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地区城市土地开发强度时空分异与影响机理
|
杨清可, 段学军, 金志丰, 王磊, 王雅竹
|
Spatiotemporal differentiation and influencing mechanism of urban land development intensity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
YANG Qingke, DUAN Xuejun, JIN Zhifeng, WANG Lei, WANG Yazhu
|
|
表1 影响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的因素选择
|
Table 1 Factors affecting urban land development intensity
|
|
类型 | 指标选取 | 测算方法 | 作用方向 | 自然本底条件 | 可开发用地比重(Dland)/% | 运用空间减法来计算:可开发用地比重= 1 - 不可建设土地面积(包括不可建设的湖泊河流水面、不可建设的陡岩石区等)比重-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比重-已开发用地比重 | +/- | 社会发展水平 | 城镇化率(DUrban)/% | 城镇人口/常住总人口 | + | 交通可达性(Traffic)/km | 依靠主要交通干线,各评价单元到中心城市(上海、南京、杭州、苏州、宁波)的时间和空间距离,具体测算方法参照文献[34]。 | + | 经济发展动力 | 人均GDP(PGDP)/(万元/人) |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 + | 地均固定资产投资(FInvest)/(万元/km2) |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城市土地面积 | + | 产业发展高级度(Indust) | 高级度指数(IH)= 用于度量第二、三产业相对第一产业转移的效应(θ1)+ 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效应(θ2)[25] | - | 城市竞争能力 | 地均财政支出(Finance)/(万元/km2) | 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城市土地面积 | + | 城市行政等级(Admin) | 作为虚拟变量,按照城市行政级别高低,对县(县级市)、地级市、副省级、直辖市城市分别赋值1、2、3、4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