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时段 | 地域 | 资料来源 | 数量重建 | 空间重建 | 林忆南等[28] | 1820年 | 江苏省 | 中国人口史、嘉庆重修一统志、清代地理沿革表 | 根据农村人口确定农村居民点数量 | 构建居住适宜性综合评价模型,叠加研究期耕地时空分布图进行研究期农村居民点空间重建 | 任慧子等[22] | 公元前111年—公元1986年 | 广东省连州市 | 《广东省志·地名志》《清远市地名志》、各时期《连州志》、文物普查成果、《古村遗韵》等 | 根据史料记载及口述资料校正后确定数量 | 以行政区划为依据,根据乡村聚落的相对位置,确定空间方位 | 黄忠怀[29] | 明永乐以后(1403年)—民国时期 | 河北平原 | 各县志、州志、地名志、乡土志、《县境图》、纪要、实录、《畿辅义仓图》、各县村图、历史调查报告 | 据史料记载确定数量 | 根据历史图纸及村落间相互位置确定空间方位 | 郝文军[30] | 明清时期 | 晋东南 | 正史、方志、碑刻、文集、古今地图、地名志 | 文献爬梳和实地调查相结合,并考虑堡寨聚落形成时的自然、社会环境等情况,确定聚落规模 | | 张佰林等[21] | 隋朝—1949年 | 山东省沂水县 | 沂水县地名志 | 据地名志记载确定数量 | 以行政区划为依据,确定空间方位 | 陈桥驿[31] | 公元前—清末 | 绍兴地区 | 会稽志、吴越春秋、越绝书、出土古物调查记、族谱、古今游名山记、都图地名等 | 据各类文献志记载确定数量 | 根据不同时期手绘图、文字记载地形、区域、距河流距离等确定方位 | 尹钧科[23] | 先秦—当代 | 北京郊区 | 汇集多年、多种北京郊区村落历史资料 | 文献考证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确定规模 | 各时期图志资料及村落间相对位置 | 王庆成[32] | 晚清 | 华北地区 | 方志、《青县村图》《深州村图》、西方学者游记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