doi: 10.18402/resci.2021.04.10
    摘要 ( )   HTML ( )   PDF(2553KB) ( )  

    有色金属工业作为高能耗、高排放的工业部门,低碳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中国实现2030碳达峰目标的重点行业之一。本文以有色金属产业链内各环节为研究重点,用CO2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等指标,对比分析中国省域有色金属不同生产环节碳排放时空演变特征;构建包含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DEA模型,通过求解目标函数最优值,测算出中国各省(区、市)有色金属不同生产环节潜在的碳减排规模。研究表明:①从产业链内部看,2006—2016年,有色金属采选业和冶炼及加工业CO2排放量均处于增加状态,碳排放强度整体稳中有降。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业是实现碳减排目标的重点部门,共有约7143万t的减排潜力,占有色金属工业碳减排总规模的90%以上。②从区域来看,在有色金属采选环节,四川省CO2排放量较高,2016年约有97万t碳排放量的减排潜力,是有色金属采选业碳减排的重点省份。在冶炼及加工环节,广西省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较高;山东省和河南省碳减排潜力较大,二省共占这一环节全国整体碳减排量的31%,潜在减排规模为1121万t和1122万t。③综合来看,内蒙古、河南和山东是有色金属工业碳减排需重点关注的地区,这三省有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业的碳排放是整体有色金属工业碳减排目标实现的关键。通过量化评估有色金属不同生产环节和不同区域的碳减排潜力,不仅可为有色金属产业碳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同时也可为各省碳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土地资源
    土地经营对中国城市空间扩张的驱动机制——基于273个地级市的实证分析
    刘奎, 王健
    2021, 43 (4):  764-775.  doi: 10.18402/resci.2021.04.11
    摘要 ( )   HTML ( )   PDF(1801KB) ( )  

    分税制改革后,地方政府采取“以地生财、以财养地”的城市土地经营模式,凭借土地出让获取土地收益,并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等城市建设投资,以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但土地经营对城市规模的空间扩张机制仍有待理清。基于地方政府土地收益和城市建设投资两个维度,本文构建了中国地方政府土地经营驱动的城市空间扩张理论逻辑,选择2003—2017年中国27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2003—2017年中国城市空间规模、地方政府土地收益和城市建设投资均处于快速扩张阶段,然而以地谋发展的城市土地经营模式逐渐呈现出不可持续的端倪;②从全国尺度来看,土地经营模式下地方政府土地收益和城市建设投资均显著推动城市空间规模扩张。城市非农人口、城市人均GDP、城市三产产值占比以及城市人均道路面积对城市空间扩张均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③从区域尺度来看,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土地收益均显著推动城市空间扩张,但地方政府城市建设投资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仅对西部地区城市空间扩张存在显著推动作用。此外,产业结构升级仅对东部地区存在显著的正向作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地方政府应基于城乡互动关系,积极推进城市发展格局优化下的城市空间均衡扩张。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乡村振兴视角下空心村多维形态识别与分类治理——以山东省禹城市房寺镇为例
    曲衍波, 赵丽鋆, 柴异凡, 李砚芬, 朱伟亚, 平宗莉
    2021, 43 (4):  776-789.  doi: 10.18402/resci.2021.04.12
    摘要 ( )   HTML ( )   PDF(5874KB) ( )  

    空心村是城镇化过程中乡村人地系统要素配置失衡的表现,严重阻碍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快推进空心村治理是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和乡村振兴的迫切需要。本文以平原农区空心化相对严重的山东省禹城市房寺镇为例,基于乡村振兴导向下的空心村形态认知,构建了“人口-土地-产业-组织-文化”多维空心村度量体系,利用指标贡献度、最小方差模型识别空心村主导因素和形态类型,并提出差别化的治理策略。研究发现:①房寺镇人口、土地、产业、组织、文化的单维度空心化均值分别为20.95、19.12、18.14、14.17和14.03,以人口、土地、产业空心化为主要特征的空心村数量超过半数;②房寺镇多维综合空心化均分值为58.98,空心化程度整体较高,并在空间上以“点-轴-面”的形式从镇中心地向镇域边界逐渐加剧;③房寺镇空心化主导因素集中在人口密度、宅基地空废率和经济结构3个方面,空心村类型以双形态和三形态复合型为主;④空心村及其治理以内外循环相互作用的方式对乡村振兴产生抑制和促进影响,未来应从多维度视角认识空心村形成与表现的复杂性,按照盘活土地资源、加大产业扶持、吸引人口回流、提升治理能力、加强文化建设等多元化路径开展空心村治理,以农村全要素协同优化推进乡村振兴。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教育资源差异对住房价格的影响——以武汉市江岸区为例
    杨剩富, 张鹏, 邹秋丽
    2021, 43 (4):  790-798.  doi: 10.18402/resci.2021.04.13
    摘要 ( )   HTML ( )   PDF(1979KB) ( )  

    探讨教育资源差异对住房价格的影响对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维持房地产市场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武汉市江岸区为研究区,基于研究区2016年6月—2018年5月的住房交易数据,从住房建筑特征、区位特征、邻里特征、学区特征等方面构建Hedonic模型,探索教育资源差异对住房价格的影响;同时引入政策公告期(T1)、政策实施期(T2)两个时间虚拟变量以及对口中小学质量和时间的交互项,研究学区制政策实行前后对学区房价格的影响。研究发现:①学校质量对学区房价格有着显著正向作用,且对口初中质量比小学的影响更加明显。具体而言,小学质量升高一级,住房价格将平均升高11.7%;初中质量升高一级,住房价格将平均升高27.6%。②在T1期,学区制政策因素对小学学区和初中学区房价的影响系数S1T1S2T1分别为0.049、0.074;在T2期,学区制政策因素对小学学区和初中学区房价的影响系数S1T2S2T2分别为0.060、0.089。分析发现,由于受到相关住房和入学政策落实实效与居民消费预期等影响,研究期内学区制改革政策的实施对江岸区优质教育的资本化效应为正效应,对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的效果尚未突显。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水资源
    黄河流域水量分配和再分配
    陈琛, 郭甲嘉, 沈大军
    2021, 43 (4):  799-812.  doi: 10.18402/resci.2021.04.14
    摘要 ( )   HTML ( )   PDF(1233KB) ( )  

    流域水资源配置是黄河流域水资源管理的核心。本文应用破产理论和规则,研究了4种情形下的黄河流域水量分配和再分配,包括1987年流域水量分配、流域水量与入河泥沙量变化下的再分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下的再分配以及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下的再分配。得到以下发现:①1987年流域水量分配过程和结果的分析发现,分配最接近SSRs-PRO规则,在考虑省区地理位置的基础上体现了上下游统筹。②在当前流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生态环境、水沙关系变化情景下的分析表明,流域再次面临破产分配。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下综合农业用水效率的再分配显示,用水效率高的山东、河南和四川在所有破产规则下分配水量都增加,而效率低的山西、青海、甘肃和宁夏都下降。④比较南水北调西线工程调水50.0亿、90.0亿和170.0亿m 3的规模发现,调水90.0亿m 3并继续沿用“87方案”的SSRs-PRO规则是一个合理的选择。将破产理论应用于黄河流域为黄河流域水量分配和再分配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治理模式差异视角下的城市水资源系统全要素生产率
    王兵, 祝葶, 杜敏哲
    2021, 43 (4):  813-822.  doi: 10.18402/resci.2021.04.15
    摘要 ( )   HTML ( )   PDF(1280KB) ( )  

    科学测算水资源系统全要素生产率,对保障城市水资源系统的可持续运行意义重大。本文构建了由“供水-用水-净水”3个子系统组成的城市水资源系统,基于网络RAM模型和两期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测算了2004—2016年中国95个城市分别在独立、综合和合作治理模式下的水资源系统生产率,对比分析了不同治理模式下其驱动因素和耦合效应的差异。研究发现:①从全样本层面来看,中国城市水资源系统生产率的年均增速较低,并按综合型模式(0.488%)、合作型模式(0.463%)、独立型模式(0.292%)的顺序依次递减,但其增长都来源于技术进步,并且主要来源于用水子系统的贡献。②通过治理模式识别后,发现大多数城市适合综合型治理模式,且水资源系统生产率指数也有显著提高。因此,科学测算不同治理模式下的城市水资源系统生产率,实施差异化的水资源系统管理政策,对推动城市水资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资源管理
    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研究综述
    焦雯珺, 崔文超, 闵庆文, 张永勋
    2021, 43 (4):  823-837.  doi: 10.18402/resci.2021.04.16
    摘要 ( )   HTML ( )   PDF(1513KB) ( )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在2002年启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项目。自此,在持续不断的研究工作及其成果的支撑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不断取得进步。截至2020年4月,共有全球59个传统农业系统被FAO认定为GIAHS,分布在22个国家。已有研究成果的全面总结不仅对开展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研究具有借鉴作用,而且对指导如何在未来开展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系统梳理了2002年—2020年4月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的研究成果,从可持续机制、功能与价值、威胁与挑战、动态保护途径和保护机制5个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研究发现:①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研究符合“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的逻辑框架。在现代化、城镇化等驱动力的影响下,农业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与挑战。劳动力流失、土地抛荒、传统知识和文化无人继承等压力,导致农业文化遗产的要素、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并最终影响到农业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及价值表达。面对这些威胁与挑战,遗产地必须探索动态保护途径,如生态农产品开发、可持续旅游开发、产业融合发展等,并建立多方参与、生态补偿、文化保护、监测评估等保护机制。②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社会与生态可持续机制、多功能性与多重价值、动态保护与适应性管理等,仍将是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研究的核心内容。此外,单一性问题的深入研究、复合性问题的综合研究、研究对象和研究区域的拓展等,也将成为未来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研究的发展方向。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1987—2016年中国粮食贸易时空格局演变及贸易结构安全性评估
    吕梦轲, 张丽君, 秦耀辰, 张梦梦, 杨佳昕, 于燕
    2021, 43 (4):  838-848.  doi: 10.18402/resci.2021.04.17
    摘要 ( )   HTML ( )   PDF(5051KB) ( )  

    粮食进出口贸易结构影响国家粮食安全。在开放的全球粮食贸易系统中,贸易格局与贸易安全水平息息相关,因此,准确评判中国粮食贸易结构的安全程度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采用净贸易量计算法、香农熵指数法对中国1987—2016年主要粮食(玉米、小麦、稻米、大豆)的进出口贸易时空格局和贸易结构安全性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①2008年之前,小麦、大豆以进口为主,玉米、稻米以出口为主,2007—2008年世界粮食危机后皆表现为入超特征。②小麦主要进口国(美、加、澳)较为稳定,大豆、玉米、稻米主要进口国变化较大。③粮食进出口结构安全水平存在差异,总体贸易结构安全程度得到提高。④“反向抑制区”国家粮食进出口比例与其香农熵值成反比,“协同增长区”国家粮食进出口比例与其香农熵值成正比,粮食贸易伙伴进出口比例与其对本国贸易结构稳定性的贡献度呈非线性关系。本文揭示了1987—2016年间中国4种粮食对外贸易的时空格局变化,分析了粮食贸易结构演变的动态特征,丰富了对中国粮食贸易的实证研究。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2000—2019年黄河流域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
    张志强, 刘欢, 左其亭, 于锦涛, 李阳
    2021, 43 (4):  849-858.  doi: 10.18402/resci.2021.04.18
    摘要 ( )   HTML ( )   PDF(4914KB) ( )  

    科学认识黄河流域植被覆盖度的空间格局和时序变化特征,对了解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演变,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基于MOD13Q1数据产品和国家气象站降水数据,采用像元二分模型、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和Hurst指数,分析了2000—2019年黄河流域植被覆盖度空间格局、时序变化和发展趋势。研究发现:①黄河流域植被覆盖度年际变化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增长速度为0.0603/10 a,月际变化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过程,8月植被覆盖度达到最大值0.672;②流域中部植被覆盖明显改善,西北部和西部改善程度相对较低;③在空间上,呈现从西北至东南阶梯状增大的分布态势,河南省植被覆盖状况最佳;④降水量是影响植被覆盖空间分布的决定性因素,但对年际变化的影响较小,且对中游的影响程度明显大于上游地区;⑤未来黄河流域植被覆盖发展较好,植被覆盖度上升趋势占流域总面积的64.51%。研究可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方案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指导。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