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科学 ›› 2015, Vol. 37 ›› Issue (7): 1332-1338.
收稿日期:
2015-05-25
修回日期:
2015-06-23
出版日期:
2015-07-20
发布日期:
2015-07-20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张红旗,男,黑龙江佳木斯人,博士,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土地评价、土地利用及区域农业发展研究。E-mail:
基金资助:
ZHANG Hongqi(), XU Erqi, ZHU Huiyi
Received:
2015-05-25
Revised:
2015-06-23
Online:
2015-07-20
Published:
2015-07-20
摘要:
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中国人地关系紧张,争地现象多发。为兼顾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需要协调土地不同功能用地的矛盾。现行的土地利用分类体系,注重土地的生产、生活功能,对生态功能考虑不够。本研究以土地的主体功能为出发点,兼顾其他功能,纳入生态用地的概念,构建了“三生用地”分类体系,统筹生产、生活和生态用地空间。通过先分区再分类的方法,提取了中国“三生用地”的分布范围。结果表明,生态用地、生态生产用地、生产生态用地和生活生产用地等面积分别为603.70万km2、135.38万km2、200.19万km2和20.73万km2,各占国土面积的62.89%、14.10%、20.85%和2.16%。生态用地主要分布在中西部,生态生产用地因其生产功能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异,生产生态用地和生活生产用地则更集中分布在东部地区。
张红旗, 许尔琪, 朱会义. 中国“三生用地”分类及其空间格局[J]. 资源科学, 2015, 37(7): 1332-1338.
ZHANG Hongqi,XU Erqi,ZHU Huiyi. An ecological-living-industrial land classification system and its spatial distribution in China[J]. Resources Science, 2015, 37(7): 1332-1338.
表2
“三生用地”的提取方案"
用地类型 | 用地定义 | 数据来源 |
---|---|---|
水源涵养用地 | 重要的江河源和水源补给的分布区域 | 生态功能区划1),中国自然保护区区划[ |
土壤保持用地 | 主要的水土流失和治理区域 | 生态功能区划1),全国水土保持规划3),土地利用图2) |
防风固沙用地 | 主要的风沙源及重点控制区域 | 生态功能区划1),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分布[ |
洪水调蓄用地 | 具有滞纳洪水、调节洪峰的湖泊湿地区域 | 生态功能区划1),土地利用图2) |
河岸防护用地 | 重要江河干流两岸干堤以外2km以内的区域 | 国家级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3),中国水系分布4),土地利用图2) |
生物多样性保护用地 | 主要的国家级和省级自然保护区 | 生态功能区划1),中国自然保护区区划[ |
一般调节生态用地 | 除上述对国土生态安全维护有显著作用外的以生态调节功能为主的用地 | 土地利用图2) |
生态容纳用地 | 指传统概念认为的未利用地(沼泽除外)的分布范围 | 土地利用图2) |
用材林地 | 包括速生丰产用材林重点建设分布的范围 | 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分布[ |
牧草地 | 主要提取半牧业县(市)牧业县(市)分布范围,并剔除禁牧区 | 中国畜牧业年鉴2012[ |
渔业养殖地 | 包括渔业重点县(市)的分布范围,剔除重要湿地等保护水域 | 中国渔业年鉴2012[ |
耕地 | 包括土地利用中的耕地分布范围 | 土地利用图2) |
园地 | 包括果园、茶园和桑园等园地的分布范围 | 中国1∶100万植被数据集,土地利用图2) |
工业生产用地 | 独立于城镇以外的厂矿、工业区、油田、盐场、采石场等用地、交通道路、机场及特殊用地分布范围 | 土地利用图2) |
城镇建成区用地 | 包括土地利用中的城镇用地分布范围 | 土地利用图2) |
农村生活用地 | 包括土地利用中农村居民点的分布范围 | 土地利用图2) |
表3
中国“三生用地”面积统计"
一级分类 | 二级分类 | 面积/ 万km2 | 比例/ % | |
---|---|---|---|---|
生态用地 | 重点调节生态用地 | 水源涵养用地 | 82.63 | 8.61 |
土壤保持用地 | 22.78 | 2.37 | ||
防风固沙用地 | 35.46 | 3.69 | ||
洪水调蓄用地 | 2.18 | 0.23 | ||
河岸防护用地 | 10.99 | 1.15 | ||
生物多样性保护用地 | 84.45 | 8.80 | ||
一般调节生态用地 | 171.54 | 17.87 | ||
生态容纳用地 | 193.67 | 20.17 | ||
生态生产用地 | 牧草地 | 97.64 | 10.17 | |
用材林地 | 35.23 | 3.67 | ||
渔业养殖地 | 2.51 | 0.26 | ||
生产生态用地 | 耕地 | 180.13 | 18.76 | |
园地 | 20.06 | 2.09 | ||
生活生产用地 | 工业生产用地 | 2.22 | 0.23 | |
城镇建成区用地 | 5.21 | 0.54 | ||
农村生活用地 | 13.30 | 1.39 |
[1] | 黄季焜,朱莉芬,邓祥征. 中国建设用地扩张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J]. 中国科学:D辑,2007,37(9):1235-1241. |
[2] | 傅泽强,蔡运龙,杨友孝,等. 中国粮食安全与耕地资源变化的相关分析[J]. 自然资源学报,2001,16(4):313-319. |
[3] | 谈明洪,吕昌河. 城市用地扩展与耕地保护[J]. 自然资源学报,2005,20(1):52-58. |
[4] | 刘诚,刘俊昌. 我国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对粮食安全的影响[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4):42-47. |
[5] | 雷玉桃,谢建春,王雅鹏. 退耕还林与粮食安全协调机制浅析[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3,24(3):222-224. |
[6] | Nelson E,Mendoza G,Regetz J,et al.Modeling multiple eco- system services,biodiversity conservation,commodity production,and tradeoffs at landscape scales[J]. 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2009,7(1):4-11. |
[7] | Nelson E,Sander H,Hawthorne P,et al.Projecting global land- use change and its effect on ecosystem service provision and biodiversity with simple models[J]. PloS one,2010,5(12):e14327. |
[8] | 陈百明,周小萍.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的解读[J]. 自然资源学报,2007,22(6):994-1003. |
[9] | 梁留科,曹新向,孙淑英. 土地生态分类系统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2003,17(5):142-146. |
[10] | 岳健,张雪梅. 关于我国土地利用分类问题的讨论[J]. 干旱区地理,2003,26(1):78-88. |
[11] | 徐健,周寅康,金晓斌,等. 基于生态保护对土地利用分类系统未利用地的探讨[J]. 资源科学,2007,29(2):137-141. |
[12] | 刘晓曼,蒋卫国,王文杰,等. 东北地区湿地资源动态分析[J]. 资源科学,2004,26(5):105-110. |
[13] | 李云成,刘昌明,于静洁. 三江平原湿地保护与耕地开垦冲突权衡[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6,28(1):39-42. |
[14] | 董雅文,周雯,周岚,等. 城市化地区生态防护研究-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J]. 城市研究,1999,2(2):6-10. |
[15] | 俞孔坚,乔青,李迪华,等. 基于景观安全格局分析的生态用地研究[J]. 应用生态学报,2009,20(8):1932-1939. |
[16] | 张红旗,王立新,贾宝全. 西北干旱区生态用地概念及其功能分类研究[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4,12(2):5-8. |
[17] | 邓红兵,陈春娣,刘昕,等. 区域生态用地的概念及分类[J]. 生态学报,2009,29(3):1519-1524. |
[18] | 唐秀美,陈百明,路庆斌,等. 北京市土地利用生态分类方法[J]. 生态学报,2011,31(14):3902-3909. |
[19] | 周焱,蔡学成,谢元贵,等. 典型岩溶地区生态用地研究-以清镇市为例[J]. 中国土地科学,2006,20(5):38-41. |
[20] | 张林波,李伟涛,王维,等. 基于GIS 的城市最小生态用地空间分析模型研究[J]. 自然资源学报,2008,23(1):69-78. |
[21] | 谢花林,李秀彬. 基于GIS 的区域关键性生态用地空间结构识别方法探讨[J]. 资源科学,2011,33(1):112-119. |
[22] | 张颖,王群,李边疆,等. 应用碳氧平衡法测算生态用地需求量实证研究[J]. 中国土地科学,2007,21(6):23-28. |
[23] | 关小克,张凤荣,王秀丽,等. 北京市生态用地空间演变与布局优化研究[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3):119-124. |
[24] | 韩学敏,濮励杰,朱明,等. 环太湖地区有效生态用地面积的测算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2):301-305. |
[25] | 王利文.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用地变化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2009,(4):80-85. |
[26] | 陈婧,史培军. 土地利用功能分类探讨[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1(5):536-540. |
[27] | Bennett E M,Peterson G D,Gordon L J.Understanding relation- ships among multiple ecosystem services[J]. Ecology letters,2009,12(12):1394-1404. |
[28] | 唐双娥. 法学视角下生态用地的内涵与外延[J]. 生态经济,2009,(7):190-193. |
[29] | Costanza R,d'Arge R,Groot R,et al. 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J]. Nature,1997,387(6630):253-260. |
[30] | 谢高地,甄霖,鲁春霞,等. 一个基于专家知识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化方法[J]. 自然资源学报,2008,23(5):911-919. |
[31] | 刘纪远. 中国资源环境遥感宏观调查与动态研究[M].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 |
[32] | 中国科学院中国植被图编辑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植被图1:1000000[M]. 北京:地质出版社,2007. |
[33] | 张荣祖,李炳元,张豪禧,等. 中国自然保护区区划系统研究[M].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2. |
[34]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林业科学数据集(第一卷)[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5. |
[35] | 中国畜牧业年鉴编辑委员会. 中国畜牧业年鉴[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2. |
[36]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渔业局. 中国渔业年鉴[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3. |
[1] | 赵娜娜, 王志宝, 李鸿梅. 中国能耗模式演变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J]. 资源科学, 2021, 43(1): 122-133. |
[2] | 纪晓萌, 秦伟山, 李世泰, 刘肖梅, 王秋贤. 中国地级单元旅游业发展效率格局及影响因素[J]. 资源科学, 2021, 43(1): 185-196. |
[3] | 孙艺璇, 程钰, 刘娜.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时空演变及其科技创新驱动机制[J]. 资源科学, 2021, 43(1): 82-93. |
[4] | 韩璟, 陈泽秀, 卢新海. 中国海外耕地投资发展的时空格局演变与影响因素[J]. 资源科学, 2020, 42(9): 1715-1727. |
[5] | 王萍萍, 韩一军, 张益. 中国农业化肥施用技术效率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J]. 资源科学, 2020, 42(9): 1764-1776. |
[6] | 罗屹, 苗海民, 黄东, 武拉平, 朱俊峰. 农户仓类设施采纳及其对玉米储存数量和损失的影响[J]. 资源科学, 2020, 42(9): 1777-1787. |
[7] | 周美静, 黄健柏, 邵留国, 杨丹辉. 中国稀土政策演进逻辑与优化调整方向[J]. 资源科学, 2020, 42(8): 1527-1539. |
[8] | 董娟, 郑明贵, 钟昌标. 中国稀土产业发展财政支持效应及其影响因素[J]. 资源科学, 2020, 42(8): 1551-1565. |
[9] | 杨宇, 何则. 中国海外油气依存的现状、地缘风险与应对策略[J]. 资源科学, 2020, 42(8): 1614-1629. |
[10] | 侯娟, 周为峰, 王鲁民, 樊伟, 原作辉. 中国深远海养殖潜力的空间分析[J]. 资源科学, 2020, 42(7): 1325-1337. |
[11] | 张博胜, 杨子生. 中国城乡协调发展与农村贫困治理的耦合关系[J]. 资源科学, 2020, 42(7): 1384-1394. |
[12] | 张雯熹, 邹金浪, 吴群. 生产要素投入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基于不同工业化阶段省级数据[J]. 资源科学, 2020, 42(7): 1416-1427. |
[13] | 闫庆友, 桂增侃, 张文华, 陈立忠. 中国能源影子价格和能源环境效率省际差异[J]. 资源科学, 2020, 42(6): 1040-1051. |
[14] | 郑德凤, 王燕燕, 曹永强, 王燕慧, 郝帅, 吕乐婷.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生态福祉分类与时空格局——以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为例[J]. 资源科学, 2020, 42(6): 1110-1122. |
[15] | 王洁, 张继良. 住房空置率对房价的影响——基于35个重点城市的面板数据[J]. 资源科学, 2020, 42(6): 1135-114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