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wait a minute...

当期目录

    2017年, 第39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17-12-20 上一期    下一期
    序言
    新时代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新挑战
    沈镭
    2017, 39 (12):  2209-2210. 
    摘要 ( )   PDF(318KB) (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主要耗能行业技术进步对节能减排的影响与展望
    赵建安, 钟帅, 沈镭
    2017, 39 (12):  2211-2222.  doi: 10.18402/resci.2017.12.01
    摘要 ( )   HTML ( )   PDF(912KB) ( )  

    在中国能源消费规模不断增长背景下,实现2030年中国对世界的节能减排承诺,只有两个基本路径:①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实现静态节能减排;②通过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降低单位能源消费碳排放因子,实现动态节能减排。动态节能减排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通过全面系统化工程技术的创新与进步,增加核能、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等各类低碳能源供给;②主要耗能产业部门技术装备革新,进一步提高化石能源氧化因子,提升能源消费转换效率;③通过新材料开发和工艺技术进步,增加低碳原材料替代和消费规模。本文主要针对电力、钢铁和建材等高能耗原材料、交通运输、建筑四大能源消耗领域及产业部门,基于上述动态节能减排的三个方面探讨至2030年时序节点时的节能减排前景。基本结论是:至2030年,技术进步能够对促进节能减排发挥重要作用,但难以产生革命性影响。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混合地理加权回归的中国省域碳生产率影响因素分析
    唐志鹏, 刘卫东, 宋涛
    2017, 39 (12):  2223-2232.  doi: 10.18402/resci.2017.12.02
    摘要 ( )   HTML ( )   PDF(4132KB) ( )  

    低碳经济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本途径。低碳经济实质上就是要求单位碳排放产生更多的经济产出,即提高碳生产率。涉及地区低碳发展的影响因素很多,具有显著空间相关性的因素和无显著空间相关性的因素往往同时作用,在构建模型时需要综合考虑。本文在空间自相关方法的基础上首先确定了中国省域碳生产率影响因素的空间相关性,其中产业结构是全局变量,能源结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均是局域变量,再通过混合地理加权回归估计了“十一五”末和“十二五”末4个影响因素的回归参数值并作分析。研究结果显示:①能源结构(火电比重)对于碳生产率具有负向影响,而产业结构(服务业比重)、技术进步(年专利授权数量)和劳动生产率(单位从业人员的工业增加值)对于碳生产率具有正向影响;从回归参数估计值来看,产业结构的影响程度占据主导地位,其次是能源结构,再次是技术进步,最后为劳动生产率;②产业结构对碳生产率的正向影响程度在增大,能源结构对碳生产率的负向影响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自南向北递减特征,而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正向影响则呈现出明显的自北向南递减特征;“十一五”末到“十二五”末,总体上能源结构和劳动生产率对碳生产率的影响程度在减小,而技术进步的影响在增大。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石油终端利用碳排放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
    方叶兵, 王礼茂, 牟初夫, 张宏, 屈秋实
    2017, 39 (12):  2233-2246.  doi: 10.18402/resci.2017.12.03
    摘要 ( )   HTML ( )   PDF(3600KB) ( )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而石油消费又是中国第二大碳排放源,石油终端利用碳排放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本文按中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带划分来探讨石油终端利用碳排放的空间分异及其主导影响因素,对因地制宜制定和引导区域碳减排政策具有重要意义。论文运用变异系数和地理探测器方法,分析2015年中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的空间分异,并探测了其主导因素和地域类型,再根据探测因子与碳排放耦合程度判断不同类型下的典型省份。研究结果表明:①2015年,中国石油终端CO2排放量呈现东多西少的空间格局,石油终端CO2排放强度呈现西高东低的空间格局;②石油终端CO2排放量在全国层面和三大地带层面的变异系数都要显著高于石油终端CO2排放强度。在三大地域,石油终端CO2排放量和排放强度均表现为东部地带分异性最强、中部地带最小的基本格局;③全国尺度上,影响石油终端CO2排放量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为柴油消费比、人口规模和人均GDP;影响CO2排放强度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为工业占GDP比重、交通运输业石油消费强度和汽油消费比;④主导碳排放的地域类型可以归纳为能源结构指向型、能源强度指向型、产业结构指向型、经济发展水平指向型和人口规模指向型等5种地域类型;⑤研究表明,中国石油终端利用CO2排放量和排放强度并没有完全按照三大地带呈现明显的地带性特征,减排政策需要因地制宜,具有针对性。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能源消费结构地域分布的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
    周彦楠, 何则, 马丽, 杨宇, 张天媛, 陈力原
    2017, 39 (12):  2247-2257.  doi: 10.18402/resci.2017.12.04
    摘要 ( )   HTML ( )   PDF(1916KB) ( )  

    能源碳排放是全球温室效应最主要的贡献因素,要实现低碳发展,必须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本文基于分省能源终端消费数据,采用K-means聚类法和STIRPAT模型,对中国省级层面四大类能源的消费比重、时空分异、演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表明:①1990—2014年间,各省煤炭消费比重不断降低,不同省区在不同时段石油消费比重变化呈现多样性特征,各省天然气消费比重整体仍处在较低水平上,电力与热力消费比重整体保持着持续增加的趋势;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广东、海南、甘肃、青海和宁夏处于相对较优的低碳能源消费结构;②1990—2014年期间,中国能源终端消费结构呈现出不断改善的趋势,其地域分布一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地带性分布特征,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产地消费导向特征;③能源消费强度、第二产业比重、能源生产结构和资本投入等依次对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有正向促进作用;土地城市化、能源自给度、科技进步和进出口贸易等具有反向抑制作用;而人均GDP、人口城市化和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作用不显著。建议在省区层面着力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关注河北、山西和贵州等地能源产地消费导向问题,并通过加快推进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合理安排城市化进程、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增强对外开放水平,以有效改善各省能源消费结构、降低碳排放,实现低碳发展。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投入产出表的中国八大区域碳排放强度分析
    尹伟华, 张亚雄, 李继峰, 徐丽萍, 王玢
    2017, 39 (12):  2258-2264.  doi: 10.18402/resci.2017.12.05
    摘要 ( )   HTML ( )   PDF(688KB) ( )  

    随着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碳减排问题研究不能不考虑中国区域间经济关联。本文利用最新的区域间投入产出表和结构分解分析对2007—2012年中国区域碳排放强度进行了解析,据此判断中国各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2007—2012年中国整体和八大区域的碳排放强度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其中,中部区域降幅最高,南部沿海区域降幅最低;②中国碳排放强度降幅度较大的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相对欠发达区域,而碳排放强度降幅较小的主要集中在经济发展相对发达区域,碳排放强度下降具有收敛性;③得益于节能技术进步、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结构转型等,直接碳排放系数效应、增加值系数效应、中间投入技术结构效应导致中国碳排放强度降低,而最终需求总规模效应则抑制碳排放强度降低;④直接碳排放系数效应对碳排放强度降低的贡献最大,而增加值系数效应、中间投入技术结构效应的贡献却相对较小;⑤中国各区域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因素存在一定差异性。未来中国碳减排政策应避免“一刀切”,还要注重区域间横向联合减排,加强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和产业投入,突破制约产业优化升级的核心技术,减少对高碳性产品的依赖。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碳排放变化的驱动力效应分析
    孙艳芝, 沈镭, 钟帅, 刘立涛, 武娜, 李林朋, 孔含笑
    2017, 39 (12):  2265-2274.  doi: 10.18402/resci.2017.12.06
    摘要 ( )   HTML ( )   PDF(4292KB) ( )  

    碳减排作为经济转型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必须厘清导致碳排放变化的关键因素及其驱动效应和机理。本文基于投入产出(IOA)与结构分解(SDA)等分析方法,探讨了1997—2012年间中国全行业碳排放变化的驱动力效应。研究表明:①中国行业碳排放总量不断增加,从53.60亿t增加至158.20亿t,碳排放强度从2.00 t CO2/万元降至0.86 t CO2/万元;②影响碳排放变化的因素主要包括五个方面,技术进步有利于碳减排,规模效应(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持续推动碳排放的增加,产业联系和经济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导致其波动变化;③产业政策可分为宏观控制政策和产业自调整政策,这些政策环境的变化越来越有利于碳减排。2002年之前,中国宏观控制政策鼓励发展第二、三产业,使得经济与人口规模不断扩张,增加了碳排放;2002—2012年间,中国产业自调整政策对碳减排的影响越来越大,由于产业市场竞争不断加强,促进能源大范围流动与产业重组,大大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使得产业联系与经济结构在中国碳减排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技术进步不再是唯一减少碳排放的因素,碳减排方式趋于多元化。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京津冀区域间产业转移对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
    李艳梅, 孙丽云, 张红丽, 刘婷婷
    2017, 39 (12):  2275-2286.  doi: 10.18402/resci.2017.12.07
    摘要 ( )   HTML ( )   PDF(2480KB) ( )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区域间产业转移频繁,其中隐含着经济与能源碳排放的流动,从而影响区域碳排放强度。本文运用区域间投入产出方法,定量测度了2012年京津冀区域间产业转移及其对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效应。得出以下结论:①在产业转移与碳排放转移两方面,北京均是净承接地,天津均是净转出地,河北则是产业转移的净转出地和碳排放的净承接地;②与假设不发生产业转移的情况相比,区域间产业转移促使京津冀地区经济增长1418.00亿元,碳排放量增加3255.79万t,平均碳排放强度上升0.29t/万元;③产业转移对不同区域的具体影响效应不同,对北京和天津的碳排放强度下降具有正向影响,但不利于河北。因此,京津冀产业转移应充分发挥三地比较优势,优化配置产业承接与转出,并且在分享产业协同收益的同时,应共担节能减排责任。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京津冀经济活动隐含的碳排放转移——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的分析
    张红丽, 沈镭, 李艳梅
    2017, 39 (12):  2287-2298.  doi: 10.18402/resci.2017.12.08
    摘要 ( )   HTML ( )   PDF(2862KB) ( )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区域之间经济往来更加密切,由此造成的隐含CO2排放转移日益频繁,不利于区域公平及有效地分摊碳减排责任。本文在编制最新年份(2012年)的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基础上,构建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分析了京津冀区域经济活动隐含的CO2排放转移特点。结果表明:①2012年,京津冀对其他区域的CO2排放转移,比其他区域对京津冀的转移高出4350.52万t,这主要隐含于除采选业以外工业部门的终端产品转移;②京津冀区域内部,北京和天津分别向河北净转移449.75万t和88.46万t CO2排放,这主要隐含于冶金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等高耗能部门的中间产品往来。鉴此,建议加强京津冀,尤其是高耗能工业部门的协作,提升区域整体节能减排效率。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产业结构变化对能源强度的影响
    马晓微, 石秀庆, 王颖慧, 廖华
    2017, 39 (12):  2299-2309.  doi: 10.18402/resci.2017.12.09
    摘要 ( )   HTML ( )   PDF(1089KB) (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总能源强度呈现整体下降的趋势,分析影响总能源强度的因素,对促进节能减排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结构性因素分解方法(SDA)将能源强度分解为结构效应和效率效应,从产业结构层次逐步深入到工业内部行业的结构层次,从各产业和工业分行业角度分别定量分析了引起中国总能源强度和工业能源强度下降的原因。结果表明:①目前中国总能源强度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各产业能源效率的提高,产业结构在2013年之前起到了阻碍作用,在2013年之后起到了微弱正向促进作用;②从各产业对总能源强度的影响上看,工业、建筑业和第三产业的结构因素对总能源强度下降的负向影响程度大于第一产业结构因素的正向影响程度,但工业、建筑业和第三产业的效率因素对总能源强度下降起到了主要的推动作用;③中国工业能源强度的下降是由工业结构变化和工业各行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共同推动的,工业各行业能源强度的下降是主要动力;④从工业各行业对工业能源强度的影响上看,工业行业结构效应和效率效应影响行业较为集中,重点高能耗行业的结构变化和效率变化对促进工业能源强度的下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⑤工业发展速度较快行业的结构变化和效率变化对工业能源强度的影响作用越来越明显。针对得出的结论,提出了相关建议,为中国节能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持。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际能源价格波动与中国碳税政策的协同模拟分析
    钟帅, 沈镭, 赵建安, 孙艳芝, 武娜
    2017, 39 (12):  2310-2322.  doi: 10.18402/resci.2017.12.10
    摘要 ( )   HTML ( )   PDF(1160KB) ( )  

    国际能源价格波动和碳税政策都会对能源成本产生直接作用,从而对能源安全状况和减排效果产生影响。现有研究往往基于外部条件不变的假设分别探讨两者的影响效应。然而,国际能源价格波动在现实中已成为常态,实施碳税可能无法实现预期减排效果,也可能影响能源安全。因此,评估国际能源价格波动与碳税政策的交互影响效应,有助于协调能源安全与碳减排的冲突问题。本研究构建了中国“产业-能源-碳排放”CGE模型,探讨了国际化石能源价格波动和碳税政策对实现2030年碳减排60%~65%目标的交互影响效应,研究结果显示:无论国际化石能源价格上升还是下降,碳税政策都能实现减排60%以上的目标;而当国际化石能源价格下降,碳税政策无法缓解能源对外依存度的提高,能源安全存在隐患。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主要新能源发电替代减排的研究综述
    牟初夫, 王礼茂, 屈秋实, 方叶兵, 张宏
    2017, 39 (12):  2323-2334.  doi: 10.18402/resci.2017.12.11
    摘要 ( )   HTML ( )   PDF(826KB) ( )  

    新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对实现2030年碳排放达峰目标具有重要作用。新能源发电替代减排是碳减排最为重要的形式之一,积极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意义重大。本文在对国内外有关新能源发电替代减排的研究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已有研究成果从新能源资源潜力评估、发电替代减排量测算、产业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和减排的成本效益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整理。综述发现已有的新能源发电减排量测算方法各有利弊,新能源产业自身碳排放核算缺乏统一的界定范围,而且新能源的开发成本和效益也缺乏明确的核算标准。最后,本文从如何对新能源的技术进步率进行科学预测、系统地建立新能源发展与减排的效益评估体系、减排目标下新能源产业发展路径的描述等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环境生产技术效率的中国2030年区域减排目标路径研究
    姚晔, 夏炎, 范英, 蒋茂荣
    2017, 39 (12):  2335-2343.  doi: 10.18402/resci.2017.12.12
    摘要 ( )   HTML ( )   PDF(6421KB) ( )  

    目前,中国为进一步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安排,提出了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的减排目标。由于不同地区的技术水平、经济发展阶段不同,造成各行业的能源使用效率、节能潜力也存在差异,等量的碳减排所对应的技术效率也大相径庭。因此,国家分配给各地区、各行业的差异化减排目标将直接影响各地区的产业结构以及相关的能源环境政策。在此背景下,本文把网络DEA模型与投入产出技术相结合,创新地构建了ZSG-网络DEA模型,刻画了在2030碳减排目标既定的约束下,实现各地区与各行业环境生产技术效率最大化的减排路径。结果表明,基于环境生产技术效率的视角,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实现2030年的减排目标的路径差异非常明显。其中,中部地区、北部沿海以及西北地区的碳排放量呈现出自2010年有较大幅度增长,2020年后保持稳定增长的趋势;而东部沿海地区在2005—2030年间的碳排放增长趋势较为缓慢,但其碳排放占全国总排放比例降幅最大,为8%。在行业减排贡献上,采矿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高耗能行业面临的减排形势更为严峻,其碳强度下降水平应远超过INDC的65%的目标。总体而言,INDC目标对于中国各地区碳强度下降有积极作用。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基于自下而上方法的中国水泥生产碳排放强度演变趋势分析
    曹植, 沈镭, 刘立涛, 钟帅, 刘刚
    2017, 39 (12):  2344-2357.  doi: 10.18402/resci.2017.12.13
    摘要 ( )   HTML ( )   PDF(18467KB) ( )  

    水泥工业减排是实现中国碳减排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握和理解中国水泥工业生产碳排放强度的演变趋势有助于评估和识别中国水泥工业的减排潜力和重点减排技术。水泥是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基础性原材料,但中国水泥生产又是高能耗和高排放行业,使其成为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实施节能减排的重点关注之一。1981—2015年间,中国水泥消耗由8208万t急剧增长到234 800万t,占全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以上,成为世界第一大水泥生产和消费国。本文利用节能减排成本曲线和技术普及趋势曲线,计算了16项水泥工业节能减排技术的节能减排潜力和普及趋势,并设计三种可能情景(基准情景、经济效率情景和技术情景),模拟了2015—2050年期间中国水泥工业碳排放强度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到2050年,基准情景、经济效率情景和技术情景下中国水泥工业综合碳排放强度将分别下降至491kgCO2/t、431kgCO2/t和342kgCO2/t。相比于IEA制定的2050年目标(420kgCO2/t水泥),在技术情景下,中国水泥工业的碳排放强度将足够完成既定目标;而在经济效率情景下,中国水泥工业的碳排放强度离减排目标仍有11kgCO2/t水泥的差距。这意味着,中国水泥工业若要实现IEA制定的减排目标,需要对各个过程的技术进行改进,重点应致力于针对工艺排放的减排技术路径,实施政府调控,能源或碳税机制等政策手段,是促进技术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水泥熟料排放系数差异性及区域减排策略选择
    高天明, 沈镭, 赵建安, 王礼茂, 刘立涛, 钟帅
    2017, 39 (12):  2358-2367.  doi: 10.18402/resci.2017.12.14
    摘要 ( )   HTML ( )   PDF(4392KB) ( )  

    水泥熟料是主要的CO2排放源,其排放系数受原料种类和品质、生产工艺、生产规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分析中国各地区熟料排放的差异性、减排潜力和策略选择,可以为区域降低熟料排放的方法和政策选择提供决策支持。本文以全国22省市中182条新型干法生产线和75条立窑生产线为样本,对中国水泥熟料排放系数差异性进行了分析,结论认为:①生产工艺的排放差异:立窑熟料排放系数高于新型干法;②生产规模的差异:随着生产规模的增加,燃料排放、电力排放呈现降低的趋势,而工艺排放则不受此影响;③熟料排放系数呈现从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逐渐增加的态势,从熟料排放系数构成来看,熟料高MgO含量将导致高的工艺排放,原料替代减排主要集中在钢铁和磷生产集中的华北和西南地区;高寒区域和西南地区也是高能源强度和高燃料排放的区域。论文进一步分析了工艺替代、规模生产和原料替代三种方式在调研省区的减排潜力,根据各种方法减排量所占份额,将驱动区域减排的方式选择归纳为单因素、双因素和均衡发展三种类型。文章认为调研区域应根据三种方式的份额,有目的地选择减排方式和设计相应的减排政策。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电力行业碳减排相关政策评价
    刘强, 田川, 郑晓奇, 陈怡
    2017, 39 (12):  2368-2376.  doi: 10.18402/resci.2017.12.15
    摘要 ( )   HTML ( )   PDF(4021KB) ( )  

    中国电力行业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成果显著。随着碳排放目标约束的增强,中国政府将会针对电力行业出台更多政策和措施,科学合理地评价这些政策和措施意义重大。本文基于Vensim技术平台构建能源政策模拟模型,对电力行业碳减排设置了三种情景:即参考、低碳和强化低碳情景,并对其进行分析,评估了电力行业关键指标变化、不同政策的减排贡献及减排成本。研究发现,对电力行业来说,有多项政策可控制碳排放,如果政策组合得当,能推动电力行业碳排放早日达峰,并将碳排放水平控制在较低水平,同时还能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基于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推动电力行业低碳发展的政策建议:一是完善体制机制,推动电力结构不断优化;二是充分利用市场手段,实现电力行业碳排放控制;三是强化科技支撑,加快相关技术研发和推广。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碳经济背景下中国风力发电跨区并网研究
    张宏, 王礼茂, 张英卓, 牟初夫, 方叶兵, 杨慧敏
    2017, 39 (12):  2377-2388.  doi: 10.18402/resci.2017.12.16
    摘要 ( )   HTML ( )   PDF(1825KB) ( )  

    低碳经济背景下,风能在能源结构中的比例不断提高。中国风力发电建设迅猛发展,风电装机新增装机容量和累计装机容量持续保持世界第一。 “三北”地区“弃风”现象严重。而跨区并网风电外输是目前解决“弃风”问题的重要手段。本文尝试从地理学视角,基于复杂网络分析方法,通过“弃风”省份的“弃风率”、“弃风”电量和风电负荷省份“十三五”能耗强度降低目标和能耗增量控制目标,以及空间距离为变量对万有引力定律进行改进,进而探讨在“弃风”区域风电溢出效应作用下全国风电跨区并网的复杂网络特征。发现:“弃风率”和“碳排放量”是风电跨区并网的主要驱动力;风电跨区并网的“弃风”消纳的核心为西北和华北电网,风电负荷核心为华中电网;跨区并网的区块划分具有地理倾向性特点,且呈现以负荷地区为核心,“弃风”地区为边缘的“核心-边缘”结构。最后,基于电网传输损耗对电价的限制,进一步为风电跨区并网的区块划分提出合理性建议。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中国居民生活碳排放增长路径研究
    曲建升, 刘莉娜, 曾静静, 李恒吉
    2017, 39 (12):  2389-2398.  doi: 10.18402/resci.2017.12.17
    摘要 ( )   HTML ( )   PDF(3806KB) ( )  

    随着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居民生活部门成为中国第二大排放主体,居民生活碳排放问题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本文结合IPAT扩展模型和情景分析方法对中国整体、城镇、农村三个层面居民生活碳排放增长路径进行情景预测,探究中国居民生活碳排放达峰时间及达峰数值。研究结果表明:基准情景和高碳情景下,到2050年,中国整体、城镇、农村居民生活碳排放总量均难实现达峰;低碳情景下,中国整体、城镇、农村居民生活碳排放总量达峰时间分别是2046年,2045年和2046年,碳排放峰值分别为73亿t、56亿t和17亿t;强化情景下,中国整体、城镇、农村居民生活碳排放总量达峰时间均在2040年,碳排放峰值分别为63亿t、47亿t和16亿t。中国居民生活碳排放峰值研究是中国能否实现减排目标的基础之一。基于此,提出中国居民生活部门专门性减排举措,如提高居民人口素质、提升居民绿色理念等有助于中国整体实现2030峰值目标。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低碳发展背景下中国温室气体排放变化及其对全球减排的贡献
    刘洋, 郑景云, 葛全胜, 王芳
    2017, 39 (12):  2399-2407.  doi: 10.18402/resci.2017.12.18
    摘要 ( )   HTML ( )   PDF(2782KB) ( )  

    为明确中国温室气体峰值排放变化及其对全球减排的促进关系,本文通过从行业终端出发的温室气体排放模型,利用联合国相关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能源署等机构的数据,结合中国能源战略规划目标设置了由弱到强的三种减排政策支持力度,分析了当前至2060年的中国温室气体排放特征与达峰时间和累积排放量变化,以及中国对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贡献。主要结论有:①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既有能源政策支持下,将于2030年达到温室气体排放峰值(144.28±7.48)亿t CO2eq,2020—2060年累计排放量将比无减缓政策情景减少约2243.82亿t CO2eq;②加快能源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尽早达峰,如中国在2025年达成2030年能源规划目标,温室气体排放达峰时间将提前到2027年,其峰值(133.88±6.03)亿t CO2eq,2020—2060年累计排放量较2030年达峰的情景减少约517.46亿t CO2eq,尽早达峰可使排放总量显著下降;③在各国国家自主决定贡献(INDCs)承诺顺利实现的情况下,如果中国达峰时间从2030年提前至2027年,不太可能改变全球排放达峰的时间(2031年),但可使全球排放峰值从534.89亿t CO2eq下降为523.54亿t CO2eq左右,2031—2060年的全球排放量下降速率从4.26亿t CO2eq/a提高到4.38亿t CO2eq/a。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国际制造业转移与碳转移的时空耦合效应
    马丽, 张琳
    2017, 39 (12):  2408-2419.  doi: 10.18402/resci.2017.12.19
    摘要 ( )   HTML ( )   PDF(2639KB) ( )  

    针对不同国家碳排放责任的争论,从发展的角度研究不同国家由于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而驱动本国产业变化从而影响碳排放非常有必要。本文以制造业碳排放为对象,分别选取了9个老牌发达工业化国家和9个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分析制造业规模、制造业高碳负荷行业以及制造业碳排放格局的特征及其时空演化。研究发现全球制造业呈现了由欧美向日本转移、欧美日向亚洲四小龙转移、欧美日亚洲四小龙等向中国大陆转移的三个阶段。同时,以化工、焦炭、基本金属制造业、非金属矿产品、碱性金属以及纺织业为主的高碳负荷行业也逐步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运用LMDI因素分解法从规模增长、结构转型和技术进步三方面对不同时期两组国家和地区制造业和碳排放变化的耦合关系进行解析,研究发现无论是结构、技术还是规模因素,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与发达工业化国家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但都相对滞后,表明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通过承接老牌工业化国家的产业转移,促使工业规模提高和产业高碳化,导致制造业碳排放逐步提高。但是不同时期主导因素不同。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
    世界主要国家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变系数面板模型
    韩梦瑶, 刘卫东, 唐志鹏, 夏炎
    2017, 39 (12):  2420-2429.  doi: 10.18402/resci.2017.12.20
    摘要 ( )   HTML ( )   PDF(3098KB) ( )  

    碳减排不仅是中国政府面临的重要问题,同时是国际社会逐渐关注的热点话题。中国作为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借鉴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及碳排放演变过程,有助于为自身碳减排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文首先对比了不同国家碳排放及碳强度的变化趋势,然后利用变系数面板模型,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城镇化率、能源结构着手探究碳排放和碳强度的关键影响因素的作用规律,分析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的异同。整体来看,美国、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加拿大等国家均已出现不同程度的碳排放总量拐点。对比2014年不同国家碳排放强度,中国碳排放强度为1.24kg/美元,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不同影响因素对于不同国家碳排放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其中城市化率、可再生能源占比等对于碳排放降低均有着显著的作用。综合分析结果,从全球的角度对比不同国家经济增长、碳排放变化、产业结构变化、能源结构变化等规律,对于中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实现碳减排目标有着重要的借鉴性意义。

    数据和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计量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