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专栏:流域生态系统管理研究
  • 专栏:流域生态系统管理研究
    成升魁, 焦雯珺, 闵庆文
    2011, 33(2): 195-20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传统生态足迹理论虽然在可持续发展评价等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仍然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不足,其无法全面评估人类活动的根源在于土地功能排他性假设限制了其对利用生态系统非生物生产性产品和服务的人类活动的衡量。为了摆脱传统生态足迹理论的局限性,应当承认土地功能多样性的客观事实。本文提出了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足迹概念和计算方法,并以污染足迹为例进行了系统分析。污染足迹,即基于污染物吸纳的生态足迹,是一类典型的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足迹,它不是对传统生态足迹中能源足迹的简单置换,而是能够囊括人类活动产生的大部分污染物,并可以根据不同的污染物类别或类型进一步细化。污染足迹计算的难点在于必须明确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进而确定进入各种土地类型的污染物量以及各种土地类型的纳污能力,而应用的难点在于如何确定不同类别或类型污染物污染足迹之间的关系。
  • 专栏:流域生态系统管理研究
    高俊峰, 高永年, 刘聚涛, 许妍
    2011, 33(2): 201-2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研究地域的生态特征,综合考虑流域内生态系统相互影响机制,结合遥感解译、野外调查及社会统计等多源数据,运用PSR模型从胁迫因子、状态因子以及效应因子三方面构建了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对太湖流域综合生态健康进行评价,并对其空间分异及动态转移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2008年间,研究区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整体处于亚健康水平,区域综合生态健康指数由2000年的0.584下降至2008年的0.512,有92%的区域综合生态健康指数呈下降态势。生态健康存在明显区域性差异,整体呈现由东北至西南逐渐下降的趋势。生态健康状态较好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南部苕溪流域的安吉县、德清县及长兴县一带,而生态健康较差的区域主要分布于东北部的无锡市区和常州市区。
  • 专栏:流域生态系统管理研究
    陈宇炜, 邓建明, 高俊峰, 邵晓阳, 徐彩平
    2011, 33(2): 210-21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0年春季(4月13日-4月22日)和夏季(7月10日-7月19日)对太湖流域主要入湖河道进行了两次调查。对不同河道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入湖河流优势属主要有针杆藻(Synedra sp.、隐藻(Cryptomonas sp.、直链硅藻(Aulacoseira sp.、脆杆藻属(Fragilaria sp.和舟形藻(Navicula sp.等;出湖河道主要优势属有直链硅藻(Aulacoseira sp.、栅藻(Scenedesmus sp.、隐藻(Cryptomonas sp.等。夏季入湖河道优势属有针杆藻(Synedra sp.、十字藻(Crucigenia sp.、隐藻(Cryptomonas sp.、裸藻(Euglena sp.和微囊藻(Microcystis sp.等;出湖河道优势属有直链硅藻(Aulacoseira sp.、栅藻(Scenedesmus sp.、隐藻(Cryptomonas sp.、针杆藻(Synedra sp.等。太湖流域河道浮游植物物种多样性春季要高于夏季,电导率、总磷、总氮、总悬浮物浓度、高锰酸钾指数和硝态氮与河道内浮游植物物种多样性显著相关。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显示影响春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关键因子有总悬浮物浓度、总氮和电导率,夏季则主要是高锰酸钾指数、硝态氮和总氮浓度。
  • 专栏:流域生态系统管理研究
    李文华, 李远, 彭奎, 杨丽韫
    2011, 33(2): 217-22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绿地系统是太湖流域城镇中主要的自然组成部分,绿地系统除具有净化空气、消除噪声、以及提供观赏和娱乐的功能外,在城镇生态系统中还具有重要的水生态服务功能,即绿地系统可以通过减少地表径流,以及吸收径流中的污染物质,达到调节水分、净化水质的目的。本研究基于太湖流域遥感解译的绿地系统,依据修正后的SCS(Soil Conservation Service)经验模型和相应的逐日降雨量计算出太湖流域不同城市绿地系统减少的地表径流量和去除污染物量。研究表明,太湖流域绿地系统在2008年截留降水量4.79×108m3,去除COD1916.21t、总氮946.10t、总磷34.49 t和氨氮25.87t。
  • 专栏:流域生态系统管理研究
    成升魁, 戴忱, 焦雯珺, 李静, 闵庆文, 袁正
    2011, 33(2): 223-22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太湖流域水环境演变过程虽然具有一定的自然背景,但是流域内高强度的人类活动是导致流域水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原因。本文构建了太湖流域污染足迹模型,以流域上游常州市为例,通过定量分析与模拟污染物排放,综合评估水环境演变的人文驱动力。结果表明:①2007年常州市最大污染足迹为6 9960.75 hm2,总污染足迹为16 7190.37 hm2,人文驱动力较大的地区集中在常州市市区以及新北区、武进区、金坛市和溧阳市的中心城镇;②常州市水环境演变的直接人文驱动力主要是有机物、氮和磷污染物的排放,2007年常州市有机物、氮和磷污染足迹分别为3 4814.01 hm2、6 2415.61 hm2和6 9960.75 hm2,有机物、氮和磷污染物的排放比例大致为2∶4∶4;③常州市水环境演变的间接人文驱动力可以概括为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2007年常州市工业、生活和农业污染足迹分别为5 4943.78 hm2、7 5627.14 hm2和3 6619.45 hm2,三者对常州市污染物排放的贡献率大致为33%、45%和22%。研究表明,污染足迹模型通过对区域污染物排放的定量模拟,实现了对区域人类活动特征和空间差异的定量分析,充分揭示了各影响因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贡献差异,实现了太湖流域水环境演变的人文驱动力评估的整体性、层次性和区域差异性。
  • 专栏:流域生态系统管理研究
    徐鹏炜, 姚玉鑫, 张英, 周李
    2011, 33(2): 230-23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农村非点源污染问题的日益突出,将总量控制体系纳入到非点源污染的防治中已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许多研究都对减少农村非点源污染提出了一些政策性建议和工程性措施,但对于农村非点源污染物排放量的具体调控研究较少,没有按照“公平、效率、可行”的原则进行污染物总量的分配。基于对南太湖地区农村小流域典型污染物输出特征的研究,本文利用排污系数法对农村非点源污染物排放量进行了快速估算,采用最大纳污量优化程序计算了农村小流域内水体纳污量与环境容量,并提出相应的污染物削减对策。研究结果表明:南太湖地区农村小流域污染物输出主要超标因子为总磷,农村生活污染为主要污染源。流域污染物输出浓度受季节变化影响较大,提高水体自净能力能够有效缓解夏季污染物对水质的影响。此外,依据BAT体系建立的最大排污量优化计算方法可以快速有效的制定出农村小流域非点源污染控制方案。
  • 专栏:流域生态系统管理研究
    李文华, 王斌, 杨艳刚, 张彪, 张灿强
    2011, 33(2): 236-24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因非点源污染造成水体氮磷富营养化的现象日渐增多,而传统的治理方式在非点源污染物的控制上又收效甚微。本文归纳分析了目前国内外关于森林生态系统对非点源污染控制的研究成果,结果发现:森林生态系统主要通过植物体吸收,地被物和土壤层对非点源污染物的吸附等起到净化作用;大量研究表明,森林对N、P等非点源污染物的净化效果明显,削减率多界于60%~90%之间;此外,森林对非点源污染物的削减效果受林带宽度、植被状况、土壤性状、森林经营等因素的影响。
  • 专栏:流域生态系统管理研究
    刘高焕, 刘庆生, 张敏
    2011, 33(2): 242-24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浙江省安吉县西部地区为例,以总氮作为污染评价指标,利用优化后的输出系数法估算非点源污染,并分析污染来源及特点,为相关研究和决策提供数据和理论支持。通过研究发现土地利用和降雨对流域NSP贡献最大,其次是农村人口和牲畜;土地利用中以竹林和耕地的非点源污染输出为主。就单位面积而言,耕地对非点源污染输出贡献比例最大,其次是园地、裸地、居民地、竹林、草地和林地。此外,不同的土地利用组合类型和比例对非点源污染输出也有着重要影响,总体规律是随着耕地和居民地比例的增加,其他林地比例的减少,污染输出增大。其中需要注意的是,“竹林-耕地-林地”混合类型比竹林单一土地利用类型的单位面积污染输出更小,由此推断在耕地中适当的载植林木可以有效的降低非点源污染的输出。
  • 专栏:流域生态系统管理研究
    鲍琨, 逄勇, 孙瀚
    2011, 33(2): 249-25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综合考虑水文、水体污染的来源等因素,对影响殷村港入太湖断面水质的污染源区域进行了控制单元划分。建立研究区域水量水质数学模型,并根据设计水文条件和边界水质,建立控制断面水质与其上游概化排污口污染源的响应关系,通过响应关系计算得出断面水质达标时各概化排污口的允许排污量,进而得出该控制单元的水环境容量。根据研究区域水系的水文特征,将环境容量进行了逐月分配。结果表明:为保证殷村港控制断面水质达标,控制单元内COD环境容量为1968t/a,氨氮环境容量为117t/a,总磷环境容量为23t/a。水环境容量在丰水期时较大,枯水期时较小。
  • 专栏:流域生态系统管理研究
    戴忱, 闵庆文, 杨素娟
    2011, 33(2): 253-25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排污权交易是目前环境法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我国太湖流域已经开始了排污权交易的试点,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在排污权交易实践领域,与现有制度和法律的衔接、太湖流域排污权市场的统一化和二级市场的激活都是有待解决的问题;在立法方面,国家立法缺位、地方立法缺乏协调以及配套规范建设滞后是存在的主要问题。作为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控与治理的一种经济刺激手段,排污权交易制度亟需法律的规制。为了确保制度的良好运行,实现治理太湖污染的目的,我国应该积极推进《排污权交易条例》的制定,同时加强太湖流域跨行政区域立法工作,并且尽快制定和完善相应的配套规范。
  • 水资源
  • 水资源
    董治宝, 罗万银, 邵天杰, 郁科科, 张冲, 张正偲, 赵景波
    2011, 33(2): 259-26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揭示腾格里沙漠沙层水分含量特点、水分来源和水分存在形式等问题,2009年9月-10月对腾格里沙漠腹地及边缘地区进行了含水量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沙漠腹地沙层含水量一般在2.0%~5.0%之间,洼地或平坦地段含水量最高,沙丘底部次之,中部最低。沙层水分主要以薄膜水的形式存在,水分运移缓慢,在洼地或平坦地段较深层有薄膜水向下入渗过程中转变而成的重力水和地下水出现。沙漠沙层水分具有正平衡特点,这主要是沙层水分入渗速度快和沙层受蒸发影响深度小决定的,属于快速入渗型的水分正平衡。沙漠沙层水分来源于大气降水,洼地或平坦地段是大气降水向下入渗的主要渠道。沙漠沙层水分含量存在空间地域差异,沙漠腹地沙层水分低于沙漠边缘。结合该区沙层水分的空间差异,提出了沙漠治理的建议和措施,比如在沙漠地下水较多的东南部等地区,可以采取植树种草措施治理沙漠化,还可以利用大棚措施发展种植业。在沙漠地下水贫乏的地区,应该采取粘土沙障、砾石沙障等工程措施和“麦草方格”等措施综合治理沙漠化。
  • 水资源
    李广泳, 李小雁, 马育军, 张思毅
    2011, 33(2): 265-27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月保证率设定法进行改进,不仅考虑了不同保证率年份河流生态需水的差异,而且对不同的生态需水推荐流量等级进行了区分。随后采用改进月保证率设定法研究了青海湖流域的河流生态需水特征,结果表明:布哈河和沙柳河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幅度较大,但增加或减少趋势不明显,夏季径流量年际波动最为明显,而径流量年内分布均呈单峰变化态型,峰值都出现在7月-8月份;伴随着保证率的降低,河流生态需水量不断增加,而且需水等级越高、增加幅度越大,同时不同保证率年份河流逐月生态需水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平水年(P=50%)青海湖流域两条主要河流布哈河和沙柳河适宜的生态需水量分别为2.18亿m3、1.36亿m3,枯水年(P=90%)二者分别为1.16亿m3和0.70亿m3
  • 水资源
    董毅明, 廖虎昌
    2011, 33(2): 273-27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0年初的西南大旱凸显出了西部地区水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现状。本文从分析西部12省入手,采用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全年供水量、用水人口等作为投入产出指标,先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对西部12省2007年和2008年的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分析和评价,然后运用Malmquist指数方法对1999年至2008年西部12省的序列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四川、陕西、新疆、内蒙古和广西的水资源利用效率要稍微高些,其他省份应参考这5省的经验进行调整,西藏尤其应该加大调整力度;西部地区整体水资源利用效率的TFP指数为0.956,呈逐年衰退之势;技术是制约西部12省水资源利用效率的主导因素,要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首先应该加大科技投入。扩大生产规模,优化产业结构也是水资源效率提高的必由之路。
  • 水资源
    顾兆俊, 刘兴国, 刘兆普, 裴恩乐, 夏述忠
    2011, 33(2): 280-28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莲湖区域是上海市的核心水源地,面积14.6km2,由湖区、养殖池塘、水森林、河网、沼泽地、村落等组成。近年来,随着该区域污染加重,其水源地功能逐步丧失,并发展成为新的污染源。为配合大莲湖水源地开展生态修复,2008年7月-8月对大莲湖水源地进行了本底调查,并用污染生物学指标分析了大莲湖水源地不同区域的污染状况,提出了针对性的生态修复建议。调查显示,7月、8月份大莲湖水源地有藻类86种,隶属于7门48属;有浮游动物24种,隶属于15属;浮游动植物的优势种为席藻(Phormidium sp.),微小平裂藻(Merismopedia tenuissima),啮蚀隐藻(Cryptomonas erosa),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短尾秀体溞(Diaphanosoma brachyurum)和近邻剑水蚤(Cyclops vicinus)等,均为耐污染种类。污染生物学分析显示,大莲湖水源地浮游植物的Shannon Wiener指数(H’)范围为1.60~1.99,藻类现存量范围为(29~3120)×104cell/L,叶绿素a浓度变动范围为(7.63~246.91)ug/L,卡尔森营养状态指数(TSI)范围为51.8~84.6,Margalef 多样性指数1.0~10.4,所有生物学指数均显示大莲湖水源地呈污染状态,但不同区域的污染程度有所不同,其中水森林、养殖池塘和内河网的污染程度较重,湖区和外河的污染程度稍轻,大莲湖水源地整体处于中度污染状态。大莲湖水源地生态修复宜采取布局重建、沟通水系、恢复湖泊生态功能的修复方法。本研究表明大莲湖水源地已丧失水源涵养净化功能,对大莲湖水源地实施生态修复对于保护上海市民的饮用水安全有重要的意义。
  • 水资源
    戴长雷, 杜新强, 孙思淼, 叶勇
    2011, 33(2): 286-29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占国土面积一半左右的寒区是中国重要的地理区域之一,由于特殊的低温环境,使得在寒区开展地下水赋存、运动和演化研究的过程中,比较倚重于试验基础。梳理分析可见,有关寒区地下水的试验研究可以大致归结为如下四类。①冻融过程中土壤水热盐迁移试验,这类试验数量最多,试验的目标内容在于监测、探究不同覆被/不同土质/不同冻融过程条件下土壤非饱和带水/热/盐单项或耦合迁移特征及其定量描述方法;②冻土水理性质试验,这类试验多结合寒区工程展开,其目的在于探究固/液二相不同组成条件下冻土的冻融特征参数与其工程力学性质的关系;③在东北、西北、青藏高原等寒区开展的具有显著地域特征和明确目标指向的应用类试验,主要针对各自区域的典型问题展开;④有关试验仪器、试验方法的研究。进一步梳理可知,中科院寒旱所和《冰川冻土》是国内支撑和交流寒区地下水试验研究的最重要的平台。
  • 土地资源
  • 土地资源
    刘芳, 张红旗
    2011, 33(2): 294-30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我国8个重要农业区1980s末至2005年间土地利用结构及其时空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我国耕地和城乡工矿及居民用地集中分布在黄淮海平原、长江中游及江淮地区、四川盆地和松嫩平原,草地、林地和未利用地则积聚在新疆、内蒙古东部区和华南蔗果区;②1980s末至2005年间8区耕地总量上升,其中内蒙古东部区、新疆和三江平原增量显著,长江中游平原及江淮地区、四川盆地和黄淮海平原减少,耕地空间重心由我国东部、中部复种指数较高的传统农业核心区向西北、东北等复种指数较低且生态相对脆弱地区迁移,整体土地生产能力有所下降;③各区草地面积皆下降,其中内蒙古东部区和新疆为减量主体;各区城乡工矿及居民用地面积快速上升,其中黄淮海平原和松嫩平原面积增量占8区总增量的70%;林地面积总体增加,其中内蒙古东部区占8区林地净增总量的90%,而三江平原和黄淮海平原林地略降;④未利用地面积总体增加,增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部区、新疆和松嫩平原,构成多为沙地、裸土地和盐碱地,表明局部地区存在土地退化现象;黄淮海平原、长江中游及江淮地区和四川盆地因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未利用地进一步减少,后备土地资源日趋紧张。
  • 土地资源
    常春, 杜心栋, 金晓斌, 徐国鑫, 周寅康
    2011, 33(2): 302-30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地是重要的资源和资产,也是我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我国明确要求工业用地必须采用招拍挂方式出让,即市场化配置。但实践中,部分地方政府为招商竞争等原因而实行低地价政策,将地价定位于工业用地最低保护价,“多地一价”现象普遍,致使工业用地市场流于“有形”,势必影响土地市场的健康发展。本文以江苏省为例,结合市场机制进行工业用地市场化分级,以土地市场交易平均地价为自变量,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提取地价影响因素,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法构建地价模型,通过测算地价、交易均价、最低保护价的比较分析,得到以下结果:①三类地价总体格局相当,由南至北呈“高-低-高”的格局,形成以环太湖为主高点、邳州市等为次高点和宿迁为谷地的区域分布格局;②工业用地市场受最低保护价政策影响较大,偏离土地利用实际情况;③1级、2级、3级市场交易均价分别为测算地价的107%、108%、85%,说明在非有效市场环境下地价平均偏低了15%;④1级、2级、3级市场最低保护价分别为测算地价的97%、95%、85%,表明如与2级县市相当,3级市场最低保护价至少可以提高约10%。
  • 土地资源
    卞琦娟, 王玉霞, 易小燕, 周曙东
    2011, 33(2): 308-31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农户调研的基础上,利用177户农户样本数据,分析浙江省东、中、西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农地流转的现状,以总结现阶段农地流转的新特点及经济发达地区、经济较发达地区以及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户农地转入和转出行为的差异。在实证调研中主要了解3个方面的问题:被访问农户家庭基本情况;农户家庭农地经营与利用情况;农户农地转入和转出情况。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由于浙江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浙江农地流转市场的发育呈现出浙东、浙中和浙北明显的梯度结构;第二、第三产业发展是出现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的客观物质基础, 随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农地流转市场逐渐健全;农户之间的流转还是主要用来种植粮食,农户与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和企业之间的农地流转出现农地“非粮化”经营倾向;农户转入、转出农地的形式主要为租赁和转包的形式, 农户流转农地行为更接近于市场行为;中介组织在农地流转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农地流转市场越完善的地区,农户有签订书面合同的越多,法律维权意识越强,对违约行为越敏感,流转合同越规范。
  • 土地资源
    陈银蓉, 成楠, 刘灵辉
    2011, 33(2): 315-32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承包权是农民依法享有的承包集体土地的资格,是农民享有的一项民事权利。土地征收并不必然导致失地农民丧失集体成员身份,因此失地农民仍享有下轮集体发包土地时承包土地的资格。现行征地制度没有明确失地农民下轮参与承包集体土地的资格,也没有规定征地导致失地农民丧失承包权情况下的补偿措施,这不利于失地农民土地权利的维护,也不利于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本文通过建立土地征收面积(L/)与下轮集体成员人均承包地面积(S)之间的关系模型(L/-S关系函数),分析不同征地规模对失地农民承包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征收对失地农民承包权的影响与征地面积以及集体原耕地数量存在着密切关系,只有征地面积超过一定限度或者集体耕地压力指数本来就大于1时,失地农民丧失下轮承包集体土地的权利,否则,失地农民并不丧失承包土地的资格。根据研究结论,本文建议征地造成失地农民承包权丧失时,应对失地农民的承包权进行补偿,并将承包权与失地农民的年龄、法定承包年限等联系起来,利用年产值倍数法建立起了承包权的补偿模型.
  • 资源信息
  • 资源信息
    侯西勇, 李明杰, 路晓, 应兰兰, 朱明明
    2011, 33(2): 322-32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SPOT-VGT S10产品(1998年4月-2008年12月)以及相应时段东营站点的气温、降水数据,利用一元线性回归方法、Hurst指数方法分析近10年黄河三角洲NDVI时空动态,并探讨NDVI与气温、降水因子的年际、季节、月际响应特征。研究表明:①NDVI变化以良性发展为主,但NDVI长期无变化区及弱持续性中度改善区值得关注,且NDVI弱、中、强持续性退化区面积较广,理应尤为关注,并探讨和寻找原因;②NDVI变化与气温、降水均有较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81、0.63,若考虑1个月的时间延迟,则相关系数分别为0.89、0.75;③延迟1个月的NDVI与气温、降水的相关性研究更具科学性和准确性。.春季(2月-4月)、夏季(5月-7月)气温对植物生长起决定作用,秋季(8月-10月)气温无明显变化趋势,NDVI值变化受降水强度影响较大;不同月份气温、降水对NDVI的影响主导作用不同,延迟程度不同。
  • 资源信息
    黄翀, 李亚飞, 刘高焕
    2011, 33(2): 328-33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决策树分类是基于空间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的监督分类方法。本研究利用遥感TM数据和DEM数据,构建分类决策树,并通过ENVI软件实现决策树分类,得到迪庆地区的景观类型分布图。同时利用传统的监督分类的方法进行分类,得到该地区景观类型分布图。利用野外实地采样的数据对两种分类方法进行精度评价,结果表明,两种分类方法的总体分类精度分别为85.5%和67.4%,决策树分类方法的总体分类精度比传统监督分类提高了近20%。在此基础上,研究云南省迪庆地区的景观类型分布状况,可得到以下结论:迪庆地区的景观类型主要有河谷灌丛面积约占5.5%,针叶林面积约占36.16%,亚高山灌丛草甸面积约占3.4%,高山冰雪面积约占3.7%,裸地面积约占25.4%,水体面积约占4.4%。除裸地和水体外,其他景观基本都沿着山体按海拔高度和坡向分布,其中面积最大的为针叶林景观。这与该地区高山峡谷地貌吻合。
  • 资源信息
    曹明明, 邱海军
    2011, 33(2): 335-34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基于1998年-2007年中国地区长时间序列SPOT_Vegetation植被指数数据集,应用RS与GIS技术,采用最大值合成、一元线性回归变化斜率法和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对中国各大自然区划(3个大类、7个中类)的植被覆盖状况做了时空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基于SPOT_Vegetation植被指数数据可以很好的在宏观上监测中国的植被覆盖时空变化,1998年-2007年,中国整体上植被活动在增强,并向好的方向改善,特别是东部季风区域中华中、华南湿润亚热带地区,东北湿润、半湿润温带地区和华北湿润、半湿润暖温带地区植被覆盖显著上升。但局部在却在恶化,西北干旱区域特别是内蒙古中西地区产生严重的恶化。近1/3国土面积植被覆盖基本不变。且斜率变化法和Mann-Kendall非参数检验法可以相互印证,对中国的植被覆盖状况,时空变化有着基本一致的判断。
  • 资源信息
    刘春雨, 刘英英, 潘竟虎, 杨东辉, 赵军
    2011, 33(2): 341-34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甘南草原生态系统水资源压力日益增大及草原退化的形势,本研究采用理论基础坚实、区域应用限制小、反演陆面蒸散发量较为合理准确的SEBS(Surface Energy Balance System)模型。在此基础上,将新一代对地观测数据MODIS应用于反演甘南草原区域地表蒸散发(Evapotranspiration,ET),并对甘南草原区域7月份的日均ET进行了反演,分析了2000年和2009年间该区域ET的时空分布格局和发展变化。同时,采用图像剖面线分形的方法描述研究区遥感ET的局部以及微观的结构特征,了解遥感ET分布的空间差异和变化趋势。研究表明:该区域日均ET总体上是减少的,其中一些区域变化幅度较大,减少了50%左右;其中,在地表水含量丰富的吉木都塘草原风景区和桑科草原风景区以及西库乎鹿场附近的黄河支流、尕海自然保护区、科才苦河、白龙江、拱坝河及洮河的水体周围, ET量才有7.00mm左右,主要与该区域水资源的减少有关。
  • 资源信息
    陈少辉, 苏红波, 田静, 于静洁
    2011, 33(2): 347-35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地表植被时空变化和土壤水分时空变化两个不同的方向入手,分析了黑河中游8个完整区县2000年-2009年的绿洲化和荒漠化过程。研究表明,2000年-2009年间,山丹、民乐、酒泉肃州区中部、肃南的东部及甘州-临泽绿洲区一直是黑河中游植被分布的重点区域;从植被角度分析,虽然黑河中游各区县均有零散分布的植被退化区,但总体而言植被状况在逐渐变好,其中民乐县和山丹县的植被状况最好,变化最明显;从土壤水分状况分析,肃南、山丹和民乐3个地区的土壤水分状况要好于其它地区,这与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降雨量和土地利用状况有关。
  • 海洋资源
  • 海洋资源
    盖美, 周荔
    2011, 33(2): 356-36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辽宁省是东北唯一的沿海省份,海是辽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研究辽宁省海洋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对辽宁省海洋资源环境经济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海洋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采用可变模糊识别模型分析辽宁省海洋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度,结果显示从1996年-2007年辽宁省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度是由失调向初步协调发展;同时横向比较辽宁省海洋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度与其它沿海省份的差异,结果说明辽宁省与其它沿海省还有一定的差距,并分析其主要原因。通过研究表明,可变模糊识别模型用于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中,计算简便,评价结果可信度高,具有推广和应用价值。
  • 海洋资源
    陈明茹, 姜峰, 杨圣云
    2011, 33(2): 364-37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造礁石珊瑚是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福建东山珊瑚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3630hm2,核心区面积约1498hm2,已记录到的珊瑚虫纲动物共3目13科32种,其中石珊瑚目6科10种,有7种造礁石珊瑚属于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并被列入世界CITES公约(《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该海域是中国大陆近岸亚热带海域造礁石珊瑚群落自然分布的北缘。本文讨论东山造礁石珊瑚的资源现状、生物地理分布和生态学意义及其正遭受的不合理开发活动、全球气候变化、外来物种入侵等威胁,并提出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造礁石珊瑚的保护与管理对策。
  • 海洋资源
    高晓冲, 贾占斌, 李春亮, 谭蔚
    2011, 33(2): 372-37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海冰盐度主要来自海水结冰时被包裹在内部的卤水盐胞,海冰离心脱盐方法正是依据此,将海冰破碎,使卤水暴露出来,进而施加超重力,脱除卤水,淡化海冰。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得出海冰离心脱盐后盐度与时间的理论关系式为[S(t)=PK1t],采用该式的计算结果与文献中的实验数据对比表明两者吻合较好。在理论分析基础上,通过实验确定了粒度、分离因数和加入海水比例对海冰离心脱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淡化盐度随着粒径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并且当颗粒在6~9mm左右达到最小;随着加入海水比例和分离因数的增大,海冰离心脱盐效果变好。
  • 海洋资源
    陈丽英, 付志强, 王静爱, 岳耀杰, 张峰, 张国明, 张化
    2011, 33(2): 377-38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环渤海滨海地区土地盐碱、淡水资源紧缺,严重制约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非常规海冰水资源利用的深入研究为盐碱地改造、粮食稳产丰产提供了新途径。本文利用HYDRUS数值模拟的方法对3g/L海冰水灌溉进行模型模拟与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可靠性;选择春季作物需水关键期141d为情景灌溉日,灌溉量采用0 m3/hm2、300 m3/hm2、600 m3/hm2、1200 m3/hm2、1800 m3/hm2,分析表明:海冰水灌溉量为1200 m3/hm2时耕层土壤水分含量达到饱和,耕层盐分含量不再会随灌溉量的增加而增加,海冰水灌溉量≥1800 m3/hm2时,部分盐分可淋洗到1m层以下。本文旨在利用数值分析方法揭示研究区春季海冰水农业利用在灌溉量上的关键性技术,以期为科学合理的利用海冰水资源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