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生态 系统[28] | 发展生态系统管理的跨学科组织概念 | 关键性资源(自然、社会经济和文化资源)和人类社会系统(社会制度、周期和秩序) | 连接表征流向;未关注非线性或随机连接;反馈作用有所涉及 | 强调多尺度,组件所处时空尺度决定了对组件的理解;跨尺度连接有所涉及 | 社会和土地利用的历史状态 |
| 恢复力[24,29-31] | 关注社会生态系统动态演化机制与系统稳健性 | 框架未指定组件或子组件 | 用可标度变量表征连接,连接程度影响系统状态;系统本身体现非线性或随机关系、以及反馈作用,但未通过连接表示 | 强调无限尺度,复杂系统在演化适应过程中,组件的相互连接呈现多层次结构,该结构在其形成、发展、重组和更新周期中具有时间无限性;跨尺度连接表述详细 | 系统历史状态 |
| 生态系统 服务综合 评估[32] | 加强生态系统功能、商品和服务研究的可对比性 | 生态系统服务(调节、供给、文化和支持)与人类福祉 | 连接表征生态系统对人类福祉的影响程度;非线性或随机连接有所涉及;关注管理对生态系统结构的反馈 | 强调多尺度,生态系统与其所提供服务的交互作用可发生在单一尺度,也可跨尺度 | 影响价值评估的驱动因子 |
| 脆弱性[33] | 关注人类与环境复杂系统的脆弱性,并为其分析与评估构建概念框架 | 脆弱性(暴露度、敏感性和恢复力)评估组件和背景组件(系统外部人类与环境对系统的影响) | 连接表征组件间的因果关系,用箱体表示组件内部的连接;非线性或随机连接有所涉及;反馈作用表述详细 | 强调多尺度,认为多尺度连接和跨尺度反馈对系统脆弱性产生影响 | 灾害驱动因子;考虑背景与系统内部交互作用 |
| 人与自然系统耦合[3,34] | 促进范式转换,强调人与自然在空间、组织和时间尺度上的多层次耦合 | 人类与自然两类,具体构成取决于研究对象 | 对系统中存在的多种连接展开详细描述,包括连接间的非线性或随机关系和反馈作用 | 强调多尺度,认为系统中人与自然的耦合以不同速率在嵌套空间中发生;跨尺度连接表述详细 | 人与自然的多层次耦合关系;考虑背景与 系统内部交互作用 |
| 社会生态 系统[18,35] | 聚焦公共池塘资源,识别影响社会生态系统中自组织结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变量 | 资源系统、资源单位、管理系统和行动者,及其相互作用与结果构成系统主体,相关生态系统及社会、经济和政治环境构成背景组件 | 通过制度分析与发展(IAD)框架探索变量之间的连接,连接有正负之分;连接间的非线性或随机关系及反馈作用均有所涉及 | 强调多尺度,认为理解复杂系统的多层嵌套结构和时间周期是识别可持续与否的重要前提;跨尺度连接有所涉及 | 社会、经济、政治和生态状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