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煤炭开采和矿后活动甲烷逃逸排放研究
马翠梅, 戴尔阜, 刘乙辰, 王亚慧, 王芳

Methane fugitive emissions from coal mining and post-mining activities in China
MA Cuimei, DAI Erfu, LIU Yichen, WANG Yahui, WANG Fang
表1 《IPCC 2006指南》煤炭开采和矿后活动排放源计算方法
Table 1 Summary of calculation methods for the sources of coal mining and post-mining activities in IPCC 2006
排放源 详细描述 排放气体 CH4排放计算方法 CH4缺省排放因子
井工
煤矿
井工
开采
通过通风和抽放系统带到大气的煤层气,可视为点源 CH4和CO2 三个层级方法:全球平均排放因子法(T1)、国家或煤田特征排放因子法(T2)和矿井实测法(T3) 矿井深度<200 m,缺省因子10 m3/t
400 m≥矿井深度≥200 m,缺省因子18 m3/t
矿井深度>400 m,缺省因子25 m3/t
矿后
活动
煤炭开采后,从矿井带到地面,以及接下来的加工、存储和运输过程逃逸的温室气体 CH4和CO2 两个层级方法:全球平均排放因子法(T1)和国家或煤田特征排放因子法(T2) 矿井深度<200 m,缺省因子0.9 m3/t
400 m≥矿井深度≥200 m,缺省因子2.5 m3/t
矿井深度>400 m,缺省因子4.0 m3/t
废弃
矿井
废弃的井工煤矿逸散的温室气体排放 CH4和CO2 两个层级方法:全球平均排放因子法(T1)、国家特征排放因子法(T2)和矿井加总法(T3) 按关闭年份距离清单年份的时间间隔计,详见指南第2卷第4章表4.1.6
露天
煤矿
露天
开采
采掘过程中由于煤和相关地层的破坏、以及采场底面等泄漏的温室气体,分散在露天矿的各处,可视为面源 CH4和CO2 两个层级方法:全球平均排放因子法(T1)和国家或煤田特征排放因子法(T2) 表土深度<25 m,缺省因子0.3 m3/t
50 m≥表土深度≥25 m,缺省因子1.2 m3/t
表土深度>50 m,缺省因子2.0 m3/t
如缺少表土深度数据,推荐采用1.2 m3/t
矿后
活动
煤炭开采后的加工、存储和运输过程逃逸的温室气体 CH4和CO2 两个层级方法:全球平均排放因子法(T1)和国家或煤田特征排放因子法(T2) 表土深度<25 m,缺省因子0 m3/t
50 m≥表土深度≥25 m,缺省因子0.1 m3/t
表土深度>50 m,缺省因子0.2 m3/t
如缺少表土深度数据,推荐采用0.1 m3/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