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专栏: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
  • 专栏: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
    Parviz Koohafkan
    2009, 31(1): 4-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世界各地,世代居住的农牧民以多样化的自然资源为基础,通过因地制宜的生产实践活动,创造、发展、管理着许多独具特色的农业系统和景观。这些在本土知识和传统经验基础上所建立起来的农业文化遗产巧夺天工,充分反映了人类及其文化多样性和与自然环境之间深刻关系的演进历程。这些系统不仅产生了独特的农业文化景观,维持并适应了具有全球重要意义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形成了丰富的本土知识体系,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还为人类持续提供了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保障了食物安全和生计安全,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是,许多这样的农业生产系统正面临着包括全球化在内的多种影响因素的威胁。为了保护这些农业文化遗产,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于2002年启动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和适应性管理”项目,旨在为这些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农业生物多样性、知识体系、食物和生计安全以及文化的国际认定、动态保护和适应性管理提供基础。 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被定义为:“农村与其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些系统与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按照这一定义及粮农组织所制定的标准,典型的GIAHS包括:①以水稻为基础的农业系统;②以玉米/块根作物为基础的农业系统;③以芋头为基础的农业系统;④游牧与半游牧系统;⑤独特的灌溉和水土资源管理系统;⑥复杂的多层庭园系统;⑦狩猎-采集系统。在项目准备阶段,选择了6个国家的5种类型的传统农业系统作为首批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后又在德国政府的支持下,增加了另外两个国家的传统农业系统。这7个试点包括:秘鲁的高原农业系统,智利的岛屿农业系统,菲律宾的稻作梯田系统,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的绿洲农业系统,中国的稻鱼共生系统,肯尼亚的草原游牧系统,坦桑尼亚的农林复合系统。在未来5年左右的时间里,将利用这些GIAHS试点开发出一种基于适应性管理的保护计划,并探索该系统的经济可行性;确定日益显著的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经济与环境可持续的发展战略;保护小型农户/传统的家庭为单位的生产结构和本土社区适当的权益。 该项目所推动的动态保护途径将:①允许农民进一步改进这些在保障食物安全和人类福祉过程中所发展起来的农业系统和生物多样性;②支持政府在对生物多样性和传统知识进行现地保护过程中所制定的保护政策和激励机制;③承认当地社区和居民享有食物、文化多样性和传统成就的权益;④明确对于遗传资源的现地保护与相关的传统知识和地方自然资源管理体制相结合的途径的需要,通过强化社会-环境系统的恢复能力和农业系统的动态平衡,以确保不断适应自然与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
  • 专栏: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
    Frank van Schoubroeck, Mary Jane Dela Cruz, 梁洛辉, 闵庆文, 孙业红
    2009, 31(1): 10-2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稻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农作物之一。长期以来,亚洲许多地方一直有在稻田中养鱼(并作或连作)的传统。据历史记录和考古研究成果,中国稻田养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稻鱼共生系统不仅是一种独特的生产方式,而且还是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传统文化。稻鱼共生系统可以提供多种产品和服务功能:保障粮食安全,提高营养水平,增加农民收入,防止疟疾传染,生物多样性保护,病虫害控制,促进授粉过程,促进碳氮循环,水土保持,以及文化传承和休憩等。但是,正像其他许多传统农业技术一样,由于受到快速经济增长、城市化和现代农业技术的影响,稻鱼共生系统也面临着严峻威胁。中国是联合国首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国家之一,浙江省青田县龙现村的传统稻鱼共生系统被列为首批试点之一,其目的就是开发出一种农业文化遗产“动态保护和适应性管理”的方法论并进行推广。 本文是按照粮农组织要求所编制的项目实施的国家框架,在全面分析中国,特别是青田稻鱼共生系统发展历史和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确定了项目实施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根据项目的总体要求和稻鱼共生系统在我国的发展前景,预期的主要成果包括:建立国家农业文化遗产认定标准体系,确定国家农业文化遗产名录,并作为推荐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基础;促进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适应性管理纳入国家有关部门的保护和发展规划与政策中;通过对社区广泛参与,促进试点地方的具有全球意义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得到可持续的利用与保护,并通过采取适当的技术和政策手段促进传统农业系统生态过程与文化过程的发展;将试点所得到的经验向更大范围进行推广,建立国家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网络,促进全球农业文化遗产网络的建立。此外,还介绍了为达到这些目标所应采取的措施和开展的具体活动,提出了促进机制建设、资金支持、社会发展、生态保护的可持续性途径,给出了促进项目实施的具体执行框架和各利益相关方的责任与义务。
  • 专栏: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
    Eklabya Sharma, Ghanashyam Sharma, J.R. Subba, Koji Tanaka, Luohui Liang
    2009, 31(1): 21-3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锡金喜马拉雅地区是全球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该地区的农业生产系统最近已经被推荐作为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保护的候选地。在这一地区,集中体现了被称为Demazong(稻米之谷)或香格里拉(消失的地平线)的神圣景观。这个神圣的、多样性的文化景观中,当地少数民族社区利用传统的生态知识对极为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进行适应和管理。多样化的农业生态系统,包括位于高山地区农牧复合系统Dokpas,位于温带地区的传统的农林复合系统(如桤木-草本混交农业系统),以及海拔较低的暖温带到亚热带农业气候区的梯田/谷地稻作系统。将富含文化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的土地利用系统与景观进行边缘化是一件十分荒谬的事情。但值得说明的是,尽管这里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却长期存在着贫穷、进入市场困难、经济和生态较为脆弱等问题。 锡金喜马拉雅地区的农业是一种典型的适应性管理系统,具有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提供了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多样化的农作物品种,以及适应明显垂直分异农业生态区的多用途的植物物种。在那里生活着的不同的土著社区,依然保持着传统的生态知识,以适应、监测和响应生态系统的恢复能力与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在本文中,我们探讨了传统农业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评估了从亚热带到高原农业生态区的多样性的生态系统管理途径,分析了对于农业生态系统的社会适应性与知识基础以及传统体制在促进该地区农业生产系统通过GIAHS在地区、国家和全球水平上获得更加广泛的认可的作用。我们认为,为减轻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和应对可能的新挑战,应当采用参与式的方式对传统农业进行监测,并制定科学的政策。锡金喜马拉雅地区的传统农业被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将有助于促进这一传统农业系统的保护,促进边际社区的环境健康和生计的可持续性,确保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 专栏: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
    成升魁, 刘某承, 闵庆文, 孙业红, 肖玉, 张彪, 张丹, 朱芳
    2009, 31(1): 31-3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历史等原因,贵州省从江县至今还保持着比较完好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这种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的生态优越性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吸引了众多的关注,FAO考虑将其列为浙江省青田县的协作点。为了更好的说明传统生产方式保护的必要性,本文采用物质量和价值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使用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生产成本法、机会成本法等定量方法,评价了贵州省从江县传统农业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经济价值,试图为传统农业区保护提供科学而量化的依据。结果表明:从江县传统农业区生态系统服务现有生态经济价值为48.96×108元,其间接生态价值是直接经济价值的8倍多。土壤保持功能是该区生态系统服务的主要部分,占总体服务价值的44.80%,初级产品生产直接经济价值仅占总价值的11.23%。由此可以看出,传统农业区直接经济价值并不是其服务价值的主要部分,应充分发挥传统农业区生态系统的其他生态服务功能,加强对间接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理解和保护。此外,本文研究结果还为从江县生态补偿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基础。
  • 专栏: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
    肖玉, 谢高地
    2009, 31(1): 38-47.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田间实验的基础上,对上海五四农场稻田生态系统的初级产品生产、气体调节、氮素转化、有机质形成和累积、水调节和环境净化6项生态系统服务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显示,稻田生态系统初级产品生产量及其价值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稻田生态系统向大气释放O2并吸收大气中的CO2,稻田向大气排放CH4和N2O,其中施氮量为375 kgN/hm2(N3处理)的稻田生态系统气体调节价值量最高;稻田生态系统中施加化学氮肥是氮素输入的主要途径,水稻收获移出和氨挥发是氮素输出的主要途径,稻田生态系统氮素转化造成了经济损失;稻田有机质累积量及其价值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水稻种植消耗了水资源,同时稻田在降雨时具有蓄水功能;稻田生态系统能吸收SO2和净化污水。综合研究发现,研究区稻田在水稻生育期内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3.83~4.85)×104元/hm2,其中N3处理稻田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最高,但是与未施加氮肥的N0处理相比并不具有明显优势。通过分析表明,施加氮肥带来的环境损失削弱了稻田生态系统服务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效益。因此,应当鼓励水稻种植者采用缓释氮肥、改进施肥技术等提高氮肥利用效率的措施,以促进稻田生态系统服务的发挥,给人类社会带来更多福利。
  • 专栏: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
    何露, 焦雯珺, 刘珊, 吕耀, 闵庆文, 孙业红, 杨海龙, 张丹
    2009, 31(1): 48-5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从能量流动的角度揭示稻鱼共生系统和水稻单作系统在资源利用效率及环境压力上的差异,应用能值分析方法对贵州省从江县小黄村糯禾—鱼、糯禾单作、杂交稻—鱼、杂交稻单作两个系统、4个处理的农业资源投入的能值流及构建的能值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稻鱼共生系统与水稻单作系统农业资源投入结构相似,均以不可更新工业辅助资源投入为主,可更新资源投入不足,不利于系统的长期稳定。但与水稻单作系统相比,稻鱼共生系统的优势表现为:①太阳能转化效率较高;②转化单位自然资源投入购买能值较少;③受市场影响较小;④能值投资回报率较高;⑤对环境压力较小;⑥系统富有活力和发展潜力。可见,稻田养鱼的确是我国传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典型模式之一。如何既发挥稻鱼共生系统在资源利用效率方面的优势,同时又加强其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是贵州省从江县乃至其他地区稻鱼共生系统可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 专栏: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
    秦钟, 全国明, 徐华勤, 许荣宝, 章家恩
    2009, 31(1): 56-6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鸭稻共作起源于我国传统的稻田养鸭,作为一种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农业技术,许多研究表明该模式具有良好的生态效应。为了进一步探讨鸭稻共作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于2005年在华南农业大学增城教学科研基地进行了田间试验,共设计鸭稻区、浑水区、清水区和常规区4个处理,采用平板培养法和BIOLOG技术研究了其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动态及功能多样性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鸭稻共作能够增加水稻生长中后期稻田土壤可培养的微生物总数以及细菌、放线菌和真菌数量;与常规区相比,土壤微生物总数、细菌、放线菌在抽穗期、成熟期的差异显著,真菌数量在乳熟期、成熟期的差异显著。BIOLOG分析显示,与清水区相比,稻田放鸭能够提高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碳源利用能力和整体代谢活性,显著增加水稻抽穗期的微生物功能多样性。说明鸭稻共作系统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群落数量、代谢活性和功能多样性的提高均具有积极作用。
  • 专栏:农业文化遗产及其保护
    成升魁, 焦雯珺, 闵庆文, 张丹
    2009, 31(1): 63-68.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浙江省青田县的稻田养鱼历史悠久,至今还保持着完好的稻田养鱼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农业文化遗产。本文利用生态足迹方法对浙江省青田县的环境状况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分析,旨在为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合理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并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宝贵经验。结果表明,与其他农业地区、浙江省、中国以及世界相比,青田县基本上处于生态平衡状态。具体来说,青田县2003年基本上处于生态平衡状态人均生物承载力为0.6898 hm2,其中,耕地和林地构成了生物承载力的主体部分,而水域和草地对生物承载力的贡献甚微;青田县人均生物承载力与全国和世界的平均水平相比明显较低,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86.2%和世界平均水平的38.8%,但与浙江省的平均水平相差不大;作为传统农业地区,青田县人均生物承载力基本上处于我国农业地区的平均水平,与常规集约农业地区的差距不大。然而,由于青田县人均生态足迹仅为0.6952 hm2,因此可以维持在生态平衡状态。
  • 水资源
  • 水资源
    陈广才, 陈丽, 谢平
    2009, 31(1): 69-74.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受气候变化和频繁人类活动的影响,用于水资源评价计算的年径流序列失去了一致性。本文针对非一致性年径流序列,提出基于降雨径流关系的水资源评价方法,推求过去、现在和未来各个时期变化环境下的地表水资源量。该方法假设非一致性年径流序列由相对一致的随机性成分和非一致的确定性成分两部分组成,采用水文变异综合诊断方法识别与检验年径流序列的变异点,并用变异前后降雨径流关系线之间的差值描述序列的确定性成分;根据时间序列分析的分解与合成理论,对年径流序列的随机性成分进行提取,采用有约束加权适线法对其进行频率计算;将确定性的预测值和随机性的设计值进行合成,得到过去、现在和未来不同时期年径流合成序列的频率分布。在无定河流域进行了实证,结果表明年径流量序列在1971年前后跳跃变异显著;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在过去(1971年以前)、现在(2000年)和未来(2010年)3个时期的评价结果分别为:14.919×108m3、10.622×108m3、10.591×108m3,未来与现在相比减少约0.3%,而未来与过去相比减小约29.0%,这种情形对无定河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极为不利。
  • 水资源
    曹东, 王金南, 於方
    2009, 31(1): 75-8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城镇生活用水量以及废水和污染物排放量进行科学预测,对于合理开发水资源以及制定城镇废水治理规划和治理政策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本文在系统研究国内外关于水资源需求以及废水和污染物排放量研究概况和常用预测方法的基础上,针对城镇生活用水需求以及生活废水和主要污染物排放,建立了一套宏观城镇生活用水、废水和污染物排放量以及治理费用的预测模型,预测分析了2007年~2020年期间的城镇生活用水和废水排放趋势和投资需求以及减排工作重点。本项研究是综合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预测预警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为宏观环境形势分析和确定减排工作重点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预测结果表明,到2020年城镇生活用水量将达到约670×108m3,城镇生活废水排放量为(580~595)×108t之间,COD和氨氮排放量将分别界于(730~870)×104t和(90~105)×104t之间;预测同时表明,“十一五”期间规划城镇生活废水新增处理能力与预测应新增处理能力之间的差距大约为(300~1000)×104m3/天,污染减排目标实现难度大。
  • 水资源
    孙才志, 张蕾
    2009, 31(1): 84-9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虚拟水是当今水科学的研究热点,被认为是解决粮食与水资源安全的重要策略。本文在测算中国各地区农产品虚拟水总量的基础上,得出1996年~2006年中国农产品虚拟水与耕地资源基尼系数在0.2~0.3之间,并呈波动下降趋势,这表明二者分布“相对均衡”,且均衡程度在增强。同时,运用锡尔指数的分解方法,对中国区域农产品虚拟水空间总差异分解成区域内部差异和区域间差异。结果表明:农产品虚拟水区域总体差异有缩小趋势,影响八大区域总体差异形成的主导因素是区际间差异,另外,引入区域分离系数的方法,表明中国地均农产品虚拟水南北方区域差异变化呈现出收敛趋同的态势。通过地均农产品虚拟水变化对区域差异收敛与发散贡献的空间分析,最终将中国各省市划分为6种发展模式。通过对虚拟水净出口量与各种资源要素的秩相关系数的计算,表明驱动农产品虚拟水流动的主要原因是耕地资源而不是水资源,同时也表明农产品虚拟水与地区虚拟水流量呈现较强的正相关关系。本文的研究结果可揭示地均农产品虚拟水区域差异背后体现的农业集约化空间分异特征规律,为制定不同区域类型的农业发展决策提供相应的理论参考。
  • 水资源
    陈向东, 王中根, 夏军, 于磊, 张永勇
    2009, 31(1): 94-10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SWAT模型功能强大,但模型的功能和参数是针对美国的流域特征定制的,在中国应用还必须针对我国国情和流域特征进行适当的改进和完善。目前SWAT模型在我国主要被用于流域分布式水文模拟、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土地覆被与气候变化分析等方面。COD指标是我国衡量企业排污是否达标、流域是否污染的重要考核指标,目前SWAT模型缺乏对这一指标的模拟。本文在详述SWAT模拟流域污染物运移过程的基础上,指出了模型水质模块在中国应用中的一些不足,并以河水可生化降解特性参数为依据对SWAT水质模块的改进,完善了模型对BOD指标的模拟和增加了COD指标的模拟功能。通过对海河流域典型区实例研究表明:对水量的模拟,相关系数和效率系数均达到0.80以上;而对氨氮和COD指标的模拟,相对误差控制在20%以内。该方法为解决“SWAT模型不能模拟COD”提供了一种途径,将为SWAT模型在我国流域水环境与水资源综合管理中的广泛应用提供借鉴和支撑。
  • 水资源
    龚建周, 郗风江, 夏北成
    2009, 31(1): 101-10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水源保护与饮用水安全是城市发展的必要条件,划定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和规范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是保证饮用水安全的重要举措。基于3S技术,本文对广州市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的土地利用结构、空间配置及其与饮用水安全的关系进行探讨。主要结论为:①广州市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饮用水安全,但仍存在滞后与跨区协调等问题;②二级保护区和准保护区内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不一,前者建设用地面积最大,耕地次之,后者正好相反,暗示不同区域采取水质保护措施时,应关注不同的污染源;③景观格局特征显示,各保护区土地利用的特征或者特征某一方面不同,如凝聚度和分维数指数的差异较小,多样性和破碎度则正好相反。结果还表明,已有的保护区内仍有较强烈的人为活动。
  • 水资源
    畅建霞, 黄强, 徐小元, 张洪波
    2009, 31(1): 110-11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引洮供水工程是以九甸峡水利枢纽为龙头,为改善甘肃省中部地区极度缺水现状而实施的跨流域调水工程。2010年和2020年水平年洮河下游总需水量分别为47.26×108m3和47.74×108m3,引洮需水量分别为2.14×108m3和6.04×108m3。在分析九甸峡梯级水库群特点的基础上,以尽可能满足引洮水量、洮河下游生产生活需水,以及下游生态用水为目标,建立了该系统的模拟调度模型,并确定了系统结构和调度原则。结合引洮工程实际情况,设定了三种方案,分别考虑2010年一期工程、2020年一期工程和2020年二期工程。通过长系列模拟计算,得出了各方案的水资源利用情况,模拟计算表明,不同水平年多年平均引洮水量和洮河下游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用水均可保证,但冲沙用水不能满足,三个方案缺水量分别为0.95×108m3、0.98×108m3和2.31×108m3;典型年计算结果表明,只有在来水较丰时,才能同时满足洮河下游需水量和引洮水量的需求,典型枯水年和平水年分别缺水11.51×108m3和3.13×108m3
  • 土地资源
  • 土地资源
    刘丽军, 屈宝香, 宋敏
    2009, 31(1): 116-122.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中国大部分省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对土地的需求也不尽相同,耕地非农化的规模和程度也必然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本文主要利用基尼系数、希尔系数、变异系数、Moran I等指标与方法,对我国耕地非农化的区域格局、区域差异的来源及构成、区域收敛的可能性与收敛特征等问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耕地非农化的区域差异较大,耕地非农化的规模和程度基本上呈东、中、西依次递减的空间格局;现阶段我国耕地非农化的全局区域收敛不存在,主要表现为局部收敛,尤其是中东部地区的局部收敛,包括浙江、山东、江苏、河北、河南、安徽等省份;此外,区域经济增长的σ发散与耕地非农化的发散具有协同性。最后提出应通过优化区域经济的产业布局,加强耕地非农化的区域调控力度,实现经济增长与耕地保护的协调发展。
  • 土地资源
    丁和庚, 王婵婵, 吴群
    2009, 31(1): 123-129.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确定容积率对土地市场住宅交易价格的影响程度和方式,以容积率和房屋成本的理论关系为切入点,利用南京市区2005年~2007年10月底以公开出让方式成交的132幅住宅用地数据,采用比较分析法和最小二乘法分别就成交住宅用地单位地价和楼面地价与容积率的影响机制和影响程度进行了分析,另用江宁区33个交易案例作为比较样本对市区分析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证实用两种方法的结合有利于选择更加有效的模型,并能克服最小二乘法在计量统计中的缺陷。为量化区位性对此次研究的作用,在做主要变量定量分析之前,对楼面地价和单位价的区位性特征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住宅用地到市中为距离每增加1km,单位地价和楼面地价随之下降235.29元/m2和120.45元/ m2。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为:①土地市场平稳运行过程中,控制区位因素后,容积率变化1%,住宅用地成交单位地价随之变化0.93%,且单位地价随容积率变动的弹性不因区位因素的变动而发生较大变化,因此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政府可以通过调整出让地块容积率来影响住宅用地成交单位地价;②楼面地价受容积率的显著性影响很小、自身稳定性更高,能真实反映地价随年份的变化规律,更适宜作为地价的监测指标。
  • 土地资源
    韩维峥, 毛子龙, 汤洁, 王晨野, 徐小明
    2009, 31(1): 130-135.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有着显著影响。基于实地采集的土样测试数据和1989年、2000年、2004年8月份的陆地卫星TM遥感影像数据,采用生态系统类型法对吉林省通榆县旱田、水田、林地、草地、水域、城镇用地、沙地、盐碱地、湿地等11种陆地生态系统有机碳储量进行了估算,分析了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碳储量的影响;并采用线性规划方法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以实现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下的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平衡。结果表明,在以草地退化、土地沙化和盐碱化为主要特征的土地利用变化中,1989年~2000年研究区陆地生态系统的有机碳储量减少387.70×104t,2000年以后进行的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生态建设使有机碳储量增加69.70×104t。应用线性规划模型获得的土地利用方案可以满足研究区对各类土地的需求,并预测2020年有机碳储量可达到4729.70×104t。
  • 土地资源
    李瑞华, 牛海鹏, 司朝霞, 张安录, 张合兵
    2009, 31(1): 136-14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河南省为例,根据河南省整治后耕地质量影响因素的区域差异性原则及行政区划完整性原则,将全省划分为9个评价区;在明确各分区耕作制度、基准作物和指定作物的基础上,针对各分区自然因素和经济社会因素对整治后耕地质量影响方式和程度的不同,分区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指标分级和权重赋予;运用耕地质量综合指数测算、区间划分、相关分析和样点验证方法构建河南省整治后耕地质量标准,并提出该标准在土地整治项目设计、验收和基本农田调整等方面的应用过程和技术方法。研究结果显示:①引入评价因素可比性修正、光温生产潜力修正和产量比系数修正,可有效消除因分区选取评价指标、赋予权重以及基于不同指定作物进行综合指数测算而产生的差异性,从而测算出具有全省统一性和可比性的整治后耕地质量综合指数,为整治后耕地质量标准划分提供了依据和基础;②河南省整治后耕地质量可划分为5个等别,各等别对应的基准作物生产能力区间分别为≥1 7808㎏/hm2、(1 5408~1 7808)㎏/ hm2、(1 3008~1 5408)㎏/ hm2、(1 0562~1 3008)㎏/ hm2、<1 0562㎏/ hm2;③基于全省统一性和可比性的整治后耕地质量综合指数所构建的河南省整治后耕地质量标准,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能够作为测度整治后耕地质量高低的重要尺度。
  • 土地资源
    任志远, 闫文浩, 张 翀
    2009, 31(1): 142-151.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1990年~2004年的4 、3 、2 (RGB) 波段合成影像解译结果,结合景观生态学理论和地学信息图谱理论对塔里木河下游的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其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呈: 近14年来,塔里木河下游的耕地、林地和草地面积呈减少趋势;未利用地面积呈增加趋势;水体景观面积也呈增加趋势,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向塔里木河下游多次输水的结果。从景观格局指数上看,多样性指数变化不大,程度略低,1990年和2004年分别为0.95和0.75,表明整个区域的景观异质性减弱,生态系统趋于不稳定状态。整个研究区的破碎化指数较小,基质特征较明显。景观优势度较小,表明区域内景观类型所占比例差别不太大。总的来说,塔河下游生态环境整体尚处于不良状态,主要是因为有大部分的未利用地景观作为基质。研究区LUCC除受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的影响外,人类活动改变地表水的地域分配及对天然植被的破坏,则是引起生态环境退化的主要原因。
  • 资源经济
  • 资源经济
    陈甲斌, 范继涛, 贾文龙
    2009, 31(1): 152-15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技术及选矿工艺等因素的制约下,我国历史上铁矿资源回收率偏低,进而导致了大量铁尾矿的产生。目前,铁尾矿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及设备问题已基本解决,而且铁精矿价格日益高涨,促使国内铁尾矿资源开发利用的外部条件日益成熟。尤其是在国内外铁矿石价格高企的今天,使得铁尾矿资源开发利用更加具有经济价值和可行性。在借鉴矿床经济品位计算原理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的类推及数学极限处理而导出了铁尾矿资源回收再选的经济分析模型。在广泛收集铁矿山相关经营参数及预计未来铁精矿价格走势的基础上,通过计算认为我国铁尾矿资源回收再选的临界品位定在7%是比较经济合理的,并提出了免除铁尾矿资源回收再选的税金及其基建投资贷款利息减半的政策优惠设想。
  • 资源经济
    车越, 林逢春, 吕永鹏, 杨凯
    2009, 31(1): 157-163.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固体废弃物流向研究不仅是对资源流和物质流研究的深入和补充,而且在促进循环经济和环境管理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以上海闵行区为例,以统计资料和企业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闵行区近11年来工业固体废弃物(ISW)产生量及处理处置情况,重点探讨了工业固体废弃物流向(DISWF)及其驱动机制,基于生态型城区的建设指标及其内在要求,结合闵行区在DISWF调控和管理方面的实践,提出生态型城区DISWF调控对策,结果表明:①区域尺度上,ISW服从资源流动的“就近原则”;产业尺度上,各行业的企业数量与其ISW输出量呈金字塔与倒金字塔分布,且行业间流量大于行业内流量;企业尺度上,单个ISW输出企业所对应的输入企业数量与其分布基本呈负相关;②DISWF系统是一个非线性、多重结构的复杂系统,企业追求综合效益最佳化是其关键驱动因子,应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可使系统最优化;③生态型城区的工业固体废弃物流向管理应遵循分类管理原则,加强政策引导功能,规范DISWF,促进ISW流动,保障废物的综合利用,并减少流动过程中的环境风险。
  • 资源经济
    黄国胜, 李青阳, 王武科
    2009, 31(1): 164-170.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北部湾经济区与环北部湾经济合作区、泛北部湾地区有紧密的空间关联性,是中国西部唯一的沿海又沿边地区,既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又是促进中国-东盟全面合作的重要桥梁和基地,是我国走向东盟的重要门户和前沿。其区位优势明显,战略地位突出,有望发展成为新的增长极,使中国沿海经济增长带更加完整。本文分析了北部湾经济区的地理位置,开放开发的重要性、开放开发的条件和面临的挑战,从区域合作、产业发展、城市定位和港口开发的多重视角对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进行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北部湾开放开发的对策,以期更好地推进北部湾经济区合理有序的整体发展。
  • 资源经济
    贾小玫, 杨永辉
    2009, 31(1): 171-176.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然资源的过度使用导致资源短缺、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为了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寻找新的资源替代自然资源,这种替代意味着对现有的生产、消费模式以及相应的市场组织结构进行彻底的变革。本文认为,在众多资源替代模式中,知识资源替对自然资源的替代将是一种现实的和长远的模式选择。文章通过构建知识资源替代自然资源的模型,在对我国及东西部代表省份陕西和浙江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可行性结论:我国知识资源对自然资源的替代系数较大,知识资源替代自然资源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对替代主体—企业及产业组织进行了深入剖析,对替代途径和替代机制进行了系统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