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基塘系统演化及生态修复策略——以佛山4村为例
陈彩霞, 黄光庆, 叶玉瑶, 赵玲玲, 金利霞, 刘旭拢

Change and ecological restoration of the dike-pond system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A case study of four villages in Foshan City
CHEN Caixia, HUANG Guangqing, YE Yuyao, ZHAO Lingling, JIN Lixia, LIU Xulong
表3 典型村落基塘系统种养结构演化特征
Table 3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nge of planting and breeding structure of the dike-pond system in typical villages
演化阶段 种养结构 塘基循环利用(种养)特征
塘鱼 基面
“桑(蔗)基鱼塘”衰落阶段
(1980—1985年)
四大家鱼(草、鳙、鲢、鲮) 种植桑、果、蔗等经济作物 桑叶(蚕沙)→浮游动植物→四大家鱼→塘泥(水)→桑树
“草(菜、蔗)基鱼塘”过渡阶段
(1985—1990年)
四大家鱼(草、鳙、鲢、鲮) 象草(饲草)、甘蔗、自给蔬果 象草→浮游动植物→四大家鱼→塘泥(水)→象草
“荒(菜)基鱼塘”特种鱼养殖探索阶段
(1990—2000年)
桂花鱼、鳗鱼、鳜鱼等特种鱼,四大家鱼 撂荒、基面崩塌现象较为普遍 四大家鱼鱼仔→桂花鱼
塘基无循环
“路基鱼塘”特种鱼养殖起步阶段
(2000—2012年)
加州鲈鱼、乌鳢(生鱼)、鳗鱼、鳖(甲鱼)等特种鱼,四大家鱼 机耕路、排灌渠、草本野生植物 冰鲜鱼→加州鲈鱼
塘基无循环
“路基鱼塘”特种鱼养殖成熟阶段
(2013年以来)
加州鲈鱼、乌鳢(生鱼)、鳗鱼等特种鱼为主 机耕路、排灌渠、草本野生植物 膨化饲料→加州鲈鱼
塘基无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