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空间”视角下高铁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基于DPSIR-PLS模型分析
|
朱新华, 钟苏娟
|
Effects of high-speed rail on urban land u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ce of flows”:An analysis based on DPSIR-PLS model
|
ZHU Xinhua, ZHONG Sujuan
|
|
表1 城市土地利用指标体系及模型初次运行显著性检验结果
|
Table 1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urban land use and the significance test result of initial run of the model
|
|
潜变量层 | 变量 | 测量指标 | 文献来源 | 路径系数 | 驱动力 | 高铁 | V1 | 高铁站数量/个 | Meijers[6]、张明志等[35] | 0.893*** | V2 | 高铁线路数量/条 | 卢新海等[36] | 0.922*** | V3 | 区域内高铁线路总里程/km | 江激宇等[37] | 0.908*** | 压力 | 人 | V4 | 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万人 | 卢新海等[36]、江激宇等[37] | 0.972*** | 土地 | V5 | 建成区面积/km2 | 梁建飞等[43] | 0.957*** | 资金 | V6 | 公共财政支出/亿元 | 刘芳等[38] | 0.954*** | V7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 | 周博等[39] | 0.825*** | 技术 | V8 | 地均科技支出/(万元/km2) | 周博等[39] | 0.869*** | 信息 | V9 | 邮电业务总量/亿元 | 周博等[39] | 0.886*** | 状态 | 土地利用现状 | V10 | 房价水平/(元/m2) | 刘修岩等[40] | 0.957*** | V11 | 建设用地指数=建设用地面积/土地总面积/% | 钟少华等[41] | 0.950*** | V12 | 工业用地面积/km2 | 钟少华等[41] | 0.961*** | V13 | 道路交通设施用地/km2 | 钟少华等[41] | 0.925*** | V14 | 绿地与广场面积/km2 | 周博等[39]、胡碧霞等[42] | 0.946*** | V15 | 人均住房面积/(m2/人) | 梁建飞等[43]、Fornell等[45] | -0.003 | 影响 | 土地利用效益 | V16 | 区域人口密度=常住人口/总面积/(人/m2) | 刘芳等[38] | 0.897*** | V17 | 地均GDP/(万元/km2) | 张秋月等[13]、江激宇等[37] | 0.962*** | V18 | 公共财政收入/亿元 | 吴一凡等[2] | 0.959*** | V19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钟少华等[41] | 0.664*** | V20 |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 郑金[14]、周博等[39] | -0.283 | V21 | 工业废气排放总量/亿m3 | 梁建飞等[43] | 0.756*** | V22 | 工业废水排放总量/万t | 梁建飞等[43] | 0.917*** | 响应 | 应对措施 | V23 | 节能环保支出/亿元 | 梁建飞等[43] | 0.936*** | V24 | 交通运输支出/亿元 | 何旭[44] | 0.912*** | V25 |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钟少华等[41] | -0.076 | V26 | 生活污水处理率/% | 刘芳等[38] | 0.398 |
|
|
|